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与槟榔芋间作的棘托竹荪优良菌株筛选



全 文 :食用菌学报2015.22(3):26~29
收稿日期:2015-03-09原稿;2015-04-30修改稿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专题(2012BRD14B15-404)、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STIT-I-0309)
资助
作者简介:马 璐(1984- ),男,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食药用菌工厂化栽培工艺。
*本文通讯作者 E-mail:lyq-406@163.com
DOI:10.16488/j.cnki.1005-9873.2015.03.006
与槟榔芋间作的棘托竹荪优良菌株筛选
马 璐1,林衍铨1*,肖胜刚2,黄忠英2,江晓凌1,应正河1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特色食用菌繁育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14;
2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农业局经济作物管理中心,福建三明353300)
摘 要:以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菌丝长势、原基形成时间、产量及槟榔芋产量为评价指标,
将4个棘托竹荪菌株与槟榔芋进行间作试验,筛选出适宜与槟榔芋间作的优良棘托竹荪菌株。结果表明:
棘托竹荪D89与槟榔芋间作效果最好,原基形成时间为52d,3潮菇总产量为2.17kg/m2,槟榔芋产量
为2.88kg/m2。
关键词:棘托竹荪;槟榔芋;间作
  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素有
“菌中皇后”的美誉,子实体味道清鲜、酥脆适口,
其活性多糖具有抗肿瘤[1]、免疫调节[2]和抗氧
化[3-4]等作用,深受消费者青睐。自上世纪八十
年代福建古田成功开发出竹荪生料栽培技术
后[5],栽培工艺不断改进,种植竹荪成了农村脱
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棘托竹荪栽培面
临的重大问题是:连作影响棘托竹荪产量,严重
时甚至绝收,即使轮作也要选择轮作其它作物3
年以上的田地。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
面积来增加菇农收入尤为重要。
槟榔芋是福建省特色农产品,仅闽西北山区
种植面积就已达700hm2,成为当地种植业主导
产业之一[6]。选择槟榔芋与棘托竹荪间作,可充
分借助当地种植优势,挖掘土地增产潜力,实现
一地两用、一地双收。在栽培周期上,槟榔芋定
植时间与棘托竹荪播种时间相近(2~4月),且当
槟榔芋6~7月份进入生长旺盛期时,植株宽大
的叶片可为棘托竹荪生长提供足够的遮荫度,使
畦床表面能够形成适宜棘托竹荪生长的小气候。
因此,槟榔芋与棘托竹荪间作具有理论可行性。
笔者将当地主栽及新引进的4个棘托竹荪品种
与槟榔芋进行了间作比较研究,以期筛选出适宜
与槟榔芋间作的棘托竹荪品种,为间作栽培提供
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菌株
  供试棘托竹荪(D.echinovolvata)菌株D1、
D89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提供,
D3来源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食用菌研究所,
D0015来源于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经济作物管
理中心。
1.2培养基质
  母种培养基:5%玉米粉,2%蔗糖,0.05%
MgSO4。
原种培养基:60%杂木屑,20%麸皮,15%谷
壳,3%玉米粉,2%蔗糖,65%含水量。
栽培料:79.5% 竹屑,20% 杂木屑,0.5%
尿素。
1.3栽培试验
1.3.1试验场地
  栽培试验在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水南镇乾
滩村进行。栽培场地近水源,四周开有排水沟,
方便排灌,土质疏松肥沃,近3年不曾栽培过棘
托竹荪。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供试棘托竹
荪菌株(D1、D3、D89、D0015)进行栽培试验,每
个小区10m2,4个重复。
第3期 马 璐,等:与槟榔芋间作的棘托竹荪优良菌株筛选
1.3.2栽培基质和原种制备
  播种前45~60d,培养料于栽培场地进行建
堆发酵:将杂木屑与竹屑混合均匀,加入0.5%的
尿素水溶液,拌匀后含水量达70%~75%即可建
堆,料堆高1.0~1.5m,长度不限。发酵期间,每
隔15~20d翻堆一次,共翻堆3~4次。当培养
料变软、变褐并确认无氨味后,即可下料播种。
原种制备参照文献[7]进行。
1.3.3间作技术
  槟榔芋种植前选择大小一致、并着生在母芋
中部的子芋(50~75g)作为种芋,露天晒种2~
3d。为了配合与棘托竹荪间作,槟榔芋种植前
