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海南五层龙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全 文 :液 ,减压回收溶剂 ,将浸膏溶于甲醇中 ,经常压硅胶
柱层析 , 以氯仿-甲醇-水(6∶4∶1)洗脱 , 分别收集 ,
TLC法检查(氯仿-甲醇-水 14∶6∶1 为展开剂 ,碘熏
显色),将含梓醇斑点流分合并浓缩后析出结晶 ,用
甲醇重结晶 ,得白色粉末状晶体约 680 mg 。
2.2  楸树种子中梓醇的鉴定 白色粉末状晶体 ,
mp208℃~ 209℃, 与梓醇文献值〔4〕一致;IRυKBrmax
cm-1:3345(OH),1661(HC=CH),2884 , 1434 ,1387 ,
1345(CH), 1104 ,1038(C-O),与梓醇对照谱图〔4〕一
致;UVλMeOHmax 210nm ;与梓醇对照谱图〔4〕一致;TLC
法检查(条件与前述相同)与梓醇对照品斑点位置及
颜色一致 ,确定该晶体为梓醇 。
3  HPLC 法测定楸树不同部位中梓醇的含量
色谱条件:色谱柱为大连江申 C18反相柱(4.6
mm×250 mm , 10μm);检测波长 210 nm;柱温:室
温;流动相:水-乙腈(98∶2);流速:1.0 ml/min;进样
量:20 μl。梓醇在 0.1 ~ 0.5 mg/ml线性关系良好 。
其回归方程为 Y=4.0553×105X+1.4257×105 , r
=0.9996。精密度 、重复性均良好 ,平均回收率为
96.80%。楸树不同部位的梓醇含量见表 1。
 表 1     楸树中梓醇含量测定结果(n=5)
部位 梓醇含量(%) RSD(%)
种子 0.45 0.7
内种皮 0.08 0.5
外种皮 0.04 2.1
茎 0.019 1.3
叶 - -
  注:-未测出
4  讨论
4.1  提取方法的选择:在目标成分提取过程中 ,曾
采用四种不同方法即浸泡 、超声 、微波 、回流提取 ,经
实验发现回流提取操作简单 ,对梓醇的提取也较完
全 。
4.2  提取溶剂的选择:虽梓醇可溶于水 、甲醇 、乙
醇 ,但因溶剂极性的不同 ,其溶解度也不同 ,故本文
比较了五种不同溶剂即水 、甲醇 、70%乙醇 、95%乙
醇 、无水乙醇的提取效果 ,结果表明 ,用甲醇提取效
率最高 。
4.3  提取时间的选择:比较了不同提取时间(1 ,2 ,
3 ,4h)对提取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回流提取 3 h
已基本将楸树种子中的梓醇提尽 。
4.4  提取次数的考察:采用甲醇为提取溶媒 ,对回
流提取不同次数所得溶液中梓醇含量进行考察 。结
果表明 ,提取 2次后梓醇含量基本不再变化。
4.5  提取溶剂体积的选择:在将提取部位 、方法 、
溶剂 、时间确定后 ,本文还比较了不同溶剂体积(4 、
6 、8 、10倍量)对提取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溶剂
体积为 6倍量时提取效率最高。
4.6  用回流法提取楸树不同部位即种子 、内种皮 、
外种皮 、茎 、叶中的梓醇 ,并用 HPLC 测其含量 ,结
果表明楸树种子中梓醇含量最高 。
  *通讯作者 , T el:(029)88304569 , E-mail:zlx-gi rl @ 163.com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秦岭植物志Ⅳ(第
3 卷).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5∶365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 69
卷).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0∶17
3  王奇志 , 等.梓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中草药 ,
2003 , 34(7)∶附 2
4  陈德昌.中药化学对照品工作手册.北京: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 , 2000∶271
(2004-07-07收稿)
海南五层龙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袁干军1 易延逵2
(1.海南医学院 ,海口 571101;2.第一军医大学 ,广州 510515)
