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黄芪与其伪品──圆叶锦葵的鉴别



全 文 :中药天地—发油成分的含量 。 2加工炮制不当挥发油是许多药物起主要治疗作用的成分 , 在加工炮制时须加以保护 , 在此过程中 ,影响其含量的情况常有以下几种 。2 . 1 切制不 当 切制规格不合适 , 过于细碎 , 如薄荷 、 荆芥等切段过短 , 因增加 了断面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 在干燥及存放过程中就会加速挥发油 的散失 , 或在切制时淋润时间过长 , 都是造成挥发油含量降低的原因 。2 . 2 干燥方法不当 挥发油 不仅在常温下易挥发 , 温度升高和 日光也会加速其挥发及氧化 , 其干燥温度一般不宜超过 35 ℃ , 如细辛 、 薄荷等都有明确规定 , 应采用阴干 、 晾干等法 , 但限于条件 , 或为图省事 , 采用 曝晒法 的极为普遍 , 因此而造成挥发油的含量降低 。2 . 3 火制时掌握不当 挥发油随温度升高而挥发加速 , 高温则被分解破坏 。 有实验证明 , 炒炭挥发油减少 80 % , 炒焦减少约 40 % ,
偎或土炒减少 2 0% , 醋炙 、 油炙 、 盐炙 、 米潜水炙及鼓炒减少约
10 %
一 巧% , 故含挥发油的中药炮制时一般不宜加热处理 。
3 调配不当
含挥发油成分的药物如调配不当 , 同样会使挥发油 成分在煎
煮过程中严重散失而影响疗效 。 因此 , 以挥发油为主要治疗成分且
质地疏松的药物在煎煮时都应后下 , 药典对薄荷 、 砂仁 、 降香 、 沉香
等药物在用法上 已 明确提出这点 , 药房在调配时也都给予单味并
注明用法 , 但部分药物如荆芥 、 青篙 、 香蕾 、 木香 、 菊花 、 草叩等却未
— 20 00 年第 9 卷第 7 期注明 , 调配时大都按习惯配于其它药中同煎 , 这类药物若配于解表药中 , 因煎煮时间较短 , 尚能保存药性 , 但若配于补益药及其它一般药中应用 , 如菊花常用于清肝明 目的方中 、 霍香常用 于健脾化湿的方中 , 因煎煮时间长 , 挥发油成分就会因此而大减 , 其药效可想而知 ; 有些含挥发油的芳香药物如砂仁 、 豆叩 、 沉香 , 为减少挥发 ,都应在调配时捣碎付给 , 但因费时费力 , 现有些药房采用机械粉碎并且量较大 , 而这些药物临床用量小 , 粉碎后必定会存放一段时间 , 有的存放方法也不妥当 , 如发现有把粉碎后的沉香存放在药格斗里 , 这些 因素都造成了挥发油成分的大量散失 。4 煎煮方法不当患者缺乏制备汤药的知识 , 不能很好地掌握含挥发油成分的
药物的煎煮时间和火候 , 不能把后煎药恰当地应用于头煎 、 二煎 ,
亦 即不能做到 “ 煮炼有节 ” , 也是造成含挥发油成分的药物疗效降
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
以上种种因素都会影响中药挥发油的含量及由此而造成的药
效问题 , 有些 因素如加工炮制 、 调配 、 煎煮中存在的问题 , 若能注重
中药人 员素质的提高 、 中药炮制规范的落实执行 、 加工条件的改
善 、 调配制度的落实 , 以及汤药制备知识的普及 , 都是能够加 以解
决的 , 但有些问题如原药材 的贮存保管及 以挥发油为 主要治疗成
分且易于煎出的菊花 、 霍香 、 青篙 、 荆芥等等相当一部分药物是否
应后煎的问题还应进一步加以研究 、 探讨 、 明确和完善 。 这对保证
药典所规定 的挥发油成分的含量 、 保证汤药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 提
高疗效 , 都有重要的意义 。
