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复种指数调整后的生态足迹模型,利用江苏省的相关统计资料以及GIS技术,对1999-2008年间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的生态足迹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的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经济协调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予以探讨。研究发现当前江苏省六大经济区处于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状态。基于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进一步引入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经济弹性系数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三项指标,从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经济协调性以及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趋势三方面来综合分析评价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最终结果显示尽管区域间发展水平有明显差异,但是整个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在不断提高,总体状况良好。最后根据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出了进一步协调区域间平衡发展的相关建议。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variations of six different economic zones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99 to 2008 were researched by using modified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relevant statistic data of Jiangsu Province,and GIS technology;besides,the resource utility,eco-economic coordination,and socio-economic progress trend of these economic zones were further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The results show that currently there is ecological deficit of different levels respectively in the six economic zones.Based on the result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calculation,further introducing three indexes including 10000 Yuan ecological footprint,eco-economic elastic coefficient,and sustainable capability,and considering three aspects of resource utilization,eco-economic equilibrium,and overall social economic progress,we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ix economic zones.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was disparate among the zones,the overal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bility of Jiangsu Province kept upgraded,revealing a sound developing trend as a whole.Finally,on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Jiangsu province,a proposal on coordinating more balanced development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was put forward.
全 文 :
侯梁宇,孟亚利.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江苏省六大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评价[J]. 生态科学, 2012. 31(1): 48-55.
HOU Liang-yu,MENG Ya-li.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sessment on the ba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 case study of 6 different
economic zones in Jiangsu Province [J]. Ecological Science, 2012.31(1): 48-55.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江苏省六大经济区可持续发展
评价
侯梁宇,孟亚利*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南京 210095
【摘要】运用复种指数调整后的生态足迹模型,利用江苏省的相关统计资料以及 GIS 技术,对 1999-2008 年间江苏省六大经济
区的生态足迹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的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经济协调性以及社会经济
发展趋势予以探讨。研究发现当前江苏省六大经济区处于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状态。基于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进一步引入万元