  摘要 应用硅胶柱层析和反相制备液相层析 ,首次从海南五层龙的根中分离出 5 个化合物 , 根据理化常数和
光谱数据 , 鉴定了其中 4 个 , 分别为木栓酮(F riedel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熊果酸(Ursolic acid)、芒果苷
(Mangiferin),另一个化合物的结构有待进一步确证。
关键词 海南五层龙;芒果苷;熊果酸;化学成分
  海南五层龙 Salacia hainanensis Chun &How
为翅子藤科(Hippocrateaceae)五层龙属植物 ,又名海
南桫拉木 ,为攀缘灌木 ,其根可入药 ,具有通经活络 、
祛风除湿的作用 ,用于风湿性关节痛 、腰肌劳损 、体
·27·中药材第 28 卷第 1 期 2005 年 1 月
DOI :10.13863/j.issn1001-4454.2005.01.015
虚无力的治疗 。分布于海南各地 ,为海南特有植
物〔1 、2〕 。国外研究发现〔3〕 ,该属植物具有较好的抗
炎 、抗氧化 、保肝 、降血糖等药理作用 ,而国内未曾见
对该属植物的任何研究。我们首次对其药用部位根
进行了成分研究 ,从中分离出 5个化合物 ,根据理化
常数的测定和光谱数据的解析 ,鉴定了其中的 4个 ,
分别为木栓酮(Friedelin , Ⅰ)、β-谷甾醇(β-Si tosterol ,
Ⅱ)、熊果酸(Ursolic acid , Ⅲ)、芒果苷(Mangiferin ,
Ⅳ)。另一个化合物 ,经理化性质测定表明 ,可能为
含酚羟基的三萜类 ,具体结构有待进一步确证 。今
报道熊果酸和芒果苷的鉴定结果。
1  材料与仪器
海南五层龙的根于 2003年 8月采集于海南省
保亭县 ,室温通风处晾干后 ,切成细块 ,于 40℃下鼓
风干燥12 h ,粉碎成粗粉 ,备用 。经湖南中医学院生
药学教研室周日宝教授鉴定 ,为翅子藤科五层龙属
植物海南五层龙 Salacia hainanensis Chun &How 。
熔点用X4 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温度未校正);
紫外光谱用 Shimadzu UV-265FW 型紫外光谱测定
仪测定;NMR 谱用 JEOLGX-300 型核磁共振仪测
定;质谱用 QP-5000型气-质联用仪直接进样测定 ,
电子轰击源均为 70 eV;反相制备液相层析用天津
市科器高新技术公司生产的 YZS-3 型液相制备色
谱仪 。
层析用硅胶 G(100 ~ 200目)、薄层层析用硅胶
H(10 ~ 40μm)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 ,其余试剂
均为分析纯。
2  提取分离
海南五层龙根的干燥粗粉(约 2 kg)依次用氯
仿 、95%乙醇回流提取各 2次 ,分别回收溶剂后 ,得
氯仿提取浸膏(22.5 g)、乙醇提取浸膏(176.5 g)。
氯仿提取浸膏(22.5 g),经硅胶柱层析 ,用苯:
醋酸乙酯(6∶1 , 3∶1 , 1∶1)、醋酸乙酯分别洗脱 ,回收
溶剂后 ,得到五个部分 Ⅰ ~ Ⅴ。其中 Ⅰ ~ Ⅲ经反复
硅胶柱层析 ,用不同比例的苯-醋酸乙酯洗脱 ,得到
4个结晶 ,分别为化合物 Ⅰ(41 mg)、Ⅱ(34 mg)、Ⅲ
(18 mg)、Ⅴ(25mg)。
乙醇提取浸膏(176.5 g),用水分散 ,依次用氯
仿 、正丁醇萃取 ,各萃取液分别用无水硫酸钠脱水 ,
回收溶剂后 ,得氯仿萃取物(6.7 g)、正丁醇萃取物
(53.6 g)。正丁醇萃取物(34.6 g)经反复硅胶柱层
析 ,得到 1个淡黄色结晶粗品 ,通过反相制备液相色
谱纯化后 ,用稀甲醇结晶 ,得到化合物 Ⅳ(74 mg)。
氯仿萃取物的薄层层析结果显示含少量化合物 Ⅰ ~
Ⅲ ,未进行分离。萃取后的水溶液减压浓缩后 ,得稠
膏 ,有待进一步分离。
3  化合物鉴定
化合物 Ⅲ:白色针状结晶(MeOH), mp.277 ~
280℃, MS(70 ev , EI), m/ z(%);456(M+), 248
(100)。 IRυKBrmax cm-1:3552(COOH ,-OH), 1696(C =
O);1H-NMR(C5D5N)δppm:0.89 ,1.00 ,1.02 , 1.22 ,
1.24(3H×5 , s , 5×CH3),0.97 , 1.00(3H ×2 , d , 2×
CH3), 5.49 (1H , t , J = 3.5Hz , H-12 。 13C-NMR
(C5D5N)δppm:56.0(C-3), 125.7(C-12), 139.4(C-
13),179.8(C-28)。以上数据与熊果酸标准品的 IR
