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蚕蛹油提取工艺及其组分分析
蔡沙 1,何建军 1,施建斌 1,陈学玲 1,关健 1,吴恢 2,范锦 2,梅新 1*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武汉 430064;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经济作物研究所,武汉 430064)
摘要:以蚕蛹为原料,蚕蛹油得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提取蚕蛹油的工艺条件进行探讨,
同时测定了精炼后蚕蛹油酸价、碘值以及色泽等指标,并对精炼后蚕蛹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提取蚕蛹油最优工艺为:正己烷添加量 8mL/g、提取温度 40℃、提取时间 120min、振荡频率 120r/min,此
时蚕蛹油得率 24.49%,精炼蚕蛹油得率 72.33%,酸价 0.25,蚕蛹油颜色透明,为浅黄色,其中不饱和脂
肪酸含量达 75.40%,而不饱和脂肪酸中 α-亚麻酸含量高达 54.51%。
关键词:蚕蛹油;酸价;碘值;不饱和脂肪酸
The extraction technology and component analysis of
chrysalis oil
Cai Sha1, He Jian-jun1, Shi Jian-bin1, Chen Xue-ling1, Guan Jian1, Wu Hui2, Fan Jin2, Mei Xin1*
(1. Institute of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e and Nuclear Agricultural Research,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Wu Han, 430064; 2. Institute of Economic Crop,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Wu Han, 430064)
Abstract: Silkworm chrysalis was selected as the raw material and chrysalis oil yield as the review indicators, the
technology of chrysalis oil extraction was discussed by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and orthogonal test. The acid
value, iodine value and color of refined oil were tested and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was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conditions were n-hexane 8mL/g, extract temperature 40℃, extract time 120min,
oscillation frequency 120r/min. Under these conditions, chrysalis oil yield and refined oil were 24.49% and
72.33%, respectively. The color of chrysalis oil was transparent and light yellow and the content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 and α-linolenic acid were 75.40% and 54.51%, respectively.
Keywords: chrysalis oil; acid value; iodine value; unsaturated fatty acid
我国蚕蛹资源丰富,每年可副产约 50 万吨干蚕蛹[1]。蚕蛹中油脂含量十分丰富,约占
蚕蛹干基的 25%~30%,且油脂总量的 70%左右为不饱和脂肪酸,主要由油酸、α -亚麻酸、
亚油酸类物质组成[2-3]。这些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脑血管、肝炎、肝硬变、糖尿病、高血压等
疾病具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还能促进脑内核酸蛋白质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合成,明显提
高智力和视力,改善记忆[4-7]。因此,蚕蛹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开发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油脂提取常用的方法有压榨法、有机溶剂浸提法、超临界 CO2 萃取法和亚临界萃取法
等[8-11]。在这些油脂提取方法中,有机溶剂浸提法操作简便,设备简单,在低温下进行能比
较完全地保留其营养成分和生理活性,且溶剂回收方便,分离效果较好。
在前人研究中,有关蚕蛹油提取工艺报道较多,而对于蚕蛹油精炼方法及工艺研究较少,
本研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较为系统的研究了蚕蛹油提取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有机溶
剂的种类和振荡频率进行考察,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蚕蛹油提取工艺,并探究了碱浓度和超碱
基金项目:湖北省省级现代农业粮棉油生产发展专项资金(鄂财农发【2012】138 号)
