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从藏粮于山到养生食品:中越边境水口桄榔粉的生态智慧研究



全 文 :《科学与社会 》
从藏粮于山到养生食品 :
中越边境水 口桄榔粉的
生态智慧研究
赵乃蓉 秦红增 黄世杰
‘ 南宁孔庙管理所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 ;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中央 民族大学 )
摘要 :在人类长期 的 演进 中 ,每一个族群为 了 本族群生存进行着 坚持不
懈 的努力 ,他们根据 自 己 的处境不 断调 适 自 己的 知识体 系 , 有效且适 时地规
避 了 风险 。 尤其是一 些处在边境地地带 的 少数 民族 , 因 其特殊的 地理位 置 ,
为 应对粮食短缺而 采食代粮木本食物 , 显现 出 了 较 高 的生 态 智 慧 。 研究 以
广 西 中越边境水 口 桄榔粉为例 进行 了 分析 认为 其既不打 扰 自 然环境 的 生
存状态做到藏粮于 山 , 满 足人们 的 营养供给 , 又 能 带动 并 支撑 当 地经济发
展 ,体现 了 边境 少 数民族的 生态 智 慧 。
关键词 :食品安全 , 水 口 ,桄榔粉 ,生 态 智慧

、 问题的提出
中 国是农业大国 ,但农业是否能持续地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 , 特别是遇
作者简介 :赵乃蓉 南宁孔庙管理所助 理馆员 。 研究方 向为社会人类学
基金项 目 年广西 “ 中国南方与 东南亚 民族研究 ”特聘 专家岗 位资助 ! 教 胄部重点研究基地
大项 目 ( 年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项 目 丨广西 民族大学 中 国 东盟
研究中心资助项 目 ( 。
8 2 《科 学与社会 》
到天灾人祸时 ,是否有一些方法可 以帮助人们度过食物短缺的 威胁是我们
必须面对的话题 。 在长期 的历史进程 中 各 民族为 了保障食物的稳定供应
和族群的稳态延续 ,展现出 了 丰富 的生态智慧 。 如在中 国西南边境地区 ,历
史上 曾 长期受战争滋扰 ,人们经常居无定所 ,所有的生活用品都 以轻便易拿
为主 不会有过多的物质储备 。 在居无定所之时 ,人们清楚的意识到 大 自 然
默默地进行着 自 己 的储备工作 ,与 其拖着大量的储备行走 ,不如 掌握方法来
享受大 自 然的厚赐 。 由于携带储备物品而造成的行动不便往往是得不偿失
的 ,适应和掌握大 自 然 中 的库藏明 显更轻松一些 。 动植物资源的丰富多样
是无法以人类 的力 量收藏的 ,这既是对大 自 然 的认识 也是一种策略 桄榔
便是满足上述条件 的植物之一 。 人们 发现这种食物不仅取食方便 , 而且淀
粉是用来充饥的上好选择 。 桄榔树从嫩芽到髄心都可 以被利 用 ,不仅可 以
制作成可 以充饥的代粮淀粉食物 还能制作各种生产生活工具 。 可惜的是 ,
如今在广西 ,只在中越边境地区才有制作加工的技术流传下来 。
桄榔树之所以被偏远少数民族使用 , 是因 为 此树木生长于热带和亚热
带地区 ,多生于 山林之中 ,在生产生活技术贫乏或者战乱时期 ,人们在深山
之 中获取的食物要求既获取容易 ,又要充饥易食 。 将桄榔的髓心作为食物
的确 深得人们的喜爱 ,而且对于古代以采集食物为 生 的人们来说是不可多
得的美 味营养食品 。 髄心 、 嫩芽 、花絮都是食物 的来源之一 , 即砍 即食 。 水
口关在中越关系紧张时期 , 当地人民经常在 山 里的防空 洞躲避 , 虽没有人员
伤亡 ,但挨饿的机会不少 。 当时人们 经常 以桄榔树的嫩 芽作为 蔬菜食用 。
直到现在 ,桄榔树依然是当地大部分居民 的生计来源 之一 。 当地居 民正是
因 为认识到 了桄榔在保障食物供应和生产生活 等方面的 巨 大利用价值 , 才
能在恶劣 的边境地带生存下来 。 同 时 , 近些年来桄榔粉逐渐走上 了都市人
