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刺果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全 文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 16年第 10 期 试 验 研 究
束d果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李秀影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 吉林长春 1 3 0 0 52)
摘要 : 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体系对仇一体外清除试验研究刺果甘
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 , 并与抗坏血酸的抗氧化能力进
行比较 。 结果表明 : 刺果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效果略高
于抗坏血酸 。 在 -0 005 一 -0 0 25 m郭m l浓度范围内清除率均随浓度增
加而增强 , -0 0 25 m郭ml 的刺果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对0 2一的清除率是
7 9
.
6%

关键词 : 刺果甘草 ; 黄酮类化合物 ; 抗氧化活性
刺果甘草 ( G ly e y r r h i z 。 p a ll id ifl o r 。 M a x i m . ) 为豆科甘草属植
物 , 又名土甘草 、 野甘草 , 多年生草本植物 l[] , 具有清热解毒 、
止渴祛痰 、 补脾和胃 、 调 和诸药等功效 , 近年来对刺果甘草的营
养成分 、 甘草酸 、 生物碱 、 精油等化学成分的分离 、 鉴定等方面
进行了深人 、 细致的研究2[] 。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 甘草黄酮具
有明显的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 可以预防肿瘤的发生 , 对胃溃
疡 、 肝损害 、 病原微生物 、 酶及抗炎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药理作
用 , 尤其是发现其具有抗爱滋病病毒作用后 , 甘草黄酮类化合物
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3[] 。
长白山野生植物目录有关于刺果甘草记载 , 对刺果甘草有效
成分提取 、 分离和鉴定的研究有记载 , 该植物在制药中也有很大
的应用 。 而该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研究没有报道 4[] 。
本试验以长白山野生刺果甘草为材料 , 对其干燥根中黄酮类化合
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 , 以期为长白山刺果甘草资源的综合开
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1 试验材料 、 试剂与仪器
1
.
1 材料
刺 果甘 草根 , 采 自松花江 流域 , 经鉴 定为刺果 甘 草
( G ly
e y r ht i z 。 p a ll id ifl o r 。 M a x im
.
)

1
.
2 药品与试剂
l m ol/ L盐酸 、 l m ol/ L氢氧化钠溶液 、 盐酸 、 生理盐水 、 邻苯三
酚 、 从等 。
1
.
3 仪器
( H H

8) 数显恒温水浴锅 , 金坛市科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
( A L2 0 4
一 I C ) 电子分析天平 , 梅特勒一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生
产 ; ( u v 7 5 9 c RT ) 紫外分光光度计 , 上海佑科仪器有限公司。
2 试验方法
2
.
1 束d果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2
.
1
.
1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流程 。 用粉碎机粉碎刺果甘草 , 过
80 目筛 , 在索氏提取器中45 ℃乙醚脱脂回提取 , 用石油醚除杂质
合并提取液 浮浓缩烘干得粗黄酮粉 。
2
.
1
.
2 标准曲线制作 。 取干燥恒重芦丁配成浓度为 -0 065 m郭m l标
准溶液 , 取上述标准溶液 -0 0 , -2 0 , -4 0 , -6 0 , -8 0 , 10 . o m L分别置
于 25 m L容量瓶中 , 加 30 %乙醇补足至 12 一ml , 加 5% 亚硝酸钠溶液
o
.
7 m l摇匀 , 放置s m in后 , 精确加人 10%硝酸铝溶液o . 7 m l摇匀 , 放
置 s m in , 精确加人 l m ol/ L氢氧化钠溶液 s ml , 用 30 % 乙醇稀释至刻
度 。 以第1容量瓶为空 白 , 于 5 10n 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 以吸光度
为纵坐标 , 浓度为横坐标 , 绘制标准曲线 , 建立回归方程 。
2
.
1
.
3 刺果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 。 称刺果甘草根4 9 , 乙
醚充分脱脂后挥去乙醚 , 在 80 ℃ , 乙醇75 %时以 1 : 30 的料液比提
取h3 , 过滤 , 等体积石油醚萃取 , 比色法测定吸光度代人芦丁标
准曲线求出黄酮提取率 。
2
.
2 刺果甘草中黄酮类物质抗氧化活性研究— 邻苯三酚法取 4 . s m l , S Om m o l /L , p H S . 2的 T r i s 一 H C I缓冲溶液 , 加人 4 . 2 m L
蒸馏水 , 混匀 , 2 5 ℃保温Z Om in后 , 立即加人 2 5 ℃预热的O . 3 m L ,
40 m m ol/ L邻苯三酚溶液 , 迅速摇匀后 , 于 3 2 5 n m波长下每隔 3 05 测
定吸光度 , s m in后计算线性范围内每分钟吸光度的增加值△ A 。 ,
制作邻苯三酚自氧化标准曲线 , 用 10 m m ol/ L , H CI 代替邻苯三酚作
为空白 。 在加人邻苯三酚前加人不同浓度的刺果甘草黄酮化合物
样品溶液 , 作为待测液 , 按照上述步骤测定每分钟吸光度的增加
值△ A , 以抗坏血酸作为对照 。 0 2一 自由基清除率的计算公式如
下 :
。、 的清除率 /犷△人一△ A 川 0 %
△ A
3 研究结果
3
.
