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大火草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研究



全 文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工 艺 技 术
2012年第7期
大火草(Anemone tomentosa(Maxim.)Pei)系毛茛
科银莲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
南、西北、华北及华中地区,生于山地草坡[1]。大火草
根状茎入药:性温、味苦,具有化痰、散瘀、消食化积、
截疟、解毒、杀虫等功效[1]。目前,只见少量有关大火
草化学成分分离和形态、显微方面的研究报道[2]。关
于大火草黄酮类成分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本文采用
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方法,研究超声波法[3-4]提取大火
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为大火草生物活性、活性部
位、活性成分等的研究,以及大火草植物资源的开发
利用等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为大火草产品
的开发奠定一定的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大火草根 采自甘肃省舟曲县茶岗林场,经兰
州理工大学杨林老师鉴定为毛茛科银莲花属植物大
火草(Anemone tomentosa)的根;芦丁对照品 95%,
南京替斯艾么中药技术研究所;NaNO2 汕头市西陇
化工厂有限公司;Al(NO3)3 汕头市西陇化工厂有限
公司;NaOH 天津市凯通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乙醇 天
津市百世化工有限公司,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
AB-105N电子天平 Mettler Toledo Group;Cary-
50 probe紫外分光光度计 Varian Australia RTY LTD;
KQ-250DE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 100W,昆山市超声
仪器有限公司;SHB-ⅢA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 郑州
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DZF-6020型真空干燥箱 上
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
1.2 实验方法
1.2.1 大火草总黄酮提取液的制备 准确称取粉碎
后的大火草根状茎样品(1.000g),加入75%乙醇40mL,
超声功率为100W,50℃水浴超声提取60min,取出,抽
滤后冷却至室温,滤液置于250mL容量瓶中,用75%
乙醇定容至刻度,摇匀,得供试品溶液。
1.2.2 大火草总黄酮的定性分析[5-6]
1.2.2.1 盐酸-镁粉反应 取1mL供试液于试管中,加
镁粉适量,摇匀,加2~5滴浓盐酸,即产生剧烈反应。
溶液呈红色或紫红色,表明可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1.2.2.2 三氯化铝反应 取供试液点于滤纸上,晾
干,喷雾三氯化铝试剂,干燥后,斑点呈鲜黄色,在紫
杨 林,于爱红*,邵文斌,林 鹏,钱娇玲
(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摘 要:目的:采用超声波辅助技术提高大火草中黄酮提取率。方法: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法,以大火草总黄酮提取
率为指标,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 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0%、料液比1∶50、超声功率90W、超声时间
80min、提取3次,在该工艺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为1.474%。 结论:该提取工艺简单可行,适用于大火草总黄酮的提取。
关键词:大火草,总黄酮,超声提取,紫外分光光度法
Study on ultrasonic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total flavonoids from
Anemone tomentosa
YANG Lin,YU Ai-hong*,SHAO Wen-bin,LIN Peng,QIAN Jiao-li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anzhou 73005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 experiment adopted ultrasonic-assisted technology to improve extraction rate of total
flavonoids from Anemone tomentosa. Methods:On the base of the single factor test and orthogonal experiment,
in order to obtain the optional technology conditions of extraction rate of flavonoids. Results:The optimal
technology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The concentration of ethanol was 60%,solid liquid ratio was 1∶50,power
of ultrasonic instrument 90W,extraction for 80min,extracting times was 3. The extraction rate of flavonoids from
Anemone tomentosa was 1.474% under the optimal extraction technology. Conclusion:The optimum process
was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Key words:Anemone tomentosa;total flavonoids;ultrasonic extraction;ultraviolet spectrophotometry
中图分类号:TS201.1 文献标识码:B 文 章 编 号:1002-0306(2012)07-0244-04
收稿日期:2011-07-04 * 通讯联系人
作者简介:杨林(1974-),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药新药、化学
新药的研究开发。
基金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研究基金计划(0916RJZA007)。
大火草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研究
!!!!!!!!!!!!!!!!!!!!!!!!!!!!
