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4 6 国外农学一蚕业 总第的期
桑树和褚树的组织培养及
培养个体间嫁接试验
尾暮正义
在过去 20 年中 , 育成了桑新品种农林 1
号到 1 号 , 并在生产上稳步推广 。但近年来 ,
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已 日益成为重
要课题 , 切望育成给生产力带来飞跃发展 的
划时代的新桑 品种 。 为了育成这样的桑 品种 ,
必须大幅度扩大遗传变异 。 著者 ( 1 9 8 3 )曾报
道 , 以诱发通常杂交方法所不能期待的变异
为 目的 , 进行了桑和褚 、 拓之间的嫁接实验 ,
嫁接虽然没有成功 , 可 由于暂时性嫁接而出
现 Z x一 4 x 混倍体 、 多胚种子 、 白色棋 , 嫁
接后代有 Z x一 3 x混倍体及三体植物等 , 搞
清了属间嫁接诱发变异的可能性 。
另一方面 , 随着研究的进展 , 最近桑的
组织培养比较容易实现 ( 冈 , 19 8 5 ) , 在培养
条件下 , 无菌嫁接也成为可能 。 若进行属间
嫁接 , 其生存时间有延长的可能 , 希望诱发
出新的变异 ,但这样的嫁接报告尚未看到 。因
此作者用无菌材料在试管内进行桑和褚的嫁
接实验 , 结果得到了在培养条件下属间嫁接
的 2 、 3 个试验资料 , 现报告如下 :
本文包括 4 个试验结果 : 第 1是种子 、 冬
芽及腋芽培养及所得嫩枝的特征 , 照明和黑
谙条件下培养的嫩枝形态的差异 , 冬芽贮藏
付嫩枝形成的影响等 , 第 2 是关于属间嫁接
朴 , 接穗的发育阶段和生存时间 , 反复嫁接
阳接穗生存时间等间题 ; 第 3是关于培养嫩
支的发根试验及有关发根用培养基 、 蛙石人
〔土的发根程度的比较 , 第 4是褚树上嫁接
熟后其外部形态及染色体数量的调查 。
一 、 材料及方法
1
. 接穗和砧木的培养
为了获取组织培养嫁接试验用的无菌接
穗和砧木 , 特对桑及褚树的种子 、 冬芽及腋
芽进行了培养 。 桑种子的杂交母本采用白芽
荆桑早和 白芽荆桑了 ; 桑冬芽和腋芽主要采
用新一之懒 , 而部分采自早盛品种 , 从蚕丝
昆虫农业技术研究所 (茨城县筑波市 )栽植的
褚树上采集褚树种子 、 冬芽及腋芽 。 桑与褚
的冬芽 , 从贮藏过的枝条上采集 , 枝条于 2
月下旬剪取 , 切 口用水苔鲜覆盖后塑料薄膜
捆包 , 置于 2 . 5 ℃中贮藏备用 ;腋芽在 6月至
8 月从春伐后生长中的新梢上采集 。 种子采
集后立即置于 2 . 5 ℃中贮藏 , 供一年以 内 试
验 。 各种材料的处理 , 在灭菌前 , 冬芽及腋
芽先去鳞片 , 种子则用清洁剂洗清后再放在
中性洗涤剂中洗 30 分种 , 然后用水洗 。 灭菌
方法如表 1 和表 2 所列方法灭菌处理后 , 再
用灭菌水洗涤 3 次。
种子 、 冬芽及腋芽的培养 , 采用 M (S M -
u r a s h g e a n d S k
o o g , 1 9 6 2 )基本培养 基 + i
毫克 /升 B A (6 一苯甲基胺基嗦吟 + 0 . 1毫克 /
升 IA A ( 3ln 噪乙酸 ) + 1 5克 /升蔗糖 + 10 克 /
升果糖的培养基 。 嫩枝的培养采用几个不同
水平的B A 浓度及糖添加量不同的M S培养基
或 l/ ZM S培养基 (表 3 ) 。各培养基均加 7 克 /
升琼胶 , 在调整 p H值为 5 。 8后 : 用高压灭菌
器灭菌 。 培养条件为温度 27 士 1 ℃ 照 明 用
2 9 92年第 2期 国外农学一蚕业
30 0 0~ 4 0 0 0勒克斯照 12小刚 (以 下 称 {!刃之1一 :j
区 ) ;而新一之懒和早盛的冬芽一部分在全暗
条件下进行培养 。
2
。 属间嫁接及其培养
为了弄清在培养条 件下属 间嫁接的可能
性 , 采用无菌育成的褚树为砧木 , 以同法育
成的桑为接穗 , 在无菌操作箱内进行劈接 。 用
作砧木的褚是冬芽在照明条件下培养 , 每 30
天更换培养基一次 , 一直培养到生长出长约
4 厘米的嫩枝 , 接穗是用白芽荆桑早 又 白芽
荆桑了的种子 , 在照明条件下培养到子叶展
开期、 真叶展开 2 片及真叶展开 4 片的桑实
生苗 , 靠根基部切取接穗 。 各试验区的嫁接
个体数为 20 个 , 嫁接后即种植在装有 30 毫升
培养基内径为 4 厘米 、 高约 13 厘米的试管内 ,
并用铝箔盖盖好 , 在照明条件下培养 。 培养
基是用 1/ 2M S 基本培养基 十 0 . 4 毫克 /升 的
BA + 9 克 /升蔗糖 + 6克 /升果 糖 + 琼 胶 7
克 /升 , pH为 5 . 8的培养基 。
接着是反复嫁接实验 , 把白芽荆桑早 X
白芽荆桑了的子叶展开期的桑实 生 苗 作 接
穗 , 嫁接在由褚树冬芽培养获得的嫩枝上 , 嫁
接后立即把接穗桑的子叶切除 , 在试管内培
养。约 30 天后把接穗 (桑 )从褚树砧木上切下 ,
再次用作接穗 , 嫁接在新的褚树嫩枝上 。 就
这样每 30 天用同一接穗 (桑 )反复嫁接在新的
褚树嫩枝上 。 但是在桑和}褚愈合 良好的情况
下就不再嫁接 , 每 30 天整株移植在新的培养
基上 。 嫁接个体调节至 27 ℃ , 2 0 0 0勒克斯 、 12
小时照明的恒温槽 内保护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用 l/ Z M S 十 1 . 1毫克 /
升 IA A + 15 克 /升蔗糖 + 琼 胶 7 克 /升 , pH
5
.
