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小叶绿萝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黄 凤兰 ,梁 冰 ,卢宝 伟
樊 锐锋 ,胡 宝 忠
(东北农业大学 ,哈尔滨 150030)
摘 要:本实验采用了愈伤组织和增强腋芽生枝能力两
种途径对小叶绿萝进行组织培养。 基本培养基为 1/ 2MS。
愈伤组织途径:最佳外植体为茎段;诱导愈伤培养基最佳
PGR浓度配比为:6 -BA(3.0 mg/ L)+NAA(0.4 mg/ L)+
2 , 4-D(0.8 mg/ L(毫克/升));胚状体的分化培养基中不加
入生长调节物质效果最好。增强腋芽生枝能力途径:外植体
为带节的茎段;诱导丛生芽培养基中 PGR最佳浓度配比为 6
-BA(3.0 mg/ L)+NAA(0.2 mg/ L(毫克/升))。 生根培养
基中加入 NAA(0.05 mg/ L(毫克/升))。待根长到 3 cm ~
5 cm(厘米)即可炼苗 、移栽。
关键词:小叶绿萝;组织培养
中图分类号:S682.36;S60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0009(2004)06-0076-03
绿萝(Eipremnum aureum)为天南星科绿萝属植物 , 原产
印尼所罗群岛。蔓性多年生草本 , 耐荫 , 以攀援茎附于它物
上 ,茎节有气生根。叶广椭圆形 , 蜡质 ,暗绿色 , 有的镶嵌着金
黄色不规则斑点或条纹[ 1] 。枝条悬挂下垂 ,常用作柱式或挂
壁式栽培。北方冬天万物凋零 ,绿萝叶绿生辉 , 是一种室内观
赏价值很高的观叶植物 , 深受人们喜爱。用于宾馆 、商厦 、饭
店的室内花园和大型展览温室 、花展中布置 , 异常气派。在家
庭中陈设于客厅 、书房 、几架 、卧室屋角等处 , 特别清新悦目。
目前 ,还广泛用作插花的陪衬材料[ 2] 。绿萝通常以无性扦插
繁殖为主 ,繁殖系数较低。 1998 年王越铭等[ 3]以绿萝幼嫩的
茎尖和茎节作外植体快繁绿萝 , 诱导芽分化培养基为 MS+6
-BA(3.0 mg/ L)+NAA(0.01 mg/ L(毫克/升)), 丛生芽培
养基为 MS+6 -BA(5.0 mg/ L)+NAA(0.2mg/ L(毫克/
升)), 生根培养基为 MS +NAA(0.01 mg/ L(毫克/升))。
2002 年郭英等[ 4]以茎段为外植体快繁绿萝 , 结果表明:愈伤
组织诱导最适培养基为 MS+6-BA(3.0 mg/ L)+NAA(0.2
mg/ L)+2 , 4-D(0.4 mg/ L(毫克/升));不定芽诱导与分化
最适培养基为 MS+6-BA(2.0 mg/ L)十 NAA(0.2 mg/L)+
GA3(0.1 mg/ L(毫克/升));由于绿萝的茎节处易产生不定
根 ,省去了生根的步骤。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小叶绿萝。
1.2 方法
由于植物快繁茎芽增殖有多种途径[ 5] , 本实验采用了愈
伤组织途径和增强腋芽生枝能力两种途径进行。通过愈伤
收稿日期:2004-07-02
组织途径所用的外植体为叶 、叶柄和不带节的茎段。通过增
强腋芽生枝能力途径所用的外植体为带节的茎段。
1.2.1 材料的消毒处理 剪取幼嫩的叶 、叶柄和不带节的茎
段 、带节的茎段 ,用流水冲洗 30 min(分钟)以上 , 再用 75%的
酒精处理 30 s(秒), 0.1%的 HgCl2 中灭菌 10 min(分钟), 最
后用无菌水涮洗 8~ 10次。
1.2.2 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将消毒处理过的外植体分别接
种到 MS 、1/ 2 MS 培养基中(其他成分相同), 统计材料的褐化
率 , 筛选适宜的培养基。培养基的蔗糖用量 30 g/ L(克/升),
琼脂 7 g/ L(克/升), pH5.8 , 培养室温度 25±2 ℃, 每天光照
10 h(小时),光强 1 500 Lx(以下同)。
1.2.3 愈伤组织途径最佳外植体的筛选 将消毒处理过叶 、
叶柄和不带节的茎段分别接种到 1/ 2MS 的培养基中(其中的
生长调节物质浓度配比相同), 统计诱导出愈伤的外植体数 ,
筛选出最佳外植体。
1.2.4 愈伤组织途径诱导培养基中生长调节物质(PGR)最
佳浓度配比的筛选 将外植体分别接种到 1/ 2MS +6-BA
(1.5 mg/ L、3.0 mg/ L、4.5 mg/ L)+2 , 4-D(0.2 mg/ L、0.4
mg/ L、0.8 mg/ L(毫克/升))+NAA(0.1 mg/ L 、0.2 mg/ L、0.
