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Dynamics of soil inorganic nitrogen in middle mountain moist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under different disturbance intensities in Ailao Mountain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不同干扰强度下土壤无机氮的变化



全 文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不同干扰强度
下土壤无机氮的变化 3
李贵才1  韩兴国2 3 3  黄建辉2  王长耀1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数量植被开放实验室 ,北京 100093 ;2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遥感信息科学
开放实验室 ,北京 100101)
【摘要】 在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地区 ,选取了木果柯原始林、栎类次生林和人工茶叶地 3 种群
落类型代表人为干扰强度从小到大的梯度 ,研究了人为干扰强度对土壤 NH4 + 2N、NO322N 等特征的影响.
结果表明 ,3 种群落的土壤无机氮含量 (0~15 cm)存在显著差异 :表现为随干扰强度增加 ,土壤有机质、全
N 降低 ,C/ N 比增高 ,NO3 - 2N 流失的潜力在增加 ,说明干扰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群落正向演替. 同一
群落类型下不同空间位置土壤的有机质、全 N、C/ N 比、p H 值和 NH4 + 2N 基本一致 ,但 NO3 - 2N 有较大变
化 ,表明土壤中 NO3 - 2N 的不稳定性. 此外 ,NH4 + 2N 为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 ,约占无机氮总量的95. 5 %
~99. 2 %.
关键词  哀牢山  干扰  土壤无机氮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文章编号  1001 - 9332 (2003) 08 - 1251 - 06  中图分类号  Q948 ,S714  文献标识码  A
Dynamics of soil inorganic nitrogen in middle mountain moist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under different distur2
bance intensities in Ailao Mountain. L I Guicai1 , HAN Xingguo2 , HUAN G Jianhui2 , WAM G Changyao2
(1 L aboratory of Quantitative V egetation , Institute of Botany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100093 ,
China ;2 L aboratory of Remote Sensing Inf orm ation Science ,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 pplication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100101 , China) . 2Chin. J . A ppl . Ecol . ,2003 ,14 (8) :1251~1256.
The effects of three different intensities of disturbance on soil NH4 + 2N and NO3 - 2N contents were studied in
three community types (primary L ithocarpus xylocarpus forest , secondary oak forest ,and tea plantation , which
represent three different intensities of disturbance)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inorganic nitrogen in
soil (0~15 cm) of three community types had marked differences.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nitrogen de2
creased , while C/ N ratio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intensity of the disturbance. Simultaneously , the poten2
tial lose of NO3 - 2N increased. It suggested that the disturbance was not in favor of the retainment of soil fertility
and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succession.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 total nitrogen and C/ N ratio
were basically same at different spatial sites in same community , while the NO3 - 2N contents were obvious dif2
ference. This implied that soil NO3 - 2N content was less stable than NH4 + 2N. In addition , NH4 + 2N was the
major component of the soil inorganic nitrogen , accounted for 95. 5 %~99. 3 % of the total content of soil inor2
ganic nitrogen.
Key words  Ailao Mountain , Disturbances , Soil inorganic nitrogen , Middle mountain moist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 3 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 ( KZ9522J12103)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
新资助项目 ( KZCX0059 , KZCX12SW201202) .3 3 通讯联系人.
2001 - 03 - 13 收稿 ,2001 - 06 - 18 接受.
1  引   言
土壤无机氮是土壤可利用性 N 的主要形式 ,且
与群落的演替和发展有密切关系[4 ] . 人为干扰导致
的植被变化对土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同干扰强
度下所形成的群落类型代表着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阶
段 ;同时 ,土壤理化性质及无机氮分布也随之产生不
同的响应[2 ,16 ,17 ] . 干扰对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植被
盖度等产生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决定了该群落下土
壤的有机质输入及其质量 ,也就决定了土壤有机质、
全 N 含量及 C/ N 比[5 ,15 ,18 ,19 ] . 这种影响也改变了
原有的环境特征 ,进一步影响到土壤动物和微生物
群落结构及其活动[7 ,14 ] . 即便在同一群落类型下 ,
空间的取样重复也会对实验结果有重大影响[6 ] .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是我国常绿阔叶林的山地
群落类型之一 ,在人为干扰下会产生一系列退化植
被 ,甚至变为完全的人工控制的生态群落. 本实验按
照不同干扰强度选取 3 种群落类型 ,研究土壤无机
氮的分布特征及其对不同强度人为干扰的响应. 主
要讨论以下问题 :1)不同干扰强度 (以相应的不同群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3 年 8 月  第 14 卷  第 8 期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Aug. 2003 ,14 (8)∶1251~1256
落类型代表)是否对无机氮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影
响 ;2)无机氮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在同一群落类型
下不同空间位置的分布的差异 ;3) N H4 +2N、NO3 - 2
N 在无机氮含量中的比例及相对含量特征.
