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EDIBLE FUNGI食用菌 2009(2)
表 1 培养料发酵过程中木质素降解率的变化
收稿日期:2008-05-23 一稿;2008-07-02 二稿。
基金项目: 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食用菌转化利用的
研究吉林省科技厅 20050215。
* 通讯作者。
双孢蘑菇生产中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及利用研究
李晓博 李 晓 * 李 玉
(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118)
摘 要 测定培养料不同发酵阶段和接种双孢菇后不同生长阶
段的酶活性变化及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化。 结果
表明:在培养料发酵及双孢蘑菇生长发育期间,纤维素、半纤维
素和木质素的降解与酶活性变化有关,酶活性高降解速率就快,
酶活性低降解速率就慢。 双孢蘑菇菌丝生长阶段和蘑菇发育阶
段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都有降解作用,但是前者低于后
者,其中木质素的降解主要发生在蘑菇发育阶段。 处理 1(稻草)
对木质素、纤维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最高,产量也是最高的。
关键词 双孢蘑菇 酶活性 木质素 纤维素 半纤维素
降解
文章编号 1000-8357(2009)02-0006-03
双孢蘑菇 [Agaricus bisporus(Lange)Sing.]又称蘑菇 ,双
孢菇等,是世界上栽培地域最广、生产规模最大、产量最多的
一种著名食用菌,有“世界菇”之称。
双孢蘑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维
生素的菇类食品。在其生产过程中能降解木质素、纤维素和半
纤维素,并将它们转化为可供人们食用的菇体蛋白、脂肪及碳
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 2007 年 7 月-2008 年 1 月在吉林农
业大学食用菌基地进行。试验材料为晒干的牛粪和稻草、玉米
秆、玉米芯。 每个处理 100 kg 原料,将新鲜、无霉的稻草、玉米
秸秆和玉米芯用铡刀截成长 20~30 cm, 在 2%的石灰水中浸
泡,设牛粪+稻草(处理 1):稻草 60 kg,牛粪 40 kg,C/N 30.00;
牛粪+玉米秆 (处理 2): 玉米秸秆 55 kg, 牛粪 45 kg,C/N
31.49;牛粪+玉米芯(处理 3):玉米芯 60 kg,牛粪 40 kg,C/N
32.34。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 2007 年 7 月 10 日开始堆制发酵,采
用二次发酵的方法。 第 1 次发酵共 12 d,翻堆 4 次,每隔 4、3、
3、2 d 翻堆 1 次。 第 2 次发酵(后发酵)采用室外集中简易发
酵,在堆料场临时用塑料薄膜搭成一个简易的塑料棚,主要是
利用培养料的自发温度和阳光的热能来进行后发酵, 使料温
维持在 50 ℃ 5 d(当温度低于 50℃时通蒸汽使其升温),然后
将二次发酵后的培养料接种双孢蘑菇。 分别在翻堆时和二次
发酵结束后以及覆土阶段、 原基形成阶段和采收后取培养料
鲜样 35 g,将其中 30 g 烘干粉碎,过 80 目筛,待测。
1.3 试验方法
1.3.1 酶活性的测定 取培养料鲜样 5 g,剪碎,加入 45 mL
无菌水,在 25 ℃下浸提 2 h,四层纱布过滤,在 4 000 r/min 下
离心 10 min,取上清液,即为粗酶液。测定漆酶[3]、纤维素酶[4],[5]
半纤维素酶的活性[6],[7]。
1.3.2 木质素、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测定方法参
照王玉万 1989[8]。
1.3.3 产量测定 记录每个处理的第 1 潮的双孢菇产量和总
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料堆制发酵过程中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变化
2.1.1 木质素的变化 木质素的化学性质较为复杂, 目前已
发现多种可以有效降解木质素的微生物, 它们在降解木质素
过程中产生过氧化物酶、漆酶等与木质素降解有关的生物酶。
降解木质素的微生物主要是真菌、(放线菌)和细菌[10]。
漆酶是分解木质素的主要酶类。如图 1 所示,在培养料发
酵过程中 3 个处理漆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相同, 都是先升高再
降低,3 个处理的漆酶活性在第 3 次翻堆时达到最高,而后下
降。处理 2 和处理 1 的漆酶活性大于处理 3。但是 3 个处理漆
酶的活性都不高,这可能是木质素降解率低的原因。
如表 1 所示,在培养料发酵过程中,各处理的木质素降解
最快时期出现在二次发酵(阶段),这可能与二次发酵阶段分
解木质素的高温菌类数(量)增多有关。 其次出现在漆酶活性
最大的时期 。 3 个处理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是 :11.68% 、
15.22%、15.05%。 处理 2 最高,处理 1 最低。
2.1.2 纤维素的变化 纤维素酶是一个复合酶, 它们能将纤
维素分解成低聚纤维素、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等,而这些可溶性