8 的培养基 , 把不带芽的桑及褚的基在全
暗条件下培养 40 天 , 把这样所得的桑愈伤组
织为上部 , 以褚的愈伤组织为下部 , 重新在
照明条件下培养 , 愈伤组织在重新培养前 , 双
方的愈伤组织的接触面用手术刀削平 , 使双
方愈伤组织密切接合 , 移栽时上部的愈伤组
织不接触培养基 。
3
. 培养嫩枝的发根
用嫁接后从砧木切取生长 1 . 5~ 3 . 5厘米
的桑嫩枝和 由冬芽培养生长 3厘 米 的褚 嫩
枝 , 置于发根用培养基和蛙石人工土培养基
上培养 , 调查其发根程度。 关于蛙石人工土
培养基发根试验 , 是用 2 0 毫升和 3 0 毫升的
烧杯及高10 厘米 , 直径为 8 厘米的培养瓶 (井
内盛荣堂 K K 制 ) 。 每个容器装入 1/ 3容量 的
蛙石人工土 , 加自来水呈湿润状态后 , 插入
桑嫩枝或褚嫩枝 , 盖上铝箔盖或塑料盖 , 在
照明条件下 , 生长 15 天后进行发根调查 。 又
表 1 桑和褚外植体的灭菌方法和培养基上的生长
. . . . . . . . . . . . ~ 匆 . ` 二一一 沈 〔 . , . , . . . . . 二艺 . . , `暇导 . J 了 , 二 , 沈~ 巴 , , 二` 思. . 几 . ` . . ` , , 国 , 口 . 口处 ~ , 二 . 当. 里 . . . . , . ~ . . 留 乙一. 巴 . , 二二 . . . , , 盆 ` . ~ . . . ` . , .~ 自 . . . , 口二~ , . . . . 因.~ 显. 曰~ 沈一数一…………灭菌 方法 (秒 )置床外植体 置 床 后 发 芽 开 叶7 0% 酒精 1 % 抗激素 第 7 天发 芽 第 3 0天 第 6 0天 第 90 夭曰工+一)l通(3桑种子褚种子 { 3 0 不发芽 发芽率 15 %
鹅芽 { `。褚冬芽 } 10
2 5
2 5
发 芽
发 芽
桑旅芽 1 5 { 发 芽
精旅芽 15 1 发 芽
4 士 2 张
( 7 〔 Q r Q )
6 士 2 张
( 10 n u n )
2 士 i 张
( 3 t DI n )
5 士 3 张
( 5 〔口力比 )
1 0士 4 张
( 3 0、 7 0刀Q刀n )
发芽率 5 0%
(最高 2 5m m ) ,
1 7士 4 张
( 4 0一 5 0m m )
8 士 3 张
( 7 ~ 1 0丈n 幻。 )
2 3士 5 张
( 7 0~ 8 0m m )
1 1士 4 张
( 1 0~ 1 7 r D丈 Q )
各外植休的供试数为3 0、 5Q 个 , “一 ” 表示 没有润 查。 括号内是嫩校长度 。
4 8国外农学一蚕业 总第0 5期
用高 5. 5厘米 ,直径 6 厘米的栽培盆装满蛙石
人工土 , 使呈湿润状态后 , 插入桑嫩枝 , 放
入高 7 . 0厘米直径 6 . 5厘米的有盖塑料制容器
内 , 在照明条件下培养生 长 , 15 天后进行发
根调查 。 每个试验均用 10 ~ 12 个嫩枝。
4
. 外部形态和染色体数的调查
供试材料是采用反复嫁接实验所得桑的
一部分 。 都是些嫁接 1~ 4 次的桑 , 嫁接终
了后 , 从砧木上切取 , 用表 3 的 N O . 4培养 基
培养 , 然后再在蛙石人工土上扦插 , 使其发
根 、 驯化后移植于育苗床 。移植桑的数目 , 嫁
接 1 次的有 4 7个体 、 2 次的有41 个体 、 3 次
的 25 个体 、 4 次的是 14 个体 。 因移入育苗床
后生长差 , 外部形态调查 , 仅采用生长达 10 ~
30 厘米高的桑嫩枝。 染色体数调查 , 采用其
中生育旺盛的桑的叶身 。 方法是 用 孚 尔 根
的压碎法。 对照是不曾在褚树上嫁接过的白
芽荆桑早 X 白芽荆桑尹的桑实生 苗 10 个 个
体 。
结 果
1
. 接穗和砧木的培养
为了有效地生产接穗和砧木 , 作了桑和
褚树种子 、 冬芽 、 腋芽的培养 (表 1 ) 试验 。
桑种子置床后第 7 天子叶开放 , 第 20 天直叶