作者简介:蔡沙(198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粮食加工
通讯作者:梅新,男,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粮食加工及副产物加工利用
网络出版时间:2015-06-29 13:31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1802.TS.20150629.1331.020.html
量对精炼效果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对精炼后蚕蛹油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为系统开发利
用蚕蛹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主要仪器设备
1.1.1 材料与主要试剂
蚕蛹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提供;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购自国药集团化
学试剂公司。
1.1.2 主要仪器设备
LXJ-ⅡC 低速大容量多管离心机,上海嘉鹏科技有限公司;2300 全自动凯氏定氮仪,
瑞典 foss 公司;FD5-3 型冷冻干燥机,美国 SIM 公司;DGG-9240B 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
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FW-100 万能粉碎机,天津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SHA-B 恒温
振荡器,深圳市瑞鑫达化玻仪器有限公司;100 目、400 目标准网筛,浙江上虞市龙翔精密
仪器厂;TB-114 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RE-52AA 旋转蒸发仪,上海
亚荣生化仪器厂;7890A-5975C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 Agilent 公司。
1.2 方法
1.2.1 蚕蛹油提取
蚕蛹油提取工艺:取 10g 蚕蛹样品,按一定比例添加有机溶剂,一定温度下水浴振荡提
取,随后 4500r/min 离心 30min,干燥沉淀,得残渣重量,计算失重比例,即为蚕蛹油重量。
1.2.2 单因素试验
分别考察有机溶剂种类、正己烷添加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振荡频率对蚕蛹油得率
的影响,各单因素水平表见表 1。
表 1 蚕蛹油提取单因素试验水平表
Table 1 The level table of chrysalis oil extraction for single factor test
因素 水平
有机溶剂种类 石油醚(60-90 °C)、丙酮、环己烷、异丙醇、正己烷
正己烷添加量(mL/g) 2、3、4、5、6、8、10
提取温度(℃) 40、50、60、70、80
提取时间(min) 30、50、60、80、90、120
振荡频率(r/min) 100、120、150、180、200
在进行单因素试验,探讨其中一个因素时,其他各因素水平分别为有机溶剂正己烷、正
己烷用量 4mL/g、提取温度 50℃、提取时间 60min、振荡频率 150r/min。
1.2.3 正交试验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正己烷添加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振荡频率进行四因素
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蚕蛹油提取最优工艺。
1.2.4 蚕蛹油的精炼
按最佳工艺提取蚕蛹油,将油置于烧杯加热搅拌(温度 30℃、转速 60-70r/min),将配
好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按一定超碱量均匀的洒在毛油里,继续搅拌并升高温度。温度升
高至 65℃,如果皂粒变粗,油皂有明显分离,逐渐降低搅拌速度,最后停止搅拌和加热。
趁热迅速离心,使油皂分离。取上层油,用 80℃蒸馏水搅拌洗涤(120r/min),直至洗液 pH
值为中性,将精致蚕蛹油放入 60℃烘箱中干燥 3h 即得精炼蚕蛹油。
在加入超碱量为 40%前提下,探讨碱液浓度(10%、12%、14%、16%、18%、20%)
对精炼油得率、酸价、碘值以及色泽等指标影响。
在碱液浓度为 14%前提下,探讨加入的碱量(20%、30%、40%、50%、60%、70%)
对精炼油得率、酸价、碘值以及色泽等指标影响。
1.2.5 测定方法
蚕蛹主要基本成分蛋白质、脂肪、灰分、水分等含量分别参照 GB/T 5009.5-2010、GB/T
5009.6-2010、GB/T 5009.4-2010、GB/T 5009.3-2010。
精炼后蚕蛹油的酸价、碘值的测定分别参照 GB/T 5530-2005、GB/T 5532-1995 方法进
行;精炼后蚕蛹油的脂肪酸组成采用气相色谱进行分析:采用 HP-5 石英毛细管柱
(30m×0.32mm,0.25μm);载气为氮气;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柱流量 1mL/min;进样量 1μL;
不分流模式;进样口温度 270℃;升温程序:起始温度 130℃保持 1min,以 10℃/min 升温
到 185℃,保持 20min,再以 5℃/min 升温到 220℃,然后以 30℃/min 升温到 270℃,保持
5min。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单因素试验
2.1.1 有机溶剂选择
由表 2 可见,5 种溶剂中,正己烷的提取效果最好,蚕蛹油得率最高,达 23.89%,而