糖为播种后蘑菇菌丝定植生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营养环境。
由图 2 可知,3 种培养料在发酵过程中的纤维素酶的活
性变化都是先升高再降低。在第 1 次发酵过程中,处理 1 的羧
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在第 3 次翻堆后高于其它处理, 处理 2 与
处理
不同时期降解率/%
第 1 次
翻堆
第 2 次
翻堆
第 3 次
翻堆
第 4 次
翻堆
二次
发酵
1 1.41 2.20 5.84 6.82 11.68
2 1.12 2.64 6.27 8.59 15.22
3 1.20 4.06 8.33 10.73 15.05
6- -
EDIBLE FUNGI食用菌 2009(2)
处理 3 差别很小。这说明在第 1 次发酵过程中,处理 1 更适宜
纤维素酶发挥作用。
由表 2 可以看出 3 个处理纤维素降解最快的时期也出现
在二次发酵阶段, 这可能是因为二次发酵中繁殖最快的高温
放线菌能强烈降解纤维素。 纤维素快速降解还出现在第 3、第
4 次翻堆时,3 个处理分别提高降解率 7.77%、5.35%、4.99%,
这可能是与这段期间酶活性的升高和细菌、真菌、放线菌数目
的增加有关。 二次发酵结束后,处理 1 的降解率最高。
2.1.3 半纤维素的变化 如图 3 所示,3 个处理半纤维素酶
活性的变化趋势与纤维素酶活性相同,都是先升高再降低,但
是纤维酶活性的最高点出现在第 3 次翻堆时, 而半纤维素酶
活性的最高点出现在第 2 次翻堆时, 酶活性的大小是处理 2
最高,处理 1 和处理 3 之间没大差别。
由表 3 可知, 各处理半纤维素降解率增加最快的是在第
2 次翻堆时,这与半纤维酶活性最高峰同步,表明半纤维素的
降解率与酶活性有关。此外,二次发酵阶段半纤维素的降解率
也较高, 各处理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是:27.51%、31.26%、
23.32%。 处理 2 的降解率最高。
2.2 双孢蘑菇生长发育过程中培养料中木质素、纤维素和半
纤维素的变化
2.2.1 木质素的变化 在双孢蘑菇生长发育期间对木质素有
降解作用, 这一阶段木质素的降解是培养料中的木质素酶和
蘑菇菌丝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图 4 所示,3 个处理的漆酶活性
变化是先升高后降低,并在覆土阶段活性达到了最高,这与图
5 所示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不同, 漆酶活性高
峰的出现早于纤维素酶,当纤维素酶的活性迅速升高时,漆酶
的活性急剧下降,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处理 1 高于处理
2 和处理 3。 处理 2 与处理 3 没有明显差别。
如表 4 所示,3 个处理中木质素的变化趋势都是下降的。
各处理降解最快的阶段是在原基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属于蘑
菇菌丝的营养生长阶段。 蘑菇的营养生长阶段对木质素的需
求较多,而且这一时期的木质素酶活性也较高。
2.2.2 纤维素的变化 如图 5 所示, 在蘑菇生长发育的整个
阶段纤维素酶的含量都很高, 而且纤维素酶的活性随着菌丝
的菌龄增加而增加,在出菇阶段达到最高,活性变化与纤维素
的降解速率成正相关。在播种前、覆土阶段、原基形成阶段,处
理 2 的纤维素酶活性较高, 这可能是玉米秆在培养料发酵期
间分解不充分有关。 3 个处理的纤维素酶的活性在采收结束
后降低。
如表 5 所示, 各处理纤维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和木质素相
同, 都是下降的。 各处理纤维素降解最快的时期是在出菇阶
段,分别达到了 20.56%、18.14%、17.75%。 分别占整个降解率
的 56.34%、57.28%、55.44%,均达到了一半以上。 这说明纤维
素的降解主要发生在子实体形成阶段, 而且在这一时期纤维
素酶活性也是最高的,降解率的变化也与酶活性的变化有关。
在双孢菇生长发育阶段纤维素的降解是蘑菇菌丝和纤维素酶
共同作用的结果。
2.2.3 半纤维素的变化 如图 6 所示,3 个处理的半纤维酶
表 2 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降解率的变化
处理
不同时期降解率/%
第 1 次
翻堆
第 2 次
翻堆
第 3 次
翻堆
第 4 次
翻堆
二次
发酵后
1 1.35 4.35 9.46 17.23 29.23
2 1.37 3.28 8.63 12.64 22.24
3 0.88 2.08 6.10 11.09 20.23
表 3 培养料发酵过程中半纤维素降解率的变化
处理
不同时期降解率/%
第 1 次
翻堆
第 2 次
翻堆
第 3 次
翻堆
第 4 次
翻堆
二次
发酵后
1 2.97 12.36 17.14 20.96 27.51
2 1.75 14.98 20.74 22.77 31.26
3 2.29 11.48 13.66 16.22 23.23
表 4 不同培养料在不同时期木质素降解率的变化
处理
不同时期降解率/%
覆土阶段 原基形成阶段 采收后
1 14.80 31.44 40.47
2 12.51 25.63 33.04
3 16.58 33.32 42.65
表 5 不同培养料在不同时期纤维素降解率的变化
处理
不同时期降解率/%
覆土阶段 原基形成阶段 采收后
1 9.93 20.56 47.09
2 8.44 18.14 42.46
3 6.77 17.75 39.90
7- -
EDIBLE FUNGI食用菌 2009(2)
表 6 不同培养料在不同时期半纤维素降解率的变化