有 2 枚 , 第 30 天直叶开放 理片 ; 相反 , 褚树
种子发芽迟 , 即使第 60 天也只有发芽50 % , 发
芽后的生长也迟 。 从桑和褚树种子培养所获
实生苗与冬芽 、 腋芽发芽生 长的嫩枝相比 , 茎
很细小 。 桑和褚树的冬芽及腋芽都是置床 7
天内发芽 ,但桑的生长比褚树差 。 从冬芽发芽
长出来的褚树嫩枝 , 第 60 天就高达 4一 5 厘
米 ,茎也粗 ; 相反 , 从腋芽长出的嫩枝 , 长度
在 1 厘米以下 , 比从冬芽上长出的嫩枝细。
上述结果表明 , 桑种子培养容易发芽 、 生
长 , 其茎也比从桑的冬芽和腋芽长出的嫩枝
细 , 适于作接穗 , 从种子培养的褚树 , 其发
芽 、 生 长慢 , 相反 , 从冬芽长出的嫩枝 , 生
长快 、 茎也粗 , 适于作砧木 。 因此在培养条
件下的嫁接工作 , 以种子育成的桑实生苗作
接穗 , 以冬芽育成的褚树嫩枝作砧木为好。
另方面 , 因原有桑品种作接穗的嫁接 , 虽
然必须用冬芽或腋芽培养生成的桑嫩枝作接
穗 , 但是从冬芽或腋芽育成的嫩枝的茎较粗 ,
一般不适于做接穗 。 因此为了获得适于作接
穗的细小嫩枝的方法 , 用新一之獭和早盛品
种的冬芽在全暗条件与照明条件下培养 , 比
较嫩枝生长速度和形态 。 结果 , 全暗培养的开
叶数比照明培养稍差些 , 但嫩枝的长度两者
无大差异 , 只是在形态上有显著的不同 , 全
暗培养比照明培养叶型小 , 并长出不含叶绿
素的白色嫩枝。 又有 10 %~ 20 %从冬芽长出
直径在 1 . 5毫米以内的细小嫩枝 。 因此用原有
的桑 品种作接穗嫁接时 , 冬芽在全暗条件下
能得到较细的嫩枝 , 能用作接穗。 不过 , 在
全暗培养下 , 两个 品种均约有 40 %的嫩枝为
雄花穗 。 雄花穗为白色 , 初期的形态与自然
条件下的雄花穗虽无大差异 ,但到成熟时 , 花
被异常肥大 。
从以上结果表明 : 桑冬芽采 用全 暗 培
养容易获得适合于作接穗的细小嫩枝 , 而褚
树的冬芽照明培养容易获得适用作砧木的粗
壮嫩枝 。 但是 , 若从长时间贮藏的枝条上采
取的冬芽来培养 , 则有迟迟不发芽的 。 因此
对桑和褚树的枝条贮藏时间与其上取用冬芽
培养所形成嫩枝的百分率进行调查 , 结果如
表 2 所示 。 桑及褚树的腋芽培养的结果也一
并列于表 2 。
随着桑及褚枝条贮藏时间的延长 , 从这
些枝条上采取冬芽培养 , 形成嫩枝的百分率
降低 ; 经过 20 天贮藏 , 则大部分冬芽不会发
芽 , 而形成愈伤组织 。 用 70 %酒精和抗激素
短时间浸渍 ,则嫩枝形成的百分率就略高 ,但
杂菌繁殖增加 。 另外 , 腋芽培养 , 无论是桑
或褚 , 嫩枝形成率较高 。 因此 , 冬芽培养其
贮藏时间应在 10 0天以内 。 此外 , 采用生长新
19 9 2年第 2期 国外农学一蚕业
表 2桑和褚冬芽的贮藏时间与
嫩枝形成百分率
{ 一冬贮藏 时间从外植体形
一一 _ _ _、 l 二 _, , l 成嫩枝的百分率 (% )灭菌方法 (秒 ) { 外植体 一, 望岑探子异笼六石尹认 卜` 、 ~ 洲 碑 ’一 ` 以 子 l / ` 盯 邝 一, 甲 一1 0 0 一 15 0 一2 0 0 一 2 3 0一 一O 天 一详州 禅` “二, 一“ 丫一 { ” 2 、 夭 一天 天 天
7。%酒 ” ” , 桑 冬芽 …78 ·吧二 ·啥 5 10
,。% 抗 激素 2色 一 产色兰登 }.80 3 }8马2 7到巨…一竺-
70 %毓 5 …桑 冬芽 …一 }一 …一 阵` } ` 乃
. 鞘和钊 一竺全荃…二一二 }到 7 “ …一” ` 57 0% 酒 ” 5 …” 腋芽 }8 4 · 8…一 …一 )一 …-卫· 5少挤激色工. . -措腋芽 {8 3 · 3 {一 {一 一 { 一
置床数各 6 6个 , “ 一 ” 表示朱调查 。
梢腋芽培养 , 采用由它长出的嫩枝 , 也是适
宜的。
在无菌条件下作嫁接用砧木的褚以长度
