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23卷 9期 草 业 科 学 33
Vol.23 , No.9 PRAT ACULT URA L SCIENCE 9/ 2006
野生硬雀麦栽培驯化研究
刘洋 ,鲍健寅 ,田 宏 ,蔡 化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30209)
摘要:通过硬雀麦 Bromus rigidus与 3 种一年生黑麦草 Lolium multi f lorum 和莜麦 Avena nuda 的品种比较试
验 , 结果表明:硬雀麦产草量达 76 095.0 kg/hm2 ,仅次于阿伯德多花黑麦草(77 589.0 kg/hm2), 略高于邦德一
年生黑麦草(74 212.5 kg/hm2),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高于赣选 1 号多花黑麦草(67 033.5 kg/ hm2)
和莜麦(66 697.5 kg/hm2), 差异极显著(P<0.01)。硬雀麦的播种量以 73.3125 kg/hm2 , 行距 15 cm 为最佳 ,
平均产量可达 98 227.5 kg/ hm2 。硬雀麦可作为过渡带冬闲田种植的优良牧草。
关键词:硬雀麦;品比;密度
中图分类号:S543+.8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629(2006)09-0033-04
硬雀麦 B romus rigidus 属禾本科雀麦属[ 1] ,
一年生牧草。茎秆直立光滑 ,高 20 ~ 50 cm 。叶
片扁平 ,宽 4 ~ 8 mm ,长 20 ~ 40 cm ,具柔毛 ,叶色
灰绿 。第 1颖具 1 ~ 3脉 ,第 2颖具 3 ~ 5脉 ,外稃
较狭 ,顶端渐尖 ,圆锥花序开展 ,花序分枝通常直
伸;第 1颖长逾 1 cm 。小穗在开花前呈圆柱形或
多少压扁 ,但外稃背部圆形或多少具脊而不显著 ,
颖果具硬长芒 。种子千粒种约 11.7 g 。硬雀麦原
种采集于江西省庐山日照峰 ,海拔 1 130 m ,东经
115°58′49″,北纬 29°34′18″,土壤为山地棕壤 ,植
被为山丘草丛类 ,地形为中山 。
2003年秋季 ,将收集所得的 57 份野生种质
材料进行试种 ,观察了田间农艺性状 ,对其中表现
较好的材料进行了初步测定。试验结果表明 ,硬
雀麦分蘖能力强 ,鲜草产量高 ,刈割后再生能力
强 ,是优良的冬春季节青绿饲料[ 2] 。为探明其生
活习性与高产栽培技术 ,特开展播种密度试验与
品种比较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武汉市江夏区金
水闸东侧 ,北纬30°18′,东经 114°10′,海拔 25 ~ 31 m ,
丘陵黄壤 ,微酸性 , pH 值 6.39 ,土质瘠薄粘重 ,结
构性差 ,保水保肥能力低。气候属于亚热带北缘季
风气候 ,光照充足 ,热量丰富 ,雨水充沛 ,常发生夏
季高温干旱和夏秋季连旱。年均温16.7 ℃,年均
降水量 1 277 mm ,无霜期269 d。
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试验所选材料均为当
地生产上广泛应用且表现最好的牧草品种。鉴于
硬雀麦有极强的分蘖能力 ,参考其它资料[ 3 , 4] ,确
定其播种量以理论播种量 450万粒/hm2 计算 ,其
余草种以 900万粒/hm 2计算。提前测定发芽率 ,
计算出实际播种量 ,见表 1 。
品种比较试验为单因子试验 ,随机区组排列。
每小区 1个品种 ,每品种 3 次重复。条播 ,行距
25 cm ,小区面积 10 m2 。
播种密度试验为双因子试验 ,随机区组排列。
条播 ,小区面积 10 m2 。设播种量:A 1(65.0),A2
(130.0)(CK),A3(162.5),A 4(195.0)g;设播种
行距:B1(15),B2(30), B3(45)cm 。
苗期管理主要是及时清除杂草 。刈割期视植
株生长高度而定。一般长至 30 cm 左右即可刈
割 ,最后 1次刈割在开花初期 。刈割后及时中耕
除杂 ,并补施速效氮肥 120 kg/hm2 。
1.3 观测内容及统计方法 田间观察记载播
种期 、出苗期 、分蘖期 、孕穗期 、抽穗期 、开花期 、成
熟期 、成熟期株高;刈割时间 、株高 、产草量 ,要求
在同一天完成刈割和测定 ,如因天气等因素而不
能一天内完成 , 则至少保证同一重复的测量当天
收稿日期:2005-07-28
基金项目:农业部“物种资源保护”项目(070401)
作者简介:刘洋(1971-),男 , 湖北武汉人 ,副研究员 , 主
要从事牧草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工作。
E mai l:Liuyang430209@163.com
34 PRAT ACULT URAL SCIENCE(Vol.23 , No.9) 9/ 2006
