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药用植物草麻黄细胞的悬浮培养



全 文 :药用植物草麻黄细胞的悬浮培养
张红梅1,王明艳1,蔡宝宏2,信佳言1
(1.河北联合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2.唐山市第一中学生物教研室,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 [目的]对草麻黄的子叶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进行悬浮培养。[方法]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继代和
悬浮培养研究。[结果]MS +2. 0 mg /L 2,4-D +1. 0 mg /L 6-BA为诱导子叶形成愈伤组织的理想培养基;MS +1. 5 mg /L 2,4-D +1. 5 mg /L
6-BA是愈伤组织的适宜继代培养基;2. 0 mg /L 2,4-D +1. 5 mg /L 6-BA + 300 mg /L水解酪蛋白(CH)是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的适宜培养
基,愈伤组织干重增加量为 0. 80 g。[结论]初步选择出草麻黄愈伤组织细胞的悬浮培养条件,为麻黄细胞扩大培养及有效成分提取奠
定基础。
关键词 草麻黄;愈伤组织;悬浮培养
中图分类号 Q943.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2012)03 -01419 -02
Cell Suspension Culture of Medicinal Plant Ephedrae sinica Stapf
ZHANG Hong-mei et al (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bei United University,Tangshan,Hebei 063000)
Abstract [Objective]Ephedra callus induced with Ephedra explant were cultured in suspension culture. [Method]The conditions needed
in callus induction,callus generation and suspension culture of Ephedrae sinica Stapf cotyledon were studied. [Resul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medium for callus induction was MS + 2. 0 mg /L 2,4-D + 1. 0 mg /L 6-BA. The best media of callus generation was MS + 1. 5 mg /L
2,4-D + 1. 5 mg /L 6-BA. The best media of suspension culture was 2. 0 mg /L 2,4-D + 1. 5 mg /L 6-BA + CH 300 mg /L,increased amount of
dry weight was 0. 80 g.[Conclusion]The condition of Ephedrae sinica Stapf suspension culture was preliminary established,which will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expanding culture and extracting active ingredient of Ephedrae sinica Stapf cell.
Key words Ephedrae sinica Stapf;Callus;Suspension culture
基金项目 河北省教育厅课题(2008141)和河北省唐山市课题
(09130202 A-3-1)资助。
作者简介 张红梅(1977 - ) ,女,河北唐山人,讲师,硕士,从事植物基
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研究,E-mail:Zhangxiaomei77@ yahoo.
com. cn。
收稿日期 2011-10-21
麻黄(HERBA EPHEDRAE)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裸子植
物门(Gymnospermae)、麻黄科(Ephedraceae)、麻黄属(Ephed-
ra)的干燥草质茎。麻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至今已有四
千多年的应用历史,其性温、味辛、微苦,具发汗解表、宣肺平
喘、利水消肿的功效[1]。麻黄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陕西、
甘肃、新疆等地。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天然麻黄素的主要
出口国,对麻黄碱的提取一直沿用野生资源为原料,导致野
生资源滥采滥挖严重,土地沙化日趋严重,生态环境受到严
重破坏。此外,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地区受高额利润的驱动,
