全 文 : 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 37
2 0 1 2 年 7 月 第 2 卷 第 1 3 期 ·基础医学·
薜荔药材醇提物抗炎活性的研究
毛彩霓
1
谭银丰
1
严沪明
2
罗海燕
1▲
1. 海南医学院 海南省热带药用植物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 571101;2. 葆婴有限公司,北京 100176
[ 摘要 ] 目的 获得薜荔抗炎有效部位。 方法 将薜荔药材醇提取物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醇、水液、水饱和正丁醇进行
提取,采用二甲苯致耳肿胀和醋酸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对各提取物进行抗炎实验研究。 结果 在 5 组供试液中,只有石
油醚组抗炎活性不明显,其余 4 组均具有抗炎活性。 结论 4 组供试液抗炎活性排序:水液组>乙酸乙酯提取液组>正
丁醇提取液组>醇提取液组。
[ 关键词 ] 薜荔;提取;抗炎;有效部位
[ 中图分类号 ] R28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095-0616(2012)13-37-03
Research of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alcohol extraction in Ficus
pumila L medicinal
MAO Caini
1
TAN Yinfeng
1
YAN Huming
2
LUO Haiyan
1
1.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R&D on Tropical Medicinal Plants,Haikou 571101,China;2. Baby Care Limited
Corporation,Beijing 10017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parts of Ficus pumila L. Methods To extract the ethanol
extraction of Ficus pumila with petroleum ether,ethyl acetate,and water-saturated butanol extraction.Then use the Mouse
ear swelling and acetic acid capillary permeability to observe th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ive extracts of Ficus pumila L.
Results In the five test solution groups,only the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the petroleum ether groups is invaid,and the
remaining four groups all have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Conclusion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four groups of test
solution sort is water solution group,group of ethyl acetate extract,butanol extract group,and ethanol extract group.
[Key words] Ficus pumila L;Extraction;Anti-inflammatory;Effective fraction
[ 基金项目 ]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40)。
▲
通讯作者
薜荔是桑科榕属植物薜荔(Ficus pumila L)的茎、叶,又名
木莲、爬墙虎、风不动等,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可祛风除湿,
通血活络,解毒消肿,主治风湿痹痛、坐骨神经痛、泻痢、水肿、
闭经、产后瘀血腹痛、咽喉肿痛、睾丸炎、漆疮、痈疮肿毒等 [1]。
药理研究显示,薜荔有抗菌、增强免疫、抗肿瘤、抗诱导、抗炎镇
痛、驱蛔虫等活性 [2]。薜荔作为荔花鼻窦炎片其中的一味药,
利用的就是其抗炎活性。研究中对薜荔醇提物与水提物的抗
炎活性比较表明 [3],薜荔醇提取物抗炎效果优于水提取物,因
此,为更深入了解其抗炎活性,笔者将系统溶剂法与抗炎药理
实验进行结合,寻找其醇提取物抗炎有效部位,为荔花鼻窦炎
片的二次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
案式弹簧度盘秤(中山市香山街器集团有限公司);98-
1-C 型电热套(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R205 旋转蒸发
器(上海申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DK-98-11A 电热恒温水浴
锅(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TGL-16c 高速台式离心机
(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日本 JascoV-650 紫外分光光度计(日
本分光);微量移液器、打孔器(直径 9 mm)、注射器、灌胃器、剪
刀、吸管、离心管等。
1.2 药物与试剂
薜荔茎叶(采自海南省万宁市兴隆华侨农厂);吐温 80 和
二甲苯(分析纯汕头市光华化学厂);正丁醇、乙酸乙酯和石油