2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211  研究地区概况
研究地位于哀牢山中部徐家坝地区中科院哀牢山森林
生态系统定位站附近 ,24°32′N ,101°01′E ,海拔 2 000~2 700
m ,属中山湿润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 11. 3 ℃,最热月均温
15. 4 ℃(8 月) ,最冷月均温 5. 4 ℃(1 月) , ≥10 ℃的活动年
积温约 3 420 ℃左右 ;太阳辐射总量 ≥367. 2 kJ ·cm - 2 ·
年 - 1 .该区气候主要由冬季的北风和夏季的西南季风控制 ,
干湿两季交替分明 ,年均降水量 1 931. 9 mm ,85 %以上的降
水集中分布于雨季 (5~10 月) [3 ] .
本研究以木果石栎原始林、栎类次生林和人工茶叶地 3
种群落类型下的土壤为实验对象.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该
地区主要植被 ,是以木果柯为标志的木果柯原始林. 木果柯
原始林以木果柯 ( L ithocarpus xylocarpus ) 、变色锥 ( Cas2
tanopsis ruf escens) 、南洋木荷 ( Schim a noronhae) 和硬壳柯
( L ithocarpus hancei)等为群落上层的优势树种 ,下有发达的
箭竹 ( S innarundinaria nitida)层. 而栎类次生林是其经过轻
微火烧或砍伐等干扰后发展起来的次生林 ,主要为侧枝丛生
的硬壳柯、乌饭树 ( V accinium bracteatum ) 、小 花 山 茶
( Camellia f orrestii) 、云南柃木 ( Eurya obliquif olia) 、多花含
笑 ( Mechelia f loribunda) ,萌生现象明显. 人工茶叶地则为稀
疏栎类次生林或其灌丛彻底砍伐后人为形成的茶树单优群
落 ,有翻地、拔草等生产活动 ,目前仍处于初期 ,生物产量几
乎为零 ,其特征见表 1.
表 1  3 种群落的基本概况
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communities
群落类型
Community
types
优势树种
Dominant (or Co2dominant)
tree species
海拔
Altitude
(m)
坡度
Slop
坡向
Aspect
干扰历史
History of
disturbances
木果柯原始林 木果柯 L . xylocarpus 2 470~2 480 13°~18° N2W 25°~85° 无干扰 No disturbance
Primary L . 变色锥 C. ruf escens
xylocarpus forest 南洋木荷 S . noronhae
硬壳柯 L . hancei
栎类次生林 硬壳柯 L . hancei 2 460~2 465 27°~35° S2E 5°~45° 轻度火烧和砍伐 Lightly firing
and harvesting
Secondary oak forest 乌饭树 V . bracteat um
小花山茶 Camellia f orrestii
云南柃木 E. obliquif olia
人工茶叶地 茶树 Tea 2 470~2 510 20°~24° S2W 5°~10° 强烈火烧、砍伐 Strongly firing
and clear2cuting
Tea plantation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海拔 2 200~2 600 m
的山地黄棕壤上 ,特征为 :地表几乎被植被凋落物覆盖 ,厚度
一般 3~7 cm ;土壤腐殖质呈棕黑色 ,厚达 10~15 cm ;土层
质地疏松 ,以团粒结构为主. 其表土层透水性良好 ,涵养水的
能力很强 ;有机质含量较高 ,含 N 量丰富 ;C/ N 比适中 ,土壤
呈酸性 (p H < 5) ;阳离子交换量较高 ,高于水平地带的黄棕
壤.