为 4 厘米的粗壮嫩枝为好 , 嫁接后从砧木上
切取的桑接穗 , 必须在下述的培养基上使其
生长到 2 厘米以上 。 为了开发适合于生长的
培养基 , 在组成不同的几种培养基上培植桑
和褚的嫩枝 , 比较其生长情况 (表 3 ) 。 在标准
的 M S基本培养基上 , 嫩枝的叶稍有黄化 , 而
且生长缓慢 。 相反 , 在 l/ ZM S培养基上 ,桑和
褚的嫩枝生长均很好 。 在含有叫噪乙酸的培
养基上 , 嫩枝 的下部容易产生愈伤组织 。褚树
表 3 培 养 基
嫩枝伸长程度
培 养 基 成
M S + 1毫克 /升B A 十 30 克 /升 蔗搪
M S
+ 1毫 克 /升 B A 十 6 克 /升 蔗搪 十 24 克 /升
M S + 。 . 2 5毫克 /升 B A + 3 。克 /升 蔗糖
l/ ZM S + 。 . 4 毫 克 /升 B A + 9 克 /升 蔗糖 + 6 克 /升
l/ ZM S + 。 . 5 毫克 /升B A + 9 克 /升 蔗糖 十 6 克 /升
1 / ZM S + 0
.
2 5毫克 /升 B A + , 克 /升 蔗糖 + 6 克 /升
分 {— -— —{ 桑 · 褚J + … 十果 糖 1 + { *一 十 ! 十
果 糖 } 十 十 + { 十 + +
果 糖 + 0 . 1 毫 克 /升 IA A ! 十 + ! + +
麟 + ” .05 毫克 /升 I从 ) 十 ` … + + 十
在含0 . 05 毫米 /升叫噪 乙酸的培养基上 枝 条
生长良好 , 而桑则在不含叫噪 乙酸的培养基
上生长良好 。 从以上结果得知 , 在调查的 6
种培养基中 , l/ ZM S 十 。 . 4毫克 /升 B A + 9克 /
升蔗糖 + 6克 /升果糖的培养基 ( N o . 4的 培
养基 ) , 对桑或褚树嫩枝的生长都很适宜 。用
这培养基培养桑及褚的冬芽也获 得 良好 效
果。
以上试验搞清 了在培养条件下高效率获
得嫁接试验所需材料的条件 , 即桑子和褚树
冬芽的培养比较容易 ; 分别适用于接穗和砧
木, 冬芽在全暗条件下培养能获得适用于作
接稼的细桑枝 , 冬芽培养宜用贮藏 10 。 天 以
内的枝条 。 此外 , 以生育中的桑和褚树新稍
上的腋芽在含有0 . 4毫 克 /升 B A 的 1/ 2M S培
养基上培养时 , 形成桑和褚的嫩 枝 生 长 旺
盛 。
2
. 属间嫁接及其培养
为了弄清在培养条件下桑和褚树嫁接能
否成活 , 对以下情况进行了调查 : 把子叶展
开期 , 真叶展间 2 叶期及真叶展开 4 叶期的
桑实生苗 , 靠根处切取作接穗 , 劈接于冬芽
经 70 天培养后获得长约有 4厘米的褚嫩枝上 ,
接后在试管内培养 , 调查嫁接后接穗开叶数
和生存日数 , 结果如表 4 所示 , 以桑实生苗
表 4 在培养条件下褚 (砧木 )嫁接桑
(接穗 )的生长情况
’ .l … ’ 嫁接 后接穆的异砰茹异) ; `
接撼的 发育阶段
2。天后
}
, 。天后
{
` 。天后…5。天后 6 0天后
枯子叶展开期
本叶展开 2叶期
本叶展开 4 叶期
2士 1
1士 1
1士 1
2士 1
2土 1
2土 1
2土 1
2士 1
2土 1
2士 1
2土 1
枯
石d 国外农学一蚕业 总第叻期
子 叶展开期为接穗区比其他 的接穗区开叶要
早 , 嫁接后第 20 天平均开叶 2 片 , 可是以后
几乎不再开叶 , 仅叶面积扩大而 已。 真叶 2
片展开期及真叶 4 片展开期的桑实生苗作接
穗的试验区 , 接穗均开叶缓慢 , 嫁接后第 30
天平均开叶 2 片 ; 以后叶面积虽略有扩大 , 可
叶子慢慢地黄化。 最先枯死的真叶展开 4 叶
的试验区 , 其他区也在嫁接后第 60 天全部枯
死 。 由此判明在培养条件下桑和褚树的嫁接
没有成活 , 但子 叶展开期为接穗区 , 嫁接后
开叶早 , 即使到第 30 天后叶也不容易黄化 。
桑和褚树 嫁接虽不能成活 , 但为了诱发
变异 , 在褚树砧木上嫁接桑的接穗有可能延
