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药食两用白簕的成分鉴定和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全 文 :药食两用白簕的成分鉴定和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肖 肖,王小平,黎云祥,肖 娟* (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摘要 药食两用的白簕全株入药,药用价值高,嫩芽是保健野菜,极具开发利用价值和广阔前景。在此概述了白簕的植物学特征、开发
利用价值、成分鉴定和栽培技术,重点从白簕成分和栽培技术两方面进行阐述,为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白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白簕;开发利用;成分鉴定;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2015)27 -079 -03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Medicinal and Edible 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XIAO Xiao,WANG Xiao-ping,LI Yun-xiang,XIAO Jua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hina West Normal U-
niversity,Nanchong,Sichuan 637002)
Abstract 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whole plant medicine,high medicinal value and the buds are health potherb. It extremely has the develop-
ment and utilization value and broad prospects. This article outlined the 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botany 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and utiliza-
tion value,the component identification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Mainly from two aspects of 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composition and cultiva-
tion techniques described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providing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canthopanax trifoliate.
Key words Acanthopanax trifoliatus;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Component identification;Cultivation techniques
基金项目 西华师范大学科研青年资助专项(14D009)。
作者简介 肖肖(1990 - ) ,女,四川古蔺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植
物生态学和药用植物研究。* 通讯作者,副教授,博士,硕
士生导师,从事植物生态学和药用植物研究。
收稿日期 2015-08-05
白簕(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L.)Merr.) ,又称鹅掌簕、
三加皮、三叶五加、簕菜等,为五加科(Araliaceae)五加属(Ac-
anthopanax)攀援灌木。作为民间草药和野蔬有着悠久的历
史,其味苦辛凉,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舒筋活血、消肿解
毒和止咳平喘之功效[1 -3];生长期萌发的嫩芽更是产地人们
喜爱的野生蔬菜[4 -8],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药食同源,具有
保健功效。目前国外学者主要研究白簕三萜皂苷[9 -11],国内
学者也从成分[12 -18]和美味野蔬[4 -8]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因
此白簕从保健功能、药用价值、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具有较高
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开发前景。相关学者系统地开展成分
鉴定、繁殖技术、栽培试验和开发利用[19 -21],笔者在此对这
