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oplar canker caused by Phomopsis sp

杨树拟茎点菌溃疡病的研究



全 文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年  月 第 ! 卷 第  期
∀# ∃% & ∋ & ()∗ + % , − ) . , //− ∃& 0 &∀) −)1 2 , (3 4 5    , ! 6 7 8 9 9一9 :
杨树拟茎点菌溃疡病的研究
钟兆康
陈玉文
程文儒
赵 敏
刘树怀
张文学
袁志文
邢景光
窦国玉
李连芝 6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沈阳  。。 ;7
6辽宁锦州市森林病虫害防治站 , 锦州
6辽宁北镇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站 , 北镇
 9  < < < 7
 9  < < 7
=摘要 本病系我国杨树新发生的一种病害5 病原菌的分生抱子有 9 种形状 , 无色透明 、单胞 , 呈纺
捶形抱子大小为  5 : !一9 5 >! ?  5 ; 一 5 >脚 5 线形抱子顶端弯钩状大小为  5 > 一 5 >≅ 只 ; 一9> 5 !产Α 5 病原菌适宜生长的培养基为 /0 , 、麦芽粉 、豆饼粉培养基 Β温度为 9; 一 9 ℃和 Χ# :一< 5 本病于
! 月下旬发病 , ; 月中下旬分生饱子成熟 , : 月中下旬为分生抱子飞散高峰期 5 经室内采用多菌灵 、 甲
基托布津 、福美砷的 9< 倍液浸饱插穗 < 、 :< 、< 分钟处理均有药害 , 采用 < 一9 < 倍液浸泡 < 分
钟无药害 , 对病害有防效 5 造林地幼树可采用上述药剂的 < 。倍液进行刮破病斑涂抹 , 防效可达
≅ > 5 ; Δ 5
关键词 杨树 溃疡病 拟茎点菌 插穗 防治
Χ Ε /=3Φ Γ 3 4 ΗΓ Φ Γ 3留Γ Ι ϑ Κ Χ ΛΕ Α 即Μ旅; ΜΧ 5 Ν Λ Ε 4 Ο ΝΛ 3Ε Η3 4 Ο , Ν Λ 3 Ε Π Θ4 , 2 Ρ 3 4 Ν Λ ΘΣΓ 4 3 4 Ι − Θ − Θ3 4 Τ Λ Θ
6∃4 Μ ΥΘΥ Ρ ΥΓ Ε ς , Χ Χ =ΘΓΙ & ΓΕ =Ε Ο Κ , , Γ 3 Ι Γ Α Θ3 ∋ Θ4 ΘΓ3 , ∋ ΛΓ 4 Κ 3 4 Ο   < <  ; 7一 ∀ Λ Θ4 5 (5 ,/ Χ =5 & Ω Ε =5 ,    ,
! 6 7 8 9 9 一 9 : 5
Ξ ΛΓ Χ Ε Χ=3 Φ Γ3砍 Γ Φ Γ3 Ρ Μ ΓΙ ϑ Κ / ΛΕΑ ΕΧ ΜΘΜ ΜΧ 5 ; 3 4 Γ Σ ΙΘΜΓ 3 Μ Γ Ε Γ Γ Ρ Φ ΦΘ4 Ο Ε 4 Χ Ε Χ=3 Φ Μ Θ4 ∀ ΛΘ4 3 5 Ξ Σ Ε
Μ Λ 3 Χ Γ Μ Ε ς ΓΕ 4 ΘΙ Θ3 3 Φ Γ ςΕ Ρ 4 Ι · ) 4 Γ ; ςΡ Μ ΘςΕ ΦΑ , Λ邓=Θ4 Γ , Μ Θ4 Ο =Γ 一 Γ Γ== ,  5 : ! 一 9 5 > ! Ψ  5 ;  一  5 > <产Α ,
3 4 Ι 3 4Ε Υ ΛΓ Φ ; =Θ4Γ 3 Φ Σ ΘΥΛ Γ Ρ Φ Ζ Γ Ι ΥΕ Χ ,  5 > 一  5 > ≅ 又  ; 5 < < 一 9 > 5 ! <产Α 5 Ξ Λ Γ Μ Ρ ΘΥ3ϑ =Γ Ο Φ Ε Σ ΥΛ ΥΓ Α Χ Γ Φ [
