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参薯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全 文 :2012 年 6 月 第 40 卷 第 2 期
!!!!!!!!!!!!!!!!!!!!!!!!!!!!!!!!!!!!!!!!!!!!!!!
作者简介:周双清,女,硕士,研究方向: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E- mail:annizhou23@ 126.com

林业科技
参薯(Dioscorea alata) 又名大薯、云饼山药(云
南腾冲)、脚板薯(通称),为薯蓣科薯蓣属攀援、草质
藤本植物[1]。其块茎营养价值及产量非常高,是非洲
一些国家的主粮,在我国目前可用作食品、饲料、医
药等;产量潜力极高,单株块茎产量一般可达15~
20kg,高产的甚至可达到50kg以上;淀粉含量高达
28%以上,被认为是新型的能源植物之一。根据D.
Prain ct I.H.Burkill的意见,本种可能原产
于孟加拉湾的北部和东部,以后传布到东南亚、马来
西亚、太平洋热带岛屿以至非洲和美洲。我国浙江、
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
川、云南、海南等省区常有栽培。块茎作蔬菜食用;部
分地区作“淮山药”入药,有滋补强壮的作用[2]。参薯
是全球栽培最广泛的薯蓣属植物之一[3],长期以来
以营养器官繁殖为主,致使其品性退化,品质、产量
降低。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为作物品种的改良及离
体快繁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
来,国外许多研究者在参薯茎段离体再生成苗、微型
薯块诱导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内对参薯组
织培养的相关报道甚少,因此本文就国内外关于参
薯组织培养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同时对寻求解决
褐化现象的办法进行了探讨,以便为参薯的规模化
参薯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周双清 1,陈培 1,黄小龙 2
(1.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0
2.海南大学农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摘 要:参薯(Dioscorea alata)为薯蓣科薯蓣属攀援、草质藤本植物,是全球栽培最为广泛的薯蓣属植物之一。参薯
长期以来以营养繁殖为主,致使其优良品性退化,品质、产量降低以及增加了国际贸易中病菌传递的机会。组织培养技
术的发展为参薯品种的改良及离体快繁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文章就国内外关于参薯的组织培养研究现状和它的一
些基本方法进行了概述,同时对寻求解决褐化现象的办法进行了探讨,以便为参薯的规模化组织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参薯;组织培养;增殖;光周期;愈伤组织
中图分类号:S567.239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 j.issn.1672- 0938.2012.02.009
The tissue culture research progress of Dioscorea alata
Zhou Shuangqing1,Chen Pei1,Huang Xiaolong2
(1.Hainan Forestry Institute, Haikou, Hainan 571100,China;
2.College of Agriculture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China)
Abstract:Dioscoreaalatabelongs to a climbing, herbal liana ,mostwidelycultivatedplant in global.Dioscorea
alata isaplantusuallypropagatedvegetativelybyseedtubersorsetts.However, thesemethodsareinefficientfor
large-scale distribution of superior clones and increase the risks of transfer of diseas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used for a rapid clonal multiplication of high yielding
genotypes.The articlemainlysummarized the tissue culture research status ofD. alata and discussed the solu-
tion of browning phenomenon, so as to provide the theory basis to the scale manufacture of tissue culture of
Dioscoreaalata.
Keywords: Dioscorea alata, tissue culture, proliferation, photoperiod, callus
34
TROPICAL FORESTRY VOL.40NO.2 Jun.2012