些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1 生物学特征
1. 1 植物学特性 灌木,高 1 ~ 7 m;枝软弱铺散,常依持他
物上升,老枝灰白色,新枝黄棕色,疏生下向刺;刺基部扁平,
先端钩曲。叶有小叶 3,稀 4 ~ 5;叶柄长 2 ~ 6 cm,有刺或无
刺,无毛;小叶片纸质,稀膜质,椭圆状卵形至椭圆伏长圆形,
稀倒卵形,长 4 ~10 cm,宽 3 ~6. 5 cm;先端尖至渐尖,基部楔
形,两侧小叶片基部歪斜,两面无毛,或上面脉上流生刚毛,
边缘有细锯齿或钝齿,侧脉 5 ~ 6 对,明显或不甚明显,网脉
不明显;小叶柄长 2 ~ 8 mm,有时几乎无小叶柄。伞形花序
3 ~10个、稀多至 20个组成顶生复伞形花序或圆锥花序,直
径 1. 5 ~3. 5 cm,有花多数,稀少数;总花梗长 2 ~7 cm,无毛;
花梗细长,长 1 ~ 2 cm,无毛;花黄绿色;萼长约 1. 5 mm,无
毛,边缘有 5个三角形小齿;花瓣 5,三角状卵形,长约 2 mm,
开花时反曲;雄蕊 5,花丝长约 3 mm;子房 2 室;花柱 2,基部
或中部以下台生。果实扁球形,直径约 5 mm,黑色。花期 8
~11月,果期 9 ~12月[1]。
1. 2 分布 广布于我国中部和南部,西自云南西部国境线,
东至台湾,北起秦岭南坡,但在长江中下游北界大致为 31°
N,南至海南的广大地区内均有分布。生于村落、山坡路旁、
林缘和灌丛中,垂直分布自海平面以上至 3 200 m。印度、越
南和菲律宾等也有分布[1]。
1. 3 生长习性 白簕适宜生长在冬季严寒的大陆兼海洋性
气候地区,要求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水热条件变化大;白簕
的生存能力很强,喜欢较为湿润的微酸砂壤;喜温暖,又能耐
轻微荫蔽,也能耐寒[22]。
2 应用价值
2. 1 营养保健价值 梁明标等[5]分析白簕的营养品质发
现,鲜叶中 Vc的含量是番茄的 2 ~ 3 倍,Fe的含量是番茄的
8倍,含较多谷氨酸和精氨酸,具有健脑和增强脑细胞呼吸作
用的功能,同时还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白簕嫩芽属于高
钾、钙低钠型野生蔬菜,钾盐有降血压作用,与高血压发病率
呈负相关;食用后渐觉喉咙甘凉,其清热解毒功能明显;富含
粗纤维,有改善肠胃道功能、润肠通便、降低血糖、防治糖尿
病、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减肥等功效[4];可以做凉菜、炒食,也
可煮汤,在其产地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特
色蔬菜[4 -7]。为了广泛地开发利用,黄美娥等[8]研究表明直
接抽真空方法为最佳保鲜工艺,延长嫩芽采后贮藏期。
2. 2 药用价值 白簕的根、叶或全株均可入药,根是其常用
部位。白簕性味淡、寒、有小毒,能清热解毒、活血祛癖、祛风
消肿。除此之外白簕也可外用治疮痈肿毒、跌打损伤、皮肤
湿疹,对头目眩晕、骨折、感冒高热以及高血压等也有很好疗
效[5]。目前对白簕的药用研究远落后于同科的其他物种,如
人参、细柱五加、刺五加等。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白簕中的
药用成分包括白簕叶中主要的羽扇豆烷型三萜化合物[9 -11]。
纳智[14]研究发现白簕叶中挥发油有 81 种化合物,其中萜类
化合物是中草药的有效成分。蔡凌云等[15 -17]、肖杭等[18]对
白簕根、茎、叶中黄酮和多糖进行了相关研究,为探讨其药理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5,43(27):79 - 81 责任编辑 黄小燕 责任校对 李岩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5.27.031
作用提供科学依据。以上叙述表明白簕具有极高的药用
价值。
2. 3 其他价值 在广东恩平已将白簕叶制作成茶叶———大
人山牌簕菜茶,且已通过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正在申
请绿色食品认证[5]。白簕的根皮、茎皮可制作为保健酒即有
名的“三加皮酒”。在云南许多民族常用白簕置于棚架或攀
援在树上,又因白簕枝具有刺,是作绿篱的好材料,也可用于
假山或庭院上,有广阔应用前景和观赏价值[6]。此外,白簕
的开发应用正在进一步拓展,刘岱纯等[19]进行白簕透明香
皂的制备工艺研究,黄晓慧等[20]制作出白簕含氟牙膏,黄俊
生等[21]研制出白簕消炎喷雾剂。
3 成分鉴定
3. 1 挥发油 白簕叶挥发油成分复杂,纳智[14]用 GC - MS
联用技术研究白簕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已鉴定出的 81 种
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 96. 50%,其中以萜烯及萜醇类化合物
为主,萜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是某些中草药的有效
成分,如白簕叶挥发油中的单萜类化合物蒎烯(pinene)、柠
檬烯(limonene)、水芹(phellandrene)和蒎烯(pinene)。还有
较高的羽扇豆烷三萜化合物(Acantrifoside A、AcantrifosideB
和 AcantrifosideC)[23 -25]和 2种苯丙素苷类化合物(Acantrifo-