表 1 试验材料及播种量
牧草名称 种子来源 千粒重(g)
发芽率
(%)
播种量
(kg/ hm2)
播种量
(g/ 10m2)
一年生黑麦草邦德
Lolium multi f lorum cv.Abundant 武汉长江克劳沃生态工程公司 4.45 90 31.455 0 44.50
一年生黑麦草赣选 1 号
L.multi f lorum cv.Ganxuan No.1 江西省畜牧技术推广站 3.20 90 30.195 0 32.00
一年生黑麦草阿伯德
L.multi f lorum cv.Aubade 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 3.08 90 30.525 0 30.78
硬雀麦 湖北省农科院畜牧所 9.50 80 105.187 5 106.00
莜麦 Avena nuda 湖北省农科院畜牧所 11.70 40 146.625 0 130.00
完成 。试验数据采用 ANOVA 进行显著性检验 ,
并进行 Duncan多重比较 。
2 结果及分析
2.1 生育期观测 5种牧草的生育期基本一
致 ,只是黑麦草的生育期比硬雀麦和莜麦多 6 d ,
硬雀麦冬季叶尖略有冻伤 。见表 2。
2.2 品种比较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 3)表
明 ,阿伯德四倍体黑麦草青草产量最高 ,其次为
硬雀麦 、邦德四倍体黑麦草 ,三者差异不显著
(P>0.05)。产量低的是赣选 1 号多花黑麦草 ,
最低的是莜麦 ,这 2 种牧草的产草量与前面的草
种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1),但赣选 1号
多花黑麦草与莜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年前产草量以硬雀麦为最高 , 达 9 483.0
kg/hm 2 ,所占总产草量的比值亦最高 ,为 12.5%;
最低的是赣选 1 号多花黑麦草 ,平均产草量仅
4 285.5 kg/hm2 ,只占总产量的 6.4%,也是年前
产草量惟一低于 10%的草种 。
表 2 各牧草生育期观察
草种名 播种期 出苗期 分蘖期 孕穗期 抽穗期 开花期 成熟期月-日
成熟期株高
(cm)
全生育期
(d)
硬雀麦 09-18 10-08 10-27 03-22 04-05 04-20 05-20 55 222
莜麦 09-18 10-08 10-29 03-22 04-05 04-20 05-20 80 222
赣选 1 号 09-18 10-08 10-27 03-22 04-05 04-20 05-26 72 228
阿伯德 09-18 10-08 10-27 03-22 04-05 04-20 05-26 78 228
邦德 09-18 10-08 10-27 03-22 04-05 04-20 05-26 76 228
3 月前的总产草量 ,以阿伯德四倍体黑麦草
最高 ,达 54 974.0 kg/hm2 ,占总产量的70.8%;其
次为硬雀麦 ,产量为 54 691.5 kg/hm2 ,占其总产
量的 71.9%(最高)。超过 70%的还有邦德四倍
体黑麦草 ,为 71.25%,产量为 52 879.5 kg/hm 2 。
最低的为赣选 1 号多花黑麦草 , 仅 43 950.0
kg/hm2 ,所占比例亦最低 ,为 65.6%。
2.3 硬雀麦引种栽培试验 试验结果(表 4)
表明:行距为 15 cm 的处理(处理 1),总青草产量
最高 ,达 85 947.0 kg/hm2 ,比品种比较试验产量
高出 9 852.0 kg/hm2 ,同比增加 12.9%。处理 2 、
处理 3与品比试验相比 ,产量仍有所增加 ,分别为
77 989.5和78 601.5 kg/hm2 ,两者之间差异不显
著(P>0.05)。
表 3 硬雀麦与其他牧草在不同刈割期的产草量 kg/ hm2
草种名 2004 年12月 1日 2005年 3月 3日 2005年 3月 29日 2005年 4月 15日 2005年 4月 29日 总产量
邦德 8 271.5 24 691.0 19 917.0 14 166.5 7 166.5 74 212.5Aa
赣选 1 号 4 285.5 21 581.5 18 083.5 14 750.0 8 333.0 67 033.5Bb
阿伯德 9 183.0 24 907.5 20 883.5 14 083.5 8 531.5 77 589.0Aa
莜麦 6 939.0 20 675.0 17 249.5 13 000.0 8 834.0 66 697.5Bb
硬雀麦 9 483.0 26 112.0 19 083.0 15 083.5 7 833 76 095.0Aa
9/2006 草 业 科 学(第 23卷 9期) 35
表 4 硬雀麦不同处理下的青草产量 kg/ hm2
处理 2004 年
12 月 1 日
2005 年