3 Υ Ρ Φ Γ Ε ς ςΡ 4 Ο Ρ Μ ; 9 ;一 9 ℃ , ΘΥΜ Μ Ρ ΘΥ3 ϑ=Γ Χ# ; :一  < , 3 4 Ι Χ Ε Υ3 Υ Ε Ι Γ Ψ Υ Φ Ε Μ Γ 3 Ο 3 Φ , Α3 =Υ 3 Ο 3Φ Α ΓΙ Θ3 34 ΙϑΓ 3 4 Γ3 Η Γ 3 Φ Γ Μ Ρ ΘΥ3 ϑ =Γ ςΕ Φ ΘΥΜ Ο Φ Ε Σ ΥΛ 5 Ξ Λ Γ ΙΘΜΓ 3 ΜΓ Ε ΓΓ Ρ Φ Μ Θ4 ΥΛ Γ =3 Μ Υ ΥΓ 4 Ι 3 ΚΜ Ε ς , Χ ΦΘ= , ΓΕ 4 ΘΙΘ3 Α 3 [
Υ Ρ Φ Γ Μ Θ4 ΥΛ Γ Μ Γ Γ Ε 4 Ι 3 4 Ι =3 ΜΥ ΥΓ 4 Ι 3邓 Ε ς Π 3 Κ , 3 4 Ι ΥΛ Γ Ι ΘΜ Χ Γ Φ Μ Θ4 Ο Χ Γ 3 Η Ε ς Ω Ε 4 ΘΙΘ3 ; Θ4 Υ ΛΓ Μ Γ ΓΕ 4 Ι 34 Ι
=3 Μ Υ ΥΓ 4 Ι 3” Ε ς (Ρ 4 Γ 5 & Ψ Χ Γ ΦΘΑ Γ 4 ΥΜ Σ ΘΥΛ Χ Ε Χ =3 Φ Γ Ρ ΥΥΘ4 Ο Μ ΥΦ Γ 3 ΥΓΙ ϑΚ Γ 3Φ ϑΓ4Ι 3 8 ΘΑ , ΥΛ ΘΕ Χ 3 4 3 ΥΓ Α Γ ΥΛΚ=
3 4 Ι 3 Μ Ε Α3 ΥΓ 69 < < 一拓=Ι Γ Ε 4Ω Γ 4 ΥΦ3 ΥΘΕ 4 7 3Φ Γ Γ3 Φ Φ ΘΓ Ι Ε Ρ Υ Θ4 =3 ϑΕ Φ 3 ΥΕ Φ Κ 5 Ξ Λ Γ Φ Γ ΜΡ =ΥΜ ΜΛ Ε Σ ΥΛ3 Υ ΥΛ Γ Λ3 Φ ΑΕ ς ςΡ 4 Ο ΘΓ ΘΙ Γ Μ ; Χ Φ Ε Ι Ρ Γ Γ Ι Ε 4 Γ Ρ Υ ΥΘ4 Ο Μ Θ4 < , : < 3 4 Ι  < Α Θ4 Ρ ΥΓ Μ , ϑΡ Υ , 3 ΓΕ 4 Γ Γ 4 ΥΦ 3 ΥΘΕ 4 Ε ς  < <一9 < < [
ςΕ =Ι ; Λ3 Φ Α =Γ Μ Μ Θ4  < Α Θ4 Ρ ΥΓ Μ 3 4Ι ΜΛ Ε Σ Μ 3 Ο Ε Ε Ι Γ ςςΓ ΓΥ ΘΖ Γ 4 Γ Μ Μ ςΕ Φ Ω Ε4 ΥΦ Ε ==Θ4 Ο ΥΛ Γ ΙΘΜ Γ 3 ΜΓ 5 , 4 ΓςςΓ Γ Υ Ε ς
≅ > 5 ; Δ ; Ε ϑΥ3 Θ4 Γ Ι Ε4 ΚΕ Ρ 4 Ο ΥΦ Γ Γ Μ Θ4 3 ςςΕ Φ Γ Μ Υ ΓΙ Χ =3 4 Υ3 ΥΘΕ 4 Σ Λ Γ 4 ΥΛΓ 3 ϑ Ε Ζ Γ Α Γ4 ΥΘΕ 4 Γ Ι ςΡ 4 Ο ΘΓΘΙ Γ Μ
6 < < 一 ςΕ =Ι 7 Γ Ε 4 Γ Γ 4 ΥΦ 3 Υ=Ε 4 3 Φ Γ Ρ Μ Γ Ι 5
∴ ΓΚ Σ Ε Φ Ι Μ /Ε Χ =3 Φ , ∀ 3 4 ΗΓ Φ ΙΘΜ Γ 3 Μ Γ , /ΛΕ 机Ε/ ΜΘΜ ΜΧ 5 , /Ε Χ =3 Φ Γ Ρ ΥΥΘ4 Ο , ∀Ε 4 ΥΦ Ε =5
= 引 言
杨树拟茎点菌溃疡病 6Χ ΛΕΑ Ε/ Μ=’ Μ Χ 5 7是
杨树上新发生的一种病害 5 近年来 , 据作者调
查 , 该病在辽宁省的很多市县的苗圃和造林地
普遍发生 , 主要以新造幼林地危害为主 , 可导致
育苗和造林的失败 , 是 目前发展杨树人工林的
一 种威胁性病害 , 必须引起关注 5 本文主要报道
该病的分布与危害 、病害症状 、病原菌的致病
性 、生物学特性 、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技术措施等
