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苏南地区设施栽培沙梨需冷量的研究



全 文 :杨青松,蔺 经,李晓刚,等. 苏南地区设施栽培沙梨需冷量的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0) :153 - 155.
苏南地区设施栽培沙梨需冷量的研究
杨青松,蔺 经,李晓刚,王中华,常有宏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14)
摘要:采用 0 ~ 7. 2 ℃、≤7. 2 ℃、犹他(Utah)3 种模型对苏南地区设施栽培沙梨品种的需冷量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综合比较 3 种模型,在苏南地区以采用犹他模型更为可靠;2011—2012 年采用犹他模型测定初夏绿和冠玉需冷
量为 247 c. u,翠冠和西子绿为 410 c. u,绿宝石和华酥为 567 c. u,初夏绿和冠玉比亲本翠冠和西子绿需冷量降低了
39. 76%。在果树设施栽培和南方地区落叶果树引种栽培过程中,对所选品种的需冷量须重新实地测定,以适应当地
气候和环境条件,避免栽培中因需冷量不足而造成损失。
关键词:梨;设施栽培;需冷量
中图分类号:S661. 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 1302(2012)10 - 0153 - 02
收稿日期:2012 - 05 - 31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1)2004];国家
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 - 29 - 18)。
作者简介:杨青松(1979—) ,男,江苏盐城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
梨品种选育及贮藏生理研究。Tel:(025)84390224。
通信作者:蔺 经,研究员。E - mail:lj@ jaas. ac. cn。
我国果树设施栽培以桃和葡萄为主,目的是使果实提早
成熟上市,延长果品供应期[1]。为进一步丰富设施果树栽培
种类,我们开展了设施沙梨栽培技术研究。在设施沙梨选择
上要求:自然休眠时间短、花粉量大、结果早、果个大、产量高、
品质好的早熟或极早熟品种[2]。设施沙梨栽培品种选择上,
首先解决需冷量问题,否则即使其他环境条件适宜,果树也不
能萌芽开花。因此,沙梨需冷量及其估算的研究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外对果树需冷量研究方法报道很多[3 - 6],我们采用
前人研究方法对主栽早熟沙梨品种进行需冷量研究。本试验
选用生产上常用的 6 个早熟沙梨品种为材料,通过≤ 7. 2 ℃
模型、≤0 ~ 7. 2 ℃模型和犹他模型比较确定不同品种间需
冷量,以期为设施沙梨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设计与实施
试验于 2011—2012 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溧水植物试
验基地进行。试验品种为翠冠、初夏绿、冠玉、华酥、绿宝石、
西子绿。株行距 2 m × 4 m,4 年生,土壤为黄黏土,土肥水一
般。田间温度应用 ZDR -20 自动记录仪(杭州泽大仪器公司
生产)记录;培养箱选用 RX2 - 250A 智能人工气候箱(宁波
江南公司生产)。
2011 年 11 月 15 日(落叶后)至 2011 年 12 月 1 日,每隔
10 d采集树冠外围和上部叶芽或腋花芽芽体饱满充实的枝
条,每品种 30 根,剪去两端,留长 30 ~ 40 cm,每 10 根 1 把。
首先将每把枝条放入 500 倍甲基硫菌灵溶液中浸泡 1 min
后,顶端剪口用蜡封涂,插于盛放清水(水深约 3 cm)的烧杯
中,每隔 3 d换 1次水,每次换水时剪去基部(1 ~2 cm)露出新
茬,移入人工气候箱催芽。人工气候条件:光 - 暗周期
14 h - 10 h,温度 25 ~ 15 ℃,光照强度 1 200 mol /(m2·s)、湿
度 75%。连续培养 3 周后统计萌芽率。萌芽率的观察参照
王力荣等的方法[3]。需冷量统计:如果萌芽率为 60% ~
70%,以本次采样时间的需冷量为准;萌芽率大于 70%时,则
以上一次采样时间的需冷量为准。
1. 2 需冷量计算方法
利用温度自动记录仪于 9 月份每隔 1 h精确记录田间气
温变化,需冷量的估算从梨落叶达到 85%时开始。需冷量按
照 3 种不同模型进行计算: (1)0 ~ 7. 2 ℃模型,为经历 0 ~