212  研究方法
21211 样地设置  选择木果石栎原始林、栎类次生林和人工
茶叶地 3 种群落类型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 ,反映未干扰 →中
度干扰 →强度干扰的梯度变化. 利用中分层抽样的实验设计
思想进行样地设置和取样 [6 ] . 第 1 层每种类型选取 3 块重复
样地 ,共 9 块样地 ,样地大小为 20 m ×20 m. 第 2 层每块样地
按梅花 5 点法取 5 个样点 ,其均值代表该样地. 第 3 层每个
样点设 3 个重复 (1 m2 内) ,其均值代表该点. 每块样地 5 ×3
= 15 个土样 ,9 块样地共 135 个样品. 去除表层凋落物后 ,用
内径 4. 6 cm、长 15 cm 的 PVC 管取样 ,取样深度 15 cm. 研究
于 11 月底进行.
21212 样品处理分析  所取土壤样品在 60 ℃下烘干 24 h ,
研磨 ,过 2 mm 筛后密闭保存 (50 g 左右) ,待分析测定. 样品
在中国生态系统网络研究生物分中心采用微量流动分析法
(segmented flow analyzer) 测定 NH4 + 2N 和 NO3 - 2N. 用常规
方法测定土壤含水量、p H 值、土壤全 C 和全 N 等.
21213 数据分析  根据实验及取样的设计思想 ,采用单因素
方差分析和 Duncan 多重比较检验重复样地间、不同干扰强
度的群落类型间的差异 [8 ,9 ] . 方差分析中 ,重复样地间的空间
位置差异、不同群落类型代表的干扰强度作为自变量 ;土壤
NH4 + 2N、NO3 - 2N 以及 p H 值、土壤容重、土壤全 C 和全 N
作为因变量. 并采用 Duncan 多重比较对具体比较对象之间
的差异作进一步检验. 上述分析通过 SPSS软件完成.
3  结果与讨论
311  土壤理化性质
31111 同一群落类型重复间土壤理化性质特征   
 我们在同一群落类型中分设了 3 块重复样地. 一
是为了增加样本重复 ,使测定结果充分代表该群落
类型下的真实值 ;二是为了验证同一群落类型下不
同空间位置的测定值是否具有明显差异[6 ] . 方差分
析和 Duncan 多重比较结果显示 (表 2) ,木果柯原始
林、栎类次生林和人工茶叶地 3 种类型表现出一致
的结果 ,即同一群落类型的 3 块样地重复间的有机
质、全 N 及 C/ N 比均无显著差异 ( P > 0. 05) . 对于
p H 值 ,仅木果柯原始林和人工茶叶地中的两块样地
2521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4 卷
重复间存在显著差异 ( P < 0. 05) ,而同类型中其它
样地重复间并无显著差异 ( P > 0. 05) . 因此可以认
为 ,总体而言样地重复间的 p H 值差异不大 ( P =
0. 05) . 上述结果说明 ,p H 值、有机质、全 N 及 C/ N
比主要由群落类型和土壤母质所决定 ,而在同一群
落类型的不同空间位置上的变化一般不大.