4 mg/ L(毫克/升))共 27 个处理的培养基中 , 统计每个处理
诱导出愈伤的外植体数 ,筛选出最佳 PGR配比。
1.2.5 愈伤组织途径分化培养基中生长调节物质(PGR)最
佳浓度配比的筛选 将胚状体分别接种到 1/ 2MS+6-BA(0
mg/ L)+NAA(0 mg/ L)和 1/ 2MS +6 -BA(3.0 mg/ L、4.5
mg/ L)+NAA(0.2 mg/ L 、0.4 mg/ L(毫克/升))共 5 个处理
的培养基中 , 统计每个处理外植体分化率 , 筛选出最佳 PGR
配比。
1.2.6 增强腋芽生枝能力途径诱导丛生芽培养基中生长调
节物质(PGR)最佳浓度配比的筛选 将消毒处理过的带节的
茎段分别接种到 1/ 2MS+6-BA(1.5 mg/ L、3.0 mg/ L、4.5
mg/ L)+NAA(0.05 mg/ L、1.0 mg/ L 、0.2 mg/ L(毫克/升))
共 9 个处理的培养基中 , 统计诱导芽率 ,筛选出最佳 PGR 配
比。
1.2.7 生根 将苗转移到生根培养基 1/2MS+NAA(0.05
mg/ L(毫克/升))中 ,待根长到 3 cm ~ 5 cm(厘米)即可炼苗 、
移栽。
2 结果
2.1 基本培养基的筛选结果
将外植体分别接种到 MS 和 1/ 2MS 培养基中 , 统计外植
体的褐化率 , ,结果见表 1。
表 1 不同基本培养基外植体的褐化率
培养基类型 MS 1/2MS
接种的外植体数(个) 86 82
褐化外植体数(个) 69 7
褐化率(%) 80.2 8.5
注:褐化率(%)=褐化外植体数(个)/接种的外植体数(个)
由表 1 可以看出:1/ 2 MS 培养基外植体褐化率明显低于
MS 培养基 , 所以 1/ 2 MS 培养基比 MS 培养基效果好 。
2.2 愈伤组织途径最佳外植体的筛选结果
将消毒处理过叶 、叶柄和不带节的茎段分别接种到1/2
76
·生物技术· 北方园艺 2004(6):76~ 78
MS 的培养基中(其中的生长调节物质浓度配比相同), 统计
诱导出愈伤的外植体数 ,结果见表 2。
由表 2 可以看出:茎段作外植体出愈率明显高于叶柄和
叶 ,所以用茎段作外植体效果最好。
表 2 不同外植体的出愈率
外植体类型 茎段 叶柄 叶
接种的外植体数(个) 162 158 165
长愈伤的外植体数(个) 101 33 2
出愈率(%) 62.3 20.8 1.2
注:出愈率(%)=长愈伤的外植体数/接种的外植体数
2.3 愈伤组织途径诱导培养基中生长调节物质(PGR)最佳
浓度配比的筛选结果
将茎段接种到 1/ 2MS 培养基中 , 培养基中 6-BA(mg/
L)、2 , 4-D(mg/ L)、NAA(mg/ L)的浓度配比见表 3。
表 3 诱导愈伤培养基中生长调节物质(PGR)配比情况
处理 接种外植体数(个)
长愈伤的外
植体数(个)
出愈率
(%)
6-BA(1.5)+NAA(0.1)+2 , 4-D(0.2) 24 12 50.0
6-BA(1.5)+NAA(0.1)+2 , 4-D(0.4) 12 4 33.3
6-BA(1.5)+NAA(0.1)+2 , 4-D(0.8) 24 6 25.0
6-BA(1.5)+NAA(0.2)+2 , 4-D(0.2) 24 8 33.3
6-BA(1.5)+NAA(0.2)+2 , 4-D(0.4) 24 12 50.0
6-BA(1 , 5)+NAA(0.2)+2 , 4-D(0.8) 36 8 22.2
6-BA(1.5)+NAA(0.4)+2 , 4-D(0.2) 48 16 33.3
6-BA(1.5)+NAA(0.4)+2 , 4-D(0.4) 24 8 33.3
6-BA(1.5)+NAA(0.4)+2 , 4-D(0.8) 24 12 50.0
6-BA(3.0)+NAA(0.1)+2 , 4-D(0.2) 48 14 29.2
6-BA(3.0)+NAA(0.1)+2 , 4-D(0.4) 38 6 16.7
