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不同来源罗勒挥发油成分的GC-MS法分析及体外抗菌活性



全 文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 2011, 42(6) · ·419
唇形科罗勒属 Ocimum Linn. 植物为主要芳
香油植物之一,可食用、药用及观赏,分布于全
球温暖地带,约 100 ~ 150 种。中国植物志收载
了 5 种 3 变种,其中 5 种分别为罗勒组灰罗勒 O.
americanum Linn.、罗勒 O. basilicum Linn.、丁
香罗勒 O. gratissimum Linn.、拟罗勒组圣罗勒
O. sanctum Linn. 和裸罗勒组台湾罗勒 O. tashiroi
Hayata[1]。在我国罗勒属植物作为药用的品种有丁
香罗勒及罗勒 [2]。从丁香罗勒全草中蒸馏提取的挥
发油主要用于镇痛防腐,已载入中国药典2010年版,
其中丁子香酚 (eugenol,C10H12O2) 的含量不得少于
不同来源罗勒挥发油成分的 GC-MS 法分析及体外抗菌活性
张 帅,徐云辉,张建斌,孔德云,华茉莉*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 200040)
摘要:应用 GC-MS 法分析来源于三个不同产地的唇形科罗勒属植物罗勒 Ocimum basilicum Linn. 的全草挥发油成分,并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作为鉴定菌,测试不同来源罗勒油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蒿脑是其主
要的共有组分,但不同来源罗勒挥发油的成分组成差异较大,其抗菌活性也表现不一。
关键词:罗勒;丁香罗勒;挥发油;蒿脑;抗菌活性;抗真菌活性;气相色谱-质谱
中图分类号:R932;O657.7+1;O65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255(2011)06-0419-04
收稿日期:2010-11-24;修回日期:2011-03-28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科技合作基金项目(09540704500)、国
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9301-007)
作者简介:张 帅(1984-),男,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生药学。
通信联系人:华茉莉(1972-),女,博士,副研究员,从事中药新
药的研究与开发。
Tel:021-62479808×730
E-mail:huamoli@sh163.net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Volatile Oil from Different Ocimum basilicum Linn.
by GC-MS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ZHANG Shuai, XU Yunhui, ZHANG Jianbin, KONG Deyun, HUA Moli*
(Shanghai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hina State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Shanghai 200040)
ABSTRACT: The compositions of volatile oil from Ocimum basilicum Linn. which originated from three areas
were analyzed by GC-MS. Their in intro antibacterial and antifungal activities were tested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Escherichia coli and Candida albican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ifferent volatile oil had obviously different
components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Estragole is the one of common components.
Key Words: Ocimum basilicum Linn.; Ocimum gratissimum Linn.; volatile oil; estragol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tifungal activity; GC-MS
65%;罗勒全草早已录入卫生部药品标准 1992 年
中药材第一册,主要功能为消肿止痛、活血通经、
解热消暑、调中和胃。
近年来,罗勒作为香辛料在我国发展迅猛,南
北各地均有引种栽培,种及变种日益增多,对其挥
发油的应用开发也逐渐兴起。然而,罗勒的现行标
准,包括食品国家标准 (GB-T 22304-2008)、药品
部颁标准及地方药材标准均未建立可量化的质量控
制指标,如何有效评价不同来源罗勒全草及罗勒挥
发油的品质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同时,作为药
用植物,对罗勒的活性成分研究开展较少,其药效
物质基础尚不清晰。
本研究对不同来源罗勒挥发油成分进行对比分
析,并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
菌分别评价和比较罗勒挥发油体外对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及真菌的抗菌活性,为罗勒挥发油的研
