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研究报告
荔枝草对鱼油的抗氧化作用 *
董新伟
姜爱莉
曹国峰
孙丽芹
段 杉 谷利伟 翁新楚 刘玉鹏
(烟台大学食品所脂类室 2创 《 5 X )
提要 针对鱼油产品 的易氧化问题 , 研究了荔枝草的杭氧化能力 , 发现荔枝草提取物在室温下
( 28 ℃ )是一种良好的鱼油抗氧化剂 , 其杭氧化有效成分集中于花和叶 中 , 以酚酸类为主 , 极性较弱 ,
乙酸 乙醋可以将该成分有效地提取出来。 比较对鱼油的抗氧化能力 , 荔枝草石油醚提取物和茶多酚
相当 , 但其溶解性远好于茶多酚 , 尽管远逊于 BT H Q , 仍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天然抗氧化剂 , 具有较高
的开发应用价值 。
关键词 荔枝草 , 鱼油 , 抗氧化剂
窿生- 因为缺乏有效的鱼油抗氧化剂等一系列问题 , 使
其氧化稳定性较差 ,直接损害了产品质量和品牌声誉 。
针对这一现状 , 作者对鱼油的氧化稳定性问题进行 了深
人研究 , 通过广泛筛选 , 找到了几种新型的高效天然抗
氧化剂 , 可直接用来提高鱼油产品的氧化稳定性 。 其中
荔枝草的效果最好
荔枝草为唇形科植物雪见草 ( as 扮讯 p le ibe a R . B r . )
的全草 , 在中药中被称为荔枝草 , 为二年生直立草本植
物 , 在我国和印度分布非常广泛 : 国内既有野生分布 ,
又有人工栽培 ,资源充足 , 价格低廉 ,具有潜在的开发应
用价值 。
荔枝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70 , 80 年代 , 作为一种平
喘 、抗菌 、抗病毒药物 , 人们对荔枝草的化学成分做了基
础研究 。 aY gn , T . H . 19 72 年 , G叩 ta . H . C . 等 19 75 年报道
了荔枝 草 的黄酮 类成分 ; R . G . oP we u 等 1 976 年 ,
R
.
D
.
lP at ln er 等 19 78 年报道了荔枝草的木质素成分 ;
vaS
o
an
,
G
. 等 19 82年 , M an a , e . G . 等 19 56 年报道了荔
枝草的二菇类成分。 国内对黄酮 、酚类 、木质素 、街醇和
挥发油等成分亦有报道 ! ` ’ 。 蒋毅等以抗病毒作用为目
的 , 首次分出了咖啡酸 作为一种新的抗氧化植物资
源 , 作者于 19 7 年首次对荔枝草的抗氧化性能作了报
道 , 并分离出一种新结构化合物木香醒酸 {, ’ 以寻找高
效抗氧化剂为目的 , 对荔枝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植物化
学研究 , 分离纯化了多种化合物 , 详情将另文报道 。 在
此 , 作者以荔枝草的石油醚提取物 、 茶多酚和 BT H Q为
抗氧化剂对提高 EPA 和 DHA 乙醋产品的氧化稳定性
进行研究 , 发现在室温 ( 28 ℃ ) 条件下荔枝草石油醚提
取物对 EPA , D l l A 的抗氧化性强于茶多酚 。 在 40 ℃ ( 土
0
.
2) 条件下 , 荔枝草乙酸乙醋提取物对 E以 , D H A 的抗
氧化性与 VE 相当 。
1 材料和方法
1
.
1 材料
EPA
.
D H A : EPA 为 2 6 . 5 1 % : DH 八为 5 2 . 7 2 % , 不
含任何抗氧化剂 , 购于山东禹王制药有限公司 ; 荔枝草
饮片 : 购于山东烟台中药行 ;荔枝草全草 :采集于山东烟
台大学校园 ; 猪油 : 新鲜猪板油经湿法熬制而得 ; 茶多
酚 : 江苏无锡绿宝天然添加剂实业公司产品 ; BT H Q : 美
国 R H洲月弓ar d e A n t i o x id a n t , A月11iat e s 。 f E a satm n K o d a k
C o m aP ny 公司产品 ; BHA 和 BHT : 广州食品添加剂公司
产品 , 食用级 ;从 : 9 % , M er k , Co . 公司产品 。
1
.