谱和文献报道〔4〕的 MS 、NMR谱数据一致 ,确定化
合物Ⅲ为熊果酸(Ursolic acid)。
化合物Ⅳ:淡黄色针状结晶(稀甲醇), mp.265
~ 267℃(分解), [ α] 26D +38.4℃(C =0.7 ,吡啶)。
UVλMeOHmax nm :240 , 258 , 316 ,366(双苯吡酮结构的特
征吸收), IRυKBrmax cm-1:3350 ,3180(肩峰 , OH), 1649 ,
1622(共扼 C =O), 1591 , 1567 , 1493(芳环)。1H-
NMR(DMSO-d6)δppm :3.4 ~ 5.1(多重峰), 6.46
(1H , s),6.95(1H , s),7.50(1H , s)(芳环的三个氢),
4.68(1H ,d , J=10Hz)(糖基 C1-H)。13C-NMR(DM-
SO-d6)δppm:161.9(C-1),107.1(C-2), 163.9(C-3),
93.5(C-4), 156.3(C-4a), 150.9(C-4b), 102.7(C-
5), 154.1(C-6),143.8(C-7),108.2(C-8), 111.8(C-
8a), 101.4(C-8b), 179.2(C =O), 81.6(糖 C-1),
73.2(糖 , C-2), 70.7(糖 C-4), 70.4(糖 C-4), 79.1
(糖 C-5),61.6(糖 C-6)。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5〕的
数据一致 ,确定化合物Ⅳ为芒果苷(Mangiferin)。
参 考 文 献
1  广东省植物研究所.海南植物志.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7∶443
2 中国药材公司.中国中药资源志要.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4∶704
3 Yoshikawa M , et al.Hepatopro tective and antio xidative
properties of Salacia re ticulata:preventive effects of pheno-
lic constituents on CCl4-induced liver injury in mice.Bio-
logical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 2002 , 25(1)∶72
4  陈德昌.中药化学对照品工作手册.北京: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 , 2000∶168
5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植物有效成分手
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6∶696
(2004-05-19收稿)
·28· 中药材第 28 卷第 1期 2005 年 1 月
Studie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Roots of Salacia hainanensis
Yuan Ganjun1 , Yi Yankui2
(1.Hainan Medical College , Haikou 571101;2.The First M 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 Guang zhou 510515)
Abstract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S alacia hainanensis were studied for the first time.Five compounds w ere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the plant by silica-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reverse phase preparative chromatography.Four of them have been i-
dentified as friedelin , β-sitosterol , ursolic acid and mang iferin.
