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藏药麻花艽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全 文 :藏药麻花艽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徐文华1 ,2 , 陈桂琛1* (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西宁 8100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摘要 以麻花艽的茎尖为外植体 ,在启动培养基MS+6-BA 2.0mg/L(单位下同)+NAA 0.5和MS +BA 2.0+NAA 0.5+ZT 2.0 ,增殖培养
基MS+NAA 1.0+6-BA 2.0+ZT 3.0 ,生根培养基 1/2 MS+NAA 1.0上 ,成功地实现了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关键词 麻花艽;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中图分类号 Q9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6)19-4881-01
  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又名麻花秦艽 ,属龙
胆科(Gentianaceae)龙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藏药中称为“解
吉嘎保”[ 1] ,为常用的上品藏药。分布于海拔 2 000 ~ 4 950 m
的高山草甸 、灌丛 、林缘 、山坡草地 、山沟及河滩[ 1 , 2] 。近些年
来 ,随着其化学有效成分及其药理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
入[ 3] ,麻花艽重要的药用价值逐渐被揭示。麻花艽中的主要
成分落干酸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龙胆苦苷具有保肝 、健胃
利胆等功效 ,獐牙菜苷具有退热和抗惊厥的作用[ 4]等 。目前
麻花艽需求量逐年增加 ,靠人工采挖野生麻花艽 ,不但严重
破坏植被 ,且远不能满足需求。所以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建
立麻花艽无性快繁体系是解决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
以茎尖为外植体离体快速繁殖麻花艽 ,尚未见报道 。
1 材料与方法
1.1 外植体 幼苗茎尖。
1.2 培养条件 ①启动培养基:MS+6-BA 2.0mg/L +NAA
0.5;MS+BA 2.0 mg/L+NAA 0.5 mg/L+ZT 2.0mg/L。 ②增
殖培养基:MS+NAA 1.0mg/L+6-BA 2.0mg/L+ZT 3.0mg/L
③生根培养基:1/2MS+NAA 1.0mg/L。以上培养基均加入
CH 300mg/L ,3%蔗糖和 0.4%琼脂粉 , pH值 5.8;培养温度
(25±1)℃,光照时间 12 h/d ,光照强度 1500~ 3 000 lx。
2 结果与分析
2.1 启动培养 春季(4月份)取温室第 1年秋播麻花艽幼
苗的茎尖为初始培养材料。剥去幼苗外围的叶片 ,取里面嫩
白的茎尖为外植体。茎尖用 0.2%的氯化汞溶液消毒 6 min ,
无菌水冲洗 4~ 6次后接种到已备好的 2种加有不同激素配
比的启动培养基①上。暗培养 1周后 ,转入光照下培养。2
~ 3d后茎尖开始生长 ,小叶长大 、舒展 ,前期看不出 2种培养
基对茎尖生长的影响 ,即玉米素(ZT)的作用前期不明显。1
周后观察到茎尖基部膨胀变疏松 ,有少量浅黄色致密愈伤组
织形成 ,25 d后在疏松部位形成大量的愈伤组织 ,而且愈伤
组织颜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以后又逐渐变为绿色(图 1),愈伤
组织越长越大。前后两者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分别为 87.75%
和 94%。2个月后在愈伤组织表面有绿色芽点形成 ,但后期
芽点生长较缓慢。
2.2 增殖培养 在无菌条件下 ,将启动培养获得的带有绿
色芽点的愈伤组织切割为约 0.5 cm×0.5 cm大小的块 ,接种
到增殖培养基②上进行培养 , 7 ~ 8 d后观察到小芽点生长
基金项目 国家中西部重点项目(2001BA901A47)。
作者简介 徐文华(1974-),女 ,青海乐都人 ,在读硕士 ,助理研究员 ,从
事植物组织培养和高原植物资源培育的研究。*通讯作者 ,
