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糯米香茶育苗期白绢病防治研究



全 文 :云 南 农 业 科 技
Yunnan Nongye Keji2011年第 2期
收稿日期: 2010-12-24
基金项目: 海南省工程中心技术研究专项项目 “糯米香茶
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 琼函 [2010] 418 号) 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张翠玲 (1967-), 女, 植物保护专业, 农艺师,
E-mail: 8888zcl@163.com。
糯米香茶育苗期白绢病防治研究
张翠玲, 陈 鹏, 孙 燕, 吴 刚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 海南 万宁 571533)
白绢病又名菌核病 (Sclerotiu rolfsii sacc)、 菌核
根腐病, 属根部病害。 世界上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均有
发生, 在中国也属一种常见病害, 在茶树育苗期由于
植株密度大, 遇上高温高湿白绢病感病严重。 海南省
的香草兰、 糯米香茶、 蕨类等在育苗期常有此病发
生, 白绢病寄主范围很广, 能侵害 62 个科, 200 多种
植物 。 张开明等将该病原物鉴定为整齐小菌核菌
(Sclerotiu rolfsii sacc)[1],黄根深等对香草兰白绢病防治
进行了初步研究[2]。
糯米香茶育苗期白绢病为整齐小菌核 (Sclerotiu
rolfsii sacc), 是海南种植区育苗常见的病害之一。 发
病高峰期在 4~8 月高温、 高湿季节。 高温、 高湿可使
该病蔓延, 造成种苗大量死亡, 严重影响种苗繁殖。
近年来我们对该病进了田间观察和防治研究, 现将结
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分离和培养
病害样本取自本所糯米香茶育苗圃的病株, 用 PDA
培养基分离培养, 遵照柯赫准则, 分离到致病菌种,
将致病菌种移入 PDA斜面, 在 28~30℃培养, 备用。
1.2 病菌形态及培养性状观察
将直径为 6 mm 的菌饼放在含有 PDA 的直径为 9
cm培养皿中央, 置于 28~30℃下培养, 观察菌丝生长
状况及菌核的形成、 颜色变化及其形状, 用显微镜观
察菌核内部细胞的形状。
1.3 寄主范围测定
供试作物有野莴苣、 白花菜、 野苋菜 3 种。 每种
作物 15 株。 供接种植株为盆栽小苗, 株龄为第 2~4
片真叶, 采用刺伤和无伤接种方法, 在植株的茎基部
贴上在 PDA 上培养 7 d、 直径 6 mm 的菌丝块, 用棉
团保湿 72 h。 对照接无菌培养基。 接种寄主在常温下
培育 3~7 d, 观察并记录发病情况。
1.4 药效试验
1.4.1 室内药效试验
将定量 (5 ml) 不同浓度的 50%萎锈灵 (慈溪农
药化工有限公司, 农药浓度为有效浓度) 分别与定量
(45 ml) 培养基混合后, 分装到直径为 9 cm的 3个培
养皿中, 等待其凝固。 用灭菌的直径为 6 mm 的玻璃
管打孔器切取在 PDA上培养 7 d 的菌丝块置于培养皿
中, 呈三角形放 3 个菌饼。 接种后, 在室温 25~28℃
下培养 72 h, 用交叉法分别测量菌落大小, 求平均
值, 分别算出药剂每一种浓度的抑菌效果。
抑菌率 (%) =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
对照菌落直径
×100
1.4.2 育苗期防治试验
设萎锈灵有效浓度为 600 ug/ml、 700 ug/ml 和
800 ug/ml 3 个处理, 每个处理重复 3 次, 每个重复
20株苗。 试验苗均从大田健康植株上选取具有 3 个节
并带有 6 片叶的插条, 用发过病的沙床育苗。 育苗前
先用一定浓度的萎锈灵处理土壤 (每千克土壤淋 200
ml 药剂), 育苗后每株淋同样浓度的萎锈灵, 隔 10 d
