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杂交酸模青贮微贮试验



全 文 :37卷

第季2 02 0年 3月
第 l 期 7 5一 77
甘 肃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JO UL A R NO F GA NS UA GR I C UL TR UAL N I UV ERS Y I T
杂交酸模青贮微贮试验
赵宗蕃 ’ , 马永忠 2 , 申晓蓉 ’ , 何啸天 ’ , 吴世池
l(
. 西北民族学院动物科学系 , 兰州 73 00 30 ; 2 . 康乐县畜牧局 , 康乐 73 1500)
摘要 : 利用优良牧草新品种杂交酸模的鲜草和干麦秸按一定比例混合青贮 、 微贮可以大大提
高杂交酸模利用率 , 为解决冬贮 、 春季鲜草缺乏的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
关健词 : 杂交酸模 ; 青贮 ; 微贮
中图分类号 : 5 5 16 .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 0 3一 4 3一5 (20 02 )o一 00 7 5一 0 3
杂交酸模是乌克兰科学家乌捷乌什于 1990 年培育而成的 , 植物学性状稳定的多年生寥
科草本植物新品种 。 西北民族学院杂交酸模课题组从 19 9 年开始在甘肃省不同环境区域进
行了较大面积的引种试验 。 试验证明该品种具有营养丰富 ( 粗蛋白含量在 30 % 以上 , 并含
大量 V 。 ) 、 适 口性好 、 产量高 ( 每公顷产鲜草 12 0 0 0 0一 225 o o gk ) 等优良特性 。
杂交酸模的鲜草含水率达 90 %左右 , 这对青干草的制备及冬贮造成了一定困难 , 为了
进一步提高杂交酸模利用率 , 解决牲畜冬季饲料不足的问题 , 我们利用杂交酸模鲜草以及
鲜草和干麦秸进行了不同比例混合的微贮 、 青贮试验 。
材料与方法
.l 试验材料
试验用杂交酸模是 2 0 01 年 6月 7 日采自西北民族学院杂交酸模试验地中二年生的花蕾
期全鲜草 。 麦秸草粉及熬皮由兰州奶牛场提供 。 菌种采用天津市农业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研
制的秸秆快速微贮生物添加剂 。
L Z 试验方法
1
.
2
.
1 鲜草处理 将采收来的鲜草摊开稍加晾干 , 除去杂草 、 杂物 , 用铡刀把草切成 2~ 3 c m
的小段备用 。
1
.
2
.
2 鲜草水分测定 按常规检测 , 测得备用小段杂交酸模的水分含量为 82 . 46 % 。
1
.
2
.
3 混合青贮 、微贮 用备用鲜草与麦秸草粉分为 6个试验组按不同比例进行混创 表 l) ,
每组以 1 % 的比例添加数皮和食盐 , 每组分为两个小组 , 一组为微贮 ( A 一 ) 另一组为青贮
作者简介 : 赵宗蕃 ( 194 5一 ) 男 , 山东青岛人 , 西北民族学院动物科学系讲师 、 遗传繁育室 、 微生物室主任 , 从事动物生产和微
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
基金项目 : 甘肃省科委 19 9 8 年农业攻关计划项 目 (G 59 8 2一 A4卜0 2 7) ; 国家民委 2 001 年重点科研资助项 目 ( 2 0 0 1一。 16 一0 4)
收稿 日期 : 2 00 1一 12一2 4
DOI : 10. 13432 /j . cnki . jgsau. 2002. 01. 015
76甘 肃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2 0 02年
( B)
, 分别装人发酵瓶和发酵袋中压实密封在常温下发酵 。
表 1 青 、 徽贮料的原料比例配翻
项 目
酸模 / k g
麦秸 / k g
酸模 麦秸
数皮 / %
食盐 / %
水几
试验 I 组 试验 n 组 试验 nI 组 试验W组 试验 V组 试验 VI 组
0 7 5
0
.
8 5 2
.
0
L 3 青 、 徽贮料各项指标侧定
1
.
3
.
1 品质鉴定 于 2 001 年 7 月 1 日启封进行颜色 、 气味 、 质地 、 pH 值 (用 p H一 25 A 型
酸度计 ) 测定 。
1
.
3
.
2 粗蛋白含量分析 利用凯氏定氮法对青 、 微贮料进行粗蛋白质测定 。
2 试验结果
经 34 天常温发酵后 , 青 、 微贮料各项测定指标见表 2 。
表 2 青贮 、 徽贮料各项指标侧定比较
项 目 样别 试验 I 组 试验 n组 试验 VI 组
味黄酸褐棕
绿绿 黑深深黑
黑异 绿褐味气味
色泽
质地
水分 / %
干物质
含量 / %
P H值
粗蛋白质
含量 / %
异酸味 浓酒酸香味
有酒酸香味
试验 m组
酒酸香味 糊香味
酸香味
较湿有粘块
显有粘块
疏松稍湿润
柔软 、 湿润
疏松湿润
疏松湿润
69
.