大量收购天然麻黄素,也致使天然麻黄资源也受到严重破
坏[2]。应用细胞悬浮培养技术,提取麻黄次生代谢产物,进
行工厂化生产,可缓解当前麻黄资源匮乏的困境,也是一种
解决资源危机的理想途径。
1 材料和方法
1. 1 材料 麻黄种子购自河北省保定市安国药材种子市
场,经教研室李超老师鉴定为(Ephedrae sinica Stapf.)。
1. 2 方法
1. 2. 1 草麻黄种子的预处理。挑取饱满的草麻黄种子,剥
去种子的外壳,用浓度为 70%酒精中浸泡 10 min 和浓度为
0. 1%氯化汞消毒 8 min,而后用无菌水冲洗干净,无菌滤纸
吸干,接种到不含任何激素的 MS培养基上萌发。以期获得
无菌苗。
1. 2. 2 愈伤组织诱导。待无菌幼苗长到 5 cm左右时,把草
麻黄无菌苗子叶切成 0. 5 cm的外植体,分别接种于不同激
素配比的培养基中,每种激素组合接种 5平皿,每平皿接种 8
个外植体,接种的总个数均为 40个(表 1)。
表 1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
试验号 基础培养基 激素组合
1 1. 0 mg /L 2,4-D +0. 5 mg /L 6-BA
2 2. 0 mg /L 2,4-D +0. 5 mg /L 6-BA
3 2. 0 mg /L 2,4-D +1. 0 mg /L 6-BA
4 1. 0 mg /L 2,4-D +0. 2 mg /L KT
5 MS 1. 5 mg /L 2,4-D +0. 2 mg /L KT
6 2. 0 mg /L 2,4-D +0. 2 mg /L KT
7 2. 0 mg /L NAA +0. 5 mg /L 6-BA
8 2. 0 mg /L NAA +1. 0 mg /L 6-BA
9 3. 0 mg /L NAA +0. 5 mg /L 6-BA
10 2. 0 mg /L NAA +0. 2 mg /L 6-BA
1. 2. 3 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将 2,4-D 2. 0 mg /L + 6-BA 1. 0
mg /L培养基中的愈伤组织接种到含不同质量浓度激素的 MS
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培养,24 d后根据愈伤组织的生长倍数
确定最佳激素配比条件。愈伤组织生长倍数 =(生长后重量
-接种量)/接种量。
1. 2. 4 悬浮培养的建立。继代培养生长 24 d后松脆型愈伤
组织 2 ~3 g(干重约 0. 1 g) ,用镊子将愈伤组织分散开,置于
40 ml相应 MS培养基中进行悬浮培养。准确称取每瓶接种
的愈伤组织的干重量均为 0. 1 g。培养温度 26 ℃,摇床转速
120 r /min。培养 25 d后,分别过滤收集培养物,烘干,称重。
每种培养基培养 5 瓶,将每瓶增加的干重表示细胞的生长
量,最后计算 5瓶增长量的平均增长干重。
1. 2. 5 培养基本条件。培养过程中无特殊说明外,以 MS为
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种类和质量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
素,固体培养基为 0. 8%的琼脂粉(液体培养基不加) ,蔗糖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2,40(3):1419 - 1420 责任编辑 夏静 责任校对 卢瑶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2.03.191
30 mg /L,pH为 5. 8 ~6. 0。光照 12 h /d,温度 25 ℃左右。
表 2 悬浮培养液
序号 基础培养基 激素组合
1 2. 0 mg /L 2,4-D +1. 0 mg /L 6-BA +100 mg /L CH
2 2. 0 mg /L 2,4-D +1. 0 mg /L 6-BA +150 mg /L CH
3 2. 0 mg /L 2,4-D +1. 0 mg /L 6-BA +200 mg /L CH
4 2. 0 mg /L 2,4-D +1. 0 mg /L 6-BA +250 mg /L CH
5 MS 2. 0 mg /L 2,4-D +1. 0 mg /L 6-BA +300 mg /L CH
6 2. 0 mg /L 2,4-D +1. 5 mg /L 6-BA +100 mg /L CH
7 2. 0 mg /L 2,4-D +1. 5 mg /L 6-BA +150 mg /L CH
8 2. 0 mg /L 2,4-D +1. 5 mg /L 6-BA +200 mg /L CH
9 2. 0 mg /L 2,4-D +1. 5 mg /L 6-BA +250 mg /L CH
10 2. 0 mg /L 2,4-D +1. 5 mg /L 6-BA +300 mg /L CH
2 结果与分析
2. 1 草麻黄种子的预处理 最初将草麻黄种子直接用浓度
为 70%酒精中浸泡 20 min 和浓度为 0. 1%氯化汞消毒 8
min,然后接种于不含任何激素的 MS培养基中。结果在萌发
的过程中,总是有部分存在于种壳内的细菌没有被杀死,导
致培养基被感染。为此试验时又将草麻黄种子的外壳去掉,
采用上述消毒方法,便可以做到彻底消毒,防止了种子萌发
期间的感染。但进行种子去皮很麻烦,需耗费大量的时间。
2. 2 草麻黄愈伤组织的诱导 从表 3 可知,确定最适合草