!!!!!!!!!!!!!!!!!!!!!!!!! !!!!!!!!!!!!!!!!!!!!!!林业科技
组织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1 带芽茎节的离体快繁
利用参薯带芽茎节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是
一种快速的增殖方式,不受生长季节制约,可以解决
种植户缺乏优良种苗的问题。然而关于参薯带芽茎
节组培的相关报道很少,所以我们只能参照其他薯
蓣植物就这方面进行探讨,如比利时的Paul Ondo
Ovono 曾用 D. cayenensis 和 D. rotundata 两种
薯蓣植物的带芽茎节作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上进
行微繁殖,当在MS培养基中添加激素kinetin 2
mgL-1时,会降低增殖速度[4]。陈艳莉等以薯蓣的单芽
茎段为外植体,采用不同种类、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
剂进行离体培养。 研究结果表明,以 MS为基本培
养基(蔗糖 30 gL-1、琼脂 6 gL-1),附加 0.2 mgL-1
BA+0.01 mgL-1NAA 作为芽诱导培养基效果最好,诱
导率高达83.2%,芽苗长势良好,叶片较大,叶色浓
绿;继代增殖培养以 MS+0.5 mgL-16-BA+0.05 mgL-1
NAA 为最佳培养基,培养 25 d 后增殖系数达
4.38;诱导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 1/2 MS+0.2 mgL-1
IBA,生根率为 86.7%,组培苗根系粗壮,长势
旺盛[5]。林贵美等为解决菊叶薯蓣种苗的繁育问题,
用不同种类、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菊叶薯蓣幼
嫩茎段进行离体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启动培养用
MS+6-0.2mg L-1BA+1.0mgL-1KT+0.01mg L-1NAA 诱导
不定芽萌芽率为100%,效果最理想;继代培养用
MS+0.8mg L-16-BA+0.2mg L-1NAA诱导芽的增殖系数
超过3,长势较理想;生根培养用1/2MS+1.5mgL-1I-
BA+0.3mgL-1NAA诱导生根长苗率达90%以上,对生根
培养的效果最佳;表明应用组培快繁技术能为菊叶
薯蓣的规模化种植提供充足的优质种苗[6]。唐德英
等[7]以菊叶薯蓣大田栽培苗的幼嫩茎段作外植体,
芽诱导培 养 基 为 MS +0.5-2.0mgL-16-BA +
0.1mgL-1NAA,继代增殖培养基为 MS +1.0mgL-16-BA
+0.1mgL-1NAA,生根培养基1/2MS+0.5mgL-1NAA,培
养30d后,每节段增殖2~3倍,生根率为85%以上。
参照各种国内外就薯蓣植物带芽茎节的培养,
我们对参薯的带芽茎节组织培养进行了探讨,发现
以MS为基本培养基(蔗糖 30 gL-1、琼脂 6 gL-1),不
添加任何激素参薯茎节都能正常萌芽,且发芽率达
到100%,但生长一般;附加 1 mgL-16- BA+0.1 mgL-1
NAA 可诱导多芽体的形成;增殖培养以 MS+0.5
mgL-16-BA+0.05 mgL-1NAA 为佳;诱导生根的培养基
以1/2MS+1.5mgL-1IBA+0.3mgL-1NAA为佳。除了激素
对薯蓣带芽茎节的离体快繁有重要影响外,培养基
中的糖类也会影响组培苗的生长。Paul Ondo Ovono
通过实验发现尽管3~5%的蔗糖浓度对组培苗增殖
变化影响不大,但是如果用8%的蔗糖浓度就会减少
组培苗的高度以及根和茎节的数量 [4]。而日本的
MYODA TAKAO以非洲和日本冲绳的两种不同地域的
参薯为材料,检测两种不同浓度的糖类(蔗糖和葡萄
糖)对参薯带节部分组培苗的影响。在MS培养基中
添加2%、3%、4%、6%和8%不同浓度的蔗糖和葡萄糖,
发现不同种类和浓度的糖类虽然不会明显地影响再
生率,但会对再生植株的顶部和根部的干重有一定
的影响。蔗糖比葡萄糖更能有效地提高再生植株顶
部和根部的干重。当糖的浓度大于6%时,非洲参薯
的顶部和根部的干重更为明显,而日本冲绳的参薯,
高浓度的蔗糖会增加顶部的干重,而高浓度的葡萄
糖则会抑制它的生长。由此推断,糖类浓度以及品种
特性对带节部分的参薯组培苗也很重要的影响[8]。
2微型块茎的诱导
薯蓣微型块茎的组织培养国外研究较多,微型
块茎相对试管苗对光、温度的变化抗性更强,具有易
成活、费用较低,并且能够较长时间保存而不会丧失
活力等优良特点。因此离体条件下诱导植物组织形
成微型薯(microtuber)是取代试管苗用作种子及种
质交流的一种可行途径。参薯等薯蓣植物的组培苗
和块茎的生长也会受到光周期、蔗糖、及植物生长调
节剂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外许多研究发现,控制以
下因素能更好地促进参薯微型块茎的繁殖:
2. 1光周期
光周期的长短能够影响微型块茎的生长和产
量,Martin Jean等通过实验发现,当光周期为16h
和24h的时候,参薯微型薯块形成的数量最多,而光
周期为8h的时候,微型块茎的体积会大一些。如果
在MS培养基中不添加NH4 O3时,微型块茎的体积更
大[9]。法国的V. VAILLANT就光周期对参薯外植体
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在12h光周期下才能
诱导参薯微型块茎的形成和生长,块茎的形成与植
株的生长阶段没有关系,大约18~24d能长出块茎,
相反,16h的光周期会抑制块茎的形成而刺激藤和
叶片的生长。通过24d的12h光周期和16h光周期
35
2012 年 6 月 第 40 卷 第 2 期
!!!!!!!!!!!!!!!!!!!!!!!!!!!!!!!!!!!!!!!!!!!!!!!