的餐桌 。 这样 的生态 智慧 与当下关于食 品安全的 思考又格外契合 ,成为最
有效的防范和应对粮食危机的措施 。 就是既不打扰 自 然环境 的生存状态 ,
能满足人们 的营养供给 , 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 本文对 中越边境地 区龙
州县水 口 镇保 留下来 的桄榔粉加工工艺进行考察 ,展开分析当地人在长期
的生产生活 中应对食物短缺所采取的智慧与方法 。
第 卷 第 期 】 年
二 、桄榔木利用现状及桄榔粉制作工艺
桄榔木的利用
桄榔 ,棕榈科 ,桄榔属 ,常绿 高大乔
木 。 桄榔 《广志 》 ) ,又名 : 莎木 (本草 拾遗 ) ,姑榔木 《 临海异 物志 》 , 面木
《洛阳伽蓝记 》 ) ,董棕 《卮言 》) ,铁木 《纲 目 》 ) ,糖树 《两般秋雨庵随笔 》) ,
山椰子 、 南椰 、砂糖椰子 、熬任 广东海南 ) 。 乔木状 ,茎较粗壮 , 高 米至
余米 ,直径 厘米 ,有疏离的环状叶痕 。 果似鱼尾葵 ,但较大一些 ,直
径达 厘米左右 。
树干外包有纤鞘 。 羽状复叶丛生于茎端 , 小叶多数线形 。 其髓心 可 以
提出淀粉 ,名 为桄榔粉 ,古代称“桄榔面 ” 。 原产亚洲南部 ,马来西亚 、印度 、
越南 、老挝 、柬埔寨 、缅甸 、 印尼等东南亚各 国分布利用较广 ,斯里兰卡 、澳大
利亚也有分布 。 中 国很早以前在广东 、广西 、云 南等地都有 出产 , 后来 四川
也从广东移植桄榔树 。 桄榔生于山 谷阴湿地方或山坡上密林 中 ,少有栽培 。
大部分居住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原住民们都有食用这种植物的经历 。
制桄榔粉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诸民族 中利用较为普遍 , 另外 ,在 云南的
独龙族和拉祜族等少数 民族也有提取董棕粉的 习俗 。 虽然提取方法简单 ,
但对这种资源如杀鸡取卵 ,损害极大 。 需要将整棵树连根挖出 ,能够提供较
多分量的树需生长 年左右 。 食用方法十分简单 ,先用冷水或温水搅拌均
匀 再用 ° 以上的 开水 冲泡 ,一边加水 ,一边搅拌成糊状 ,慢慢变成一种
浅褐色的物质 ,像是猪皮熬的 肉冻 ,又软又滑 ,半透 明 中带着 晶莹 。 尝起来
与藕粉的 口感相近 ,但相较细腻柔滑一些 。 目前在中越边境的广西龙 州县
还保持着制作桄榔粉的传统工艺 。
龙州 县 内 ,桄榔粉的 主要产 区有水 口 、武德 、金龙 等地 。 桄榔粉是龙 州
传统名品 ,有清凉 、解热 、 生津止渴的 功用 , 又是治红痢 、 白 痢病之 良药 。 桄
榔粉与桂林马蹄粉 、贵县大红莲藕粉 、平乐百合粉称为 “广西 四粉 ”颇有名
气 。 本文研究调查主要地点是水 口镇旧街 。 水 口 旧街位于水 口镇镇政府西
北面一公里处 属水 口 居委管辖范 围 , 由 文 明街 、 华强 街组成 ,建于 清朝 末
年 ,至今有 多年的历史 , 目 前全街共有 户 人 。 有壮 、 汉 、瑶 、 京
8 4 《科学与 社会 》
等 个民族 ,壮族占 。 主要操桂西南壮话 、粤语 ,其次讲平话 、客家
话 。 旧街与越南 山水相连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发源于越南 的牧马河和洞桂
河在此交汇 ,水运便利 。 桄榔粉加工的手工作坊全部集中在 旧街 。
近 年来 , 随着桄榔粉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越来越多 的桄榔树被砍
伐用来加工桄榔粉 ,以满足市场需求 。 世纪 中后期 ,龙州县范围 内 的 山
林中 曾有很多野生 的桄榔树 ,人们还可 以就地取材加工桄榔粉 ,到 —
年代 ,桄榔粉的市场需求量迅速增加 ,大量的桄榔树被砍伐 , 至上个世纪
年代末龙州县范围 内 可用来加工桄榔粉的桄榔树 已 基本砍伐殆尽 , 唯有 旧