长其生存期 , 这是十分重要的。 同一接穗在
间隔一定时间后在新的砧木上反复嫁接是否
可能 ; 这样的反复嫁接 , 桑在褚枝条上能有
多少时间生存 , 这方面也进行了调查 , 结果
如表 5 。
表 5 桑 (接穗 )与褚 (砧木 )的反复嫁接情况
嫁接
回橄
嫁 接
个体数
砧木 上发根 砧 木上接
的接租数 }移 的成长
从 砧木 上切
取 的接移数
开 放 1、 2叶
开 放 O、 2叶
茎 伸长
茎 伸长
茎叶不开 放
嫁接后叶未黄化的接穗 63 个 , 再嫁接于褚嫩
枝上 , 同时把接穗和砧木愈合较好的43 个个
体 , 原株移植于新的培养 基 上 。 30 天后 1 06
个个体中有 13 个接穗发根 , 茎梢伸长 , 但儿
乎不开叶 。 第 4 次嫁接 , 把第 3 次嫁接中茎
伸长的 12 个接穗 , 再嫁接在褚嫩枝上 , 同时
把 62 个个体直接移植于新的培养基上 , 30 天
后 , 74 个中有 2 2个发根 , 少数茎有伸长 , 其
余根 、 茎均不生长 。 第 5 次嫁接 , 用第 4 次
嫁接后茎有伸长的 n 个作接穗 , 嫁接在褚嫩
枝上 , 27 个直接移植在新的培养基上 。 这阶
段内由于接穗的茎叶完全不展开 , 所 以 30 天
后 , 29 个个体的接穗 , 从砧木上切离 , 其余
的仍按原株移植在新的培养基上 , 就这样25 0
个个体中有 38 个桑 (接穗 )成功地在褚嫩枝上
生存了 15 0天以上 。 又用新一之懒嫩枝 作 接
穗 , 用相同方法嫁接 , 在褚树上生存了 60 一
70 天 。 以上反复嫁接虽使桑接穗的生育期延
长 , 但桑和褚树的嫁接没有成功 。
接着 , 对桑的愈伤组织褚树愈伤组织的
亲和性进行了研究。 把桑愈伤组织重叠在褚
愈伤组织上培养 ,桑愈伤组织几乎不肥大 ,但
生 存 了2 0 天以上 。 从烧瓶中取 出调查 , 看
到两愈伤组织接合是好的 , 若用镊子把桑愈
伤组织从褚愈伤组织上分离开 , 能观察到接
合面 以外的部位有少数分离出来 的 愈 ,伤 组
织 。 又用褚愈伤组织经 30 ~ 60 天的培养 , 虽
能长出不定芽 , 但在其上按置了 桑 愈 伤 组
织 , 只形成绿色点 , 没有形成不 定芽 。
3
. 培养嫩枝的发根
为了调查嫁接在褚嫩枝上桑的变异 、 径
嫁接 、 培养 、 发根 、 驯化后再移植于苗 床 ,
可是在发根过程中枯死较多 。 因此为了开发
适于嫩枝发根的培养基 , 首先采用三种组成
不 同的培养基作发根培养基 , 调查桑及褚嫩
枝发根百分率 (表 6 ) 。
桑嫩枝以不含 B A及 IA A的 l/ ZM S培 养
基培养 , 获得良好成绩 , 但在这种发根用培
ó料内匕咋自几0OJ只ùō勺n舀on`几tJ`on口.月几ó一心自勺门On`,二
1 0 6 ( 4 3 )
7 4 ( 6 2 )
3 8 ( 2 7 )
;:
括号 内的数字是不再嫁接仅更换培养基的个体数 。
这实验 , 最初把摘除子叶的子叶展开期
的桑实生苗嫁接在褚枝条上 ,在试管内培养 。
30 天后 , 2 50 个个体中看到有 83 个从褚树砧木
上接穗处发了根 , 接穗的茎在伸长的同时约
有 2 片新开叶 ,其余接穗没有看到发根 , 茎略
有伸长 , 并开 1 ~ 2 片新叶 。 第 2 次 , 把发
根伸长了的 83 个和不发根 , 仅开 1 ~ 2 叶的
79 个共计 1 62 个再作为接穗 , 嫁接到褚 树 的
嫩枝上 , 在这样嫁接的 162 个体 中 有 37 个接
穗发了根 , 长出新叶 1 一 2 片 , 但其余的不
发根 , 几乎不开叶 。 第 3 次嫁接 , 用第 2 次
199 2年第 2期 国外农学一蚕业
表 6 培养基成分和桑及褚嫩枝的发根百分率
二 翻
~
边 叫 一 .` 几 ~` . , ` ` ` 目. . J
发根个体百 分率 (% )
培 养 基 成 分 1 桑
「 褚
门)芜 三。天 。。芜而奚
M S
+
30 克 /升 蔗糖
z / ZM S
+ 25克 / 升 蔗糖 +
0
.