GDP 生态足迹、生态经济弹性系数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三项指标,从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经济协调性以及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趋
势三方面来综合分析评价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最终结果显示尽管区域间发展水平有明显差异,但是整个江苏
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在不断提高,总体状况良好。最后根据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出了进一步协调区域
间平衡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态足迹 万元 GDP 生态足迹 生态经济弹性系数 可持续发展能力 江苏省六大经济区
doi:10.3969/j.issn. 1008-8873.2012.01.010 中图分类号:X826, Q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73(2012)01-048-08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sessment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a case
study of six different economic zones in Jiangsu Province
HOU Liang-yu,MENG Ya-li*
College of Agronomy,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variations of six different economic zones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99 to 2008 were researched by
using modified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relevant statistic data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GIS technology; besides, the resource utility,
eco-economic coordination, and socio-economic progress trend of these economic zones were further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currently there is ecological deficit of different levels respectively in the six economic zones. Based on the result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calculation, further introducing three indexes including 10000 Yuan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economic elastic
coefficient, and sustainable capability, and considering three aspects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eco-economic equilibrium, and overall social
economic progress, we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ix economic zone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was disparate among the zones, the overal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bility of Jiangsu Province kept upgraded,
revealing a sound developing trend as a whole.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a
proposal on coordinating more balanced development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 ecological footprint; 10000 RMB GDP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economic elasticity index;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bility; six different economic zones in Jiangsu Province
收稿日期:2010-03-07 收稿,2012-01-10 接受
基金项目:江苏省―南水北调工程‖科技创新项目 KJCX-2006
作者简介:侯梁宇(1985-),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研究,E-mail: houliangyu@hotmail.com
*通讯作者,E-mail: mengyl@njau.edu.cn
第 31 卷第 1 期 生 态 科 学 31(1): 48-55
2012 年 1 月 Ecological Science Jan. 2012
1 引言(Introduction)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这个术语最早是由
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E. Rees[1]教授于 1992 年
提出的,后来由其学生 M. Wackernagel[2]于 1996 年完
善,在不同区域范围内和不同应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Wackernagel
[3]计算了1997年全球52个国家的生态足迹。
