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孤山大杏梅丰产优质栽培技术



全 文 :作者简介:邓践(1968-),男 ,辽宁新金人 ,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科研与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08-01-04
孤山大杏梅丰产优质栽培技术
邓 践 1 王 蕊1 李体智 1 黄 妍2
(1丹东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辽宁丹东 118011;2丹东市五道沟林场 ,辽宁丹东  118011)
摘 要:本文介绍了孤山大杏梅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孤山大杏梅;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08)03-149-01
  孤山大杏梅是丹东市的名优果树品种 ,栽培历史悠
久 。该品种果实个大 ,单果重超过 70g,品质优良 ,甜酸适
口 ,风味浓郁 ,仁甜 ,是鲜食和加工兼用的优良品种 ,在全
国杏品种中名列前茅 。长期以来 ,由于缺乏科学管理 ,导
致孤山大杏梅败育花比率高 ,坐果率低 ,使其发展受到了
影响。调查发现 ,凡是树势健壮 ,叶片完好且正常脱落的
杏梅树 ,完全花比率高 、坐果多 ,品质好;而树势衰弱 、叶片
黄瘦 、落叶早的杏梅树 ,完全花比率低 ,坐果少 ,品质差。
因此 ,笔者通过加强营养 ,保护叶片 ,防止早落叶 ,促进花
芽分化 ,提高了完全花百分率 ,使孤山大杏梅高产优质 、个
大色好 。具体措施如下:
1 深翻扩穴 ,增施粪肥
定植后 ,要求深翻扩穴 ,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有机质含
量和通透性 ,增加根系的吸收面积 ,以达到根深叶茂的目
的 。要求深翻 80-100cm,宽 50-100cm,随着树冠扩大 ,
逐渐外延 , 3-5年内全园翻一遍。同时施入杂草 、垃圾和
土粪等 ,然后放表土 ,再放心土 。
有条件的 ,可以用稻壳覆盖树盘 ,厚度 10 -15cm,一
则可以保持土壤湿度 ,二则腐烂后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
含量。
每年春季 ,当土层化冻 20-30cm后 ,对结果树每株施
磷酸二氢铵 0.5-1kg,为开花和提高坐果率打下基础。采
收后 ,每株盛果期结果树施入腐熟的猪粪 100kg,促进花芽
分化和枝条充实。
2 合理整形 、精细修剪
丹东地区日照时数比同纬度的营口和北京少 12%—
16%,而且杏树又是喜光树种 ,宜采取开心形树形 。对于
树冠过高过大的杏树 ,在采收后 ,采取分年 、分步骤开心落
头 ,以改善内膛光照。
冬剪时 ,疏除直立旺枝 ,以防扰乱树形 ,影响光照;对
连续缓放多年长势仍很强的结果枝组 ,则继续缓放 ,将其
培养成大型结果枝组 ,但要疏除其上强旺枝和细弱枝 ,如
果该枝生长势已缓和或趋势于衰弱 ,则应及时回缩到壮枝
壮芽 ,以提高坐果率;对着生在各类结果枝组上的细弱 、下
垂 、冗长枝或枝组 ,一定要疏除 ,减少营养消耗 。
夏季应及时疏除徒长枝 、直立枝。生理落果前 ,果枝
上长度超过 20cm的新生枝如未封顶 ,要及早摘心 ,防止加
剧生理落果 。 8月下旬至 9月上旬 ,对未停止生长的新
梢 ,一律摘去先端 5cm嫩梢 ,促进枝条充实 ,提高越冬能
力。对角度小的枝组要将其拉平 ,以缓和生长势 ,促进花
芽分化 。
3 人工授粉 ,提高坐果率
由于孤山大杏梅开花早 ,花期常常遇到低温 ,影响昆
虫和风媒传粉 ,加之完全花比率不高 ,易出现花开满树 、坐
果很少的现象。近年来 ,我们采取人工授粉的方法 ,解决
了坐果率低的问题。具体方法是:采集其它杏品种的花
粉 ,将其烘干(用电灯或大炕),然后将干燥的花粉装入洁
净的小瓶内备用。待孤山大杏梅开花时 ,用带有橡皮头的
铅笔点授杏梅完全花的柱头。授粉数量要比每株正常产
量多授 30%。通过几年的实践 ,人工点授结果率高 ,果个
整齐 ,分布均匀 。
4 合理留果
采取人工授粉后 ,孤山大杏梅坐果率很高 ,为了达到
高产优质 ,连年丰产 ,需进行人工稀果。疏除时间要求花
后 30d内完成 ,一般分 2次进行为好。稀果要按树定产 ,
第一次稀果要求多留 10%,第二次将多留的摘去。要先
稀去小果 、畸形果和密挤果。以等距离稀果为好 ,即 10-
15cm留 1果。
5 防虫治病
萌芽前喷一次 3°-5°的石硫合剂 ,防治杏疔病和其它
病虫。生长期间 ,如发生蚜虫 ,可喷施吡虫啉进行防治 ,发
生毛虫类害虫时 ,可喷施桃小灵或灭幼脲 3号进行防治 。
对天牛类可采取人工防治 , 5月份当其幼虫开始危害时 ,
在树干上有新鲜虫粪的地方 ,用铁线磨成锥子沿幼虫蛀孔
扎下去 ,将虫消灭。丹东地区年降雨量高于 1000mm,阴雨
持续时间长 ,日照时数少 ,因此 ,抓紧病害防治尤为重要 ,
每年雨季来临前喷施代森锰锌和甲基托布津保护叶片 ,效
果较好 。 (责任编辑:张琪琪)
139安徽农学通报 , AnhuiAgri.Sci.Bul.2008, 14(3)
DOI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08.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