15~20d,选择背风向阳的田地排开种芋,覆盖
5cm左右湿土,搭盖小拱膜催芽,当芽伸长1~
3cm、棘托竹荪培养料发酵完成时即可开始种植
(2014年3月10日)。
槟榔芋株距×行距为55cm ×70cm,穴深
20cm,每穴平放一颗催好芽的种芋,芋芽朝上,
随后盖土并浇定植水。将已发酵的栽培料进行
排料(厚25~30cm),使槟榔芋位于棘托竹荪栽
培料畦床(宽40cm)中间,相邻畦之间留25~
30cm的过道。排料完成后,将棘托竹荪菌种掰
成鸽子蛋大小的块状,在畦床上按梅花型分布播
种,每隔5~8cm 播一穴,播种量为400kg/
666.7m2,播种后立即覆土(厚10cm)并覆盖稻
草保温保湿,观察竹荪菌丝萌发情况及原基形成
时间,按常规方法进行出菇管理[8],当菌蛋破口、
菌盖漏出时即可采收。槟榔芋的田间管理参照
文献[9]方法进行。
1.4调查指标
  棘托竹荪播种后,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原基
形成时间,统计产量(鲜重),槟榔芋采收时统计
产量(芋头、芋仔),采用 DPS(Data Processing
System 7.0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
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棘托竹荪与槟榔芋生长情况
  供试棘托竹荪播种后,菌丝生长均旺盛,长
势浓密。从接种到原基形成所需时间以 D89最
短,其次为D1、D3,D0015最长,差异达到显著水
平。在棘托竹荪产量方面,D89产量最高,其余3
个菌株产量相差不大。不同棘托竹荪菌株间作
的槟榔芋产量相近,无显著性差异(表1)。
表1 槟榔芋和棘托竹荪间作生长情况
Table 1 D.echinovolvatastrains intercropped on a C.esculentafarm
菌 株
Strain
原基形成时间
Time from inoculation to
primordium formation(d)
棘托竹荪鲜重
Fresh weight of D.echinovolvata
fruit bodies(kg/m2)
槟榔芋产量
Colocasia esculenta
yield(kg/m2)
D1  53.8±0.5b 2.00±0.09ab  3.63±0.26a
D3  53.8±0.5b 1.93±0.08b 2.98±0.39a
D89  51.8±0.5c 2.17±0.12a 2.88±0.85a
D0015  55.3±0.0a 2.00±0.13ab  3.54±0.39a
表中数据为4个重复的平均值±SD,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的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
Values are the means of four replicates±SD;different lower 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P=0.05
2.2棘托竹荪产量分布
  供试的4个菌株中,第一潮菇产量以菌株
D89最高,但与其它菌株间差异不显著;菌株
D89第二潮菇产量显著高于菌株 D3和 D0015;
第三潮菇产量相近。从棘托竹荪各潮次产量的
分布情况来看,4个菌株前两潮菇占整个采收期
总量的95%左右,第三潮菇产量最小。在第一
潮菇的采收期中,D1、D89在6d内达到采菇高
峰,而D0015、D3在第8~9日产量达到最大;
供试4个菌株第二潮与第三潮菇的采收高峰相
差不大,分别为采菇开始后6~7d和4~5d
(图1)。
72
食 用 菌 学 报 第22卷
图1 采收期内不同菌株棘托竹荪产量分布情况
Fig.1 Distribution of D.echinovolvatayields throughout three harvesting periods
3 讨论
  农作物与棘托竹荪套种或间作可合理利用
土地空间,已成为农业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如
林下套种[9-10]、与大豆[11]和蔬菜[12]等作物进行套
种。笔者研究结果表明,槟榔芋与不同棘托竹荪
菌株进行间作,槟榔芋产量相近,棘托竹荪产量
以D89最高。综合考虑种植成本及栽培效益,适
宜与槟榔芋间作的棘托竹荪菌株为 D89,该菌株
已在福建推广应用多年,具有出菇整齐,产量高
等特点,成为当地的主栽品种。
笔者分析间作的经济效益发现:单种棘托竹
荪或槟榔芋每666.7m2的产值分别为1.4~1.7
万元、0.5~0.7万元,二者间作后,每666.7m2
的产值可达1.9~2.4万元。利用槟榔芋代替遮
荫棚与棘托竹荪进行间作,不仅可降低生产成
本、增加农户收入,而且菌渣还田可增加土壤肥
力,减少化肥的使用,同时高效利用土地资源,该
间作模式在耕地面积较少的山区具有广阔的推
广应用前景。
由于槟榔芋与棘托竹荪间作时,最终栽培效
果不仅与品种有关,间作时间、间作密度及间作
管理方法也对产量也有很大的影响。首先要安
排合适的间作时间,使槟榔芋生长时植株的叶片
能够为棘托竹荪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遮荫度;其
次,要将槟榔芋间作于菇畦中间,并且选择合理
的种植密度,密度过小时,遮阴度不够,影响棘托
竹荪生长;密度过大,畦床通风不够,同样不利于
棘托竹荪生长。因此,两者间作的关键栽培技术