Key words Salacia hainanensis;Mangiferin;Friedelin;Chemical constituents
射干化学成分研究
刘 杰1 陈海生2 王建娇1
(1.空军东湖疗养院 ,武汉 430072;2.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上海 200433)
  摘要 从射干 Belamcanda chinensis的氯仿和醋酸乙酸萃取部分 , 分离并鉴定了 4 个化合物 , 分别为谷甾醇(β-
sitosterol , Ⅰ), 胡萝卜苷(dancostero l , Ⅱ),次野鸢尾黄素(irisflorentin , Ⅲ),野鸢尾苷元(irigenin , Ⅳ)。其中化合物Ⅳ
为首次从射干中分得。今报道野鸢尾苷元的结构鉴定。
关键词 射干;野鸢尾苷元
  射干为鸢尾科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茎 。我们从射
干80%乙醇提取物中 ,分离得到 4 个化合物 ,据光
谱分析(IR , EI-MS , 1H-NMR , 13C-NMR)确定了其
中 4个化合物的结构 ,分别为:谷甾醇(β-sitosterol),
胡萝卜苷(dancosterol), 次野鸢尾黄素(irisf lo-
rentin),野鸢尾苷元(i rigenin)。今报道野鸢尾苷元
的结构鉴定结果 。
野鸢尾苷元
1  仪器和材料 ZMD 83-1型电热熔点测定仪(温
度计未校正)(天津市分析仪器厂);Hitachi 275-50
型红外光谱仪(日本日立公司);Varian MAT 212型
质谱仪(美国 Varian公司);Bruker AC-300P 型核磁
共振仪(瑞士 Brucher公司),以 TM S为内标。硅胶
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 。射干购自安徽亳州市 ,经
郑汉臣教授鉴定为鸢尾科植物射干 Belamcanda
chinensis(L).D.C的根茎 。
2  提取和分离 取射干的干燥根茎(4 kg)粉碎后 ,
用 8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 3 次 ,回收溶剂得浸
膏。再将浸膏配成水混悬液先后用氯仿 、醋酸乙酯
萃取 ,得到氯仿部分 400 g ,以石油醚/醋酸乙酯(50∶
1 ~ 4∶1)梯度洗脱 ,经反复硅胶柱层析得 4 个单体 。
Ⅰ(50 mg), Ⅱ(45 mg), Ⅲ(120 mg), Ⅳ(200 mg)。
利用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确定了它们的结构 。
3  野鸢尾苷元的鉴定  淡黄色针晶 , mp.185 ~
187℃。1H-NMR(CD3OD)显示 ,δ7.98(1H , s)为异黄
酮 2位氢的特征峰 ,δ6.66(1H , d)和δ6.67(1H , d)
为一对间位偶合的芳氢(J=2.4Hz), EI-MS谱未找
到[ M +-31] 或[ M +-17] ,说明 B环 2 位无取代 ,由
此推断为 2 ,6 -H ,而δ3.83(3H , s),稍低场应该为
5 -甲氧基 , 13 C-NMR(CD3OD)显示 C-4 在低场
(δC182.2),说明 5 位有羟基。有两个甲氧基分别
位于在低场δ60.5和δ60.6表示两个甲氧基均两侧
有取代 ,只能在 6位和 4位 ,则δ3.79(3H , s)可能为
4 -OCH3的 H 信号 ,δ3.84(3H , s)为 6-OCH3 的 H
信号 ,由13C-NMR谱δ94.6位于高场表明 8 位的 C
无取代 ,故 δ6.35(1H , s)为 8 位的氢信号;5 位为
OCH3取代 , 则δ56.2 为 5 位的 OCH3 的 C 信号;
3 , 7位为羟基取代 。13CNMR(CD3OD)剩下的 3个
次甲基碳参阅文献归属如下:106.1(2 -C), 110.8
(6 -C), 154.9(2-C),其中 11 个季碳分别为 182.2
(4-C),158.6(7-C), 155.3(5-C), 154.7(9-C),154.4
(5 -C), 151.4(3 -C), 138.1(4 -C), 132.9(6-C),
127.9(1 -C), 124.0(3-C), 106.7(10-C),故鉴定为
野鸢尾苷元(irigenin)〔1 , 2〕。
参 考 文 献
1  李应勤 , 等.白射干黄酮类成分的研究.药学学报 ,
1986 , 21(11)∶836
2 刘合刚 , 等.栽培射干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中药材 ,
1997 , 20(6)∶299
(2004-07-21收稿)
·29·中药材第 28 卷第 1 期 2005 年 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