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全缘栒子组织培养育苗技术的研究



全 文 :收稿日期:2013-06-23
全缘栒子组织培养育苗技术的研究
韩建军1,钟海涛2
(1.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2.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丽林实验林场)
摘 要:全缘栒子是优美的观赏灌木,园林应用前景广泛,种子发芽率低,园林生产用苗木短缺,组
织培养育苗可以短期内为生产提供大量优质苗木,解决生产需要。通过研究,筛选出全缘栒子组织
培养育苗诱导培养基为:MS+KT3.0mg/L+IBA0.1mg/L,增殖培养基:MS+KT2.0mg/L+
IBA0.5mg/L,生根培养基:1/2MS+IBA0.5mg/L。
关键词:全缘栒子;组织培养;育苗;培养基
  全缘栒子(Cotoneaster intergerrimus Med),蔷
薇科,栒子属。分布黑龙江、内蒙、新疆、河北。落叶
灌木,高达2m,多分枝,聚伞花序,花瓣直立,近圆
形,粉红色,果实近球形,红色,花期5~6月,果期8
~9月。是优美的观赏灌木,用于庭院、公园、广场、
小区绿化。但是种子不易发芽,催芽处理难度大,费
用高,生产用苗扦插繁殖,繁殖速度慢,满足不了市
场需求,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大量
优质苗木,解决生产需求,同时为园林植物工厂化育
苗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选取全缘栒子一年生枝条侧芽作为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最佳诱导培养基选择实验
将外植体接种在 MS为基本培养基,细胞分裂
素BA或 KT,浓度分别为5.0、4.0、3.0、2.0、1.0
mg/L,生长素NAA或IBA,浓度分别为1.0、0.5、
0.1mg/L的培养基上培养。根据生长情况选择适
宜的生长调节剂和最佳诱导培养基。
1.2.2 最佳增殖培养基选择实验
根据诱导实验选择适宜的生长调节剂,进行增
殖培养基实验,将诱导成功的材料接种在以 MS为
基本培养基,KT浓度分别为3.0、2.0、1.0mg/L,
IBA浓度分别为1.0、0.5、0.1mg/L的培养基上培
养。根据生长情况选择最佳增殖培养基。
1.2.3 生根培养基实验
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生长素采用IBA1.0,
浓度0.5、1.0、1.5、2.0mg/L,细胞分裂素采用KT,浓
度0.1、0.2、0.4mg/L。每种培养基接种10个材料。
1.3 培养条件
培养基含糖3%,琼脂7g/L,pH值为5.8,环境
温度25±2℃,光照2000lx,每天光照时间10~
12h。
2 研究结果
2.1 最佳诱导培养基选择实验结果
外植体培养3周后统计生长情况(表1),表明
细胞分裂素BA、KT对全缘栒子诱导作用不同,KT
明显;浓度5.0mg/L时,表现生长调节剂过高现象,
KT4.0mg/L时,配合适当的生长素浓度产生大量
愈伤组织,KT3.0mg/L,配合适当的生长素浓度形
成大量丛生芽,KT2.0mg/L时,都能形成丛生芽,
KT1.0mg/L时表现出细胞分裂素不足,添加BA
培养基外植体无显著变化,对植物生长影响不显著,
无诱导作用。不同浓度IBA下,外植体形成愈伤组
织、丛生芽,说明IBA作用明显;不同浓度下NAA,
外植体变化不明显,说明 NAA对外植体影响作用
不显著。
综合生长情况表1、表2,工厂化育苗最佳诱导
培养基为 MS+KT3.0mg/L+IBA0.1mg/L。
2.2 最佳增值培养基选择实验结果
诱导材料在不同增殖培养基生长4周后统计芽
增殖数量,结果见表3,经过SPSS统计分析,进行主
体间效应的检验,见表4,方差齐次性检验表明:KT
与IBA组合,Sig=0.043,小于0.05,方差不齐次性
显著,说明不同KT与IBA组合培养基芽增殖差异
显著。5号培养基芽增殖数量最多(图1),增殖最佳
培养基选择 MS+KT2.0mg/L+IBA0.5mg/L。
13
第6期(总第127期) 中 国 林 副 特 产 No.6(GSNO.127)
2013年12月 Forest By-Product and Speciality in China  Dec.2013

DOI:10.13268/j.cnki.fbsic.2013.06.041
表1 外植体诱导生长情况
培养基
不同生长素浓度生长情况
1.0mg/L  0.5mg/L  0.1mg/L
MS+BA5.0mg/L+NAA 膨大、突起,有少量愈伤组织 外植体膨大 外植体无反应
MS+BA5.0mg/L+IBA 外植体无反应 外植体无反应 外植体无反应
MS+BA4.0mg/L+NAA 膨大、突起,有少量愈伤组织 外植体膨大 外植体无反应
MS+BA4.0mg/L+IBA 外植体无反应 外植体无反应 外植体无反应
MS+BA3.0mg/L+NAA 膨大、突起,有少量愈伤组织 外植体膨大 外植体无反应
MS+BA3.0mg/L+IBA 外植体无反应 外植体无反应 外植体无反应
MS+BA2.0mg/L+NAA 膨大、突起,有少量愈伤组织 外植体膨大 外植体无反应