麻黄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 MS + 2. 0 mg /L 2,4-D + 1. 0
mg /L 6-BA。此外,在试验过程中还发现,6-BA 对于保持愈
伤组织的活力起到关键的作用,缺乏 6-BA的培养基中,接种
上的子叶虽然也可诱导出愈伤组织,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
长,有的子叶枯死,有的愈伤组织颜色发白,质地特别软,不
适宜进行继代培养。
表 3 草麻黄愈伤组织诱导率
试验号 接种个数 愈伤组织数 诱导率∥%
1 13 32. 5
2 26 65. 0
3 31 77. 5
4 4 10. 0
5 9 22. 5
6 40 6 15. 0
7 15 37. 5
8 24 60. 0
9 16 40. 0
10 17 42. 5
2. 3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由表 4可知,将 1 ~ 5 号培养基
上生长的愈伤组织生长倍数,经过 X2 检验处理,发现均无显
著性差异(p >0. 05)。综合考虑,3号培养基中生长的愈伤组
织生长倍数较其他培养基中的愈伤组织高,且生长状态较
好,利于进行愈伤组织的分化研究,因此认为 3 号培养基为
草麻黄愈伤组织最佳继代培养基,即适宜的培养基为 MS +
1. 5 mg /L 2,4-D +1. 5 mg /L 6-BA。
表 4 激素组合浓度对草麻黄愈伤组织继代的影响
试验号 激素组合 生长倍数
1 MS +1. 0 mg /L 2,4-D +0. 5 mg /L 6-BA 12. 1
2 MS +1. 0 mg /L 2,4-D +1. 0 mg /L 6-BA 12. 4
3 MS +1. 5 mg /L 2,4-D + 1. 5 mg /L 6-BA 14. 2
4 MS +2. 0 mg /L 2,4-D +1. 0 mg /L 6-BA 10. 3
5 MS +2. 0 mg /L 2,4-D +2. 0 mg /L 6-BA 11. 6
2. 4 愈伤组织的悬浮培养 由表 5 可知,10 号配方的愈伤
组织悬浮培养生长状态最好,即适宜的培养基为 2. 0 mg /L
2,4-D +1. 5 mg /L 6-BA +300 mg /L CH,干重增长量最大,为
0. 80 g。总的来看,初步选择出的草麻黄愈伤组织细胞悬浮
培养条件,增长量均较低,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基本培养
基、蔗糖浓度等对草麻黄悬浮培养的影响等,以提高悬浮培
养愈伤组织细胞的量[3 -4]。
表 5 草麻黄细胞悬浮培养生长状况
试验号
接种量
干重∥g
细胞增殖量
平均干重∥g
愈伤组织生长状况
1 0. 1 0. 21 细胞团发白,清亮
2 0. 1 0. 30 细胞团发白,清亮
3 0. 1 0. 34 细胞团发白,清亮
4 0. 1 0. 42 细胞团发白,清亮
5 0. 1 0. 31 浅绿色,培养液浓稠
6 0. 1 0. 29 细胞团发白,清亮
7 0. 1 0. 34 细胞团发白,清亮
8 0. 1 0. 64 浅绿色,培养液浓稠
9 0. 1 0. 67 浅绿色,培养液浓稠
10 0. 1 0. 80 绿色,培养液浓稠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MS + 2. 0 mg /L 2,4-D + 1. 0 mg /L 6-BA
为诱导子叶形成愈伤组织的理想培养基;MS + 1. 5 mg /L 2,
4-D +1. 5 mg /L 6-BA 是愈伤组织的适宜继代培养基;2. 0
mg /L 2,4-D + 1. 5 mg /L 6-BA + 300 mg /L水解酪蛋白(CH)
是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的适宜培养基,愈伤组织干重增加量为
0. 80 g。初步选择出草麻黄愈伤组织细胞的悬浮培养条件,
增长量均较低,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基本培养基、蔗糖浓度
等对草麻黄悬浮培养的影响等[3 -4]。
应用细胞悬浮培养技术,提取麻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
工厂化生产,可缓解当前麻黄资源匮乏的困境,也是一种解
决资源危机的理想途径。该研究方法,为麻黄细胞扩大培养
及有效成分提取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丁丽丽,施松善,崔健,等.麻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
国中药杂志,2006,31(20):1161 -1164.
[2]O’DOWD N A,PARTRICK G. Callus production,suspension culture and
in vitro alkaloid yields of Ephedra[J]. Plant Cell,1993,34:149 -155.
[3]高晓原,曹有龙.外部因子条件对麻黄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J].宁夏
农学院学报,2002,22(3):48 -49,52.
[4]曹有龙,许兴,赵军,等.麻黄愈伤组织细胞的悬浮培养[J].应用与环
境生物学报,2000,6(1):36 -38.
0241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