徐中民等[4]计算了甘肃省 1998 年的生态足迹,在国内
最早开展了生态足迹指标的实证应用研究;窦贻俭等[5]
对江苏省 10 年间生态足迹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衡
量区域生态供给功能是否能满足消耗的需要;赖力等[6]
将生态足迹模型与投入产出模型结合,综合两种模型的
优缺点评估江苏开放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王书玉
等[7]对生态足迹方法中的耕地类足迹计算方法改进,对
江苏省 1995—2003 年滨海县和阜宁县生态经济情况进
行了分析;段七零[8]以江苏省耕地生态足迹为研究对象,
在考虑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计算了江苏
省不同地区的耕地生态承载力。刘钦普等[9]利用能值分
析理论对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对江苏耕地生态足迹
历史演变进行研究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因为直观
形象、计算简便等优点,生态足迹法受到了普遍关注,
但是同时该方法也存缺陷:单从资源供给平衡进行测算,
不利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科学计量和全面评价;
忽略了太多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因素,具有明显的生态偏
向性,等。本研究在生态足迹方法的基础上,对模型的
计算方法做出了调整,并结合万元GDP 生态足迹和生
态经济弹性指标对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的生态经济协调
程度、发展水平做出了比较,旨在针对当前江苏省六大
经济区发展状况做出原因分析。
2 材料与方法(Material and method)
2.1 研究区域概况
江苏简称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自然
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全省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
特征,全省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如图 1,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缘关系江苏省可分为:徐连
﹑两淮﹑宁镇扬﹑太湖﹑沿海和沿江六大经济区。
2.2 数据来源
研究所需要数据均来自 1999-2008 江苏省地方统
计年鉴[10]。在计算过程中,一些相关数据无法获得,
如部分经济区在个别年份的林地草地及涉及土地类型
的资源消耗,但由于江苏省自身的自然资源分布特点
(林地,草地在局部地区所占比例较小),故忽略不计。
图 1 江苏省六大经济区
Fig 1 6 economic zones in Jiangsu province
2.3 研究方法
生态足迹模型将土地分为六大类(耕地、牧草地、
林地、建筑用地、化石燃料用地、水域),其计算基
于一个假设和两个基本可行性[1]:
(1)空间互斥性假设:假设六大类土地在空间利
用上是互斥的。
(2)两个基本可行性:第一,估计自身各种产品
的消费量;第二,各类产品的消费量能够折算成相应
的生态生产性面积。
因此,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思路是利用两种转换
因子(等价因子和产量因子),从区域生态系统资源
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将实际土地面积与资源消耗分别
转化为全球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以判定生
态盈余或超载的程度,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比较所
得的值即为生态赤字或盈余。在本研究中,引入修改
后的耕地计算方法[7]。在 Wackernagel 生态足迹计算方
法中,隐含着一个假设,各项所需耕地不相重叠,并
且每年只播种一次,该方法所得结果实际上是播种面
积。因此,在耕地足迹计算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用
当地的复种指数调整得到真实的耕地面积。用该区域
当年的复种指数进行调整,可以得到这个区域所需要
的真实的耕地类生态足迹。在生态足迹中所需的耕地
面积的计算公式应改进为:
/i ic p
A
CI
耕地
1 期 侯梁宇,等.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江苏省六大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49
表 1 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生物资源账户(gha·cap-1)
Table 1 Biological resource ledger of 6 economic zones in Jiangsu province (gha·cap-1)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徐连 Xulian 1.5542 2.4448 2.8162 2.5623 2.6394 2.9285 3.1510 3.3296 3.678 3.5702
两淮 Lianghuai 2.8701 2.9301 2.9358 3.0523 3.0322 3.3701 3.6566 3.2779 4.1522 3.8625
宁镇扬 Ningzhenyang 2.294 2.0043 2.3749 2.4809 2.7546 3.2449 3.4193 3.3996 3.9396 3.9923
太湖 Taihu 1.8721 2.0109 2.1056 2.117 2.2045 2.1513 2.6645 2.2795 2.6165 2.3763
沿海 Yanhai 3.4669 3.4204 3.6325 3.9609 4.5625 4.5631 4.4826 4.1176 4.0336 4.6725
沿江 Yanjiang 1.7165 1.8453 1.869 1.9647 1.8736 2.7584 2.5218 2.0311 2.3253 2.9947
A:耕地面积;ci:第 i 种产品的人均消费量
Pi-----第 i 种产品的世界平均产量 CI---- 某地区某
年的农作物复种指数
3 结果与分析(Result and Analysis)
3.1 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生态足迹
3.1.1 生态足迹计算
