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的植物分类研究和药学特性综述



全 文 :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 The Chinese Academic Medical Magazine Of Organisms
[文章编号] 1671-2846(2004)01-0014-15 * 综述 *
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的植物分类研究和药学特性综述
杨永康1,格桑索朗2,吴家坤1
(1.中国药科大学,南京 210009;2.西藏药品检验所, 拉萨 850000)
[摘要]本文专对诃子和毛诃子的种以下分类作论述与校正,诃子有8个变种,银叶诃子用果代诃子,
毛诃子有3个变种,并综述了它们化学成份、药理药效和中药功效,以探讨其产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 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分类;综述
一、沿革概况:
在两千多年以前,诃子、毛诃子和余甘
子由佛教传教外来热区南药引进的,在中国
东汉《金匮要略》经典中医古籍及晋代《南
方草木状》[ 1 ]首部国家古药典《唐·新修本
草》[ 2 ]和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
版、2000年版)均已入录,尤其在藏药古《晶
珠本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
准·藏药》占首要位置,并辐射列入15个民
族药之中,演绎溶融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
传统中药和民族药及保健品与果品。传承于
主流本草和旁支本草和民族药专著以及有关
科技文化论著之中,涉及书著约700部(篇)以
上(包括国外),有其方药(剂)约400个以上(包
括单方在内,有些名方已录入国家药典)。而
在印度天竺阿育呋医药体系和藏医药体系
中,它们医药利用率均列为第一,频度达
219。如《晶珠本草》把诃子列于树类诸药首
位记述:“诃子对诸病均有疗效。无论祈愿
的威力、性味、功能都能对治诸病,成为众
药之王,在诸种药和歌诀中,都称佳品药王
为诃子”。当诃子、余甘子和毛诃子相继传
入中亚及中东地区,又成为大食(伊斯兰各
民族)尤纳尼医药体系中重要医药保健品。
因此,它们盛行南亚(包括印度发源地)、中
国(尤其藏族等多民族)、东南亚、中亚、中
东地区的国际级民族植物学源远流长的重要
结晶;由于它们果实树皮和根等均含很丰富
鞣质,为驰名于世的高含量鞣质植物,可进
行多种经营的综合利用;它们的产业是完全
必需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并必需现代化、科
学化、多元化、多系列化和优质高产化,以
适应广大人群世代的需要。
二、分类研究
按印度传统医药,尤其藏医药传统把诃
子分成5个品种(《甘露宝瓶》)、7个品种(《甘
露八部》)或8个品种(《甘露四部》),其中均一
致认为那木加诃子为最佳品种,为药王的王
中之王。它们均有大同小异的性状区别特征
与差异性,不同的性味功效及医药保健用
途,《甘露精义》进一步按诃子果实的六味
分布位置区分,一定按味而用,必须牢记:
诃子在手中,用法记心头。可见诃子是个广
泛分布的多性型种系(polytypic speceis),必需
加以分类区别的必要与重要,以便按其不同
品种来用药和择优品种栽培发展,毛诃子亦
然。按《印度植物志》诃子有6个变种的划
分,毛诃子有3个变种的划分;《印度支那植
物志》诃子有2个变种,这样变种分类划分
收稿日期:2004-01-08
作者简介:杨永康,男,中国药科大学教授。
.14 .
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 The Chinese Academic Medical Magazine Of Organisms
上述用药品种的分类与鉴定或多或少提供依
据或基础,在我国植物志只记载了微毛诃子
变种,中国树木志记载了微毛诃子变种和恒
河诃子变种,对其他变种均未提到,因此,
确有必要把上述已作变种均加引述,并对其
中历史遗留问题和不规范之处,进行种以下
分类研究,尤其是根据现行的《国际植物命
名法规》予以校订、增补和修订。
2.1.1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 in Obs. Bot.
5:31.1789; C.B.Clarke in Hook. f. Fl. Brit. Ind. 2:
446, 1878; F.Gagnepain in Lecomte Fl. Gen. Indo-
chine 2:752-753, 1920; 徐廷志,中国植物志53
(1):13-14,图版3:1-2,1984; 杨永康,中国树木
志III:3493-3496,图178 . 1997.
诃子(原变种)Terminalia chebula Retz. var.
chebula—T.chebula Retz. var. 1. typica clarke. 1.
c. 446.1878.(描述略)产云南西南部和西部,
生于海拔高800—1900m,疏林,杂木林,疏
树灌丛草坡;广东、广西有引种栽培。主产
印度德干(Deccan)、斯里兰卡(Ceylon)、缅
甸、马来半岛。
2.1.2绒毛诃子,又名微毛诃子(变种):T.
chebula Retz. var.tomentella (Kurz.) clarke. 1. c.
446.徐廷志1. c. 13-14;杨永康 . c. 3494-3495.
——T.tomentella Kurz For. Fl. Brit. Burma. 1:445.
1877.
与原变种诃子Var. chebula不同在于:本
变种幼枝、幼叶密被铜色平伏长柔毛;苞片
长过于花;花萼外面无毛;子房幼时无毛。
果卵形,长不足2.5cm。
产于云南西部;生于海拔800—1000m林
缘和疏林中,分布于缅甸(庇古、毛淡棉至
典那沙冷)。
2.1.3恒河诃子(变种):T. chebula Retz. var.
gangetica (Roxb.) Clarke in Hook. f. Fl. Brit. Ind. 2:
446. 1878;杨永康l. c. 3495-3496.—T.gangetica
Roxb. in Hort. Beng. 33. et Fl. Ind. ii. 437. 1832.
与原变种诃子var. chebula不同在于:本
变种幼枝成熟叶两面和花序均密被红褐色丝
状毛,果较小。产印度恒河流域地区。广西
南宁等引种栽培。维吾尔民族药。
2.1.4柠檬色诃子(变种修订):T. chebula
Retz. var. citrina (Gaertn.) Gagnep. emend. Y.K.
Yang et J.K.Wu emend.; var. 2 (T. citrina of au-
th rs party) clarke i Fl. Brit. Ind. 2:446. 1878; var.
citrina (Roxb) Gagnep. in Fl. gen. de Lindo-chine
752-753. 1920. err Roxb.—Myrobalanus citrina
Gaertn. in Fruct. ii. 97. 1791.—Terminalia citrina
Roxb. in Hort. Beng. 33, et Fl. Ind. ii. 435. 1832; C.
B.Clarke in Fl. Brit. Ind. 2:446. 1878.
与原变种诃子Var. chebula不同在于:子
房幼时完全无毛,果较大卵形或近矩形,可
达5cm,新鲜时具5钝棱,叶近对生,长圆
形或椭圆形,叶端淅尖,叶基圆形或变狭;
穗状花序小苞片线形显著,花序被疏毛,树
特高大,高达30—40m,小枝粗直,叶片光
亮,区别显著。
分布:北印度库茂恩(Kumaum)、阿萨
姆(Assam)到孟加拉(Bengal)、乔塔纳格
普尔(Chota Nagpur)、缅甸、越南、马六甲
的奥普克尔山地。
附注:(1)C.B.clarke 1878年即提出此变
种,以var.2(部分作者的T.citrina)编号变种
含糊表示,并未作命名变种组合正式分类处
理,因为同页的6.T.citrina Roxb. Hort. Beng 33,
Fl. Ind. ii. 435. 又列出了柠檬色诃子为独立种
并非变种,其中虽引述了Myrobalanus citrina
Gaertn基本异名,确未正式以此种加词作者
Gaertn名为依据来组合此变种,两者存在疑
难不清问题,故为不合格混淆不清的编号名
称。(2)F.Gagnepain在1920年虽然作了var.
citrina (Roxb.) Gagnep.变种正式分类处理,其
.15 .
