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牛奶子根化学成分的分离与测定



全 文 :山 地农 业生 物学 报 24(2):138 ~ 141, 2005
Journal o f M oun ta in Agricu lture and B iology
牛奶子根化学成分的分离与测定*
徐裕彬 ,国兴明 ,周 杰 ,金辉乐
(贵州大学生化营养研究所 ,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牛奶子 E laeagnus umbella la Thunb)根 、果实 、叶具有活血行气 、止血 、止咳 、祛风等功效 ,主治肺虚 、肝炎 、
跌打损伤和泻痢等。采用 85%乙醇浸提 ,氯仿 、乙酸乙酯 、正丁醇萃取 , 然后再用硅胶柱层析 , TLC等方法对牛奶
子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 ,获得多个物质 , 对其中的 3个物质进行了物理常数的测定 ,结合其各自的波谱
检测数据确定这 3个物质分别为 β -谷甾醇 (β - sitostero l)、芦丁( rutin)、槲皮素(querce tin)。其化合物均为首次
从牛奶子植物中提取分离。
关键词:牛奶子根;β -谷甾醇;芦丁;槲皮素
中图分类号:Q949. 76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0457(2005)02 - 0138 -04
Studies on the chem ical components of the root ofE laeagnus um bellala Thunb
XU Yu-bin, GUO X ing-m ing , ZHOU J ie, J IN Hui-le(Institute of B iochem istry and Nutrition , Guizhou University,
Guizhou Gu iyang 550025, Ch ina)
Abstrac t:A study has been m ade on the chem ical constituents o f the roo t ofE laeagnus umbella la Thunb. The constitu-
ents w ere ex tracted by a lcoho l, distribu ted by differen t so lvents, iso la ted and purified v ia silica co lumn chroma tog raphy
and TLC. The ir structures w ere iden tified by m eans of phy sicochem ical properties and GC -M S, NM R , DEPT . e tc. In
ten compounds iso lated th ree w ere identified as β - sito ste ro l(Ⅰ ), ru tin(Ⅳ), que rce tin(Ⅴ), which w ere iso la ted
from the root o fE laeagnus um bellala Thunb for the first tim e.
K ey words:E laeagnus umbella la Thunb;β - sito stero l;ru tin;querce tin
牛奶子 E laeagnus umbellala Thunb,又名甜枣子 、半春子 、羊奶子等 ,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 ,其用途广
泛 ,具有食用 、药用 、饲料原料等多种利用价值 。其主要药用部位为根 ,叶 ,果实。果能清热利湿 ,止血 ,治
咳嗽 ,泄泻 ,痢疾 ,淋病;叶能治疔疮。叶的浸提液还可杀棉蚜虫。还有报道其根 、果 ,叶可治肝炎 、风湿性
关节炎 。目前 ,人们主要是把它的果实作为一种天然饮料资源 ,制作成果酱 、果粉 ,配制果汁饮料等 ,而忽
视其药用价值。还有文献报道 ,从与牛奶子同属于胡颓子科的沙棘 Hippophae rhamnoides L. subsp. S inesis
Rousi和银水牛果 Shepherdia argen tea中分别分离出以葡糖酸为中心的新一类鞣质类化合物沙棘宁和银水
牛果宁 ,它们对 H IV逆转录酶具有抑制作用 [ 1, 2] 。因此充分开发其药用价值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为此 ,本
文对牛奶子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仪器
1. 1 材料
牛奶子植物采自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经贵阳中医学院陈德圆教授鉴定 。
1. 2 仪器
X - 4显微熔点测定仪 (温度计未校正);DU - 7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170SX型红外光谱仪;KB r
* 收稿日期:2005 - 03 - 14;修回日期:2005 - 04 - 04
作者简介:徐裕彬(1977 -),男 ,江西抚州人 ,贵州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 2002级硕士研究生 ,从事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的研究。
DOI牶牨牥牣牨牭牴牭牳牤j牣cnki牣sdnyswxb牣牪牥牥牭牣牥牪牣牥牨牨
压片;HP5988A型质谱仪;B rukerAM - 400型超导核磁共振仪;柱层析硅胶(200 ~ 300目 )和薄层层析用硅