1 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
按 2 . 1 . 2标准曲线制作方法 , 得芦丁标准曲线如图 1 。
侧报瞥咤
仁浓度 (喊时硅 ,
图 1 芦丁标准曲线
样品中的黄酮含量测定皆参照校准曲线制作的测定方法测定
吸光度 , 由回归方程计算出黄酮浓度 c , 然后带人公式m =C V/ M ,
计算出提取的次刺果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的质量 , 再除以样品质量
便得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 其中 , m 一黄酮质量 , C - 从标准曲线中
读出的浓度 , v 一黄酮体积 , M 一黄酮的摩尔质量 。
按 2 . 1 . 3方法测得刺果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为 1 .41 % 。
3
.
2 束d果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
3
.
2
.
1 邻苯三酚自氧化曲线 。 按 -2 2方法测得邻苯三酚自氧化曲
线如图2所示 。
0
.
5 2 6了x + 0 . 0 0 9 8.3025.1
日二哭的V侧来澎
3 4时间 ( m i n )
图 2 邻苯三酚自氧化曲线
3
.
2
.
2 刺果甘草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分析 。 碱性条件下邻苯
三酚可迅速自氧化产生 0 2一 和在 3 25n m处有最大吸收的有色产物 ,
0 2一 的浓度决定自氧化的速率 , 自由基清除剂通过清除 0 2一 达到
抗氧化的 目的 。 本试验利用这一原理研究刺果甘草中黄酮类化合
物对0 2一 的清除能力 , 结果如图3所示 。 (下转第 105 页 )
农业开发与装备 2 1 0 6年第 1 0期 试 验 研 究
间的限制 , 最后拨禾轮的实际转速为 : 1 3 < n < lZ mr/ ilo
为了使机器具有较好的兼用性 , 拨禾轮的直径继续采用通用
机型的标准 , 保持90 m m尺寸不变 。
3
.
1
.
2 拨禾轮的弹齿 。 拨禾秆上的拨禾弹齿插人茎穗效果对收割
效果有较大影响 。 为了更好的降低割台损失 , 我们增加了拨禾弹
齿的安装数量 。 久保田6 8 8 Q拨禾轮的每根拨禾秆上共装有 1 2根弹
齿 。 为了有利于高粱拨禾效果 , 我们在每根拨禾杆后方增加了一
排弹齿 , 确保拨禾时有 2根弹齿插人同一棵植株进行拨禾运动 。
3
.
1
.
3 脱粒装置的凹版 。 国内对轴流式脱粒滚筒在高粱脱粒的性
能研究资料比较少 。 联合收获机是以稻麦收获为主 , 兼收油菜 。
我们通过对高粱收割的试验来看 , 发现高粱脱粒效果比水稻 、 小
麦差 , 主要是含杂率高 。 本机采用栅格式凹板 , 特点是刚性好 ,
分离能力强 , 湿脱适应性好 , 夹带损失小 。 我们把栅格式凹板筛
孔宽 ZOm m 5 Om m改进成 ZOm m x 4 Om m , 并增高轴流导向器 , 解决
脱不净 、 漏小穗 、 杂渣严重 、 分离不好等问题 , 以提高清选能
力 。
4 田间试验与结果
4
.
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选在重庆市永川区三教镇高粱示范片 , 一般年份高
粱单产量为 3 90k 郭6 67 时左右 。
4
.
2 试验内容
重点测试高粱联合收获机的收获质量 , 包括总损失率 、 籽
粒破碎率 、 脱粒净度 、 生产效率 , 故障及产生原因 , 应用效果分
析 。
4
.
3 作物及机具情况
收获前 , 高粱种植品种沪糯 8号 , 行距为 5 0 C m , 株距为
3 Oe m
, 穗长为 3 6 e m , 株高 1 8Oe m , 净作 , 密度为 6 0 0 0 一 7 0 0 0株
z6 6 7 m 2
, 产量约为 3 9 o k g z6 6 7 m 2 , 穗呈纺锤形 , 中散 , 褐壳 , 红
粒 , 秸秆直立 , 基本无倒伏现象 。
久保田 P R 0 6 8 Q全喂人联合收割机配套动力49 kw , 收获刀具为
往复式 。 割幅 Zm , 宽幅履带 , 2 7 5 c m的离地间隙 , 具备较强的田地
适应性和通过能力 。 加装了 分禾器 , 改进了拨禾轮和滚筒凹版 。
4
.