从时间变化上看(图 2),在 1999-2008 年期间宁
镇扬、太湖经济区生态足迹增长幅度较大,但是自 2005
年以后增长逐渐趋于平缓;除沿海经济区个别年份略有
下降外,在 1999-2005 年期间生态足迹量逐渐增加,此
后呈递减趋势;而徐连、两淮和沿江三大经济区在整个
1999-2008年期间,生态足迹变化表现不同程度的波动,
总体上表现为增长趋势。在 2003-2005 年六大经济区之
间差距最大,而 2008 年时差距大大缩小。
图 2 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生态足迹变化 (1999-2008)
Fig 2 Ecological footprint variations of 6 economic zones in
Jiangsu province (1999-2008)
从空间分布水平上来看(图 3),以 2007 年为例,
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的生态足迹分布总体看来,经济较
发达、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宁镇扬、太湖、徐连经
济区)生态足迹较大,而经济欠发达、人口较稀疏的
地区(两淮、沿海、沿江经济区)生态足迹较小。
图 3 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生态足迹分布(2007)
Fig 3 Ecological footprint distribution of 6 economic zones in
Jiangsu province
从生态足迹的两大组成部分即生物资源足迹和能
源生态足迹来看(表 1、表 2),在 1999-2008 年期间
的六大经济区生态足迹中,两类足迹所占比重及其变
化趋势有很大不同,反映了各区对生物资源和能源消
耗的较大差异。相比较之下,徐连、两淮和沿海经济
区生物资源消耗占其各自生态足迹比重较大,而在能
源消耗方面,太湖、宁镇扬以及沿江经济区的能源消
耗增加趋势及所占各自经济区生态足迹的比重较大。
3.1.2 生态承载力计算
1999-2008 年期间,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生态承载力
年际间变化幅度不明显,仅在个别年份略有下降(图 4)。
不同生态生产型土地虽然各有变化,但土地面积的总量
相对保持不变,各个经济区的生态承载力均没有太大的
增加或减少现象出现,生态承载力基本保持不变。2007
年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的生态承载力分布规律与其生态
足迹分布规律不同(图 5):经济欠发达、人口较稀疏
的地区生态承载力一定程度上高于经济发达、人口较密
集的地区。从地理分布上来看江苏北部、东部广大地
2.5
3
3.5
4
4.5
5
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生
态
足
迹
E
co
lo
g
u
ca
l
F
o
o
tp
ri
n
t
(p
er
c
ap
it
a
h
m
2
)
年份 Year
徐连经济区 两淮经济区 宁镇扬经济区
太湖经济区 沿海经济区 沿江经济区
50 生 态 科 学 Ecological Science 31 卷
表 2 江苏省六大经济区能源账户(gha·cap-1)
Table 2 Energy ledger of 6 economic zones in Jiangsu province(gha·cap-1)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徐连 Xulian 0.2519 0.3017 0.3007 0.4009 0.4533 0.2217 0.2277 0.3214 0.2835 0.2935
两淮 Lianghuai 0.2004 0.2004 0.2605 0.2305 0.2605 0.2199 0.2333 0.2697 0.2944 0.2931
宁镇扬 Ningzhenyang 1.0017 1.342 1.202 1.3022 1.2974 1.0351 0.9964 0.9621 1.2905 1.1971
太湖 Taihu 0.7025 0.603 0.6135 0.8041 0.8032 1.4075 1.3137 1.9093 1.565 1.9998
沿海 Yanhai 0.2005 0.2005 0.2508 0.3006 0.1978 0.1807 0.2701 0.2381 0.1581 0.1933
沿江 Yanjiang 1.0007 1.0008 1.0009 1.0011 0.9487 0.6768 0.7026 0.9241 1.0795 1.0644
图 4 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生态承载力变化 (1999-2008)
Fig 4 Ecological capability variations of 6 economic zones in
Jiangsu province (1999-2008)
区(徐连、两淮、沿海经济区)生态承载力高于江苏中
部和南部地区(宁镇扬、沿江、太湖经济区)。
图 5 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生态承载力分布 (2007)
Fig 5 Ecological capacity distribution of 6 economic zones in
Jiangsu province (2007)
3.1.3 生态赤字
1999-2008 年期间,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生态赤字
总体上表现为增长趋势(图 6),各区 2008 年的生态
赤字均显著高于 1999 年,与生态足迹变化趋势基本
一致,但各区阶段性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在 1999-2003
年,各区生态赤字基本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大趋势,但
2003 年各区生态赤字变化趋势出现较大差异,其中
宁镇扬、太湖经济区持续增大,但是自 2005 年后增
长变化逐渐趋向于平缓甚至略有下降;沿海经济区
2003 年后基本不再明显增长;徐连和两淮经济区
2003-2006 年基本稳定,2006 年后则增长显著,尤其
是徐连经济。沿江经济区在 2003 年后波动较大,总
体上仍表现为增长趋势。
图 6 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生态赤字变化 (1999-2008)
Fig 6 Ecological deficit variations of 6 economic zones in
Jiangsu province (1999-2008)
在生态赤字的空间分布规律方面(图 7),2007
年六大经济区生态赤字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沿海
