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国医论坛2 0 0 9年3 月
·
38
·
F U R OM OR T NA I DTI OA NLC H I NE SE
第2 4卷 第2 期
ME DC I IE NMa r2 0 0 9
,
V o l
.
2 4
,
N o
.
2
碱苯 甲酞乌头胺和乌头胺 。
乌头性味辛 、 甘 ,大热 ,大毒 ,具有祛风湿 、 散寒 、
止痛的作用 , 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冷痛及跌扑剧
痛等症 。早在《神农本草经 》就有乌头 、 附子中毒的记
载 ,并指出 “ 其汁煎之 , 名射周 , 杀禽兽 ” 。现代沿用的
炮制方法有蒸 、煮 、 水漂等法 。 乌头中所含的生物碱
毒性较强 , 口 服 0 . 2 m g 即可产生 中毒症状 , 3 一 4
m g 就会将人毒死 。 单酷类生物碱毒性较弱 , 为乌头
碱的 1 / 2 0 0 一 1 / 5 0 0 , 胺醇类生物碱毒性很弱 , 仅为
乌头碱的 1 / 2 0 0 0 ~ 1 / 4 0 0 0 。 乌头碱性质不稳定 ,遇
水 、 加热则水解成毒性较小 的生物碱 ,所 以加热 、 水
解都使其毒性降低 。 乌头类中药中毒表现为胸部压
迫感 、头 昏 、烦躁 、 全身肌肉颤动 、 心慌 、 流涎 、 血压下
降 、 四肢发冷等 。 乌头碱中毒所致的缓慢心率 ,用阿
托品治疗疗效确切 ,常用量为 1一 Z m g 肌注 ,每 日 4
~ 6 次 , 重症者 , 可用 0 . 5一 1 m g 加人葡萄糖注射液
中缓慢静脉注入 , 直至心率恢复 ; 室性心动过速可用
利多卡因治疗 , 紧急时可用电击除颤 ;若伴有传导阻
滞时 ,阿托品和利多卡因联合使用 。 中医给予甘草绿
豆汤 ,也有助于解毒 。
乌头类中药的毒性成分可受品种 、 采集时间 、 炮
制 、 煎煮时间 、 配伍等因素的影响 , 临床应用时应 引
起重视 , 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
①严格配伍禁忌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有 “ 本草
明言十八反 , 半萎贝鼓及攻乌 ” ,十九畏中有 “ 川乌草
乌不顺犀 ” 的记载 ,李时珍在《本草纲 目》中称相反的
药物同用 “ 霸道也 ” ,要求用药者 “ 识悟尔” 。
②严格选择适应证 。 附子辛热燥烈 ,能振奋 阳
气 , 消散阴霆 , 对于亡阳欲脱的危急证和一切阳虚阴
寒之证 ,可放胆用之 ;对虚火上炎之证 , 除用小剂量
以引火归源外 , 余证如实热 、 热盛伤 阴 、 阴虚阳亢等
证 ,则非所宜 。 临床上没有明显的关节冷痛 ,不要随
便使用乌头 。
③严格控制剂量 。 2 0 0 5 年版 《中华人 民共和国
药典 》规定 , 制川乌 、 制草乌每剂用 1 . 5一 3 9 , 制附片
也 以每剂 3~ 15 9 为宜 。 因生附子毒性最强 , 除一些
特殊处方外 , 尽量不用生附子 。 草乌之毒甚于川乌 ,
若用生品均需减量 ,如作散剂或酒剂亦应减量 ,不要
将泡有乌头或附子的药酒当作一般的酒 随便饮用 。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两次用药间隔时间不能过短 , 以
免产生蓄积中毒 。 乌头碱治疗量为 0 . 1 m g ,致死量
为 2 ~ s m g , 空腹 服用 毒性成 分易 吸收 , 应缓慢服
用 ,并可适当加人梗米 、 怡糖等勃浆剂以减慢毒性成
分的吸收 , 防止中毒 。 此外 , 附子酒剂或服附子后饮
酒虽可增强疗效 , 但宜引起中毒 ,也应引起足够的重
视 。
④尽量用炮制品人药 。 乌头类中药一般不宜生
用 ,如医生在处方上已注明制川乌 、制草乌 、 制附片 ,
均不可用生品代替。 古代对乌头多采用水漂或蒸以
消减毒性 ,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 乌头类中药经炮制
后 ,可使剧毒的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和乌头次碱 ,
生物碱含量平均减少 78 % ~ 82 % ,毒性大减 ,所以 ,
临床内服均宜使用炮制品 。
⑤准确掌握煎煮方法 。 乌头类中药务须久煎 、 久
炖 ,准确地掌握煎煮方法 ,这不但与疗效直接相关 ,
而且对中毒的预防有重要作用 。 附子的煎煮 ,历代本
草主张凡 内服均须制后久煎 , 因为经过高温煎煮后 ,
乌头碱能水解成为毒性较小乃至很小的苯 甲酞乌头
胺和乌头胺 。 一般情况下 , 制附片须单独先煎 0 . s h
左右 ,制乌头应先煎 Z h 左右 , 总以服用时全无麻味
为度 。 若用附片炖羊肉或狗肉 , 因大于汤药剂量 ,故
务须久炖 ,并不得食用附片 。
⑥重视减毒配伍 。 乌头类中药配伍乌梅等酸性
药物 , 有助于乌头碱分解而减少毒性 ; 配伍干姜 、 甘
草也可使其毒性大减 。有实验表明 , 单用附子可以引
起小鼠死亡 ,而附子与甘草或干姜配用 , 均可避免动
物死亡 。 古人用附片与干姜 、 甘草组成四逆汤 , 既能
提高疗效 ,又能减少毒性 ,确为宝贵经验 。所以 , 在用
乌头或附子泡酒时 , 都应加人干姜 、 甘草 ;若用附片
炖狗肉时如不放甘草 ,则干姜是必不可少的 。
总之 ,乌头类中药临床应用广泛 , 疗效卓著 , 但
必须重视其毒副作用 , 以免得不尝失 。
(收稿 日期 : 2 0 0 9一 0 1一 1 0 )
安石榴与番石榴的比较鉴别 `
南方 医科大 学中医药学院 ( 5 1 0 5 1 5)
刘传 明 马 骥 陈兴兴
关键词 : 安石榴 ; 番石榴 ; 鉴别
d o i
:
1 0
.
