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2010-04-21
1)黑龙江省财政厅项目“代用料栽培食用菌后备替代资源开发研究”(2008-2)
利用柞树叶栽培黑木耳试验1)
马凤 ,张跃新 ,闫宝松
(黑龙江省非木质林产品研发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林副特产研究所 ,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摘 要:进行了黑木耳菌株分离 ,进行了柞树叶对黑木耳菌丝的影响及对黑木耳产量的影响试验 ,筛选
出了适宜柞树叶栽培的黑木耳优良菌株及高产配方。
关键词:柞树叶;黑木耳;栽培试验
传统黑木耳栽培原料为阔叶木屑 ,近年来阔叶木
屑资源紧缺 ,价格上涨。因此 ,需要向新材料方向发
展 ,拓宽黑木耳栽培原料渠道 ,降低生产成本。本文通
过利用柞树叶进行黑木耳栽培试验 ,研究出了利用柞
树叶栽培黑木耳的方法 ,拓宽了黑木耳栽培原料渠道。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黑木耳母种
采集 4个不同地点黑木耳菌株 4 个 ,经分离 、纯化
获得纯菌株 4 个 ,编号分别为:黑木耳 1 号 ,采自亚布
力林业局;黑木耳 2号 ,采自牡丹江市三道关;黑木耳 3
号 ,采自绥阳林业局;黑木耳 4号 ,采自林口林业局。4
个黑木耳菌株的菌丝在 PDA 斜面培养基上均为白色
绒毛状 ,生长健壮。
1.2 柞树叶收集与粉碎
将柞树叶收集起来晒干 ,经筛孔直径为 10mm 的
粉碎机粉碎。
1.3 试验用柞树叶培养基
试验用柞树叶培养基如表 1。
表 1 黑木耳柞树叶原种培养基
序号 配 方
1
2
3
4
阔叶木屑 68%,柞树叶 10%, 麦麸 20%, 蔗糖 1%, 石膏
0.7%,白灰 0.3%;
阔叶木屑 58%,柞树叶 20%, 麦麸 20%, 蔗糖 1%, 石膏
0.7%,白灰 0.3%;
阔叶木屑 48%,柞树叶 30%, 麦麸 20%, 蔗糖 1%, 石膏
0.7%,白灰 0.3%;
阔叶木屑 38%,柞树叶 40%, 麦麸 20%, 蔗糖 1%, 石膏
0.7%,白灰 0.3%。
1.4 柞树叶原种培养基对黑木耳菌丝的影响
采用 PDA 培养基配方制作母种。按照表 1 配方
分别制作原种培养基 ,每个黑木耳菌株接种每个配方
原种培养基 50 瓶。原种培养基盛装容器为输液用
500m L葡萄糖瓶 ,每瓶装干料重 200g ,料含水量 60%。
接种后置于 25℃暗光培养。定时记录菌丝形态 、长
势 、平均满瓶时间。试验重复 3次。
表 2 黑木耳柞树叶栽培种培养基
序号 配 方
1
2
3
4
阔叶木屑 69%,柞树叶 10%,麦麸 15%,玉米粉 5%,石膏
0.7%,白灰 0.3%;
阔叶木屑 59%,柞树叶 20%,麦麸 15%,玉米粉 5%,石膏
0.7%,白灰 0.3%;
阔叶木屑 49%,柞树叶 30%,麦麸 15%,玉米粉 5%,石膏
0.7%,白灰 0.3%;
阔叶木屑 39%,柞树叶 40%,麦麸 15%,玉米粉 5%,石膏
0.7%,白灰 0.3%。
1.5 柞树叶栽培种培养基对黑木耳菌丝的影响
采用 1.4筛选出最佳配方制作原种。按照表 2 配
方分别制作黑木耳栽培种培养基 , 培养料含水量
60%。培养菌袋为 17cm×33cm ×0.045cm的聚乙烯
塑料袋。每袋装干料重 400g ,装料高度 20cm ,每个黑
木耳菌株接种每个配方栽培种培养基 100袋。接种后
置于 25℃暗光培养。定时记录菌丝形态 、长势 、平均
满袋时间。试验重复 3次。
1.6 柞树叶对黑木耳产量的影响
试验采用多因素正交设计。供试菌株 4 个 ,供试
栽培种培养基 4 个 ,按照表 2 配方分别制作栽培种培
养基 ,栽培袋为 17cm×33cm×0.045cm的聚乙烯塑料
袋 ,培养料含水量 60%,每袋装干料为 400g ,装料高度
