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夏至草文献考证



全 文 :·论著·
夏至草文献考证
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
李佳 陈玉婷
  摘要 夏至草药用历史悠久 ,历代本草中列于茺蔚项下 , 是作为茺蔚的一种来应用的。凡记载
茺蔚别名夏枯 ,或茺蔚夏至后即枯的均指夏至草。 现在许多地方药物志 、植物志和中草药中均有收
载 ,功用与益母草相似。
关键词 夏至草;益母草;茺蔚;夏枯草
Literature researches of Herba Lagopsis LI Jia , CHEN Yut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Beijing 100029Abstract  
The usage o f Herba Lagopsis as a drug has a long history , and it w as arranged under the item of Semen
Leonuri in the herb books o f past dynasties and used as a kind o f Semen Leonuri.The alias of Semen
Leonuri is Spica P runellae in reco rds , and the w ithered Semen Leonuri after the summer solstice is also Her-
ba Lagopsis.Now , there are many F lora and local F lora and records of materia medica embodying it , and
its function is similar with mo therwo rt.
Key words  Herba Lagopsis;Motherwo rt;Semen Leonuri;Spica P runellae
  中药夏至草为唇形科夏至草属植物夏至草
Lagopsis supina(steph)IK.Gal.的全草 。又名小益
母草 、白花益母草 、白花夏枯草等 。可活血去瘀 、调
经 、降气逆 、平肝潜阳 ,用于月经不调 、半身不遂 、血
滞经闭 、贫血性头昏等疾病。
夏至草之名始见于 《陕西中草药》 , 古代本草
中未见其名 。 《全国中草药名鉴》 记载夏至草的文
献名有郁臭苗 、 苦低草 、 夏枯草等 。通过本草考证
可知 , 这些都是茺蔚 (即益母草)的别名。如 《本
草拾遗》 描述茺蔚时云:“此草田野间人呼为 `郁
臭草 。”[ 1] 《外台秘要》 云:“三月采益母草一重
担 , 一名夏枯草。”[ 2] 《图经本草》 曰: “茺蔚子
……又名郁臭草 , 又名苦低草。”[ 3] 《救荒本草》
载有郁臭苗 , 谓: “本草茺蔚子是也 , 一名益母 ,
……节节开小白花……。”[ 4] 《本草品汇精要》 中
也载有茺蔚又名夏枯草。且 《图经本草》 和 《救荒
本草》 中均有附图 , 颇似夏至草。夏至草和益母草
在植物形态上虽有不同 , 但药材性状却很相似 , 因
此在古代二者可能共同作为茺蔚入药。茺蔚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 书中没有形态描述 , 除记载功效
外 , 只说 “五月采” 。因夏至草和益母草花色 、 花
期明显不同 , 当三 、 四月份夏至草开花时 , 益母草
还未长出茎生部分 , 所以 《外台秘要》 的 “三月采
益母草” 和 《神农本草经》 的 “五月采” , 指的可
能是夏至草 。夏至后枯萎是夏至草的重要特征 , 因
此记载茺蔚别名夏枯 , 指的应是夏至草。此外 ,
《毛诗》 云:“中谷有推” , 《尔雅》 云:“萑推” , 郭
璞注云:“今茺蔚也 , 叶似荏 , 方茎白华 , 华生节
间” 。[ 5]这里所说的茺蔚 , 因只描述了花色 , 所以
不能断言为何种植物 , 但可以肯定这不是现今正品
益母草 。
本草中正式记载开淡紫花益母草的是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 。谓:“四五月间 ,穗内开小花 ,红紫色 ,
亦有微白色 ,其草生时有臭气 ,夏至后即枯 ,其根白
色 。 ……白者能入气分 ,红者能入血分 ,别而用之可
也 。按闺阁事亦云:白花者为益母 ,紫花者为野天
麻 。”[ 6]此处从疗效上将白花者和紫花者加以区分。
《本草纲目》在茺蔚之后 ,另列錾菜 ,曰:“此即益母之
白花者。”[ 7]但花为白色 ,且夏至后即枯是夏至草的
重要鉴别特征 ,是錾菜和现今的白花益母草所不具
备的 ,可见《本草纲目》中茺蔚白花者应是夏至草 ,紫
花者为现今正品益母草 。
历代本草在收载茺蔚的同时 ,载有夏枯草一药 ,
其功效及形态描述均与现今所用夏枯草相符 ,与茺
蔚别名的夏枯草明显不同。杨时泰辑《本草述钩元》
和吴其 著《植物名实图考》中将茺蔚与夏枯草明确
·113·中华医史杂志 2001年 4月第 31卷第 2期 C hin J Med Hist April 2001 , Vol 31 , No.2
区分 。前者云:“茺蔚春生夏荣 ,其茎节节生穗 ,夏至
后茎叶皆枯 , ……茺蔚与夏枯同枯于夏 ,而夏枯草之
枯也早 。”[ 8]后者除区分茺蔚与夏枯草之外 ,又将茺
蔚分为二种。谓:“余至滇南 ,时已岁暮 ,满圃星星 ,
则白花益母也 ,土人皆呼为夏枯草 。其别一种夏枯
草 ,则曰麦穗夏枯 。然白花益母 ,高仅尺余 ,茎叶皆