黄 民 与 其伪 品— 圆 叶 锦 葵 的鉴 别口吉林省蛟河市药品检验所 ( 13 2 5 00) 宿丽梅 刁红宇 李国华
口吉林省蛟河市中医院 ( 13 2 5 00) 王伟明 赵东娇
黄茂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蔑 A s t r a g a l u S m e m b ar n a e e u s ( Fi s e h ) B g e
v a r m o n hg
o
li
e u s
( B g
e
) H i
s a 。 或膜荚黄蔑 A s t ar g a l u s m e m b ar n a e e u s
(isF hc ) B ge 的干燥根 。 近来出现一种黄蔑的伪品— 圆叶锦葵 , 其外形与黄蔑极其相似 , 但服用 后可引起头晕 、 恶心 、 呕吐 , 威胁着人
民的身体健康 。 因此 , 鉴别黄茂与圆叶锦葵 , 避免伪品充真具有重
要的意义 。 笔者就二者的性状 、薄层层析和粉末显微特征进行了如
下比较鉴别 。
1 药材性状
黄茂与圆叶锦葵的性状特点比较见表 1 。
表 1 黄茂与圆叶锦葵的性状 比较
黄 茂 , 圆叶锦葵
形状 圆柱 形 , 有的有分枝 , 上端较粗 , 圆柱形 , 头部较粗 , 有数个残 留
长 30 ~ 9 0 c m , 直径 1 一 3 . cs m 茎 , 下部渐 细 ,有分枝
表面 淡棕黄 色或淡棕褐 色 , 有不整 齐 黄棕 色或土黄 色 , 有纵细皱纹及
的纵皱纹及纵沟 横向线状 皮孔
断面 质硬而韧 , 不 易折断 , 断面 纤维性 质坚脆 , 较易折断 , 断 面皮部淡
强并显粉性 , 皮部黄白色 ,木部 淡 黄白色 , 木部淡黄色 , 有放射状
黄色 , 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 , 老根 纹理及裂隙
中心偶有枯朽状 , 黑褐 色或呈空洞
气味 气微 ,味微甜 , 嚼之微有豆腥 气 气微 ,味甜 ,嚼之具特异气及粘液
2 粉末显微特征
黄茂与圆叶锦葵的粉末显微特征 比较见表 2 。
表 2 黄 茂与 圆叶钵葵的粉末特征比较
黄 茂 圆叶锦葵
纤维 成 束或散 离 , 壁厚 , 表面有纵
裂纹 , 初 生壁与次 生壁分 离 ,
两 端常断裂成须状或较平截
导管 无 色或橙黄 色 , 具缘纹孔 , 排
列紧密
石细胞 少见 , 回形 、 长 圆形或形状不
规则 , 壁极厚
淀粉粒 较 多 , 单粒 尖圆形 、 椭 圆形或
尖 胃形复粒由 2 一 4 分粒组成
木检细胞 微黄绿色 , 表面观呈 尖多角形
或尖方形垂周壁薄 , 有的细波
状弯 曲
草酸钙簇 晶无
成束 , 无 色或淡黄色 , 细长稍
弯曲 ,壁极厚 , 非木化 , 纤维断
端 不整 齐
众多 , 主为具缘纹孔导管 , 还
有螺纹导管

较多 , 单拉呈 团形 , 复粒 多由
3 分粒组成
淡黄色 , 表面观长方形或 长多
角形长方宽的 2 一 3 倍
较多 , 较大 ,呈 月季花样
4 2
3 薄层层板
取黄芭粗粉 3 9 , 用水饱合正丁醇 20 ml 于沸水浴提取 2 次 , 每
次 3 o m in , 合并正丁醇提取液置分液漏斗中 , 用 10 9 / L N a o H 液萃取
2 一 3 次 , 每次 10 ml , 碱液弃去 , 正 丁醇液用水适量洗至中性 , 沸水
浴减压 回收正 丁醇至干 , 残渣用 0 . sml 甲醇溶解 , 为供试品溶液
1
。 取 圆叶锦葵粗粉 3 9 , 同样方法处理得供试品溶液 2 。 另取黄蔑甲
贰对照品 , 加 甲醇制成每 l ml 含 l m g 的溶液 , 作为对照品溶液 。 吸— 中国药业 hc in a hP a mr ac eu ti c a ls