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以获得更高的栽培效益。
参考文献
[1]DENG C,FU HT,TENG LP,et al.Anti-tumor
activity  of  the  regenerated  triple-helical
polysaccharide from Dictyophora indusiata[J].Int J
Biol Macromol,2013,61:453-458.
[2]HUA YL,GAO Q,WEN LR,et al.Structural
characterisation  of  acid - and  alkali-soluble
polysaccharides in the fruiting body of Dictyophora
indusiata and their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ies[J].
Food Chem,2012,132(2):739-743.
[3]林陈强,林戎斌,陈济琛,等.棘托竹荪菌盖提取物
的抗氧化活性[J].食用菌学报,2013,20(2):32-36.
[4]韩乐,冯娜,冯杰,等.棘托竹荪液态深层发酵水提
物和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及化学成分
分析[J].食用菌学报,2014,21(4):53-57.
[5]雷银清.竹荪高产优质栽培新技术[J].中国食用菌,
2006,25(5):59-60.
[6]林致钎,姜桂梅.长汀槟榔芋种植表现及高产高效
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4,45(1):60-61.
[7]江晓凌,林衍铨,应正河.谷壳无公害高效栽培竹荪
的技术[J].食药用菌,2010,18(6):44-45.
[8]洪世孟.槟榔芋安全优质栽培技术[J].福建热作科
技,2014,39(2):41-43.
[9]苏德伟,罗海凌,林辉,等.林地套种竹荪高产栽培
技术研究[J].北方园艺,2012,36(17):149-150.
[10]应国华,吕明亮,何林,等.毛竹林下棘托竹荪栽
培基质配方筛选[J].食用菌学报,2014,21(3):
32-35.
[11]毛小伟,陈小平.大豆田套种竹荪丰产配套栽培技
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2):244-245.
[12]刘天学,王长喜.长裙竹荪与粮菜套种高效栽培模
式[J].中国蔬菜,2004,(3):51-52.
82
第3期 马 璐,等:与槟榔芋间作的棘托竹荪优良菌株筛选
Selection of DictyophoraechinovolvataStrains
for Intercroppingwith Colocasia esculenta
MA Lu1,LIN Yanquan1*,XIAO Shenggang2,HUANG Zhongying2,
JIANG Xiaoling1,YING Zhenghe1
(1Institute of Edible Fungi,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tional and Local Join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Breeding &Cultivation of Featured Edible Fungi,Fuzhou,Fujian 350014,China;
2 Economic Crop Management Center,Jiangle Country Bureau of Agriculture,Sanming,Fujian 353300,China)
Abstract:Fungal mycelial growth rates,periods between inoculation and primordium formation,and the
yields of fresh mushroom fruit bodies and taro corms were compared when four 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
cultivars were grown on a Colocasia esculentafarm.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obtained,D.echinovolvata D89
was selected as the most suitable cultivar for intercropping with a primordium formation time of 52days and
a total fresh yield(three flushes)of 2.17kg/m2,combined with a C.esculenta yield of 2.88kg/m2.
Key words: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Colocasia esculenta;intercropping
[本文编辑] 于荣利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