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大半边莲中酚酸类成分与抑菌活性研究



全 文 :大半边莲中酚酸类成分与抑菌活性研究
袁胜浩1,2, 卞金辉1, 谢 珍2, 黄良永2, 董小萍1*
(1.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2.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收稿日期:2012-01-17
作者简介:袁胜浩 (1980—) ,男,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中药化学。Tel: (0719)8801103,E-mail:shyuan@ 126. com
* 通信作者:董小萍 (1957—) ,女,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中药化学。E-mail:dongxp@ cdutcm. edu. cn
摘要:目的 对秋海棠科植物大半边莲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初步测定单体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方法 对大半边莲
干燥块根进行渗漉提取,采用硅胶、MCI和 Rp-8 等柱色谱方法对甲醇提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
谱数据 (MS,UV,IR,1H-NMR,13C-NMR)鉴定结构。采用比浊法测定单体化合物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结果 从
大半边莲中分离得到 6 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水杨酸、间羟基苯甲酸、阿魏酸、绿原酸、没食子酸和原儿茶
酸。其中,水杨酸和原儿茶酸的抑菌谱最广,阿魏酸次之,间羟基苯甲酸最小;原儿茶酸的抑菌活性最强,间羟基苯
甲酸最弱。结论 6 个酚酸类成分均首次从大半边莲中分离得到,本研究对于阐明其物质基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为大半边莲的资源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半边莲;酚酸;分离;结构鉴定;抑菌活性
中图分类号:R285. 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1528(2013)01-0170-03
大半边莲 (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别名肉半
边莲《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红半边莲《广西药用植物
名录》、红叶子 (福建)等,系秋海棠科植物粗喙秋海棠
Begonia crassirostris Irmsch 的根茎或全草,主要分布于我国
南部的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以及云南等地,生于海拔
300 m左右的林下湿处和岩石上。具有凉血解毒、消肿止
痛之功效[1]。为了探明大半边莲消肿止痛的物质基础,明
确药效物质,以更好地发挥其防病治病的功效,本实验对
大半边莲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系统研究,并初步测定了单
体化合物的抑菌活性。
1 仪器及材料
1. 1 实验设备 VARIN XL—200 核磁共振光谱仪 (TMS
内标) ,ZAB—3F型 EI质谱仪 (THERMO QUEST公司) ,
AZB—HS型 FAB质谱仪 (VG 公司) ,旋转蒸发仪 RE—
52A (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折光仪 (WZS—I842266 上
海阿贝) ,硅胶 G薄层层析板 (青岛海洋化工厂) ,柱色
谱硅胶 G (200 ~ 300 目,青岛高能达化工有限公司) ,96
微孔板,酶标仪,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恒温培
养箱。
1. 2 植物材料 大半边莲样品 2010 年 8 月采自广西桂林,
由桂林医学院药学院王晓华博士鉴定为秋海棠科植物粗喙
秋海棠 B. crassirostris Irmsch 的块根。
1. 3 实验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枯草芽孢杆
菌、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 (湖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提
供)。
2 方法
2. 1 大半边莲的提取与分离 大半边莲粗粉 15 kg,用甲
醇渗漉提取,回收甲醇,得到甲醇提取物 795 g。将所得的
甲醇提取物加水悬浮,再加入等量乙酸乙酯萃取,静置分
层,在水和乙酸乙酯中间有一乳化层,收集乳化层,浓缩
得到浸膏 381 g。浸膏经硅胶柱层析 CHCl3-MeOH (7 ∶
