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孜然芹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种子带菌测定



全 文 :2002年 6月 甘 肃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7卷
第 2期 200~203 JOURNAL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季 刊

孜然芹根腐病病原鉴定及
种子带菌测定

徐秉良
(甘肃农业大学植保系,兰州 730070)

摘要:经过对孜然芹(Cuminum cymiumm.L.)根腐病组织分离、纯化、鉴定和致病性测
定,证实其病原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
5~35℃,最适温度为 25~30℃,光照对该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影响不大。孜然芹种子带菌率较
高,是该病害的重要初侵染来源。
关键词:孜然芹根腐病;病原鉴定;种子带菌
中图分类号:S 4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15(2002)02-0200-04

孜然芹(Cuminum cymiumm L.)[1]根腐病是孜然芹的一种重要的根部病害。90年代
末,在甘肃省多数种植区严重发生,导致孜然芹的大量减产,该病害主要发生于苗期和结
实期。以每年 6~7月为盛发期,当天气出现连续高温多雨后,发生尤为严重。苗期发病
后,幼苗生长缓慢,以后渐渐停止生长,根部逐渐萎缩,呈水渍状,最后开始腐烂,导致
幼苗倒伏、青枯而死亡;成株期发病多集中于结实期,发病后植株维管束出现褐变,最后
根部整体褐变,植株枯萎、死亡。对该病害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同时孜然芹病害的有
关报道也很匮乏。我们主要对该病病原鉴定,病原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防治进行了研
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原菌分离及致病性测定
田间采集新鲜的,具典型症状的孜然芹根腐病标本,按常规方法进行组织分离,2次
纯化后经单孢纯化后再移入PDA试管斜面培养基上,置于4℃ 下保存备用。
致病性测定用培养钵育苗,每钵种苗 5株,土壤以湿热灭菌法于 0.15 Kpa、
125℃ 的条件下灭菌 2 h,播种前,孜然芹种子用 0.1 % 的升汞浸泡 1 min后用自来水冲

作者简介;徐秉良(1962-),女,浙江省桐乡县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果树蔬菜病害、植物免疫学等教学与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02-03-15
DOI:10.13432/j.cnki.jgsau.2002.02.014
第 2期 徐秉良:孜然芹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种子带菌测定 201
洗干净,晾干播种。当幼苗生长出第4片真叶时开始接种,分别采用2种接种方法:⑴将
在 25℃ 下 PDA培养基上培养 1周的菌苔用打孔器打成直径为 5 mm的菌饼,粘贴于植株
基部,设只粘贴 PDA培养基的植株作为对照。⑵喷洒接种。用培养好的菌种配成菌悬液
(105个孢子 /mL)同时以自来水代替菌悬浮液作为对照。各处理均设 4个重复,1~3天
后,检查结果,并对病株进行再分离。
1.2 病原鉴定
将得到的孜然芹根腐病菌单孢纯系置于 25℃ 培养箱中,观察菌落培养性状、生长速
度、色泽、形态特征,并进行孢子大小测量等显微计测。病原菌鉴定主要参照Booth镰刀
菌属分类系统[1],同时参照Gerlach等的镰刀菌属图文集[2]。
1.3 生物学特性试验
1.3.1 温度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将直径为 8 mm的菌饼,分别置于 5℃、10℃、15℃、
20℃、25℃、30℃、35℃ 的 7个温度梯度下培养 7天,测量各个菌落直径。每处理重复
3次。
1.3.2 光照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将播种后的培养皿分别置于全光照、全黑暗、12 h光
照12 h黑暗交替、自然光条件下培养7天,测量菌落大小。每处理重复3次。
1.4 种子带菌的测定
用洗涤法和直接播种法对种子表皮带菌进行测定。确定种子是否为该病原菌的越冬场
所。
1.4.1 洗涤法 将种样中加入少许蒸馏水,振荡 15 min,然后放入 1 500~3 000 r/min
的离心机离心 10~15 min,取出后去上清液,加入少许蒸馏水,重新悬浮孢子,后取悬
浮液滴于血球计数板上,于显微镜下观察孢子形态、种类、数量。
1.4.2 播种法 将样品种子直接播于PDA培养基上,5天后检查菌落种类及数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症状
病株叶片初期叶尖略有萎蔫,早晚可恢复,后叶片完全萎蔫,严重时整个地上部分
干枯死亡,拔起病株,其根颈部出现长梭形病斑,略有缢缩并褐变。根部褐色并萎缩,
有些皮层组织腐烂,解剖病部,维管束组织褐变坏死。
2.2 病原菌培养性状及形态
在 PD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茂盛,絮状,菌落正面白色,背面紫红色,4天的菌落直
径为 8 cm,分生孢子梗单生少数集成分生孢子座,细长或粗短,单生或分枝,或产生辐
射状排列的瓶形小梗,分生孢子无色,变异很大,有大小两型:大型孢子数量较少,孢
子大小为 21.6~35.4×2.5~4.0 mm,且为多细胞,隔膜多为 3~4隔,镰刀型,微弯或
两端尖细,略弯曲;小型孢子数量极多,单胞或具 1个分隔,卵形、椭圆形或卵圆形、
长圆形,单生或串生,直或微有弯曲,孢子大小为2.3~11.1× .5~3 ?。
202 甘 肃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2002年
以上培养性状及形态特征符合尖孢镰刀菌的标准形态[1~2],证明该病原菌为尖孢镰刀
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
2.3 两种镰刀菌致病性测定
从孜然芹根腐病标本中,经分离、纯化及鉴定,结果获得 F1、F2 两种镰刀菌,经致
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用 F1菌株进行粘贴菌饼接种和喷洒接种,平均发病率分别为 45.00 % 和
71.67 %,并从病株上又分离到 F1。用 F2 菌株进行接种后无病害症状出现,也未分离出镰刀
菌。因此证明F2菌株不能致病,F1菌株是导致孜然芹根腐病的病原(见表1)。
表 1 分离菌致病力测定
菌饼接种 喷洒接种 菌种
总株数 发病株 发病率/% 总株数 发病株 发病率/%
15 5 33.33 15 9 60.00
15 7 45.67 15 12 80.00
15 9 60.00 15 11 73.33
F1
15 6 40.00 15 11 73.33
15 0 0 15 0 0
15 0 0 15 0 0
15 0 0 15 0 0 F2
15 0 0 15 0 0
CK 15 0 0 15 0 0