不文于    9 年 ; 月 9; 日收到 , > 月 9 日改回 5
的系统研究结果 ,供参考 5
9 病害的分布与危害
经作者初步调查 ,该病在辽宁省的北镇 、黑
山 、义县 、绥中、新 民 、铁岭 、阜新 、朝阳等地均有
不同程度的发病 ,其中以北镇 、义县发病较为严
重 5   ≅ :一   ≅ > 年调查 , 北镇和义县分别营造
 Λ 3 杨树速生丰产林 , 因遭受该病与杨树水
泡溃疡病的复合侵染危害 , 使 : <一 >< Δ的杨树
植株发病而死亡 , 导致造林失败 , 直接经济损失
< 余万元 5   9 年 , 义县营造  条防护林带 ,
 期 钟兆康等 8杨树拟茎点菌溃疡病的研究
因遭该病害危害 , 其中有  条林带被毁 Β 同年
在内蒙哲盟科右后旗甘旗卡中国科学院沈阳应
用生态研究所试验站营造 ≅ < < < 余株哲盟 ! 号
杨防护林带 , ≅< Δ植株因病枯死 , 林带被毁 , 给
生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5 确属一种不可忽视
的危险性病害 , 系当前辽宁林业生产中急待解
决的一个生产问题 , 应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 控
制该病的蔓延成灾 5
采用菌体分离法〔幻 , 获得纯培养病原菌 , 为
了验证分 离所得 杨树拟茎点菌的致病性 , 于
 ; >一   ; ; 年在室内采用烫伤和皮孔法 〔, 〕, 将
纯培养病原菌人工接种水培小美旱杨的枝条 ,
试验结果见表  5
表  不同人工接种方法结果
Ξ 3 ϑ 5 ∃ + 曰Ρ =ΥΜ Ες 3 Φ ΥΘ4 ΓΘ3= Θ4倪Ρ =3ΥΘΕ 4 5 4 Γ Υ血叼,
接种方法
Π Γ Υ ΛΕΙ Μ
病害症状
接种枝总
数6个7
% Ρ Α ϑ Γ Φ Ε ς
ϑ Φ 3 4 Γ卜
发病株数
% Ρ Α ϑ Γ Φ Μ Ε ς
Ι ΘΜ Γ 3 Μ Γ Ι
ϑ Φ 3 4 Γ卜
发病率
0 ΘΜ Γ 3 Μ Γ Ι
Φ 3 Υ Γ 6Δ 7
该病对杨树的  年生条和 一; 年生的幼
树均可诱致发病 , 多半发生在杨树地际 9 <一
<Ω Α 以上的主干和分枝上 5 发病初期在树干可
见变色的浸润病斑 , 随着上下扩展 , 可产生 ;一
; Ω Α 稍微凹陷的梭形溃疡病斑 6图  一 , 7 , 有
时在主侧枝上不呈现梭形溃疡病斑 , 而呈树皮
大块变色坏死 5 发病后期 , 枝干受害部位的树皮
组织呈淡黄色 , 同时在受害部密生隆起的黄色
小颗粒点 , 即为病原菌的分生抱子器 5 约在 ; 月
中下旬以后 , 分生抱子器逐渐成熟开裂 , 遇湿溢
出土黄色细丝状的分生抱子角 , 发病严重时 ,病
斑围绕树干诱致植株枯死 5
菌丝烫伤
∋Ω 3 =Ι Σ ΘΥΛ
Α Κ∀ Γ=ΘΡ Α
菌丝皮孔
] 3 Φ Η Λ Ε =Γ Σ ΘΥ Λ
Α ΚΓ Γ=ΘΡΑ
抱子液烫伤
∋Ω 3 =Ι Σ ΘΥΛ Μ ΧΕ Φ Γ
饱子液皮孔
] 3 Φ Η Λ Ε =Γ Σ ΘΥΛ
∋ /< ΦΓ
对照
∀∴
9<<拜Α
图  病害的症状及病原菌
.Θ Ο 5  ∋Κ Α Χ ΥΕ Α 3 4 Ι Γ 3 Ρ Μ 3 = ςΡ 4 Ο Ρ Μ Ε ς Ι ΘΜ Γ 3 Μ Γ 5
, 5 症状 ∋ΚΑ Χ ΥΕ Α , ] 5 分生袍子器 /ΚΓ 4 ΘΙ ΘΡ Α , ∀ 5 分生抱子梗和
分生抱子 Γ Ε 4 ΘΙ ΘΕ Χ Λ Ε Φ Γ 3 4 Ι Ω Ε 4 ΘΙ Θ3 5
! 病原菌的致病性鉴定
! 5  病原菌的人工接种试验