街桄榔粉加工产业因其能从越南采购 到大量桄榔树而得以继续发展 。
目 前 水 口 旧 街只有 两家专门从事桄榔粉深加工 、包装 、销售 的企业 ,均
为家族式企业 ,规模不大 大部分原料都是去 旧街上 的作坊收购 。 仅凭企业
自 身的能 力无法带动桄榔粉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 这就暴露 出 了几个
主要问题 : 一是桄榔粉产业的原材料主要依靠进 口 , 未形成循环的可持续发
展之路 。 二是专门从事桄榔粉深加工 、包装 、销售的公司都为 家族式企业 ,
能力有限 。 三是加工制作过程不规范 。 目 前龙州旅游业正在兴起 ,水 口 又
是 口岸 ,业秀 园和苏宫保墓冢都在旧街 。 居 民们现在都在 自 己 家 门 口制作 ,
粉碎机的噪音大 ,很多居 民 的家建在业秀 园外围 , 影响水 口镇的环境外观 。
四是 年 , 旧街有 户居民专 门从事桄榔粉初步加工 , 有 户居 民从
事桄榔粉的粉碎加工 , 有 户居 民专 门从事桄榔粉原料 桄榔木 )的采购 , 而
年只有十几家粗加工作坊 ,粉碎和采购者也相对变少 数量 明 显下降 ,
大部分都去做边贸生意 。 主要还是靠两家大型企业支撑整个水 口 的桄榔粉
产量 。 大部分水 口人宁愿生活拮据一些也要把孩子送到 县城里读 书 ,之所
以如此是希望 自 己 的后代不需要再从事手工业加工等体力 劳动 。 以上几点
都从不同方面阻碍 了桄榔木加工工艺 的延续 。
桄榔粉制作的工艺考察
种植
桄榔树是一种偏阴性植物 , 喜湿润环境 ,多散生于石 山 沟谷和土 山 中下
部 对土壤要求不髙 ,在酸性土 、钙质土上均能生长发育 , 尤其在灌木林 中种
植 为最好 ,耐荫蔽 , 能在短期 一 ° 低温下过冬 。
桄榔树属于滥生植物 ,一年 四季都可以种植 ,但要有充足的水分确保种
第 卷 第 期 年
苗成活 。 一般来说 ,种植桄榔树的最佳时期是在每年春季 、 月 份 。 种植
桄榔树的时间最好选择在雨天 。 育苗播种后 出 苗不齐 ,有 的 到第 年 春才
出 土 ,所以 一般先把种子密播于苗圃地的河沙 中 。 播后 — 个月 苗木 出 土
并长 出真叶 ,雨天移到苗床上培育 ,苗木移栽后立即淋透水 并搭荫棚遮荫 ,
每月 除草 次 , 月 和 月 各施一次氮 肥 , 并注意防治病虫 害 , 护 理的
好 第三年可全部 出 圃上 山造林 。
总之在水 口镇种植桄榔树 ,不论从气候 、土壤 、湿度 、温度等客观条件 ,
还是从当地人的知识结构 、生计需求 、 饮食需求 、 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是一举
数得的行为 。 虽然 当地政府深知 种植 桄榔树能为他们带 来长久的经 济效
益 ,但迟迟没能付诸行动 ,造成了 当地人民一定程度上的不满和倦怠 。
收获
桄榔粉 的收获季节主要集中在每年的 月 到次年春分时节 。 临 近
花期的时候含淀粉量最多 ,淀粉质量也最好 。 此时 斤桄榔木可得到
斤左右的桄榔粉 。 桄榔树成粉少时 , 一方面受到雨 季影响 ,雨水多的时节 ,
桄榔树含淀粉量较少 ,常常入不敷出 , 斤桄榔木提炼之后才得 到 斤
左右的淀粉 。 当地人们会在这段时间停止加工桄榔粉 ,通过加工 山黄皮 、龙
眼等手工业作为生活补贴 。 另一方面 ,桄榔木主要依靠从越南进 口 。 越南
每年水稻种植两造至三造 。 冬春造在十二 月 和次年的一月 播种 , 二 月 下旬
收割 。 晚造则在六月 中旬播种 。 ( 主要指越南北部地 区 这期间大部分越南
农户会停止供应桄榔木 。 所 以每年 的 十二月 份到 二月 下旬 , 六月 中旬到九
月 份水 口镇 当地人民很少加工桄榔木 而 以加工山 黄皮 、龙 眼 、 中草药材或
从事散工为 主 。
加工工艺
制桄榔粉的传统方法是毎年春夏时节 ,在它开花之前 ,选高大的桄榔树
砍倒 取出赤黄色的髓心 ,砍成小段 , 放到石臼 中舂烂 , 用石磨磨成粉 ,置缸