2 仪器
0 51 ( ox id
a t iv e s t
a
b i lity xn s tru m
e n t )
:
o rnm
o n ,
A DM
,
U SA
1
.
3 实验方法
1
.
3
.
1 过氧化值 (OP V) 的测定方法 见参考文
献【3」。
1
.
3
.
2 E PA 和 D l l A 乙酷的氧化稳定性测定方法
烘箱法 由于鱼油容易氧化 , 在用烘箱法测定其氧化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295 02 01 1 号
收稿日期 : 19 吕 l么 17 ;修回 日期 : 19望到吞 or
M 出
.
l l l e
S
e i e n e e s / V
o
l
.
24
.
N
o
.
l / 2 (X刃 函
研究报告
稳定性时 , 常常是把鱼油置于室温下 , 或者低温放置 ( 0
℃或 5 ℃ ) , 本实验选用室温放置测定法
准确称取 50 . 0 s’ 忘不了 ” 浓缩鱼油乙醋数份 , 以
0
.
02 %
,
0
.以 % , 0 . 08 % 的相同浓度分别添加荔枝草
的石油醚提取物 ,茶多酚和 BT H Q , 置于暗处 , 温度 28 土
2 ℃ , 每隔一段时间 汀 d )测定一次过氧化值 (印V) , 至
用v 达到 10 时停止实验 , 根据 OP v 增加的速度 , 比较
其氧化稳定性
1
.
3
.
3 0 51 法检测荔枝草提取物的抗氧化性
0 51 法是一种新的油脂氧化稳定性测定方法 , 19 2 年被
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规定为标准方法 ( AO C S , S tan dard
M e th
o d C D 1 2 B 9 2 )
1
.
3
.
4 荔枝草的处理方法 具有抗氧化性的植
物 ,其抗氧化有效成分在植物各个部分并不一定是均匀
分布的 。 将 7 月间采集的荔枝草全草 , 洗净 、晾干 ,分成
根 、 茎 、 叶 、 花 、 果实五部分 , 分别粉碎 、 干燥 , 做 0 51 实
验 , 比较其抗氧化性强弱 。
1
.
3
.
5 荔枝草提取物的提取方法 将荔枝草粉
表 1 荔枝草粉末的 0 5 1 结果
aT b
.
1 hT
e (粥 I 血恤 o f s 以 .自 P肠e必 po 叨d e r
碎 ,在 70 ℃ , 0 . 1 M aP 条件下真空干燥 Z h 后 ,装人索氏
抽提器 , 按不同方法提取 。 方法 1 :分别用石油醚 , 乙酸
乙酷和 95 % 乙醇进行单一溶剂提取 ; 方法 2 : 先后用石
油醚 , 乙酸乙醋和 95 % 乙醇为溶剂对荔枝草进行极性
梯度提取 。
结果和讨论
荔枝草粉末的抗氧化性
将荔枝草粉末按照 0 . 1 % , 0 . 2 % , 0 . 4 % , .0 8
%
,
1
.
2 %
,
2 % 和 5 % 的浓度添加到猪油中 , 做 0 51 实
验 , 结果见表 1 。 由表 1可 以看出 , 荔枝草粉末在猪油中
有很强的抗氧化性 , 在 0 . 2 % 的添加量时诱导期为空
白猪油的 5倍 , 添加量为 0 . 4 % 时诱导期为空白猪油的
or 倍 。 而且随着粉末在猪油中的浓度的升高 0 51 值急
剧上升 , 即其抗氧化能力随着浓度的升高而迅速增
强 。 当浓度增加到 1 . 2 % 以上时 ,诱导期增长的趋势减
缓 。
浓度 ( % ) O
I P ( h ) 5
.
4 0 2 4
.
3 0 2 4
.
7 5
0
.
4
50
.
9 0 7 3
.
15
1
.
2
84
.
6 5 9 1
.
10 1 1 1
.
15
注 :浓度为重量浓度 ; lP 为氧化诱导期 (后同 )
2
.
2 荔枝草提取物的抗氧化性
采用方法 1提取荔枝草 , 各溶剂系统的提取物得
率见表 2 。 从表 2 可以看出 , 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 , 提取
物的得率增加 。 石油醚的极性最小 , 石油醚提取物的得
率最低 , 乙醇的极性最大 , 乙醇提取物的得率最高 , 乙酸
乙酷介于两者之间 影响得率的其他因素 , 主要有原料
和提取时间 。
表 2 荔枝草提取物的得率 (方法 1)
T a b
.