表 2  各样地重复间土壤理化性质
Table 2 Soil properties of in the repeated plots of same community types
( 0~15 cm)
群落类型
Community
types
测定项目
Determined
items
重复样地 1
Repeated plot 1
重复样地 2
Repeated plot 2
重复样地 3
Repeated plot 3
木果柯原始林 Primary L. pH 3 4. 33 (0. 08) ab 4. 77 (0. 21) a 4. 08 (0. 11) b
xylocarpus forest C( %) 12. 95 (1. 22) a 12. 58 (1. 13) a 17. 29 (3. 11) a
TKN ( %) 0. 77 (0. 06) a 0. 74 (0. 05) a 0. 84 (0. 09) a
C/ N 16. 83 (0. 38) a 17. 10 (1. 24) a 20. 43 (2. 14) a
栎类次生林 pH 4. 32 (0. 11) a 4. 53 (0. 26) a 4. 69 (0. 04) a
Secondary oak forest C( %) 19. 33 (5. 32) a 12. 81 (2. 27) a 10. 34 (0. 76) a
TKN ( %) 1. 01 (0. 27) a 0. 74 (0. 12) a 0. 62 (0. 03) a
C/ N 19. 08 (0. 68) a 17. 36 (0. 76) a 16. 66 (1. 21) a
人工茶叶地 pH 3 4. 54 (0. 04) ab 4. 63 (0. 14) a 4. 24 (0. 08) b
Tea plantation C( %) 6. 78 (0. 58) a 4. 75 (0. 98) a 7. 07 (0. 67) a
TKN ( %) 0. 47 (0. 04) a 0. 34 (0. 04) a 0. 44 (0. 04) a
C/ N 14. 33 (0. 76) a 13. 44 (1. 40) a 15. 89 (0. 75) a
括号内字母为样本平均值的标准误 ( n = 5) ;测定项目带 3上标者表示方差分析差异显著 ,同行内标有不
同字母上标者表示 Duncan多重比较差异显著 ( P < 0. 05) Same superscript letters in one row indicate no sig2
nificant differences (Duncan’s multiple2range test) between the repeated plots of same community ( P < 0. 05) .
Values in the parentheses are standard errors.下同 The same below.
表 3  3 种群落类型间土壤理化性质
Table 3 Soil properties of the three community types
项目
Items
木果柯原始林
Primary
L . xylocarpusforest
栎类次生林
Secondary
oak forest
人工茶叶地
Tea plantation
p H 4. 39 (0. 11) a 4. 51 (0. 10) a 4. 47 (0. 07) a
C( %) 3 3 14. 27 (1. 23) a 13. 79 (1. 88) a 6. 20 (0. 49) b
TKN ( %) 3 3 0. 78 (0. 04) a 0. 78 (0. 09) a 0. 42 (0. 03) b
C/ N 3 3 18. 12 (0. 89) a 17. 60 (0. 57) a 14. 55 (0. 61) b3 3 P < 0. 01.
31112 不同群落类型间土壤理化性质特征  由表 3
可见 ,3 种类型间 p H 值均无显著差异 ( P > 0. 05) .
有机质、全 N 和 C/ N 比均表现为木果柯原始林和栎
类次生林间的值较为相近 ,而二者与人工茶叶地间
差异极显著 ( P < 0. 01) ,显然后者高强度的人为干
扰所造成的低生物量输入是导致其有机质、全 N 和
C/ N 比远低于前二者的主要原因.
312  无机氮含量
31211 同一群落类型无机氮含量分布特征  对于
N H4 +2N 而言 ,木果柯原始林、栎类次生林和人工茶
叶地 3 种群落类型各样地重复间均无显著差异 (图
1) ,表明同一群落类型下 N H4 +2N 分布的均匀性. 在
栎类次生林和人工茶叶地各样地重复间的 NO3 - 2N
含量均无显著差异 ( P > 0. 05) ,而木果柯原始林各
样地重复间差异不显著 ( P > 0. 05 ,图 2) ,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NO3 - 2N与N H4 + 2N相比具有较大的异
图 1  3 种群落类型各重复样地间 NH4 +2N 值
Fig. 1 Content of NH4 +2N in soils of different replications of plots under
the three vegetation types.
同一群落类型上相同字母表示不同重复样地间 Duncan 比较结果差
异不显著 The same letters in one group indicate no significant differ2
ences using Duncan’s multiple2range test between the replications of
plots in a vegetation type ( P > 0. 05) . 垂直短线代表标准误 Vertical
short lines represent standard errors. A) 木果石栎原始林 Primary L .
xylocarpus forest ;B)栎类次生林 Secondary oak forest ;C) 人工茶叶地
Tea plantation. 下标代表重复样地编号 Subscripts repesent the numbers
of repeated plots. 下同 The same below.
图 2  3 种群落类型各重复样地间 NO32N 值
Fig. 2 Content of NO3 - 2N in soils of different repeated plots of the three
community types.
质性. 无机氮总量在 3 种类型样地重复间差异均不
显著 ( P > 0. 05) .