3 月 9 日
2005年
3月 29 日
2005 年
4 月 15日
2005 年
4 月 29 日 合计 均 值
B1A1 7 350.0 22 017.0 14 035.5 18 334.5 16 167.0 77 902.5
B1A2 16 410.0 21 750.0 16 239.0 16 249.5 9 166.5 79 815.0
B1A3 21 427.5 28 416.0 1 804.0 19 584.0 10 000.5 98 232.0
B1A4 16 071.0 24 682.5 19 167.0 17 083.5 10 833.0 87 837.0
85 947.0
B2A1 12 334.5 23 026.5 14 475.0 12 709.5 8 542.5 71 088.0
B2A2 14 485.5 24 792.0 14 539.5 11 250.0 7 167.0 72 234.0
B2A3 21 760.5 29 958.0 14 475.0 11 250.0 7 500.0 84 943.5
B2A4 14 815.5 30 309.0 17 106.0 11 041.5 10 417.5 83 689.5
77 989.5
B3A1 15 000.0 22 731.0 11 344.5 10 536.0 7 500.0 67 111.5
B3A2 19 999.5 15 924.0 10 822.5 10 893.0 8 214.0 65 853.0
B3A3 24 313.5 26 278.5 15 873.0 12 142.5 14 713.5 93 321.0
B3A4 23 332.5 22 969.5 14 661.0 12 142.5 12 856.5 85 962.0
78 601.5
与品比试验完全相同的处理 ,即播种量为
130 g/10m2 、行距为 30 cm ,其产草量仅 72 634.0
kg/hm2 ,下降幅度为 5.1%,可能是由于引种栽培
试验区与品种比较试验不是在同一试验田的
缘故 。
为比较不同播种量的产草量 ,将表 4 转换成
表 5。从表 5可见 ,随着播种量的增加 ,产草量逐
步升高 。到播种量达到品比试验设计的播种量的
1.25倍时 ,产草量最高 ,达 92 165.5 kg/hm2 ,是
品比试验的 1.21倍;当播种量加大到品比试验的
播种量的 1.5 倍时 , 产量有所降低 ,为 85 829.5
kg/hm 2 ,但仍明显高于品比结果 。
和品比试验结果比较 , 3 月份前产草量的比
值播种量为 162.5 g/10m 2 的最高 ,达 72.8%,高
于品比试验的 71.9%;播种量和品比试验相同 ,
其比值亦相当接近 ,为 71.14%;其余略低 ,分别
为 65.9%和 68.9%,但所有处理都高于 65%。说
明硬雀麦大部分产量集中于头年至次年 3月。
表 5 不同播种量下硬雀麦的产草量 kg/ hm2
播种量 重复 1 重复 2 重复 3 总计 平均 3 月前产草量
A1 67 111.5 71 088.0 77 902.5 216 102.0 72 034.0 142 314.0
A2 65 853.0 72 234.0 79 815.0 217 902.0 72 634.0 155 016.0
A3 93 321.0 84 943.5 98 232.0 276 496.5 92 165.5 201 306.0
A4 85 962.0 83 689.5 87 837.0 257 488.5 85 829.5 183 114.0
3 结论
3.1 硬雀麦能较好的适应过渡带气候条件 ,其产
草量略低于阿伯德四倍体黑麦草 ,稍高于邦德四
倍体黑麦草 ,远远高于赣选 1号多花黑麦草和莜
麦。在合理密植的情况下 , 产草量可提高到
92 165.5 kg/hm 2 。
3.2 硬雀麦由于具极强的分蘖能力 ,其播种量应
选择 562.5 万 粒/hm2 (本 试验 为 73.3125
kg/hm2 ,千粒重 11.7 g)、行距以 15 cm 为最佳 ,
过稀与过密都不利于高产 。
3.3 硬雀麦 3月前产草量均在总产的 65%以上 ,
营养价值也较后期的高 。可利用过渡带冬闲田种
植硬雀麦 ,补充冬春季畜禽青饲料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五
册)[ M].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0.833.
[ 2] 李克斌 ,周勇 , 方义.2003—2004湖北畜牧兽医文集
[ 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4.353-359.
[ 3] 何亚丽 ,常青 , 陈鲁 , 等.上海地区高产优质紫花苜
蓿品种的筛选[ J].草业科学 , 2004 , 21(9):25-32.
[ 4] 马其东 ,巴图乎 , 程霞.若干引进牧草品种的适应性
研究[ J].草业科学 , 2004 , 21(3):15-20.