且得到的蚕蛹油清亮透明,色泽最浅,刺激性气味较淡,品质最好。丙酮提取效果稍次,但
是得到的蚕蛹油腥味重,油色混浊,这说明丙酮除了将油脂溶出以外,还同时提取出一些非
脂类小分子物质,并且这部分物质有相当一部分是臭味的来源。正己烷是目前油脂工业常用
的浸出溶剂之一,对于浸出提取后的油脂精炼和溶剂回收都有非常成熟的工艺和设备。由此,
本研究中将选择正己烷为蚕蛹脂肪酸提取的溶剂。
表 2 五种有机试剂的提取结果和蚕蛹油的品质比较
Table 2 The results of five kinds organic reagent extraction and the comparison of the quality of chrysalis oil
溶剂 脂肪酸得率(%) 混合油色泽 混合油气味
石油醚(60-90 °C) 21.45±0.15 金黄色透明 略有刺激性气味
丙酮 22.29±0.21 金黄色半透明 刺激性气味
环己烷 20.21±0.11 黄色透明 刺激性气味
异丙醇 20.54±0.28 黄色透明 略有刺激性气味
正己烷 23.89±0.30 浅黄色透明 略有刺激性气味
2.1.2 正己烷添加量对蚕蛹油提取效果的影响
正己烷添加量对蚕蛹油得率影响如图 1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正己烷添加量对蚕蛹油
得率有明显影响,随着正己烷添加量升高,蚕蛹油得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正己烷添加量
为 6mL/g 时,蚕蛹油得率最高,达到 24.31%。
图 1 不同正己烷添加量下蚕蛹油得率变化情况
Fig.1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amount of n-hexane on chrysalis oil yield
2.1.3 提取温度对蚕蛹油提取效果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有机溶剂提取蚕蛹油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较高的温度可促进布朗运动,有
利于提高分子动力,有利于提取剂扩散,但温度较高时,提取混合液粘度及其中成分理化性
质会发生变化,影响提取效果,所以选择合适的提取温度对蚕蛹油的提取非常关键。图 2
为随着温度变化,蚕蛹油得率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提取温度升高,蚕蛹油得率
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温度 50℃时,得率最高,达到 24.50%,继续升温,得率反而下降,
当温度升高到 80℃时,蚕蛹油得率最低,仅为 7.79%,可能由于溶剂沸点 68.7°C,在 70 和
80°C 时溶剂沸腾导致提取效果不佳。
图 2 不同提取温度下蚕蛹油得率变化情况
Fig.2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extraction temperature on chrysalis oil yield
2.1.4 提取时间对蚕蛹油提取效果的影响
不同浸提时间对蚕蛹油得率的影响如图 3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浸提时间对正己烷提
取蚕蛹油的得率有明显影响,随着提取时间延长,蚕蛹油得率呈先上升后趋于平稳的趋势,
提取时间 90min 时,蚕蛹油得率达到 24.64%,继续延长时间,蚕蛹油得率无明显变化,由
此说明,在本研究中,提取时间超过 90min 后,蚕蛹油已经达到浸出平衡。
图 3 不同提取时间下蚕蛹油得率变化情况
Fig.3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extraction time on chrysalis oil yield
2.1.5 振荡频率对蚕蛹油提取效果影响
不同振荡频率下蚕蛹油得率变化情况如图 4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振荡频率升高,
蚕蛹油得率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化趋势,振荡频率为 120r/min 时,蚕蛹油得率最高,达到
24.25%,继续增大振荡频率,蚕蛹油得率反而下降。适当的搅拌或振荡能增加溶剂和物料
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边界层的分子扩散,同时振荡也增加了溶剂的流动性,有利于提高油
脂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对流扩散,然而剧烈的振荡,可能影响物料与溶剂接触,不利于蚕
蛹油与有机溶剂间相互溶解,导致蚕蛹油得率下降。
图 4 不同振荡频率下蚕蛹油得率变化情况
Fig.4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oscillation frequency on chrysalis oil yield
2.2 正交试验
在前期单因素试验结果基础上,选取正己烷添加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振荡频率等
四个因素,进行四因素三水平(表 L9(3
4))正交试验对蚕蛹油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
正交试验各因素水平见表 3。
表 3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Table 3 The level of orthogonal factor
因素
水平
A B C D
溶剂添加量(mL/g) 提取温度(°C) 提取时间(min) 振荡频率(r/min)
1 4 40 60 100
2 6 50 90 120
3 8 60 120 180