244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12.07.038
工 艺 技 术 Vol . 33 , No . 07 , 2012
2012年第7期
外灯下观察,斑点有明显的黄绿色荧光,表明可能含
有黄酮类化合物。
1.2.2.3 氨熏反应 取供试液滴于滤纸上,置氨气中
熏片刻,斑点呈亮黄色,在紫外灯下观察,斑点呈黄
色荧光,表明可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1.2.2.4 碱液实验 取供试液点于滤纸片上(干后,
重复点样,使其溶液集中),干后,喷1%碳酸钠溶液
或在氨蒸气中熏几分钟,呈现亮黄、绿或橙黄色。将
氨气熏过的滤纸露置空气中,颜色逐渐褪去而变为
原有的颜色,用碳酸钠水溶液处理后置空气中不褪
色,表明可能含有黄酮或其苷类。
1.2.3 样品溶液的含量测定
1.2.3.1 标准曲线的制备 [7] 准确称取芦丁对照品
9.5mg,加75%乙醇溶解并定容至50mL容量瓶中,摇匀,
即为0.190mg/mL的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芦丁对照
品溶液0、0.5、1.5、2.5、3.5、4.5mL于10mL容量瓶中,
再分别加入0.3mL 5% NaNO2摇匀,放置6min后加入
0.3mL 10% Al(NO3)3,摇匀,6min后再加入4mL 4%
NaOH溶液,混匀,加75%乙醇至刻度,放置15min,以
第一瓶为空白,按分光光度法,在510nm处测定吸光
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mg/mL)为横坐标绘制
标准曲线。
1.2.3.2 样品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精密量取“1.2.1
项”中所得总黄酮供试液1mL至10mL容量瓶中,按
“1.2.3.1”项下操作,测定吸光度,用标准曲线方程结
合下式计算提取率:
提取率(%)=X×稀释倍数(10)×V/W×100%
式中:W为样品质量(mg),X为样品中黄酮浓度
(mg/mL),V为最初定容体积(mL)。
1.3 单因素实验
1.3.1 乙醇浓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精确称取干燥
大火草根粗粉(2.0000g)5份(n=3),分别用浓度为40%、
50%、60%、70%、80%乙醇各80mL,在50℃,100W条件
下水浴超声提取60min,过滤,冷却,按照“样品总黄
酮含量测定方法”测定并换算总黄酮含量。
1.3.2 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精确称取干燥
大火草根粗粉(2.0000g)5份(n=3),在乙醇浓度60%,
料液比1∶40,温度50℃,功率100W条件下,水浴超声
提取20、40、60、80、100min,过滤,冷却,按照“样品总
黄酮含量测定方法”测定并换算总黄酮含量。
1.3.3 料液比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精确称取干燥大
火草根粗粉(2.0000g)5份(n=3),在乙醇浓度60%,温
度50℃,功率100W条件下,料液比(g/mL)设定为
1∶20、1∶30、1∶40、1∶50、1∶60,提取80min,过滤,冷却,
按照“样品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测定并换算总黄酮
含量。
1.3.4 提取次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精确称取干燥
大火草根粗粉(2.0000g)4份(n=3),在乙醇浓度60%,
料液比1∶50,温度50℃,功率100W条件下,提取次数
设定为4个水平:1、2、3、4次,提取80min,过滤,冷却,
按照“样品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测定并换算总黄酮
含量。
1.3.5 超声功率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精确称取干燥
大火草根粗粉(2.0000g)4份(n=3),在乙醇浓度60%,
料液比1∶50,超声温度为50℃的条件下,超声功率设
定为5个水平:60、70、80、90、100W,提取80min,过
滤,冷却,按照“样品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测定并换
算总黄酮含量。
1.4 正交实验[8]
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探讨了乙醇浓度、料液比、
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以及超声功率对大火草总黄酮
提取率的影响,并确定了各实验因素的最佳水平。考
虑到各因素间可能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会对黄酮