活性变化趋势是一样的,都是先升高再降低,在出菇期间酶活
达到了最高。在采收后下降。半纤素酶活性的变化与半纤维素
的降解率成正相关。 3 个处理中,处理 1 的半纤维酶的活性较
高,这可能是因为稻草中半纤维素的含量较高的原因。
由表 6 可知,半纤维素的降解最快时期与纤维素的一样,
都是在出菇阶段,这与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有关,而且子实
体形成时期也需要半纤维素。 这一阶段各处理半纤维素减少
量分别占降解率的 42.82%、46.80%、46.60%。
2.3 不同培养料的产量比较 从图 7 中可以看出,各处理第
一潮菇都占总产量的 1/3 以上, 这说明第 1 潮的产量在一定
程度上决定了总产量。处理 3 的初产量和总产量都是最低,处
理 2 的总产量比处理 1 的少, 但是第 1 潮菇的产量与处理 1
相差不多。
由表 7 可以看出,各处理单位面积产量处理 1 最高,处理
3 最少,而且处理 1、处理 2 与处理 3 差异显著,处理 1 与处理
2 差异不显著。 各处理的生物学效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处理
1>处理 2>处理 3, 并且处理 1 和处理 2 与处理 3 差异显著,
处理 1 与处理 2 差异不显著, 生物学效率的差异性与单位产
量的差异性相同。各处理产量的多少与它们对木质素、纤维素
和半纤维素的降解多少有关。
3 讨 论
3.1 培养料堆制发酵过程中酶活及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
素的变化 在培养料堆制发酵过程中,对稻草(处理 1)、玉米
秸秆(处理 2)和玉米芯(处理 3)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
都具有明显的降解作用。其中稻草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
素的降解率分别为 11.68%、29.23%、27.51%,玉米秸秆的降解
率为 15.22%、22.24%和 31.26%, 玉米芯的降解率为15.05%、
20.23%、23.23%。 木质素降解率比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低,这是
因为木质素酶的活性较低。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最
快的时期都是在其酶活最高的时期。 二次发酵时期,木质素、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下降的速度很快, 这是因为二次发酵时期
的高温菌迅速繁殖,这说明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
与微生物的活动有关。
3.2 双孢蘑菇生长发育期间酶活及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
素的变化 在双孢蘑菇生长发育过程中,稻草、玉米秸秆和玉
米芯中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含量也是下降的。木质素
的降解率分别是 40.47%、42.65%、33.04%;纤维素的降解率分
别是 47.09%、42.46%、39.90%, 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为
35.59%、33.57%、30.86%, 均高于堆制发酵过程中的降解率。
这说明在双孢菇生产过程中对木质素、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
降解主要发生在双孢菇生长发育阶段。 这一阶段的降解作用
主要是木质素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酶共同作用的结果。纤维
素、半纤维素降解最快的时期是在出菇阶段,是子实体形成时
期,需要利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合成细胞壁;木质素降解最快
的时期是原基形成前, 是因为蘑菇的营养生长阶段对木质素
的需求较多,与 Wood 的结论一致[11]。 可能是因为木质素是高
等植物的主要成分之一,它的大部分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构
成植物细胞壁的 15%~30%,木质素和半纤维素掺合在一起包
围着纤维素, 由于木质素包围着纤维素并和半纤维素具有共
价关系这一结构特点。 因此在降解中,木质素被优先利用,从
而促进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进一步分解。
3.3 不同培养料产量的比较 不同培养料的蘑菇产量与它
们对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是呈正相关的。处理 1作
为所有处理中发酵最好的处理,产量也是最高的,其次是处理 2,
处理 3最少,而且处理 1与处理 2和处理 3有显著性差异。
因此,双孢蘑菇生产过程中能降解利用木质素、纤维素和半
纤维素,将它们分解、转化为可供人们食用的菇体蛋白、脂肪、碳
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而出菇后的残料可以进行沼池发酵,沼气
可用于照明、生活等能源,沼液、沼渣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和饲料。
参考文献
[1] 黄年来.自修食用菌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第一版.