6-BA(3.0)+NAA(0.1)+2 , 4-D(0.8) 48 16 33.3
6-BA(3.0)+NAA(0.2)+2 , 4-D(0.2) 36 6 16.7
6-BA(3.0)+NAA(0.2)+2 , 4-D(0.4) 18 6 33.3
6-BA(3.0)+NAA(0.2)+2 , 4-D(0.8) 24 4 16.7
6-BA(3.0)+NAA(0.4)+2 , 4-D(0.2) 48 14 29.2
6-BA(3.0)+NAA(0.4)+2 , 4-D(0.4) 36 12 33.3
6-BA(3.0)+NAA(0.4)+2 , 4-D(0.8) 48 32 66.7
6-BA(4.5)+NAA(0.1)+2 , 4-D(0.2) 36 12 33.3
6-BA(4.5)+NAA(0.1)+2 , 4-D(0.4) 24 6 25.0
6-BA(4.5)+NAA(0.1)+2 , 4-D(0.8) 24 2 8.3
6-BA(4.5)+NAA(0.2)+2 , 4-D(0.2) 18 6 33.3
6-BA(4.5)+NAA(0.2)+2 , 4-D(0.4) 24 12 50.0
6-BA(4.5)+NAA(0.2)+2 , 4-D(0.8) 36 8 22.2
6-BA(4.5)+NAA(0.4)+2 , 4-D(0.2) 36 10 27.8
6-BA(4.5)+NAA(0.4)+2 , 4-D(0.4) 36 9 25.0
6-BA(4.5)+NAA(0.4)+2 , 4-D(0.8) 24 12 50.0
注:出愈率(%)=长愈伤的外植体数(个)/接种的外植体数(个)
由表 3 结果可以看出:6-BA(3.0)+NAA(0.4)+2 , 4-
D(0.8)处理出愈率最高 , 所以诱导愈伤培养基激素最佳配比
为:6-BA(3.0 mg/ L)+NAA(0.4 mg/ L)+2 , 4-D(0.8 mg/
L(毫克/升))。
将长出愈伤的外植体继代到 1/ 2MS+6-BA(3.0 mg/ L)
+NAA(0.4 mg/ L)+2 , 4-D(0.8 mg/ L(毫克/升))的培养基
中 , 22 d(天)后外植体上有胚状体出现。
2.4 愈伤组织途径分化培养基中生长调节物质(PGR)最佳
浓度和配比的筛选
将胚状体接种到1/2MS 培养基中 ,培养基中 6-BA(mg/
L)、NAA(0 mg/ L)的浓度配比见表 4。
表 4 愈伤组织途径分化培养基中生长
调节物质(PGR)配比情况
处理 接种的胚状体数(个)
分化的胚状
体数(个)
胚状体的
分化率(%)
6-BA(0)+NAA(0) 53 41 77.3
6-BA(1.5)+NAA(0.2) 57 37 64.9
6-BA(3.0)+NAA(0.2) 54 28 51.8
6-BA(4.5)+NAA(0.2) 51 19 37.3
注:胚状体的分化率(%):接种的胚状体数/分化的胚状体数
由表 4 结果可以看出:6-BA(0)+NAA(0)处理胚状体
的分化率最高 , 所以愈伤组织途径分化培养基中生长调节物
质(PGR)最佳浓度和配比为 6-BA(0 mg/ L)+NAA(0 mg/
L), 即培养基中不加入生长调节物质。
2.5 增强腋芽生枝能力途径诱导丛生芽培养基中生长调节
物质(PGR)最佳浓度配比的筛选结果
将消毒处理过的带芽的茎段接种到 1/ 2MS 培养基中 , 培
养基中 6-BA(mg/ L)、 NAA(mg/ L ,)的浓度配比见表 5。
表 5 增强腋芽生枝能力途径分化培养基生长
调节物质(PGR)配比情况
处理 接种茎段的总芽数(个)
增殖后的总
芽数(个)
芽增殖率
(%)
6-BA(1.5)+NAA(0.05) 28 63 225.0
6-BA(1.5)+NAA(0.1) 26 61 234.6
6-BA(1.5)+NAA(0.2) 28 65 232.1
6-BA(3.0)+NAA(0.05) 27 71 262.9
6-BA(3.0)+NAA(0.1) 29 77 265.5