中用清水搅和 ,滤去粗渣 ,再放人布袋里 在清水缸中反复搓洗 使淀粉 自 布
眼渗 出 ,经过三次沉淀 ,得到湿的淀粉 , 晒干后即成桄榔粉 。 在水 口 桄 榔粉
整个制作过程一般耗时 天左右 ,具体步骤分为 :选材 、粉碎 、剥离 、沉淀 、 沥
水 、 晾干 、搓碎 、晒制 。
8 6 《科学与社会
市场与消费
桄榔粉销售商主要分为三类 。 一类为初级手工业作坊 是 目 前桄榔粉
市场的主要供应方 另 外一类是规模较大的厂商 ,如 彩森 、 园林 等 已形成规
模 的企业 。 这些企业有 自 己 的厂商和进货渠道 ,大部分由 自 己 的工人制作 ,
当供不应求时才会去手工作坊收购 ;第三类是完全依赖手工作坊收购 ,只进
行后续加工 、包装 。 现在市 面上 销售的桄榔粉以袋装为主 ,散装的桄榔粉只
有在龙州县境 内才有 。
近年来 越南 边民 意识到桄榔粉在中 国的市 场需求不断增 加 ,桄榔木价
格稍微有些提升 , 但并未影响水 口镇当地人的收益 。 总体上来说 ,现在桄榔
粉在 中 国 市场处于供不应求 的阶段 。 而无论商场需求 如何 ,桄榔木的 价格
不会有太大起伏 。 边际收益呈现递增 的趋势 。 对桄榔粉产业在带动 当地经
济发展和解决 当地人就业等方面具有很大 的开发价值 ,但仍然面对着重重
阻碍 。
现在居住在云南 的佤族等少数民族也懂得制作加工桄榔粉的技术 。 然
而却苦于 “无树可砍 ” 。 国家政策是 旨在保护生态环境 ,种植以 后不得砍伐 ,
将桄榔树定义 为瀕危树种 。 而人民的意 图 旨在既种植又砍伐 。 一系列 的矛
盾 由此产生 。 人们希望种植桄榔树 ,但桄榔树长 成 以后 到底归谁所用 ? 是
否有权砍伐 ? 谁有权利砍伐 ? 这些都还未给 出确切 的保证 。 当地人对桄榔
的 了解深刻 ,知道如何种植和栽培桄榔树 ,桄榔树在将近开花之前砍伐最为
合适 ,产粉量最高 。 若错过花期还未砍伐 ,不久桄榔树便会死掉 , 并不利于
桄榔树的保护 。 所以 “不准砍伐濒危植物 ” 表面看起来是对珍 贵树种 的保
护 ,实际上变成了导致此种植物和相关技术消失 的 “罪魁祸首 ” 。
将传统工艺与 当地生计相结合是对传统技艺最好的保护和 传承之法 。
技术是连接 自 然与社会的 中介 ,他的终极 目 的是要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 ,必
然 以人与 自然的 和谐为首要前提 。 解决技术的发展问题关键在于社会的建
构和 发展 ,掌握和分析限制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才能使技术在社会发展过
程中逐渐成熟 。 而传统技术的发展已 经成了 自 然环境不能承受之重 , 最终
如何协调社会与 技术 ,还需实现技术创新的生态化 。 而其中存在 的障碍主
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 ,风险承担问题 。 要促成传统技术 的生态化转 向 ,需
要承担一定的经济风险 ,企业和个人的 目 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必然要承担
第 卷 第 期 年
额外的经济风险 。 若没有相关政策的保护 , 企业和个人会选择最优方案 以
实现利润最大化 第二 , 固定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难 以转变 。 传统技术在长期
实践 中依赖固定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 转变难度大 ;第三 , 人文条件 限制 。 对
技术 的转型 ,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影响 , 相关社会群体 和个人的观念 、意识就
是促进转 向的最根本 的动力 , 而 目 前这种动力 明显不足 。
三 、藏粮于山 :桄榔粉与古人的生存智慧
桄榔粉是古代中 国南方地 区的主粮之一 。 人们用它作饼 ,之后配 以乳