2 hT
e y ie ld o f ext ar ct fl 习m 5
. 夕leb e必 ( m e ht 记 l )
溶剂 粉末重 ( g ) 提取物 ( g ) 得率 ( % )
石油醚 6 0 1 . 3 0 2 . 2
乙酸乙酉旨 6 0 2 . 9 4 4 . 9
乙醇 6 0 6 . 2 1 10 . 3
表 3
T a b
.
3
荔枝草提取物的 05 1 结果 (方法 l)
r
l、 e 05 1 ds at o f e x tm ct h勺 n l s
. 夕肠山 ( m e ht od l )
浓度 I P ( h )
石油醚 乙酸乙酷 乙醇 V、 B H A
2
,
3 0 2
.
30 2
.
3 0
8
,
7 5 8
.
85 5
.
2 0
7
.
9 0 19
.
10 5
.
6 0
2 30
9
.
85
10
.
9 8
2
.
3 0
24
.
3 5
丝024
0
注 ; 一 为未测值 (后同 ) 。
表 4 荔枝草提取物的得率 (方法 2)
aT b
.
4 I 七e 户d d o f e x t ar ct 的m s . p 扮吞血 `m e ht 司 2 )
溶剂 提取物 (
g ) 得率 ( % ) 平均得率
粉末 1 粉末 2 粉末 1
4
.
29
粉末 2
4
.
6 8
(% )
石油醚 1 . 07
乙酸乙酉旨 0 . 7
乙醇 l , 28
4
.
4 9
0
.
9 1 3
.
0 8 3
.
6 6 3
.
3 7
1
.
39 5
.
10 5
.
5 4 5
.
3 2
将各提取物添加到猪油中作 0 51 实验 , 并与 从 和
B H八 比较 , 结果见表 3 从表 3 可以看出 . 3 种提取物在
猪油中都有一定的抗氧化性 ,而且随着浓度升高抗氧化
性增强 , 其中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性很弱 ; 石油醚和乙
酸乙醋提取物的抗氧化性很强 , 其抗氧化性强于 从 , 略
逊于 B H A 。
注 : 粉末 l , 2 重量均为 60 gc
采用方法 2 提取荔枝草 ,得率见表 4 。 可以看出 ,与
方法 1 比较 , 按方法 2 提取时乙酸乙醋和乙醇提取物的
得率明显降低 。 这说明采用此方法提取的乙酸乙醋和
乙醇提取物的组份要比方法 1简单 。
将上述各提取物添加到猪油中作 0 51 实验 , 结果见
表 5 。 从 0 51 结果可 以看出 , 3种溶剂的提取物在猪油中
国 海洋科学 2/ (X幻 年 / 第 24 卷 /第 1期
研究报告
都有一定的抗氧化性 , 其中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较
小 ; 石油醚和 乙酸乙醋的提取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 ,
随着在猪油中的浓度的升高 , 其 0 51 诱导期急剧上升 ,
表 5 荔枝草提取物的 05 1 结果 (方法 2)
aT b
.
5 T b e 08 1 山at o f e xt ar ct 的m S . P趾云 e白厂me ht ed Z )
即抗氧化性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强 。当浓度超过 0 . 2 %
时 , 石油醚提取物的抗氧化性增强趋势减弱 , 乙酸乙醋
提取物的抗氧化性仍呈上升的趋势 。
I P ( h )
溶剂 浓度 (% )
12一9085
ù、心
4R
ū了/
08一1
石油醚
乙酸乙醋
乙醇
O
5
.
4
5
.
4
5
.
4
0
.
0 2
2 7
.
10
2 5
.
8 3
/
0
.
04
4 9
.
3 5
2 9
.
2 5
/
4 4
.
9 0
15
.
9 5
10 9
.
35
9 4
.
2 0
/
10 2
.
3 0
1 18
.
9 5
/
比较两种提取方式 , 可以看出方法 1的乙酸乙酷提
取物的抗氧化性比石油醚提取物的抗氧化性稍强 , 而方
法 2 的石油醚提取物的抗氧化性比乙酸乙醋提取物的
抗氧化性要强得多 。 这说明 , 荔枝草的强抗氧化性可能
是不同极性抗氧化有效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抗氧化
有效成分包括弱极性和中极性部分 , 强极性组分的抗氧
化有效成分分布较少 。 石油醚和乙酸乙醋提取物是脂
溶性的 ,易溶于油 ,抗氧化效果较好 。 由此可见 , 在分离
荔枝草的抗氧化有效成分时 , 采用方法 2将会比方法 1
简单 。
2
.