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 The Chinese Academic Medical Magazine Of Organisms
问题在于:不适当引用“Roxb.”放在先前,
而为“Gaertn”第一作者却放在最后,而且
他以法文作特征概要,只提到幼果,未见成
熟果标本,特征不完备,引述也仅越南边和
省(prov. Bien Hoa)的Bao-chiang(保昌)、Song-
lu(松芦)和传仙山(mont Chiua-xhan)的标本,较
为局限,并未引证印度模式产地和其他地区
标本,又成了历史遗留问题。故认为这个变
种组合有疑问,(按优先律应以Myrobalanus
citrina Gaertn1791年为基本异名,作为组合依
据)和缺少代表性与完备性,仍为不规范之
组合。综合所述,按《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笔者作了变种修订正式处理,以免混淆不
清。
2.1.5马来亚诃子(新组合变种):T.chebula
Retz. var. malayana (kurz) Y.K.Yang et J.K.Wu
comb. nov.——T.citrina Roxb. var. malayana Kurz
in journ. As. Soc. 1876, part ii. 130; C.B.Clark in
Fl. Brit. Ind. 2:446-447. 1878.
与上述柠檬色诃子变种var. citrina (Gaertn.)
Gagnep. emend. Y.K.Yang et J.K.Wu不同在于:
本变种叶柄较长和果实较小明显。
产印度尼可巴群岛(Nicobar Is.)、缅甸曼
吉岛(Maingay I.)、马来亚:马六甲(Malacca).
S.Kurz no. 648(Typus).
2.1.6斯里兰卡诃子 新组合(新组合变种):
T.chebula Retz. var. zeylanica(Heurck et Muell.—
Arg.) Y.K.Yang et J.K.Wu comb. nov.—T.
zeylanica Heurck et Muell.—Arg. Obs. Bot. 220.
1870.—T parviflora Presl in Epimel. Bot. P745,
non. T.parviflora Thwaites in Enum. 103.
homonymum—T.chebula Retz. var. parviflora
(Thwaites) Clarke in Hook. f. Fl. Brit. Ind. 2:446.
1878.(无效变种组合)
与原诃子变种不同在于:本变种花萼齿外
面被细短柔毛,其中C.B.Clarke以此与诃
子原变种比较,本变种的花并不较小,果上
亦无更多条状尖突。特产于斯里兰卡
(Ceylon)。
注:(1)T.parviflora Thwaites (果上具5条棱,无
翅,特产斯里兰卡);( 2 )又有同名异物
(homonymum)的T.parviflora Presl in Epimel. Bot.
P.745,果上具翅,分布于老挝拉孔La khon
(Thorel)—菲律宾Philippines (Loher果标本)。通
过文献查证,笔者认为确认和保留 T .
parviflora presl为合法有效合格为宜,前者非
独立种,宜因同名异物而废弃其名;(3)因
此,应以下T.zeylanica Heurck et Muell.—A g.
为基本异名basionymum.把此变种学名组合:
T.chebula Tetz. var. zeylanica (Heurck et Muell—
Arg.) Y.K.Yang et J.K.Wu—T.zeylanica Heurck
et Muell.—Arg In Obs. Bot. 220.1878.特有变种
2.1.7粗毛叶诃子(新变种):T.chebula Retz.
v . hispida Y K Yang et J.K.Wu var. nov. (in mss.
1978)——T.chebula Retz. var. 3 C.B.Clarke, in
Fl. B it Ind. 2:446. 1878 (English manuscriptis).
A var. typo recedit maturis foliis subtus hispidis
dense vestitis, fructibus saepe parvis ca 2cm diam.
arbusculis.
与诃子原变种var.chebula不同在于:本变
种成熟叶的叶背密被粗毛,果通常小,直径
约2 c m,为小乔木,产印度帕拉斯纳特
(Parasnath)的贝哈尔(Behar)山上部,海拔高
约1200m(s.n. Typus of var. 3).
1870年C.B.Clarke首次提出了此变种,以
Var.3编号,并未正式命名变种,并无统一规
定的拉丁文描述,可认为不合格编号名称,
由于已年代久远,已成为历史遗留问题,故
仅作补充性正式命名和拉丁特征集要成为合
格合法有效的粗毛叶诃子定名。
2.1.8矮诃子(变种):T.chebula Retz. var. nana
Gagnep. in Lecomte Fl. gen. de Indo-Chine II:752-
.16 .
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 The Chinese Academic Medical Magazine Of Organisms
753. 1920.
与诃子原变种不同在于:本变种为低矮
树木,高3-5m,幼叶或多或少被毛,叶基部
无腺体,花序短小,花偏向。分布老挝(Laos)、
克马瑞特(Kemmarat)、农卡(Nong-kay)(Thorel
采);柬埔寨(Cambodge)菩萨特山(monts de
Pursat)(Harmand, Godefroy采)。
2.1.9银叶诃子,又名小诃子(云南)、曼纳(云
南傣语),产品主要来源银叶诃子的果实。并
为用材树种、树皮和根富含鞣质原料。
Terminalia argyrophylla Pott. et Prain in Rec.
Bor. Seru. Ind. 1:243, 1896; nom. nud. Et in journ.
As. Soc. Beng. 67:291. 1898, descr.; 徐廷志,中
国植物志53(1):11-12.图版2:10-11,1984;杨永
康,中国树木志III:3493,图1798,1997。
与诃子T.chebula Retz.不同在于:本种幼
枝、叶柄和成熟叶两面均密被宿存性银色伏
毛,叶柄上部(距叶基约4mm处)具2枚腺体,
果长卵形,长2.6-2.9cm,径1.2-1.4cm,较小,
先端渐尖,干后黑色,有绉纹。中乔木,树
高10-15m,稀达23m,胸径60cm。
产云南西南部(耿马)。生于海拔500m,混
生于次生竹林中。分布缅甸密芝那及卡钦
山。国内外(云南、缅甸)用果代诃子入药。
2.2.1毛诃子Terminalia bellirica (Gaertn.) Roxb.
Pl. Corom. 2:54. t. 198. 1798; C.B.Clarke in Hook.
f. Fl. Brit. Ind. 2:445. 1879; Gagnep. in Lecomte Fl.
Gen. Indo-Chine 2:749-750, 1920, err. belerica; O.
Lecompte in Aubrev. Fl. Camb. Laos. Vietn. 10:71,
1969;徐廷志,中国植物志53(1): 1,1984;杨
永康,中国树木志III:3496-3497,图1790:
1-5,1997.——Myrobalanus bellirica aertn. in
Fruct. 2:90. t. 97. 1791.