  无机氮总量通常受群落和土壤类型所决定 ,且
对于同一群落类型 ,空间上的变异较小. 由于土壤有
机质状况对氨化作用具有调控作用 ,而相同群落下
的土壤有机质状况一般差异不大 ,所以对于木果柯
原始林、栎类次生林和人工次生林样地重复间土壤
的 N H4 +2N 含量无显著差异. 但就土壤中的 NO3 - 2
N 含量来说 ,由于易受 N H4 +2N 供给、降水淋溶以及
气态释放的影响 ,NO3 - 2N 比 N H4 +2N 具有更大的
不稳定性 ,其空间变异也随之增大. 即便在相同群落
类型下 ,由于空间位置不同所引起的微域条件的变
化 ,土壤 NO3 - 2N 含量也可能表现出较大的异质性.
本研究中 ,虽然 NO3 - 2N 在栎类次生林和人工茶叶
地样地重复间均未无显著差异 ,但对于木果柯原始
林却达到 P < 0. 05 的差异显著水平 ,暗示空间位置
不同所引起的微环境的变化可能是导致同种群落类
35218 期         李贵才等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不同干扰强度下土壤无机氮的变化            
型土壤 NO3 - 2N 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之一.
31212 不同群落类型间无机氮分布特征  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 (图 3) ,不同类型间 N H4 +2N 含量差异极
显著 ( P < 0. 01) ,进一步的 Duncan 多重比较见图 3.
木果柯原始林土壤中 N H4 +2N 含量约 66. 01 ±2. 99
mg·kg - 1 (均值 ±标准误) 、栎类次生林土壤中约
52. 63 ±3. 24 mg·kg - 1 、人工茶地土壤中约 30. 80 ±
2. 58 mg·kg - 1 ,呈明显的递减规律 ,即木果柯原始林
>栎类次生林 > 人工茶叶地. 这表明随着人为干扰
强度的增加 ,土壤 N H4 +2N 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作为
土壤肥力的重要表征的 N H4 +2N 含量降低是土壤退
化和群落逆行演替的重要指示因子.
  这种不同群落类型土壤间 N H4 +2N 差异可归因
于不同群落类型下的土壤基质和微生物群落对土壤
有效氮含量有很大的决定作用. N 素转化过程受温
湿度等生态因子的控制 ,即环境生态因子决定有效
氮含量的变化规律 ,而群落类型、树种组成影响的土
壤基质质量 (如 C/ N 比等) 决定有效氮含量的大小 ,
此外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也很重要. 当然这并不是
绝对的 ,上述两因素间也存在交互影响作用. 人为干
扰活动的增加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生物及非生
物因子 ,进一步影响到土壤无机氮的分布.
  方差分析还表明 ,不同类型间 NO3 - 2N 含量亦
存在极显著差异 ( P < 0. 01) ,进一步的 Duncan 多重
比较见图 3. 本研究中一个有趣的发现是 :栎类次生
林的 NO3 - 2N 含量远低于其它两种类型. 其可能原
因一是人工茶叶地的人为土壤翻耕增加了土壤通透
性 ,有利于硝化菌的活动 ;此外人工施入的少剂量
“栽培旺”菌剂发挥了促进硝化的作用. 但是 ,人工茶
叶地中 NO3 - 2N 浓度的提高也说明 ,土壤中 N 素的
潜在损失能力提高 ,不利于养分元素的保存.
  由图可见 ,N H4 +2N 为有效态氮的主要存在形
图 3  3 种群落类型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比较
Fig. 3 Content of NH4 +2N and NO3 - 2N in soils of different repeated
plots of the three community types.
式. 木果柯原始林、栎类次生林、人工茶叶地中分别
约占无机氮总量的 96 %、99 %和 95 %以上. 而
NO3 - 2N 居于较次要的地位 , 且其含量远低于
N H4 +2N. 较强的土壤酸性 (p H = 4. 39~4. 51) 可能
是 NO3 - 2N 较低的原因之一 ,因为较强的土壤酸性
常常成为硝化作用的限制因子[1 ,11 ] .