3 荔枝草各部分的抗氧化性
将荔枝草全草分为根 、 茎 、 叶 、 花 、 果实 5 部分 ,将
各部分粉碎 、真空干燥后 , 作 0 51 实验 , 结果见表 6 。 由表
6 可以看出 , 荔枝草中以花和叶两部分的抗氧化性最
强 , 根和果实两部分的抗氧化性最弱 , 茎部有较明显的
抗氧化性 , 花和叶两部分的抗氧化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而
增强
表 5 和表 6 的结果表明 , 在分离荔枝草的抗氧化有
效成分时选择花或叶部分作为原料 , 采用方法 2进行提
取 , 可以简化分离过程 , 提高效率。
2
.
4 荔枝草石 油醚提取物对 EPA , D l lA 乙 醋
的抗氧化作用
分别以 0 . 02 % , 0 . 04 % , 0 . 08 % 的相同浓度向浓
缩 E PA 和 DHA 乙醋中添加荔枝草的石油醚提取物 、 茶
多酚和 BT H Q 3 种抗氧化剂 , 室温 (28 士 2 ℃ ) 下自然放
置 , 比较其氧化稳定性 ,结果见表 7 。 可以看出荔枝草的
石油醚提取物 、 茶多酚和 BT H Q在浓缩 E PA 和 DAH 乙
酷中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 ,其中合成抗氧化剂 BT HQ
表 6 荔枝草各部分的 0 51 结果
aT b
.
6 T七e 05 1 da at of .S P leb 山 ’ s ve e yr 卿 rt
浓度
( % )
0
.
0
0
.
5
1
.
0
2
.
0
I P ( h )
根 茎 叶 花 果
10
.
2 0
10
.
3 0
10
.
7 0
15
.
8 0
10
.
2 0
2 4
.
4 5
3 5
.
2 0
4 3
.
50
10
.
20
4 2
.
50
80
.
30
94
.
6 5
10
.
2 0
8 7
.
5 0
12 2
.
3 5
10
.
2 0
13
.
8 0
/
/
表 7 E P A 和 D HA 乙醋室温 ( 28 士 Z t )放置 下的过氧化值
T a b
.
7 hT
e R 〕V o f EP A a l日 D H A ehyt 一a t阴m t e m讲 ar ot r e ( 2 8 土 2 飞 )
04一204504一2753602一
时间
( d )
P o v ( m 叫 / k g )
空 白 石油醚 ( % ) 茶多酚 (% ) T B HQ (% )
18203
0 0 0
18
.
2 0
4 3
.
9 5
7 4
.
2 5
12 4
.
2 5
34
.
8 5
5 1
.
50
6 9
.
7 0
90
.
9 0
1 16
.
7
0
.
04
18
.
2 0
33
.
3 5
4 8
.
5 0
6 5
.
15
8 3
.
3 5
10 6
.
0 5
13 3
.
3 5
0
.
0 8
1 8
.
20
3 0
.
30
4 3
.
20
5 7
.
85
7 3
.
5 0
9 0
.
9 0
10 9
.
10
0
.
0 2
1 8
.
2 0
3 0
.
3 0
4 4
.
7 0
6 2
.
10
8 6
.
3 5
12 4
.
2 5
0
.
0 8
1 8
.
2 0
2 7
.
3 0
3 9
.
4 0
5 4
.
5 5
7 3
.
8 0
9 3
.
5 5
11 6
,
7
0
.
0 2
1 8
.
2 0
2 1
.
2 0
2 3
.
5 0
2 5
.
0 0
2 7
.
3 0
2 8
.
8 0
3 1
.
8 0
3 3
.
3 5
34
.
8 5
24
.
2 5
2 5
.
7 5
2 7
.
3 0
3 0
.
3 0
3 1
.
3 0
0
.
0 8
18
,
2 0
1 9
.
70
19
.
7 0
2 0
.
4 5
2 1
.
2 0
2 1
.
3 5
2 2
.
0 0
2 2
.
7 5
2 2
.
7 5
0伪一, ,0叹ō /l,óJ亡、,了0
J1.