区、宁镇扬区、太湖区、徐连区、两淮区和沿江区,
与生态足迹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3.2 万元 GDP 生态足迹分析
生态足迹方法的指标反映的信息有限,只能反映
研究区域自然资源供需平衡一个方面,有生态盈余的
国家或地区并不一定具有可持续性,而是因为人口密
度相对稀少[11]。因此引入万元 GDP 生态赤字指标作
为对生态足迹方法的一个补充,补充经济信息方面的
不足。万元 GDP 生态足迹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每创造
一万元 GDP 所产生的生态足迹,该指标值越大表明区
域内生物生产性面积产出率越低[12]。可用公式表示为:
0.25
0.3
0.35
0.4
0.45
0.5
0.55
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生
态
承
载
力
E
co
lo
g
ic
al
C
ap
ac
it
y
(p
er
c
ap
it
a
h
m
2
)
年份 Year
徐连经济区 两淮经济区 宁镇扬经济区
太湖经济区 沿海经济区 沿江经济区
2
2.5
3
3.5
4
4.5
5
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生
态
赤
字
E
co
lo
g
ic
al
D
ef
ic
it
(p
er
c
ap
it
a
h
m
2
)
年份 Year
徐连经济区 两淮经济区 宁镇扬经济区
太湖经济区 沿海经济区 沿江经济区
1 期 侯梁宇,等.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江苏省六大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51
万元 GDP 生态赤字的倒数即为消耗单位资源所
创造的财富,在反映了对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
也以一种经济化的形式反映了资源的赤字或盈余。
图 7 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生态赤字分布 (2007)
Fig 7 Ecological deficit distribution of 6 economic zones in
Jiangsu province (2007)
1999-2008 年,江苏省六大经济区万元 GDP 生
态赤字变化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图 8),其中,两
淮经济区与沿海经济区在下降过程中个别年份有上
升波动,徐连、沿江和宁镇扬经济区万元 GDP 生态
赤字降低幅度较大,太湖经济区降低趋势较为平缓。
万元 GDP 生态赤字的一致降低,表明江苏省资源利
用效率明显提高。
从空间分布水平上看(图 9),2007 年各区万元
GDP 生态赤字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两淮区、徐
连区、沿海区、沿江区、宁镇扬区、太湖区,基本为
北部与东部地区大于中部和南部地区。
3.3 生态经济弹性系数变化
生态经济弹性即人类活动的自然需求对经济发
展变化的反应,是生态变量变化率与经济变量变化率
的比值[11]。基于生态经济弹性的概念,王书玉[12]选
择生态足迹年均增长率和GDP年均增长率作为2个变
量。前者可表征区域系统的生态特征,后者可表征系
统的经济特征。为了更好反映区域系统的生态特征,
用生态赤字年均增长率代替生态足迹年平均增长率,
其计算式如下:
式中: Ref为区域生态赤字的年均增长率;RGDP为
区域GDP的年均增长率。
图8 江苏省六大经济区万元GDP生态赤字变化 (1999-2008)
Fig 8 10000 RMB GDP ecological deficit variations of 6
economic zones in Jiangsu province (1999-2008)
图9江苏省六大经济区万元GDP生态赤字分布 (2007)
Fig 9 10000 RMB GDP ecological deficits variations of 6
economic zones in Jiangsu province (2007)
由表 3 可以看出,江苏省六大经济区在
1999-2008 年期间,徐连、两淮、沿海和沿江经济区
生态赤字年增长率在后期均有大幅度增长,而宁镇扬
与太湖经济区生态赤字年增长率表现为先升后降,整
体上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的生态赤字变化在 1999-2008
年期间呈波动状态。在 1999-2008 年期间江苏省六大
经济区的 GDP 年增长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并且均
在中后期出现较大的增长趋势。总体看来,江苏省六
大经济区的 GDP 增长率均高于其生态赤字增长率。
区域生态经济弹性系数越小,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对
资源的需求越小,其值越大越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对资源
的需求越大,造成的相应环境压力也越大[14]。2000-2008
年,徐连(2000,2008)、两淮(2007)、沿海(2003)、
沿江(2004)五大经济区在个别年份生态经济弹性系数
大于 1,生态经济协调性欠缺。总体上,徐连、沿江
0.2
0.7
1.2
1.7
2.2
2.7
3.2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万
元
G
D
P
生
态
赤
字
1
0
4
R
M
B
E
co
lo
g
ic
al
D
ef
ic
it
(
h
m
2
•1
0
0
0
0
R
M
B
-
1
)
年份 Year
徐连经济区 两淮经济区
宁镇扬经济区 太湖经济区
)
(
N ec ef
GDP
GDP
(
万元 生态盈余(赤字)
万元)
ee ed GDPR R R
52 生 态 科 学 Ecological Science 31 卷
表 3 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生态赤字和 GDP 年增长率 (%)
Table 3 Annual growth rates of ecological deficit and GDP of 6 economic zones in Jiangsu province (%)
年份 Year
徐连 Xulian 两淮 Lianghuai 宁镇扬 ingzhenyang 太湖 Taihu 沿海Yanhai 沿江Yanjiang
EF GDP EF GDP EF GDP EF GDP EF GDP EF GDP
2000 6.71 5.72 2.96 13.11 1.53 11.62 2.06 10.09 -1.31 9.67 5.31 9.85