200 0年第 9卷第 7期—取 上述两种供试品溶液和对照 品溶液各 2闪点于 同一硅胶 G 薄层板 上 , 以氯仿 一 甲醇 一 水 ( 13 : :7 2) 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 , 展开 , 取出 , 晾干 , 喷 以 10 % 硫酸 乙醇液在 105 ℃烘约 s m in , 结果如图 l 。4 讨论通过上述对黄茂与圆叶锦葵的鉴别比较 , 可以看出 :从断面颜色上 圆叶锦葵较黄蔑为淡 ;二者粉末呈微特征有较大差异 , 圆叶锦葵有较多 的 、 花一样的草酸钙簇晶 , 而黄蔑则无 ;圆叶锦葵的薄层色谱在黄蔑 甲贰的位置上无相对应的簇点 。从薄层色谱上也可看 出 , 圆叶锦葵与黄芭所含成分不同 ,从而造成患者头晕 、 恶心 、 呕吐 ,所以圆叶锦葵不可与黄茂混淆 。圆叶锦葵所含成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中药天地,弓 里脱委忿 营 萦色0 0属巳“ 色巴图 1 黄茂与 圆叶锦葵的 T CI 图L 黄茂 2 . 圆叶锦葵浙 江 杜 瓜 子 初 探
口浙江省妈安县人民医院
口浙江中医学院 (杭州
( 3 2 2 3 0 0 ) 卢尚书 杨菊妹
3 10 0 0 9 ) 陈锡林
摘要 通过实验确证了浙江杜瓜子的来源 、 应用地区和 范围 ; 同时
时其利用价值进行初探 , 以便更充分利用 当地的优势中药资源 ,提
高经济价值 。
关键词 浙江杜瓜子 原植物 利 用价值
杜瓜子 , 仁香 、 味美 , 是有地方特色的休闲食品 , 原植物为括楼
rT i
e
b
o s a n th
e s
k iir l
o w i i M ax im

1 材料和方法
1
.
1 材料和仪器
1
.
1
.
1 材料 : 杜瓜子和盐炒杜瓜子各 50 0 克 , 收集于浙江平湖县
产 区 ; 当年收种子 。 有花果雌雄株腊叶标本各 10 份 , 夏秋季采集 ,
详细纪录 , 压干或浸制 。
1
.
1
.
2 仪器 : 巧 倍放大镜 , H W G 一 13 型双 目体视显微镜 , 海拔
仪 , 照相机 , 钢卷尺 , 单面刀片或双面刀片 。
1
.
2 实验方法
1
.
2
.
1 杜瓜子采收 : or 月份 , 当果实成熟时 , 果实表面有白粉并
呈黄色 , 分批采收 , 去果肉收取种子 。
1
.
2
.
2 盐炒杜瓜子观察 : 选择饱满籽粒 , 经肉眼 、 放大镜 、 体视显
微镜观察 ,描述外形 , 测量大小 ,详细记录 。 按传统方法炒制 。 观察
外形 ,描述 ,记录 。
1
.
2
.
3 腊叶标本采集与鉴定 : 7 一 or 月份 , 分别采集雌雄有花 、 果
的标本并作详细记录 ; 压制成干标本 ;原植物鉴定 l ’ , 2 ] 。
1
.
2
.
4 调研资料整理 : 查阅古本草和现代文献 , 结合调研资料进
行综合 、 归纳和整理 。
2 结果
2
.
1 杜瓜子采收与加工 : 每年待果实成熟后 , 先在棚架上晒至
5

6d
, 选择睛天 , 剖开果实 , 挖出瓜瓤及种子 , 倒人瓷缸中 , 让其发
酵腐烂 , 待瓜瓤细碎 , 再人麻袋中 , 反复搓揉 , 清水洗净瓜瓤 ; 种子
烘干或晒干 , 即可 。 加工时 , 选取籽粒饱满者 , 温火炒制 , 至籽粒表
面微膨 , 人盐汤适量 , 炒干 , 称为盐炒杜瓜籽 。 食用 时稍带咸味 , 去
壳 , 仁香 , 味美 。 其外形呈长椭圆形 , 长 1 1 一 14 m m , 宽 6 一 g m m , 厚
2
一 3m m ; 表面稍带盐霜 , 浅棕色至棕褐色 ,平滑 ; 边缘具浅沟纹 , 顶
端尖有种脐 , 基部钝圆或稍狭 ; 种皮稍硬 , 极易叩开 ; 种仁外表灰白
色或灰绿色 , 含两片灰白色子 叶 , 富含油性 。 产地街肆有少量商品 ,
常以聚乙烯袋封装 。
2
.