MS+BA2.0mg/L+IBA 外植体无反应 外植体无反应 外植体无反应
MS+BA1.0mg/L+NAA 膨大、突起,有少量愈伤组织 外植体膨大 外植体无反应
MS+BA1.0mg/L+IBA 外植体无反应 外植体无反应 外植体无反应
MS+KT5.0mg/L+NAA 发芽,愈伤组织水浸状,死亡 愈伤组织透明,后期死亡 愈伤组织过于紧密,后期死亡
MS+KT5.0mg/L+IBA 愈伤组织过于紧密,死亡 愈伤组织过于紧密,死亡 愈伤组织过于紧密,死亡
MS+KT4.0mg/L+NAA 愈伤组织过于紧密、生长缓慢 形成大量愈伤组织 形成愈伤组织
MS+KT4.0mg/L+IBA 部分愈伤组织粗厚、卷曲 部分愈伤组织粗厚、卷曲 部分愈伤组织粗厚、卷曲
MS+KT3.0mg/L+NAA 部分愈伤组织粗厚、卷曲 形成丛生芽和愈伤组织 形成丛生芽
MS+KT3.0mg/L+IBA 形成大量愈伤组织 形成愈伤组织,少量丛生芽 形成少量丛生芽
MS+KT2.0mg/L+NAA 形成丛生芽 形成丛生芽 形成丛生芽
MS+KT2.0mg/L+IBA 形成丛生芽 形成丛生芽 形成丛生芽
MS+KT1.0mg/L+NAA 形成愈伤组织、生长缓慢 形成愈伤组织、生长缓慢 形成少量愈伤组织
MS+KT1.0mg/L+IBA 形成少量愈伤组织 形成少量愈伤组织 形成少量愈伤组织
表2 不同培养基平均形成丛生芽数量统计表
IBA1.0mg/L  IBA0.5mg/L  IBA0.1mg/L
KT3.0mg/L  0  0  6.4
KT2.0mg/L  6.5  8.2  5.5
表3 不同培养基的芽增殖数
培养基编号 生长调节剂/(mg·L-1) 重复1 重复2 重复3 重复4 均值
1 KT3.0+IBA1.0  0  0  0  0  0.00
2 KT3.0+IBA0.5  6.2  7.2  8.9  6.0  7.10
3 KT3.0+IBA0.1  5.6  5.0  6.8  5.9  5.80
4 KT2.0+IBA1.0  8.6  7.4  8.1  7.5  7.90
5 KT2.0+IBA0.5  14.0  13.6  14.1  12.9 13.70
6 KT2.0+IBA0.1  10.1  12.3  12.8  11.7 11.70
7 KT1.0+IBA0.5  5.2  6.8  7.8  6.8  6.70
8 KT1.0+IBA0.1  5.4  6.6  5.8  6.5  6.10
表4 主体间效应的检验
III型平方和 df 均方 F  Sig.
NAA
假设 284.717  2  142.359 184.770  0.000
误差 4.623  6  0.770b
BA
假设 372.211  2  186.105 566.978  0.000
误差 1.969  6  0.328c
重复
假设 5.129  3  1.710  2.723  0.220
误差 1.829  2.913  0.628d
NAA*BA
假设 6.491  4  1.623  3.447  0.043
误差 5.649  12  0.471e
图1 不同培养基芽增殖数
2.3 芽在茎段上的位置对生长的影响
将全缘栒子20个枝条分成含腋芽的7段,放于
含有不同激素的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同
一枝条不同位置芽在相同培养基上表现不同,顶端
和基部的芽萌发生长较慢,需11~13d,而中部的芽
萌发较快,需5d(见图2)。
图2 芽在茎段上的位置对生长的影响
A:代表中部的芽生长状况;B:代表顶端和基部的芽生长状况。
2.4 生根培养
表5 不同培养基对生根的影响
培养基
编号
培养基成分
/(mg·L-1)
接种
芽数
/个
生根
芽数
/个
根诱
导率
/%
生长情况
37  1/2MS+NAA0.1  30  14  46.67  12天开始生根,3~4条根,根系粗壮
38  1/2MS+NAA0.5  30  17  56.67  16天开始生根,3~4条根,根系粗壮
39  1/2MS+NAA1.0  30  13  43.33 根系基部膨大,10天膨大处开始生根,3~4条根
40  1/2MS+NAA1.5  30  11  36.67 基部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上生根
41  1/2MS+NAA2.0  30  0  0 无根系形成,基部形成愈伤组织
42  1/2MS+NAA3.0  30  0  0 无根系形成,基部形成愈伤组织
43  1/2MS+IBA0.1  30  0  80.00  18天开始生根
44  1/2MS+IBA0.5  30  0  83.33  12天开始生根,3~4条根,根系粗壮
45  1/2MS+IBA1.0  30  24  76.67  13天开始基部愈伤组织生根,2~3条根
46  1/2MS+IBA1.5  30  25  63.33  14天开始生根,2~3条根,基部、根上形成愈伤组织
47  1/2MS+IBA2.0  30  23  0 无根系形成,基部形成愈伤组织
48  1/2MS+IBA3.0  30  19  0 基部形成愈伤组织
  全缘栒子嫩芽长到2~3cm长度时,接种到生
根培养基上,经20d培养后,统计生长情况,结果表
明(表5),IBA、NAA对生根有显著影响,低浓度的
生长素有利根的形成,浓度过高会抑制根的形成,
0.1~1.5mg/L的生长素浓度才能有效地促进根的