究应用提供参考。
· ·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 2011, 42(6)420
1 仪器与试药
PE-Clarus 500 型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仪 (PerkinElmer
公司 );LRH-150 型生化培养箱 (上海索普仪器有限公司 )。
药材分别购自浙江金华 ( 栽培 )、广西玉林和广东东莞
产药材,经本院吴彤研究员鉴定,均为唇形科罗勒属植物罗
勒 Ocimum basilicum Linn.。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
杆菌 (Escherichia coli) 和白色念珠菌 (Candida albicans) 均
为本院生物部保藏菌种。
牛肉膏 ( 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甲醇
等试剂均为分析纯。
培养基Ⅰ (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 /g·L-1 :蛋白胨 10,
牛肉浸膏 3,NaCl 5,琼脂 2 ;pH 7.0 ~ 7.2,121 ℃灭菌
30 min。
培养基Ⅱ (YPD 培养基 )/g·L-1 :葡萄糖 20,蛋白胨 10,
酵母膏 5,琼脂 20 ;pH 自然,121 ℃灭菌 30 min。
2 方法与结果
2.1 罗勒挥发油的制备
分别取不同来源的罗勒全草,切碎,参照中国
药典 2010 年版一部挥发油测定法 ( 甲法 ) 提取罗
勒油。金华罗勒挥发油呈橙黄色,得率 0.54%;玉
林罗勒挥发油呈棕红色,得率 0.13%;东莞罗勒挥
发油呈金黄色,得率 0.11%。
2.2 GC-MS 分析
色谱条件:色谱柱 HP-5 毛细管柱 (250 µm×
30 m×0.25 µm) ;载气 氦气,分流比 30 ︰ 1 ;柱
温 起始温度 60 ℃,以 5 ℃ /min 升温至 280 ℃;溶
剂延迟 2.5 min ;进样口温度 280 ℃;气化室温度
280 ℃;电离方式 EI,电子能量 70 ev,离子源
温度 260 ℃,倍增器电压 1 500 ev,分离器温度
260 ℃,质量扫描范围 10 ~ 600 ;数据库 NBS 和
NIST 质谱数据库。
不同来源罗勒挥发油的 MS 离子流图见图 1,
GC-MS 分析结果见表 1。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罗
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差异极大,玉林罗勒油检测
到 16 个组分,经 NBS 和 NIST 数据库检索鉴定了
其中 15 个;金华罗勒油检测到 33 个组分,经检索
鉴定了其中 22 个;广东东莞罗勒油检测到 27 个组
分,经检索鉴定了其中 23 个。不同来源罗勒油显
示的共有组分包括芳樟醇、蒿脑、α- 香柠檬烯、γ-
荜澄茄烯和 α- 石竹烯。本试验中蒿脑为不同来源
罗勒挥发油的主要共有化学成分,但含量相差悬殊,
玉林罗勒中含量高达 79.09%,金华罗勒中含量为
32.77%,而东莞罗勒中含量仅 7.96%。
图 1 不同来源 (A :浙江金华,B :广西玉林,C :广东东莞 )罗勒挥发油的 MS 离子流图
2.3 抗菌试验
供试液的配制:吸取各罗勒挥发油 100 µl,分
别加入甲醇 400 µl 稀释,混匀,备用。
采用药敏纸片法进行抗菌试验。分别吸取各
挥发油供试液 20 µl 置纸敏片 (直径 6 mm) 上,吹
干后贴于不同鉴定菌种的培养基平板,盖上陶瓦
盖,置于培养箱内,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于
37 ℃培养 16 h,白色念珠菌于 28 ℃培养 20 h,精
确测量各抑菌圈直径。结果见表 2。
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罗勒油在同等浓度下的抑
菌活性有差异,浙江金华罗勒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和白色念珠菌均有抗菌活性,但广西玉林罗勒油仅
对白色念珠菌显示抗菌活性,广东东莞罗勒油仅对
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菌活性 ;它们对大肠杆菌均不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 2011, 42(6) · ·421
表 1 不同来源罗勒挥发油的 GC-MS 分析结果
峰号 分子量 分子式 化合物 相对含量(归一化法)/%浙江金华 广西玉林 广东东莞
1 154 C10H18O 桉叶油素(eucalyptol) 6.733 — —
2 154 C10H18O 芳樟醇(linalool) 2.132 0.351 6.966
3 152 C10H16O 右旋樟脑(d-camphor) 1.270 — —
4 154 C10H18O 龙脑(borneol) 0.338 — 1.014
5 154 C10H18O α-松油醇(α-terpineol) 0.712 — —
6 148 C10H12O 蒿脑(estragole) 32.774 79.087 7.962
7 196 C12H20O2 DL-乙酸异冰片酯(DL-isobornyl acetate) 0.562 — 3.384
8 204 C15H24 β-榄香烯(β-elemene) 0.461 — 4.332
9 178 C11H14O2 丁子香酚甲醚(methyl eugenol) 33.628 2.152 —
10 204 C15H24 异丁子香烯(isocaryophyllene) — 0.557 2.080
11 204 C15H24 α-香柠檬烯(α-bergamotene) 9.403 2.568 1.003
12 204 C15H24 α-愈创木烯(α-guaiene) — — 1.332
13 204 C15H24 大根香叶烯D(germacrene D) — — 2.889