3)洗脱粗分得到 A、B、C、D、E、F 共 6 段。Fr. C 经
MCI和 Rp-8 柱色谱交替柱层析,均以甲醇-水 (2 ∶ 8 ~ 9 ∶
1)梯度洗脱,分离得到化合物 1 (89 mg)和 2 (42 mg)。
Fr. D经硅胶柱层析 CHCl3-MeOH (75 ∶ 25)洗脱分为 D1
和 D2 两部分,Fr. D1 经 Rp-8 柱色谱,甲醇-水(2 ∶ 8 ~ 9 ∶
1)梯度洗脱,分离得到化合物 3 (20 mg) ;Fr. D2 在甲醇
中结晶,得到化合物 6 (10 mg)。Fr. E 经 Rp-8 柱色谱,甲
醇-水(3 ∶ 7 ~ 9 ∶ 1)梯度洗脱,分离得到化合物 4 (15 mg)。
Fr. F经 MCI 柱色谱,甲醇-水 (4 ∶ 6 ~ 9 ∶ 1)梯度洗脱,
分离得到化合物 5 (38 mg)。
2. 2 化合物最小抑菌浓度 (MIC 值)的测定[2] 采用液
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培养后检测每个化合物对供试菌株的
最小抑菌浓度 (MIC)。方法为:①配制质量浓度为 2. 00
mg /mL的药液 10 mL,用肉汤液体培养基将各试验药按倍
半稀释法稀释为 1,1 ∶ 2,1 ∶ 4,1 ∶ 8,1 ∶ 16,1 ∶ 32 和
1 ∶ 64,共 7 个浓度。②实验操作在 96 微孔板上进行,每
试验微孔用移液枪加入液体培养基 100 μL,试验菌液加 20
μL,药液 120 μL,混匀后置 37 ℃培养,培养 24 h后观察。
每个实验 3 个重复,并设立不加实验菌的本底对照 (120
μL药液 + 120 μL 液体培养基)和阳性对照 (盐酸小檗
碱)。③采用酶标仪检测微孔板实验菌的生长情况,检测
指标为微孔中培养液体系的光密度 (OD 值) ,检测波长
620 nm。实验微孔的 OD值减去同浓度的本底对照的 OD值
071
2013 年 1 月
第 35 卷 第 1 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January 2013
Vol. 35 No. 1
即为实验微孔的 OD净值。根据 OD净值判定药物对该实验
菌的 MIC值。
3 结果与分析
3. 1 结构鉴定
化合物 1:C7H6O3,白色无定形粉末,mp 158 ~ 159
℃,易溶于甲醇。EI-MS m/z (%) :139 [M + H]+,121
(100)。13C-NMR[600MHz,CD3OD]δ:115. 5 (C-1) ,158. 7
(C-2) ,119. 5 (C-3) ,136. 3 (C-4) ,119. 9 (C-5) ,130. 5
(C-6) ,172. 6 (- COOH) ;1H-NMR [600MHz,CD3OD] δ:
6. 95 (1H,d,J = 8. 8 Hz,H-3) ,7. 24 (2H,t,J = 8. 1,
7. 6 Hz,H-4,5) ,7. 30 (1H,d,J = 7. 2 Hz,H-6)。其波
谱数据与文献 [3-4]报道水杨酸一致,故鉴定化合物 1 为
水杨酸 (salicylic acid)。
化合物 2:C7H6O3,白色无定形粉末,mp 202 ~ 204
℃,易溶于甲醇。ESI-MS m/z (%) :139 [M + H]+。13 C-
NMR[600MHz,CD3OD] δ:133. 3 (C-1) ,117. 2 (C-2) ,
158. 7 (C-3) ,120. 9 (C-4) ,130. 4 (C-5) ,121. 0 (C-6) ,
170. 0 (- COOH) ;1H-NMR [600MHz,CD3OD] δ:7. 42
(1H,t,H-2) ,7. 48 (1H,d,J = 7. 7 Hz,H-4) ,7. 25
(1H,t,J = 7. 8 Hz,H-5) ,6. 99 (1H,d,J = 7. 4 Hz,
H-6)。其波谱数据与文献 [5-6] 报道间羟基苯甲酸一
致,故鉴定化合物 2 为间羟基苯甲酸 (M-hydroxybenzoic
acid)。
化合物 3:C10 H10 O4,白色无定形粉末,mp 172 ~ 174
℃,易溶于甲醇。EI-MS m/z (%) :195 [M + H]+,121
(100)。1H-NMR[600MHz,CD3OD]δ:7. 19 (1H,brs,H-2) ,
6. 85 (1H,brd,J = 8. 1 Hz,H-5) ,7. 10 (1H,d,J = 8. 1
Hz,H-6) ,7. 65 (1H,d,J = 15. 2 Hz,H-7) ,6. 39 (1H,d,
J = 15. 2 Hz,H-8) ,3. 90 (3H, s, - OCH3) ;13C-NMR
[600MHz, CD3OD] δ: 127. 6 (C-1) ,112. 8 (C-2) ,
149. 6 (C-3) ,148. 4 (C-4) ,115. 9 (C-5) ,116. 3 (C-6) ,
146. 5 (C-7),123. 5 (C-8),168. 5 (C-9),57. 0 (- OCH3)。
其波谱数据与文献 [7-8]报道阿魏酸一致,故鉴定化合物
3 为阿魏酸 (ferulic acid)。
化合物 4:C16H18 O9,白色无定形粉末,mp 206 ~ 208
℃,易溶于甲醇。ESI-MS m/z:353 [M-H]-。1H-NMR
[600MHz,CD3OD]δ:1. 98 (2H,m,H-2) ,4. 12 (1H,m,
H-5) ,3. 68 (1H,m,H-4) ,5. 29 (1H,m,H-3) ,2. 03