进行对照,发现3片叶的植株整个干物质的产量和
数量分别低于50%到30%。而8片叶的植株并不受到
光周期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3片叶的植株的干物
质受到12h光周期的影响归因于微型块茎的形成。
如果将12h到16h光周期下生长的植株进行转移,
发现将停止块茎的生长和淀粉的积累。相反,它会刺
激茎和根的生长[10]。
2. 2蔗糖浓度
前面我们提到蔗糖浓度会影响到带芽茎节和根
的数量,同样糖浓度和种类也会影响微型块茎的生
长。研究表明。蔗糖浓度对大薯微型块茎的成形具有
显著作用,在不添加蔗糖的培养基中,没有成形的参
薯微型块茎,适当增加蔗糖浓度能提高参薯微型块
茎的形成率,而高浓度的蔗糖则会抑制参薯微型块
茎的形成和生长。蔗糖浓度为50~60 g/L 时,所诱
导的微型块茎较多且大[11,12]。
2. 3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植物中调节生长及其他功能
的激素类物质。日本的ONJO MICHIO 通过实验发现
GA3和ABA对于参薯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JA-Me和
GA3能够增大微型块茎,而ABA对其有抑制作用。混
合ABA与GA3则会导致ABA抑制效果的下降,相反
则会提高GA3的促进效果。混合ABA与JA-Me得到
同样的结果。因此,这些发现表明ABA对于JA-Me和
GA3 增大微型块茎有一定的拮抗性。同时观察到
JA-Me和GA3无协同效应[13]。茉莉酸及其衍生物是
植株生长相关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比利时的Paul
Ondo Ovono发现在培养基中添加茉莉酸10m mol-1,
可以提高根和茎节的数量,也能诱导微型块茎的形
成[4]。Romain Bazabakana等在MS培养基中添加体
外激素茉莉酸(JA),检测对参薯微型薯块发芽的影
响。发现在培养基中添加微量茉莉酸(0.1 和 1μM)
能够促进微型块茎的发芽,但是高浓度的(30和100
μM)反而会抑制其发芽。当把这些抑制了发芽的微
型块茎转接到没有激素的培养基中培养时,又会重
新发芽。由此推测,参薯微型块茎的发芽和休眠受到
茉莉酸浓度的影响。高浓度的茉莉酸延长微型块茎
的休眠,而低浓度的茉莉酸则会打破休眠促进微型
块茎的萌发[14]。同时,Romain Bazabakana等[15]发现
在培养基中添加微量茉莉酸(10μM)能够促进组培
苗微型块茎的形态建成和生长发育。
3 愈伤组织的诱导
愈伤组织培养指将母体植物上各个部分切下、
形成外植体,接种到无菌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诱
导、生长以及发育成植株的一门技术。一般情况下,
植物组织均能诱发形成愈伤组织,由外植体形成愈
伤组织,标志着植物组织培养的开始。菲律宾的
Marilyn M. Belarmino 等人通过参薯愈伤组织培
养实验对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进行了一个可
靠地研究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温
室中的植株的茎节进行组织培养再生植株;(2) 叶、
叶柄和茎节部分进行愈伤组织诱导;(3)愈伤组织进
行体细胞胚的诱导。结果显示在MS培养基中添加
2,4-D(1.0 mgl-1)或者毒莠定可以有效地从植株组
织中诱导愈伤组织,在三种外植体中,茎节是产生紫
色愈伤组织的最合适的外植体[16]。因此,愈伤组织培
养的外植体大多选择茎节,通过添加2,4-D激素来
诱导愈伤组织。
4 褐化的防治
参薯含有较多的酚类物质,取样过程中外植体
细胞受伤,引起细胞分泌多酚氧化酶氧化酚类物质
成醌,扩散到培养基中,从而抑制其他酶活性,进而
毒害整个外植体。为了避免褐变物质毒害外植体,试
验时在培养基中加入1g/L PVP能有效地抑制褐变,
此外适时地转接(30d转1次新的培养基),褐化程
度则可明显降低[12]。而印度的R. Bhat等利用参薯
进行组培实验分析,发现外植体伤口流出的分泌物
是培养基褐化的重要原因。当外植体在大瓶培养基
中培养时,褐化不会影响根和茎的生长,但在小瓶培
养基里,外植体则是致命的。他们用固体石蜡密封外
植体伤口发现可以防止分泌物的渗出而控制褐化。
这种简单的封口技术对90%的小瓶外植体培养控制
褐化是有效的,然而没有封口的80%的外植体都会
出现致命的褐化现象。他们通过实验发现这个技术
优于其他控制褐化的方法[17]。
参考文献
[1]海南植物志(第四卷).科学出版社,1977. 148~149
[2]中国植物志(第 16(1)卷). 117~119
[3] Mathew M. Abang. Molecular taxonomic, epidemiological
and population genetic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yam an
thracnose disease. African Journal of (下转第 42页)
林业科技36
2012 年 6 月 第 40 卷 第 2 期
!!!!!!!!!!!!!!!!!!!!!!!!!!!!!!!!!!!!!!!!!!!!!!! 热带花卉
(上接第 36页)
Biotechnology, 2003,2 (12):486~496
[4] Paul Ondo Ovono. Axillary proliferation and tuberisation
of Dioscorea cayenensis-D. rotundata complex. Plant Cell
Tiss Organ Cult,2007,91:107~114
[5]陈艳莉,等.薯蓣茎段组织培养的研究.长江蔬菜,2008,10b:
32~34
[6]林贵美,等.菊叶薯蓣茎段组织培养研究.广西农业科学,
2006, 37(6): 710~712
[7]唐德英,王云强,等.菊叶薯蓣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热带
农业科技,2003,26(1):16~18
[8] MYODA TAKAO. Effects of concentrations of sucrose and
glucose on plantlet growth in nodal segment culture of
Dioscorea alata L. Japa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2001, 45(3):209~215
[9] Martin Jean. In vitro tuberization in Dioscorea alata L.’Brazo
fuerte’and‘Florido’and D.abyssinica Hoch. Plant Cell Tiss
Organ Cult, 1991,26:147~152
[10] V. VAILLANT. Photoperiod affects the growth and devel
opment of yam plantlets obtained by in vitro propagation.
