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高乌头水剂杀虫剂田间药效试验



全 文 : 第 10 卷 第 3 期 现 代 农 药 Vol.10 No.3
2011 年 6 月 Modern Agrochemicals Jun. 2011

Š 生物农药与生物技术 Š
高乌头水剂杀虫剂田间药效试验
原春兰,卫粉艳
(陕西省植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宝鸡文理学院化学化工系,陕西宝鸡 721013)
摘要:首次从高乌头中分离得到了 demethylenedelcorine、18-O-Methylgigactonine 和 lepenine 等
3 种二萜类生物碱,它们的杀虫活性特别突出。以这 3 种生物碱为主要有效成分研制出一种新型
植物源杀虫剂——0.5% AY–高乌头水剂杀虫剂,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杀虫剂是一种安全
有效的药剂品种,它对菜青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关键词:植物农药;二萜类生物碱;水性化剂型;田间药效
中图分类号:S 482.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284.2011.03.010
Field Efficacy of Natural Plant Pesticide Gaowuto AS
YUAN Chun-lan, WEI Fen-yan
(Key Laboratory for Phytochemistry of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Chem. & Chem. Eng.,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Shaanxi Baoji 721013, China)
Abstract: Three diterpenoid alkaloids, demethylenedelcorine, 18-O-Methylgigactonine and lepenine, were first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Aconitum sinomontanum Nakai and exhibited better pesticidal activity. They was regarded as the major
active ingredient and got a natural plant pesticide, 0.5%AY-Gaowuto AS. Its field efficacy indicated that it was one kind
of security and effective natural pesticide and had preferable controlling effect to Pieris rapae (Linnaeus). This work had
applied for a national invention patent of China.
Key words: plant pesticides; diterpenoid alkaloids; waterborne formulation; field efficacy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和开发是当前新型农药
创新的热点。它利用从植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制成
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或无毒、无污染、选择性
高、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等优点,符合农药从传
统的有机化学物质向“环境和谐农药”或“生物合
理性农药”转化的趋势[1-5]。
高乌头,又名辫子七,辫根七、麻布七、统天
袋,系毛茛科植物毛果吉林乌头 (Conitum kininesesvar
awstrale)、花亭乌头 (Scaposum) 或高乌头 (Conitum
sinomontanum) 等的根,是陕西太白地区、湖北神
农架地区及四川、云南等地的珍稀名贵的“七药”
之一。该药具有除湿,活血止痛之功效,味苦、辛、
温,用于跌打损伤、劳伤、骨伤、风湿疼痛、关节
疼痛、肢体麻木等[6-7]。资料表明[8-10],毛茛科乌
头属和翠雀乌头属中的生物碱都是二萜生物碱,它
们除具有药理活性外,还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且
杀虫活性物质为生物碱[11]。我们对高乌头进行了
系统分离并对分离物进行了活性跟踪,首次从该植
物中分离得到了 demethylenedelcorine (去亚甲光
飞燕草碱)、18-O-Methylgigactonine (硬飞燕草碱)
和 lepenine (来本宁) 等 3 种二萜类生物碱。活性
测定结果表明[12],它们除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外,
其杀虫活性还特别突出。前 2 种具有较高的拒食活
性,其对 3 龄粘虫的 3 d 拒食率分别为 100%和
70.1%。另 1 种具有诱食活性,诱食率达到 99.5%。
这种既具有高拒食活性成分,又含有诱食活性成分
的植物尚不多见,对生物防治农业病虫害将具有重
要意义。

收稿日期:2010–12–07;修回日期:2011–01–19;二次修回:2011–03–07
基金项目:陕西省产业化培育项目 (06JC25);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项目 (04JS37)
作者简介:原春兰 (1962—),女,河南省温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振荡及中草药研究。Tel:0917–3566589;E–mail:ycl2005999@126.com