通过人工接种试验证明 , 杨树拟茎点菌可
通过伤 口和皮孔侵染致病 , 经接种 4 一; 天发
病 , ! 天呈现分生抱子器 , ;< 一 :< 天分生抱子
器成熟开裂 , 经人工接种的发病症状与 自然摧
病完全相似 , 从接种发病枝分离到的病原菌 , 在
培养形态特征与原接种菌完全一致 , 从而证实
分离的杨树拟茎点菌确为致病菌 5
! 5 9 病原菌的形态鉴定”
该病的分生抱子器埋生于寄主组织表皮下 ,
单生或聚生在子座内 , 呈扁球形或不规则形 ,大
小为 < :一 ! 9 ! Ψ >  ; 5 :一  9 > ! 5 !拜Α 6图 = 一 ] 7 Β
分生抱子 9 种形状 , 均为无色透明 、单胞 、有油
球 , 纺锤形抱子大小 为  5 :! 一 9 5 >! ? 5 ; 一
 5 >拜Α Β 线形 抱 子 顶 端 呈弯钩 状 , 大 小 为
 5 > 一  5 >≅ 义 ; 一 9> 5 !拼Α 5 分生抱子梗单枝 ,
则短 6图  一 ∀ 7 5 根据该菌的形态特征仁, , , ‘〕, 鉴
定属 于 半知菌 门 60 Γ Ρ ΥΓ Φ Ε Α ΚΓ Ε Υ Θ4 3 7腔 抱 纲
6∀Ε Γ=Ε Α ΚΓ Γ Υ Γ Μ 7球壳饱科 6∋ Χ Λ3 Γ Φ Ε Χ Μ ΘΙ 3 Γ Γ 3 Γ 7
7 作者曾在植物病理学报 6  ≅  5 ⊥ Ε= 5 ” , % Ε 5 97 刊文 , 把
病原菌误定为壳梭抱属有萄蔓枯壳梭饱菌 6.ΡΜ ΘΩΕ Ω “Α ΖΘ ΥΘ [
Ω Ε =Ρ , + Γ Ι Ι ΘΓ Η 7 ,本文更正为拟茎点菌 6Χ Λ , ΕΧ ΜΘΜ Μ Χ 5 7 5
,
姗陌洲麟娜
9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拟茎点菌属 6尸ΛΕΑ Ε/ ΜΥ’8 ∋3 Ω 7中的一种真菌诱
致的杨树拟茎点菌溃疡病 6尸ΛΕΑ 3Χ ΜΘ Μ/ · 75
;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5  培养特性
病原菌适宜在 /0 , 培养基上生长 , 初期
菌落为白色 , 后期浅灰白色 , 经培养 9 天呈现
子实体 5 9≅ 夭子实体可成熟开裂溢出分 生抱
子 ,在培养基上未见产生有性时期 5
; 5 9 病原菌生长条件
; 5 9 5  温度 在培养生长的病原菌平板上定量
取菌块 , 移接到 / 0 , 培养基上做平板培养 , 置
于  、  ; 、 9 < 、 9 ; 、 9 ≅ 、 < 、 9 ℃等不同梯度温度
培养 , 经 、 ; 、 > 、 < 天测量菌落直径 , 结果见表
9 5
表 9 不同温度下杨树拟茎点菌生长结果
Ξ 3 ϑ 5 9 1 Φ Ε Σ Υ红 Ε ς / Λ Ε Α 口/Μ括 ΜΧ 5 3 Υ Ι ΘςςΓ Φ Γ 4 Υ ΥΓ Α 碘Φ 3 Υ Ρ Φ Γ
培养温度 菌落直径 以3 Α Γ Υ Γ Φ Ε ς Γ Ε =Ε 4 Κ 6Α Α 7
Ξ Ε Ξ4 Χ Γ Φ 3 Υ Ρ ΦΓ 天 ; 夭 > 天  < 天
6℃ 7 Ι 3 ΚΜ ; Ι 3 Κ Μ > Ι 3 Κ Μ 9< Ι 3 Κ Μ
 < 5 ; 9 > 5 ; !! 5 ≅
 ; 5 !  ; 5 : 9  5 ; ! ≅ 5 :
9 < ‘  ≅ 5 > 9 5  ! 5 ; : 9 5 ≅
9 ;  5 9 > 5 ;! 5  > ; 5 >
9 ≅ 9 < , ≅ ! ; 5 ! ;≅ 5  > ; 5
< 9 5 < ; 5 : 5 ; ≅ 5 !