BIOLOGIA PLANTARUM,2005,49 (3): 355~359
[11]林红,黄小龙,等.大薯微型块茎的离体诱导.中国农学
通报, 2011, 27(12):112~116
[12]周双清,胡新文,等.参薯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中国热带
农业,2011,5:85~87
[13] ONJO MICHIO. Effects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on
plantlet growth and enlargement of microtubers of Water
Yam(Dioscorea alata L.) In Vitro. Japanese Journal of Tropi
cal Agriculture. 2001, 45(2):142~147
[14] Romain Bazabakana. Control of Dioscorea alata microtuber
dormancy and germination by jasmonic acid.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1999, 27: 113~117
[15] Romain Bazabakana, Ruddy Wattiez, Marie Baucher, Billo
Diallo, Mondher Jaziri.Effect of jasmonic acid on develop
mental morphology during in vitro tuberization of Dioscorea
alata (L.).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 2003, 40: 229~237
[16] Marilyn M. Belarmino( Philippines) , Jocelyn R.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in purple food yam
(Dioscorea alata L.) Gonzales( Japan).Annals of Tropical Re
search, 2008, 30(2):22~33
[17] Bhat S.R. and Chandel K. P.S. A novel technique to over
come browning in tissue culture .Plant Cell Reports, 1991,
10:358~361

康种苗;定期检测用于做母本的植株以确定其无病
毒状态;规范组培操作流程;可利用茎尖脱毒的方法
结合组织培养,从而使因病毒感染导致品种退化的
品种类型恢复其优良性状。如海南大学、中国热带农
业科学院等单位在这一方面做了相关的基础性研
究,提出分析植株感染了CymMV还是ORSV病毒,从
症状上判断是很不准确的,需要ELISA等方法测定
[5]。
2. 3制定合理而有效的良种繁育制度
采用无性繁殖的热带兰花,对用于材料扩繁的
植株,应及时进行母本的更新。同时要建立管理严格
的种植资源圃。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已建成
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的热带兰花种质资源圃,收集了
原生兰花植物159种,包括海南特有品种海南兜兰,
栽培品种56个,该圃的建立为今后热带兰花优良品
种育种、繁殖、推广等奠定基础,从源头上保证海南
省热带兰花产业竞争力的稳步提高。
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育种制度。杂交育种的亲
本要选择易于复壮且植株健康,生活力强植株。采收
的杂交果荚需完全成熟,才能较大程度上避免病毒
的产生;培育产业化生产的杂交品种,除具有较好的
观赏性状外,还需有易繁殖、易栽培、适应性好、抗性
好、花期长和能周年生产供应等品种特性。
3 结语
总之,影响热带兰花优良品种退化的因素很多。
在规模化生产中,应根据具体的品种,针对退化原因
采取适当的防退措施,才能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防
止优良品种退化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应渗
透在兰花生产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兰花生产的整个
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优良品种的优质种性保持下
来。
参考文献
[1]Arditti J, Fundamentals of orchid biology. New York, Chich
ester, John Wiley and Sons, 1992, 691
[2]凌绪柏.热带兰在海南产业化发展中的前景与问题[J].热带
林业,2002(2):31~33
[3]郭丽霞,莫饶.兰花育种研究现状及进展[J].广西农业科学,
2007,38(3):303~309
[4]董兴国.蝴蝶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5]曾燕君,王健华,等.3种热带兰感染 2种病毒的症状探讨
[J].热带农业科学,2011(3):20~23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