0 25 毫克 /升 I A A
:; ::
l / ZM S + 15克 /升 蔗 俯 逸. 3 . 3 9 1 6 0 . 9 0
养基上种植后第 30 天约有 4。% 、 到第 60 天只
有61 %的桑嫩枝发根 。 以上发根培养基因不
含BA , 在这培养基上种植 30 天 以上的 桑嫩
枝容易发根而子叶黄化 , 从烧瓶内取出移植
于植盆后 , 枯死的多 。 褚嫩枝在任何一种培
养基上均不发根 。
其次 , 用蜓石人工土替代培养基装入烧
杯或培养瓶中培养 , 调查桑褚嫩枝发根百分
率 (表 7 ) 。 扦插于蛙石人工土后第 15 天的桑
表 了 在蛙石人工土上扦插 15 天后桑和褚嫩枝
的发根百分率
保 护 用 具 …
_
2。” 毫升烧杯 、 铝 ” 盖
!
” , · 7 …` 8 · 2
3 0 0 髦于卜烧杯 、 _ 铝箔盖 { ” 0
· ”
{
“ 0 · ”
培养瓶 、 塑料盖 … “ “ · “ … 一籽瓶 、 娜盖 … 8 .18 { 一
将其置于塑料容器内保护 , 这样经过 15 天 ,约
有 95 %的桑嫩枝发根 , 而且生长良好 。 在桑
生长到与容器盖碰到时 , 把桑与栽培盆一起
从塑料容器内取出 , 改种于盆内 ,使其驯化 。
结果大部分没有枯死而生长着 。 移植在蛙石
人工土上的桑有 5 ~ 7 %枯死 , 这仅限于从
烧杯取出时为 2 厘米以下的小嫩枝或叶已黄
化了的嫩枝 。 现 已判明 , 若用 2 厘米以上绿
色枝条培养 , 则可使其充分发根和驯化 。
4
. 外部形态和染色体数的调查
为了了解在褚砧木上嫁 接 桑 1 一 4 次 ,
能否诱发变异 , 特进行了外部形态及染色体
数的调查 , 对照桑在叶的大 小 、 形 状 等 方
面 , 观察到若干个体间有差异 , 但均着生全
缘叶 , 茎叶没有特别异常 。 与此相反 , 嫁接
于褚树上的桑 , 在第 2 回嫁接中发现 2 个 ,第
3 回 z 个 , 第 4 回 1 个 , 合计 4 个 ( 3 . 1% )
个体 , 观察到 1 ~ 4 个裂叶 。 从中又发现茎
带化了的带化病桑共计 3 个 ( 2 . 4 % ) , 是在
嫁接第 2 回 、 第 3 回和第 4 回的桑中各出现
1个个体 , 这些带化病的桑 , 发根后不久 ,大
小在 5 ~ 10 厘米之间的幼小阶段即能识别 。
再对嫁接 1 一 2 回的 4 7个桑树个体的染
色体数进行调查 , 结果有 16 个个体 ( 34 % )出
现了 Z x 一 4 x 的混倍体 。 其它有关外部形态和
染色体数的详细情况 , 正在进一步调查 。
及褚的嫩枝的发根百分率 , 扦插第 15 天桑嫩
枝有64 一 92 %发根 , 而烧杯加铝盖区发根高
达90 %以上 , 褚嫩枝用烧杯的试验区有 18 ~
2。%的嫩枝发根 。 由此搞清了桑及褚嫩枝即
使不经过发根培养基 , 扦插于不加培养基的
蜓石人工土内 , 在短期内也可以发根 。 但是
把发根了的桑和褚的嫩枝进行驯化 , 从容器
内取出移植于盆内 , 那就有一半以上的个体
会枯死 。 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受伤 , 为了预防
根受伤 , 采用栽培盆培养 , 即从烧杯中取出 ,
将附着在桑嫩枝上的培养基用自来水充分冲
洗后 , 扦插于装有蛙石人工土的栽养 盆 内 ,
考 察
桑和褚的枝条在 2 月下旬采集 ,在 2 . 5 ℃
的温度中贮藏 , 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 , 从该
枝条上取下进行培养的冬芽均不易发芽 、 伸
长 ; 贮藏 20 天以上 , 则大部分冬芽不 能形
成嫩枝而愈伤组织化 。 与本 试 验 相 同的方
法 , 采用贮藏了一年的桑枝条 , 嫁接在健壮
的桑实生苗上 , 取得了大部分发芽生长正常
的经验 , 与此相比 , 就可 以肯定 , 枝条经长
时间贮藏对冬芽的分离培养有严重的不 良影
响 。新野等 ( 1 9 5 9 )及 Y a k u w a a n d O k a ( 1 9 8 9 )
5 2 国外农学一蚕业 总第 50 期
报道过 , 在液态氮中长时间保存的冻结的桑
树冬芽其嫩枝形成率较高 。 他们试验用的桑