酪 经过发酵之后酿酒 。 但是引发我们思考 的是 , 为什么在现代社会 中 , 我
们很少发现这种食物的身影呢 ? 杨庭硕在贵州 麻山做 田 野调查期 间 ,通过
观察 当地加工玉米的方法联系史料推测 出 ,桄榔 曾 经是南方部分少数民族
的主粮之一 。 而后被作为粮食的记载逐渐减少 ,直至唐代 ,桄榔已经被作为
一种观赏植物栽培于屋舍 、庙宇附近 。 而桄榔作为食物的地位被动摇甚至
取代的主要原因是它无法被中 央王朝所接受 不利于长途运输 ,更加无法作
为税收的对象摆放于 国家粮仓中 。 《后汉书 ? 南蛮西南夷列传 》 中 的一段论
述 “胖柯地多雨潦 俗好巫鬼禁忌 ,寡畜生 ,又无蚕桑 故其郡最贫 。 句町县
有桄根木 ,可 以为面 百姓资之 。 ”其中对 “贫 ”的描述更值得我们深思 ,主食
的多样性选择只是一种生活 习惯 而非极度贫 困 以致无法饱腹 ⑴ 。 原初社
会的人们实际上不需要为生 活过度担忧 , 因 为资源 即便有限 ,他们的方法和
途径却是多样的 。 “代粮食物 ”在今天看来是出 现在荒年或者是生活悲惨 的
年代 ,加工制作的过程被我们描述成艺术 。 而对 当时的人 ,那仅仅是他们丰
富食物体系 中 的一支 。 人们选择这种植物作为主食并不是因为物质匮乏 ,
而是各地区人们对 “主食 ”理解方式和定位的不 同 ,他们对这种植物的利用
如 同我们现今对米面的食用一样 。 可见在理解古代人的知识体系上 ,我们
目前的逻辑和推理方式都存在着弊端 。
采集食物是人们最早且普遍采取的生产活动 , 有着食用方便 ,方法简
单 ,老少皆宜的特点 。 人们按照节气 、季节对采集植物进行划分 ,从种子 、叶
茎 、花絮均能尽其用 。 对采集食物的加 工 、食用 、贮藏方法按地域划分而有
所不 同 。 少数民族人民通过对动 、植物的生物特性和生存环境的掌 握 知道
什么时候才是采集植物的最佳时期 ,对植物的味道 、 食用方式 、 药用价值都
8 8 《科学与 社会
了如指掌 。 原始人采集食物的宗 旨是食物来源的广泛性 。 这样既可 以保障
食物 的充足 , 又可 以减少食物储备的资源消耗 。 群体之间 的相互依赖程度
便会减少 。 在势力悬殊之下 , 为 了 与强势群体相抗衡 某些弱小势力 的群体
需要依附强大 的势力 给予支持 ,才能保障 自 己 族群的生活安定 。 吾淳认 为
古代中 国科学技术不仅是 向农业辐辏 还具有 向权利辐辏 的特征 受权力支
配的科学技术含有十分明显 的合 目 的性 。 在中 国科学技术 的发展过程
中 ,农业起到 了不容被忽略的重要推动作用 。 唐代时期 ,西南夷南 、 北方在
政治地位上的逆转正是 百越民族在广大南方地区推广水稻种植的时期 。 而
水稻种植技术 的推广和广泛应用需要一个庞大的政权给予配套的社会保障
和管理制 度 。 人们开始考虑食物是否容易运输 、保存 、加工 , 管理是否方便
等等问题 。 这样的结果就演变为 选择 的食物种类逐渐减少 , 并非是人们最
初的选择 ,而是被赋予了某种利益的结果 。 虽然组织化程度逐渐提髙 ,庞大
政权崛起 ,但这样始终都是违背生态原则的 。
长期 以来 , 水 口 人坚持手工制作桄榔粉 。 国 内不能砍伐 ,就想办法利用
边关的优势去越南购买 , 这项技术融合 了 人们千百年的 智慧 和 汗水得以保
存下来 。 而现今只注重技术推广 ,忽略科学理论探索 违背 了植物的多样性
生存和 因地制 宜的原则 。 灾难就会慢慢降临 。 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
和差异性 。 生态适应的办法也必须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才能保持人类行
为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互 动 。 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尽可能多 的地方性知识和