612CO
注 : 一 表示 PO、 已远大于 10 ,所以未测
Man
n e cS i e n e e s八产0 1 . 24 . N o . l 2/ 以洲〕 函
研究报告
的效果最好 ; 天然抗氧化剂荔枝草的石油醚提取物和茶
多酚的抗氧化性较弱 , 二者中前者稍微强于后者 。 在实
验中观察到 , 茶多酚在浓缩 EPA 和 D l l A 中不能全部溶
解 , 底部出现沉淀 , 而荔枝草石油醚提取物则无此现
象。 这可能和荔枝草石油醚提取物与茶多酚在油中的溶
解性不同有关
2
.
5 荔枝草 乙酸 乙 醋提取物对 E以 、 D HA 的
抗氧化作用
如表 8 所示 , 在 40 ℃ ( 土 0 . 2) 条件下 , 用 0 51 法比较
不同浓度下荔枝草乙酸乙酷提取物和其他抗氧化剂对
EPA
,
DHA 的抗氧化作用 , 结果发现 , 荔枝草乙酸乙酷提
取物抗氧化效果与 从 相当 . 高浓度时 ( 0 . 05 % 一 0 . 1 % )
荔枝草略强 , 其抗氧化保护系数 ( fP ) 为 0 . 05 % 时 , fP 二
3
.
6
,
0
.
1 % 时 fP = 5 . 4但远逊于 B H A ( 8 . 1 ; 1 3 . 1 ) 、 BHT
( 5
.
3 ; 1 3
.
6 )
、茶多酚 ( 9 . 5 : 16 . 6 )和粗 HQ( 2 2 . 4 二26 . 4 ) ,值
得注意的是 , 尽管茶多酚 ( TP )的溶解性不好 , 但是 , 茶多
酚在高浓度下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能力 ( 0 . 05 % 时 fP =
9
.
8
,
0
.
1 % 时 fP = 16 . 6) , 仅次于 BT HQ ( 0 . 05 % 时 fP 二
2
.
4
,
0
.
1 % 时 fP 二 26 . 4) , 强于 B HA 和 BHT 。在浓度小于
0
.
1 % 时 , 各种抗氧化剂的抗氧化能力都随着浓度的增
高而增高 。 以 0 . 05 % 为分界点 , 可将添加量分为高低
两种浓度 , 低浓度时 , 荔枝草 、 VE , B l l A , B HT 的抗氧化
效果不显著 , 所以 , 在实际应用时 , 作者建议荔枝草乙
酸乙醋提取物的使用浓度应以大于 0 . 1 % ( fP = 5 . 3)
为好 。
表 8 荔枝草乙酸乙醋提取物的 05 1 结果
T a b
.
8 T h e 0 5 1 (aI at
o f e ht ) 1 a c e加et e x t份d if 习m 5 . P leb 血
(叨 ℃ )
浓度 I P ( h )
(% ) V : B H A B H T T P S P T B H Q
0
.
0 0 14 14 14 14 1 4 14
0
.
0 1 3 2 4 0 4 3 3 4 2 6 52
0
.
0 2 3 6 5 7 6 2 4 4 2 7 8 8
0
.
0 5 4 7 13 11 6 13 7 5 0 3 14
0
.
10 7 4 18 7 19 1 2 3 3 7 5 37 0
2
.
6 提取工艺
经过深人系统的研究 , 作者在实验室工作的基础
上总结了一条提取高效食用或药用抗氧化剂的工艺路
线 ,其实际效果如何 , 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 荔枝草抗氧
化剂的提取工艺如下 :
洲!麟·荔枝草 ~ 粉碎 ~
溶剂
l
提取
高压蒸汽
{
残渣
提取液
l
脱色 过滤
成品 ~ 真空包装 粉碎 ~ 真空干燥
iF g
.
参考文献
图 l 荔枝草的提取 卜艺
介 e h n o l。 助 fo r 。 x o e , i n g 撇肠记 , le o e记 裂塾
2 翁新楚 ,谷利伟 , 董新伟等 。 烟台大学学报 . 19 7 10 ( 4) ,
江苏新医学院 。 中药大词典 (下册 ) 仁海 : 上海科技出版
社 , 197 7。 1 6 15
3 0 5 ~ 3 12
I
〕出 l u a t , C 二 IU P A C . S tan d词 M e t司5 fo r ht e nA al y s i s o f 0 115
an d D
e
ir
v a t i v e s
.
