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治之我见



全 文 :175
第 1 2 卷 第 1 0 期
2010 年 10 月
辽 宁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2 No. 10
Oct .,2010
使寒热除、痞满消、胃肠通。若有兼症,亦可随症
加减用之。
需注意 :(1)本病为慢性疾病,且缠绵难愈
容易反复,需当持久治疗,以图疗效。(2)饮食不
节、起居不慎、忧思恼怒、过度疲劳都可诱发或者
加重本病,所以在治疗期间乃至病愈后,均应注
意不可暴饮暴食、态食生冷辛辣、肥甘油腻,忌烟
酒、调适情志、适度劳逸等,对预防本病的发生、
治疗效果的提高及减少复发等均有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 ] 林三仁. 实用临床消化病学[ M ].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社,2007 :309-312.
[ 2 ] 萧树东. 消化内科专题讲座[ M ]. 郑州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5 :45-56.
[ 3 ] 李培生. 伤寒论讲义[ 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
82-84.
[ 4 ] 李克光. 金匮要略讲义[ 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201-202.
[ 5 ] 刘天华,曹占贤.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J ] .中外健康文摘,
2007,4 ( 12 ) :1651-1652.
[ 6 ] 邓中甲. 方剂学[ 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88-89.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仲景《伤寒论》的阳明
病篇,原文第262条云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
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国内多版《伤寒论》教材在
阐释本条原文时多从湿热发黄兼表而解,谓内有湿
热蕴结,外兼太阳营卫闭郁 ;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解表清里,利湿退黄[1]。诸家在运用此方时,皆以本
方功能表里双解,谓本方宜用于湿热内蕴兼表邪未
解之诸多证中。然而,若本方所治之证必当兼表,则
无疑大大缩小了此方的临床运用范围。在一些医案
中,亦看到此方在治疗诸多并不兼表之证时都取得
了良好的效果。故笔者认为,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
汤时,病证并不必兼表。以下将对本方的证治与组
方思路进行辨析,以期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
1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治辨析
诸家在注释《伤寒论》阳明病发黄时,总结出茵
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治湿热发
黄三方。茵陈蒿汤偏于治湿热挟内实的发黄,栀子
柏皮汤偏于治外无表邪、内无实邪的发黄,麻黄连翘
赤小豆汤则治表邪未净的发黄[2]。
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偏于治表邪未净之发黄,
其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在《伤寒论》原文262
条描述的症状,“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故认为言
伤寒,即言其伤寒表有邪,风寒之邪客于表,郁遏不
宣 ;言瘀热在里,即言湿热在里,熏蒸不解[3]。然而,
在对原文236、260、261、262条的复习中,笔者发现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所治未必兼表。
首先,262条的关键在于“瘀热在里”,其所述发
黄是因为瘀热在里而导致的。而“瘀热在里”的症
状当如236条所云“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
便不利,渴饮水浆”。刘渡舟先生在分析236条时说,
湿不得泻,热不得越,湿热胶结,热比较大,就叫瘀热
在里[3]。又如钱潢在《伤寒溯源集·卷六》云 :“瘀,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治之我见
徐笋晶,黄家诏,欧名菊
(广西中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摘 要 :很多医家皆谓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只宜用于湿热内蕴兼表的诸证,文章将探讨本方的证治及组方思路并
对本方证的临床病案举隅,认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能宣畅肺气,发散瘀热,故可运用于湿热内蕴而并不兼表的诸多
病证中。
关键词 :伤寒论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湿热发黄
中图分类号 :R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2X (2010) 10- 0175- 02
收稿日期 :2010-04-01
作者简介 :徐笋晶(1984-),女,广东佛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经方的理论与临床。
Briefly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ahuang Lianyao Chixiaodou Decoction
XU Sun-jing,HUANG Jia-zhao,OU Ming-ju
(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Nanning 530001,Guangxi,China)
Abstract :For many ancient physicians,Mahuang Lianyao Chixiaodou decoction has been only
considered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erior retention of damp-heat with exterior syndromes. By the analyze of
prescription combination mechanism,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chanism and Clinical case observation,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Mahuang Lianyao Chixiaodou Decoction can be applied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erior
retention of damp-heat without exterior syndromes by dispersing lung-QI and expelling stagnation of heat.