以蚕蛹油得率为考察指标,蚕蛹油提取工艺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结果如表 4 所示。
从表中各因素的极差值可以看出,四个因素对蚕蛹油得率影响大小顺序为:溶剂添加量>提
取时间>振荡频率>提取温度。各因素最优水平组合为 A3B3C3D2,即为正己烷添加量 8mL/g、
提取温度 60℃、提取时间 120min、振荡频率 120r/min;而正交试验所探讨的 9 个处理中,
蚕蛹油得率最高的处理中各因素水平组合为 A3B1C3D2,即为正己烷添加量 8mL/g、提取温
度 40℃、提取时间 120min、振荡频率 120r/min,此处理所得蚕蛹油得率为 24.49%,随后对
这两个组合进行了验证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这两个组合分别所得蚕蛹油得率没有明显差异,
考虑到实际生产过程中能耗因素,蚕蛹油提取最优工艺确定为溶剂添加量 8mL/g、提取温度
40℃、提取时间 120min、振荡频率 120r/min。
表 4 L9(34)正交试验结果
Table 4 The results of orthogonal test L9(3
4)
因素
处理
A B C D
蚕蛹油得率(%)
添加量(mL/g) 温度(℃) 时间(min) 频率(r/min)
1 1 1 1 1 22.70
2 1 2 2 2 23.14
3 1 3 3 3 23.16
4 2 1 2 3 23.86
5 2 2 3 1 24.05
6 2 3 1 2 23.99
7 3 1 3 2 24.49
8 3 2 1 3 24.06
9 3 3 2 1 24.22
K1 69.00 71.05 70.75 70.97
K2 71.90 71.25 71.22 71.62
K3 72.77 71.37 71.70 71.08
极差 3.77 0.32 0.95 0.65
2.3 蚕蛹主要基本成分
蚕蛹干物质中主要基本成分见表 5,从表中可以看出,蚕蛹干物质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肪
组成,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 54.83%,脂肪含量为 26.97%,由此可见,蚕蛹中蛋白质和脂肪
含量丰富,是提取制备蛋白质、脂肪的良好来源。
表 5 蚕蛹干物质中主要基本成分表(%)
Table 5 The basic components of dry silkworm chrysalis
成分 蛋白质 脂肪 灰分 水分
含量 54.83±0.55 26.97±0.47 3.45±0.15 6.43±0.24
2.4 蚕蛹油的精炼
2.4.1 碱液浓度对蚕蛹油精炼效果、酸价和碘值的影响
碱液浓度对蚕蛹油精炼效果影响如表6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超碱量一定(40%)
时,随着碱液浓度升高,精炼后蚕蛹油得率呈下降趋势,碱液浓度为10%时,精炼后蚕蛹油
得率为96.46%,而碱液浓度上升到20%时,油得率仅为49.64%。酸价是反应蚕蛹油中游离脂
肪酸含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酸价越小,说明油脂质量越好,新鲜度和精炼程度越高。随着碱
液浓度升高,蚕蛹油酸价明显下降,碱液浓度超过16%时,酸价下降幅度减缓。精炼过程中
碱液浓度升高对于蚕蛹油碘值没有明显影响,而油的色泽随着碱液浓度升高明显变浅。综合
精炼后蚕蛹油的得率、酸价和色泽等指标,确定蚕蛹油精炼中碱液浓度为16%。
表6 碱液浓度对蚕蛹脂肪酸精炼的影响
Table 6 The influence on the silkworm chrysalis fatty acid refining of alkali concentration
碱液浓度(%) 油得率(%) 酸价(mg KOH/g) 碘值(g/100g) 色泽
10 96.46±1.27 2.16±0.12 118.22±2.54 深
12 83.85±2.10 1.12±0.04 120.17±3.16 深
14 79.49±1.56 0.54±0.02 121.77±2.05 较浅
16 73.65±1.89 0.33±0.06 119.89±2.99 较浅
18 58.38±1.45 0.22±0.01 120.12±3.27 较浅
20 49.64±1.14 0.15±0.02 120.46±3.08 浅
2.4.2 超碱量对蚕蛹油精炼效果、酸价和碘值的影响
超碱量对蚕蛹油精炼效果影响如表 7 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碱液浓度一定(14%)
时,随着超碱量升高,精炼后蚕蛹油得率以及蚕蛹油酸价均呈下降趋势,超碱量达 70%时,
精炼后蚕蛹油得率为 53.50%,蚕蛹油酸价为 0.17。精炼过程中,超碱量的升高对蚕蛹油碘
值没有明显影响,却能明显降低蚕蛹油的色泽。综合考虑油的得率以及酸价指标,确定蚕蛹
油精炼中超碱量为 50%。
表 7 超碱量对蚕蛹油精炼的影响
Table 7 The influence on the silkworm chrysalis fatty acid refining of extra alkali concentration
超碱量(%) 油得率(%) 酸价(mg KOH/g) 碘值(g/100g) 色泽
20 83.02±1.58 1.25±0.11 125.35±3.56 深
30 75.65±2.34 0.76±0.08 120.31±3.14 深
40 73.69±2.11 0.53±0.06 118.68±2.86 较深
50 65.45±1.95 0.38±0.03 120.05±2.75 较浅
60 59.58±1.67 0.28±0.02 119.90±3.24 较浅
70 53.50±1.42 0.17±0.02 116.49±2.58 较浅
2.5 蚕蛹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蚕蛹油脂肪酸组成气相色谱分析结果如表 8 所示,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得最优工艺下提