它与诃子的主要区别:本种的果实密被
锈色绒毛,花序下部为两性花,上部为单性
雄花,叶互生,常螺旋状紧密排列于梢端。
这也是分布广阔而多变异的多型性种系,但
对它们的研究不够,C.B.Clarke 1878年把它
们分为3个变种,而以后有关著论文,往往
作单型种处理,因此尚有待深入研究,进一
步搞清。
毛诃子(原变种):Terminalia bellirica
(Gaertn.) Roxb. var. bellirica——T.belerica (err.
belerica) Roxb. var. 1. typica C.B.Clarke in Fl. Brit.
Ind. 2:445, 1878——T.belerica, Bedd. Fl. Sylv.(树
木志) t.19; T.eglandulosa. Roxb. Herb. (Urongly
referred in Wild. Sp. Pl. iv. 968); T.moluccana Roxb.
Hort. Beng, 33 et Fl. Ind. ii. 482. 1832; T.belerica
W. et A. Pro r. 313 excl. syn. Wall. cat. 3968; Wight
Ic. t. 91; Thwaites Enum. 103; Dalz. Et Gibs. Bomb,
Fl. 91; Brand. For. Fl. 222; Kurz For. Fl. Brit. Burma
1.455; Rheeds Hort. Mal. Iv. t. 10; T. Gella Dalz. in
Hook. kew Journ. iii 227; T. punctata Roth, Nov.
sp. 381; DC. Prodr. Iii. 13.——Myrobalanus
belerica Gaertn. Fruct. ii. t. 97. 1791.
与其他变种不同在于:本变种的叶柄先端
无腺体no glands at the apex of the petiole.
A var. typo recedit petiolis vel foliis basi non
glandulis.
C.B.Clarke论述了上述系列论著,说明了
它的主要特征为叶柄上端无腺体eglandulosa,
关键在于最早定名的基本异名:Myrobalanus
belerica Gaertn. 1791年(优先律)。此即叶柄无
腺体,因此,他认为这才是此种的模式代表
种类,专用var. 1. typica C.B.Clarke作变种定
名,按现行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现即作原变
种var. bellir ca处理。分布于印度(除西部外)、
热带和南亚热带的东南亚(包括印尼)广大地
区。
2.2.2具腺体毛诃子(新拟名、新改名):T.
bellirica (Gaertn.) Roxb. var. glandulosa Y.K.Yang
et J.K.Wu nom. nov. (in mss. 1978)——T belerica
Roxb. var. 2. belerica C.B.Clarke in Fl. Brit. Ind. 2:
.17 .
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 The Chinese Academic Medical Magazine Of Organisms
445, 1878, err. belerica
A typo recedit petiolis supra 2—glandulis.
与毛诃子原变种不同在于叶柄上端具2枚
小腺体。
C.B.Clarke把此变种定名为:Var. 2.
belerica C.B.Clarke (1878),是根据Roxb. in Hort.
Beng. 33; cor. Pl. t. 198; et Fl. Ind. ii 431. 1832等
文 献 组 合 为 变 种 , 而 把 基 本 异 名
basionymum:Myrobalanus belerica Gaertn. in
Fruct.(叶柄上部无腺体)置之于外,认为本变
种叶柄上部具2枚腺体为主要特征,不是模
式代表种类,因而不是var. 1. typica, 而用var.
2. belerica命名,显然与上述变种形成了同名
异物homonymum,故新改名为var. glandulosa
nom. nov.
产云南南部和东南部(金平;屏边和河口
的大围山),生于海拔540-1350m山坡阴湿处
或疏林、林缘,有时为热带季节雨林、山地
沟谷雨林和季风林(石灰山喀斯特地区)的上
层落叶大乔木,高达18-35m,分布于热带、
亚热带东南亚广大地区和印度(除西部外)。
2.2.3月桂毛诃子(变种):Terminalia bellirica
(Gaeatn.) Roxb. var. laurinoides Miq. in Fl. Ind. Bat.
i. pt. i. 600; C.B.Clarke in Hook. f. Fl. Brit. Ind. 2:
445. 1878.
与毛诃子原变种var.bellirica不同在于:本
变种的叶常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叶端渐
短尖,叶很薄,花序宿存小苞片较长,产斯
里兰卡(Coll. Walker),分布瓜哇、马来亚。
2.3.1余甘子Yuganzi:来源于大戟科
Euphorbiaceae叶下珠属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的果实,根、叶和木材均可多元化
综合利用。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 in Sp. Plant.
982. 1753.——Myrobalanus emblica Baub. Pin.
445; Habital in India.(产地印度)
分布于云南(主产区)、四川、贵州、广西、广
东及南澳岛、荷包岛、海陵岛、江三门岛、
海南(琼中、白沙、万宁)、福建、台湾,广
布于热带、亚热带东南亚和印度辽阔地区,
在水热资源丰富的热带地区,人为影响较少
较小的条件,多成小乔木以至中乔木,高5
—15(-20)m以上,胸径较粗;而在干热大狭
谷(如云南金沙江、红河⋯等)地带和纬度偏
北和海拔较高的亚热带地区,且水土冲刷严
重,山高坡陡的贫瘠山地,往往砍柴和放火
烧山(为了放牧)等人为干扰频繁严重之区,
则多为灌木,高约1—4m。其结实多少和形
状、大小与其生态环境和树龄青壮和老龄化
密切相关。总之,它们是分布辽阔广大、变
异性很大的多型性种系,其变异分化错综复
杂,但性状特征却有一定的趋同性,种下的
分类工作尚未深入系统进行。值得注意的是
在林奈分类此种之前,曾把此种列入诃子同
类Myrobalanus的一种,可能是指其药性类同
之故。
三、.药学特性
3.1.1诃子Hezi Fructus chebulae,古名:柯梨
勒,为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和绒毛诃
子T.chebula Retz. var. tomentella (Kurz.) C.B.
Clarke的果实,其药材鉴别性状特特,显微
结构和理化鉴别(检查鞣质、定性分析)等均
已系统测定,列入了国家药典(现行的2000
年版及以往的1995年版等和藏药、蒙药、维
吾尔药等民族药的药品标准)(略)
3.1.2化学成份:诃子的果实含鞣质(临沧产
为21%—)23.63%~37.36%(德宏产),内含:诃
子酸(chebulinic acid)、诃梨勒酸(chebulagic
acid)、鞣料云实精(corilagin)、诃子鞣质
(terchebulin),榄仁黄素(terflavin) A、原诃子酸
(terchebin)、2,3-O-连二没食子酰石榴皮鞣
质(punicalagin),葡萄糖没食子鞣甙(glucogallin),
.18 .