E-mai l:gcchen@nwipb.ac.cn。
收稿日期 2006-04-18
迅速 ,从愈伤组织表面分化出幼小的单个芽(图 2),增殖系数
达 3~ 5 ,且部分愈伤组织的表面有毛状的根形成。
图 1 茎尖基部形成大量绿色致密愈伤组织
图2 绿色愈伤组织上分化出新芽
图3 长出粗壮根
2.3 生根培养 待分化出的苗达 5~ 8 cm时 ,接种到培养基
③中诱导生根 ,7d后观察到苗基部膨大部位有根原基突出 ,
开始有不定根形成 ,15 d后不定根长达 2 ~ 3 cm , 25 d后每苗
生 7~ 8条长约 4 ~ 6cm的幼根(图 3),生根率达 95%。
2.4 移栽 待根长到 4~ 6 cm时 ,将其培养瓶从培养室中转
(下转第 4903页)
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6 , 34(19):4881, 4903                      责任编辑 罗芸 责任校对 罗芸
叶宽达到 7.30 cm ,而 A1 表现最差 ,仅5.97 cm 。经方差分
析 ,A3 、CK 、A4 极显著地高于 A2 、A1 ,而 A3 、CK 、A4 之间差异
却不显著 ,A2和A1差异也不显著 。
  表2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琉璃苣生长的影响
配方 平均株高∥cm 平均叶长∥cm 平均叶宽∥cm
A1    7.83 Bb 12.72 Bc    5.97Bb
A2 13.22 ABa 13.58 Bb 6.37ABb
A3 16.33 Aa 15.39 Aa 7.30Aa
A4 12.22 ABab 15.06 Aa 7.10ABa
CK 14.33 ABa 15.53 Aa 7.12Aa
 注:每列中不同大 、小写字母分别表示 0.01 、0.05水平差异显著。下
表同。
2.3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琉璃苣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由表 3
可知 ,A4配方栽培的植株叶绿素含量最多 ,达到 1.21 mg/g ,
而CK配方下含量最少 ,仅 0.76 mg/g 。经方差分析 ,A4 、A3 、
A2极显著地高于 A1 和 CK ,A1 也显著高于 CK ,A4 、A3 、A2 之
间差异不显著。
  表3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琉璃苣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配方 平均叶绿素含量∥mg/g 平均糖含量∥mg/ g
A1      1.00 Bb 27.67Bb
A2 1.18 ABa 41.50Aa
A3 1.20 Aa 29.83Bb
A4 1.21 Aa 31.57Bb
CK 0.76 Cc 44.33Aa
2.4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琉璃苣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由
表 3可知 ,在 CK配方下植株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 ,达
到 44.33 mg/g ,A1 配方则最低 ,只有 27.67 mg/g。经方差分
析 ,CK 、A2 极显著地高于A4 、A3 和 A1 ,CK 、A2 之间差异则不
显著 ,A4 、A3 、A1 之间差异也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从各指标综合来看 ,不同营养液的各处理之间 ,硫璃苣
的株高 、叶长 、叶宽 、叶绿素及可溶性糖含量均有一定差异 ,
有的达到显著水平 ,有的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各处理与对
照相比较 ,在叶绿素含量上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叶长和可
溶性糖含量 ,CK 反而表现更好;在株高上 CK 、A3 、A2 和 A4
差异不显著 ,但与 A1 相比则达到显著水平 。即含有 N 115
mg/L 、P 116mg/L 、K 499mg/L 、Ca 227mg/L和Mg 77mg/L的
营养液处理(A1)下 ,琉璃苣叶绿素及可溶性糖含量最低 ,叶
片短而窄 ,植株也矮小。纵观各处理 ,不难发现株高 、叶长 、
叶宽在一定范围内 ,主要随 N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其中
对照不完全符合此规律 。对于叶绿素含量而言 ,在一定范