9 99 5 ; ! > 5 ≅ : ≅ 5 ! ≅ 9 5 ;
从表 9 可见 , 该菌在  一 9 ℃温度范围均
能生长 , 而适宜生长温度为 9; 一 9 ℃ , 其 中最
适宜温度为 < ℃ 5 该菌的适宜生长温度比其他
杨树溃疡病菌偏高 5
; 5 9 5 9 Χ # 值 用 : Α Ε =_ − 氢氧化钠和 = 8 浓
度盐酸分别把 /0 , 培养基调至 、 ! 、 ; 、 : 、 > 、 ≅ 、
 、 < 不同的 Χ # 值 , 然后采用定量取菌块 ,移接
到不同 Χ# 值的 /0 , 培养基平板上 , 将皿置于
9 ; ℃培养 , 生长 、 ; 、 < 、  ; 、 9 < 夭 , 检查其菌落
的生长直径 6表 7 5
如表 所示 , 该菌从 Χ# 值 一 < 范围内
均能生长 , 适宜生长 Χ# 为 :一 < , 看来该菌的
适宜 Χ# 值 比其他杨树溃疡病偏高 , 该病原菌
适于较碱性条件下生长 5
; 5 9 5 培养基 供试验的培养基种类为 /0 ,
培养基 、麦芽粉培养基 、豆饼粉培养基 、 9 Δ水琼
脂培养基 、查彼克培养基 , 用上述同法定量取菌
块 , 移接到不同培养基上 , 置于 9; ℃培养生长
; 、 < 、 ; 天 , 测量菌落直径 , 结果见表 !5
表 不 同 Χ # 位对杨树拟茎点曲生长的形响
Ξ汕 5 &Υ ςΓΥ Υ Ες Ι Θς Γ Φ ΓΡ Υ Χ # Ε4 /为。祝ΕΧ 8 ; Μ/ 5 ΟΦ Ε , 沈血
菌落直径 压3 Α Γ ΥΓ Φ Ε ς ΩΕ =Ε 4 Κ 6Α Α 7
Χ # 天 Μ 天  < 天 ; 夭 9< 天
Ι 3 Κ Μ ΜΙ叮;  < Ι 3 Κ Μ  ; Ι 3Κ Μ 9 < Ι 3 ΚΜ
; 5  : 5  : 5 : ≅ 5  5 9
!  5 ! 9 ; 5 ; ;  5 < > 5 ≅ ! 5 ;
;  < 5 :   5 ; 9 5 : ≅ < 5 ! ≅ ; 5 <
: : 5 ≅ 9 ! 5  ; ; < > > 5  ≅  5 :
> : 5 9 ≅ 5 : < 5 ≅ ≅ 5 ≅; 5 <
≅ ! 5 > 9 > 5 ; : : 5 ≅ 5 : ≅; <
  、 : 9 > 5 ; : : 5 ! : 5 ≅; 5 <
< > 5 9 ≅ 5 ≅ :  5 ≅ ; 5 < ≅ ; 5 <
表 ! 不同培养基下杨树拟茎点菌生长结果
Ξ 3ϑ 5 ! ∃4 4 Ρ Γ ΡΩ Γ Ε ς Ι ΘΦ八ΦΓ 5 Υ Α Γ Ι Θ3 Ε 4 /Λ 味Ε/ ΜΘΜ 印 5 Ο Φ Ε 5 沈血
培养基
Π Γ Ι Θ3
菌落直径
以3 Α Γ Υ Γ Φ Ε ς Γ Ε =Ε 4 Κ6Α Α 7
; 天  < 天  ; 天
; Ι 3 ΚΜ  < Ι 3 ΚΜ  ; Ι 3 Κ Μ
/0 , / Ε Υ 3 Υ Ε Ι Γ Ψ ΥΦΕ Μ Γ 3 Ο 3 Φ
麦芽粉 Π 3 =Υ 3 Ο 3 Φ
查彼克 Ω Τ3 Χ ΓΗ
豆饼粉 卫比3 4 Γ 3 Η Γ
9Δ水琼脂 9 Δ Σ 3 Υ Γ Φ 3 Ο 3 Φ
淀粉 , Α 刃Ρ Α
; ≅ ;
≅ !