7. 2 ℃ 的时间累加值,以秋季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 7. 2 ℃
(连续 3 d)的日期为有效低温累积的起点,单位 h; (2)≤
7. 2 ℃ 模型,为经历 7. 2 ℃以下的时间累加值,以秋季日平
均温稳定通过 7. 2 ℃(连续 3 d)的日期为有效低温累积的起
点,单位 h;(3)犹他模型,以破眠效率最高的最适冷温 1 h 为
1 个冷温单位(c. u) ,而偏离适温使破眠效率下降或具有负作
用的温度的冷温单位小于 1 或为负值,转换参考 Richardson
等提出的计算方法[4]。
试验数据经方差分析和 Duncans 测验后确定差异显著
性,利用 Excel制作图表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梨树落叶后田间温度变化规律
翠冠等 6 个品种梨在 2011 年 11 月 15 日落叶都在 85%
以上,此时用温度自动记录仪每隔 1 h记录 1 次田间气温(图
1) ,2011 年 11 月 15 日至 2012 年 1 月 8 日平均温度、日最高
和日最低温度呈波浪变化,2011 年 12 月 1 日至 12 月 3 日连
续 3 d日平均气温均低于 7. 2 ℃,把 2011 年 12 月 1 日作为≤
7. 2 ℃模型和 0 ~ 7. 2 ℃模型有效低温累积的起点。每小时
进行温度测定,在 2011 年 11 月 15 日至 2012 年 1 月 8 日,温
度大于 7. 2 ℃的小时数有 245 h,温度 0 ~ 7. 2 ℃的小时数有
743 h,而温度小于 0 ℃有 212 h;2011年 11月 15 日至 2012 年
1月 8日,日平均气温大于 7. 2 ℃有 18 d,而低于 0 ℃有 4 d。
2. 2 不同时间采集枝条对梨萌芽率的影响
不同梨品种枝条萌芽率均随经历低温量的增加而呈现上
升趋 势(表1)。其中冠玉和初夏绿在2011年12月20日采
—351—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年第 40 卷第 10 期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2.10.126
样枝条发芽率分别达 65. 67%和 61. 22%,翠冠和西子绿萌芽
率达 60%以上的时间为 2011 年 12 月 30 日,华酥和绿宝石在
2012 年 1 月 9 日。同一时间段采集枝条萌芽率以冠玉和初
夏绿最高,华酥和绿宝石最低,而翠冠和西子绿居中。
表 1 不同时间采集枝条对梨萌芽率的影响
品种
萌芽率(%)
2011 - 12 - 01 采集 2011 - 12 - 10 采集 2011 - 12 - 20 采集 2011 - 12 - 30 采集 2012 - 01 - 09 采集
翠冠 11. 31 ± 0. 78c 30. 75 ± 1. 14c 49. 05 ± 1. 91c 68. 74 ± 3. 41b 72. 48 ± 2. 94c
初夏绿 17. 68 ± 0. 19b 38. 40 ± 2. 15b 61. 22 ± 2. 36ab 78. 14 ± 2. 74a 82. 09 ± 2. 38a
冠玉 26. 47 ± 0. 55a 45. 66 ± 1. 60a 65. 67 ± 2. 55a 81. 35 ± 3. 06a 84. 37 ± 1. 56a
华酥 8. 96 ± 0. 74c 27. 01 ± 1. 55c 38. 71 ± 1. 67d 59. 14 ± 2. 14c 68. 72 ± 1. 87d
绿宝石 5. 36 ± 0. 32d 25. 31 ± 0. 24d 35. 64 ± 0. 98d 55. 68 ± 2. 66c 66. 00 ± 2. 37d
西子绿 12. 38 ± 0. 44c 31. 19 ± 0. 84c 58. 79 ± 1. 00b 69. 48 ± 2. 75b 79. 15 ± 1. 57b
注:同列中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 < 0. 05)。
2. 3 不同品种需冷量模型比较
采用不同模型测定的需冷量各不相同(表 2) ,各模型需
能量以≤7. 2 ℃模型最高,犹他模型居中,而 0 ~ 7. 2 ℃模型
统计需冷量最低。不同品种间 0 ~ 7. 2 ℃模型统计需冷量以
初夏绿和冠玉最低,分别比翠冠、西子绿、绿宝石、华酥减少
36. 46%、36. 46%、57. 30%、57. 30%;不同品种间≤7. 2 ℃模
型统计需冷量以初夏绿和冠玉最低,分别比翠冠、西子绿、绿
宝石、华酥减少 34. 95%、34. 95%、55. 04%、55. 04%;不同品
种间犹他模型统计需冷量也以初夏绿和冠玉最低,分别比翠
冠、西子绿、绿宝石、华酥减少 39. 76%、39. 76%、56. 44%、