2.4 生物学特性
2.4.1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在 PDA培养基上,该菌在 5℃、10℃、15℃、20℃、
25℃、30℃、35℃ 等 7个温度下培养 7 天的 3个处理平均菌落直径分别为 8、19、24、
36、52、89、39 mm。结果表明,该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5~30℃。
2.4.2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温度为 25℃ 培养 7 天,全光照、全黑暗、12 h光照
12 h 黑暗交替、自然光处理条件下,3个处理平均菌落直径分别为50、52、42、45 mm,
结果表明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大。
2.5 种子带菌检验
用洗涤法对种子表面带菌量计算的结果为 104个孢子/mL,由直接播种的结果得 30粒
种子中共有 18 粒出现尖镰孢菌的菌落,占总数的60 %,故可以确定种子为该病原菌的重
要初侵染来源。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孜然芹根腐病病株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及致病性测定,按柯赫氏证病律,证
实了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是导致孜然芹根腐病的病原。
第 2期 徐秉良:孜然芹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种子带菌测定 203
由于种子带菌率高,在播种后容易出现死苗现象,建议在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有关
该病原菌的寄主范围和专化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 科学出版社, 1987, 698
[2] Booth. The genus Fusarium Kew.Surry[J]. England: CMI, 1971, 1~237
[3] Gerlach W, Nirenberg H. The genus fusurium-a pictorial atlas[J]. Berlin: Dahlem,
1982, 345~350





Identification of Fusarium root rot of cuminumcy ium
and
examination of spore load in the seeds

XU Bing-liang
(Plant Protection Department,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A disease causing root rot of Cuminum Cymium L. was identified
as Fusarium oxysporum Schl. according to its morphology, cultural character
and pathogenicity.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mycelium growth was 5~35℃.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its growth was 25~30℃.The illumination did not
affect the growth of mycelium. The seeds loaded high amount of spores that
would be the initial inoculums of the disease.
Key words: Cuminum cy iunm; root rot;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
examination of spore load in the s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