6-BA(3.0)+NAA(0.2) 29 82 282.7
6-BA(4.5)+NAA(0.05) 27 71 262.9
6-BA(4.5)+NAA(0.1) 28 63 225.0
6-BA(4.5)+NAA(0.2) 26 55 211.5
注:芽增殖率(%)=接种茎段的总芽数(个)/增殖后的总芽数(个)
由表 5 结果可以看出:6-BA(3.0)+NAA(0.2)处理芽
增殖率最高 , 所以增强腋芽生枝能力途径 , 诱导丛生芽培养基
中生长调节物质(PGR)最佳浓度配比为 6-BA(3.0 mg/ L)+
NAA(0.2 mg/ L)。 将获得的丛生芽切下 , 进行多次重复诱
导 , 得到足够多的幼苗。
2.6 生根
将幼苗转移到生根培养基 1/ 2MS +NAA(0.05 mg/ L)
中 , 待根长到 3 cm ~ 5 cm(厘米)即可炼苗 、移栽。
3 讨论
3.1 基本培养基
本试验所用基本培养基为 1/ 2MS , 与王越铭 、郭英等所
用的 MS 培养基不同。本试验证明:1/ 2MS 培养基能有效降
低外植体的褐化率。
3.2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 PGR浓度配比
本试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最佳 PGR 浓度配比为 6
-BA(3.0 mg/ L)+NAA(0.4 mg/ L)+2 , 4-D(0.8 mg/ L),
与郭英所选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最佳 PGR浓度配比为 6-
77
北方园艺 2004(6):76~ 78 ·生物技术·
百合生理病害及防治
王凤 兰1 ,周厚 高1 ,黄 子锋2
(1.仲恺农业技术学院花卉研究中心 , 广州 510225;
2.广东东莞市农业种子研究所 , 523063)
中图分类号:S682.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0009(2004)06-0078-01
百合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花卉。大部分百合品种可作
切花销售 ,而切花注重花和叶的美丽 , 保证花叶健康无病害是
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 是切花质量和等级的重要指标之
一。现介绍百合生理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 以其为广大生产者
提供参考。
由生理不调 、缺素引起的百合病害属此类病害。
1 叶烧病
1.1 症状
是常见的生理病害。花芽分化后发育期间(肉眼还见不
到)容易发生。茎顶端的幼嫩叶片弯曲几天后出现白色斑点 ,
此时为轻度发生 , 叶子能继续生长。中等严重时 , 白色斑点
变为褐色 ,叶片弯曲。严重时 , 感染的叶片干枯脱落 ,较幼小
的花蕾也会变褐脱落 ,植株不会进一步发育。
1.2 防治方法
1.2.1 不要种植易叶烧的品种 ,若要种植此类品种 , 应购买
较小的种球 ,因为大球比小球更易发生叶烧病 。
1.2.2 种植质量好的球茎 , 特别是根系良好的种球。种植前
应保持土壤湿润 ,种植深度要适宜。种球上部应有 6 cm ~ 10
cm(厘米)土层。
1.2.3 在花芽分化发育的敏感时期 , 尽量避免栽培环境中的
温度和相对湿度剧烈变化 ,尽量维持在 75%左右。叶烧病的
发生病因在于水份吸收和蒸腾散失之间不平衡造成的。
1.2.4 下面一些措施可以避免温度 、相对湿度剧烈变化。通
过遮荫避免过度蒸腾 , 晴天可在一天内喷几次水 ,温室内外
温 、湿度差异大时 , 不能马上通风 , 应选择在早上浇水 、通风。
收稿日期:2004-07-08
当该病出现症状时 , 防治就已经晚了 , 药剂治疗没有多大作