2001 3.29 10.25 2.67 12.3 7.77 10.95 4.86 13.52 8.3 9.96 0.98 10.3
2002 6.32 10.67 3.25 12.65 6.7 12 8.99 16.56 11.22 11.61 3.85 10.53
2003 5.53 10.1 2.14 12.34 7.48 18.5 3.01 26.75 13.12 12.89 -5.16 14
2004 2.27 20.31 3.06 19.71 7.54 21.46 20.93 23.13 -0.01 14.64 24.31 21.71
2005 0.11 10.31 -1.19 12.09 2.29 20.85 13.21 17.88 0.2 15.33 -6.73 18.8
2006 -4.13 17.27 -4.85 17.86 -1.21 16.5 6.15 19.13 -9.14 16.85 -9.12 20.32
2007 37.09 17.46 25.59 18.27 -3.32 18.45 -0.16 18.06 17.64 16.78 16.77 20.03
2008 23.07 20.01 13.03 20.17 -1.35 16.44 5.91 16.45 -3.86 16.92 3.93 17.82
和沿海经济区生态经济弹性系数变化波动较大;两淮经
济区在 2006 年以前生态经济弹性系数一直处于平缓降
低的趋势,此后出现波动变化;太湖经济区生态经济弹
性系数变化波动但幅度较小,2004 年之前略有增加,
此后出现减少趋势;而宁镇扬经济区的生态经济弹性系
数变化平缓,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表 4)。
图 10 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生态经济弹性系数分布 (2007)
Fig 10 Ecological economic elastic coefficient distribution of 6
economic zones in Jiangsu province (2007)
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图 10),江苏省中部和南部
生态经济弹性系数较低,生态经济协调性优于江苏省
北部及东部沿海地区。
3.4 发展能力变化
在之前的生态足迹的计算基础上,可以将组成生
态生产性土地的六类土地类型作为核算生态系统发展
多样性的指标,用 Shanno-Wiener 公式计算得出[15]。
H 为多样性指数,Pi是第 i 种土地类型的足迹占总
足迹的比例,该公式由两部分组成:不同该类型土地的
数量所表示的丰富程度以及生态足迹分布比例表示的
公平程度。区域生态系统的各要素分配比例越接近平均
化,固定组分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就越高[15]。
由表 5 可知,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生态多样性指
数变化在 0.9-1.2 之间上下波动,变化较频繁。进一步
利用 Ulanowicz 公式计算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采用该公式计算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反映区域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指标[16]。
其中,C 为发展能力,EF 为区域的生态足迹,H 为
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事实上,发展能力模型只考虑
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资源消耗。为了弥补该假设前
提的不足,将万元 GDP 生态赤字作为一项因子引入
模型。该项指标(A)的倒数即为单位资源消耗所创造
的财富。修正后的模型为:
表 4 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生态经济弹性系数变化 (%)
Table 4 Ecological economic elastic coefficient variations of 6
economic zones in Jiangsu province (%)
年份
Year
徐连
Xulian
两淮
Lianghuai
宁镇扬
Ningzhenyang
太湖
Taihu
沿海
Yanhai
沿江
Yanjiang
2000 1.17 0.23 0.13 0.2 -0.14 0.54
2001 0.32 0.22 0.71 0.36 0.83 0.1
2002 0.59 0.26 0.56 0.54 0.97 0.37
2003 0.55 0.17 0.4 0.11 1.02 -0.37
2004 0.11 0.16 0.35 0.9 -0.0007 1.12
2005 0.01 -0.1 0.11 0.74 0.01 -0.36
2006 0.23 -0.27 -0.07 0.32 -0.54 -0.45
2007 2.12 1.4 -0.18 -0.01 1.05 0.84
2008 1.15 0.65 -0.08 0.36 -0.23 0.22
6
1
( ln )i i
i
C EF H EF P P
EF H
C
A
1 期 侯梁宇,等.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江苏省六大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53
6
1
lni i
i
H P P
表 5 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生态多样性指数变化
Tab 5 Ecological diversity index variations of 6 economic
zones of Jiangsu province
年份
Year
徐连
Xulian
两淮
Lianghuai
宁镇扬
Ningzhenyang
太湖
Taihu
沿海
Yanhai
沿江
Yanjiang
1999 1.2433 0.9426 1.2612 1.3064 1.2362 0.9611
2000 1.1416 0.9833 1.2581 1.2867 1.2022 0.9461
2001 1.2042 1.1117 1.2463 1.2718 1.1933 0.9271
2002 1.1643 0.9954 1.2312 1.2749 1.0905 0.929
2003 1.0415 1 1.0844 1.2592 0.9658 1.188
2004 1.1748 1.2455 1.102 1.1125 1.0588 1.1963
2005 1.1482 1.194 1.085 1.1035 0.997 1.0961
2006 1.118 1.1506 1.0918 1.0458 0.9904 1.157