品种虽和本试验的桑 品种有所不同 , 但其所
以在长时间贮藏后仍有较高的嫩枝形 成 率 ,
也许是和贮藏方法的改善有关 。
桑和褚的嫩枝 , 用 含 0 . 4毫 克 /升 B A的
1 / ZM S培养基比含 1毫克 /升 B A 的生 长要
好。 桑芽分离培养 , 多数采用含有 1毫克 /升
B A 的M S培养基 ( 冈 、 大山 , 1 9 7 4 , 1 9 7 8 ;大
山 、 北川 , 1 9 7 5 , 冈 , 1 9 8 5 , O h n i s h i和 K -
o b a y a s ih
,
1 9 8 6 , 片獭 等 , 1 9 8 6 , E n o m o 亡。 ,
1 98 7 )
, 认为嫩枝的生长以用较低浓度 无 机
盐及生长调节物质配成的培养基为适当 。 还
搞清了用含有叫噪 乙酸培养基 , 则嫩枝的下
部较容易生成愈伤组织而嫩枝的生长不好 。
已经明确 , 桑及褚的嫩枝直接扦插于不
添加培养液的蛙石人工土上 , 在短期内能发
根 。 以前促使桑嫩枝发根是用发 根 培 养 基
(大山 、 冈 , i 。了6 , 冈 , 1 9 5 5 ) , 发根后移栽
于蛙石人工土上 , 但这样做 , 枯死率高 , 损
失了贵重的试验材料 。 本试验不经过发根培
养基 , 把未发根的桑嫩枝 , 接直插在装有蛙
石人工土的栽培盆内使其发根 , 得到较高的
成苗率 , 但是 2厘米以下的嫩枝容易 枯 死 ,
必须注意。
著者以前 ( 1 9 8 3) 曾报道桑和褚嫁接 , 两
者有嫁接不亲和性 , 死亡率高 , 但这一结果
不是在培养条件下的属间嫁接 。 在培养条件
下的嫁接 : ① 是无菌嫁接 ,所 以接穗和砧木
不 会因细菌而引起腐败 ; ② 适于接穗生存的
湿度 , 保持在试管丙 , 温度及光线等容易调
节 , ③ 接穗虽不与培养基直接接触 ,但若用
适于接穗 (桑 )生长的培养基 , 则接穗所必须
的养分 、 水分有可能通过砧木由培养基供给
等。 这些都与试管外嫁接不同 , 容易获得嫁
接于褚砧木上的桑生存的有利条件 。 因此在
培养条件下进行了桑和褚的嫁接试验 , 但是
即使在无菌培养下 , 桑与褚嫁接 , 也没有成
活 。 以前曾报道 (尾暮 , 1 9 8 3) 桑与褚嫁接 ’
由于砧木和接穗的维管束不能很好连结 , 接
穗的养分 、 水分不足 , 特别是水分缺乏导致
不能生长 ; 本试验虽在培养条件下嫁接 , 接
穗生长仍受抑制 , 这或许仍因维管束没有很
好连结 ,接穗养分 、 水分不足和生长素 , 细胞
激动素等生长调节物质不足 引起的 。 又如培
养基上褚的愈伤组织重叠上桑愈伤组织后经
过 2 0 天以上而不见肥大 , 但因两者 接 合很
好 , 想必是两者的愈伤组织性质相近 , 愈合
比较容易吧 。
以前曾报道 (尾暮 , 19 83 ) , 用发根 促进
剂处理褚树根部 , 嫁接上长有真叶 4 片的桑
实生苗 , 虽不能成活 , 但看到接穗上长出新
叶约 10 片 。 本试验不管接穗大小 , 嫁接后仅
开 2 叶就停止生长 。 以前曾(尾暮 , 1 9 8 3) 报
道 , 接穗用生长阶段的桑树实生苗 , 由于接
穗大小不同 , 嫁接后接穗开叶也不 同 , 其开
叶数增多的顺序是真叶 4 片展开期 > 真叶 2
片期 > 子叶展开期。 本试验用子叶展开期桑
做接穗 , 茎叶展开反而快 , 经过较长时间叶
也不黄化 , 这种不同表现可能是各个试验所
用砧木或嫁接方法不 同所引起的。 即本试验
是用长约 4厘米的褚嫩枝作砧木 。 以前的 ( 尾
暮 , 1 9 8 3) 报道是用切除了茎叶的根部 , 经过
发根促进处理后用作砧木 , 嫁接后把砧木上
的不定芽除去 , 以促进接穗生长的方法 。
对于以诱发变异为目的的嫁接 : 为了使
接穗受到砧木较强的影响 , 采用的砧木发育
阶段较老而大的植株 , 接穗用较幼嫩而小的
植株进行多次反复嫁接的方法 (柳下 , 1 9 64 ) 。
以前 (尾暮 )报道也是砧木用树龄 2 年以上的
褚树 , 接穗用幼龄桑实生苗进行嫁接 , 看到
接穗在染色体数 、 果棋色泽等方面有诱发出
变异的迹象。 为此本试验的嫁接 , 也希望接
穗诱发出变异而用子叶展开期的幼嫩桑 、 砧
木是发育阶段较老的褚树 。 但是原有桑品种