(4H,m,H-6) ,6. 98 (1H,d,J = 1. 9 Hz,H-2) ,6. 75
(1H,d,J = 8. 0 Hz,H-5) ,6. 92 (1H,dd,J = 8. 0,
1. 9 Hz,H-6) ,7. 50 (1H,d,J = 16. 2 Hz,H-7) ,6. 19
(1H,d,J = 16. 2 Hz,H-8)。13C-NMR[600MHz,CD3OD]
δ:75. 2 (C-1) ,38. 5 (C-2) ,72. 0 (C-3) ,70. 9 (C-4) ,
68. 5 (C-5) ,38. 0 (C-6) ,177. 0 (C-7) ,125. 5 (C-1) ,
116. 1 (C-2) ,147. 2 (C-3) ,148. 3 (C-4) ,115. 4 (C-
5) ,122. 7 (C-6) ,145. 2 (C-7) ,116. 0 (C-8) ,165. 9
(C-9)。其波谱数据与文献 [7-9]报道绿原酸一致,故鉴
定化合物 4 为绿原酸 (chlorogenic acid)。
化合物 5:C7H6O5,白色晶体,mp 235 ~ 238 ℃,易溶
于甲醇。ESI-MS m/z (%) :171 [M + H]+。1 H-NMR
[600MHz,CD3OD] δ:7. 02 (2H,s,H-2,6)。
13 C-NMR
[600MHz,CD3OD] δ:121. 5 (C-1) ,110. 8 (C-2,6) ,
146. 2 (C-3,5) ,139. 5 (C-4) ,168. 5 (- COOH)。其波谱
数据与文献 [10-11]报道没食子酸一致,故鉴定化合物 5
为没食子酸 (gallic acid)。
化合物 6:C7H6O4,白色晶体,mp 198 ~ 200 ℃,易溶
于 甲 醇。ESI-MS m/z (%) :155 [M + H]+。1H-NMR
[600MHz,CD3OD]δ:7. 53 (1H,s,H-2) ,6. 80 (1H,d,J =
8. 5 Hz,H-5) ,7. 46 (1H,d,J =8. 5,2. 0 Hz,H-6)。13C-NMR
[600MHz,CD3OD] δ:123. 2 (C-1) ,117. 5 (C-2) ,146. 1
(C-3) ,151. 5 (C-4) ,116. 0 (C-5) ,124. 2 (C-6) , 169. 8
(- COOH)。其波谱数据与文献 [5,12]报道原儿茶酸一
致,故鉴定化合物 6为原儿茶酸 (Protocatechuic acid)。
3. 2 抑菌活性 结果见表 1。
表 1 化合物 1 ~ 6 对 5 种菌株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
菌株
水杨酸 /
(mg·mL -1)
间羟基苯甲酸 /
(mg·mL -1)
阿魏酸 /
(mg·mL -1)
绿原酸 /
(mg·mL -1)
没食子酸 /
(mg·mL -1)
原儿茶酸 /
(mg·mL -1)
盐酸小檗碱 /
(mg·mL -1)
金黄色葡萄球菌 0. 50 - 0. 50 1. 00 0. 50 0. 50 0. 25
绿脓杆菌 > 1. 00 - 0. 75 - - 0. 75 0. 50
枯草芽孢杆菌 0. 50 - 1. 00 0. 75 0. 50 0. 50 0. 25
白色念珠菌 > 1. 00 > 1. 00 - 1. 00 - 1. 00 1. 00
大肠杆菌 0. 75 - 0. 50 - 0. 75 0. 50 0. 50
从大半边莲中分离得到的 6 个酚酸类单体化合物对金
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和
大肠杆菌等 5 种常见敏感菌的抑菌活性 (阳性对照为盐酸
小檗碱)测定结果见表 1,6 个酚酸类单体对 5 种敏感菌均
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抗菌谱和抗菌能力有较大的差异。
在抗菌谱方面,水杨酸和原儿茶酸的抑菌谱最广,阿魏酸
次之,间羟基苯甲酸最小;而在抗菌活性方面,原儿茶酸
的抑菌活性最强,间羟基苯甲酸最弱。
4 讨论
本课题首次对大半边莲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得到
了 6 个酚酸类化合物,体外抗菌实验表明它们均有一定的
体外抑菌活性。大半边莲的化学研究是其资源规模化开发
利用和药理药效等各项研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化学成
分的系统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探明其药效物质基础,促进指
纹图谱的建立和质量标准的制定,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大半
边莲药用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71
2013 年 1 月
第 35 卷 第 1 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January 2013
Vol. 35 No. 1
参考文献:
[1] 杨 亮,何顺志. 中国秋海棠属的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
国药,2008,19(21) :2979-2981.