313  森林土壤 N H4 +2N 与 NO3 - 2N
31311 N H4 +2N 与 NO3 - 2N 含量  由于 NO3 - 2N 较
N H4 +2N 易于淋溶 ,且 N H4 +2N 为可交换态阳离子 ,
更易被带负电荷的土壤粘粒和胶体所吸附 ,因此
NO3 - 2N 值远低于 N H4 +2N. 土壤酸性较强对硝化
细菌有抑制作用. 在本研究中 ,较强的土壤酸性抑制
了硝化作用也是 NO3 - 2N 值较低的可能原因.
  同一群落类型下 ,p H 值、有机质、全 N 及 C/ N
比主要由群落类型所决定 ,因此变化较小. 但由于立
地质量和微气候因子的不同 ,各样地间的无机氮含
量存在差异 ,尤其是 NO3 - 2N 比 N H4 +2N 变化更
大. 这可能是因为 NO3 - 2N 较 N H4 +2N 更易受局部
微环境因子的影响 ,即便在同一群落类型的不同空
间位置 ,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31312 干扰与土壤无机氮含量  在 3 种群落类型
中 ,随着人为干扰强度增加 ,土壤无机氮 (尤其是
N H4 +2N)呈逐渐降低趋势 ,即木果柯原始林 > 栎类
次生林 > 人工茶叶地 ,而 NO3 - 2N 含量却可能增加.
这表明 ,随着干扰强度增加 ,土壤 N 可利用性不断
降低 ,但同时却增加了以 NO3 - 2N 形式流失的潜力 ;
暗示人为干扰加剧了土壤退化 ,促使群落演替逆向
发展.
  实验结果说明 ,通过分层抽样来控制实验误差
的实验设计思路是正确的. 在代表每一样点的 3 个
重复中 ,无机氮含量差异很小 ;在同一群落类型的不
同空间位置 ,无机氮含量的变异也较小. 但是 ,代表
不同干扰程度下的 3 种群落类型间的无机氮含量差
异显著 ,表明人为干扰对土壤无机氮的影响非常明
显. 适当的样点、样地的重复不仅能有效地降低实验
误差 ,而且可以有效地反映不同因子对土壤无机 N
影响的显著程度.
31313 与其它研究的比较  表 4 给出了近年来我国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 N H4 +2N 和 NO3 - 2N 含量的部
分研究结果. 与温带和热带相比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
绿阔叶林及其干扰后植被群落下土壤的 N H4 +2N 和
NO3 - 2N 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 1) 无机氮含量远远高
于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 其变化范围为 33. 8~66. 1
4521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4 卷
mg·kg - 1 . 而对于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 ,其变化范围
为 8. 5~13. 0 mg·kg - 1和 12. 81~20. 87 mg·kg - 1 .
2) N H4 +2N 含量占无机氮的比例远远高于温带森林
和热带森林 ,是无机氮的主要主成部分 ,占 95. 56 %
~99. 28 %. 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 ,其变化范围为
52. 00 %~81. 73 %和60. 14 %~80. 74 %. 3) NO3 - 2N
含量很低 ,仅为 0. 38~2. 37 mg·kg - 1 ,而温带森林
和热带森林则分别在1. 9~12. 0 mg·kg - 1和 4. 7~
11. 66 mg·kg - 1 . 这是因为 ,哀牢山地区年均温较低 ,
生长季常 ,其矿化累积作用强 ,形成很高土壤无机氮
水平 ,尤其是较高的 N H4 +2N 含量. 同时 ,高降水量
导致 NO3 - 2N 的强烈淋溶及低温和较强的土壤 p H
值对硝化作用的抑制是造成低 NO3 - 2N 含量的主要
原因.