围内 ,也随N 、P 、K 、Ca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并且还受到Mg浓
度的影响。而可溶性糖含量则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寻 。
N是蛋白质 、核酸 、磷脂的主要成分 ,也是某些植物激
素 、维生素的重要成分 ,所以N的多寡直接影响细胞的分裂
和生长。K在细胞内可作 60多种酶的活化剂 ,它在碳水化
合物代谢 、呼吸作用及蛋白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Mg是叶
绿素的成分 ,对光合作用极为重要 ,Ca是根系发育所必需
的 ,它影响根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而 P会影响细胞分裂 ,
使幼芽 、幼叶生长停滞 、植株矮小等 ,还会使蛋白质下降 ,糖
的运输受阻 ,从而使营养器官中糖的含量相对提高[ 7] 。因
此P 、K含量低的CK 、A2 、A4处理中可溶性糖含量偏高 。
总的来说 , 含 N 300 mg/L 、P 116 mg/L 、K 499 mg/L 、Ca
454 mg/L和Mg 77 mg/L的营养液处理(A3)下各指标都表现
优良 ,生长发育好 ,而且有 6株已现出花蕾 ,其他各处理没
有现蕾或只有 1 ~ 2株现蕾(因该试验主要是为了探讨不同
营养液对琉璃苣生长的影响 ,以作为室内无土盆栽琉璃苣
香草的依据 ,目的是观叶和散发香味之用 ,故未对各处理下
琉璃苣的花期 、花的数量 、大小等进行统计)。因此 ,A3 营养
液所含的营养元素成分已较为满足琉璃苣生长的需要 ,各
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及配比也相对适宜 ,是琉璃苣无土栽培
可以选用的营养液配方。
参考文献
[ 1] 王有江.香草指南[M] .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 裴雁曦 ,郝建平 ,乔淑梅,等.无土栽培香石竹营养液筛选研究[ J] .山西
农业科学, 1999 ,27(3):66-68.
[ 3] 万茜 ,胡志辉.万寿菊水培营养液的调试[ J] .种子 ,2002(1):37 ,87.
[ 4] 刘晓红 ,戴思兰.菊花无土栽培基质试验分析初探[ J] .河北科技师范学
院学报 ,2004, 18(1):23-26.
[ 5] 鲁涤非.花卉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 6] 熊庆娥.植物生理学实验教程[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 7] 王忠.植物生理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上接第 4881页)
移到自然光照的室内放置 3 d后 ,打开瓶口炼苗 2~ 3 d ,之
后移栽到珍珠岩和腐殖质(1∶1)混合的盆内 。初期加盖塑
料薄膜保湿 ,3 d后揭去薄膜 ,移栽 2周后 ,成活率达 85%。
3 小结
以麻花艽的茎尖为外植体 ,在启动培养基 MS +6-BA
2.0 mg/L(单位下同)+NAA 0.5和MS+BA 2.0+NAA 0.5
+ZT 2.0 ,增殖培养基MS+NAA 1.0+6-BA 2.0+ZT 3.0 ,生
根培养基 1/2 MS+NAA 1.0上 ,成功地实现了麻花艽茎尖
的快速繁殖。
参考文献
[ 1] 杨永昌.藏药志[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1:9-10.
[ 2] 刘尚武.青海植物志[M] .第3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6:53.
[ 3] 马潇,陈兴国 ,胡之德.甘肃产8种秦艽的龙胆苦甙含量比较[ J] .中药
材 , 2003, 26(2):85-86.
[ 4] 马玉花 ,孙峰 ,孙菁,等.藏药麻花秦艽的研究进展[ J] .安徽农业科学 ,
2005, 33(9):1698-1 699.
科技论文写作规范 ———讨论
着重于研究中新的发现和重要方面 ,以及从中得出的结论 。不必重复在结果中已评述过的资料 ,也不要用模棱两可的
语言 ,或随意扩大范围 ,讨论与文中无多大关联的内容 。
490334卷 19期                 潘远智等 琉璃苣无土栽培营养液试验初探

  鄂ICP备06018747号 Copyright @ 2017
  植物通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23198511@qq.com
回顶部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