i s s n
.
10 0 2
一
1 0 7 8
.
2 0 0 9
.
0 2
.
0 2 9
安石榴 , 简称石榴 ( P u n ie a g r a n a t u m ) , 为安石
榴科安石榴属植物 。 该科仅 1 属 , 2 种 , 产地 中海至
喜马拉雅地区 。 我国引种安石榴 1 种 , 栽培历史悠
久 , 为常见果树及庭院观赏树 。 主产陕西 、 山东 、 河
南 、新疆 、 安徽 、 云南 、 四川等地 。其花大而艳丽 ,单瓣
或重瓣 。 外种皮肉质多浆 , 味酸甜 , 可食 。 果皮 、 根皮
均入药 ,性温 ,味酸 、 涩 。 功效收敛 , 固涩 , 驱虫 。 花叶
亦有药用记载 .1[ 2〕。
, 南方医科大学“ 十一五 ” 教学改革与研 究重点课题
安石榴与番石榴的比较鉴别 刘传明 马 骥 陈兴兴
番 石榴 (P s id i um g ua ja v a ) , 又名鸡矢果 、秋果 ,
为桃金娘科番石榴属植物 。 原产美洲 ,我国广东 、广
西 、 云南 、 四川 、 福建 、 台湾等地有栽培 ,有时逸为野
生 。其果实为著名热带果品之一 , 以个大 、 饱满 、坚实
为佳 。 果实及叶为岭南民间药 ,性温 , 味酸 、涩 。 功效
健胃消食 , 涩肠止泻 ,收敛止血 。 其根及树皮也有药
用记载 [ , · 2〕。
番石榴主产岭南及福建 、 台湾 ,许多北方人至今
未见其果实 ,更不要说原植物 ;安石榴虽然种植较为
广泛 , 从北京以南至海南省广大地区均适宜栽培 ,但
南方人对其原植物仍不十分熟悉 。 加之二者名称相
近 ,在药用 、食用及旅游观赏时 , 常常出现张冠李戴
的错误 。 为了正确地使用和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两种
兼有药用 、食用和观赏价值的栽培植物 ,现从以下几
个方面加以比较鉴别 。
1 原植物鉴别
安石榴 : 灌木或小乔木 , 高 3~ s m , 枝常有刺 。
单叶 , 对生或簇生 ,长圆形状披针形 , 长 2~ 9 。 m ,宽
1一 2 。 m ,上面光亮 ,侧脉细密 。花两性 ,红色 、 桔红色
稀白色 , 1 至数朵聚生于枝顶 ;花管钟状或管状 , 革
质 ,裂 片 5~ 7 个 ,厚 , 宿存 ;花瓣 5~ 7个 ,有皱纹 ,雄
蕊多数 ,丝细短 , 子房下位 ,多室 ,室上下叠 , 上室有
侧膜胎座 ,下室有中轴胎座 ,胚珠多数 。 浆果球形 ,直
径可达 10 。 m 以上 ,果皮厚革质 ;种子多数 ,外种皮
肉质多浆 。
番石榴 :灌木或小乔木 , 高 2~ 10 m 。 树皮片状
剥落 ,淡绿褐色 ;小枝四棱形 。 单叶对生 ,革质 , 长圆
形至椭圆形 ,长 7~ 13 。 m , 宽 4 ~ 6 c m , 羽状脉明显 ,
在上面凹人 ,下面凸起 ,有短柄 。 花两性 , 白色 ,芳香 ,
直径 2 . 5~ 3 . 5 C m ; 花尊裂片 4 ~ 5 个 , 厚 ,外被短柔
毛 ;花瓣 4一 5个 , 较尊片长 ,雄蕊多数 , 花柱与雄蕊
同长 ,子房下位 , 3 室 。 浆果球形或梨形 ,直径通常 3
一 s c m ,先端有宿存曹片 ;果皮淡黄绿色 ,果肉白色
及黄色 ;种子多数 ,种皮坚硬 。
原植物的主要 区别 : 安石榴 :单叶 ,对生或簇生 ,
长 圆形状披针形 , 长 2 ~ 9 。 m , 宽 1 ~ 2 。 m ,上面光
亮 , 侧脉细密 。 花红色 、桔红色稀白色 ,雄蕊多数 ,花
丝细短 ;子房 下位 , 多室 ; 种子多数 , 外种皮肉质 多
浆 。 番石榴 : 单叶对生 , 长 圆形至椭 圆形 , 长 7 ~ 13
c m
,宽 4 ~ 6 Cm , 羽状脉明显 , 上面凹人 ,下面凸起 。
花 白色 ,芳香 ,花柱与雄蕊 同长 ; 子房下位 , 3 室 ;种
子多数 ,种皮坚硬 。
2 主要入药部位的显微特征