14 204 C15H24 β-芹子烯(β-selinene) — — 1.046
15 204 C15H24 γ-古芸烯(γ-gurjunene) — — 3.203
16 204 C15H24 δ-愈创木烯(δ-guaiene) — — 2.678
17 204 C15H24 γ-荜澄茄烯(γ-cadinene) 1.586 0.317 5.908
18 192 C11H12O3 肉豆蔻醚(myristicin) — — 2.874
19 204 C15H24 β-红没药烯(β-bisabolene) — 0.619 —
20 222 C15H26O 反式-橙花叔醇(trans-nerolidol) — — 1.985
21 220 C15H24O (-)-斯巴醇[(-)-spathulenol] — — 3.759
22 204 C15H24 β-荜澄茄烯(β-cadinene) — 0.471 —
23 222 C15H26O τ-杜松醇(τ-cadinol) — — 18.510
24 222 C15H26O β-桉叶油醇(β-eudesmol) — — 2.073
25 222 C15H26O 顺式-α-咕巴烯-8-醇(dihydro-cis-α-copaene-8-ol) — — 1.822
26 256 C16H32O2 n-十六酸(n-hexadecanoic acid) — — 9.002
27 294 C19H34O2 亚油酸甲酯(methyl linoleate) — — 1.048
28 224 C15H28O (Z)6,(Z)9-十五碳二烯-1-醇[(Z)6,(Z)9-pentadecadien-1-ol] — — 1.729
29 170 C10H18O2
顺-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呋喃-2-甲醇
(2-furanmethanol, 5-ethenyltetrahydro-, α,α-5-trimethyl-, cis-) 0.179 — —
30 154 C10H18O 松油烯-4-醇(terpinen-4-ol) 0.261 — —
31 134 C9H10O 佳味酚(chavicol) 0.319 — —
32 164 C10H12O2 丁子香酚(eugenol) 0.591 — —
33 204 C15H24 反式-β-金合欢烯[(E)-β-farnesene] 0.244 1.004 —
34 204 C15H24 α-石竹烯(α-caryophyllene) 0.379 1.159 1.253
35 204 C15H24 顺式-β-金合欢烯[(Z)-β-farnesene] 0.585 — —
36 220 C15H24O 香柠檬油(bergamot oil) 0.572 — —
37 136 C10H16 α-小茴香烯(α-fenchene) 0.441 — —
38 204 C15H24 α-荜澄茄油烯(α-cubebene) 0.424 — —
39 204 C15H24 α-荜澄茄烯(α-cadinene) 3.489 — —
40 154 C10H18O 小茴香醇(fenchol) — 0.512 —
41 204 C15H24 石竹烯(caryophyllene) — 0.917 —
42 204 C15H24 α-红没药烯(α-bisabolene) — 8.358 —
43 268 C18H36O 植物蛋白胨(phytone) — 0.428 —
44 256 C16H32O2 棕榈酸(palmitic acid) — 1.063 —
合计 97.083 99.563 87.852
显示活性。
3 讨论
罗勒属植物的抗菌及抗真菌活性已有报道 [3],
据此本研究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
表 2 不同产地来源罗勒挥发油的抑菌结果
菌株 抑菌圈直径/mm浙江金华 广西玉林 广东东莞
金黄色葡萄球菌 6.5 — 6.3
大肠杆菌 — — —
白色念珠菌 8.8 8.0 —
· ·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 2011, 42(6)422
念珠菌评价罗勒挥发油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
及真菌的抗菌活性。
结果显示,不同产地来源罗勒挥发油的化学组
成差异较大,文献 [4-8] 也有类似报道,即使同为新
疆地区的罗勒其挥发油组分也大相径庭 [6,7]。分析
原因,其一植物受生长环境 ( 产地 ) 影响较大,不
同产地所处纬度及海拔的差异,土壤、日照、气温
等均不尽相同,带来植株物质代谢上的差异,其植
株代谢产物 ( 化学成分组成 ) 必然存在差异;其二
是与采收季节有关,罗勒以全草入药,通常茎叶茂
盛时均可采割,但不同采摘时间 ( 如花期前后 ) 对
药材质量影响较大 [9] ;其三可能与罗勒存在诸多变
种有关,目前我国罗勒多为引种栽培品,种源的栽
培变异对其植物组成成分的影响显著,如本研究中
广东产罗勒与文献 [4] 报道的粤产紫罗勒 ( 罗勒一
变种 )的挥发油组分差异极其明显。
不同来源罗勒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
杆菌和白色念珠菌所显示出的不同抗菌活性,其抗
菌活性成分组成需要进一步实验研究证实。基于不
同来源罗勒挥发油的 GC-MS 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蒿脑为其主要的共有组分之一。另外,本研究对不
同来源罗勒挥发油成分的 GC-MS 分析,仅浙江金
华罗勒挥发油中含少量丁子香酚 (0.59% ),有别于
丁香罗勒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丁子香酚,从某种程
度上印证并支持了丁香罗勒与罗勒在功能主治上的
区别。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 中国植物志 ( 第 66 卷 )
[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77: 559-569.