用 , 一般不喷药。
2 百合生理性萎蔫病
2.1 症状
在春季雨量大 、夏季干旱少雨的年份或地区 , 在夏季高温
期易发生该病 , 主要是由于春季雨水多 , 植株生长迅速 ,组织
幼嫩 , 遇到夏季高温干旱时蒸腾量大 , 而百合抗旱力差 ,致使
叶片失水干枯。
2.2 防治方法
选择透气性好 、排水良好的土壤种植百合。多雨季节注
意及时排水 , 避免雨水长时间泡根。选种抗逆性好的品种。
3 缺素症
植株缺少某些元素 ,会形成一定的病症 ,影响植株生长 ,
百合中常见缺氮 、缺铁 、缺镁等症 ,其中以缺铁最为常见。
3.1 缺铁症状
幼叶叶脉间的叶肉组织呈黄绿色 , 在生长迅速季节更明
显。东方百合和麝香百合易出现缺铁症。
3.2 防治方法
3.2.1 土壤排水良好 , pH 值适宜(喜微酸性土壤),促进根系
发育 , 根系好可减轻病症。
3.2.2 用螯合铁。一般情况下 ,百合施用硫酸亚铁不能减缓
缺铁症状 , 应施用螯合铁。螯合铁可以自己合成 , 配方如下:
5.57 g(克)硫酸亚铁+7.45 g(克)EDTA 溶于 1 000 ml(毫
升)水中。 螯合铁的施用方法:早期可混入土壤 , 剂量为
2 g/m2 ~ 3 g/ m2(克/平方米)。后期进行叶面喷施 ,用浓度为
0.5%的药液喷施。喷药后 , 应用清水再将叶片冲洗干净 , 以
免发生叶枯焦。
4 落蕾及盲花
4.1 症状
花芽长到 1 cm ~ 2 cm(厘米)时 , 颜色转为淡绿色 , 同时与
茎相连的花梗缩短 ,随后芽脱落。在春季 ,低位花芽受影响;在
秋季 ,高位花芽最先受害。盲花是指花芽在发育过程中突然枯
萎或干缩, 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在早期发生时 ,最后只在叶
腋出现微小的白色斑点 ,在稍后期发生时 ,花芽变白变干。
4.2 防治方法
主要因营养 、光照不足和根系发育差引起 , 所以要改善光
照 , 加强营养 ,保持土壤湿润 , 确保根系发育良好。
BA(3.0 mg/L)+NAA(0.2 mg/ L)+2 , 4-D(0.4 mg/ L)不
同 ,这可能与实验过程中材料的生理状态不同有关。
4 结论
小叶绿萝组织培养最佳基本培养基为 1/2MS。愈伤组
织途径:最佳外植体为茎段;诱导愈伤培养基最佳 PGR 浓度
配比为:6-BA(3.0 mg/ L)+NAA(0.4 mg/ L)+2 , 4-D(0.8
mg/L(毫克/升));胚状体的分化培养基中不加入生长调节物
质效果最好。增强腋芽生枝能力途径:外植体为带节的茎段;
诱导丛生芽培养基中 PGR最佳浓度配比为 6-BA(3.0 mg/
L)+NAA(0.2 mg/ L(毫克/升))。生根培养基中加入 NAA
(0.05 mg/ L(毫克/升))。待根长到 3 cm ~ 5 cm(厘米)即可
炼苗 、移栽。
参考文献:
[ 1] 陈俊愉 ,程绪珂.中国花经[ M ] .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
1990 , 8:577.
[ 2] 王意成 ,王翔 ,姚欣梅等.观赏植物养护与欣赏[ M] .江苏科学技
术出版社 , 2002 , 209~ 210.
[ 3] 王越铭 ,李康.绿萝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 J] .新疆农业科学 ,
1998 , 3:138~ 139.
[ 4] 郭英 ,梁国鲁.小叶绿萝同源多倍体诱导研究初报[ J] .西南园
艺 , 2002 , 4:1~ 3.
[ 5] 李浚明.植物组织培养教程[ M]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1996 ,
331~ 337.
78
·生物技术· 北方园艺 2004(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