醚(分析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伊文思蓝(国药集团化学
试剂有限公司,批号:WC20090209);生理盐水;荔花鼻窦炎
片(海南制药厂有限公司,Z46020108);阿司匹林肠溶片(湖南
新汇制药有限公司,H43021756)。
1.3 实验动物
昆 明 种 小 鼠,体 重 18 ~ 22 g,雌 雄 各 半,合 格 证 号:
SCXK(湘)2010-1109,由长沙市开福区东创实验动物科技
服务部提供。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 ± s)
的形式表示,采用 t 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药液的制备
(1)醇提取液:称取干燥薜荔茎叶 1 600 g,经适当粉碎后,
加入 10 倍量的 70%乙醇溶液加热回流提取两次,每次回流 1 h,
冷却,过滤,将两次滤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至 6 480 mL。(2)
石油醚提取液:用石油醚对醇提取液以 1 ∶ 2 比例进行反复提
取,直至石油醚层无色。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石油醚,干燥,
称重,得总石油醚萃取物 15.704 0 g。实验时加 2%吐温 80 配
制成所需浓度。(3)乙酸乙酯提取液:用乙酸乙酯将石油醚萃
取后的水液以 1 ∶ 2 比例反复提取,至乙酸乙酯层无色,合并
38 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
2 0 1 2 年 7 月 第 2 卷 第 1 3 期·基础医学·
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酸乙酯,干燥,称重,得总乙酸乙酯萃取物
16.499 5 g。实验时加 2%吐温 80 配制成所需浓度。(4)正丁
醇提取液:将乙酸乙酯提取后的水液再用水饱和的正丁醇以
1 ∶ 2 比例反复提取,至正丁醇层无色,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
正丁醇,干燥,称重,得总乙酸乙酯提取物 16.983 2 g。实验
时加 2%吐温 80 配制成所需浓度。(5)水液:将提取后所剩
水液蒸至无正丁醇味后加水配制成所需浓度即得。(6)蒸馏
水配制:蒸馏水加 2%吐温 80 即得。(7)荔花鼻窦炎片药液:
取荔花鼻窦炎片加入 2%吐温 80 后加蒸馏水配制成与给药组
相同浓度的溶液即得。(8)阿司匹林药液:取阿司匹林肠溶
片加入 2%吐温 80 后加蒸馏水配制成 0.2 g/kg 给药浓度的药
液即得。
1.6 抗炎实验[4]
1.6.1 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 取昆明种小鼠 80 只,随
机分为 8 组,雌雄各半,每组 10 只,按表 1 所列剂量灌胃给药,
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的蒸馏水,每日 1 次,给相应的小鼠连
续灌药 7 d。最后一次给药完毕后 1 h,将 20 μL 二甲苯涂于
小鼠右耳廓两面致炎,左耳不涂为对照。30 min 后将小鼠脱
颈椎处死,剪下双耳用直径 9 mm 的打孔器分别在同一部位打
下圆耳片,称重,以左右耳片重量差作为肿胀度,计算肿胀抑
制率。计算方法如下:肿胀度(mg)= 右耳重(mg)- 左耳重
(mg)。肿胀抑制率(%)=(空白对照组平均肿胀率 - 给药组
平均肿胀率)/空白对照组平均肿胀率 ×100%。
1.6.2 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 取昆明种小鼠 80 只,随机
分为 8 组,雌雄各半,每组 10 只,按表 1 所列剂量灌胃给药,每
日 1 次,给相应的小鼠连续灌药 7 d。末次给药 15 min 后,经尾
静脉注射 0.5% Evans 蓝生理盐水 0.01 mL/g,并同时腹腔注射
0.6%醋酸生理盐水溶液 0.01 mL/g,30 min 脱颈椎处死小鼠,以
5 mL 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腹腔内 Evans 蓝溶液,吸取洗涤液,用
生理盐水定容至 10 mL,经 3 000 r/min 离心,取上清液用分光
光度法在波长 590 nm 处测定染料吸光度 A 值,观察对毛细血
管通透性的影响,进行组间 t 检验。
2 结果
2.1 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与空白组比较,水液组、醇提取液组、乙酸乙酯提取液组
对致炎小鼠耳肿胀的影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正丁醇提取液组对致炎小鼠耳肿胀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水液组与其余组别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乙酸乙酯提取液组抑制率稍高于醇提取液组,但二组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石油醚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2.2 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和空白组比较,醇提取液组、乙酸乙酯提取液组、正丁醇
提取液组和水液组都能降低小鼠腹腔染料的吸光度,显示对
H+ 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有抑制作用,但这 4 种
提取液之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石油醚