胶 GF254(10 ~ 40μm)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乙醇 、氯仿 、甲醇 、乙酸乙酯 (均为分析纯)。
2 提取与分离
将其根部洗净 ,晾干 ,粉碎 ,用 10倍的 85%乙醇浸泡 3 ~ 5d,将其提取液减压浓缩得浸膏。浸膏经氯
仿 、乙酸乙酯溶剂萃取 ,分别得到相应的部分。
氯仿部分干法上硅胶柱 ,用石油醚 ∶乙酸乙酯 =1∶1的混合液洗脱 ,分段收集。将其中的第 31 ~ 41份
合并 ,活性炭脱色 ,甲醇重结晶 ,得无色结晶化合物 ,即物质 Ⅰ 。乙酸乙酯部分经硅胶柱层析 ,氯仿 -甲醇
(9∶1)洗脱 ,再经制备薄层层析(苯 -乙酸乙酯 -甲酸 =50∶40∶8)分离得 2个黄色粉末状物质即物质Ⅳ和
物质Ⅴ。
3 结果与分析
3. 1 物质Ⅰ的结构鉴定
物质Ⅰ为无色片状结晶[ 3, 4] , mp:135 ~ 137℃,可溶于氯仿 。以硅胶 GF - 254薄层层析展开 ,显单一斑
点 ,可见光不显色 , 254nm紫外光下显色不明显 ,喷以 5%~ 10%硫酸乙醇液 ,置 110℃烘箱中至斑点显色清
晰 ,置日光下显紫红色 。 GC -MS M/ S给出分子量 414[M ] 396(8.1%), 329(9.7%), 303(9.4%), 273
(5.6%), 2558(9.4), 213(10.8%), 178(6.9%), 161(15.3%), 145(22.9%), 119(17.8%), 43(100%),
27(13.9%);IRVmax(cm - 1):3426, 2938, 2873, 2851, 1465, 1382, 1063, 1055 , 13CNMR(100MH z, CDC l3 )
δppm:140.72(s, C -5), 121.72(d, C - 6), 71.80(d , C - 3), 56.73(d, C -14), 55.99( t, C - 17), 50.07(d,
C -9), 45.78(t, C -4), 42.26(s, C -13), 39.73(t, C -12), 37.21(t, C -1), 36.48(s, C - 10), 36.12(d, C
- 20), 33.89(s, C - 7), 31.89(d, C -8), 31.86(t, C - 22), 31.63( t, C - 2), 29.69( t, C - 24), 29.07(d, C
- 25), 28.23(d, C -16), 25.97( t, C - 28), 24.28( t, C - 15), 23.01( t, C - 27), 21.05( t, C - 11), 19.82
(q, C -26), 19.39(q, C - 19), 18.99(q, C - 27), 18.75(q, C - 21), 11.96(q, C - 29), 11.84(q, C -18)。
醋酸 -浓硫酸反应阳性 , 1HNMR(CDC13)谱具有甾体化合物的氢谱特征 , δppm:0.7 ~ 2.4间存在连续
的峰包 ,即甾体骨架上为数众多的亚甲基和次甲基信号相互重叠而产生 。 Δppm:0.65和 1.00的两个甲基
单峰是 C18 , C19上质子的信号;ppm:5.33为 Δ5 6 -H ,烯氢信号明显;δppm3.5处 1个氢信号明显 ,根据质
谱碎片离子峰 ,物理常数及碳 、氢核磁谱数据 ,确定本物质为 β -谷甾醇 (β - Sitoste ro l):
图 1 β -谷甾醇的结构式
F ig. 1 The mo lecu lar structure o f β - sito ste ro l
3. 2 物质Ⅳ的结构鉴定
物质Ⅳ为黄色粉末 , mp188 ~ 190℃,盐酸镁粉反应显阳性 ,确定为黄酮类化合物 [ 5] 。 GC -MS M/ S给
出信号 609[M -H ] , 301[M -H -308] ,提示其分子量为 610 ,苷元碎片峰为 301。 TLC层析 ,显单一斑点 ,
三氯化铝显色 ,其 R f值和显色均与芦丁一致 ,提示可能为芦丁。
1
HMR(DMSO - d6, 600MH z)显示有 5组芳氢 , δH (ppm)7.53(1H , d, J=2.3H z), 7.51(1H , d, J=
2.3Hz), 6.84(1H , d, J=8.3H z), 6.40(1H , d , J=2.3Hz), 6.2(1H , d, J=2.3H z)。其化学位移及偶合常数
与槲皮素中芳香氢基本一致 ,提示苷元为槲皮素。化合物Ⅳ的酸水解产物经 TLC检查 ,可检出 L -鼠李糖
139第 2期  徐裕彬 ,等:牛奶子根化学成分的分离与测定
和 D -葡萄糖。化合物 1HMR谱中有两个糖的端基氢信号 , 5.33(1H , d, J=3.7Hz)为葡萄糖端基氢信号 ,
J=3.7H z大于 2.5 Hz,提示其苷键构型为 β -型 , 4.39(1H , s)为鼠李端氢信号 。
13
CNMR谱显示有 27个碳信号 ,其中有 1个羰基信号和 14个芳香碳信号 ,表明存在两个苯环和一个
烯键 ,这些数据与 3 - O -取代的槲皮素基本一致;另外 , 还有两个糖的端基碳信号 (101.21ppm和
100.76ppm), 1个甲基信号 (17.75ppm)和糖上 9个连氧碳信号 。所有数据与芦丁的碳谱信号一致 。
图 2 芦丁的结构式
F ig. 2 The m olecular structure o f ru tin
3. 3 物质Ⅴ的结构鉴定
物质Ⅴ为黄色针状结晶 ,盐酸 -镁粉反应显阳性 ,三氯化铝反应显黄绿色 ,紫外光灯下荧光加强 , Mol-
ish反应呈阴性 ,提示可能为黄酮类化合物 。
GC -M S(m /z)质谱给出准分子离子峰 301[M -H ] ,提示化合物分子量为 302。综合 1HNMR谱和
13
CNMR谱数据 ,提示化合物Ⅴ为槲皮素 。
1
HNMR(DMSO - d6 , 600MH z)示有 5个活泼氢 ,经重水交换后消失 , δH(ppm)12.5(1H , s), 10.8(1H ,