( 下转第12 页 )
国外农学一蚕业 总第5 0期
低成本人工饲料是采用线性 规划 法 配
制 , 故简称 L p饲料 。 其组成脱脂米糠 4 % 、
脱脂大豆粉 38 % 、 鱼粉 5 % 、 谷氨蛋白 5% 、
K P
一酵母 5 % 。 价格为一般人工饲料的 1/ 4一
1八 0 。 如 i k g L P ,价格为 8 1 日元 、 L P ` 为 8 4
日元 、 L p 。为 71 日元 、 L p 7为 56 日元 。 现在
用于广食性蚕品种选择的 L p Y 一 1 41 因 不含
鱼粉 , 含 4 %的桑叶粉 , 能促进食欲 , 摄食
性较好 。 先用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选择 , 再
用不含的选择。
好 , 但在常温条件下表现不一定好 。 因此现
在一般不采用间接选择法 。 又抗病性选择育
成的 “ 大 白” 品种 , 对 F V抵抗力强 , 但对其他
病不强 , 故抗病蚕 品种未能推广 。 倒不如象
钟纺公司那样 , 直接在不同地 区条件用大面
积选优的增殖育成法好 。 即将原原种直接放
到不同地区的农村原蚕 区饲养 , 一次养 20 0一
30 0蛾 , 从中选出10 ~ 15 优良蛾区继代作选育
种 , 余下可制原种 。 这样在不同地区条件下
直接选择育成的系统再用循环交配法留种 ,’
蚕品种对不 良条件的适应性就好 。四 、 关于强健性蚕品种的选择
首先决定于亲本 , 培育环境居其次 。 茧
小的品种一般强健性 , 经过短 。 体强的亲本
有中 1 24 、 丰年 、 中1 45 等 。 中1 3 2也强但配合
力不好 。 关于选择方法有采用蛾区半分法的
间接选择法 。 即一半放在高温 、 多湿 、 无换
气饲育 , 根据减蚕率多少 , 将另相应的半蛾
区中表现强的蛾区留种 。 用这方法选择出的
材料 , 后代经过杂交鉴定在高温条件下表现
五 、 关于解舒的选择
首先要亲本的解舒好 。 如片仓育成的品
种解舒都好 , 如太平 、 银撇等 。 群马蚕试的
光解舒也好 。 其次解舒受环境影响大 , 所以
在恒定的每秒 0 . 7米的气流下上簇最好 。 至于
用不 良环境选择做过试验 , 没有明显结果 。
一般采用系统选择法 , 用 50 粒茧缥丝测定。
吴玉澄整理
(上接第 52 页 )
作接穗时 , 必须采用其冬芽或腋芽培育出来
的嫩枝 , 这样的嫁接 , 接穗和砧木的发育阶
段几乎没有差异 , 所 以认为变异 诱 发 率 较
低 ; 可是和接穗的原有 品种相比 , 变异体的
发现 比较容易 , 有能够识别轻微 变 异 的 优
点 。 和以前 (尾暮 , 1 9 8 3) 报道的属间嫁接比
较 , 无菌培养条件的属间嫁接 , 砧木及接穗
的材料来源有保障 , 可 以常年嫁接 , 嫁接在
褚砧木上的桑存活率高 、 反复嫁接简单容易 、
所需时间也短 , 是其有利条件 。
关于褚树上嫁接桑的诱发变异 , 虽没有
很好调查 , 但经初步了解 , 有 3 . 1%产 生 裂
叶 , 2 . 4%是带化 病 , 3 4 . 0%是 Z x 一 4 x 的棍
倍体 。 这成绩和以前 ( 尾暮 , 1 9 8 3) 的嫁接试
验报告中裂叶个体 出现率相 比 ,本试验低 , 前
报的 Z x 一 4 x 混倍体 , 第 1次嫁接的桑 是 57 % ,
第 2 次是 60 % 。 本试验叶形调查 , 因桑生长
不 良 , 没有很好调查 , 有必要待来年春天再
行调查 , 但搞清了在培养条件下 , 桑和褚嫁
接后叶形有变异 , 而且很好地诱发 出 2x ~ 4x
的混倍体 。 另外 , 褚砧木上嫁接桑产生带化
病 , 这在以前未见过报道 。 在 前 报 ( 尾暮 ,
1 9 8 3) 的试验中 , 虽见到 1 个带化病 ,但那是
嫁接的后代 中出现的 , 其带化病是三体植物
( Z n “ 29 )
。 本试验带化病也有三体植物的可
能性 。 不管怎样 , 嫁接当代出现更多的带化
病 , 这一点应该受到重视 。
孟光明译 自《蚕丝昆虫研究》
1 9 9 0 , ( 2 )
: 9 3一 1 0 8〔 日 〕
杨明观 、 沈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