提取率造成一定的影响,为得到理想的超声环境下
大火草黄酮提取工艺,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各参数的
最佳组合。经单因素实验,不同的超声功率对大火草
黄酮的提取率没有较明显的影响,实验以L9(34)正交
表设计,4因素分别为单因素实验中所研究的乙醇浓
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以及提取次数,水平设计以单
因素实验的结果为基础,设计因素水平表。
2 结果与讨论
2.1 大火草总黄酮定性实验结果
“1.2.2”项下定性实验均呈阳性反应,表明大火
草根状茎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2.2 大火草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通过实验,按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
附录VA),在510nm波长处分别测定吸收度。以芦丁
的浓度x(mg/mL)对吸收度A进行回归,得回归方程
为:A=8.548x-0.0045(R=0.9998)。
2.3 单因素实验结果[9-10]
2.3.1 乙醇浓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可用于提取黄酮
类化合物的溶剂很多,主要为甲醇、乙醇、乙酸乙酯、
丙酮、水或某些极性较大的混合溶剂等,从溶剂的安
全性和成本等考虑,本实验选择用乙醇做提取剂。由
于黄酮类化合物种类复杂,不同浓度的乙醇对黄酮
类化合物的溶解性能不尽相同,因此不同浓度乙醇
对总黄酮提取也有不同的影响。
实验数据表明,乙醇浓度从40%升至60%,总黄酮
提取率随之增加,当乙醇浓度达到60%时,黄酮提取
率达到顶峰,乙醇浓度超过60%后,提取率骤然下降。
因此,确定最佳提取溶剂为60%的乙醇。如图1所示。
2.3.2 提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实验数据表明,
提取时间在20~80min范围内,总黄酮提取率呈上升
趋势,当提取时间为80min时,达到最大值,80min以
后,总黄酮提取率骤然下降。这是因为在一定时间范
图1 乙醇浓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Fig.1 Effect of ethanol concentration on the extraction
乙醇浓度(%)
1.2
1.1
1
0.9





%)
30 50 70 90
245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工 艺 技 术
2012年第7期
围内,超声波产生的机械效应、空化效应及热效应,
使细胞破裂,促进黄酮类化合物的释放和溶出,有助
于溶质的扩散,从而提高了提取率,直至溶液中黄酮
浓度达到最大值。但随着超声时间的延长,超声产生
的热效应会使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一定限度时,会
使黄酮的结构发生变化而被降解 [11],并且随着时间
的延长,杂质的含量会增加,不利于纯化过程。因此,
选择最佳提取时间为80min。如图2所示。
2.3.3 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 实验数据表明,料
液比从1∶20到1∶50时,总黄酮提取率显著增加。料液
比是1∶50时,提取率达到最大值。但是当料液比超过
1∶50时,总黄酮提取率明显下降。这是由于料液较低
时,溶液浓度较高,黄酮类化合物提取不完全,而料
液比过高时,溶剂的回收时间过长,反而造成了其中
黄酮类化合物的损失,因此考虑到提取成本等因素,
选择1∶50为最佳料液比。
2.3.4 提取次数对提取率的影响 实验数据表明,
大火草根总黄酮提取率随提取次数的增加呈上升趋
势,当提取次数高于3次时,大火草总黄酮基本提取
完全,提取率趋于平稳,考虑到提取成本,选择提取
次数为3次。如图4所示。
2.3.5 超声功率对提取率的影响 实验数据表明,
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大火草总黄酮提取率先增后
减,当超声功率为90W时,总黄酮提取率最高。这是
因为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有利于细胞破裂,促进黄
酮类化合物向溶媒中溶解,提高了提取率,当超声功
率为90W时,黄酮已基本提取完全,溶液体系的渗透
压达到平衡,功率再增加,样品颗粒会不断缩小,则
造成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 [12],并且超声功率过大
可能会破坏黄酮的结构,也会造成总黄酮含量的下
降。所以选择最佳超声功率是90W,但其对大火草总
黄酮提取率影响不显著。如图5所示。
2.4 正交实验结果
以上讨论了各单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各
因素是相互影响的。为全面考察影响因素,设计了4
