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Breeding and Fermenta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Mutants of Bacillus licheniformis for 2,3-Butanediol Production

地衣芽孢杆菌高产2,3-丁二醇菌株的选育和发酵研究



全 文 :·研究报告·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4年第8期
2,3-丁二醇是一 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
食品、化妆品、药物、塑料、卫生保健和能源等领
域[1]。2,3-丁二醇脱水形成的甲乙酮是有效的燃料
添加剂,并且其自身具有极高的燃烧值(27 198 J/g),
优于甲醇(22 081 J/g)和乙醇(29 005 J/g),因此
有望成为新能源的替代品[2,3],但其化学合成工艺
繁琐、污染严重,不符合绿色化工和低碳环保的要求。
微生物法生产 2,3-丁二醇是一种新型工业发展模式,
收稿日期 :2014-01-23
作者简介 :郭文逸,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工业微生物育种 ;E-mail: guowenyi000@163.com
通讯作者 :杨洪江,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 :工业微生物育种 ;E-mail: hongjiangyang@tust.edu.cn
地衣芽孢杆菌高产 2,3-丁二醇菌株的选育和发酵研究
郭文逸  孙庆惠  宋丽娜  高松松  杨洪江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工业微生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工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457)
摘 要 : 目前 2,3-丁二醇生产菌株大部分为致病菌,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一定威胁。从牛奶样品中分离到 1 株产 2,3-丁
二醇的芽孢杆菌 127-7,分析其 16S rRNA 基因序列,确定该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进一步对菌株 127-7 进
行紫外诱变,筛选耐受高浓度葡萄糖和高产乙偶姻的菌株。摇瓶发酵结果显示,突变株 BL41 的 2,3-丁二醇产量较出发菌株 127-7
提高了 41.1%。对发酵副产物分析发现,不控制发酵液 pH 可以显著降低乳酸产量,2,3-丁二醇产量在 72 h 达到 81.4 g/L。进一步
调整补糖策略,维持最低残糖浓度为 30 g/L,菌株 BL41 产 2,3-丁二醇 83.4 g/L,最高产率为 1.9 g/L·h,发酵时间缩短至 46 h。结
果表明,地衣芽胞杆菌 BL41 可以作为候选菌株,用于工业规模 2,3-丁二醇的生产。
关键词 : 地衣芽孢杆菌 2,3-丁二醇 紫外诱变 耐受葡萄糖
Breeding and Fermenta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Mutants of Bacillus
licheniformis for 2,3-Butanediol Production
Guo Wenyi Sun Qinghui Song Lina Gao Songsong Yang Hongjiang
(Key Laboratory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Ministry of Education,College of Biotechnology,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Tianjin 300457)
Abstract:  Currently, most isolated 2,3-butanediol producing strains are pathogens and they cause certain risks to public health and
environments. In this work, Bacillus sp. 127-7 was isolated for 2,3-butanediol(BD)production from raw milk samples. It was identified as
Bacillus licheniformis by analyzing its 16S rRNA gene sequence. By UV-mutagenesis, mutants that could endure high glucose concentrations
and produce relatively high amounts of acetoin were isolated for further analysis. In shake-flask fermentations, 2,3-BD production was
increased by 41.1% in mutant strain BL41 compared with the parent strain 127-7. Additionally, BL41 yielded much less amounts of lactate
acid in the cultures without acidity control and 2,3-BD reached 81.4 g/L in the fed-batch fermentation. Moreover, the minimal residual glucose
concentration was incre ased to 30 g/L in the culture, the fermentation tim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o 46 h with 83.4 g/L 2,3-BD. The highest
productivity is up to 1.9 g/L·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 licheniformis BL41 may be used as a candidate strain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2,3-butanediol.