7 1
7 1
.
18
试验W组
酒酸香味
酸 味
深绿黄
黑绿黄
疏松湿润
疏松湿润
试验 V组
酸香味
酸 味
深绿黄
黑绿黄
疏松湿润
疏松湿润
27
.
17
26
.
72
5
.
7
4
.
3
4
.
9
4
.
9
4
.
9
70 4 9
70
.
89
2 1
.
10
20
.
96
5
.
0
5
.
3
28
.
6 2
2 6
.
3
2 6石 l
2 5
.
9 1
20
.
49
19
.
13
19
.
6 0
18
.
3 1
17
.
3 1
16
.
84
疏松湿润
疏松湿润
8 0
.
6 1
82
.
47
17
.
14
16
.
75
5
.
1
5
.
6
7
6
.
9
斗`月,206l,、ù,ù且,产可..…,、ùJLU了64óf,了,`ù,一
J件ntUzJ`气、àQ声l…自9x0OU了b,了一`Q了凡jù勺,à,` J件l一6..…,一ùō /,厅哎」O八0` ..宜且
AB
注 : A 微贮 B 青贮
3 结果分析
l) 试验结果表明微贮料在相同的发酵时间内 p H值要低于青贮料 (表 2 ) , 说明利用添
第 l期 赵宗蕃等: 杂交酸模青贮微贮试验
加微生物制剂可以缩短发酵时间 , 提高发酵的成功率 。
2 ) 根据启封后经品质鉴定在微贮料中上等料为 1 个组 (试验 n组 ) , 中等料为 3 个组
( 试验 1 、 W 、 V组 ) , 劣质料为 l 个组 (试验 I 组 ) ; 青贮料中等料 2 个组 (试验 1 、 m
组 ) , 劣等料为 4 个组 (试验 I 、 W 、 V 、 VI 组 ) , 结果表明微贮效果要好于青贮 。
3 ) 以组间相比较微贮和青贮均以试验 n 组为最好 , 说明杂交酸模和麦秸粉的最佳配比
为 6 : 1为宜 , 这样既保持了贮料较高比例的粗蛋白含量 , 又保证发酵饲料的质量 。
4 结论
l) 随着杂交酸模比例的增加 , 贮料中粗蛋白质含量也在增加 , 证实杂交酸模具有高蛋
白特性 。
2 ) 杂交酸模纯鲜草由于其含水较高 , 直接青贮和微贮效果均不理想 。 经杂交酸模和麦
秸粉以 6 : 1的配 比微贮 , 既降低了水分又增加了粗纤维 (多糖 ) 的含量 , 发酵后的效果也比
较理想 。 试验证明通过微贮可以很好解决杂交酸模鲜草的贮存问题 , 同时也是秸秆的加工 、
利用 , 提高饲料利用率的一条很好的出路 。
E x P e r im e n t o n d o c k s i l a g e an d m i c r o b r a l s i l a g e o f 人勿 I R u m ex
Z H A o z o n g
一几 n l , M A vo n g一 z h o n g Z , s H E N x iao 一 r o n g l , H E x ia o 一 t ian l , w u s h i一 e h i l
( 1
.
D e p art m
e n t o f 劫 im a l S e i e n c e , N o rt hw e s t M in o r it ie s u n iv e r s iyt, L an z h o u 73 00 70 , G an s u C h in a ;
2
.
K a n g le e o u n yt, 劫 im a l H u s b an d yr B u r e a u , K an g le 7 3 150 0 , G an s u C h in a )
A b s t r a c t : A e x P e r im e n t o f d o e k s il a g e an d m ie or b ia l s i lag e w iht fer s h gr as s o f a n e w k in d o f
g o o d P a s t u r e
,
M o n g r e l R u m e x
,
an d d yr h au lm w a s e ar i
e d o u t
.
Th e r e s u lt s h o w s th at m i n i n g o f
t h e fer s h g asr
s o f M o n g er l R u m e x w i th dyr h a u lm in a e e rt a i n Por Po rt io n an d m i
c or b i a l s i lag e e a
n
im P r o v e t h e u s e o f M o n g r e l R u m e x
.
T h i s e x P e r im e n t o P e n s u P a n e w w ay t o s o l
v e t h e s h o rt a g e o f
th e fr e s h g r a s s i n w in t e r a n d s P r i n g
.
K e y w o r d s : M o n g r e l R u m e x ; d o e k s i lag e ; m i e
r o b ial s i lag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