瘦 ,至夏果枯;其紫花者 ,高大叶肥 , ……二物形状虽
近 ,然枯荣肥瘠 ,迥不相同 ,前人各执一说 ,未可全
非。”[ 9]杨华亭所著《药物图考》也将茺蔚分为二种 ,
谓:“此药有二种 , ①茎高一至三尺 ,叶大一 、二寸 ,初
夏开唇形花 ,白色 ,夏至即枯死;②茎高六 、七尺 ,叶
大五 、六寸 ,立秋开唇形花 ,色紫……。”[ 10]从文中所
描述的形态来看 ,二种茺蔚指的分别为现在的夏至
草和益母草 。可见 ,直到清代以后才将茺蔚明确分
为两种 ,在此之前的诸多本草中 ,或单指夏至草 ,或
二者均包括。
现在许多地方药物志 、植物志 、中草药中收载有
夏至草。如《内蒙古植物药志》 、《长白山植物药志》 、
《江苏植物志》、《陕西中草药》 、《山西中草药》等。各
书中记载夏至草性味 、功效均与益母草相似 ,有养血
调经 、活血祛瘀 、利水消肿的作用 ,且江苏邳县民间
认为其效力超过益母草。此外 , 《四川中药志》中记
载夏至草除上述功效外 , 还可治疗“疮痈 , 皮肤痒
疹” 。[ 11]而古代本草从《神农本草经》开始就有茺蔚
“茎主瘾疹痒 ,可作浴汤”[ 12]之说 ,由此可见 ,二者在
功效上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 ,夏至草药用历史悠久 ,历代本草中列
于茺蔚项下 ,是作为茺蔚的一种来应用的 ,古代可能
是茺蔚的正品之一 。而现在将夏至草列为益母草的
混淆品种 ,二者功效是否一致 ,还需进一步的研究确
定 。
参 考 文 献
1 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2 , 153-154.
2 王焘.外台秘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2 , 779.
3 苏颂.图经本草.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8 , 104 -
105.  
4 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中册)(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 1994 , 267-272.
5 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2 , 153-154.
6 ,7 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2 , 951-955.
8 杨时泰.本草述钩元.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 , 1958 , 216-219.
9 吴其 .植物名实图考.上海:商务印书馆 , 1957 , 250-251.
10 杨华亭.药物图考.南京:中央国医馆刊印 , 1935 , 50-54.
11 四川中药志协作编写组编.四川中药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社 , 1982 , 191.
12 黄 .神农本草经.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1982 , 39-40.
(收稿日期:2000-08-08)
2000年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获科技部 3项资助
在我国首次设立的 2000年度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和科研院所社会公益性研究专项资金资
助项目中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标 3项 ,获得资助 360万元 ,即①王永炎 、梁菊生 、朱建平
负责的“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基础性 , 150万元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标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具
体承担),目标是完成中医药基本名词约 4000条规范的中文名词表 、英文名词表 ,建立中 、英文术语数据库。
②马继兴 、郑金生负责的“国内失传中医善本古籍抢救回归与发掘研究”(基础性 ,150万元),目标是完成海
内外藏书机构的调查报告(包括国内失传的中医古籍的种类 、名称 、收藏国家和馆藏);复制 、回归 200种国内
失传的中医善本古籍(约 8万页);出版 30种精选的回归善本古籍医书。③李经纬 、梁峻负责的“国家重点医
药卫生文物收集调研和保护”(公益性 ,60万元),目标是完成全国重点医药卫生文物的实地调研 ,建立约
5000件左右的全国重点医药卫生文物档案(图片 、文字和光盘);完成《中国医药卫生文物精品集》(约收载
5000件)的全部原稿编排;完成并提交调研报告(约 5万字),完成文物保护条例和管理制度建议报告(约 3
万字)。所有项目成果(包括全部数据)在项目验收前统一归档于国家科技部指定的信息中心。项目周期为
2年 ,实行准课题制管理。 (白茅)
·114· 中华医史杂志 2001年 4月第 31卷第 2期 Chin J M ed Hist Apri l 2001 , Vol 31 , 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