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由特洛亚积橙上胚轴分段培养植株
离体培养通常要利用愈伤组织 , 但愈伤组织会
导致遗传上的变异 , 并减少再生能力 , 因此在无性
繁殖 巾最好不经过愈伤组织阶段 。 本试验选用的试
材为特洛亚积橙 的离体上胚轴分段 (1 厘米 ) 、 根尖
分生组织 (0 . ]一。 . 3毫米 )和根段 ( 1 厘米 ) 。 结果表
明 , 上述 3 种组织的 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的百分率
随着 M S培养基中 N A 八 (蔡乙酸 ) 浓度 的增加而增
加 。 根段在供试的任何培养基上都未形成芽 , 从而
未能从根段得到小植株 。 在含 有 1 . Om g l 一 `N A A 和
l o
.
o m g l
一 ` B A P (苯胺基嗓吟 )的M S培养基上 , 5 7 %
的根尖未经愈伤组织阶段而形成芽 , 但未能生根 ,
因而 从根尖也没有获得小植 株 。 在 含 有 0 . 5 0 9 1一 `
B A P和 o . l m g l 一 ’ N A A 的M S培养墓 上 , 各上胚轴分
段直接形成 2一 10 个 芽 , 把 这 些芽分别移植到含
2
.
om g l
一 `N A A 而不含B A P的 M S培养荃上 , 生根迅
速 . 4 周 内再将 已生根的小植株移植至 培养土 ( 泥
炭苔醉 、沙和珍珠岩各占 l / 3 ) , 在温室条件下 , 这些
小植株长出 6一 8片叶 。 本试验为柑桔砧木的快速大
量繁殖提供了一个方法 。
译自 (荷 ) 《 S e i e n t i a H o r t i e u l t u r a e 》
( 1 9 8 4 ) 2 3 ( 2 )
,
1 5 9一 1 6 2
著 者 (美 ) M . H . E dr is `等
译 者 郊素琴
校 者 周 明德 (本刊摘整 )
~ 、
, 产 、 、 户、 、 、 、 一、 / \ 产、 / 、、 / \ / \ 了一 、 / \ / 、 / 、 / 、 / `、 了 \ ,’ 、 / 、 、 产、 由柑桔根分生组织再生植株
\ / \ 厂 \ / 、 J
曰 、 2 、 / \ 洲 、 / \ 厂 \ / \ 厂 \ 、 _ \ / 、 _ /
本文研究了柑桔发芽种子产生的嫩恨分生组织
离体再生的能力及其适宜的培养条件 。 所用的柑桔
种类 是 : 特罗维塔甜橙 、 尤力克柠檬 、 积 、 特洛亚
积橙 。
根分生组织的培养
将 5 0 0微米长的根分生组织 在 M , ( M u r a s h i n g
和 S k o o g , 1 9 6 2 ) 、 M 。 (M u r a s h i n g 和 T u e k e r ,
1 9 6匀)和 M : ( N a v a r r o等 , 1 9 7 5 ) 培养基上培养 。 柠
檬和特洛亚积橙的根分生组织在M 3上 、 积在 M : (添
加有 1毫克 /升赤霉酸 ) 上生长较好 。 相对来说甜橙
根生长较为困难 , 只有M Z S培养基 (M Z添加 25 毫克 /
升硫酸腺嗓吟和 1毫克 /升赤霉酸 ) 可使其有明显 生
长 (但生长较差 ) 。
分生组织长度的影响
为摸索在本试验培养条件下 , 分生组织可以生
长的最小长度 。 用长度为 30 0一 5 0 微米的柠檬根分
生组织 , 在柠檬根生长最好的 M 3 培养基上完成了
这一试验 。 结果表明 , 较长的分生组织发育最好 ,
当长度小于 30 。微米时 , 未 见其生长 。
茎的再生
伸长的分生组织在切 口一端常常变粗 , 这种增
粗的切端不形成愈伤组织 , 并仅在 M `培养基上才分
化出能发育成茎的芽原基 , 而根的其他部位均未 自
生任何茎原基 。 但根的分段在 M ; 培养墓 (F va r e ,
1 9 77) 上却产生许多茎 , 也没有愈伤组织形成 ; 按同
样的方法 , 根分段在 M 。培养荃 (M S培养基添加 1毫
克 /升 6 一节氨基 嗓 吟和 。 . 1 毫克 /升 2 , 4一 D ) 上先出
现愈伤组织 , 然后产生许多茎 。 可见 , 再生过程可
以直接进行 (即不形成愈伤组织 ) , 也可间接进行
(先形成愈伤组织 ) 。 至于完整植 株 的 形 成还需在
M S 无机培养基上 , 先由茎产生根 , 再将这些植株
移栽到土壤中。
柑桔根分生组织培养可能成为生产无病毒柑桔
苗的一条新途径 。 培养已感染病毒的成年树根分生
组织的试验正在进行之中 。
译 自 (英 ) 《 J o u r n a l o f H o r t i e u l t u r a l
S e ie n e e 》 ( 1 9 8 2 ) 5 7 ( 2 ) , 2 2 7一 2 3 1
著 者 (法 ) A . S a u t o n 等
译 者 张进 仁 (本刊校并删节 )
DOI : 10. 13938 /j . i ssn. 1007 -1431. 1985. 02. 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