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 The Chinese Academic Medical Magazine Of Organisms
1,2,6—三没食子酰葡萄糖(1,3,6-trigalloyl-
β-glucose),1,2,3,4,6—五没食子酰葡
萄糖(1,2,3,4,6—pentagalloyl-β-gluc),
没食子酸(gallic acid),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d)
等。又含三萜类成份:榄仁萜酸(terminoic
acid),阿江榄仁甙元(arjugenin),阿江榄仁酸
(arjunolic acid),诃五醇( hebupentol)。还含莽
草酸(shikimic acid),去氢莽草酸
(dehydroshikimic acid),奎宁酸(quin c acid),三
十碳酸(triacontanoic acid),棕榈酸(p lmitic
acid),没食子酸乙酯(ethyl gallate),诃子次酸
三乙酯(triethyl chebulate),β-谷甾醇(β-
sitosterol),胡萝卜甙(daucosterol),阿拉伯糖
(arabinose),果糖(fructose),葡萄糖(dextrose),
蔗糖(sucrose),鼠李糖(rhamnose)和氨基酸
(aminoacids)等。另含番泻甙(sennoside)A,诃
子素(chebulin)以及鞣酸酶(tannase),多酚氧化
酶(polyphenoloxidase),过氧化物酶
(peroxydase),抗坏血酸氧化酶(ascorbic acid
oxidase)等[17]。氨基酸鲜品有11种,干品中有
7种[ 1 5 ] [ 1 0 ],维生素P19—103mg%,维生素
C92mg%(鲜果)[ 1 0 ]。种子含油37%,树皮含β
—谷甾醇、鞣质、并没子酸、没子酸和焦性
儿茶酚(d-catecho)[10]。
3.1.3药理
(1)抗氧化作用 诃子对活性氧有清除作用。
醇提取物作用比水提取物强。诃子醇提取物
10-20μg/ml,水提取物200-400μg/ml能显著
抑制维生素C合并硫酸亚铁诱发的小鼠肝与
肺匀浆及线粒体膜脂过氧化。诃子醇提取物
25μg/ml,水提取物100μg/ml能明显清除
核黄素加光产生的过氧阴离子和对抗H2O2
引起的溶血。诃子醇提取物20μg/ml显著抑
制十四酰基佛波醇乙酸酯(TPA)20ng/ml诱发
的人白细胞化学发光,50μg/ml明显对抗
TPA100ng/ml和香烟烟雾凝集物400μg/ml引
起的人白细胞D N A断链。诃子提取的鞣质
亦有抗氧自由基和促癌物的作用。小鼠灌胃
河子鞣质25~50mg/kg可有效对抗亚硝酸钠和
氨基比林引起的小鼠肝脏的急性损伤,减少
NO2离子的生成。可能阻止氨基比林在胃内
硝基化,从而对抗了亚硝酸钠加氨基比林对
小鼠的毒性,小鼠和大鼠长期口服亚硝酸钠
加氨基比林,可发生肝癌。诃子鞣质2.5μ
g/ml即有明显清除O2作用,10~20μg/ml显
著抑制维生素C合并硫酸亚铁诱发的小鼠肝
线粒体指质过氧化,明显抑制H2O2和HPD
(血卟啉衍生物)加光引起的溶血[ 1 7 ]。
(2)抗癌作用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经诃子
水煎液处理后之小鼠恶性肿瘤(腹水癌、棱
形细胞肉瘤)细胞,接种于小鼠体内,丧失其
生活能力;分别接种艾氏腹水癌、中国小鼠
腹水肉瘤、梭形细胞肉瘤之小鼠,经口服诃
子煎液后,其所产生之腹水量或肿瘤之重
量,均较对照组为少。诃子对小鼠艾氏腹水
癌、中国小鼠腹水肉瘤、梭形细胞瘤的生长,
具有抑制作用[34][7]。
(3)抑菌作用 诃子、诃子肉煎剂对痢疾菌
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原理可能为鞣质使菌
体蛋白凝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
作用,对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溶
血链球小球菌、肺炎球菌及白喉有强力或明
显的抑制作用。对志贺氏、福氏IIa和III以
及宗氏痢疾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17][34]。
(4)收敛作用 诃子的醇提取物口服或灌肠
治疗痢疾均有较满意的效果,因本品富含鞣
质,对菌痢或肠炎形成的粘膜溃疡有收敛作
用[ 3 4 ]。由于还含有泻成份番泻甙A,故与大
黄相似,先致泻,后收敛[ 1 0 ]。
(5)解痉作用 果实中含诃子素具有类似罂
粟碱的缓解平滑肌痉挛的作用,诃子素的
.19 .
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 The Chinese Academic Medical Magazine Of Organisms
LD50为500mg/kg(小鼠)(39)。
(6)有驱虫作用[ 1 0 ]。
3.1.4药性
味苦、酸、涩、性平。归肺、大肠、胃
经。《药性论》:“味苦、甘”。《新修本草》:
“味苦,温、无毒”。《四声本草》:“苦、酸”。
《海药本草》:“味酸、涩,温”。《汤液本草》:
“苦而酸,性平。味厚,阴也,降也。苦重
酸轻”。《医学入门·本草》:“味苦,微酸”。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脾、肾、大
肠五经”。《药品化义》:“性寒,能降,性气
轻而味重浊”。《本草求真》:“入大肠、胃经”
[17]。
3.1.5功能与主治
涩肠,潋肺,下气,利咽。主治久泻,久
痢;脱肛,喘咳痰嗽,久咳失音。
3.1.6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敛肺清
火宜生用,涩肠止泻宜煨用[ 1 7 ]。
3.1.7入录古今国家药典:《唐·新修本草》:
编号第429味诃梨勒,味苦,温,无毒。主
冷气,心腹胀满,下宿物。生交,爱州。树
似木棕,花白,子形似枝子,青黄色,皮肉
相着。水磨或散水服之。《中华人民共和国
药典》(2000年版):诃子Hezi Fructus Chebulae,
本品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或绒毛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 var.
tomentella kurz clarke.干燥成熟果实及炮制诃
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打碎。诃
子肉,取净诃子,舟浸,闷润,去核,干燥。
性味归经:苦酸,涩,平。归肺、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涩肠敛肺,降火利咽。用于久泻
久痢,便血脱肛,肺虚喘咳,久嗽不止,咽
痛音哑。用法与用量3-9g。贮藏置干燥处。
《藏药标准》性味:苦、涩、温,功能与主
治:涩肠、敛肺,用于久泻久痢,脱肛,便
血白带,久咳,慢性咽炎,音哑。
3.1.8入录国家药典的方剂:
(1)二十五味松石丸Ershiwuwei Songshi Wan:
本品系藏族验方。处方:松石50g、珍珠10g、
朱砂20g、诃子(去核)50g、铁屑(诃子制)100g、
余甘子250g、毛诃子(去核)5g、牛黄5g、广
木香60g、绿绒蒿50g、船形乌头40g、五灵
脂膏40g、檀香40g、降香40g、木香马兜铃
50g、鸭嘴花50g、肉豆寇20g、丁香25g、伞
梗虎耳草50g、天竺黄35g、西红花5g、木棉
花35g、麝香0.25g、石灰华35g、黑色水泛丸,
气香味苦、涩,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疏
肝利胆,化瘀。用于肝郁气滞,血瘀,肝中
毒,肝痛、肝硬化,肝渗水及各种急慢性肝
炎和胆囊炎。
(2)二十五味珍珠丸,本品系藏族验方,由珍
珠、诃子、毛诃子、余甘子等组成,功能与
主治:安神开窍。用于中风,半身不遂,口
眼歪斜,昏迷不醒,神志紊乱,谵语发狂等。
(3)二十五味珊瑚丸,系藏族验方,其中有诃
子100g等,开窍、通络、止痛。用于“白脉
病”,神志不清,身体麻木,头昏目眩,脑
部疼痛,血压不调,头痛,癫痫及各种神经
性疼痛。
(4)十五味沉香丸,本品系藏族验方,有沉香
100g、诃子(去核)150g、毛诃子(去核)80g、余
甘子100g等组成,调和气血、止咳、安神,
用于气血郁滞,胸痛,干咳气短、失眠。
(5)七十味珍珠丸,本品系藏族验方。由珍
珠、诃子、毛诃子、余甘子等70味组成。
.20 .