表 4  中国不同森林的土壤 NH4 +2N和 NO3 - 2N含量
Table 4 Soil NH4 +2N and NO3 - 2N contents of different forests in China
群落类型
Community types
NH4 +2N
(mg·kg - 1)
NO322N
(mg·kg - 1)
NH4 +2N/
(NH4 +2N +
NO3 - 2N) ( %) 测定时间Time ofdetermining 地区Rigion 文献来源References
季节雨林 19. 75 4. 71 80. 74 7 月 云南西双版纳 [ 12 ]
Seasonal rainforest (4. 93) (1. 37) J uly Xishuangbanna
崖豆藤次生林 20. 87 11. 66 64. 16 7 月 云南西双版纳 [ 12 ]
Mellettia leptobot rya secondary forest (8. 36) (2. 28) J uly Xishuangbanna
季节雨林林窗 12. 81 5. 67 69. 32 7 月 云南西双版纳 [ 12 ]
Forest gap of seasonal rainforest (6. 85) (2. 52) J uly Xishuangbanna
轮歇地 20. 41 7. 37 73. 47 7 月 云南西双版纳 [ 12 ]
Slash2and2burn agricultural land (1. 66) (2. 61) J uly Xishuangbanna
季节雨林 19. 06 7. 84 70. 86 11 月 云南西双版纳 [ 10 ]
Seasonal rainforest November Xishuangbanna
龙山 14. 35 9. 51 60. 14 11 月 云南西双版纳 [ 10 ]
Holly hill November Xishuangbanna
橡胶林 18. 07 5. 23 77. 55 11 月 云南西双版纳 [ 10 ]
Rubber plantation November Xishuangbanna
油松纯林 13. 0 12. 0 52. 00 11 月 北京东灵山 [ 13 ]
Pine forest November Beijing Dongling Mt .
油松2辽东栎混交林 8. 5 1. 9 81. 73 11 月 北京东灵山 [ 13 ]
Pine2oak mixed forest November Beijing Dongling Mt .
木果柯原始林 66. 01 2. 27 96. 68 11 月 云南哀牢山 本研究
Primary L . xylocarpus forest (2. 99) (0. 38) November Ailao Mt . This study
栎类次生林 52. 63 0. 38 99. 28 11 月 哀牢山 本研究
Secondaryoak forest (3. 24) (0. 02) November Ailao Mt . This study
人工茶叶地 30. 80 1. 43 95. 56 11 月 云南哀牢山 本研究
Tea plantation (2. 58) (0. 18) November Ailao Mt . This study
括号内的数值为标准误 The values in the parenthesis are standard errors.
  需要指出的是 ,土壤无机氮存在很强的季节变
化 ,简单的一次性测定只能代表该时期的状况. 本研
究仅关注同一群落类型不同空间位置的样地重复
间 ,以及代表不同干扰强度的群落类型下土壤的无
机氮的空间分布. 要想较全面地反映土壤无机氮的
年度动态 ,取样必须涉及各个季节及各个年度.
致谢  本研究得到唐建维副研究员、何永涛博士、张淑敏博
士、杨晶女士、杨国平、李达文先生大力协助 ,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1  Curtin D , Campbell CA ,Jalil A. 1998. Effects of acidity on miner2
alization :p H2dependence of organic matter mineralization in weakly
acidic soils. Soil Biol Biochem ,30 :57~64
2  Donaldson J M , Henderson GS. 1990. Nitrification potential of
secondary2succession upland oak forests I. Mineralization and nitri2
fication during laboratory incubations. Soil Sci Soc A m J ,54 :892~
897
3  Ecological Department of Kunming Division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生态研究室) . 1983. Forest E2
cosystem Research in Ailao Mountain , Yunnan Province , China.