提取液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
表 2。
表1 薜荔药材不同提取部位对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x ± s,n=10)
组别
给药剂量
(按生药量计, g/kg)
耳廓肿胀度
(m/mg)
抑制率
(%)
阿司匹林肠溶片给药组 0.2 3.05±1.01
**
42.70
荔花鼻窦炎片给药组 100.0 3.61±1.74
*
37.40
空白对照组 - 6.04±1.18 -
醇提取液组 100.0 3.69±1.22
**
36.30
石油醚提取液组 100.0 5.59±2.00 4.48
乙酸乙酯提取液组 100.0 3.63±1.31
**
38.80
正丁醇提取液组 100.0 3.73±1.29
*
35.40
水液组 100.0 1.20±0.43
**
79.20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 < 0.05,**P < 0.01
表2 薜荔药材不同提取部位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x ± s,n=10)
组别 吸光度(A)值
阿司匹林肠溶片给药组 0.209 3±0.090 9
*
荔花鼻窦炎片给药组 0.237 0±0.110 0
*
空白对照组 0.496 4±0.194 5
石油醚提取液组 0.424 7±0.147 1
醇提取液组 0.261 1±0.112 6
*
乙酸乙酯提取液组 0.254 6±0.088 4
*
正丁醇提取液组 0.264 4±0.108 7
*
水液组 0.24 71±0.112 1
*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 < 0.05
3 结论
从以上抗炎实验结果中,可以得出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
胀实验结果中,5 个供试液中,水液组和乙酸乙酯提取液组具有
较好的炎症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与阿司匹林和荔花鼻窦炎片相
当;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水液组与
乙酸乙酯提取液组,正丁醇提取液组、醇提取液相比,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 < 0.05)。在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试验中,与空白
组相比,水液组、乙酸乙酯提取液组、醇提取液组和正丁醇提取
液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水液组和乙酸乙酯
提取液组吸光度值较醇提取液组和正丁醇提取液组值小。综
合以上两个实验结果,乙酸乙酯提取液组与水液组抗炎能力都
较为突出,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与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实
验中都取得了较好效果。因此,薜荔抗炎活性有效部位主要富
集于水液组和乙酸乙酯提取液组。
4 讨论
实验过程中所用有机提取剂中极性大小排序为乙醇>正
丁醇>乙酸乙酯>石油醚。实验结果显示,只有石油醚提取
液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炎症抑制作用不明
显,而水液组、乙酸乙酯提取液组、正丁醇提取液组和醇提取液
组都取得了较好的抗炎效果。由此得出,薜荔抗炎活性部位主
要富集于极性部位。
(下转第 50 页)
50 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
2 0 1 2 年 7 月 第 2 卷 第 1 3 期·短篇论著·
2.2 新生儿血CCSP水平与罹患呼吸道疾病的关系
20 例 23 ~ 29 周早产儿和 17 例 30 ~ 36 周早产儿罹患呼
吸道疾病,仅有 2 例 23 ~ 29 周早产儿没有罹患呼吸道疾病。
呼吸道疾病没有影响血早产儿出生后 3 d 血 CCSP 水平,呼吸
道疾病患儿血 CCSP 出生后 3 d 比较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3)。除了 30 ~ 36 周组患儿,血 CCSP 水
平与机械通气的需要无明显相关;需要机械通气的患儿出生
后第 1 天血 CCSP 水平高于不需要机械通气的患儿,血 CCSP
水平与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和呼吸道疾病严重程度无显著相关。
见表 2。
7 例 23 ~ 29 周早产儿于妊娠 36 周前死亡,5 例死于早产
的非呼吸道疾病的并发症,1 例病死于严重进展性呼吸衰竭,
23 ~ 29 周早产儿常有糖皮质激素使用史。
表2 新生儿血CCSP水平与罹患呼吸道疾病的关系(ng/mL)
时间
合并呼吸道疾病
(n=37)
未合并呼吸道疾病
(n=26)
P
出生后1 d(或入院时) 46.1 43.2 0.50
出生后3~4 d 16.7 39.2 0.03
出生后7 d 17.2 32.6 <0.01
注:血 CCSP 水平以中位数表示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新生儿血 CCSP 水平出生后第 1 天开始升高,
出生后第 1 周后开始下降,这可能反映了肺 CCSP 分泌的时间
谱与它的肺保护密切相关;早产儿 Clara 细胞的不成熟可能影
响 CCSP 的分泌,引起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易患 [4]。CCSP 对新
生儿肺的保护主要通过它的抗炎特性,这有助于呼吸适应和子
宫外的生活。此前研究基因敲除小鼠证实:CCSP 的抗炎作用
可能与抑制 IFN-γ 和磷脂酶 A2 有关 [5]。