经验 ,探索其中利弊得失 ,才能及时且灵活地应对各种生态危机 。 而中 国西
南边境 的水 口镇居民们对桄榔的加工利用方式是审视当今食品安全问题的
窗 口 , 以重新思考对食物获取途径的多样性选择 。
四 、绿色食品 :桄榔粉与今人的生态智慧
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对桄榔进行了再认识 。 杨庭硕将少数民族的生态智
慧与对木本植物 的食用结合起来 ,对古代刀耕火种的进行了 反思⑷ ,李荣华
指 出岭南人素来有 以桄榔面做饼 以充饥 的 习惯 ,并强调这种对植物多样性
的利用方式不仅是对生态环境 的适应结果 ,也 是满足人们社会环境 的 产
物 ,杨庭硕 、农人富在分析桄榔木的相关本土知识及利用方式时 ,指 出桄
榔木各个部分均有很强的利用价值 。
第 卷 第 期 年
最初被视为采集食物之一 的桄榔 ,还是美味 的 良药 。 现在 当地人的 眼
里是一种谋生手段 。 祖先遗留下来的制作工艺使他们能够依靠 自 己 的双手
赚得财富 ,无需到处奔波便可 以满足生活所需 。 不管是外 出务工还是 出嫁
在外 偶尔 回家 ,家里的亲戚都会赠上一些桄榔粉作礼 , 以备家人 、朋友在外
会有急用 。 每逢夏天 ,家里常见的饮品和零食就是煮好 的桄榔粉 ,既是解暑
良品 , 又可 以做加餐饱腹 。 从前在水 口没有几家人舍得吃桄榔粉 ,纯粹把它
当作珍贵 的药材使用 。 通常都用来换成生活用 品和米粮 , 除非 家里有人闹
肚子 ,吃些桄榔粉来医治相对便宜一些 。
随着 当代科技的进步 ,人们对养生 的追求 日 益增多 ,要求食物健康又美
味 。 现代 医学研究发现 ,桄榔粉含有较高 的膳食纤维并含有多种 人体必需
的微量元素如铁 、铜 、锌等 , 以及维生素和蛋白质 。 长期食用可以增强食欲 ,
同时 可以 明显 的对抗人机体的 自 由 基损害 ,提高人体机耐力 、抗寒能力和抗
缺氧能力 ,增加皮肤弹性 ,延缓机体衰老的进程 。 可见桄榔粉在今天作为一
种绿色保健食物的存在意义极大 。 但是市场经济 的不断发展 ,将桄榔完全
塑造成了一种单纯的生钱工具 。 技术创新始终无法脱离促进经济发展的任
务 。 在当代社会 ,技术创新不仅意味着经济创造还意味着对社会 的创造 。
创新必须具有充分的创造性才能得以实施并保 留 。 而技术要得 以发展也必
须争得社会的认同 ,更确切地讲是技术与社会相互认同 以达到 良性互动 。
从“神树 ”到 “摇钱树”
桄榔树的利用价值 ,让我们认识到一种可能性 ,即将保护生态环境与促
进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一种生计的 可能性 。 首先作为一种生计 的存在 必须
具备的条件是 : ( 桄榔 曾经是水 口镇的 主要生计 , 全镇居 民都 以此为 生 。
是人类文化适应的产物 。 桄榔的 相关行业之所 以是今天这般场景 ,是各种
历史原因所致 。 ( —种作为饮食来源的生计 长期存在的必要条件就是要
满足人们 的营养需求 。 桄榔树既有能提供淀粉 的髄心又有能补充人体所需
维生素 的嫩芽和种子 。 ( 当地人对此种生计的满足程度 , 同时还要受到旅
游开发 ,经济建设 ,对外开放等等 因素 的制约 和考验 。 桄榔粉不仅曾 支撑水
口镇全镇居 民的生活 ,现在依然如此 。 在经受各种考验之后 桄榔粉产业成
为一种生计被继承 了下来并被赋予 了新的意义 。 曾被当做珍贵主粮 的桄榔
粉 , 巳演变成一种保健 、养生的绿色食物 。
9 0 《科学 与社会 》
野生食用植物的人工驯化
植物 与外部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 ,才能顺利存 活下来 。 在抵御外部环
境影响时 ,对环境变化做出 或快或慢 的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 ,从而形成稳定
的植物群落分布 。 而通过人为干预 ,可以加快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效率 ,提高