[2] 严泽湘,刘建仙,朱吉焕. 蘑菇、大肥菇、口蘑[M]. 科学技术文献
出版社,2002.
[3] 王玉万,王 云.构菌栽培过程中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的和几种
多糖分解酶活性的变化[J].微生物学通报,1989,16(3):137-140.
[4] 王玉万,王 云.培养温度和侧耳子实体形成对胞外纤维分解酶
活性的影响[J].微生物学通报,1991,18(1):9-11.
[5] 王玉万,王 云.温度对糙皮侧耳子实体形成和羧甲基纤维素酶
活力的影响[J].微生物学通报,1991 ,(2):11-14.
[6] Mandels M.,Hontz L.,Nystrom J.et al. Enzymatic hydrolysis of waste
cellulose[J]. Biotechnol Bileng,1974,16:1471-1493.
[7] Shamala T.R.,Screekantiah K.R.. Production of cellulases and D-
处理
不同时期降解率/%
覆土阶段 原基形成阶段 采收后
1 9.93 20.53 35.59
2 7.16 17.86 33.57
3 8.06 16.48 30.86
表 7 不同培养料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的比较
处理 总产量/kg 单产/(kg·m-2) 生物学效率/%
1 22.68 11.81b 25.20b
2 19.82 10.32b 22.02b
3 12.29 6.40a 13.66a
(下转 P10)
8- -
EDIBLE FUNGI食用菌 2009(2)
xyanase by some fungi isolases [J]. Enzyme Microb.Technol,1986,8
(3):178-182.
[8] 王玉万,徐文玉. 木质纤维素固体基质发酵物中半纤维素、纤维
素和木质素的定量分析程序 [J]. 微生物学通报 ,1989,16(4):
137-140.
[9] 杨建明,张小敏,刑增涛,等. 木耳漆酶高产菌株筛选及其发酵条
件的研究[J]. 中国食用菌,2004,23(6):40-43.
[10] 曾光明,黄国和,袁兴中,等. 堆肥环境生物与控制[M]. 北京:科
学出版社,2006.
[11] Wood.D.A. Good enough P.W.Fruiting of Agaricus bisporus changes
of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ies during growth and fruiting[J]. Arch.
Microbio. 1977,144:161-165.
处理,是白香蘑菌丝生长的最佳氮源;而以硝酸钠、硝酸钾为
氮源的处理未见菌丝萌发,不适合白香蘑菌丝生长。
2.3 不同无机盐对白香蘑菌丝培养特性的影响 不同无机
盐对白香蘑菌丝长速及干重的影响明显不同(表 4),以硫酸镁
处理的白香蘑菌丝干重 0.1600 g、日均长速 1.27 mm为最佳,且
长势、色泽、边缘整齐度均明显优于其它 5 个处理;而以硫酸
铜、硫酸铁处理后的菌丝未见萌发,不适合白香蘑菌丝生长。
2.4 正交试验 试验按照 L9(33)试验设计,不同组合白香蘑
菌丝干重见表 5。
由表 5 可见, 影响白香蘑菌丝体生长因素的主次顺序为
C→A→B,以 C 因素(无机盐)极差最大,B 因素(氮源)对菌丝
体生长影响最小。 由此可得白香蘑菌丝体生长的最优组合是
A3B1C2,因此确定白香蘑菌丝体生长以蔗糖 25 g,蛋白胨 2 g,
硫酸镁 0.5 g 为最佳。
3 小结与讨论
3.1 单因子试验结果表明, 白香蘑菌丝体生长以蔗糖为碳
源、蛋白胨为氮源、硫酸镁为无机盐时,其菌丝干重、日均长速
分别显著优于其它处理;长势、色泽、整齐度也优于其它处理。
3.2 通过正交试验, 确定了白香蘑菌丝体生长最佳条件:蔗
糖 25 g,蛋白胨 2 g,硫酸镁 0.5 g。
3.3 有关白香蘑菌丝体生物学特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卯晓岚.中国大型真菌[M].河南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周丽洁,陈艳秋,宋海燕.榆干侧耳菌丝培养特性研究[J].食用菌,
2006(4):18-19.