56. 44%。
表 2 3 种模型测定品种发芽的需冷量
品种
需冷量
0 ~ 7. 2 ℃(h) ≤7. 2 ℃(h) 犹他模型(c. u)
翠冠 373 535 410
初夏绿 237 348 247
冠玉 237 348 247
华酥 555 774 567
绿宝石 555 774 567
西子绿 373 535 410
3 讨论
果树的自然休眠是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是果树为
了适应低温等逆境的一种积极反应。近年来,随着果树设施
栽培的迅速发展,研究果树需冷量及休眠期间生理生化的变
化,对果树设施栽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
究结果表明,沙梨及以沙梨为亲本的杂交梨的需冷量普遍较
低,如冠玉和初夏绿的父母本都是翠冠和西子绿,结果与他人
研究相同[5]。翠冠等 6 品种 0 ~ 7. 2 ℃模型需冷量为 237 ~
555 h,≤7. 2 ℃模型需冷量为 348 ~ 774,犹他模型需冷量为
247 ~ 567 c. u。品种间以冠玉和初夏绿需冷量最低,翠冠和
西子绿居中,华酥和绿宝石需冷量最高。0 ~ 7. 2 ℃模型在果
树需冷量研究中被广泛采用,但在休眠期间,不同年份昼夜温
差越大时,由于高、中、低温间的抵消作用,计算结果会出现差
异。而犹他模型对低温转换的范围分得较细,更符合自然规
律;但因落叶果树需冷量具有生态适应性,在气候与生态型稍
有不同的地区会造成差异。≤7. 2 ℃ 模型虽然考虑了 0 ℃
以下低温对休眼的作用;但忽略了高温和 0 ℃以下低温对休
眠解除的负作用,研究结果在数值上往往偏高,在不同的生态
区易造成误差[6]。本研究中 2011 年 11 月 15 日至 2012 年 1
月 8 日,温度大于 7. 2 ℃ 的小时数有 245 h,温度 0 ~ 7. 2 ℃
的小时数有 743 h,而温度小于 0 ℃有 212 h;2011 年 11 月 15
日至 2012 年 1 月 8 日,日平均气温大于 7. 2 ℃有 18 d,而低
于 0 ℃只有 4 d,表明采用犹他模型更为可靠。
梨不同品种间的需冷量存在差异[7],同一品种在不同年
际间也存在差异,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更大,这可能与果树本身
的生态适应性有关,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和环境条件[8],
环境因子影响相关基因表达程度和进程,影响树体内部的生
理代谢,进而影响果树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短暂高温能抵消低
温解除休眠的作用而使休眠期延长。因此每年冬季最高、最
低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影响,很可能就是年际间测定同一品种
( 下转第 155 页)
—451—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年第 40 卷第 10 期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
( 上接第 154 页)
需冷量时发生差异的重要原因[9]。在落叶果树设施栽培和
南方地区落叶果树引种栽培过程中,对所选品种的需冷量要
重新实地测定,以适应当地气候和环境条件,避免栽培中因需
冷量不足而造成损失。
参考文献:
[1]王力荣,朱更瑞,左覃元. 桃的低温需求量及其与保护地栽培的
关系[J]. 北方果树,1996(3) :10 - 11.
[2]姜卫兵,高光林,俞开锦,等. 近十年来我国梨品种资源的创新与
展望[J]. 果树学报,2002,19(5) :314 - 320.
[3]王力荣,朱更瑞,方伟超,等. 桃品种需冷量评价模式的探讨[J].
园艺学报,2003,30(4) :379 - 383.
[4]Richardson E A,Seeley S D. A model for estimating the completion of
rest for Red Haven and elbert peach trees[J]. HortScience,1974,9:
331 - 332.
[5]朝浩章.苏南地区主要落叶果树的需冷量及休眼解除生理机制
的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6]邓西民,韩振海,李绍华,等. 果树生物学[M]. 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9:28.
[7]张运涛,张国辉,周延文. 温度对果树休眠的影响[J]. 河北果
树,1997(3) :6 - 7.