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 The Chinese Academic Medical Magazine Of Organisms
(6)三子散,系蒙古族验方。由诃子200g、川
楝子200g、栀子200g组成,清热凉血,解毒。
用于温热、血热、新久热。
(7)十香返生丸,由沉香30g、诃子肉30g、冰
片7.5g等230味组成,开窍化痰、镇静安神,
用于中风痰迷心窍引起的言语不清、神志昏
迷、痰涎壅盛,牙关紧闭。
(8)国家药典所列其他含诃子或毛诃子或余
甘子或三果的众多方剂等等,不一一列举。
3.1.9藏青果,又名西青果,古名随风子
Fructus Terminaliae chebulae Immaturi。系诃子
Terminalia chebula Retz.的未成熟的幼果,经水
烫后晒干而成,产云南德宏州和临沧地区,
仅能自产自销,绝大多数由尼泊尔、印度和
热带东南亚等渠道进口,经我国西藏集散流
入我国各地,故有“藏青果”等药品名,而
实际西藏并不产。性味:苦、微甘、涩或微
苦,涩性微寒或凉。《饮片新参》:“酸、苦、
涩、微寒”,《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微甘、
涩、凉”。功能与主治:清热生津,利咽解
毒,涩肠止泻。用于肺热声嘶、咽喉失音,
近有用于慢性咽喉炎,喉头结核,阴虚白喉,
扁桃体炎,喉炎,久泻不痢,肠炎、细菌性
痢疾,慢性菌痢,肠出血,痔漏出血,慢性
宫颈炎,子宫出血,白带;《饮片新参》:“治
阴虚、白喉、杀虫生津”,《全国中草药汇编》:
“清热生津、利喉解毒,主治慢性咽喉炎,声
音嘶哑,咽喉干燥”。用法用量:内服,煎
汤6—9g;或含服。制剂:藏青果冲剂,功
能清热、利咽、生津,用于急、慢性咽炎,
慢性喉炎,慢性扁桃体炎,每次15g,开水
冲服,每日3次[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
方剂药》第三册,1991年][ 1 7 ] [ 3 4 ]。
3.1.10诃子叶(《纲目》),来源于Terminalia
chebula Retz.的叶,春、夏季采叶,晒干。药
性:味苦,微涩,性平,归肺、胃、大肠经。
化学:含莽草酸,去氢莽草酸。奎宁酸、鞣
质、阿拉伯糖、果糖、葡萄糖等。功能与主
治:降气化痰、止渴及止泻痢,主治:痰咳
不止,久泻、久痢。
3.1.11诃子核(《图经本草》),来源于诃子植
物Teminalia chebula Retz.的果核。主治:目风
赤涩痛、咳嗽。刘禹锡《传信方》:“取其核
入白蜜,研注目中,治风赤涩痛”。《纲目》:
“止咳及止痢”。
3.2.1毛诃子(《国家药典》)Maohezi Fructus
Terminaliae billericae 古名:毗梨勒,为使君子
科诃子属毛诃子Terminalia billirica (Gaert.) Roxb.
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实,冬季果实成熟时采
取,除去杂质,晒干。以个大,肉厚、坚实,
涩、甘、微苦、味重者为优。本品系藏族习
用药材,定位国家药典,其药材性状、组织
鉴别,薄层色谱法测试,均有其质量指标。
并一直为国内外多民族通用。性味:甘、涩、
平。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收敛养血、调
和诸药。用于各种热症、泻痢、黄水病、肝
胆病、病后虚弱。用法与用量:3—9g,多
入丸,散服。
3.2.2化学成份。含三萜皂、鞣质、甙类果
实含鞣质17%。其醇提取部分:石油醚溶解
的为脂肪油;石油醚不溶部分为皂甙,鞣质,
树脂样残渣及3种无定形甙类;果实的乙醇
提取中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五倍子
酸(gallic acid)、鞣花酸(ellagic acid)、五倍子酸
乙酯(et—gallate)、3.4.5—三羟基苯甲酰基葡
萄糖(galloyl glucose)、诃子酸(Chebulagic acid)、
甘露糖醇(manmitol)、葡萄糖、半乳糖、果糖
及鼠李糖。另从毛诃子中分离得到一种强心
甙。毛诃子的心材、树皮和果实提取物中分
.21 .
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 The Chinese Academic Medical Magazine Of Organisms
离得到鞣花酸、种皮中分离得到五倍子酸。
3.2.3药理作用:对胆汁分泌的影响,分别
用毛诃子果皮的水提取物40—100mg/kg及
90%的乙醇提取物10—40mg/kg给狗注射时,
水提取物对胆汁的分泌几无影响;而醇提取
物能使狗胆汁分泌增加,胆汁内总固体含量
有明显的增加。毒性试验:小鼠口服水提取
物无毒剂量(5mg/kg,口服醇提取物LD60为
4.25g/kg)。
3.2.4各家药论:(1)新修本草“毗梨勒,味苦
寒,无毒。功用与阉摩勒同。出西域及岭南
交。爱等州,戎人谓之三果(诃子·毛诃子·
余甘子)。树似胡桃,子形亦似胡桃,核似诃
梨勒而圆短无棱,用之亦同法。新附”。(2)李
珣《海药本草》:“毗梨勒,谨按《唐志》(指
新修本草)云:生海南诸国,树不与诃梨子相
似,即园而毗也。味苦,带涩,微温,无毒。
主乌须发,乾立效”。(3)《全国中草药汇编》:
“甘、涩、平”。
3.2.5功能与主治:解毒、利咽、止痢、养
血。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泻痢、痔疮出血,
病后体虚。(1)“能温暖肠腹,兼去一切冷气。
蕃中人以此作浆甚热,能染须发,变黑色。”
《药性论》。(2)“下气,止泻痢”(《日华子》)。(3)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收敛养血。用于各
种热症,黄水病、肝胆病、病后虚弱”(《中国
中草药汇编》)。(4)利尿、止痛、生津、止渴。
治头痛、咽喉肿痛、慢性咳嗽、慢性肠炎、
痔疮流血、子宫出血( 1 0 )。
3.2.6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研
末。多入丸、散(配方)服。外用:适量,烧
灰为末撒,或调涂。3.2.7特色方剂举例:(1)
三果汤、散(Zhepusumtang、哲朴松汤):诃子
300g、毛诃子200g、余甘子240g,共研粗末;
补中益气,调和气血,清热解毒;用于瘟疫
热病初期或后期,劳累过度虚弱等症,每次
3—5g,每日3次,水煎服[ 1 0 ]。(2)毗梨勒烧灰,
干掺患处,治大风头面,髭须脱落(《普济
方》)。3.2.8食种子油过量可引起中毒,中毒
症状为恶心、呕吐,而后麻醉,据云可毒鱼,
种子油有泻下作用[ 3 9 ]。
3.3.1余甘子Yuganzi Fructus Phyllanthi为大戟
科叶下珠属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
的干燥成熟果实。冬季至次春果实成熟时采
取,以个大、肉厚、无果柄、酸甜味浓者为
佳。本品系藏族习用民族药,由于早已入录
古国家药典《唐·新修本草》和当代《中华
人民共和国药典》,一直通用于国内外多民
族之中(中国至少有15个民族把它们列为民
族药)。
性状:本品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2—
2cm。表面棕褐色,有浅黄色颗粒突起,具
皱纹,不明显的6条棱线。外果皮厚1-4mm,
质硬脆。内果皮黄白色,果核硬,表面略具
6棱,背缝线的偏上部有数条筋纹(维管束),
干后可裂6瓣、3室,共有6个种子,种子近
三棱形,黄棕色。气微,先酸涩味,后渐回
甜,故名余甘子。性味与归经:甘、酸、涩、
凉,归肺胃经。功能与不治:清热凉血,消
食健脾,生津止咳。用于血热血瘀、消化不
良、腹胀、咳嗽、喉痛、口渴。用法与用量:
3—9g,多入丸散服[ 1 1 ]。
3.3.2化学成份:果实含鞣质45%,未成熟
果实含鞣质3 0—3 5 %。其中有诃子酸
(chebulinic acid),诃梨勒酸( hebulagic acid),鞣
云实素(corilagin),原诃子素(terchebin),诃子
裂酸(chebulic acid),没食子酸(gallic acid),并
没食子酸(ellagic acid),葡萄糖没食子鞣甙
(glaueogallin),3,6二没食子酰葡萄糖(3,6-
digalloylglucose)。果皮含没食子酸、余甘子酸
.22 .