9 : ; 5 9
≅ > ! 5
; ! ;
; :< 5 ;
‘心⎯连, ,!∀#‘∃仁%六乙吸&月∋几舀()#%∗∀+⋯月了,目∋曰,舀,%,%−甘目二
从表 ∃ 可见 ,病原菌以 ./ 0 、麦芽粉 、豆饼
粉培养基较宜生长 (
1 病害的侵染循环规律
1 (  发病观察
据作者的实地观察 , 该病在当年 ∃ 月下旬 ,
在感病植株的树干可见色变深的病斑 , ∃ 月底
或 2 月初 , 病斑纵向逐渐扩大成梭形 , 大小为
2一 23 4 , 2 月中旬以后病斑的树皮呈淡黄色 ,
稍微凹陷 , 表面产生黄色小颗粒状的分生抱子
器 , 2 月下旬或 1 月初开始成熟开裂 , 溢出丝状
淡黄色 的分生抱子角 , 遇雨水易溶 ,被溅射 , 随
风吹至其他杨树枝干 , 通过各种伤 口发生新的
侵染 ( 5 月中旬以后 , 子实体随树皮的失水干缩
逐渐从枝干表皮上脱落 , 6 月田间不再产生新
的病斑和子实体 , 每年进行一次性侵染发病 , 病
原菌系菌丝体在新的感病枝的树皮内越冬 , 为
翌年 ∃ 月发病的初次侵染的来源 (
1 ( 7 病原菌分生抱子飞散规律
 期 钟兆康等 8杨树拟茎点菌溃疡病的研究
为了摸清杨树拟茎点菌溃疡病的发病情
况 , 掌握病原菌的分生抱子飞散传播规律 , 以及
飞散高峰期 , 于   ≅ > 年 ;一  月在北镇县苗圃 5
选择 年生的小美旱杨移植林地 , 设置抱子捕
捉器 , 收集捕捉林间病原菌抱子的飞散规律 6图
9 7 5
日_ 月 0 3 ΥΓ _ Π Ε 4 飞Λ
通过叶痕〔;〕和皮孔αΤβ 侵入 , 发生潜伏侵染 , 在其
形成层和木质部之间产生不同大小的黑褐色隐
性溃疡病斑 , 严重感病苗木 , 经检查可产生  <
余个隐性溃之疡病斑 , 间题是 ,这些感病苗木 , 当
年在苗圃生长势均很好 , 在苗木外表不呈现任
何发病症状 , 因此 , 均误认为好苗出圃造林 5 这
些隐性溃疡斑在翌年 !一; 月适宜菌生长条件
下很快扩展蔓延 ,在树干上呈现溃疡病斑 5 作者
从隐性溃疡病斑中分离出上述致病菌 , 从而证
明潜伏于隐性溃疡病斑中的菌体为翌年发病的
初次侵染源 5
因此 ,今后对杨树溃疡病的防治重点 , 必须
以防治苗木苗期发病为主 5
> 药剂筛选和防治
> 5  不同药剂的杀菌效果测定
采用药液抑菌生长的方法 , 将甲基托布津 、
代森锌 、退菌特 、多菌灵 、疫霉灵 、福美砷 、双效
灵 、 ; 9  、“Ε] 等  种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对杨
树拟茎点溃疡病菌进行毒力测定 , 在每个培养
皿平板 中间置钢管圈  个 , 内滴 =Α= 药液 , 在平
板上接病原菌 ! 个点 , 然后将皿置于 9; ℃温箱
培养 < 天 , 测其抑菌圈大小 , 每种药剂试验重
复 次 , 结果见表 ;5
表 ; 不同药荆对病原菌的杀菌测定
Ξ 3 ϑ 5 ; & ςς5 Γ ΥΘ粉4 Γ 5 Μ Ε ς Ι ΘςςΓΦ Γ4 Υ ςΡ 4 Ο ΘΙ Ι“ ΥΕ /Λ Ε Α Ε/ ΜΘΜ ΜΧ 5
川一/ΡΕ。8#三+#9:酬申翻
药剂
; 9 , < => =? > ≅
浓度
Α + , > > , # Β Χ ·
# =+ , Δ Ε Φ
 天抑菌圈
;9 , < 9 ≅ > =Β > Γ>Β> ≅ # Β Χ = , >? =, ?Χ Η ≅ Δ 4 4 Φ