[3] 牛长满,张福元,郭 智,等.杏鲍菇菌丝营养特性的研究[J].食用
菌,2004(3):7-8.
[4] 黄红英,傅 岚,张 平,等.沼生花褶伞菌丝体纯培养条件研究
[J].中国食用菌,2004(1):11-12.
[5] 闰培生,李桂舫.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的营养需求及环境条件[J].食
用菌学报,2001(1):5-9.
[6] 张立秋,陈艳秋.不同碳、氮源及无机盐对桦褐孔菌菌丝培养特
性的影响[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6,28(1):43-44.
表 4 不同无机盐对白香蘑菌丝培养特性的影响
无机盐 菌丝干重/g 日均长速/mm 菌丝长势 菌丝色泽 边缘整齐度
硫酸镁 0.1600a 1.27a +++ 洁白 整齐
硫酸钙 0.1400b 1.15b +++ 洁白 整齐
硫酸锰 0.1050c 0.74c ++ 洁白 不规则
硫酸锌 0.0176d 0.28d + 乳白 不规则
硫酸铜 - - - - -
硫酸铁 - - - - -
表 5 L9(33)正交试验结果
编号
因素水平
干重/g 长势
A B C
1 1 1 1 0.0892 +
2 1 2 2 0.1401 ++
3 1 3 3 0.2318 +++
4 2 1 2 0.3128 +++
5 2 2 3 0.1384 +
6 2 3 1 0.0765 +
7 3 1 3 0.1558 ++
8 3 2 1 0.2606 +++
9 3 3 2 0.1421 +
K1 0.4611 0.5578 0.3215
K2 0.5277 0.5391 0.5950
K3 0.5585 0.4504 0.5260
k1 0.1537 0.1859 0.1072
k2 0.1759 0.1797 0.1983
k3 0.1862 0.1501 0.1753
R 0.0325 0.0358 0.0911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上接 P8)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2008灵芝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
由上海市农科院, 中国食用菌协会和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主
办, 上海市园艺学会协办,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承办的
“2008 灵芝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论坛” 于 2008 月 11 月 13-16 日在
上海农科院会务中心举举行。 这次会议邀请了在灵芝科研和开发方
面的资深专家和国内灵芝产品的大企业参加。 出席会议的人员有 70
多人,其中有国际著名的食用菌学专家张树庭教授,有灵芝药理学研
究的大家林志彬教授,有柏林自由大学免疫学专家樊华教授等。会上
十几位专家和企业家围绕灵芝的科研现状和发展对策, 灵芝产品开
发现状和发展对策, 灵芝的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和灵芝未来发展方
向等四个方向做了相关的报告。 与会的人员一致认为此次论坛对促
进灵芝科研和产业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 论坛给学界和
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的平台, 灵芝研究和产业的人员都认为
有责任把灵芝文化和产品推向世界,使之成为中国药用真菌的代表。
与会的人员经认真讨论达成推动灵芝科研和产业的多点共识:
一、在现有灵芝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加强灵芝菌种的
鉴别方法、自主创新育种、标准化栽培技术、灵芝有效成分测试方法
和灵芝生物活性作用机制等基础研究工作, 特别应加强灵芝有效成
分质控方法和灵芝产品的临床研究, 使之能为中国和世界人民所认
识和使用,从而造福全人类。
二、在灵芝产品开发方面,应避免低水平、低附加值产品的重复
开发,通过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开发出质量可控、效果明确和机制
清楚的新产品,特别是灵芝类新药的开发,以全面提升我国灵芝产品
的品质和声誉。
三、在灵芝市场开拓方面,应合理的利用灵芝的科学研究成果,
保证产品质量,不夸大灵芝产品防病治病的功效,合法的进行市场的
营销,努力开拓灵芝产品的市场及提高其声誉。
四、灵芝的产业和科研部门应该通力合作,互相扶持、互相督促,
共同努力,迎接灵芝产业的又一个春天。 (张劲松)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