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红药子与混淆品薯莨鬼灯檠的性状及理化鉴别
程金友① 何金鹭② 宋 健③
①山东省济南市药品检验所 250001; ②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医院 250031
③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 250014
红药子又名赤芍 ,为蓼科植物毛脉蓼 ( Po lyg onum cillinerv e
( Nakai) Ohw i)及翼蓼 ( Pter ox ygonum g iraidii Drammer et Diels)
的干燥块根。笔者在药检工作中发现 ,本地区有以薯蓣科植物薯莨
( Dio sco rea cirrh osa Lour. )和虎耳草科植物鬼灯檠 ( Rodger sia
aesculifo lia Batal. )的块根及根茎混充红药子药用的现象。 红药
子、薯莨、鬼灯檠三者各有不同的性味、功能主治 ,不可混用。 为了
正本清源 ,各归其类 ,发挥各自应有的药效 ,现将三者的性状及理
化鉴别特征综合如下。 供同仁们参考。
1 性状鉴别
1. 1 红药子: 呈不规则的块状或略呈圆柱状 ,长 8~ 15cm,直径 3
~ 7cm。 表面红棕色 ,根头部有多数茎基 ,呈疙瘩状 ,质坚硬 ,难折
断 ,切面棕黄色 ,木质部浅黄色呈环状 ,近髓部有分散的木质束。气
微 ,味苦。
1. 2 薯莨: 完整块茎呈长圆形、卵圆形、球形或结节块状 ,长 10~
15cm,直径 5~ 10cm。表面深褐色 ,粗裂 ,有瘤状突起凹纹 ,有时具
须根或点状须根痕。纵切或斜切成片 ,多数呈长卵形 ,外皮皱缩 ,切
面暗红色或红黄色。 质硬而实 ,断面颗粒状 ,有明显的或隐约可见
的红黄相间的花纹 (也叫高粱茬 )。 气微 ,味涩、苦。
1. 3 鬼灯檠:根茎呈圆柱形 ,长 10~ 20cm ,直径 2~ 3. 5cm。 表面
棕色 ,皱缩 ,上端有棕色或棕黄色鳞毛 ,有许多须根或须根痕。切面
红棕色或暗黄色 ,有许多白色闪光的小点 ,质脆 ,断面粉性。 气微 ,
味涩、苦。
2 理化鉴别
2. 1 显微化学鉴别:取红药子、薯莨、鬼灯檠粗粉各 1g ,加 95%乙
醇 50ml,回流提取 2h,过滤后备用。
2. 1. 1 各取滤液 3ml,置试管中 ,加 2%的氢氧化钠试液 2~ 3滴 ,
红药子滤液由橙色变为红色 ;薯莨由橙红色变为棕色 ;鬼灯檠由橙
色变为棕色。 三者均有沉淀析出。
2. 1. 2 各取滤液 3ml,加 2%的三氯化铁试液 2滴 ,红药子滤液由
橙色变为黄绿黑色 ;薯莨由橙色变为棕黑色 ;鬼灯檠由橙色变为蓝
黑色。
2. 1. 3 各取滤液 1滴 ,点于滤纸上 ,晾干 ,置日光下检视 ,红药子
显金黄色 ;薯莨显浅橙色 ;鬼灯檠无色。
2. 2 薄层层析鉴别: 取上述提液 5ml,置水浴上蒸干 ,加 2ml水溶
解 ,用 5m l乙醚振摇、分层 ,分取醚液稍加浓缩后供点样用。各取醚
液 10μl,同点于硅胶 G薄层板上 (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 ) ,用石油
醚 -正乙烷 -乙酸乙酯 -甲酸 ( 1∶ 1. 4∶ 0. 2)展开 ,展矩 10cm;结
果观察:
①日光检视:红药子在展矩 1. 7cm、 5. 1cm、 7. 3cm三处有明显
的黄色斑点 ;薯莨在 1. 5cm处有一微黄色斑点 ;鬼灯檠在 0. 6cm
处有棕色斑点。 ②置 254nm荧光下检视:红药子除上述 3个黄色
斑点外 ,在 0. 5cm处有一蓝色斑点 ;薯莨在 1. 5cm处的斑点变浅
蓝色 ;鬼灯檠则无变色斑点。③用氨气熏蒸后检视:红药子的 3个
斑点变成红色 ;薯莨、鬼灯檠均无变色斑点 ,见图 1。
· · ·
1.红药子 2.薯莨 3.鬼灯檠
图 1 薄层层析图谱
1 2 3
3 讨论
综上分析 ,红药子、薯莨、鬼灯檠在性状和鉴别上有着显著的
差异 ,性味、功效上也各有不同 ,笔者认为 ,应各归其类 ,以其正名
入药 ,不宜混用。
( 1998- 02- 12收稿 )
进样 5次 ,原儿茶醛峰面积积分值 RSD为 2. 27%。
2. 5 供试品溶液制备与测定:取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各
1ml,用蒸馏水稀释至 10ml即为供试品溶液 ;取丹参粉针剂 0. 1g,
以蒸馏水溶解并稀释 100ml,即为供试品溶液。分别吸取上述各供
试品溶液 20μl,进样 ,以外标二点法计算原儿茶醛含量。 结果见表
1。
表 1 不同丹参注射剂原儿茶醛含量
药品 装 量 药材标示量 原儿茶醛含量
丹参注射液 2ml 2g /ml 0. 34 /ml复方丹参针 2ml 1g /ml 0. 66 /ml丹参粉针剂 400mg / 1. 65%
2. 6 回收率试验: 取已知含量的丹参粉针剂 0. 1g ,精密称定加入
浓度为 1mg /ml的对照品溶液 0. 5ml,照丹参注射剂含量测定方
法测定 ,结果回收率 100. 8% , RSD= 1. 65%。
3 讨论
3. 1 丹参制剂在临床上运用广泛 ,为保证临床疗效 ,必须对其质
量进行监控。中国药典 1995年版 1部收载的丹参药材标准规定丹
参中丹参酮Ⅱ A含量不得低于 0. 1%。 鉴于丹参酮 A是脂溶性成
分 ,而丹参注射剂均采用水提醇沉、水沉工艺制备 ,成品中丹参酮 A
含量极低 ,有时甚至检测不到。因此应重点控制水溶性成分丹参素
和原儿茶醛 ,在原料和成品控制时均应以原儿茶醛或丹参素含量
为指标 ,而不应以丹参酮 A为指标。
3. 2 通过测定不同丹参制剂中原儿茶醛含量可以发现 ,按相同的
药材标示量计 ,成品中原儿茶醛保存率相差很大 ,这可能是原料质
量不同 ,制备工艺不一致造成的。特别是复方丹参注射液原儿茶醛
含量按药材标示量计算是丹参注射液的 4倍 ,而按原儿茶醛含量
计 ,一支丹参粉针剂约相当于 10支丹参注液和 5支复方丹参注射
液。故建议应加强丹参原料质量控制和制备工艺动态考察 ,以探讨
影响注射剂质量的主要原因 ,以便进一步改进工艺 ,提高质量 ,确
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3. 3 本试验条件下各样品无需预处理 ,可稀释后直接进样 ,分离
良好 ,因缺乏丹参素对照品没有对丹参素进行测定。
( 1998- 03- 14收稿 )
447
LISHIZHEN M EDICIN E ANDM A TERIA M EDICA RESEARCH1998 V OL. 9 N O. 5 时珍国医国药 1998年第 9卷第 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