[2] 黎跃成 . 药材标准品种大全 : 国标、部标及全国各省、市、
自治区药材标准 [M]. 成都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1: 6.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 中华本草 [M]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 102-105.
[4] 何道航 , 庞 义 , 李广宏 , 等 . 粤产紫罗勒精油的化学成分
研究 [J]. 广西植物 , 2005, 25(1): 90-92.
[5] 王 弘 , 敏 德 , 张治针 , 等 . 罗勒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J].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 1998, 30(1): 52.
[6] 胡西旦 · 格拉吉丁 . 气相色谱 - 质谱法分析罗勒中挥发油
的化学成分 [J]. 光谱实验室 , 2008, 25(2): 127-131.
[7] 帕丽达 , 米仁沙 , 丛媛媛 , 等 . 新疆罗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分析 [J]. 中草药 , 2006, 37(3): 352.
[8] 汪 涛 , 崔书亚 , 胡晓黎 , 等 . 罗勒挥发油成分研究 [J]. 中
国中药杂志 , 2003, 28(8): 740-742.
[9] 宗秀茹 , 荣 卓 , 程东铭 , 等 . 谈中草药采收期对药材质量
的影响 [J]. 黑龙江医药 , 2001, 14(4): 277-278.
(上接第 418 页 )
[3] 晏学新 , 王如伟 . 前列康牌普乐安片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
50 例 [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 2008, 25(8): 767-768.
[4] 石 军 , 陈安国 , 张云刚 . 植物甾醇制备、生理功能及应
用研究进展 [J]. 粮食与油脂 , 2002, (5): 38-39.
[5] 阮积惠 . 海藻主要药用成分的研究和展望 [J]. 东海海洋 ,
2001, 19(2): 1-9.
[6] 张北震 . 雌激素在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作用 [ J] . 中国实
用医药 , 2009, 4(36): 238-240.
[7] 牟德华 , 赵玉华 , 朱艳丽 , 等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植物
甾醇的研究 [J]. 食品工程 , 2007, (1): 62-64.
[8] 冯妹元 , 韩军花 , 刘成梅 , 等 . 常见精练油中植物甾醇测
定方法的建立及含量分析 [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 2006,
18(3): 197-201.
[9] 张海波 , 李 钦 . HPLC-ELSD 法测定不同时期玉米须中 β-
谷甾醇的含量 [J]. 河南大学学报 : 医学版 , 2006, 25(4):
53-55.
[10] 胡宝祥 , 卢 君 , 沈振陆 , 等 . 植物甾醇 HPLC-ELSD 检测
方法研究 [J]. 中国粮油学报 , 2008, 23(5): 194-196.
[11] 李 和 . 植物油不皂化物的色谱分离 [J]. 中国油脂 , 1997,
22(6): 48-50.
[12] 张幸国 , 王艳辉 , 王如伟 , 等 . 油菜花粉中 24- 亚甲基
胆甾醇的 HPLC 测定 [J]. 中国药学杂志 , 2007, 42(10):
793-794.
[13] Nasu K, Takahashi K, Morisaki M, et al. Stereochemical
fate of C-26 and C-27 during the conversion of isofucosterol
to sitosterol and of 24-methylenecholesterol to campesterol
and dihydrobrassicasterol in Oryza sativa cell cultures [J].
Phytochemistry, 2000, 54(4): 381-385.
[14] 张红城 , 董 捷 , 任向楠 , 等 . 四种蜂花粉中植物甾醇的
GC-MS 分析 [J]. 食品科学 , 2008, 29(12): 522-524.
[15] 张志杰 , 谢 晖 , 黄 莉 . 银杏叶中甾醇的 GC-MS 分析 [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7, 29(3): 63-66.
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