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ChineseAgriculturalScienceBuletinVol.22No.22006February
htp:/zntb.chinajournal.net.cn
芦笋又名石刁柏、龙须菜等。系百合科天门冬属,
是一种以嫩茎为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国内主要分布
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河北、山东、浙江、
福建、广东等省(市、自治区)。芦笋嫩芽除含较高的蛋
白质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使芦笋的嫩茎具抗癌活
性,故倍受人们青睐,目前北京市已经在密云、怀柔、顺
义等区县发展到700hm2。
十四点负泥虫 [Criocerisquatuordecimpunctata
(Scopolic)]是近年来在北京市新发现的一种严重为害
芦笋的害虫,由于绿芦笋种植面积的扩大,改变了芦笋
的生态条件,十四点负泥虫已成为为害芦笋的主要害
虫。2005年,该虫发生面积达200hm2,严重发生面积
50hm2。该虫以成虫和幼虫进行为害,主要啃食嫩笋尖
的表皮及嫩芽,尤其使被害绿笋不符合灌装标准,致使
笋农产值大减。如2005年4月底密云县云科种植基地
被害严重地块百茎有虫23~47头,育苗田幼苗所有针
叶被成虫、幼虫吃光,茎皮被啃净,幼苗成片枯死。为控
制其为害,笔者进行了试验研究。现就其发生规律和防
治技术报道如下。
1形态特征
1.1成虫
长椭圆形,体长5.5~6.5mm,体棕黄色或红褐色。
头前端、眼四周及触角均为黑色,其余部分红褐色。头
部带黑点。触角粗短,11节。前胸背板长略大于宽,前
半部有4个呈一字形排列的黑斑,基部中央1个,小盾
片舌形,黑色。每个鞘翅上具黑斑7个,其中基部3个,
肩中部2个,后部2个。体背光洁,腹部褐色或黑色。
1.2卵
芦笋十四点负泥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探
张金良 1,王志杰 2,杨建国 1,史桂荣 2,徐美艳 2,金晓华 1
(1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北京100029;2密云县植保植检站,北京密云101500)
摘 要:十四点负泥虫是北京市新发现的一种为害芦笋的害虫。通过田间观察试验,了解了该虫的形
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明确了在北京地区一年发生3~4代,提出了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农
药防治等控制该虫的方法。
关键词:芦笋;十四点负泥虫;形态特征;生活史;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44 文献标识码:C
PreliminaryStudyontheOccurrenceRegularityandControlTechniques
ofCriocerisquatuordecimpunctata(Scopolic)
ZhangJinliang1,WangZhijie2,YangJianguo1,ShiGuirong2,XueMeiyan2,JinXiaohua1
(1BeijingStationofPlantProtection,Beijing100029;
2MinyunCountyStationofPlantProtectionandQuarantine,Beijing101500)
Abstract:Criocerisquatuordecimpunctata (Scopolic)isanewlyfoundpestinBeijingwhichatacks
asparagus.Wemadeclearofthemorphologicaland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thispestaccordingtolots
offieldexperiments.Furthermore,wegottheconclusionthatthereare3to4generationsperyearforthis
pest.Finaly,weputforwardsomeconcretecontrolmethodsrelatingtoagricultural,biologicaland
chemicalcontrol.
Keywords:Asparagus,Criocerisquatuordecimpunctata (Scopolic),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Life
history,Control
第一作者简介:张金良,男,1964,高级农艺师。学术成就:从事植物检疫工作多年,先后主持《北京地区三裂叶豚草封锁除治技术的应用》、《京郊小麦腥黑
穗病封锁控制技术推广》和《北京市主要农业植物疫情普查与控制技术推广》等项目研究,曾经获得农业部丰收奖一等奖一项和北京市推广奖一、二等奖
四项,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通信地址:100029北京市北三环中路9号 北京市植物保护站,Tel:010-82078489,E-mail:zhang640722@sina.