40 现 代 农 药 第 10 卷 第 3 期

水性化农药剂型是目前农药剂型中颇受欢迎
和极力推荐的一类剂型[13-15]。通过研究不同剂型与
环境相容的关系,在保证生物活性不降低的条件
下,研制出一种新型植物源杀虫剂——0.5% AY–
高乌头水剂杀虫剂,并委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其
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杀虫剂能够较
为有效地控制菜青虫的危害,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
价值。其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高乌头水剂杀虫剂
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申请号:200910254500.7。
1 实验部分
1.1 有效成分及试验设计
试验药剂:0.5%高乌头水剂 (自制,以从高乌
头中首次提取的 Demethylenedelcorine 、 18-O-
Methylgigactonine、lepenine 为主要有效成分);
对照药剂:50%丁醚脲可湿性粉剂,西安美邦
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药剂用量见表 1。
表 1 供试药剂试验设计
施药量 药剂
制剂/mL(g)·hm-2 有效成分/g·hm-2
0.5% AY–高乌头水剂 1 000 5
0.5% AY–高乌头水剂 750 3.75
0.5% AY–高乌头水剂 600 3
50%丁醚脲可湿性粉剂 (ck) 600 300
清水对照 – –
1.2 田间试验条件
试验对象:菜青虫 Pieris rapae (Linnaeus)。
试验作物:甘蓝,品种为秦甘 70。
环境条件及小区安排: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杨
凌区李台乡东魏店村农户 0.067 hm2 甘蓝田中,该
田块土壤类型为土娄土,有机质含量 1.1%左右,
pH 值约 8.0。2008 年 4 月 20 日定植,株行距 30
cm×50 cm,长势良好。小区面积:18 m2;重复
次数:4 次。
气象资料:施药当日和药后 48h 内天气晴朗,
并无影响药效的特殊气象条件发生。
1.3 施药方法
对水喷雾。空白对照先行喷洒清水。药液喷洒
量为 600 kg/hm2。
施药器械为利农 HD400 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
工作压力为3 Pa,喷孔直径1.33 mm,出水量为0.5~
0.6 L/min。
2008 年 8 月 10 日施药,此时正值甘蓝生长期;
所发生的菜青虫为幼虫期。施药 1 次。
本试验为 0.5% AY–高乌头水剂及其对照药剂
防治甘蓝田菜青虫的专一试验,再未涉及其他病虫
害,也未使用其他化学农药。
1.4 调查和计算方法
调查方法:依据 GB/T 17980.15-2000 执行。每
小区固定调查 10 株上的活虫数。临近喷药前调查
虫口基数,药后 2 d 和 7 d 再各调查 1 次。
药效计算方法:
1001%/
01
10 ×⎥⎦
⎤⎢⎣

×
×−=
PtCK
PtCK防治效果
生物统计分析方法: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
(DMRT) 法,利用 DPSv3.01 统计分析软件对试验
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效果
从表 2 中可以看出,该杀虫剂具有较好的防治
效果,可以在 7 d 内较为有效地控制菜青虫的危害,
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价值。药后 2 d,其施药量1 000
mL/hm2、750 mL/hm2 和 600 mL/hm2 的防效分别为
71.6%、67.54%和 63.56%;药后 7 d,其药效较前
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分别达到了 81.21%、76.77%
和 70.56%。
2.2 对作物和其他生物影响
依据 GB/T 17980.15–2000 中对药害发生及其
程度的规定,试验期间进行了全程观察,结果表明,
供试甘蓝品种的生长、结球等发育过程均属正常。
试验过程中结合对菜青虫的防效调查,发现
0.5% AY–高乌头水剂对甘蓝上同时发生的小菜蛾
也有一定的兼治效果。未见对天敌七星瓢虫有明显
的杀伤作用。
2.3 安全性
供试药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供试的甘蓝品
种是安全的。试验期间,供试药剂处理区的甘蓝生
长、结实等均正常,与空白对照相比,无任何异常。
3 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0.5% AY–高乌头水剂为防
治甘蓝田菜青虫的一种安全有效药剂品种,它具有
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以在 7 d 内较为有效地控制菜
青虫的危害,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价值。依据本试