Key words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Mahuang Lianyao Chixiaodou Decoction ;hygropyretic
jaundice
DOI:10.13194/j.jlunivtcm.2010.10.177.xusj.063
176
辽 宁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1 2 卷
留蓄壅滞也。言伤寒郁热与胃中之湿气互结湿蒸,
如淖泽中之瘀泥,水土黏泞而不分也”。
从以上两位老先生的论述中,可以看出262条
所述发黄的机理,当与236条一样,皆因汗不得越,
小便不利,湿邪内停,热郁于里,热与湿合而发黄。
而其所不同之处,在于茵陈蒿汤意在使邪从二便出,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意在使黄从汗出。[8]
为何机理相同而治法两异呢?因为,众所周
知,湿热之邪容易弥漫三焦,而表现出上中下三
焦不同的症状,自然在治法上亦有偏于上中下三
焦的不同。清·汪昂《医方集解》云 :“湿在表在
上宜发汗,在里在下宜渗泄”。故笔者推断,麻黄
连翘赤小豆汤“瘀热在里”的症状偏于“但头汗
出,身无汗,剂颈而还”,故通过发汗以祛黄 ;茵陈
蒿汤偏于“小便不利,腹微满,渴饮水浆”,故重在
通利二便而祛黄。[4]这正如清·文通《百十三方
解·上卷》云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凉上焦心肺
之方也,治瘀热在经发黄之症⋯⋯乃治经中湿热
之剂,上焦所主⋯⋯茵陈蒿汤下脾胃湿热之剂,
下焦所主”。窦一田等认为与其把麻黄连翘赤小
豆汤局限于湿热兼表的治疗,不如说此方侧重于
湿热偏上焦的证治[5]。
再次,关于262条提到的“伤寒”。此处虽冠
以“伤寒”,但所论证候非指表证,此“伤寒”为广
义伤寒,是为了说明此病由“伤寒”表证转变而
来,此当与261条同。不过,261条偏于述其“发
热”,262条偏于述其“瘀热在里”。《医宗金鉴》 在
论261条时云 :“今外无可汗之表证,内无可下之
里证,故惟宜以栀子柏皮汤清之。”既然261条无
表证,而独因262条“伤寒”二字言其兼表,似有
不妥。若兼表,应类似301条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中“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同时描述表证和里
证,以突出“兼表”。[5]
2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组方功用辨析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由麻黄、连翘、杏仁、赤小
豆、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炙甘草组成。言此方
治湿热兼表,主要原因之二可能因于本方的药物
由麻黄等解表药组成。诸多医家认为本方是麻
黄汤的化裁,《医宗金鉴》剖析云 :“麻黄汤以开其
表,使黄从外散 ;去桂枝者,避其热也 ;佐姜枣者,
和营卫也 ;加连翘、梓皮以泻其热,赤小豆以利其
湿 ;共成治表实发黄之效也”。这实际是把本方
定格在具有解表邪又有清湿热之功用。其实,即
使用麻黄汤开其表,亦并不代表本证一定具备表
邪,若把本方证断为兼有表证才用麻黄发汗,则
值得商榷了。[6]
首先,仲景云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故在治
疗上有“利小便”、“以汗解之”、“当下之”等法,而麻
黄连翘赤小豆汤实乃通过发汗使湿从汗去而达到治
黄之目的。前已述及此方证是偏于湿热郁于上焦的
发黄。在上者,当宣散为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篇》云 :“火郁发之”。是故处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通过发汗来发越郁热,正如尤怡《伤寒贯珠集·卷
四》云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散热之剂”。而“发热
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伤寒论》236条)。
通过发汗,一方面能使湿从皮肤透达于外,另一方面
使热气得发而黄自退。
方中麻黄、杏仁宣泄肺气以启上闸,令上焦
湿热得以外越 ;连翘、生梓白皮透达气机,清泄瘀
热。赤小豆、甘草解热毒,利小便,使湿热假小便
而去。生姜佐麻黄宣肺以行水,合大枣调和营卫,
顾护胃气。全方有宣畅肺气,透达气机,通调水
道,发泄瘀热之功,故能获化湿清热,解毒退黄之
效。[7]
其实,细看《伤寒论》中14首用麻黄的方剂,如
麻黄升麻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其麻黄作用都不
在于解表。麻黄升麻汤中,麻黄用于发越胸中郁阳,
麻杏石甘汤中,麻黄用于平喘而散热,故可以说明用
麻黄并非专为解表邪而设。同样,在麻黄连翘赤小
豆汤中,虽用麻黄以发汗,但只为退黄祛湿,而非解
表邪。是故,麻黄有多种功效,临床上绝不可拘执于
一。[6]
3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临床运用举隅
王某,男,75岁,教师,反复咳喘心悸6年,加重
5天。证见面色晦黯,口唇青紫,咳嗽喘息,心悸气
促,下肢水肿,尿少,脉细数,舌黯红,苔黄腻。颈
静脉怒张。胸片 :①慢支肺气肿并右肺感染,②右
心室扩大。结合临床,可考虑肺心病。属中医之喘
证、水肿。处方 :麻黄6g,连翘(代连翘)15g,赤小豆
30g,杏仁12g,桑白皮30g,葶苈子20g,附子9g,化橘
红15g,生姜3片,大枣4枚,炙甘草6g,3剂喘平,胸
闷减。12剂后,咳嗽轻,二便正常。面唇泛红,精神
好转。舌黯红,苔薄白,脉细数。改投香砂六君子汤
加味调治1个月而愈。
按 此例为肺心病心衰,慢支肺气肿并肺部感
染,病机为痰热壅肺,肺失宣降,胸阳不振,水气凌
心。既有肺经热痰,又有水气凌心射肺之寒证。故
用本方加葶苈子,上泻肺经之湿以平喘 ;下利膀胱
之水以消肿。增附子上助心阳,下补肾命,内温脾土,
外固卫阳。[8]
笔者认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湿热兼表
诸证固然可以,然而,仅因本方有麻黄,或有“伤
寒”二字,而认为此证必兼表邪是片面的。我们
更应该在充分理解仲景《伤寒论》原文的基础上,
窥其真正精华,抓住本方宣畅肺气、发散瘀热之
功,灵活运用本方,以扩大其应用范围,使之发挥
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 ] 梅国强. 伤寒论讲义[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 2 ] 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伤寒论译释[ M ] .上海 :上海科技
出版社,1980.
[ 3 ] 刘渡舟.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 4 ] 习栓成,顾铭印.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兼表刍议[ J ] .河北中
医学院学报,1994,9 ( 3 ) :29.
[ 5 ] 窦一田,曹式丽.《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之湿热兼表与
瘀热在里证辨析[ J ]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 ( 12 ) :1850.
[ 6 ] 张国骏.伤寒论思维与辨析[ 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 7 ] 祖武. 关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之我见[ J ] .湖南中医学院学
报,1985 ( 2 ) :39.
[ 8 ] 张光灿,高松寿.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义新识[ J ] .光明中医
杂志,1997 ( 2 )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