安石榴 : 果皮横切面见外果皮为一列表皮细胞 ,
排列紧密 ,外被角质层 。 中果皮较厚 , 薄壁细胞 内含
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或方晶 。石细胞单个散在 ,类圆
形或分枝状 , 胞腔大 , 壁较厚 ,具纹孔 , 维管束散在 。
内果皮薄壁细胞较小 ,亦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或
方晶 , 石细胞也较小 。
果皮粉末呈黄绿色 ,石细胞单个散在 ,类圆形或
分枝状 , 胞腔大 ,壁较厚 ,层纹明显 , 孔沟有分叉 , 有
的内含棕色物 。 草酸钙簇晶棱角较宽 , 方晶多在薄壁
细胞内 。 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 ,导管主要为
螺纹 、 网纹 ,亦可见淀粉及棕色块 1j[ 。
番石榴 : 叶片横切面见上表皮细胞扁长方形或
类方形 ,外壁加厚 ;下皮细胞 1~ 2 列 , 长圆形 、 类圆
形或类方形 , 内外壁明显加厚 , 主脉部位为 10 余列
厚角细胞 。栅栏组织发达 , 由 5 ~ 7 列细胞组成 , 于主
脉部位间断 ;海绵组织极不发达 ,仅在叶脉左右有数
个类圆形或长圆形细胞 。 下表皮细胞类方形或类长
方形 ,气孔 、 毛茸密集 ,气孔突出 ; 主脉维管束木质部
发达 ,上下两侧具断续排列 的纤维束鞘 。上下表皮下
均可见到大型分泌腔 ,上皮细胞及叶肉细胞 内有草
酸钙结晶 。
粉末呈黄绿色至暗绿色 ,非腺毛众多 ;草酸钙结
晶呈小颗粒状 、 不规则块状 、方块状 、棱柱状 、 菱方形
或簇状 ,簇晶常由一大型方晶和小方晶结合而成 ;分
泌腔类圆形或类长圆形 ,周围分泌细胞 7一 12 个 ; 纤
维细长 ,两端渐尖或钝圆 ;导管细小网状 、 梯状 、螺旋
状或孔状加厚 ; 下皮细胞形 态多样 , 内含草 酸钙 结
晶 ;分枝状石细胞偶见 , 孔沟明显 3j[ 。
叶片上表皮细胞下有 1~ 3 列细胞壁板状加厚
的下皮细胞 、 草酸钙结晶中的菱方晶体 、 六方晶体和
板状簇晶 , 在其他植物组织 中稀见 , 可为番石榴叶的
专属性鉴别特征 。
3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区别
安石榴 : 果皮 、 树皮及根均含石榴皮碱 、 异石榴
皮碱等生物碱 、 蹂质 、树胶等 ; 果实含有机酸 、 果胶 、
糖类 、 氨基酸 、 维生素等 ; 种子含脂肪油 、 花青贰等 。
有收敛 、 抗菌 、 抗病毒 、驱虫等药理作用 。
番石榴 : 果实含棚皮素 、 番石榴贰 、 扁蓄贰没食
子酸及糖类 、氨基酸 、 维生素等 ; 叶含懈皮素 、番石榴
贰 、扁蓄贰及苹果酸 、 树脂 、挥发油等 。 有促进消化 、
降血糖 、 止泻 、 抑菌等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 :
【1」 中华本草编委会 . 中华本草【M 〕. 上 海 : 上海科技 出版
社 , 1 9 9 9 : 6 4 0 一 6 4 3 、 6 5 9 一 6 6 6 .
[ 2〕 侯宽昭 . 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M 〕. 北 京 :科学出版
社 , 1 9 8 2 : 4 0 1一 4 0 6.
【3〕 谢志民 , 王敏春 , 高安成 . 广 西 习用 中药材番石 榴 叶 的
生药鉴 定〔J〕. 中国民族 民间 医药杂志 , 20 0 , ( 6 ) : 3 6 3 -
3 6 5
.
( 收稿 日期 : 2 0 0 8一 1 2一 2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