植物对环境适应的敏感度 而更快促成植物形成对环境趋于稳定的生态适
应对策 。
目前 水 口镇的一大特点就是当地居 民全部从事的 是边贸 生意 和手工
业加工 ,大片的林地 、 山 地没有被利用 。 而种植桄榔树正好可 以很好地利用
起 周 围 的山 地 , 同时为 当地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 。
在水 口 镇居 民 的文化适应过程中 ,人们对 自 然界的介人时刻在发生着 。
人们通过经验的积累形成了地方性 知识 , 掌握了 动 、植物的生长规律 从而
使他们 的劳作可以事半功倍 。 让食物的获得变得愈加稳定 。 桄榔树一直以
来基本处于野生状态 , 虽然在 国 内 并没有任意砍伐桄榔树 的现象 ,但对其
“不闻不问 ”也并非是绝对的保护 。 具体地说 ,桄榔已不是单纯的植物 ,而作
为一种桄榔文化存在 。 桄榔对我们外来人而言是一种树 ,对 当地人而言却
是一种粮食来源 一种食物的补充 。 篠原徹在对海南省初保村的 环境和生
计做调査期 间 , 发现在 当地 的农村 , 对 自 己 “ 喜爱 ” 的植物进行 了移植 和栽
培 , 以供应当地人所需 。 这些植物生长的 地方就是 “人为 的 自 然环境 ” 。
将来栽培于人们附近 山地上的桄榔树林就成了 既具有经济价值 的 “作物 ” ,
又有着与生态林 同等的地位 。 若桄榔被作为一种经济作物人为地移植和栽
培 ,其生物的基本特性并不改变 ,不 占用生活用地 ,也不需要开采林地 ,期间
稍作维 护便可成活 。 野生桄榔树 的栽培化将会创造人与 自 然的 良性互动关
系 。 在最初 的人类 和大 自然互相磨合适应的过程中 产生的文化教会了我们
如何 “美好地生存 ” ,将生物 多样性作为生活 适应战 略的 生计系统主 旨在于
对 自 然资源的复 合型利用 ,探寻人与 自 然共生 、共创之路 。
野生食用植物的人工 驯化 ,是 由 于人类在获取食物 的过程中受到众多
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这增加 了采集食 物的 风险性 , 甚至得不到 充分 的保
障 。 于是人们开始对某些重要的食用植物进行驯化 , 自 此进入农业文明 的
时代 。 于此 ,对野生食用植物 的驯化 ,实际上是人类长期选择植物 的文化制
品 。 人类驯化了植物 ,植物的生存也开始依赖人类 。 生物 的多样性和遗传
第 卷 第 期 年
多样性要求我们必须对地方性知识体系进行实践和创新 。 在 《生物 多样性
公约 》第 条 就地保护 ”第 款和第 条“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的持续利
用 ”第 款中 ,均对传统知识的价值 、创新和实践及惠益分享等作出 了 明确
具体的规定 。 当地人对生境和资源的利用都给这种知识 的创 新和实践提
供了可以发挥效力 的舞台 。 原地保护无疑是对动植物资源进行维护 的高效
且低成本的方式 , 当地居民的充分参 与使地方性知识的推广和应用具有很
强可操作性 。 在中 国西南地区的木本—草本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取得了不
菲的成绩 。 史书上记载在嘉庆年间 已 开始形成林粮间作的农林复合体统 已
达到优势互补 。 西双版纳种植橡胶 咖啡 茶叶 、香蕉 菠萝的模式都取
得 了不错 的成效 。
虽然都是讲求用 、 养结合 ,但基于各个地方的经验均有所差异 , 传统地
方性知识在资源的管理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和潜力 。 传统知识对资源的
管理是人类在长时期对当地生境 和资源 的不断认识和利用的基础上形成
的 ,本身就具有“ 可持续 ”的特性 。 将桄榔作为一种粮食植物种植于 当地 山
林不仅涉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还涉及到人类的饮食 、文化 、健康 、粮食安全储
