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中药独角莲药理研究进展



全 文 :医疗前沿
中药独角莲药理研究进展 试
郭 齐 董 燕 涂 茜 肖宇晴 黄 燕 许化溪
【摘要 】为探讨独角莲的药用价值 , 本文综述了独角莲的主要药理作用 。 结果表明 , 独角莲具有抗肿瘤 、 免疫调节 、 抗
菌抗炎 、 镇静抗惊厥 、 镇痛 、 祛痰 、 降脂 、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 抗破伤风毒素等药理作用 , 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值得深
入研究 。
【关键词 】独角莲 药理作用 综述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 一 一
组口洲祖月阴加朔翻门旧习一工曰圈一匕﹂,加到爪侣理望弓忿目`工
独角莲 加 舒 为天南星科 犁头尖属 沙 植物 ,
为中国的独有植物 。 其干燥块茎名为 “ 禹白附 ” , 具
有祛风 、 定痈 、 解毒止痛的功效 , 用于中风 、 口眼
唱斜 、 头痛 、 咽痛 、 毒蛇咬伤等 。 独角莲化学成分
及药理活性研究始于 年代 , 年代以后研究日
益增多 。 现将该植物主要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综述
如下 。
抗肿瘤作用
独角莲水提物对多种肿瘤细胞瘤株有不同程度
的抑制作用 , 可明显抑制小鼠 。实体瘤的生长 ,
延长艾氏腹水癌荷瘤小鼠的生存期 。 其抗癌机制主
要是通过抑制肿瘤生长 , 诱导细胞凋亡 , 提高淋巴
细胞转化能力 , 增强免疫调节功能等 一 。
免疫调节作用
独角莲提取物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 , 刺激机体
免疫系统拮抗肿瘤生长 , 抵御抗原入侵 。 研究表明,
独角莲提取物可明显促进人体内淋巴细胞增殖 , 并
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 , 使其在提高免疫力和抗癌方
面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 研究证实 , 道尔顿的糖蛋
白是独角莲调节免疫主要的有效成分 。
抗菌 、 抗炎作用
独角莲注射液对感染人型结核杆菌的豚鼠有良
好的治疗作用 , 其疗效仅差于链霉素 , 但毒性较低 。
独角莲醇提物对大肠杆菌 、 绿脓杆菌 、 金黄色葡萄
球菌有明显的抑菌效应 。 独角莲生品和新法 、 老法
制品对大鼠甲醛性蛋清性 、 酵母性关节肿及炎症末
期的棉球肉芽肿增生和渗出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镇静 、 抗惊厥作用
独角莲提取物可与戊巴比妥钠协 同产生催眠作
用 对中枢兴奋剂引起的小鼠强直性惊厥 , 可推迟
惊厥出现时间 , 提高存活率 。 对醋酸引起的小鼠扭
体反应 , 能明显减少扭体发生次数 。
镇痛作用
降钙素基因相关肤 是哺乳动物体内
介导中枢神经系统疼痛的一种内神经肤 , 与偏头痛
和其它血管性头痛的发病机制有关 。 独角莲甲醇提
取物可选择性地作用于 受体 , 其作用机制可
能与丹宁类物质有关 。
祛痰作用
独角莲在中药学中属止咳化痰类药物 。 小鼠腹
腔注射独角莲提取物对酚红法模型小鼠有显著祛痰
作用 , 可能是由于独角莲所含皂贰成分刺激胃或
咽喉勃膜 , 反射性引起恶心 , 增加了呼吸道腺体分
泌 , 稀释了痰液 , 便于咯出 , 从而发挥祛痰作用 。
其它药理作用
独角莲所含的谷当醇能降低高脂血症动物血清
胆固醇和甘油三醋 , 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积极意
义 。 乙醇提取物可依赖性地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和黑
色素生成 , 对黄褐斑等色素沉着皮肤病有较好的治
疗效果 , 是祛斑增白的天然药物 。 独角莲有极好
的抗破伤风毒素作用 , 其制剂已开发研究且试用效
果良好 。 小鼠静注破伤风毒素后 , 立即使用独角莲
进行治疗 , 可以明显提高动物存活率 。
结语
独角莲在临床较为常用 , 目前 , 其药理作用研
究仅限于水提物或醇提物 。 因此 , 在未来的研究中
如果能对独角莲的活性 、 毒性成分采用系统科学的
跟踪方法 , 结合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确定独角莲的活
性 、 毒性物质基础 , 并据此建立有效 、 有毒剂量等
质控标准 , 将会更加安全 、 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 ,
服务于广大患者 。
江苏大学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药理系 , 江苏镇江
米基金项 目 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 目 , 江苏大学高级人才科研启动金项 目 ,
江苏大学教学教改项目 ,
医疗前沿