side E、Acantrifoside F)[26]均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3. 2 黄酮类 白簕根、茎、叶、果实中均含有黄酮,申林等[27]
采用超声辅助法对白簕果实黄酮成分进行提取并准确测定
白簕果实中黄酮总含量为 76. 93 mg /g。通过对白簕果实黄
酮成分的提取和测定,可知白簕中果实的黄酮含量高于白簕
其他部位[15 -16]。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主要表
现为清除自由基、抗癌作用、抗突变作用、免疫增强等作
用[11]。
3. 3 多糖 多糖是多种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理想的免疫增
强剂,白簕中含有多糖成分,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不同。蔡
凌云等[17]把微波提取法与水提法结合在一起,从白簕茎皮
中提取出多糖;比较白簕各部位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其多
糖含量茎皮最高,所得含量为 6. 28 mg /g。
3. 4 皂苷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皂苷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主
要表现在抗排导作用[13]、抗应激作用、抗炎作用、免疫激活、
抗氧化、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和对心血管系统的显著疗
效。高侠等[28]使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了微波辅助法提取白
簕叶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测得白簕叶总皂苷含量为
84. 36 mg /g。此外,使用超声辅助溶剂法提取白簕叶中总皂
苷,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的提取率为 16. 32%,高于索氏提取总
皂苷提取率[29]。
3. 5 果色素 由于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逐步增强以及人工
合成色素具有一些局限性,从植物中提取、开发天然色素成
为各行业科技工作者需解决的问题。何可群等[30]采用单因
素试验,得出提取果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即 40%乙醇水溶
液(V /V)、浸提温度 60 ℃、浸提时间 1 h;其理化性质表明,白
簕果色素在自然光照下稳定,在酸性环境中呈现鲜艳的深红
色,在中性及碱性环境中变为褐绿色。
3. 6 其他成分 白簕中除了以上化学成分,还有酚性化合
物、甾体皂苷类、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及维生素、矿物质和有
机酸等成分。
4 栽培繁殖技术
4. 1 无性繁殖
4. 1. 1 分株繁殖。白簕的地下茎是由地上茎倒伏在地上后
形成,地下茎是根状茎,木质化程度高,是分株繁殖的主要构
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地下茎的茎上部分潜伏芽向上萌
发生长成新枝条,与此同时节基部向下生根,成为许多带根
带叶无性系分生小株,截断栽植后即可产生一棵新植株。肖
娟[31]在冬季和春季进行分株繁殖发现,冬季是分株移栽的
最佳季节,且成活率高,长势好。
4. 1. 2 压条繁殖。对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冬季休眠期和春
季生长期)枝条的压条繁殖结果表明,枝条下段压条效果最
好,冬季休眠期压条繁殖效果比春季生长期好,而适合浓度
生长素 IBA涂抹处理能显著增强枝条生根能力[31]。压条繁
殖优点在于不脱离母株条件下促其生根,带土移栽其成活率
高达 100%[31]。
4. 1. 3 扦插繁殖。
4. 1. 3. 1 根插。张玉芹等[32]研究发现土温保持在 16 ~ 22
℃、湿度 85%,生根率可达 85% ~90%。在肖娟[31]对白簕扦
插筛选的研究中发现,白簕根作为育苗材料,生根率高,但未
见新芽萌发,移栽后成活率为 0,因此白簕根段是否作为扦插
育苗材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4. 1. 3. 2 茎插。肖娟等[33 -34]摸索了秋季绿枝扦插和春季硬
枝扦插的最佳育苗条件,结果表明,最适扦插季节为秋季,其
次为春季;正确使用生长素,能提高插穗的生根率并出现二
级侧根,恰当配合使用塑料薄膜和遮阳网遮阴,也能明显提
高扦插苗生根率。茎插穗根系发达、萌芽率高、移栽后成活
率高,可繁殖出独立无性系植株且长势好,易于大面积繁殖。
4. 1. 4 组织培养。马兴毓[35]、王萧等[36]利用白簕茎、叶或
嫩芽的一小片活体组织,均可在三角瓶中培养基上培养,结
果表明,光暗交替培养最佳,一般光照强度为 1 000 ~ 1 500
lx、时间为 12 ~14 h /d、pH 6. 0、琼脂 0. 7%、培养温度为(24
±1)℃、蔗糖3%;在此试验过程中应注意愈伤组织褐化的防
止,调节不同激素浓度、配比和采用固体培养是防止愈伤组
织褐化的有效措施;在增殖培养过程中,在培养基中添加活