com。
收稿日期:2005-11-10,修回日期:2005-11-18。
植物保护科学338· ·
中国农学通报 第22卷 第 2期 2006年 2月
htp:/zntb.chinajournal.net.cn
初产卵乳白色至浅黄绿色,后呈深褐色,长
1~1.25mm,宽0.25mm。
1.3幼虫
寡足型,初孵化时,虫体灰黄色至绿褐色。头、胸
足、气孔黑色。2龄后乳黄色,3龄以后头胸部变细,腹
部隆起肥大,肛门露在背面,体外常具泥状粪便,故名
十四点负泥虫。老熟幼虫体长6mm,腹部更肥胖隆起,
体表光亮,暗黄色。
1.4蛹
体长3.9~6.3mm,体宽2.2~4.6mm。有明显的杏黄
色和淡黄色2种体色。室内观察发现,黄褐色幼虫化蛹
后蛹体部分为杏黄色,部分为淡黄色;而灰褐色幼虫化
蛹后均为淡黄色。蛹腹末稍尖,具较粗的两个臀棘。
1.5茧
老熟幼虫入土做茧化蛹。茧长 5.5~7.5mm,宽
3.0~5.0mm,长圆形,茧内壁由白色分泌物形成光滑表
面,外粘附细小土粒。茧内上部1/3处由一层蛋黄白色
薄膜与下部蛹体分开,内存末龄幼虫的蜕皮。
2为害状
成、幼虫啃食芦笋嫩茎或表皮,致芦笋畸形或食成
光杆,造成笋株变矮或分枝,拟叶丛生,严重的干枯而
死[1]。
3生活史及习性
3.1生活史
该虫在北京1年发生3~4代,以成虫在笋盘四周
的土下或残留在地下的枯茎里越冬。翌春3月中下旬
至4月上旬出土活动,4月中旬产卵。卵期3~9d。4月
下旬至5月上旬是成、幼虫第一次危害高峰。一代发生
期5月中旬至7月下旬,6月中旬为卵孵化盛期,7月
初为第二个幼虫为害高峰期,幼虫期7~10d,共4龄。
二代发生期6月下旬至9月上旬,8月上旬为卵孵化
盛期和幼虫为害高峰期。8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为三代
发生期。秋季温度偏高、雨水偏少可发生第四代。日均
温20℃时,预蛹期3d,蛹期6~8d,成虫寿命50多天。
越冬成虫春季出土后,先在育苗地取食嫩茎,啃食表
皮,7月上旬成虫转移到大田笋株上,7月下旬至8月
上旬进入为害高峰期。世代重叠。成虫具有假死性,能
短距离飞翔。幼虫爬行慢,四龄进入暴食期,老熟后钻
入土中笋株茎基部1~2cm处结茧化蛹。成虫交尾3~4
天后开始产卵。卵散产在叶茎交界处或嫩叶、嫩茎
上[2]。
3.2习性
3.2.1成虫习性 早晨8时以后至日落前晴朗无风温暖
的昼间成虫活动取食旺盛,早晚、夜间及阴雨天多隐蔽
在笋株基部土壤中或枯枝落叶下及田埂地边的杂草丛
下。成虫为害笋株时多从侧枝中部开始为害,先将茎皮
啃成缺刻,严重为害时茎皮被啃光,使全株枯死;为害
嫩笋时先群集啃食嫩尖表皮及嫩茎,严重时地上部所
剩无几。
假死性:成虫受惊后可坠地作假死状,亦可在坠落
途中飞往它株。
交尾产卵习性:成虫具多次交尾多次产卵的习性,
室内观察产卵间隔期8~10d。成虫将卵多产在幼苗上,
特别是早春育苗田落卵量最大。卵多被单粒或2、3、4、
5粒散产在叶腋、牙腋等处及嫩针叶上。
寿命长:成虫寿命较长,尤其越冬代成虫可存活9
个月之久。
3.2.2幼虫习性 初孵幼虫不吃卵壳。不善活动、分散取
食,并可转移为害。一、二龄幼虫食量小,3龄以后食量
大增。幼虫取食时以腹末及胸足抱握枝叶取食,亦可啃
时茎皮,咬食嫩尖及针叶,致使植株枯死。
4防治技术
4.1农业防治
4.1.1清洁笋园,冬前或翌春及时清除笋田枯枝落叶,
拔除枯茎集中烧毁,消灭越冬成虫[3]。
4.1.2冬前中耕培土护根,破坏越冬蛹茧。
4.1.3冬灌,在冬季最寒冷的时间灌大水,以压低越冬
虫口基数。
4.2生物防治
利用麻雀、螳螂可捕食十四点负泥虫,还可人工释
放负泥虫金小蜂寄生幼虫。
4.3化学防治
4.3.1毒饵诱杀 早春采笋期间在田边地头堆放毒饵
(废笋:40%乐果或40%辛硫磷=100:1)清杀早春出蛰
活动的成虫。
4.3.2幼虫孵化盛期喷杀 常用有效药剂1.1%百部.楝.
烟乳油8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 1000倍液、48%乐
斯本乳油10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15%
阿维.毒1500倍液、4.5%高效氯氰乳油1500倍液,在
育苗田及漏采笋为主(采笋期严禁喷药)。
参考文献
1 李元良.芦笋十四点负泥虫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昆虫知识,
1995,32(4)216~217
2 郑建秋.现代蔬菜病虫鉴别与防治手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827~828
3 尹国香.石刁柏十四点负泥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中国蔬菜,1994,
(1):32~34
(责任编辑:秦守亮)
植物保护科学 3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