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 The Chinese Academic Medical Magazine Of Organisms
(phyllemblic acid),余甘子酚(emblicol)、核黄
素、干果含粘酸(mucic acid)4%—9%。种子
含脂肪油约26%,油中含亚麻酸8.8%、亚油
酸44%、油酸28.4%、棕榈酸3%、肉豆蔻酸
1 %等。成熟果含有维生素C,含量高达
386mg/100g(1.0—1.8g/100g),还含胡萝卜素等
[34]。
3.3.3药理、药效:干果,先以80%乙醇提
取,再用乙醚提取,以盐酸酸化可得良好的
抗菌活性物质,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大
肠杆菌和痢疾均有抑制作用;对真菌无作
用。果实提取物给免口服,可增加体重及血
中总蛋白含量而不改变各蛋白间的比例,说
明有同化作用。余甘子的醇提取物(1g/kg,口
服连续2日),对异丙肾上腺素(85mg/kg、皮
下注射2日)引起大鼠的心脏坏死,能有效的
增加心肌糖元水平。血清中的脂肪酸也产生
明显变化,其余甘子果肉的80%的醇提取
物,在试管中的脂肪酸也产生明显变化,其
余甘子果肉的80%的醇提取物,在试管及活
体组织中具若干肾上腺素样药理作用,又对
中枢神经系统有弱的抑制作用和解痉作用
[ 2 2 ],并发现对家免有一定降血脂作用[ 1 7 ]。
3.3.4药性和功能与主治:味苦、甘、酸,性
凉。归肝、肺、脾、胃经。清热利咽、润肺
化痰、生津止渴;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咽
痛、白喉、烦热口渴、高血压。《新修本草》:
“味苦、甘、寒、无毒,主风虚热气”。《本
草拾遗》:“主补益,强气力”。《海药本草》:
“味苦、酸、甘、微寒,主丹石伤肺,上气
咳嗽,久服轻身,延年长生”。《本草衍义》:
“解金石毒,为末作汤点服”。《纲目》:“解
硫黄毒”。《本草省常》:“止渴生津”。《南宁
市药物志》:“清凉解毒,治喉痹”。广州部
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润肺化痰”。《福建
中草药》:“消食化滞。治食积呕吐、腹痛,
泄泻”。《品汇精要》:“气薄味厚,阴中之阳”。
《本草省堂》:“性温”。《四川中药志》(1960
版):“入脾、胃二经”。《绍兴本草》:“作果
实食之,以解酒毒”。
3.3.5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
鲜品取汁。
3.3.6验方:(1)用余甘子鲜果10—30个,水
煎服,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痛,口干烦渴、
维生素C缺乏症(坏血病)。(2)余甘子(滇橄榄)
500g、玄参30g、冷开水泡至起霜花,取霜晒
干后,加马尾龙胆粉6g、冰片1.5g、炒白果
仁粉1.5g,吹喉、治白喉。(3)余甘子21个,先
煮猪心肺,加入余甘子煮熟,连汤一起吃,
治哮喘。(4)余甘子5—10枚或盐渍果,每次
5—8枚嚼食;或盐浸果液1汤匙,开水冲服,
治食积、呕吐、腹痛、泄泻。(5)余甘子鲜果
5—8枚生食,口服2次,治高血压[ 1 7 ]。
3.3.7制剂:余甘子喉片:余甘子1600g、冰
片0.5g、薄荷脑1g,制成1000喉片。功能:
清热、润喉、利咽止痛,用于燥热伤津引起
的咽喉疼痛。含服,每2小时含1—2片,每
日6—8次[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
剂》(第二册),1990年;《四川省药品标准》
1983年;《福建省药品标准》1984年]。
3.3.8集解:(1)余甘子如棱形,入口苦涩,后
饮水更甘,实核两头锐,东岳呼余甘橄榄,
同一果耳。《临海异物志》。(2)余甘,泉州山
中有之。状如川楝子,味类橄榄,亦可蜜渍、
盐藏,其木可制器物,《纲目》。(3)油柑,木
本,叶椭圆形,甚小。结子圆如龙眼而稍小,
味甘酸。以其叶煎水染丝,能不变黑色,其
根能清热解毒,《岭南采药录》。
3.3.9国家古药典、藏药、维吾尔药等的余
.23 .