20cm ,每个配方接种 100袋。
1.6.1 栽培菌袋制作。按配方比例称好培养料 ,先将
石膏与麦麸混拌均匀 ,然后再与其它料拌匀 ,培养料含
水量达 60%,然后再过一遍筛子 ,即可装袋。装完袋
后 ,高压灭菌维持 1.5 ~ 2h ,常压灭菌维持 8 ~ 10 h ,灭
菌后待温度降至 60℃后取出 ,冷却至室温接种 ,接种
后置于养菌室暗光培养。养菌室在养菌前 3d 做消毒
处理。养菌室温度控制在 25℃以下 ,经常通风换气。
菌丝 45 ~ 60d长满菌袋。
1.6.2 栽培管理。根据气候条件 ,气温在 10℃以上
时开袋催耳。
1.6.2.1 割口。菌丝培养 45 ~ 60d ,菌袋的整个培养料
47
第 5期(总第 108) 中 国 林 副 特 产 No.5(GSNO.108)
2010年 10月 Fo rest By-Product and Speciali ty in China Oct.2010
DOI :10.13268/j.cnki.fbsic.2010.05.019
都长满菌丝 ,这时培养室温度降到 20℃左右 ,增加光线
强度 ,再经过 20~ 30d 培养 ,菌丝达到生理成熟 ,即可割
口 ,割口时按正立摆放的方向割口 ,即在菌袋四周开
“V”字形口 12个。开口时要刺破菌膜深 0.2~ 0.3cm 。
1.6.2.2 催耳处理
室内催耳:将割口的菌袋松散地摆放在培养架上 ,
袋与袋之间留 5cm左右的距离 ,以利于通风换气 ,增加
室内光线强度 ,经 5d左右 ,开口处菌丝重新恢复后 ,适
当向地面喷少量水 ,如果温度超过 20℃,打开门窗通
风降温。15d 左右 ,部分开口处出现原基 ,这时摆放到
出耳床上 ,进行出耳管理。
室外催耳:将长满菌丝且经过后熟的菌袋运至出
耳场地 ,一边割口一边摆放 ,割口后将菌袋均匀 、正立
摆放在菌床上 ,每平方米摆放 50袋 ,摆放一床空一床 ,
便于原基形成后分床。摆放后盖上一层塑料膜 ,塑料
膜上再盖上一层草帘 ,便于避光 、遮雨 ,每天观察床内
温度 ,温度超过 25℃时 ,通风或向草帘喷水降温。摆
放后 10d左右 ,开口处菌丝重新恢复扭结 ,这时如果床
内缺水(早晨塑料膜上没有水珠即为缺水),可向床与
床之间的沟内灌水 ,水通过土壤渗透到菌床内 ,使菌床
内土壤湿润 ,满足原基形成时对湿度的需求 ,再经过
15d左右 ,原基形成。原基形成后 ,将草帘和塑料膜撤
掉 ,进行分床。
1.6.2.3 出耳期管理。将形成原基的菌袋均匀 、正立
摆放在出耳床上 ,每平方米摆放 25 袋 ,晾晒 2d ,然后进
行水分管理。水分管理根据黑木耳的生长情况和天气
情况进行。耳片生长前期 ,晴天:早 、晚喷水 ,晚上喷水
1 ~ 1.5h ,早上喷水 0.5 ~ 1h ,白天不喷水;阴天:早 、
晚 、中午都要喷水 ,每次喷水 1h左右。耳片生长后期 ,
要根据耳片的吸水情况喷水 ,晴天:晚上多喷水 ,使耳
片充分吸水 ,早上少喷水或不喷水 ,白天不喷水 ,以避
免高温 、高湿杂菌繁殖过快 ,造成污染。晚间气温较
低 ,多喷水有利于耳片生长 ,而且水分蒸发较慢;阴天:
早 、晚 、白天都要喷水 ,使耳片加速生长 ,雨天不喷水。
当木耳生长到后期 ,遇到炎热天气 ,晚上喷水 ,早上不
喷水 ,白天不喷水 ,以免耳片水分太多 ,遇阳光暴晒 ,造
成流耳 、烂耳。
1.6.2.4 采收。当耳片充分展开 ,开始弹射孢子时采
收 ,称重 、晾晒。
2 结果与分析
2.1 柞树叶原种培养基对黑木耳菌丝的影响结果
表 3试验结果表明 ,黑木耳菌丝在 4 种不同含量
的柞树叶原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发育 ,其中 ,黑木耳菌
株 1在每种处理方法的培养基中菌丝长势都最强 、生
长速度都最快 ,为供试菌株中的优良菌株;其次为菌株
3和菌株 4;菌株 2的菌丝长势较弱 、生长速度较慢;各
菌株菌丝在配方 2 原种培养基上生长浓密 、粗壮 ,因
此 ,配方 2最适合黑木耳菌丝体的生长 ,是原种培养基