呼吸道疾病患儿大多数出生后 3 d 需要机械通气,出生
后第 1 周末血 CCSP 水平较低。首次呼吸后呼吸道疾病患儿
血 CCSP 水平较低不能排除呼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患儿血
CCSP 水平较低,伴随肺特异性蛋白漏入血流,这可能与机械
通气损伤血气屏障有关,30~36 周早产儿组出生后第 1 天血
CCSP 水平较高,23 ~ 29 周早产儿组和足月儿未见机械通气
对血 CCSP 水平的影响,足月儿肺发育成熟可能抵抗损伤能力
较强而不影响血气屏障,23 ~ 29 周早产儿可能与肺发育无关。
总而言之,这些结果提示:血气屏障损伤而肺特异性蛋白漏入
血流对出生后血 CCSP 水平影响不大。
由于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缺乏等混杂因素,CCSP 的新作
用较难理解,这种状态易患呼吸道疾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
前兆),肺表面活性蛋白 A 和 B 在出生后第 1 周末开始升高,
CCSP 的表达时间谱与此不同,CCSP 与表面活性蛋白的分泌机
制不同。CCSP 的调节和生物学作用可能与抗炎细胞因子(如
IL-10、IL-4 和 IL-13)系统不同,呼吸道疾病患儿出生后第 1
周血 CCSP 水平降低,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无显著差异,这反映
了 CCSP 与抗炎性细胞因子分泌机制不同,抗炎细胞因子在新
生儿有重要作用 [6-8]。
总之,CCSP 不同于其他抗炎性白细胞介素的分泌与作用,
这可能与炎症反应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关,也可能与血 CSSP
早期升高保护子宫外肺炎症损伤有关。早期血 CCSP 没有升高
的患儿可能由于缺乏这种保护作用而易患呼吸道疾病,因此检
测血 CCSP 水平结合临床特征可能有助于预测呼吸道疾病的发
生,当然 CCSP 在早产儿呼吸道疾病发生中的具体机制有待深
入研究,从而有利于制定相应的防御措施。
[参考文献]
[1] 温志红,周薇雅,胡琼燕 . 支气管哮喘患儿 Clara 细胞分泌蛋白水平的变
化及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其影响 [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6):
1225-1226.
[2] 李羚,谢娟娟,钱俊,等 . 血清 Clara 细胞分泌蛋白、总 IgE 与嗜酸性粒细胞
阳离子蛋白在儿童哮喘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
22(9):673-674.
[3] 王秀芳,侯颖莹,毕丹 .Clara 细胞分泌蛋白 10 在 5 岁以下喘息儿童外周血
中的表达 [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3):199-201.
[4] 罗凤鸣,王曾礼,刘小菁,等 .Clara 细胞分泌蛋白在实验性气道炎症中的表
达 [J].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33(4):511-514.
[5] 王庆欣,李增棋 .Clara 细胞分泌蛋白在肺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J]. 中国体外
循环杂志 2011,9(1):57-60.
[6] 温志红,周薇雅,胡琼燕,等 .Clara 细胞分泌蛋白在喘息性疾病发病中的作
用及其诊断价值 [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6):1259-1261.
[7] 刘流,李李,周海洋 . 血清 Clara 细胞分泌蛋白、总 IgE 与嗜酸性粒细胞阳
离子蛋白在儿童哮喘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
(9):673-674.
[8] 李一禄,黄平 .Clara 细胞分泌蛋白 CC16 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 [J]. 国际内
科学杂志,2007,34(9):542-545.
(收稿日期:2012-04-26)
(上接第 38 页)
在前期实验对薜荔醇提物与水提物的抗炎活性比较得出,
薜荔醇提取物抗炎效果优于水提取物后,本研究进一步确定薜
荔药材醇提取物抗炎活性有效部位主要富集于水液和乙酸乙
酯提取液,为进一步寻找薜荔药材抗炎活性有效成分及荔花鼻
窦炎片质量标准的提高及二次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参考张
峰等 [5] 对薜荔化学成分研究中,乙酸乙酯部位分别得到羽扇豆
醇、豆甾醇、胡萝卜苷及正二十六烷醇 4 种成分,可对其进一步
进行抗炎活性有效成分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本草编委会 . 中华本草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99.
[2] 钟小清,徐鸿华 . 榕属药用植物研究概况 [J]. 中草药,2000,31(9):a3-a4.
[3] 毛彩霓,刘明生,杨卫丽 . 薜荔药材两种提取物的抗炎作用研究 [J]. 海南
医学院学报,2010,16(10):1256-1258.
[4] 徐叔云 . 药理实验方法学 [M]. 第 3 版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05.
[5] 张峰,张俊清,孔令义 . 薜荔化学成分研究 [J]. 中草药,2009,40(10):
1554-1555.
(收稿日期:2012-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