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 The Chinese Academic Medical Magazine Of Organisms
甘子:《唐·新修本草》:庵摩勒、味苦、无
毒。主风虚热气。一名余甘。生岭南交,广
爱等州,树叶细,似合欢,花黄,子似李、
柰,青黄色,核圆作六七棱,其中仁亦药用,
新附。(2)《藏药》以个大、肉厚、回甜味强者
为佳。性味:甘酸、涩、凉,功能与主治:
清血平逆,消积健脾,生津止咳。用于血热、
肝胆病喉痛、干、消化不良、腹痛、咳嗽、
坏血病等。用法与用量3—9g[ 1 2 ] [ 1 1 ]。《维吾尔
药》:收敛止泻,开胃进食,安神补心。用
于脾胃胀满、痢疾泻泄、食浴不振、精神萎
糜,并有除秽气、止血作用。成人1次用量
6—15g[22]。
3.3.10余甘子根 又名油柑根(《岭南采药
录》)。余甘子的根部;药性:味甘、微苦、性
凉;味涩、性平(《广西本草选编》);“苦、涩、
凉”(中国药大《中草药学》)微苦、凉(《福建
药物志》)甘、苦、微寒,归肺、大肠经(《广
东中药志》)。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解毒
散结,主治泄泻、痢疾、黄疸、皮肤湿疹、
蜈蚣咬伤。(1)清热解毒(《岭南录药录》)。捣
兰后敷治蜈蚣咬伤(《广西中药志》)解郁定痛,
清湿热(《广西本草选编》)。收敛,治肠类腹
泻、高血压、梅毒、下疳、蜈蚣咬伤( 4 8 )。化
学成份:含羽扇豆醇、没食子酸、β—谷甾
醇等[ 4 8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0g,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验方:(1)余甘子
干根15—24g,水煎服,治肠炎(广州部队《常
用中草药手册》);(2)余甘子根、皮15g、田螺
3个,水煎点酒引,内服;治黄胆型肝炎(《云
南中草药》)。(3)余甘子根15—30g,水煎服,
治支气管炎、胃炎(《广西中草药》),余甘子
根15—24g,煎服,治高血压(《云南中草药》)
[11]。
3.3.11余甘子树皮,又名油柑皮(《陆川本
草》),广东紫荆皮(《广东中药志》),为余甘
子的树皮,以皮厚、块大、紫棕色为佳。化
学成份:树皮含鞣质28%—29.36%、羽扇豆
醇(Lupeol)22.5%,d—无色翠雀花素(d—
leucodelphinidin)3.75%。茎含羽扇豆醇、β—
谷甾醇、鞣花素。药理:用余甘子树皮制成
100%浓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
性链球菌、绿脓杆菌、弗氏痢疾杆菌、变形
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用试管法试
验,1:160浓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1:40对
弗氏痢疾杆菌及乙型溶血性链球菌,1:10对
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炮制:捡除杂质,洗
净闷润、切片、晒干。性味与归经:味甘,
性凉[ 1 7 ];甘、苦、微寒,归肺、大肠经[ 3 4 ];甘、
酸、寒[ 4 8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凉血解
毒,祛风止痒、消肿。主治:湿热泄泻、口
疮。疔疮、痔疮、阴囊湿疹、听候跌打损伤,
外伤出血,止血。《陆川本草》:“杀菌去腐,
治口烂、锈球风及疳、疔、漏痔”。用法与
用量:内服,煎汤(3-)9—18g,外用适量,煎
水洗患处或研末撒敷。验方:余甘子树皮15
—30g,煎服,治腹泻、肠炎(《云南中草药》);
油柑树皮干粉撒敷,治外伤出血(《云南中草
药选》);余甘子树皮捣烂取汁敷,治湿疹、蜈
蚣咬伤(《广西本草选编》)。本品在广东省历
来习惯作紫荆皮使用,故名广东紫荆皮。
3.3.12余甘子叶,又名油柑叶(《岭南采药
录》),为植物余甘子的干燥,叶夏秋季节采
集。以叶片大、色青绿者为佳。化学成份:
叶含鞣质(嫩叶含鞣质23%—28%),另含山
柰素、山柰素—3—葡萄糖甙(kaempferol—3
—glucoside)、β—谷甾醇、鞣花素、羽扇豆
醇等。性味:味甘、微苦,性凉;辛、平,
归脾、小肠经[ 3 4 ];甘、微酸、寒[ 4 8 ];功能与
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祛湿利尿,解
毒,主治口疮、口烂、绣球风、疔疮、湿疹、
皮炎、水湿肿满、痔漏、高血压、毒蛇咬伤、
跌打损伤。《岭南采药录》:“患疳疔毒,煎
.24 .
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 The Chinese Academic Medical Magazine Of Organisms
水洗”;《广西本草选编》:“解郁定痛、清湿
热”;《福建药物志》:“清热解毒,治高血压”;
《广西民族药简编》:“叶捣烂搽患处治疣”,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
量,捣敷或煎水洗。验方:(1)治湿疹、皮炎,
余甘子叶煎水外洗。(2)治湿疹、疮疡、皮炎,
余甘子研末,油调搽敷患处。(3)水肿、皮肤
湿疹、毒蛇咬伤,余甘子叶15—30g,水煎
服。(4)治高血压,余甘子鲜叶适量,水煎,代
茶冲冰糖服。(5)治白屑头,余甘子鲜叶适量,
水煎浓汁,每日洗头2次(《广西本草选编》)。
3.3.13油柑子虫节(《岭南采药录》),为余甘
子树枝上的虫瘿,在虫未爬出前采收,用沸
水烫死,晒干,该药材产于广西、广东,鉴
别:虫瘿,孵圆形,长2—3cm,直径1—1.
5cm。表面灰黄色至灰褐色,有纵皱纹和裂
隙。切断面餐层灰黄色至灰褐色,内层黄白
色,中央有一小孔,小孔直径约2mm,内有
黑色肉质的小虫一条,长约1cm,似明。贮
藏:置干燥处,防虫蛀。药性:理气、止痛,
主治:胃痛、疝气、遗精、小儿疳积牙痛。
(1)《岭南采药录》:“治疝气、心痛、小儿疳
积,酒积,煎水,冲酒服。通身骨痛并走注
风,以之煎酒服之。牙痛,煎水含漱”。(2)《南
宁市药物志》:“治遗精、疳积”。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3颗。
四、讨论
4.1.1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的中外多民族
历史传统资源利用系统源远流长,底蕴内涵
博大深厚,成就卓越斐然,独特突出,于是
作为外来民族南药演绎溶融为传统中药录入
古今中国药典和传统民族药录入藏药、蒙药
等10—15个族药中。尤其在印度天竺的阿
育呋陀传统医药体系中,它们为名列首位的
多功效要药,单用、合用和复方药剂配伍用
最多,这里有其丰富多样的野生天然资源,
为多民族民间广泛应用和喜爱,辐射传入中
亚和中东地区,又成为伊斯兰大食的尤纳尼
传统医药体系的重要药品,因而它们是亚洲
中医药、阿育呋陀医药和尤纳尼医药三大传
统医药系统的传统主流药品、保健品和果品
与咀嚼料,而且均为入录于佛经等的主要神
品,富其多元化民族科技文化特征和宗教色
彩,值得倍加珍惜,务必继承与弘扬,并与
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其现代化产业可持
续性发展。
4.1.2以上二种的种以下分类已记载论述,
还是初期所作,尤其余甘子的天然分布特别
广大,在其所处大地域自然地理生态分异多
样,必然引发此种变异分化,形成种内的多
样性,但迄今尚未专作此种内的小系统分
类,而诃子和毛诃子种内的分类不仅还不全
面与深入,而且并未与药用品种的相联系与
结合,为选育与良种繁殖与造林可持续发展
所确认和应用。因此,建议专作种内小系统
分类的综合深入调查、采集和研究,切实认
真地进一步解决三种的分类问题。中国南疆
边区亦有或多或少的野生资源,必需因地制
宜的发展栽培资源绿色基地。
4.1.3以上三种的果实极富含鞣料,高达
17%—45%,而且均以诃子单宁myrobalani—
tannin为主要成份和多种有效成份,富含维
生素、氨基酸和有盐糖类,为它们特有的药
学特性及专长与优势,因而形成为大宗性治
病药品、保健品和水果与咀嚼料,而且,它
们的树皮、根等含鞣料亦高,确是驰名于世
的优质鞣料植物,可发展制革鞣料工业品和
综合利用产品(包括它们的热区用材等)。它
们的可持续经营发展是多元化系列现代化精
品,具经济、科研和文化重要价值及社会效
益。
.25 .
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 The Chinese Academic Medical Magazine Of Organisms
参考文献:
[1] (西晋)嵇含著,公元304—306年,李惠
林考释(英文,1979年),杨婉华汉译,杨竞
生校正补释,吴征镒审定(1991年).《南方
草木状考补》[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P30-
50,82,230-235,353-357.
