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苹果叶枯病发病规律



全 文 :书收稿日期:2013 - 03 - 04;修回日期:2013 - 05 - 23
基金项目:濮阳市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苹果叶部病害研究”的部
分内容,编号:080302
作者简介:赵俊芳(1969—) ,女,河南南乐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
林木病虫害防治研究。
苹果叶枯病发病规律
赵俊芳,乔趁峰,常聚普,杨玉巧,郭利民,李洁茹
(濮阳市林业科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摘要:2010—2012 年对苹果叶枯病发病规律研究的结果表明:该病病原菌 Rhizctonia solani Kühn 寄
主范围广泛,蔷薇科果树都可感染,可通过伤口或直接接触感染;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枝花芽、叶芽、
芽鳞痕和病叶上越冬。病原自 6 月下旬—9 月底均有侵染能力。菌丝在雨季扩展迅速,遇干旱或
天气变冷停止扩展形成菌核或菌丝团。在豫北苹果栽培区,7 月初开始发病,7 月中下旬—9 月底
为发病盛期,10 月初为末期。
关键词:苹果;叶枯病;丝核菌;发病规律
中图分类号:S763. 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 - 0886(2013)06 - 0009 - 03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apple leaf blight /ZHAO Junfang,et al. (Puyang Forestry Academy of
Henan Province,Puyang 457000,China)
Abstract:The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leaf blight disease was studied between 2010 and 2012. The re-
sults showed that the pathogen Rhizctonia solani Kühn had a wide host range. It could infect all fruit
trees of Rosaceae. Rh. solani overwintered as the mycelia and sclerotia in the flower buds,leaf buds,
bud scale traces and leaves in the infected branches. The pathogen could infect the hosts directly or by
wound between the last ten days of June and the end of September. The mycelia spread rapidly in rainy
season and stopped spread to form sclerotia or hyphal coils in cold or drought season. The early,peak
and end stages of the disease usually appeared in early July,last 20 days of July to end of September
and early October respectively in North Henan.
Key words:apple,leaf blight;Rhizctonia solani Kühn;occurrence regularity
苹果叶枯病病原立枯丝核菌 Rhizctonia solani
Kühn是近几年河南苹果树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
主要分布在濮阳市南乐县、清丰县,安阳市内黄县,
郑州市中牟县,商丘市虞城县等地,几年来发病日趋
严重。2011 年调查,严重果园病株率达到 90%以
上,病枝率达到 50%以上。为掌握该病发生规律,
我们自 2008 年开始对该病害进行研究,在确定该病
病原的基础上,对该病在豫北苹果上的发病规律进
行了系统研究,为生产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 1 寄主范围的测试 立枯丝核菌菌株采自河南
省内黄县中召乡徐寨苹果园叶枯病树,用常规组织
分离方法获得。测试树种有梨、桃、李、杏、山楂、枣、
核桃、樱桃、葡萄等。
1. 1. 1 室内接种 每个树种各采茎粗 0. 5 ~ 1 cm、
长 20 ~ 25 cm 的 1 年生带叶枝段 6 个,进行无伤接
种。即枝段用 70%酒精消毒后,把 5 mm ×5 mm 的
病原菌饼贴在枝条上,用无菌棉保湿、保鲜膜固定,
下部放入盛有清水的三角瓶中,水以上部位套塑料