苗床再淋同样浓度萎锈灵 200 ml。 对照每次淋等量的
清水。 停止淋药后 1 个月调查发病情况, 计算发病率
及防治效果。
发病率 (%) = 发病株数
调查总株数
×100
摘 要: 糯米香茶育苗期白绢病为整齐小菌核 (Sclerotiu rolfsii sacc)。 发病高峰期在 4~8 月高温、 高湿季节。 50%萎
锈灵药效试验结果, 室内有效浓度大于或等于 600 ug/ml, 可抑制病菌生长; 育苗期病害防治有效浓度为 800 ug/ml,
防治效果达 81%以上。
关键词: 糯米香茶; 白绢病; 防治研究
51
2011年第 2期
云 南 农 业 科 技
Yunnan Nongye Keji
防效 (%) =对照区发病率-处理区发病率
对照区发病率
×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鉴定
2.1.1 病害症状
在海南兴隆地区, 当地面湿度大时白绢病开始发
病, 初期均发生在植株茎的基部或基部叶片接近土壤
处, 呈褐色水渍状不规则病斑, 皮层软腐, 不久则有
明显的白色绢丝状菌丝体, 多数为放射状蔓延, 侵染
相邻的健株。 放射状的菌丝体边缘处最明显, 后期形
成许多小菌核, 菌核初期为白色, 后变为黄色, 最终
成为褐色或茶褐色, 表面光滑, 形如油茶籽大小的菌
核, 植株地上部分即全部枯萎死亡(见图 1)。
2.1.2 病原
白绢病病原有性阶段属担子菌亚门, 层菌纲, 隔
担子菌目, 薄膜草菌属; 无性阶段属半知菌亚门, 丝
孢菌纲, 无孢菌目, 无孢菌科, 小核菌属的齐整小菌
核菌。
2.2 致病性测定
寄主范围测定结果表明, 刺伤和无刺伤接种, 病
菌都能侵染野莴苣、 白花菜、 野苋菜。 接种幼苗的茎
基, 初为淡褐色, 后为暗褐色, 病斑扩大后可环绕茎
基, 并引起幼苗倒伏或萎蔫。 病部着生白色绢丝状菌
丝体, 后期产生大量的球状或扁球状菌核。 对照不发
病 (表 1)。
2.3 室内药效试验结果
萎锈灵浓度大于或等于 600 ug/ml, 抑菌率达到
100%, 抑菌效果随浓度的降低而下降 (见表 2)
2.4 苗期防治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 糯米香茶育苗期淋 800 ug/ml 萎
锈灵, 可较好地控制白绢病的发生, 防效为 81%; 其
次是 700 ug/ml 萎锈灵, 防效达 72%; 低浓度防效差
(表 3)。
3 结论与讨论
(1) 室内防治试验表明, 萎锈灵室内有效浓度大
于或等于 600 ug/ml 可抑制病菌生长。 育苗期防治有
效浓度为 800 ug/ml, 防治效果达 81%以上。
(2) 发病初期, 在植株茎基部及周围土壤浇灌药
液, 但必须渗及根部, 50%萎锈灵 800 ug/ml 连喷 2~3
次, 每隔 7 d喷施 1次, 防治效果可达 81%以上。
参考文献:
[1] 张开明, 文衍堂, 李德威, 等.海南香草兰病害调查初报[J].
热带作物科技, 1993 (3): 17~19.
[2] 黄根深, 刘爱勤.香草兰白绢病的初步研究 [J] .热带作物学
报, 1999 (4): 49~51.
图 1 糯米香茶育苗期白绢病发病症状
表 1 不同作物幼苗接种白绢病的试验结果
寄主
接种
部位
接种
数(株)
接种方法
无伤接种发病率
(%)
刺伤接种发病率
(%)
对 照 基部 15 0 0
野苋菜 基部 15 100 100
白花菜 基部 15 100 100
野莴苣 基部 15 100 100
表 2 萎锈灵室内抑菌效果
供试药剂浓度 (ug/ml) 菌落平均直径 (cm) 抑菌率 (%)
800 0 100
300 12 85
400 5.0 85
500 2.5 97
600 0 100
700 0 100
200 25 68
100 29 63
CK 80
表 3 萎锈灵对糯米香茶苗期白绢病的防治效果
供试药剂浓度
(ug/ml)
调查株数
(株)
发病株数
(株)
平均发病率
(%)
防效
(%)
800 60 4 7 81.3
CK 60 35 58
600 60 20 33 43.1
700 60 10 16 72.4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