[8]王力荣,朱更瑞,左覃元. 中国桃品种需冷量的研究[J]. 园艺学
报,1997,24(2) :194 - 196.
[9]高升东,束怀瑞,李宪利. 几种适宜设施栽培果树需冷量的研究
[J]. 园艺学报,2001,28(2) :283 - 289.
袁国军,宋宏伟,卢绍辉,等. 避雨栽培对新郑早红枣裂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0) :155 - 156.
避雨栽培对新郑早红枣裂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袁国军,宋宏伟,卢绍辉,马俊青,梅象信
(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 450008)
摘要:通过对新郑早红枣进行避雨栽培,研究了避雨栽培对其成熟期、裂果率、枣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雨
栽培枣果成熟期提前 10 d,裂果率为 6. 1%,明显低于露地栽培;避雨栽培枣果可溶性总糖含量高于露地栽培,水分含
量低于露地栽培;平均单果重及枣果中的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 C、总酸的含量没有明显差别。
关键词:新郑早红枣;避雨栽培;成熟期;裂果率;品质
中图分类号:S665. 1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 1302(2012)10 - 0155 - 02
收稿日期:2012 - 03 - 21
基金项目: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编号:201104017) ;国家农业科
技成果转化资金(编号:2010GB2D000284)。
作者简介:袁国军(1973—) ,男,河南信阳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
森林病虫害防治及生物质能源资源研究。Tel: (0371)63391930;
E - mail:yuangj1992@ 163. com。
枣树在我国的栽植、利用至少已有超过 7 000 年的历史,
枣树同时也是原产我国的特色优势果树。目前全国枣树栽培
面积达 150 万 hm2,产量 305 万 t,在干果中居首位[1]。新郑
早红枣是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从我国著名枣产区新郑枣区
选育出的特早熟、鲜食品质极佳的优良品种[2]。但其成熟期
遇雨容易发生裂果,是影响新郑早红枣优质丰产的主要危害。
避雨栽培,是使用聚乙烯薄膜等材料覆盖在大棚顶部,起
到避雨、防病、防水土流失等作用,可以减少裂果,降低病害发
生程度,消除雨水对果树的外力冲击;更为重要的是,棚内环
境条件容易控制,从而可以适当提早果实成熟[3]。避雨大棚
栽培在南方多雨地区是主要的栽培方式,在葡萄栽培上的应
用更为广泛[4 - 6]。在枣白熟期采取措施搭建临时防雨棚,使
树体避免淋雨,土壤湿度保持稳定,可以减少裂果和采前生理
性落果[7]。露地栽培新郑早红枣常易遭阴雨天气等不良环
境因子的影响,导致果皮开裂、外观差,易浆烂腐败,从而严重
影响品质,降低经济价值,造成丰产不丰收。
为了解决果实在成熟期遇雨而发生裂果、病害等问题,国
内已对油桃、水蜜桃进行了设施栽培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
效[8]。陈松良等[9 - 10]指出,避雨栽培可以减少裂果;唐文林
等研究表明,避雨栽培对灵武长枣的品质有一定影响[11]。对
新郑早红枣的避雨试验研究未见报道,故本研究选择新郑早
红枣进行避雨栽培,研究了避雨栽培对其成熟期、裂果率及品
质的影响,为生产中新郑早红枣的避雨栽培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2011 年 7 月 25 日,在新郑港区后宋村和孙庄村枣园分
别搭建了避雨棚,避雨棚东西长 8. 3 m,南北宽 3. 2 m,高 3 m,
拱高 1. 6 m,钢筋结构,上覆塑料薄膜,每个避雨棚覆盖 3 棵
枣树。薄膜可根据天气情况人工控制收放,方便快捷。
1. 2 试验方法
避雨棚搭建后,每天晚上将塑料薄膜放下,早上收起。遇
到阴雨天气,将塑料薄膜放下进行避雨。同时选取避雨棚附
近露地栽培的新郑早红枣树为对照。分别在 7 月 31 日(白熟
期)、8 月 8 日(脆熟期)、8 月 16 日(完熟期)对枣果进行调
查,8 月 20 日调查裂果率,并采集完熟期的枣果 1 kg 进行品
质分析。
调查方法:每棵枣树的东、南、西、北 4 个方向随机选取一
个枝条,调查进入白熟期、脆熟期、完熟期枣果的比例及裂
—551—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年第 40 卷第 1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