因素3水平L9(34)正交实验(表1),实验结果见表2。
实验数据表明,在超声提取过程中,乙醇浓度、
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这四个因素对总黄酮
提取率均有一定影响,影响的主次顺序为乙醇浓度>
表1 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表
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s
水平
因素
A 乙醇浓度
(%)
B 时间
(min)
C 料液比
(mL)
D 次数
(次)
1 55 75 1∶45 1
2 60 80 1∶50 2
3 65 85 1∶55 3
表2 正交实验表
Table 2 Result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s
实验号 A B C D 总黄酮含量(%)(n=3)
1 1 1 1 1 0.980
2 1 2 2 2 1.233
3 1 3 3 3 1.153
4 2 1 2 3 1.354
5 2 2 3 1 1.229
6 2 3 1 2 1.274
7 3 1 3 2 1.220
8 3 2 1 3 1.225
9 3 3 2 1 1.090
k1 1.122 1.185 1.160 1.100
k2 1.286 1.229 1.226 1.242
k3 1.178 1.172 1.200 1.244
R 0.164 0.057 0.066 0.144
图2 提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Fig.2 Effect of extraction time on the extraction
提取时间(min)
1.2
1.1
1
0.9





%)
20 40 60 80 100
图3 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
Fig.3 Effect of solid/liquid on the extraction
料液比(g∶mL)
1.02
0.99
0.96
0.93
0.9





%)
1∶20 1∶30 1∶40 1∶50 1∶60
图4 提取次数对提取率的影响
Fig.4 Effect of extraction times on the extraction
提取次数
1.2
1.17
1.14
1.11
1.08





%)
1 2 3 4
图5 超声功率对提取率的影响
Fig.5 Effect of ultrasonic power on the extraction
超声功率(W)
1.12
1.08
1.04





%)
60 70 80 90 100
(下转第250页)
246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工 艺 技 术
2012年第7期
提取次数>料液比>提取时间。乙醇浓度的影响是最
显著的,最优的提取方案为A2B2C2D3,即乙醇浓度为
60%,提取时间为80min,料液比为1∶50,提取次数为
3次。
2.5 最佳工艺验证
准确称取大火草根状茎粗粉三份,每份1.000g,
按正交实验确定的最佳提取方案A2B2C2D3,即乙醇浓
度为60%,提取时间为80min,料液比为1∶50,提取次
数为3次,超声功率为90W,用“1.2.3.1”项下的方法测
定大火草根总黄酮的提取率,所得的总黄酮提取率
分别为1.471%、1.477%和1.473%(均值为1.474%),
比正交实验结果中的较优组1.354%高,表明此正交
实验得出的最佳提取工艺符合实际。
3 结论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超声波法
提取大火草根总黄酮最佳工艺为:乙醇浓度60%,提
取时间80min,料液比1∶50,提取次数3次,超声功率
90W。但该工艺并非各单因素实验中所确定最佳水
平的简单组合,说明不同因素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
互作用。在以上提取工艺条件下测得的总黄酮提取
率高达1.474%。该工艺简单可行,适合于大火草黄酮
类化合物的提取。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0:157-158.
[2] 王胜勇,张勉,王峥涛. 白头翁同名异物类药材的数码显微
鉴别[J]. 药学学报,2004,39(10):797-802.
[3] 曾里,夏之宁. 超声波和微波对中药提取的促进和影响[J].
化学研究与应用,2002,18(4):369.
[4] 海力茜·陶尔大洪,巴吐尔·买买提明,帕丽达,等 . 维药鹰
嘴豆中总黄酮的超声提取工艺研究 [J].时珍国医国药,2008,
19(2):410.
[5] 冀春茹,王浴铭,刘延泽,等. 中药化学实验技术与实验[M].
河南科技出版社,1986:42.
[6] 吴立军. 天然药物化学[M]. 第五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78-181.