36 PRAT ACULT URAL SCIENCE(Vol.23 , No.9) 9/ 2006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and acclimation of the wild forage———Bromus rigidus
LIU Yang , BAO Jian-y in , TIAN Hong , CAI Hua
(Insti tute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 edicine , Hubei A cademy of
Ag ricultural Sciences , Wuhan 430209 , China)
Abstract:The test w as carried on the variety comparison of Bromus rig idus , Avena nuda and 3 annual
ryeg rasses.Resul ts w ere show n that the yields o f B.rigidus , Lolium multi f lorum cv.Aubade and
L.mult i f lorum cv.Abundant w ere 76 095.0 , 77 589.0 and 74 212.5 kg/hm2 respectively. There
werent signi ficant ly dif ference among them. But the y ields o f B.rigidus and L.multi f lorum
cv.Ganxuan No.1 dif fered signif icant ly at P <0.01 level.T he best cultiv ation pattern of B.rigidus
was sow ing density 73.312 5 kg/hm2 and row spacing 15 cm.The ave rage yield of B.rigid us could
reach to 98 227.5 kg/hm 2 and w as about 1.29 times of tho se of other forages.B.rigidus was the bet-
ter fo rag e for the w inter fallow field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Key words:Bromus rigidus;variety comparison;density
我国飞蝗综合防治取得多项重要进展
据农业部在山东省东营市召开的农业科技提升行动“飞蝗综合防治示范现场会”消息:农业部组织
实施的“飞蝗 、草地螟和鼠害监测预警及持续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科技攻关项目取得多项重要进展。
农业部总经济师朱秀岩介绍说 ,该科技攻关项目实施 1年来 ,我国农业科技专家在对大量绿僵菌菌
株评价筛选的基础上 ,分离出了强致病力的杀蝗绿僵菌菌株 ,掌握了绿僵菌的工业化生产免复壮技术 ,
改进了主要菌株产孢工艺 ,使产孢量比国外同类研究提高 4成 ,成本降至国外产品的 1/6;研制和优化
了可湿粉 、饵剂 、油剂及可分散粒剂等新剂型 ,其中绿僵菌油剂用飞机或机动喷雾器进行超低量喷雾 ,田
间应用防治效果可达 81.1%;研究筛选了苦皮藤素 、苦参碱等一批新型植物源农药 ,筛选出的植物源杀
虫剂 ———苦皮藤素 ,具有用量少 、效果好 、成本低 、速效性强 、无污染 、对人畜安全等优点 ,用 1%苦皮藤
素乳油 150mL/ hm2 即能达到 90%以上的死亡率;研制成功了烟雾机等大型施药器械 ,每台烟雾机每
天可作业面积 67 hm 2左右 ,比机动弥雾机治蝗提高工效 15 ~ 20倍 ,有效地解决了常规药械工效低和特
殊环境下的治蝗难问题。
高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飞蝗预测预报准确率和防治成效 。应用 GPS 技术建立的蝗灾管理地理信
息系统 ,采取人工田间监测 、GPS 卫星定位和 GIS 分析决策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使蝗虫中短期预报准确
率提高了 5 ~ 10个百分点;研究建立的东亚飞蝗发生时期 、发生密度 、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的数学预测
模型 ,可提前 20 d到半年做出预测 ,预报准确率达到 90%~ 95%以上 ,有效减少了盲目防治用药 ,每个
蝗区(县)能年节约防治费用达 50万元;开发成功的飞机治蝗卫星导航技术 ,实际航迹与理论航迹的吻
合率可达到 85%以上 ,治蝗效果达到 90%左右 ,工效提高 30%以上 ,结束了长期以来利用人工地面信
号队进行导航的历史 。据悉 ,该项目实施 1年来 ,农业部按照“绿色植保”新理念 ,针对沿海 、河滩 、湖泊
和水库等不同生态类型的蝗区 ,将生态控制 、生物防治和化学调控技术进行优化集成 ,组装配套为不同
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产生了显著的经济 、社会和生态效益 。先后在山东 、河南 、河北等省建立了蝗虫综
合防治示范区 10个 ,累计示范面积 1.3 万 hm2 。通过新技术的示范与培训 ,防治效果平均提高了
10%,提升了项目区治蝗的科技含量。据河北海兴 、安新 2个蝗区实行生态调控技术统计 ,2 县共示范
棉花 、西瓜种植控制技术 4 000 hm2 ,有效控制东亚飞蝗面积 1 万 hm2 ,增加农民收益 1 500多万元 ,减
少防治投入 50万元 。 (周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