[2] 袁胜浩,方建敏,涂青梅,等. 武当青牛胆化学成分与抑菌
活性的初步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10) :
733-735.
[3] 孙 琳,李占林,彭静波,等. 白车轴草化学成分的分离鉴
定[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0,27(1) :40-43.
[4] 李雪虎,梁剑平,陆锡宏. 大青叶的化学成分的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9) :2144-2145.
[5] 张小坡,裴月湖,刘明生,等. 海芒果叶中有机酸类成分的
研究[J]. 中草药,2010,41(11) :1763-1765.
[6] 王燕燕,张小琼,宫立孟,等. 虎尾轮根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09,44(16) :1217-1220.
[7] 程 智,王 伦,陈 斌,等. 苍耳子的化学成分[J]. 应
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1,17(3) :350-352.
[8] 李 菁,于德泉. 灯盏花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中药杂
志,2011,36(11) :1458-1462.
[9] 樊晓娜,林 生,朱承根,等. 小花异裂菊中的芳香类化学
成分及其活性[J].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 :49-56.
[10] 张巍巍,张 鹏,程 伟,等. 翻白草中多酚类化学成分研
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11,46(1) :20-23.
[11] 王晓梅,张 倩,热娜·卡斯木,等. 锁阳全草化学成分的
研究[J]. 中草药,2011,42(3) :458-460.
[12] 汪 琼,陈 立,田 瑛,等. 扛板归化学成分的研究[J].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9,33(3) :254-256.
醇提蛋黄油对小鼠烫伤愈合作用的机理研究
谢欣梅, 庞晓斌* , 丛 悦
(河南大学药物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4)
收稿日期:2012-01-16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2009B350001)
作者简介:谢欣梅 (1973—) ,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药物评价。Tel: (0378)3880680,E-mail:xxm0475@ 163. com
* 通信作者:庞晓斌,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药物筛选、微生物药物。Tel: (0378)3880680,E-mail:hndxpxb@ 163. com
摘要:目的 探讨醇提蛋黄油对烫伤小鼠愈合作用的相关机理。方法 建立小鼠背部Ⅱ度烫伤模型,设立模型组、
湿润烧伤膏阳性对照组、醇提蛋黄油实验组,观察造模后 7、14、21 d药物对烫伤创面的愈合效果影响;于实验第
3 天,第 5 天,第 7 天,第 14 天切除创面肉芽组织,测定其中羟脯氨酸 (HOP)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
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活性。结果 醇提蛋黄油明显促进疮面结痂,缩短愈合时间,缩小疤痕面积,
小鼠创面愈合率高于模型组 (P < 0. 01)和阳性对照组 (P < 0. 05) ;与模型组相比,醇提蛋黄油显著提高烫伤肉芽
组织中羟脯氨酸沉积 (P < 0. 01)和 SOD、GSH-Px活性 (P < 0. 01,P < 0. 01)。结论 醇提蛋黄油具有明显促进实
验动物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其主要机理为促进创面成纤维细胞生长,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上调创面抗氧化
能力。
关键词:醇提蛋黄油;烫伤;动物模型;胶原沉积;抗氧化
中图分类号:R285. 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1528(2013)01-0172-04
烧烫伤是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沸水、滚粥、热油、
热蒸气的烧烫是常会发生的事。对某些烧烫伤,如果处理
不及时,就可能导致并发症,如长期残疾,住院时间延长,
身体四肢的损失甚至死亡。目前临床烧烫伤创面用药已有
多种,以应用京万红、湿润烧伤膏多见,但目前临床已用
的创面用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创面感染控制不理想、疼痛
加重、瘢痕增生等副作用。
蛋黄油 (又称蛋黄脂质)是雉科动物家鸡的鲜卵经分
离提取而得到的提取物,含卵磷脂、脂肪酸、铁、锌等多
种药用和营养成分。蛋黄油是传统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
肿、滋阴养血润燥、敛疮生肌长肉之功效。外用蛋黄油治
病的方法在北周《集验方》、《日华子本草》、《本草纲目》、
《医林纂要》、《本草品汇精要》等历代专著中均有记载[1]。
蛋黄油制备方法有多种,传统方法包括干馏法、烘烤
法,近年来人们致力于溶剂提取、酶提取、超临界 CO2 萃
取等研究。关于蛋黄油的有关研究多见于临床疗效,且所
用制品均为干馏法制品,疗效确切、显著[2],但其他方法
制品疗效鲜有报道。由于蛋黄油的成分较多,不同的提取
方法对成分的量变化又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关于蛋黄油的
药理学研究难度相对较大。
271
2013 年 1 月
第 35 卷 第 1 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January 2013
Vol. 35 No.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