2 杜瓜子原植物及籽粒鉴定 : 多年攀援草质藤本 , 长约 10 m ;块
根圆柱状 , 肥厚 ;茎多分枝 ; 叶纸质 , 3 一 5 浅裂至中裂 。 雄株花单生
或数朵成 总状花序或单花与总状花序同生于叶腋 , 苞片倒卵形或
宽卵形 ;花曹筒状 , 长约 3 . sc m , 裂片披针形 , 全缘 ; 花冠白色 , 裂片
倒卵形 , 长约 cZ m , 先端中央具一绿色小尖头 , 两侧裂片丝状 ; 雄蕊
3
, 花丝短 , 花药靠合 。雌株花单生 ,粤筒圆筒形 , 长约 2 . sc m ,裂片和
花冠与雄花同 ;子房下位 , 椭圆形 ,长约 cZ m , 花柱长约 cZ m 。 成熟果
实长椭圆形 , 长 6 一 or c m , 宽 6 一 sc m ,表面橙红色 ,皱缩 , 基部略尖 ;
皮薄质轻 , 手摇无声响 , 剖开后 , 内表面黄白色 , 有浅红色丝络 , 果
瓤橙黄色 , 稍干 , 与种子收缩一起 , 与果皮不分离 。 种子多 , 约有
1 50
一 2 00 粒 ; 外形扁长卵状椭圆形 , 长 1 1 一 1 4 m m , 宽 5 一 g m m , 厚
2 一 3 m m , 表 面深棕色 , 平滑 , 一端有种脐 , 另一端较狭 。 经鉴定 , 杜
瓜子原植物为葫芦科 ( C u e u ht i t a e e a e )的括楼 ( T ir e h o s an t h e s k in l o w ii
M ax i m )
。 种子鉴定结果 , 盐炒杜瓜子与括楼子外形相符 。
2
.
3 杜瓜子记载和分布范围 : 杜瓜子 , 即括楼子 , 历来以人药为
主 , 首载 《本草经集注》 , 尔后 《日华子草》 、 《本草蒙荃》 、 《本草经
疏》 、 《本草从新》 , 均有记载 。 《食疗本草》虽有 “ 下乳汁 , 又治痈肿 。 ”
之记载 , 均没提及食用 , 仅在 《浙江分县简志》平湖县经济概况栏中
谓 “ 杜瓜籽 , 杜瓜根及瓜皮可人药 ; 瓜仁中含油丰富 , 具有润肺宽
胸 、清热化痰功能 , 且为佐食佳品 , 可与南瓜籽媲美 。 ” 然而 ,其分布
范 围较为狭窄 ; 经多年来调查表明 , 杜瓜子仅在浙江括楼产区平湖
县及其相邻的地区有较为广泛的分布 。 食用者还认为杜瓜子有 “ 润
肠通便 ” 之效 , 与括楼子药效记载相符 。
3 讨论
3
.
1 杜瓜子食用渊源 : 浙江省括楼子药材绝大部分产自平湖县 ,
年产量达 16 0 吨之多 , 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 , 药农除了了解其药用
价值之外 , 对如何炮制加工也有很多经验 , 如炒括楼子 、 制楼仁霜
等 , 偶尔食之 , 觉得味美 , 别有风味 , 渐而广之 , 形成独特的休闲佐
食之品 。
3
.
2 杜瓜子利用价值 :杜瓜子食药兼用 ,从开发利用 的角度来看 ,
能提高经济价值 。因此 ,开展杜瓜子的深入研究 ,提供科学依据 , 扩大
宣传范围 ;加之该县括楼种值经验丰富 ,产量颇为可观 ,大力扶持 ,使
其成为有地方特色的产品 , 对于振兴地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
3
.
3 杜瓜子油利用价值 : 根据近年的研究 , 括楼子含 油量达
2 6 %
, 其中饱和脂肪酸占 3 0% , 不饱和脂肪酸占 66 . 5 % , 以括楼酸
为主 。 而在制药时 , 大量的油脂被丢弃 , 甚为可惜 。 可以通过榨油
中国药业 hC in a P流a 月俐以 c eu 瓦c a ls 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