性炭或 PVP,对防止白簕愈伤组织的褐化也有较好的效果。
为解决白簕的快速繁殖问题,有学者采用组培快繁技
术,即选择白簕植株茎尖或带腋芽茎段,经过初培养、增殖培
养和根的诱导后,待培养基中的单芽开始生根便可移栽,生
根率可达 98%,组培快繁技术生产成本低、种苗质量高,可以
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为有效利用白簕资源、促进白簕
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37]。
4. 2 有性繁殖
4. 2. 1 采收种子。白簕果实绝大多数内有 2粒种子,少有 1
粒或 3粒。待果实由绿变红完全变黑褐色时,分批采收,立
即用清水浸泡果实 48 h,手搓法除去果皮果肉后得到种子,
08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年
水选法除去浮在水面的劣种,或直接风干果实,自然风干。
种子及果实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白簕结实率高,饱满种子
多,千粒重最重为 8. 19 g [31]。同时对白簕种子的休眠机理
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种子和胚形态观察、透水性和透气
性的测定和白簕果实各部分粗提物活性的生物测定研究发
现,五加科物种白簕种子属于生理休眠类型,有性繁殖时宜
采用种子而不宜采用果实[38]。
4. 2. 2 播种。白簕种子存在休眠,播种前打破休眠来提高白
簕种子萌发率[38],黄宏健[39]研究表明簕菜种子采收后不能
直接播种,需要经过一个夏季完成形态后熟和一个冬季完成
生理后熟,才能萌发。通过正交试验和不同贮存方法对种子
萌发研究表明,秋季采集种子于次年春季播种前 35 ~45 d进
行冬季室温湿沙层积处理显著提高白簕种子萌发率,可达
77. 78%,出苗时间短且整齐[40]。
4. 3 引种栽培 白簕嫩芽原为野生蔬菜,人工栽培时应满
足其基本生长条件,引种时应注意采用相似原生态环境,土
壤应富含有机质,最好是阴坡,光照适中、空气湿润的地带,
若光照较强,必须搭上一层黑色遮阳网。培育好的幼苗,除
了寒冷季节,可随时定植于栽培田里。苗高 20 ~ 35 cm即可
开始采掉顶芽,促使多萌发侧芽,提高产量,收获期在每年
3 ~6月份,成活植株可连续收获多年。同时注意田间管理,
防治病虫害。
5 开发前景
白簕集美食、营养、药用于一身,一直是产地人们普遍食
用的时令野蔬,不仅具有特殊营养价值,且具有多种药用功
效,决定其对人类健康的价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
越来越重视营养、保健、延缓衰老和健康长寿,越来越要求食
品向绿色型、环保型、药食同源性发展,随着对其药理作用的
研究发现,适时而有效地开发利用,生产具有丰富营养及一
定保健作用的绿色保健食品,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市
场需求、调剂并丰富蔬菜市场、提高菜农经济和发展当地经
济均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78:12 -113.
[2]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1976:29 -30.
[3]汪毅.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396.
[4]林春华,林伟君,谭雪,等.野生蔬菜簕菜品质及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J].现代食品科技,2009,25(2):171,201 -202.
[5]梁明标,吴青,孙远明.保健野蔬:簕菜[J].蔬菜,2005(1):38.
[6]张秋燕,张福平.野生保健蔬菜[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3,24(3):66 -
67.
[7]王勤.美味野蔬白簕[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3(11):35.
[8]黄美娥,李文芳,曹红香.白簕嫩芽保鲜工艺研究[J].保鲜与加工,
2006,6(2):38 -39.
[9]TY D,LISCHEWSKI M,PHIET H V,et al. Two triterpenoid carboxylic
acids from Acanthopanax trifoliatus[J]. Phytochemistry,1984,23(12):
2889 -2891.
[10]YOOK C S,KIM I H,HAHN D R,et al. Lupane-triterpene glycoside from
leaves of two Acanthopanax[J]. Phytochemistry,1998,49(3):839 -843.
[11]PARK S Y,CHANG S Y,OOH O J,et al. Nor-Oleanene type triterpene
glycosides from leaves of Acanthopanax japonicus[J]. Phytochemistry,
2002,59(4):379 -384.
[12]吴修仁.广东药用植物简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25.