 Ι ( 5
 ϑ ∃
月了∋成口⋯8∗∀内匕,%,目,
图 7 病原菌分生抱子的飞散规律
;=‘( 7 / =≅ Κ > Β ≅ =, < Κ Χ # #> Β , + Λ > + , =? =Χ + Λ > Χ 9 ≅ Χ Γ Λ9 , < 9 ≅ (
从图 7 可看出 ,病原菌分生抱子的飞散期 ,
为当年的 2 月中旬至 Ι 月上旬 , 其中以 1 月中
下旬为病原菌分生袍子的飞散高峰期 ( 同时 ,从
捕捉到的病原菌分子抱子飞散过程中的数量变
化可看出 , 分生抱子飞散数量变化与降雨量的
大小 、次数密切相关 , 多半降雨后分生抱子的
数量有明显增加 (
1 ( ϑ 越冬枝条的诱发病试验
作者于  Ι 6 6 和  Ι 6 Ι 年的 ϑ 月 , 在杨树发
病林地 , 随机采取外观正常的杨树枝条 , 在室内
剪成 ϑ 3 4 长 , 洗净 、消毒 , 置于室温进行诱发
病试验 , 约经 ϑ 天左右 , 枝条表面呈现与田间
发病症状相似的小颗粒子实体 , 镜检病原菌与
自然催病病原菌分生饱子形态特征完全一致 (
试验结果表明 , 该病可通过控制室内条件诱致
发病 (
1 ( ∃ 病害的初次侵染源问题
为了摸清该病的初次侵染源 , 近年来 , 作者
对苗圃的  、 7 年生苗木进行越冬发病调查 , 发
现本病和杨水泡型溃疡病 、杨疡壳抱溃疡病可
甲基托布津
Μ ∀ =+ Κ Χ , Χ # > 4 > # ∀Η Γ
退菌特 Μ 9 Ν > #
疫冬灵 0 Γ=> # # >
代森锌 Ν = , > Ο
多菌灵 Α Χ Β Ο> , ? Χ Ν =4
福美砷 0 ≅ + 4 Χ # >
7 火
7 又
7 汉
7 又
7 Ε ΠΘΘΘ
双效灵
Ρ∀ 9 Χ , < Σ =Χ + Γ=, <
2 Ι 7
对照 Δ Α Τ Φ
∋ 义
无菌水
Ρ # > Β =Γ=Ν> ?
节产Χ # > Β
( ( ( 叫( 门目( ( ( ( ( ( ( ( ( 一由表 2 可见 , 多菌灵 、甲基托布津 、 福美砷7 倍液杀菌效果最佳 , 其次退菌特 7 倍液
9: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杀菌效果较佳 5 通过 田间的防治试验与室内测
定的药效结果基本一致 5
> 5 9 不同时间的药液浸泡插穗的药害试验
通过上述室内  种药剂的毒力筛选 , 选出
杀菌效果好的多菌灵 、甲基托布津 、福美砷 种
药剂的 9 <。倍液 ,首先在室内采用 < 、:< 、 < 分
钟不同时间浸泡插穗 , 然后将插穗进行水培 , 观
察是否放叶与生根 , 以判断是否产生药害 , 为
苗圃育苗浸泡插穗防病找出适时适药提供依
据 , 结果见表 :5
表 ‘ 不同时问药液浸泡插抽的药容情况 ,
Ξ 3 ϑ 5 : # 3Φ Α Ε ς ςΡ 4 Ο ΘΓ ΘΙ” Ε 4 脚Χ扭解 Γ Ρ ΥΥΘ4Ο Θ4 Ι ΘςςΓ ΦΓ 4 Υ ΥΘΑ Γ
浸药时间 Ξ ΘΑ Γ Σ ΘΥΛ ςΡ 4 Ο ΘΓ ΘΙ Γ Μ 6Α Θ4 7
的北镇县疗屯乡沈屯村选择 5 Λ3 和 ; 5 Λ3 新
造林地 , 分别试用全株涂干和刮破病斑涂抹甲
基托布津、多菌灵 < < 倍液的防治试验 , 结果因
防治方法不同 , 防效差异很明显 , 分别为“ 5 Δ
和 ≅ ! 5 Δ 5     年又在曹屯乡徐屯村从    <