2007 1.1213 0.9349 1.0431 1.0091 1.0154 1.1099
图 11 江苏省六大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 (1999-2008)
Fig 11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bility variations of 6
economic zones in Jiangsu province (1999-2008)
三个因子 EF,H,A 分别代表了生态系统的资
源消耗,稳定性以及资源产出利用效率。EF 越大说
明区域消费能力越强,该因子与 C 成正比;H 越大
说明区域越稳定,该因子也与 C 成正比;而 A 越小
则越说明区域创造的财富越多,该因子与 C 成反比。
一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要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
单方面的内容,Ulanowicz 公式事实上反映的是区域
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趋势。
1999-2008 年,江苏省六大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
力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太湖、宁镇扬和沿江
经济区的增长幅度较大,而徐连、沿海和两淮经济区
增长幅度较小(图 10)。
在空间分布方面(图 12),在江苏省,苏南可持
续发展能力最高,苏中次之,而苏北地区可持续发展
能力普遍较低。
图 12 江苏省六大经济区发展能力分布 (2007)
Fig 12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bility distribution of 6
economic zones in Jiangsu province (2007)
4 结论(conclusion)
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江苏省六大经济区处于不同
程度的生态超载状态,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和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但
是资源的供需方面反映的仅是区域发展水平的一个方
面,生态赤字大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发展能力低下,
区域的实际发展水平还与其他社会经济因素息息相关。
万元GDP生态足迹核算的结果表明当前江苏省六
大经济区的资源利用效率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结合
万元GDP 生态足迹分析,发现尽管宁镇扬经济区和太
湖经济区的生态赤字高于徐连、两淮、沿海和沿江经济
区,但万元GDP 生态赤字远低于其他四大经济区,说
明这两个经济区的资源利用效率很高,发展能力较强;
其中太湖经济区的生态赤字与万元GDP 生态赤字均低
于宁镇扬经济区。而沿海经济区这两项指标均处于中高
水平,过高的资源消耗与低下的资源利用效率对环境造
成了双重压力,发展能力在六大经济区中处于中下水平。
沿江经济区生态赤字在六大经济区中处于中下水平,但
其资源利用效率仅次于太湖与宁镇扬经济区,发展能力
处于中上水平。尽管徐连与两淮经济区生态赤字在江苏
省六大经济区中最低,但资源利用效率同样低下(徐连
经济区万元GDP 生态赤字略低于沿海经济区,但人口
密度大),其发展形势也不容乐观。当前,江苏省六大
经济区之间,生态赤字大小的差异与资源利用效率的不
同,必然造成了江苏省六大经济区之间的发展能力水平
差距过大。
在 1999-2008 年期间,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的生态经
济弹性系数变化呈波动变化,但是生态赤字增长的速度
明显低于区域GDP 的增长速度,说明江苏省六大经济
0
2
4
6
8
10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可
持
续
发
展
能
力
S
u
st
ai
n
ab
le
D
ev
el
o
p
m
en
t
A
b
il
it
y
年份 Year
徐连经济区 两淮经济区 宁镇扬经济区
太湖经济区 沿海经济区 沿江经济区
54 生 态 科 学 Ecological Science 31 卷
区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另
一方面也说明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利用效
率的不断提高,以及发展经济对环境所造成压力的逐渐
减小。研究期间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的平均生态弹性系数
均小于 1(徐连经济区 0.69,两淮经济区 0.3,宁镇扬经
济区 0.21,太湖经济区 0.39,沿海经济区 0.36,沿江经
济区 0.22),表明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的发展均处于良好
状态。但是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在 2007 年间,
徐连、两淮以及沿海经济区的生态经济弹性系数突增,
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在这三个经济区中,对
于生物资源的消耗在生态足迹中占较大的比重,说明这
三大经济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
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也与这三大经济区在经济发展中
以农业为主的特点相一致。而宁镇扬和太湖经济区生态
经济弹性系数变化先升后降,沿江经济区生态经济弹性
系数变化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总体上较为平缓。在个
别年份生态经济弹性系数由于生态赤字的负增长出现
负值,尽管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但是在发展速度上有所
降低。大致看来研究期间,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的经济发
展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趋势,
是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的。针对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的