[2] (唐)苏敬主纂,657-659年,尚志钧辑.
《唐·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1,P339;358.
[3] (宋)苏颂编撰(1061年),尚志钧辑校.
《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4,
P384,416.— 7
[4] (宋)唐慎微撰(1098—1100年完成,1249
年刊印),尚志钧等校点.《证类本草》[M].北
京:华夏出版社,1993,P392—393,405—406.
[5] (明)兰茂著(1476年前)整理组整理.
《滇南本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一
卷,1975,P153—155.
[6] (元)东垣李果编著,(明)李时珍参订
(明)姚可成补辑,郑金生等校点.《食物本
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0,
P176—177,397—398.
[7] (明)李时珍撰(1578年,1593年).《本
草纲目》[M].北京:中国书店,三十一卷,P6
—9.
[8] 帝玛尔丹增彭措著(1935—1840年),毛
继祖、罗达尚、王振华、马世林译注.《晶珠
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目录P1—34,上部1—17,下部P20—24诸药
性能各论P52—58,善事说P178—182,附录
P183—200.
[9] 尚志钧、林乾良、郑金生.《历代中药文
献精华》[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9,P1—575.
[10] 周海钧、曾育麟等编著.《中国民族药志》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第一卷,
P286—295;第二卷P105—109,1990年.
[11]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
典》[M]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P55,152,157;2000,P 4—55,142,146—147.
[12] 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新疆
卫生厅编.《藏药标准》[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
社,1978,P17,48— 9,51,104.
[13] 国家药典委员会(西藏、青海、四川、
云南、甘肃)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
品标准》,藏药(第一册)[M].1995,P343— 44.
[14]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国药典2000年版
一部新增与修订内容汇编》[R](初稿).1999,
P23,42.
[15]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主编.《中药
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第三
册,P257—261,406—408,424—428.
[16] 国家商业部土产废品局,中科院植物研
究所主编.《中国经济植物志》上册、下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P840,915— 6,1177
—1178,1818—1819.
[1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M]编委
会,南京中医药大学等.《中华本草》[M].
1999,第四册第十二卷,P4,836—838;第五册,
第十五卷,P5,619—624.
[18] 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主
编.《中药辞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1996,第二卷,P408—412,1056—1058,
1513—1514,1865.
[19] 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青海省药品检验
所主编.《中国藏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1996年,前言P1—2,概述P1—24;分述
P51—53,305—307,589—593.
[20] 罗达尚主编.《中华藏本草》[M],北京:民
族出版社,1997,P151,163.
[21] 阳长明、侯世祥、李超英.“藏药的现状
及其现代化思考”.载《中国中药杂志》[J],
2001,26(2):80—82,104.
[22] 李勇民、沙梧提伊克木.《维吾尔药志》
[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P166
—172,196—198.
[23] 徐廷志.使君子科.载《中国植物志》(陈
.26 .
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 The Chinese Academic Medical Magazine Of Organisms
介编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53(1):
10—14,Pl,3:1—7.
[24] 杨永康编著.使君子科.载《中国树木志》
(郑万钧主编)[M],第3卷,北京:中国林业
出版社,1997,P3491—3497,fig.1787—1790.
(注:1980年交稿)
[25] 甘师俊、贾谦等主编.《中药现代化发展
战略》[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P.1-
286.
[26] 中国药材公司编著(张惠源等主编).《中
国中药区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P1
—39,584—597.
[27] 徐廷志编著.使君子科.载《云南植物志》
[M](吴征镒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
P82—84.
[28] 诸葛仁编著.使君子科.载《云南树木图
志》[M],中册云南科技出版社,1990,P102
—105,图53:7—8,图54:1—7.
[29] 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编著.使君子科.
载《广东植物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
社,
1995,第三卷,P197—199.
[30] 吴德邻主编.使君子科.载《海南及广东
沿海岛山与植物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94,P66.
[31] 吴征镒主编.使君子科.载《云南种子植
物名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上册,P.391.
[32] 吴征镒主编.使君子科、大戟科.载《西
藏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第
三卷,P57—87,61—63.
[33] 倪志诚主编.使君子科、大戟科.载《西
藏经济植物志》[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
版社,1990,P382—391.
[34] 广东中药志编委会.《广东中药志》[M].广
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第一卷,P536
—539,第二卷,P729—733.
[35] 唐耀著.使君子科.载《云南热带林及亚
热带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P62—
64.
[36] 罗良才.使君子科.载《云南经济木材志》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p322—325.
[37] 刘鹏.使君子科.载《东南亚热带木材》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P39—45.
[38] 钟杨等主编.《简明生物信息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P1—218.
[39] 陈冀胜、郑硕主编.使君子科.载《中国
有毒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P168
—169.
[40] 吴征镒、裴盛基.植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J].载《热带植物研究》(第十六辑),1980年,
P1—9.
[41] 裴盛基.西双版纳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
[J].载《热带植物研究》(第二十辑),1981,
P1—15.
[42] 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
所.使君子科、大戟科.载《中国珍稀濒危保
护植物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P34,二级重点保护:萼翅藤,红揽李,东京
桐,三级重点保护:榆绿木,千果揽仁;肥
牛木,蝴蝶果,海南巴豆.
[43] 国家林业局、农业部.(1999年8月4日国
务院批准):第4号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
物名录》[R],使君子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
萼翅藤Calycopteris floribunda (Roxb.) Lam.二级
重点保护千果揽仁Terminalia myriocarpa Van
Huerck et Muell.—Arg.大戟科,二级重点保护
东京桐Deutzianthus tonkinensis Gagnep.1999.
[44] Bentham G. et Hooker J.D 1862—1867;
Combretaceae in《G n ra Plantarum》[M]:683—
690, 1006.
[45] Clarke C.B. Combretaceae in J.D Hooker
《Flora of British India》[M],1878, Vol. II. P443—
461.
[46] Brandis D. Combretaceae in A.Engler un K.
Prantl《Die naturlichen PFLANZEN FAMILIEN》
.27 .
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 The Chinese Academic Medical Magazine Of Organisms
Studies on the Plant Taxonomy and Pharmic Characters Summary
of Terminalia chebula T.bellirica and Phyllanthus emblica
YANG Yong-kang1, Gesangsuolang2, WU Jia-kun1
(1.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2.Xizang Institute of Drug control, Lasa 850000)
[Abstract] A taxonomic studies on the Terminalia Chebula and T.bellirica, 11 taxa were reported,they include
8 varieties of T.chebula and 3 varieties of T.bellirica and T.argyrophylla; in this paper, they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 were summaized, and We discuss that how to continousely develop this indus-
try of T.chebula, T.bellirica and Phyllanthus emblica.
[Key Words] Terminalia chebula; T.bellirica; Phyllanthus emblica; taxonomy; Summary
[M] .1893,III. Teil 7:106—130,m 1898.
[47] Gragnepain F. Combretaceae in M.H.Lecomte
《Flore generale de Lindo—chin》[M] .1920,tome
II: 735— 77.
[48] 丁志遵、赵守训等主编.《新本草纲目》
[M].上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
P.1377—1379, 1723— 4, 1948, 2081, 3181.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