Kunming : Yun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63 (in Chi2
nese)
4  Han Y2G(韩兴国) . 1995. Theories of succession and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s. In : Cheng L2Z(陈灵芝) eds. Researches ofDegraded Ecosystems in China. Beijing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2ogy Press. 1~15 (in Chinese)5  Hooper DU , Vitousek P. 1998. Effects of plant composition anddiversity on nutrient cycling. Ecol Monog ,68 :121~1496  Hurlbert SH. 1984. Pseudoreplication and the design of ecologicalfield experiments. Ecol Monog ,54 :187~2117  Kienzler M , Alban DH , Perala DA. 1986. Soils invertebrate andmicrobial populations under 3 tree species on the same soil type.In : USDA Forest Service Research Note NC2377. Minnesota. 3778  Li C2L (李春林) , Wang W2L (王文林) . 1998. Biostatistics. Bei2jing : Science Press. 79~90 (in Chinese)9  Lu W2D(卢纹岱) ,Zhu Y2L (朱一力) ,Sha J (沙  捷) eds. 1997.Guide of SPSS for Windows :from Accidence to Mastery. Beijing :Electronic Industry Press. 214~249 (in Chinese )10  Meng Y(孟 盈) , Xue J2Y(薛敬意) , Sha L2Q (沙丽清) , et al .2001. Variations of soil NH4 +2N , NO322N and N mineralizationunder different forests in Xishuangbanna , Southwest China. ActaPhytoecol S in (植物生态学报) ,25 :99~104 (in Chinese)11  Mladenoff DJ . 1987. Dynamics of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and nitri2fication in hemlock and hardwood tree2fall gaps. Ecology ,68 :1171~118012  Sha L2Q (沙丽清) , Meng Y(孟 盈) , Fen Z2L (冯志立) , et al .2000. Nitrification and net N mineralization rate of soils under dif2ferent tropical forests in Xishuangbanna , Southwest China. ActaPhytoecol S in (植物生态学报) ,24 :152~156 ( in Chinese)13  Su B (苏  波) , Han X2G(韩兴国) , Qu C2M (渠春梅) , et al .2001. Net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and nitrification in one pure pine( Pinus tabulaef ormis ) forests and one pine2oak mixed forest in
55218 期         李贵才等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不同干扰强度下土壤无机氮的变化            
Dangling Mountain Region. Acta Phytoecol S in (植物生态学报) ,
25 :195~203 (in Chinese)
14 Theodorou C. 1984. Microbial properties of five soils under pine ,
Eucalypt us woodland and pasture. A us For Res ,14 :301~310
15  Tilman D ,Wedin DA , Knops J . 1996. Productivity and sustainabili2
ty influenced by biodiversity in grassland ecosystems. Nat ure ,379 :
718~720
16  Van Cleve K , Yarie J ,Erickson R , et al . 1993. Nitrogen mineral2
ization and nitrification in successional ecosystems on the Tanana
River floodplain , interior Alaska. Can J For Res ,23 :970~978
17  Vitousek PM ,Matson PA. 1984. Mechanism of nitrogen retention
in forest ecosystems : A field experiment . Science ,225 :51~52
18  Wedin DA , Tilman D. 1990. Species effects on nitrogen cycling :A
test with perennial grasses. Oecologia ,84 :433~441
19  Wedin DA , Tilman D. 1996. Influence of nitrification loading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on the carbon balance of grasslands. Science ,
274 :1720~1723
作者简介  李贵才 ,男 ,1973 年生 ,博士 ,主要从事遥感信息
模型、植被遥感、全球变化等研究 ,发表论文 10 篇. E2mail :
guicail @sina. com
欢迎订阅 2004 年《应用生态学报》
《应用生态学报》(1990 年创刊)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
物. 本刊宗旨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向 ,结合科研、教学、生产实际 ,报导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
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 ,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 ,促进生态学研究为国民经济建设服
务.
  本刊专门登载有关应用生态学 (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
资源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等)的综合性论文、创造性研究报告和研究简报等.
  本刊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生态学、地学、林学、农学和环境科学研究、教学、生产的科技工作者 ,有关专业
的大学生及经济管理和决策部门的工作者.
  本刊与数十家相关学报级期刊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 ,《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生物学文摘》、美国《生
物学文摘》(BA) 、美国《化学文摘》(CA) 、英国《生态学文摘》( EA)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BST) 和俄罗
斯《文摘杂志》( P Ж)等十几种权威检索刊物均收录本刊的论文摘要 (中英文) ,并被认定为《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本刊的整体质量与水平已达到新的高度 ,1992 年荣获全
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和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二等奖 ,1996 年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 2000 年荣
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二等奖.
本刊为月刊 , A4 开本 ,176 页 ,每月 18 日出版 ,期定价 28. 00 元 ,全国各地邮政局 (所) 均可订阅 ,邮发代
号 8298. 错过订期也可直接向本刊编辑部邮购 ,个人订阅优惠 30 %. 地址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 72
号《应用生态学报》编辑部. 电话 : (024) 83970393 ,E2mail :cjae @iae. ac. cn
6521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4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