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仙茅与婆罗门参解纷



全 文 :·本草考证·
仙茅与婆罗门参解纷
龙祥儒 ,龙艳玲
(四川省德阳市药品检验所 ,四川 德阳 618000)
    关键词: 解纷 ;仙茅 ;婆罗门参
    中图分类号: R282. 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199( 2002) 01-0038-02
  仙茅始载于我国本草 ,今有三说: ( 1)《雷公炮炙
论》 [1 ] ( 2)《海药本草》 [ 2 ] ( 3)《开宝本草》 [3 ]。据尚志钧
等《历代中药文献精华》叙《雷公炮炙论》为南北朝刘
宋 (公元 420~ 479年 )时雷学攵所撰 [4 ]。《海药本草》为
五代前蜀李王旬 (约在公元 907~ 925年 )所撰 [ 4]。 《开
宝本草》为北宋开宝七年 (公元 974年 )刘翰、马志等
所撰 [4 ]。但自宋末以后这些原书不存 ,而内容可见于
宋朝唐慎微所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
草》 )中。在《证类本草》中仙茅条下正文大字未标有
“今附” ,示《开宝本草》新增药。 故有仙茅始载于《开
宝本草》之说。唐氏又在该文后载有“海药云”和“雷
公云”注文 [ 5]。从而又引出仙茅始载于《雷公炮炙论》
或始载于《海药本草》的推论。据尚志钧核查 ,《雷公
炮炙论》在手抄流传过程中掺入了唐代以后的药物
和资料 ,唐慎微援引“雷公曰”药物中有《开宝本草》
药 28味 ,《嘉佑本草》药 2味 ,《证类本草》药 2味 [4 ]。
故不能仅以《证类本草》中有“雷公云”注文而推断始
载于《雷公炮炙论》。尚氏考证 ,仙茅为宋朝刘翰、马
志等转录《海药本草》而收入《开宝本草》中 ,作为《开
宝本草》新增药 [ 4, 6]。据此 ,仙茅应始载于《海药本
草》。
仙茅始载于我国本草虽有不同说法 ,然而在唐
宋以后的历代本草乃至现代的不少药物著作却一致
将婆罗门参视为仙茅的一个异名。王旬曰: “叶似茅 ,
故名曰仙茅”。图经曰: “仙茅生西域及大庾 领山 ,今蜀
川、江、湖、两浙诸州亦有之。叶青如茅而软 . . . . . .谨
按续传信方叙仙茅云: 主五劳七伤 ,明目 ,益筋力 ,
宣而复补。本西域道人所传。开元元年 ,婆罗门僧进
此药 ,明皇服之有效 ,当时禁方不传。天宝之乱 ,方书
流散 ,上都不空三藏始得此方 . . . . . .续传言方伪唐
筠州刺史王颜所著 ,皆因国书编录 ,其方当时盛行 ,
故今江南但呼此药为婆罗门参” [5 ]。可见婆罗门参始
出于伪唐 (即南唐 ,公元 937~ 975年 )时王颜所著
《续传信方》。恰亦是《续传信方》最先将仙茅与婆罗
门参混为一物。从此 ,我国历代中药文献均将婆罗门
参作为仙茅的一个异名。宋代《开宝本草》载“仙茅一
名独茅根、一名茅爪子、一名婆罗门参”。明朝李时珍
《本草纲目》叙“仙茅 [释名 ]独茅、茅爪子、婆罗门参 ,
其叶似茅 ,久服轻身 ,故名仙茅”。 又曰“始因西域婆
罗门僧献方于唐玄宗 ,故今江南呼为婆罗门参 ,言其
功补如人参也” [7 ]。清朝吴其氵睿《植物名实图考》沿
录旧本 ,仍视婆罗门参为仙茅的一个异名。现今的不
少药物著作或植物书籍均录旧本 ,将婆罗门参作为
仙茅的异名。 《中药志》叙“仙茅别名:地棕、独茅、仙
茅参、婆罗门参” [1 ]。 陈心启在“中国仙茅属的修订”
一文中叙“本种 (仙茅 )在我国古籍中常有记载 ,如茅
爪子、乳羊、婆罗门参等都是本种别名” [8 ]。范崔生在
《中药采收鉴别应用全书》中叙: “本品 (仙茅 )始载于
《开宝本草》。其叶似茅 ,久服轻身 ,故名仙茅 ,又名独
茅、婆罗门参” [9 ]。可见 ,从一千多年前我国五代至今
均将婆罗门参视为仙茅的一个异名。
据现代科学研究 ,仙茅为石蒜科仙茅属植物仙
茅 (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 tn. ) [10 ] (下简称前者 )。
婆罗门参为菊科婆罗门参属植物蒜叶婆罗门参
( Tragopogon porrifolius L. )
[11 ] (下简称后者 )。二
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植物。主要区别在于:其一 ,原
植物:前者为多年生草本 ,地上茎不明显。叶基生 , 3
~ 6枚 ,披针形。花葶极短 ,隐藏于叶鞘内 ,花黄色。
后者为 1~ 2年生草本 ,茎粗壮不分枝或分枝。叶扁
平 ,条状披针形。 头状花絮大 ,单生茎顶 ;花全部舌
状 ,红色或红紫色。 其二 ,药材性状:前者呈圆柱形 ,
略弯曲 ,长 3~ 10 cm,直径 0. 4~ 0. 8 cm。表面黑褐
色或棕褐色 ,粗糙 ,有细孔状的须根痕 [ 12]。后者呈圆
柱形或锥形 ,长 10~ 20 cm ,根头部直径 0. 5~ 2. 5
cm。 表面褐色或灰褐色 ,支根断落处常有紫黑色或
黑褐色胶状物 [13 ]。 其三 ,分布: 前者分布于台湾、浙
·38· 基层中药杂志  2002年 第 16卷 第 1期Primary Journal of Chinese Mate ria M edica
DOI : 10. 13728 /j . 1673 -6427. 2002. 01. 022
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东南亚
及日本。生于海拨 1 600 m林下草地或荒坡上 [10 ]。后
者产新疆 [11, 14 ] ,今四川只有川西北海拔 2 000 m以
上高原有种植。其四 ,化学成份: 前者根茎含仙茅苷、
石蒜碱、鞣质、脂肪、树脂、淀粉、粘液质等 [ 15]。后者
根茎含α-香树脂醇-3-乙酸酯、羽扇豆烯醇乙酸酯、
α-香树脂醇-3-丁酸酯等 [16 ]。 其五 ,功效与主要临床
应用:前者补肾阳 ,强筋骨 ,祛寒湿。 用于阳痿精冷 ,
筋骨痿软 ,腰膝冷痹 [12 ]。 后者滋补强壮 ,安神益智。
用于身体虚弱 ,四肢无力 ,胸闷气紧等 [13 ]。清朝吴其
氵睿《植物名实图考》叙: “唐明皇时 ,婆罗门僧进此
方 ,服之有验。古云:十斤乳石 ,不敌一斤仙茅。今服
者甚少 ,偶有服者 ,不甚验 ,岂物有今昔之异
耶?” [17 ]。 现代药理显示 ,后者具有较强的抗疲劳与