6ht dE
.
P e
r g出 l! o n P re s s , 《)汕 ,耐 . 19 7
国 海洋科学 2/ 以洲〕年第 24 卷 /第 l 期
研究报告
AN T IOD X IN AE F F ET CTOFS av l勿 P e l be勿 O NF IS H O I L
X N I ) GX I
l l~ W e iC AO
A i
一
11S U N h月 in g
(坤记 s Re a ec rh` l石口丽 y r,
uG
〔卜企gn DU AN S h an G U U 一we i WE NG X in一 h u l」L Y u 一pe n g JIA N G
aY咖 i 之I/泛~ it) , 2酬伙万
R伙 e iv de : D ce . 17 . 19 8
eK y ow 川 s : 免2况公1 p le be 面 , if hs 01 . an ito 石 d an t
A bs tr a C t
F i
s
h
0 11 1
5 e x吮m e ly o x iid abz le . I t 15 fo u n d that 5 0 1是她 尸leb e记 h as s加嗯 an t i o x id an t 二 t iv ity fo r if s h 0 11 un de r 28 ℃ by o v e n
me th
e d
.
T l
l e a n it ox idan t
e o m因 u n d s ~ d y oc e ur i n t h e le va e s a n d fl owe rs o f s 刃二记 尹le be 记
.
hT
e e o m砂u n d s 毗 ma i d y p h e no l ie
a n
d hva
e
we
a k 即lan ty . E ht y l ac e t a t e e an be u se d t o ex tr a c t e fe c t iv e an t i o x ida nt e o ll l l洲〕n e n t s . A n t iox i da nt ac t iv ity o f eP 加le um
e ht e r o f s 口 l世记 尸le 阮 ta i s e卿 v al e n t to t e a 砂l叩ha no l s . 反汉l ia 尸份加讯 a n t iox id a n t is e o ns id e red as a g仪比】nat u ra l re so ~ , iw th a
脚d 四 s衅t t o d e v e lo p · We 11 a v e d e v e lo 伴d a p , e s s i n g me thdo t o 四 I笼比 e 及汉诚 z尸肠占e at a nt i ox i dan t .
胶州湾水域异养细菌 、 大肠菌群和石油降解菌的生态分布 “
王文琪 钱振儒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2 6日〕7 1)
提要 通过对 19 1一 19 8年的胶州湾 or 个常规监测站的有关微生物方面的分析研究 ,发现胶州
湾水域中异养细菌 、 大肠 菌群 、 石 油降解菌的数量普遮较高 , 三者在表层水体中的最高值分别达
1
.
l x 1 )
,
4
.
6
x l以 , 4 . 6 x l任 个 /耐 ; 异养细 菌和大肠菌群的数量在胶州湾沿岸区域数量最高 , 湾心 、
湾 口 、 湾外数量减少 ; 大肠菌群和异养细菌的数量随季节变化明显 , 夏天数量多 , 冬天数量少 , 春 、 秋
数量居中 , 与水温有着紧密的关 系 ; 石油降解菌的数量一年四季变化 不 大 ; 异养细菌和 大肠菌群之
间存在着相关关 系 , 且二者的数量与水域中的溶解有机碳 、 无机氮 、 无机磷等营养盐的含量有着一
定的关系
关键词 胶州湾 , 异养细菌 ,大肠菌群 ,石油降解菌
赴醉文根据 19 1 一 19 8年的胶州湾 or 个常规站点的
水质监测和微生物监测的数据 , 对胶州湾水域的异养细
菌 、大肠菌群和石油降解菌的分布以及它们与环境各因
素间的关系作出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
1 材料和方法
1
.
1 样品采集
从 19 1年 5 月至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胶州
湾生态系统研究站对胶州湾及邻近的海域进行了每年
4 个季度的 10 个常规监测站的多学科的调查 (站位图
参见文献【l] 中的第 3 页图 ) 。微生物取样是按常规的方
* 中国科学院重点基金资助项目 3% 3侧玉又〕号和中国科学院
特别支持项目 Kz g夕】刃引” 号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调
查研究报告第 3仅又i号 。
收稿日期 : 1望关双〕l拼 ;修回 日期 : 19 叫 )-3 12
M iar
n e cS i e n e es / V
o
l
.
24
,
No
.
1/ 2(X X) 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