备等诸方面 。 不需花费太多成本做产业规划便可塑造随时可 以取用 的生态
防护林 并做到 “藏粮于山 ” 。
五 、讨 论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系统发展 观所处 的社会环境的改变 ,使少数民族
传统文化的适应性面临挑战 。 科技水平的飞速提高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快速
发展与少数 民族传统生态文化 的发展速度不一致 ,使人们也不再仅仅依赖
某一种生计 。 而将眼光聚焦于经济利益较大 的经济类型 ,造成传统生态文
化丧失 了约束力 。 发展和改造地区生态文化以适应 当代社会环境的发展要
求 促使少数民族地区 的经济 、生态协调发展 以增强生态 系统的恢复能力 、
适应能 力 以及约束力 。 其中涉及 因素广泛 , 需考虑到 当代社会经济系 统的
特征 和区域生态文化的发展背景等 。
① 生物多 样性 公 约 中 国 可持 续发 展 信息 网 (
〉 ( 检索 日 期 : — — 〉
9 2 《科学与社会 》
作为 一种绿色养生食 品的桄榔不仅具有保健功能而且具备人类身体所
需的营养 ,是适应西南边境当地气候的一种具有药食同源特色的食物 。 并
且产量大 易 获取 ,易成活 ,做到 “藏粮于 山 ”等特点 。 对桄榔粉的加工技术
是基于 当地人对 当地 自 然资源的认识和掌握 。 由 于桄榔树的生长具有一定
期 限 ,如 若不能在其存活期间适时地砍伐利用 ,桄榔树结果之后不久就会死
亡 ,反而不利于对桄榔树的保护 。 而这些生态技能只被 中 国西南地区 的少
数民族族群所掌握 。 如今将此 中 生态智 慧 与 当地的文化分离开来 , 与 当下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相结合既是对传统工艺 的保护也是对地方性生态知识的
推广 , 更加可 以促进 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 。
通过鼓励砍伐来鼓励种植 。 只有从根本上寻 问题之根源才是解决问题
之道 。 禁止砍伐桄榔树本身就是对资源的浪费 , 开过花 的桄榔木就无法提
炼淀粉 ,结果之后便会死亡 。 有资源却放在那里不用 ,任其 自 生 自 灭 ,这种
做法的“愚蠢”不言而喻 。 放开政策 ,允许人们可 以适时砍伐桄榔木 但条件
是砍伐的数量与种植的数量必须相当 。 凡是 自 己种植的桄榔树均授予砍伐
的权利 。 这样就可 以提高人们种植桄榔树 的积极性 , 又为维护 当地生态环
境提供了政策保护 。
参考文献
肖 锋 论技术发展的社 会形成 种 关联 中 国 实践 的 研究 博士 毕业论文
中 国人 民大学 ,
杨庭硕 植物与文 化 : 人类 历史 的 又 一种 解读 吉首 大学 学报 (社 会科 学版 ) ,

吾淳 古代 中 国 科学 范 型—从文化 、思 维 和哲 学 的 角 度 考察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
杨庭硕 释“沤榔 ”—对古 苗瑶 民族生态智 慧 的再认识 吉首 大学学 报 (社会科 学
版 ) ’ :
李荣华 生态适应 与文化创 造 : 汉 魏六朝 时期岭南人 民对植物 的 利用 中 国 农 史 ,

杨庭硕 ,农人富 中 国 西南各少数 民族本土 知识在当 代粮食 安全战略决 策中 的 利 用
价值 例举 责州 民族研究 , :
篠原徹 介于野生和栽培之间 的植物群 广西 民族学院学院 (哲 学社会科 学版 ) ,

第 卷 第 期 年
西谷大 大 圏套与小圏套— 围绕着 火 田展开 的小型动 物狩 猎 广 西 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责任编辑 杜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