耐缺氧作用 [18 ] ,且民间与临床应用亦表明后者具有
服之皆得力的效果。今据大量考证 ,历代本草记录的
仙茅就是目前《中国药典》收载的石蒜科仙茅属植物
仙茅 (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 ) [1, 8 , 9]。已是不争
的事实。
综上所述 ,仙茅与婆罗门参是不同科的两种植
物。为避免二者在历史上造成的混淆 ,根据婆罗门参
为菊科植物 ,根的断面可见明显的菊花心 ,内含物有
多量的菊糖 ;在用途上主要为滋补强壮药。加之蒜叶
婆罗门参名称较长而不通俗 ,而将菊科婆罗门参属
植物蒜叶婆罗门参 ( Tragopogon porrifolius L. )特
定为菊参 [13 ]。 自此 ,婆罗门参 (又名蒜叶婆罗门参 )
与菊参即为同一物。而婆罗门参与仙茅则是完全不
同的两种植物 ,不应混淆。
参考文献
[ 1]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 中药志 (第二册 ) [M ] . 北京: 人
民卫生出版社 , 1993. 317.
[2 ]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 (缩印本 . 上册 ) [M ] .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 , 1985. 611.
[ 3 ]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 . 中草药学 (下册 ) [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0. 1332.
[4 ] 尚志钧 ,林乾良 ,郑金生 .历代中药文献精华 [M ].北京:科学技
术文献出版社 , 1989. 171.
[ 5 ] 唐慎微 .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M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影印 , 1983. 273.
[6 ] 尚志钧 .《开宝本草》研探 [ J] .基层中药杂志 , 1999, 13( 1): 50.
[7 ]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校点本 .上册 )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 , 1985. 752.
[ 8 ] 陈心启 . 中国仙茅属的修订 [ J] . 植物分类学报 , 1966, 11( 2):
135.
[ 9 ] 范崔生 . 中药采收鉴别应用全书 [M ] .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
版社 , 1995. 205.
[ 10 ]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第五册 )
[M ]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6. 548.
[ 11 ]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第四册 )
[M ]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5. 673.
[ 12 ]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 [ S ].一部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
社 , 2000. 75.
[ 13 ] 四川省卫生厅 . 四川中药材标准 [ M ] (一九八七年版增补
本 ) . 成都: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 1992. 91.
[ 14 ] 冯德培 .简明生物学词典 [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5.
1315.
[15 ] 郭晓庄 .有毒中草药大辞典 [M ]. 天津: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
司 , 1992. 166.
[16 ] 王化远 ,杨培全 ,邹肇娥 ,等 .民族药菊参化学成分研究 [ J ].华
西药学杂志 . 1991, 6( 4): 205.
[17 ] 清 . 吴其氵睿 .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新一版 . 第二册 ) [M ].中华
书局 , 1963. 384.
[18 ] 龙祥儒 ,田江明 . 蒜叶婆罗门参抗疲劳和耐缺氧作用的研究 .
[ J]中国中药杂志 , 1990, 15( 12): 37.
  (收稿日期: 2001-10-24)
合子草的文献考证
吴启南 ,王立新 ,王永珍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9)
    关键词: 文献考证 ;合子草
    中图分类号: R282. 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199( 2002) 01-0039-02
  合子草始载于《本草拾遗》。 80年代初起日本学
者研究发现合子草中含有与人参皂苷类似的皂苷成
分 ,引起了人们对合子草的普遍关注 ,而且合子草分
布我国大部分地区 ,野生资料极为丰富。如能把这一
资料开发应用不仅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 ,而且社
会效益也十分明显。为合理开发这一资源 ,确保临床
·39·基层中药杂志  2002年 第 16卷 第 1期Prima ry Journal o f Chinese Materia Med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