的最佳选择。
表 3 柞树叶原种培养基对黑木耳菌丝的影响
类别 菌株序号
配 方
配方 1 配方 2 配方 3 配方 4
菌 1 白色较密 、粗壮 白色浓密 、粗壮 白色浓密 、粗壮 白色较密 、粗壮
丝 2 白色较密 、粗壮 白色较密 、粗壮 白色较密 、粗壮 白色较密 、较粗壮
形 3 白色较密 、粗壮 白色浓密 、粗壮 白色较密 、较粗壮 白色较密 、粗壮
态 4 白色较密 、粗壮 白色浓密 、粗壮 白色较密 、粗壮 白色较密 、粗壮
菌 1 ++ +++ +++ +++
丝 2 + +++ ++ ++
长 3 ++ +++ ++ ++
势 4 ++ +++ ++ ++
平均 1 47 43 45 45
满瓶 2 51 47 48 48
时间 3 49 44 49 47
/d 4 48 43 47 46
2.2 柞树叶栽培种培养基对黑木耳菌丝的影响结果
表 4 柞树叶栽培种培养基对黑木耳菌丝的影响
类别 菌株序号
配 方
配方 1 配方 2 配方 3 配方 4
菌 1 白色较密 、粗壮 白色浓密 、粗壮 白色浓密 、粗壮 白色较密 、粗壮
丝 2 白色较密 、粗壮 白色较密 、粗壮 白色较密 、粗壮 白色较密 、较粗壮
形 3 白色较密 、粗壮 白色浓密 、粗壮 白色较密 、较粗壮 白色较密 、粗壮
态 4 白色较密 、粗壮 白色浓密 、粗壮 白色较密 、粗壮 白色较密 、粗壮
菌 1 ++ +++ +++ +++
丝 2 + +++ ++ ++
长 3 ++ +++ ++ ++
势 4 ++ +++ ++ ++
平均 1 52 49 50 52
满袋 2 55 51 53 54
时间 3 54 50 54 54
/d 4 53 50 52 53
表 4试验结果表明 ,黑木耳菌丝在 4 种不同含量
柞树叶栽培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发育 ,其中 ,黑木耳菌
株 1在每种处理方法的培养基中菌丝长势都最强 、生
长速度都最快 ,为供试菌株中的优良菌株;其次为菌株
3和菌株 4;菌株 2的菌丝长势较弱 、生长速度较慢;各
菌株菌丝在配方 2 原种培养基上生长浓密 、粗壮 ,因
此 ,配方 2最适合黑木耳菌丝体的生长 ,是栽培种培养
基的最佳选择。
2.3 柞树叶对黑木耳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 5 黑木耳菌株在柞树叶不同培养基上的产量
试验号 A(配方 B(菌株)) C(空列) D(产量 ,鲜耳 , g/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1
1
1
2
2
2
2
3
3
3
3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2
1
4
3
3
4
1
2
240
180
191
220
325
245
300
208
290
205
255
270
48
2010年 中 国 林 副 特 产 第 5期
芦笋生长过程中叶片干鲜比值变化
张俐英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摘 要:对芦笋不同部位叶片生长发育过程中叶片干鲜比值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芦笋叶片
生长发育过程中 ,随着叶片的生长 ,叶片干鲜比值表现为随之增加的变化规律 ,不同部位叶片干鲜比值
的差异显著 ,而不同叶龄之间叶片干鲜比值的差异不显著。随着叶龄的增大 ,各部位叶片干鲜比值的变
化不尽一致 ,分析表明 ,叶龄与叶片干鲜比值之间呈不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芦笋;干鲜比值;变化
芦笋 ,学名石刁柏(Asparagus of f icinali s L.),百
合科 ,天门冬属 ,为多年生宿根草本 ,雌雄异株植物。