取精炼蚕蛹油主要由 α-亚麻酸、软脂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棕榈油酸、正十三烷酸
等组成,其中正十三烷酸在前人研究中较少检测出来。本研究所得蚕蛹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
量高达 73.66%,尤其是 α-亚麻酸含量高达 54.51%,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是一
种不可多得的富含 α-亚麻酸的新的油脂资源,适宜于作为功能性油脂进行开发利用。在前
人研究中,张研宇等 [12]制备的蚕蛹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 73.02%,α-亚麻酸含量为
30.20%;鄂旭等[13]制备的蚕蛹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仅为 66.65%,α-亚麻酸含量也仅为
32.77%,上述结果均分别低于本研究所得蚕蛹油中不饱和脂肪酸与 α-亚麻酸含量,这可能
是由于蚕蛹油提取时选用的有机溶剂以及提取精炼工艺差异造成的。
表 8 气相色谱法测定蚕蛹脂肪酸
Table 8 The results of silkworm chrysalis fatty acids measur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物质 保留时间(min) 峰面积 脂肪酸含量(%) 回收率(%) 相对误差
正十三烷酸 8.05 5839.92 0.52 98.95 1.02
棕榈油酸 10.82 1074.22 1.74 99.04 0.99
软脂酸 12.32 11469.04 18.63 99.01 1.26
α-亚麻酸 14.36 29954.98 54.51 99.26 0.99
亚油酸 15.25 4882.09 8.46 98.32 1.09
油酸 16.68 5987.17 10.69 99.10 1.64
硬脂酸 18.14 2789.99 5.17 98.82 1.28
3 结论
本文以蚕蛹为原料,比较了五种常见用于提取油脂的有机溶剂,最终确定正己烷为蚕蛹
油提取的溶剂,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蚕蛹油提取最优工艺为:正己烷添加量
8mL/g、提取温度 40℃、提取时间 120min、振荡频率 120r/min,在此条件下,蚕蛹油得率
为 24.49%,在此条件下精炼蚕蛹油得率为 72.33%,酸价为 0.25,蚕蛹油颜色透明,为浅黄
色。
同时,采用气相色谱对精炼后蚕蛹油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蚕蛹油主要由
棕榈酸、α-亚麻酸、亚油酸、油酸、软脂酸、硬脂酸等组成,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 75.40%,
而不饱和脂肪酸中 α-亚麻酸含量高达 54.51%,由此可见,本研究中提取的蚕蛹油主要由不
饱和脂肪酸组成,营养价值较高,可用于功能性油脂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 王伟,何国庆,金英哲,等.蚕蛹蛋白的综合利用现状分析和开发前景展望[J].食品与发
酵工业,2006, 32(9):112-115.
[2] 贾俊强,吴琼英,杜金娟,等.超声波辅助水酶法提取蚕蛹油工艺优化及脂肪酸组成分[J].
食品科学,2014,35(16):52-57.
[3] 蒋艳忠.无水乙醇提取蚕蛹油的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2013(4):80-82.
[4] WEI ZJ, LIAO AM, ZHANG HX, et al. Optimization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of silkworm pupal oil applying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9, 100(18): 4214-4219.
[5] 林春梅,周鸣谦.不同方法提取蚕蛹油的GC-MS分析[J].中国粮油学报,2013,28(1):
112-116.
[6] 魏兆军,廖爱美,胡海梅等.蚕蛹油的成分、营养价值及提取工艺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
科学,2007,35(30):9699-9700.
[7]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7-62.
[8] 史云东,贾琳,李祥,等.压榨法与热浸提法提取普洱茶籽油的对比研究[J].粮油食品科
技,2011,19(4):17-19.
[9] 薛宝金,方真.风吹楠种子油萃取工艺研究及其脂肪酸成分分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2(24):110-113.
[10] 史国安,郭香凤,金宝磊,等.牡丹籽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2013,28(4):47-50.
[11] 江赟博,张高扬,韩玲.油菜蜂花粉油亚临界萃取及其HPLC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11,
32(11):328-331.
[12] 张研宇, 李建科.蚕蛹油提取、精炼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J]. 油脂资源,2010,35(6):
76-79.
[13] 鄂旭,路福平,王海宽,等.蚕蛹油提取和精制工艺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 28
(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