s), 9.6(1H , s), 9.32(1H , s), 9.28(1H , s);另外氢谱提示含有 5个芳氢:δH(ppm)7.67(1H , d, J=2.4Hz,
2′-H), 7.53(1H , dd, J=8.4Hz, 2.4H z, 6′-H), 6.88(1H , d, J=8.4Hz, 5′-H)为 AMB偶合系统 ,分别为
B环上 2′, 5′, 6′-H信号;6.40(1H , d, J=1.8Hz, 8 -H), 6.18(1H , d, J=1.8H z, 6 -H)为 A环上 6 -H和
8 -H间位偶合系统。
13
NMR谱显示为典型黄酮类化合物 ,化合物共有碳信号 15个 ,其中羰基δC(ppm)177.7,芳碳 14个 ,
表明存在两个苯环和一烯键 。芳香碳的化学位移值分别为:163.9, 160.7, 156.1, 147.7, 146.8, 145.0,
135.7, 121.9, 120.0, 115.6, 115.0, 103.0, 98.2 , 93.3[ 6] 。
综合 1HNMR谱和 13CNMR谱数据 ,确定化合物Ⅴ为槲皮素。
图 3 槲皮素的结构式
F ig. 3 The m olecu lar structure o f querce tin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到 β -谷甾醇 、槲皮素和芦丁这 3个化合物 。据报道 , β -谷甾醇具有降低
胆固醇和抗癌作用;芦丁和槲皮素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凝结 ,抑制胆碱酯酶;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
140 山 地 农 业 生 物 学 报  2005年
这为牛奶子的活血行气作用提供了依据。
从所了解的牛奶子的药用价值来看 ,这 3种物质应该只是其部分活性成分。而它作为治疗肺虚 、肝炎
和泻痢等作用的活性成分并未分离到 。很有可能是其有效活性成分的生物碱成分也未分离到其单体化合
物 。因此 ,在以后对牛奶子根的化学成分的研究过程中 ,提取分离其中的生物碱成分以及其具有治疗肝炎
作用的活性成分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
参 考 文 献:
[ 1] 高锦明 , 张鞍灵.沙棘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 J] .沙棘 , 1995, 8(3):25 -28.
[ 2] 高锦明 , 张鞍灵 ,李芸生 , 等.沙棘黄酮的化学研究进展 [ J] .沙棘 , 1998, 11(2):34 - 40.
[ 3]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编译.黄酮体化合物鉴定手册 [ M ]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1. 389 -404.
[ 4] 姚新生. 天然药物化学.第 2版 [ M ]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6. 222 -226.
[ 5] 李文魁 , 李英和 ,杨峻山 , 等.瓜子金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1996, 8(3):42 -46.
[ 6] 丛浦珠. 质谱学在天然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7. 477 -480.
[ 7] 龚运淮. 天然有机化合物的 13C核磁共振化学位移 [ M ]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8. 232.
(上接第 123页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凤龙 , 谢必武.几种处理方法对无患子种子发芽的影响 [ J] .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学报 , 2005, 3(1):21 -22.
[ 2] 范军科 , 伊建平.无患子的引种栽培 [ J] . 林业实用技术 , 2002, (9):27.
[ 3] 孙 伟 , 蔡云升.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在食用植物香料中的研究概况 [ J] . 食品工业科学与技术 , 2003, 24(6):90 - 93.
[ 4] 徐振华 , 王学勇 ,李敬川. 试管苗瓶外生根的研究进展 [ J] .中国农学通报 , 2002, 18(4):84 -86.
[ 5] 赖钟雄 , 陈振光 ,潘良镇 , 等.无患子科果树生物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 J] . 中国南方果树 , 1997, 26(6):37 - 38.
[ 6] 陈正华.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 [ 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86. 165 -168.
[ 7] 李扬汉. 植物学 [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2. 69.
[ 8] 梅家训 , 丁习武. 组培快繁技术及其应用 [M ]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3. 23 -25.
141第 2期  徐裕彬 ,等:牛奶子根化学成分的分离与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