袋,袋内装湿棉球保湿,然后置于 28 ℃恒温培养箱
培养。3 ~ 7 d 观察枝段菌丝生长和发病情况。7 d
后取疑似病叶做分离纯化培养,每个树种分离 5 皿,
每皿 3 点,共 15 点。24 h 后调查感病点,对疑似点
纯化,最后确定是否感染丝核菌。
1. 1. 2 室外接种 在田间每个树种选择 6 个粗
0. 5 ~ 1 cm 1 年生枝条,进行无伤和贴病叶接种。无
伤接种方法同上,贴叶接种时用 70%酒精消毒被接
种叶片,将从田间采回的病叶贴到消毒过的叶片上,
·9·中国森林病虫 2013 年 11 月 第 32 卷 第 6 期
用无菌棉保湿、保鲜膜固定,整个枝条套上塑料袋,
袋内装湿棉球保湿,每隔 1 d加湿 1 次,3 ~ 7 d 观察
田间菌丝生长和发病情况。7 d 后采回田间疑似病
叶做分离纯化培养,方法同上,最后确定是否感染丝
核菌。
1. 2 侵染循环
1. 2. 1 病原菌的越冬场所 2010—2012 年在早春
3 月从病树上采回 1 年、2 年和多年生病枝,老粗树
皮和病树下土壤。
对从田间采回的病枝分叶芽(叶芽又分带菌核
和不带菌核)、花芽(花芽又分表层、中间层、花心)、
带芽枝段、不带芽枝段(带菌核的和不带菌核的)、
芽鳞痕、枯叶,以及病树主干基部树皮等部位。各供
试材料用清水冲洗并消毒后分别放入培养皿中,用
无菌药棉保湿,然后置入 28 ℃的恒温培养箱中保湿
培养。每个部位 3 皿,每皿 3 ~ 5 个点。72 h后镜检
带菌情况。
采用 5 点取样法采取病树基部和病枝下部土
壤,挑出杂草后分别装袋,实验室风干,过 20 目筛,
放入 5 ℃冰箱保存备用。
称取准备好的土壤样品 10 g,加到盛有 100 mL
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摇床震荡 2 h,分别配成 10 -1,
10 -2,10 -3的悬浮液,充分震荡,静置 5 min。吸取不
同浓度的悬浮液各 1mL 放入灭菌培养皿中(每个浓
度培养 3 皿,连续做 3 次) ,然后把 PDA 培养基倒入
15 ~ 18 mL,并按住培养皿盖轻轻地在台面上划转
小圈,顺时针 5 圈,逆时针 5 圈,混匀后平放冷却,凝
成平板,置于 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 d 后,对疑
似菌丝分离、纯化,确定是否含有病原菌株。
1. 2. 2 侵染方式和途径 供试品种为红星和富士
苹果。
采用人工接种试验法,2010—2011 年对苹果树
无病 1 年生枝进行室内和室外接种试验。室内做有
伤、无伤和叶片贴叶接种,以无菌水作对照,28℃恒
温培养箱中培养,3 ~ 7 d 观察枝段菌丝生长和发病
情况。室外接种 72 h后观察菌丝扩展和枝条、叶的
发病情况,连续观察 7 d。每个处理 10 个重复。
1. 2. 3 田间发病期的观察 2010—2012 年每年在
安阳市内黄县中召乡徐寨自 6 月开始选代表性病株
5 株,选东、西、南、北、中 5 个方位各 1 枝进行定枝
观察,每 3 d调查 1 次,记录发病情况,统计菌丝、菌
核和病叶出现的始期和盛期。
2 结果与分析
2. 1 寄主范围 室内、外接种试验结果见表 1。
表 1 丝核菌室内、外接种感病点
树种 接种点 室内 室外
枣 15 9 1
山楂 15 12 2
梨 15 7 12
柿树 15 4 0
核桃 15 3 1
葡萄 15 0 0
樱桃 15 13 0
桃 15 13 12
李 15 4 7
杏 15 5 6
苹果(对照) 15 15 11
从表 1 可以看出:丝核菌在枣树、山楂、梨、
核桃、桃、李、杏树上接种后,室内外分离纯化后
都有感病点。这 7 个树种在室内和室外的接种
试验中均分离到了该菌,说明枣树、山楂、梨、核
桃、桃、李、杏树都是该病原菌的寄主。柿树和
樱桃室内接种后感病点分别为 4 /15 和 13 /15,
室外为 0。这 2 个树种在室内接种后均分离到
了该菌,但室外接种未发现,是否寄主还有待进
一步验证。葡萄室内外接种后均未分离到该
菌,说明该病原菌不能成功侵染葡萄。
2. 2 侵染循环
2. 2. 1 病原菌的越冬场所和形态 1 年生病枝上
的花芽不论外层、中间层和心层均带有大量的丝核
菌,72 h 后的带菌点分别为 24 /60,16 /60,25 /60;
2 年生病枝上的花芽也带有丝核菌,带菌点分别为
1 /45,3 /45,1 /45,明显少于 1 年生的;3 年生病枝上
的花芽中间层未发现带菌点。病枝上的叶芽外层和
内层均带有丝核菌,72 h后的带菌点分别为 5 /40 和
3 /40。病树的健康枝上、1 ~ 3 年生病枝上的芽鳞痕
均带有该菌,72 h 后的带菌点分别为 4 /15,15 /60,
1 /60,2 /60。病枝上残留的叶和叶柄 72 h 后的带菌
点为 2 /16。病枝上不带菌核的树皮、病枝上部健康
树皮、病枝附近健康枝上残留的叶和叶柄、病枝上的
皮孔、病树主干基部树皮、病树下草莓和病树下落叶
均未发现病原菌。1 ~ 3 a的菌核经过保湿培养均能
生长。
病树下基部和病枝下土壤培养分离纯化后均未
发现丝核菌。分析原因该病症状主要表现在 1 年生
枝和叶上,在花芽、叶芽和芽鳞痕均能分离到病原
菌,跟土壤关系不大,不同于禾本科植物感染丝核菌
引起的枯萎病。
2. 2. 2 侵染方式和途径 不同接种方式丝核菌
72 h侵染率见表 2。