4 收获质量
播改进后的联合收割机能正常作业 , 基本无奎堵或推堵现
象 , 即使单位面积高粱数再多些也能通过 。
机器前进时 , 分禾器把割幅中间的高粱分开 , 使搅龙前方的
高粱密度相对加大 , 这样进人搅龙的穗头由于密度加大 , 相互间
牵扯作用增强 , 提高了搅龙的输送能力 。 同时在改进后的拨禾轮
作用下 , 不断对堆积在割台两侧的穗头施加压力 , 促使其重新进
人搅龙得以横向输送 。 改进后的脱粒滚筒清选能力增强 , 脱粒净
度达98 % , 清选损失率达 1%。 , 总损失率在 2 . 9 %左右 , 破碎率在
2%左右 , 基本满足计设要求 。
4
.
5 生产效率
通过试验 , 高粱作业收获速度为 9 3 3 . 3 3m hz/ , 地里调头 、 卸粮
等比较费时 。
5 结论
改进后的高粱联合收获机使用效果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 。 首
先 , 该机适应性较好 , 基本能满足高粱收获的要求 , 并且是在原
谷物收获机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 , 便于收获稻麦和高粱使用 , 达
到一机多用的效果 ; 其次 , 改制成本较低 , 拆装方便 , 不影响机
器操作 。
存在问题 : 一是由于高粱株高穗幅不一 , 仍然存在割台跌落
整穗问题 。 二是需要轴流式脱粒滚筒对高粱脱粒的指标适应性开
展深人研究 , 通过三维仿真分析脱粒和除杂的影响因素 , 进一步
解决含杂率和损失率的问题 ; 三是对于倒伏高粱收获效果较差 。
长期以来 , 我国的播种 、 收获机械大多是为大宗作物研制
的 , 适宜专门播种 、 收获高粱的机械很少 , 目前 , 重庆在高粱的
种植 、 管理 、 收获脱粒等环节上几乎全是利用传统农具或手工
作业 , 机械化的程度非常低 。 由于高粱与大宗作物相 比 , 种植
面积小 , 种植分散 , 种植区域机械作业条件差 , 导致农机企业和
科研机构不愿意开展高粱机械的开发 。 因此 , 高粱产业的发展 ,
需要提高认识 , 加大投人 , 重视高粱专用机械的科研和产品开发
工作 。 同时 , 需要农机农艺有机融合 , 研究通过密植增加群体产
量的栽培技术 , 使高粱植株低 、 株形好 、 成熟期一致 、 抗倒伏 ,
实现品种和机械的良种良法配套 , 促进高粱机械化生产的快速发
展 。
参考文献
[ l] 张敏 , 樊文宪 . 卧式割台收割高粱的试验研究 [ J ] . 农牧与食品
机械 , 1 9 9 2 , ( 7 ) : 8一 1 1 .
[ 2] 王志高 . 4 G (系列 )高杆作物收割机设计简介 [ J」. 农业机械
2 0 0 5
,
( 3 )
:
5 0一 5 1
.
[ 3] 张晓军 . 高粱收获割台的研制与试验 [ J ] . 农业机械 , 2 0 14 ,
( 9 )
:
1 2 0一 1 2 3
.
(上接第7 页 )
1 2 0
1 0 0
一黄酮化合物 一抗坏血酸
总之 , 在试验测定浓度范围内 , 刺果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和
抗坏血酸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均随浓度增加而加强 , 对 0 2一 的最大
清除率分别是79 . 6% 、 75 . 5% , 说明刺果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
氧化效果略高于抗坏血酸 。
ǎ东à锌渔鲤
O
川- - - - - - - - - - - - -门 - - - - -
0
.
0 0 5 0
.
0 1 0 0
.
0 1 5 0
.
0 2 0 0
.
0 2 5
浓度 ( m留m L)
图 3 刺果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对0 2一 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由图 3可知 , 刺果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和抗坏血酸均具有一定
的清除 0 2一 的能力 , 二者在 -0 0 05 一 -0 025 m g / m l浓度范围内清除
率均随浓度增加而增强 , -0 0 25 m郭m l的刺果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对
0 2一 的清除率是79 . 6% , 而相同浓度抗坏血酸 ( v : ) 对 0 2一 的清
除率是75 . 5 % , 可见刺果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清除 0 2一 能力略
高于抗坏血酸 。
参考文献
[ l] 张继 , 杨永利 , 白贞芳 , 等 . 乌拉尔甘草与刺果甘草茎叶营养成
分的比较 [ J ] .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 0 02 , 38 ( 3 ) :
6 1 一 6 3
.
[ 2] 张继 , 马君义 , 杨永利 , 等 . 刺果甘草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 . 中
国药学杂志 , 2 0 0 2 , 3 7 ( 1 2 ) : 9 0 2一 9 0 4 .
[ 3] 张继 , 马君义 , 王一峰 , 等 . 刺果甘草叶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分析
研究 [ J ] . 草业学报 , 2 0 0 4 , 1 3 ( 3 ) : 1 0 3一 1 0 5 .
[ 4] 吴斌 , 李湘洲 , 杨国恩 , 等 . 姜黄色素的抗氧化性和抗氧化机理
研究进展 [ J ] . 江西农业学报 , 2 0 0 9 , 2 1 ( 1 ) : 1 2 1 一 1 2 3 .
n曰0八ǎ卜月汁Qù
1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