发展现状,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对于徐连两淮和沿海经济区,发展水平在
整个江苏省处于中低水平,经济发展对资源消耗依赖
性较强,尤其是生物资源消耗,应大力加强农业生态
环境的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增加科技含量,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坚持综合发展,同时积极开发新能源、
新材料,通过引进和借鉴的方式为工业的发展注入新
的活力,改善现有经济结构,提升发展速度。
(2)目前发展处于中上的沿江经济区,发展节
奏较快,前景较好,应该将环境政策和经济政策结合
起来共同引导区域发展。一方面保持现有的资源环境
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避免发展节奏过快
而带来的如资源消耗过大而导致生态环境压力过大
的损失,力求节奏稳定、递进式的发展。
(3)太湖经济区和宁镇扬经济区的发展水平在
江苏省处于前列,近年来发展速度有所减缓,生态经
济协调性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波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还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
目前发展水平较高的形势下,除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消耗和浪费以外,太湖经济区和宁镇扬经济区还
应该注意减少工业生产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污
染废弃物的排放,在农业生产中也要科学管理合理的
使用各种化学物质,努力建立一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
境保护的双赢机制。同时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
辐射作用,缓解其他经济区的环境、资源的压力,促
进其他各个经济区的均衡协调发展。
在 1999-2008 年期间,尽管江苏省六大经济区的
生态赤字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较大,并且区域间
发展水平有明显差异,但是整个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
能力水平在不断提高,说明当前江苏省在生态经济协
调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已经具有一定的效果,尽管有
时对资源需求的减少会有可能导致发展速度的降低,
但总体状况良好,应该进一步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
[1] Rees W E. 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J]. 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 1992, 4(2): 121 - 130.
[2] Rees, Wackernagel M. Urban ecological footprints: why
cities cannot be sustainable[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1996, 16: 223–248.
[3] Mathis Wackernagel, Larry Onisto .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9 (3): 375-390.
[4] 徐中民, 张志强,程国栋. 甘肃省 1998 年生态足迹计算
与分析[J]. 地理学报, 2000, 55(5) : 607- 616.
[5] 窦贻俭, 苏慧, 高超, 朱继业. 江苏省生态足迹分析与可
持续发展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4, 13(6):
519-523.
[6] 赖力, 黄贤金, 刘伟良, 赵登辉. 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区
域生态足迹调整分析——以 2002 年江苏省经济为例[J].
生态学报, 2006, 26(4): 1285-1292.
[7] 王书玉,卞新民.生态足迹理论方法的改进及应用[J].应用
生态学报. 2007, 18(9):1977-1981.
[8] 段七零. 基于能值分析的江苏省耕地生态足迹区域差异
[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4): 96-102.
[9] 刘钦普, 林振山. 江苏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动态分析及
预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4): 594-601.
[10] 江苏省统计年鉴1999-2008 [M]. 中国统计出版社.
[11] 石纯,张琦,余国培.论生态服务与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启
示[J].环境教育. 2003, 4: 17-18.
[12] Peterson G, Allen CR, Holling CS. Ecological resilience,
biodiversity and scale [J]. Ecosystems, 1998, 1: 6-18.
[13] 王书玉. 杨新梅. 史春芬. 长治市生态经济弹性[J]. 应
用生态学报, 2009,20(7):1608-1612.
[14] Norton B. Resilience and option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5,15: 133- 136.
[15] Shannon CE, Weaver W.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M].1949.
[16]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
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1 期 侯梁宇,等.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江苏省六大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