·01· Forest Pest and Disease Nove. 2013 No. 6
表 2 不同接种方式丝核菌 72 h侵染率 %
接种方式
2011 年
室内 室外
2012 年
室内 室外
有伤 30 40 20 30
无伤 90 70 80 60
贴叶 90 100 90 80
对照 0 0 0 0
从表 2 可以看出:不论有伤、无伤和贴病叶接种
病原菌都可以侵染,但有伤侵染速度稍慢,室内接种
72 h侵染率为 25%,室外为 35%;无伤接种室内为
90%,室外为 65%;贴叶接种室内外均为 90%。无
伤和贴叶接种没有显著差别。
2. 2. 3 田间发病期 2010—2012 年菌丝、菌核、病
叶出现的始期和盛期见表 3。
表 3 菌丝、菌核、病叶的发生期
年份
菌丝
始期
菌核
始期 盛期
病叶
始期 盛期
2010 07 - 01 08 - 08 09 - 16 07 - 05 07 - 20—09 - 20
2011 07 - 04 08 - 10 09 - 21 07 - 10 07 - 23—90 - 28
2012 06 - 30 08 - 09 09 - 23 07 - 04 07 - 18—09 - 25
连续 3 a 的系统观察得出:苹果叶枯病丝核菌
菌丝的发生期为 6 月底—7 月上旬;菌核的产生期
为 8 月上旬,形成盛期为 9 月中下旬;病叶产生的初
期为 7 月上旬,盛期为 7 月中下旬—9 月底。8—9
月若遇阴雨连绵,则暴发成灾。
3 结论与讨论
苹果叶枯病病原丝核菌寄主范围比较广泛,蔷
薇科果树基本上都能感染发病,可通过伤口或直接
接触侵入寄主,以菌丝和菌核在病花芽、叶芽、芽鳞
痕和树上的病叶上越冬。田间发病期观察和室内保
湿培养证明:病原菌 6 月末—9 月末均有侵染能力,
7 月中下旬—9 月下旬为发病盛期。菌丝接触叶片
即可引起叶片干枯。菌丝在雨季生长旺盛,遇干旱
或天气变冷即停止生长形成菌核或菌丝团。在豫北
苹果栽培区,一般 7 月初开始发病,7 月中下旬—9
月底为发病盛期,10 月初为末期。
参考文献:
[1] 任飞娟,常聚普,贺伟,等.河南省苹果新病害—丝核菌叶枯病
病原鉴定[J].中国果树,2011(4) :38 - 41.
[2] 张永春,方宇澄,黄镇,等.烟草主要土传病害拮抗微生物生物
菌株的筛选[J].贵州农业科学,2009(8) :93 - 94.
(责任编辑 杨静莉
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
)
(上接第 8 页)
见的无性子实体,也能够形成具有明显多孔特征的
有性子实体,本文是首次报道。有性子实体在野外
很少发现。
参考文献:
[1] 贺新生. 四川盆地蕈菌图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55 - 157.
[2] 郑俊娟,林琦,刘伟,等. 瑞克纤孔菌在皂荚上的首次发现
[J].菌物学报,2011,30(1) :128 - 132.
[3] Annesi T,D Amico L,Bressanin D,et a1. Characterization of
Italian isolates of Inonotus rickii[J]. Phytopathol Mediterr,2010,
49(3) :301.
[4] Jaquenoud SM. Inonotus rickii,unpolypore nouveau pourla flore
européenne[J]. Mycologia Helvetica,1985,1:371 - 391.
[5] Intini MG. First report of Inonotus rickii causing canker rot on box-
elder in Europe[J]. Plant Disease,2002,86:922 - 928.
[6] Annesi T,Coppola R,D Amico L,et al. First report of Aberia caf-
fra and Quercus cerris as hosts of Inonotus rickii[J]. Plant Dis-
ease,2005,89:107 - 115.
[7] Annesi T,Coppola R,Motta E. Decay and canker caused by
Inonotus rickii spreading on more urban tree species[J]. Forest
Pathology,2003,33:405 - 412.
[8] 戴玉成,崔宝凯.海南大型木生真菌的多样性[M].北京:科学
出版社,2010:102.
[9] 崔宝凯,余长军,李海蛟.中国纤孔菌属两新记录种[J].林业
科学研究,2009,22(60) :784 - 787.
[10] 张飞,刘寅,于静,等. 瑞克纤孔菌发酵条件优化及菌丝化学
成分定性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2,21(2) :18 -
21.
(责任编辑 杨静莉)
·11·中国森林病虫 2013 年 11 月 第 32 卷 第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