[13]倪娜,刘向前.五加科五加属植物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6,37(12):
1895 -1900.
[14]纳智.白簕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J].广西植物,2005,25(3):261 -
263.
[15]蔡凌云,黎云祥,权秋梅.白簕叶总中黄酮提取工艺和含量测定研究
[J].中药材,2008,31(10):1575 -1577.
[16]蔡凌云,黎云祥,陈蕉,等.白簕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和含量比较
[J].中成药,2009,31(2):308 -310.
[17]蔡凌云,黎云祥,陈蕉,等.白簕多糖的提取工艺和含量比较[J].光谱
实验室,2009,26(2):251 -257.
[18]肖杭,黎云祥,蔡凌云,等.白簕叶总黄酮的提取和纯化及其抑菌试验
初探[J].光谱实验室,2010,27(6):2130 -2134.
[19]刘岱纯,黄俊生,衷明华,等.白簕透明香皂的制备工艺[J].江西化工,
2007(2):80 -81.
[20]黄晓慧,黄俊生,衷明华,等.白簕含氟牙膏的制作[J].韩山师范学院
学报,2006,27(3):74 -81.
[21]黄俊生,郑德和,黄晓慧,等.白簕消炎喷雾剂的研制[J].安徽农业科
学,2008,36(32):14155 -14156.
[22]杨辽生,梁玉勇.新兴保健野菜白簕及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2010
(19):69 -70.
[23]KIEM P V,MINH C V,CAI X F,et al. A New 24-Nor-Lupane-Glycoside
of Acanthopanax teifoliatus[J]. Arch Pharm Res,2003,26(9):706 -708.
[24]KIEM P V,MINH C V,CAI X F,et al. Lupane-triterpene carboxylic
acids from the leaves of Acanthopanax trifoliatus[J]. Chem Pharm Bull,
2003,51(12):1432 -1435.
[25]YOOK C S,CHANG S Y,LAI J H,et al. Lupane-glycoside of Acantho-
panax trifoliatus forma tristigmatis leaves[J]. Arch Pharm Res,1999,22
(6):629 -632.
[26]KIEM P V,MINH C V,CAI X F,et al. Two new phenylpopanoid glyco-
side from the stem bark of Acanthopanax teifoliatus[J]. Arch Pharm
Res,2003,26(9):706 -708.
[27]申林,骆磊,肖华华,等.白簕果实中总黄酮的测定[J].光谱实验室,
2013,30(2):609 -612.
[28]高侠,黎云祥,蔡凌云.白簕叶总皂苷提取工艺和含量测定研究[J].
光谱实验室,2009,26(4):814 -820.
[29]高侠,黎云祥,蔡凌云,等.超声辅助溶剂法提取白簕叶总皂苷的工艺
研究[J].食品科学,2009,30(12):69 -72.
[30]何可群,李相兴.白簕果色素提取及其性质研究[J].江苏调味副食
品,2013(4):13 -16.
[31]肖娟.药用植物白簕繁殖技术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09:10
-33.
[32]张玉芹,宋加录.刺五加的栽培技术[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4,23
(5):57 -58.
[33]肖娟,黎云祥,蒋雪梅.白簕的春季硬枝扦插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
科学,2009,37(5):2024 -2026.
[34]肖娟,黎云祥,廖咏梅.白簕扦插繁殖技术研究[J].中药材,2009,32
(5):660 -663.
[35]马兴毓.两种五加科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
2007:15 -26.
[36]王萧,黎云祥,邹利娟,等.白簕愈伤组织的诱导及褐化的防治[J].西
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3):263 -267.
[37]林伟君,孙彩云,林春华,等.白簕的组织快繁技术[J].中国蔬菜,2011
(13):47 -48.
[38]肖娟. 白簕种子的休眠机理的研究[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14,35(3):199 -204.
[39]黄宏健.簕菜栽培技术[J].热带林业,2011,39(2):29 -30.
[40]肖娟,蔡凌云,杨艳,等.正交试验和不同贮存方法对白簕种子萌发率
的影响[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3):253 -257.
1843卷 27期 肖 肖等 药食两用白簕的成分鉴定和栽培技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