年营造的 5 Λ3 杨树速生林进行刮破病斑涂
抹药剂的重复生产防治 , 防效高达≅> 5 ;Δ 5
≅ 结 论
药剂
. Ρ 4 Ο ΘΓΘΙ Γ Μ
< : <  <
放叶 生根− Γ 3 ς + Ε Ε Υ [ 放叶− Γ 3 Υ 生根+ ) < Υ 放叶 生根− Γ3 ς + 。。Υ [
Ε Ρ Υ ∃4 Ο Ε Ρ Υ ∃4 Ο Ε Ρ Υ ∃4 Ο
福美砷
, Μ Ε Α 3 Υ Γ
甲基托布津Ξ ΛΘΕ /3 4 3 Υ Γ
Α Γ ΥΛ Κ=
多菌灵
∀ 3 Φ ϑ Γ 4 Ι 3 [
对照 6Ω ∴ 7 一 一 一 一 χ χ
, 一无药害 # 3 Φ Α =Γ Μ Μ , δ 有药害 # 3 Φ Α ςΡ=5
从表 : 可知 , 经水培插穗 9 周 ,观察 种不
同时间处理的药剂对苗木插穗均产生药害 , 主
要表现在对芽很敏感 , 水培插穗芽全都不放叶
而对生根影响不大 , 除福美砷处理 < 分钟的插
穗不长根外 , 其他插穗均产生愈合组织 , 长出白
色小根 5 后改试用  < 一ΝΕ4 倍药液浸泡 < 分
钟处理 , 则无药害 , 对病害有防效 5
>5 5田间防治试验
为了进一步摸清造林地幼树防治溃疡病的
最佳方法和药剂 , 于   ≅ ≅ 、   ≅  年在发病较重
≅ 5  本病经人工接种可通过伤 口和皮孔侵染
致病 , 病原菌适宜生长在 /0 , 、麦芽粉 、豆饼粉
培养基上 Β温度为 9; 一 9 ℃和 Χ# :一 < ·
≅ 5 9 本病于 ! 月下旬发病 , ; 月中下旬分生抱
子成熟 , : 月中下旬为分生抱子飞散高峰期 5 越
冬潜伏于隐性溃疡病斑中的菌体为翌年的初次
侵染源 5
≅ 5 多菌灵 、甲基托布津的 9 < 倍液浸泡插穗
< 、 : < 、  < 分钟处理对芽有害 , 不放叶 , 但对生
根不影响5 而试用 < <一9 < 倍液的 < 分钟浸
泡处理 , 无药害 , 对病害有防效 5
≅ 5 ! 造林地幼树溃疡病可采用上述药剂的
< < 倍液进行刮破病斑涂抹 , 防效可达 ≅> 5 ; Δ ,
林业生产上可推广应用 5
参考文献
邓叔群 5  : 5 中国的真菌5 科学出版社 , 北京 , : 5
钟兆康、高 雅 5  ≅  5 杨树水泡 型演疡病菌 的致病性研
究5 植物病理学报 , 4 69 7 8 ; 一;: ·
魏景超 5   >  5 真菌鉴定手册 5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上 海 ,
! < > , ! < 5
]3 Φ 4 Γ ΥΥ , # 5 − 5 Γ Υ 3=5  >9 5 ∃==Ρ Μ Υ Φ3 Υ ΓΙ Ο Γ 4 Γ Φ 3 Ε ς ΘΑ ΧΓ Φ ςΓ Γ Υ
ςΡ 4 Ο Θ 5 ] Ρ Φ ΟΓ Μ Μ /Ρ ϑ =ΘΜ ΛΘ4 Ο ∀Ε Α /3 4 Κ , :  5
1 Φ Γ Α Α Γ 4 , (5   >≅ 5 + Γ Μ Γ 3 Φ ΓΛ Ε 4 =入〕ΥΛΘΓΛΘΤ 3 一 ϑ 3 Φ Η 4 Γ Γ Φ Ε Μ ΘΜ
6∀芍功止。己£3/ Ε雌几Γ /ΕΧ Ρ =Γ 3 7 Θ4 Χ Ε Χ =3 Φ 5 & Ρ Φ 5 ( 5 . Ε Φ 5 /3 ΥΛ 5 , ≅
6;一 : 7 8 : 9一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