参考文献
朱耀寰 ,迟相林 白附子抗肿瘤作用研究 中药药理与临床 ,
,
【 李庆勇 ,王春城 独角莲超临界萃取物的 一 分析及体外
抑瘤活性 植物研究 , , 一
单保恩 ,张金艳 ,李巧霞 ,等 白附子对人 细胞和单核细胞的
调节活性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 一
肖培根新编中药志 第一卷 「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吴国娟涨中文 ,李焕荣 ,等 中草药对奶牛乳房炎 种致病菌的
抑菌效果观察 北京农学院学报 , ,
吴连英 ,毛淑杰 白附子不同炮制品镇静 、 抗惊厥作用比较研
究 中国中药杂志 , , 一
」钟贵陵独角莲的研究进展 广西医学 , , 一
沈映君 中药药理学「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徐树楠 关白附与禹白附辨析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 ,
李艳莉 ,钟理 ,梁而红 种中药抑制酷氨酸酶活性的实验研
究 时珍国医国药 , ,
从“ 同病异治” 角度看中风后抑郁的中医药干预浅析冤
陈 雷
【摘要 】中风后抑郁 在祖国医学属于 “ 中风 ” 、 “ 郁证 ” 之合病 , 而 目前西医不论是治疗脑卒中还是抑郁的药物
都存在多层次 、 分阶段干预的特点 。 而中医药却更多的在研究一个方剂干预全程 , 这或许和祖国医学 “ 同病异治 ” 的原
则相背离 。 笔者在开展中风后抑郁研究时认识到 , 在 的不同发展阶段 , 采用不同的中医药方式干预 , 可能更符合
中医 “ 辨证论治 ” 和 “ 同病异治 ” 的原则 。
【关键词 】中风后抑郁 同病异治 中医药干预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 一 一
中风后抑郁症 , 是
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 , 西医的抗抑郁治疗 , 皆因其
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副反应以及患者对精神类药物抗
拒作用 , 使患者难以忍受而放弃 。 因此近年来大量
的研究重点放在了用中医药方法干预治疗中风后抑
郁 , 但 目前大量的研究文献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一种
方法 , 甚或一个方剂干预全程 , 而殊不知本病病程
长 , 且影响因素众多 , 更易造成疗效的不佳 。 笔者
在开展中风后抑郁研究时发现 , 在整个疾病过程中
用多种疗法相结合 , 综合干预 , 甚至在疾病不同阶
段与其它治疗方法有机结合 , 提高治疗效果 , 降低
医疗费用 , 乃至形成一种 “ 序贯治疗 ” 的方法 , 亦
将是一趋势 。 这更符合中医 “ 辨证论治 ” 和 “ 同病
异治 ” 的原则 。
中风后抑郁的发病特点
中风后抑郁在祖国医学认为属于 “ 中风 ” 、 “ 郁
证 ” 之合病 。 而且重点关注的是 “ 郁证 ” , 而对于郁
证的治疗多强调 “ 理气开郁 ” 古已有之 , 如 《景岳
全书 》 有云 “ 初病而气结者 , 宜顺宜开 ” 。 因此对
的治疗 , 现代医学多从 “ 肝 夕、 “ 气 ” 论治 , 但
此类治疗却而忽视了 “ 中风 ” 这一原发病之存在 ,
故疗效难以稳定 。 由于本病存在明显 “ 因病致郁 ”
的重要因素 , 故发病当首先责之于中风 。
中风诸多病理因素中不外于风 、 火 、 痰 、 气 、
癖 、 虚六端 , 并且此六端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 、
相互影响而突然致病 。 从临床上看 , 风 、 火 、 痰 、
癖为主要病因 , 气血失常是脑病发病主要病机 。 正
如 《素问 八正神明论 》 曰 “ 血气者 , 人之神 , 不
可不谨养 ” 。 风 、 火多出现在疾病的早期 , 经过治疗 ,
早期的 “ 风 、 火 ” 能较快消失 而 “ 痰 、 癖 ” 则较
为胶着 , 到恢复期则正虚表现明显且与痰癖相兼为
患 。 因此非常符合中医 “ 同病异治 ” 的特点 。
同样临床不能偏废于仅针对中风的治疗 , 中风
后患者出现一系列躯体症状 , 使其生存质量明显下
降 , 又由于治疗周期长 , 治疗费用昂贵 , 导致患者
情志不舒 , 肝气郁结 。 正如 《类证治裁 》说 “ 七情
内起之郁 , 始而伤气 , 继必及血 , 终乃成劳 ” 。 正虚
为中风后抑郁症之病理基础 , 气郁 、 痰浊 、 癖血为
其主要病理变化 , 心神失常为其最终结果 。 这也非
常符合中医 “ 同病异治 ” 的特点 。 故笔者认为 , 中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中医科 , 上海
米 基金项目 益气活血治疗中风后抑郁及其七情背景分析 , 课题编号
作者简介 陈雷 , 男 , 岁 , 副主任医师 , 主要从事神经心理方向 。
一 一 一

月臼刃组翻几如翔弓国知目一曰倒一匕﹂,煞翻设佑浓云急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