2011 年 6 月 原春兰,等:高乌头水剂杀虫剂田间药效试验 41

验结果,可适当提高该药剂的有效成分含量,挖掘
其生产应用潜力。现有产品若应用于生产,应在菜
青虫发生初期,以制剂量 750~1 000 mL/hm2,即
按有效成分计 3.75~5 g/hm2 用药为宜。
表 2 0.5% AY–高乌头水剂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菜青虫试验数据 (2008)
施药后 2 d 施药后 7 d 药剂处理/
(mL,g/hm2) 重复 虫口基数 虫数 防效/% 平均防效/% 差异显著性 虫数 防效/% 平均防效/% 差异显著性
1 132 39 71.58 30 80.78
2 119 36 72.61 26 81.25
3 125 38 71.28 25 81.97
0.5% AY–高乌头水剂 1000
4 136 44 71.44
71.60 bB
33 81.57
81.21 bB
1 104 35 67.63 28 77.23
2 127 46 67.20 35 76.35
3 116 39 68.23 29 77.47
0.5% AY–高乌头水剂 750
4 118 43 67.83
67.54 cC
36 76.82
76.77 cC
1 127 48 63.65 45 70.04
2 122 49 63.63 41 71.16
3 119 46 63.48 39 70.46
0.5% AY–高乌头水剂 600
4 125 51 63.98
63.56 dD
47 71.44
70.56 dD
1 124 19 85.26 19 87.04
2 129 21 85.26 21 86.03
3 118 18 85.59 17 87.01
50%丁醚脲可湿性粉剂 600 (ck)
4 106 19 84.17
85.05 aA
18 87.10
86.73 aA
1 126 131 – 149 –
2 115 127 – 134 –
3 137 145 – 152 –
空白对照
4 98 111 –
– –
129 –
– –
注:虫口基数、虫数均为 10 株上的活虫数 (头)。
参考文献
[1] 王桂清, 姬兰柱, 张弘, 等. 中国植物源杀虫剂研究进展 [J]. H中国
农业科学H, 2006, 3: 11–13.
[2] 赵莉, 刘德立. 国外植物源杀虫剂研究进展 [J]. H农药H, H2008, 2:H 82
–86.
[3] Murray B Isman. Botanical Insecticides, Deterrents, and Repellents in
Modern Agriculture and An Increasingly Regulated World [J].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2005, 51, 45–66.
[4] A S Perry, I Yamamoto, I Ishaaya, et al. Perry. Insecticides in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 Restrospects and Prospects [J]. HCrop
ProtectionH, 1998, H17 (9H): 743.
[5] 孙明舒, 杨春清.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与发展 [J]. 世界农业, 2004,
10: 44–46.
[6] 宝鸡市卫生局. 太白山本草志 [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7] 陈迪华. 二萜类生物碱的生理活性及其药用前景 [J]. 中草药, 1984,
15 (4): 36–39.
[8] 陈泗英, 刘玉青, 杨崇仁. 高乌头的化学成分 [J]. 云南植物研究,
1980, 2: 473.
[9] 彭崇胜, 陈东林, 陈巧鸿, 等. 高乌头根中新的二萜生物碱 [J]. 有
机化学, 2005, 25 (10): 1235–1239.
[10] 彭波, 杨华元. 乌头附子及其主要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J]. 华西药
学杂志, 1993, 8 (3): 158–161.
[11] Gabriel De La, Fuente Martin, Lastenia Ruiz Mesia. Stenocarpine, A
Diterpenoid Alkaloids from Aconitum Stenocarpa [J]. Phytochemistry,
1997, 46 (6): 1087–1090.
[12] 原春兰, 卫粉艳. 辫根七杀虫活性研究 [J]. 西北农业学报, 2007,
16 (3): 235–238.
[13] 刘步林. 农药剂型加工技术 [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8.
[14] 王早骧. 农药加工丛书——农药助剂 [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4.
[15] 吴文君 , 刘惠霞 , 朱晴博 , 等 . 天然产物杀虫剂——原理·方
法·实施 [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致 歉
由于 2010 年 12 月江苏省邮政发行局部分搬迁,导
致本刊有部分订户未能及时收到第 6 期刊物。经协商,
发行方主动承担责任,重新印刷后已补寄给所有通过邮
政发行局订阅的订户。我们谨此向所有订户和作者表示
歉意,并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吸取教训,加强沟通,杜绝
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