形成。从图3可以看出,IBA 促进生根效果好于
NAA,1/2MS+IBA0.5mg/L培养基生根率达83.33%,
23
2013年 中 国 林 副 特 产 第6期

牡丹江地区滑菇优良菌株及高产配方筛选试验
马凤,张跃新,闫宝松
(黑龙江省林副特产研究所,黑龙江省非木质林产品研发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摘 要:通过滑菇供试菌株在原种、栽培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及在不同培养培养基上的产量结
果,筛选出了适宜牡丹江地区栽培的滑菇优良菌株2与菌株4,菌株2适宜生产盐渍品,菌株4适
宜生产干品,筛选出了配方3为高产培养基配方。菌株2与菌株4与配方3的组合单产(鲜重)分
别为498g/袋和4488g/袋。
关键词:牡丹江地区;滑菇;优良菌株;高产配方
  滑菇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望,商品价格高,近
年来,牡丹江地区滑菇栽培数量逐渐增大,但是生产
方式主要是分散的家庭作坊式,使用的菌种与培养
基配方比较混乱,病虫害发生严重,导致滑菇产量
低、品质差,本试验筛选出了适宜牡丹江地区生产的
滑菇优良菌株与高产配方,供栽培户参考。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供试滑菇菌株4个。滑菇菌株1:采自牡丹江
的分离品种;滑菇菌株2:黑龙江省林副特产研究所
保存品种;滑菇菌株3:大连引进品种;滑菇菌株4:
日本引进品种。
1.2 供试培养基配方
原种培养基配方2个。配方1:阔叶木屑78%,
麦麸20%,蔗糖1%,石膏0.7%,白灰0.3%,含水
量60%;配方2:阔叶木屑78%,麦麸17%,玉米粉
3%,蔗糖1%,石膏0.7%,白灰0.3%,含水量
60%。
栽培种培养基配方4个。配方1:硬杂木屑
80%,麦麸19%,石膏0.7%,白灰0.3%,含水量
65%;配方2:硬杂木屑50%,玉米芯30%,麦麸
19%,石膏0.7%,白灰0.3%,含水量65%;配方3:
硬杂木屑50%,玉米芯30%,麦麸16%,玉米粉
3%,石膏0.7%,白灰0.3%,含水量65%;配方4:
硬杂木屑80%,米糠16%,玉米粉3%,石膏0.7%,
白灰0.3%,含水量65%。
1.3 试验方法
1.3.1 原种培养基对各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
按照原种培养基配方制作培养基,培养基盛装
容器为输液用500mL 葡萄糖瓶,每瓶装湿料重
600g,在0.12MPa、125℃条件下灭菌2.5h,冷却至
室温后接种,每个菌株接种每个原种培养基50瓶,
接种后置于25℃暗光培养。定时记录菌丝颜色形
态、长势、平均满瓶时间。试验重复3次。
1.3.2 栽培种培养基对各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
按照栽培种培养基配方制作培养基,菌袋规格
为17cm×33cm的聚乙烯塑料袋。每袋装湿料重
1kg,装料高度20cm,在0.11MPa、120℃条件下灭
菌2.5h,每个菌株接种每个栽培种培养基100袋,
接种后置于25℃暗光培养。定时记录菌丝形态、
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

效果最佳,根系生长良好。
图3 不同生长素种类及浓度对生根率的影响
3 结论
全缘栒子组培育苗,外植体采用一年生枝条中
部的芽萌发较快,诱导侧芽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
+KT3.0mg/L+IBA0.1mg/L,增殖最佳培养基:
MS+KT2.0mg/L+IBA0.5mg/L,生根最佳培养
基:1/2MS+IBA0.5mg/L。
参 考 文 献
[1] 周以良.黑龙江树木志[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
社,1986.
[2] 谭文澄,戴策刚.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M].北京:中
国林业出版社,1991.
[3] 曹孜义.实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程(修订本)[M].兰
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 颜昌敬.植物组织培养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0.
[5] [美]J.M.Bonga,D.J.Durzan.阙国宁等译.树木组织
培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
[6] 韦三立.花卉组织培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3
第6期(总第127期) 中 国 林 副 特 产 No.6(GSNO.127)
2013年12月 Forest By-Product and Speciality in China  Dec.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