[7] 邓斌,蒋刚彪,黄红英,等. 分光光度法测定夏枯草中总黄
酮的含量[J].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608.
[8] 全春喜,刘秀颖,刘玉梅,等. 全叶青兰总黄酮类化合物的超
声辅助提取工艺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1,32(3):312-315.
[9] 孙国强,赵丰丽,刘哲瑜,等 . 白骨壤叶黄酮提取及抗氧化
活性研究[J]. 中国酿造,2010(11):95-100.
[10] 任雪峰,吴冬青,王永生,等. 人参果总黄酮含量的超声提
取工艺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1,32(3):307-310.
[11] Hemwimol S, Pavasant P, Shotipruk A. 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 of anthraquinones from roots of Morinda ciadfolia [J].
Ultra-son Sonochem,2006,13(6):543-548.
[12] 王立娟,李坚,谷肄静 . 超声波辅助提取旱柳树叶中的总
黄酮[J]. 林产化学与工业,2007,27(增刊):134-135.
浸提时间100min、温度60℃、料液比1∶17.89(g/mL)
时,得到的理论最大值是64.59%。为了考虑验证实验
的可行性,将X4修正为1∶18,采用得到的最佳提取条
件进行提取实验,得到的蛋白提取率平均为62.27%,
与理论值相差较小。因此响应面法对红小豆豆渣中
蛋白提取条件的优化是可行的,模型方程适合。
3 结论
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运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红
小豆豆渣中蛋白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响应面分析
得出对蛋白提取率影响大小的因素依次为提取温
度、提取时间、碱液pH、料液比;得到的最佳提取条件
为碱液pH10.0、浸提时间100min、温度60℃、料液比
1∶18,在此条件下的提取率为62.27%,蛋白的纯度为
93.25%,方法经验证,稳定可行。
参考文献
[1] 梁丽雅,闫师杰. 红小豆的加工利用现状[J]. 食品科技,2004
(3):68-70.
[2] 张恒,佘纲哲. 绿豆蛋白的提取和应用(下)[J]. 中国粮油学
报,1990,5(4):2-6.
[3] 李里特. 大豆加工与利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 刘传富,张兆静. 花生蛋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J]. 中国食
物与营养,2005(1):24-25.
[5] 刘冬儿,吕天喜. 绿豆分离蛋白的制备及其功能特性的研究
[J]. 食品科技,2007,14(2):27-30.
[6] 沙金华,马晓军. 豌豆分离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J]. 食品工
业科技,2009(7):262-263.
[7] 王瑛瑶,王璋. 水酶法从花生中提取蛋白质与油:碱提工艺
研究[J]. 食品科技,2002(7):6-8.
[8] 刘大川,杨国燕,翁利荣. 超滤膜法制备大豆分离蛋白工艺
研究[J]. 中国油脂,2003,28(11):30-31.
[9] Kaur M,Singh N. Characterization of protein isolates from
different Indian chickpea(Cicer arietinum L.) cultivars[J]. Food
Chemistry,2007,102:366-374.
[10] Meng G T, Ma C H. Characterization of globulin from
Phaseolus angular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37:687-695.
[11] Durmus E F,Evranuz O.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for
protein extraction optimization of red pepper seed (Capsicum
frutescens) [J]. LWT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43:
226-231.
[12] Ma T Z, Wang Q, Wu H W. Optimization of extraction
conditions for improving solubility of peanut protein concentrates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J ] . 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43:1450-1455.
[13] Wani A A,Kaur D,Ahmed I,et al. Extraction optimization of
watermelon seed protein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J].
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1:1514-1520.
[14] 阚建全. 食品化学[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15] Meng G T, Ching K M,Ma C Y. Thermal aggregation of
globulin from an indigenous Chinese legume,Phaseolus angularis
(red bean)[J]. Food Chemistry,2002,79:93-103.
!!!!!!!!!!!!!!!!!!!!!!!!!!!!!!!!!!!!!!!!!!!!!!
(上接第246页)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