芦笋是指石刁柏嫩茎 ,因其嫩茎挺直 ,顶端鳞片紧包 ,
形如石刁 ,枝叶展开酷似松柏针叶 ,故称石刁柏;又因
其供食用的嫩茎 ,形似芦苇的嫩芽和竹笋 ,故中国已有
很多人习惯将石刁柏称为芦笋。芦笋枝叶呈须状 ,我
国东北 、华北等地均有野生芦笋 ,东北人称之为`药鸡
豆子 ;甘肃人称之为`假天麻 、` 猪尾巴 、` 假天门冬
等等。
芦笋不同部位的叶片生长规律各不相同 ,这些特
征的变化虽然也受条件的影响 ,但主要是由品种的遗
传性所决定的 ,因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要在不同的
环境和栽培条件下 ,对各类品种进行大量观察 ,就可以
对各类品种不同部位叶片的各项特征 ,找出数量指标 ,
根据这些指标可以较准确地对比不同芦笋品种各个阶
段的生长变化规律性。从而为芦笋的生产提供相关依
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芦笋叶片采自黑龙江省芦笋重点实验基地。基地
地处长白山脉张广才岭东麓 , N44°02′~ 45°38′,E128°
03′~ 129°57′。属山区和丘陵浅山区。
1.2 试验方法
在实验基地 ,随机对移栽前后的 60 个植株出生的
真叶进行标记 ,每隔 2d 记 1次叶片出现时间 ,并在非
取样叶上穿孔 ,标记叶位。从试验地中选取 10 ~ 40株
续表 5
试验号 A(配方 B(菌株)) C(空列) D(产量 ,鲜耳 , g/袋)
13
14
15
16
K 1
K 2
K 3
K 4
k1
k2
k3
k4
R
4
4
4
4
831
1078
1020
915
208
270
255
229
62
1
2
3
4
1120
815
971
938
280
204
243
235
76
4
3
2
1
980
1000
874
990
245
250
219
248
32
265
185
225
240
培养基配方因素极差 RA =62 ,菌株因素极差 RB
=76 ,极差 R值决定因素主次顺序 ,水平指标的平均 K
值波动幅度越大 ,说明该因素水平变化对指标的影响
越大 ,反之则相反。通过上述 RA 、RB 的计算结果可以
看出 ,本试验黑木耳供试菌株因素要较培养基配方因
素对产量指标的影响大。通过表 5 可知空列极差 RC
=32 ,而配方因素极差 RA 和菌株因素极差 RB 均大于
空列极差 RC ,这说明本次正交试验各种因素对指标的
影响是可靠的。确定了本次正交试验的可靠性 ,即可
从中选择最优的菌株和配方 ,并且找出最佳的水平组
合 ,菌株 1和菌株 3 是适宜柞树叶生产的黑木耳优良
菌株 ,配方 2为高产培养料配方 ,其中菌株 1 、菌株 3 与
配方 2 的理想组合平均单产鲜重分别为 325g/袋和
300g/袋 ,达到了目前柞树叶栽培黑木耳的较高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3.1 利用柞树叶栽培黑木耳是切实可行的。
3.2 筛选出了适宜柞树叶栽培的黑木耳优良菌株及
高产配方 ,平均单产鲜耳 300g/袋 ,达到了目前利用柞
树叶栽培黑木耳的较高水平。
3.3 利用柞树叶作原料 ,栽培配方还需进一步改进 ,
从而提高柞树叶栽培黑木耳的产量。
参 考 文 献
[ 1] 中国食用菌商务指南[ M] .食用菌市场杂志出版社 ,
2003:252-253.
[ 2] 中国食用菌市场发展报告.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 2006/
2007 , 99-100.
49
第 5期(总第 108) 中 国 林 副 特 产 No.5(GSNO.108)
2010年 10月 Fo rest By-Product and Speciali ty in China Oct.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