Key words:  Bacillus licheniformis 2,3-butanediol UV-mutagenesis Glucose tolerance
对缓解我国目前的资源、能源及环境危机具有重要
作用[4,5]。
目前,常见的生产 2,3-丁二醇的菌种为肺炎克
雷 伯 氏 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产 酸 克 雷 伯 氏
菌(Klebsiella oxytoca), 产 气 肠 杆 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 粘 质 沙 雷 氏 菌(Serratia marcescens),
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地衣芽孢杆菌
(Bacillus licheniformis), 解 淀 粉 芽 孢 杆 菌(Bacillus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4年第8期160
amyloliquefaciens),多粘类芽孢杆菌(Bacillus poly-
myxa)等[3]。其中以产酸克雷伯氏菌的研究较多,
然而其为致病菌,对环境安全构成一定威胁[5]。
本研究首先分离产 2,3-丁二醇的芽孢杆菌,然
后进行紫外诱变,筛选到一株高产 2,3-丁二醇的突
变株,并进行发酵条件的优化,旨在进一步提高微
生物法生产 2,3-丁二醇的水平,筛选到更适于工业
化生产的菌株。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LB 培养基(g/L):酵母粉 5,蛋白胨 10,氯化
钠 10,pH7.0。肌酸筛选培养基(g/L):底层包括葡
萄糖 10,蛋白胨 10,玉米浆 5,硫酸锰 0.05,丙酮
酸钠 5,氯化钠 5,琼脂 20 ;上层培养基在底层培
养基的基础上补加 0.5%(W/V)的肌酸 3 mL 和 7.5%
(W/V)的甲萘酚 3 mL,肌酸和甲萘酚在培养基灭
菌后冷却至 50℃左右时加入,用于筛选产乙偶姻菌
株。葡萄糖筛选培养基(g/L):酵母粉 5,蛋白胨
10,氯化钠 10,琼脂 1.5,葡萄糖分别为 170、180、
190、200、210、220、230、240 和 250,pH7.0, 用
于筛选耐高糖菌株。MR-VP 培养基(g/L):蛋白胨
7,葡萄糖 5,磷酸氢二钾 5,pH7.0,用于紫外诱变
后,筛选高产乙偶姻菌株。种子培养基(g/L):葡
萄糖 40,酵母粉 10,硫酸铵 1,K2HPO4 1,pH7.0。
发酵培养基(g/L):葡萄糖 100,酵母粉 5,蛋白胨
12,MnSO4 0.025,K2HPO4 3,硫酸镁 0.2,乙酸钠 5,
pH7.0。除特殊说明,所有培养均在 37℃条件下进行。
1.2 方法
1.2.1 产 2,3-丁二醇芽孢杆菌的筛选 将牛奶样品
80℃保温 20 min,系列稀释后涂布在 LB 平板上,分
离芽孢杆菌。将分离的单菌落点接在肌酸筛选平板
的下层培养基上,培养 48 h 后,倒入上层培养基,
约 30 min 后观察菌落颜色[6,7]。用接种针小心剥去
上层培养基,挑选红色较深的菌落[8],发酵培养 72 h,
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上清液中 2,3-丁二醇含量。
1.2.2 分 离 菌 株 的 分 子 鉴 定 提 取 菌 株 基 因 组
DNA[9], 以 此 作 为 模 板, 利 用 通 用 引 物 27F 和
1492R, 扩 增 分 离 菌 株 的 16S rRNA 基 因 片 段[10]。
PCR 产物经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将所得 DNA 序列
通过 BLAST 检索,在 GenBank 的已知序列中进行同
源性分析,确定与分离菌株同源程度最高的序列。
1.2.3 紫外诱变筛选高产 2,3-丁二醇菌株 过夜培
养分离菌株,菌液稀释后分别涂布在葡萄糖浓度为
0-250 g/L 的 LB 平板上,各浓度 3 个平行,确定分
离菌株葡萄糖耐受浓度。将分离菌株进行紫外诱变,
诱变后菌液稀释涂布于葡萄糖筛选平板上,黑布包
裹培养 24 h。选取直径较大的菌株接种到 MR-VP 培
养基中,分别取 18 h 和 36 h 的发酵液,通过肌酸比
色法计算乙偶姻产量[11]。筛选乙偶姻产量高的菌株
进行发酵培养,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 48 h 和 72 h 发
酵液中 2,3-丁二醇产量,筛选 2,3-丁二醇高产菌株。
1.2.4 pH 对 2,3-丁二醇产量的影响 调节培养基
酸碱度,分析发酵液 pH 与乳酸产量的关系。根据
酸碱度,将培养基分为 3 组 :第 1 组发酵液初始 pH
值为 7.0,发酵过程中不控制 pH 值 ;第 2 组发酵液
pH 值维持在 6.0 ;第 3 组发酵液 pH 值维持在 7.0,
发酵过程中每隔 3 h,利用盐酸或氢氧化钠,调节发
酵液的 pH 不变。试验在摇瓶中进行,两级种子培
养后,转接于 30 mL 发酵培养基,150 r/min 培养 30 h。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在 5 L 发酵罐中进行分批
补料发酵,装液量为 3 L,接种量为 5%,通气量为
2 vvm。高搅拌转速利于细胞的生长,然而 2,3-丁二
醇发酵是微好氧过程,不利于 2,3-丁二醇的积累[12],
因此采用两步搅拌转速法,前期为 400 r/min,14 h
后降低转速,为 200 r/min[13]。通过补加一定量的葡
萄糖,使残糖浓度维持在 15 g/L 左右。
1.2.5 残糖浓度对 2,3-丁二醇发酵的影响 底物浓
度对发酵过程具有显著影响,提高发酵液中残糖水
平,维持葡萄糖浓度为 20-30 g/L 时,可能有利于生
成 2,3-丁二醇[14]。为了确认这一猜测,在 5 L 发酵
罐上进行分批补料发酵,其它条件不变,残糖浓度
维持在 30 g/L,分析 2,3-丁二醇发酵水平的变化。
1.2.6 分析检测方法 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
OD600。将发酵液过滤后稀释 100 倍,采用生物传
感分析仪 SBA-40C 测定葡萄糖、乳酸浓度。采用
Aglient 7890A 气相色谱仪检测 2,3-丁二醇浓度,其
中 柱 子 型 号 :HP-INNOWax1909IN-213, 色 谱 条
件 :起始柱温 95℃保留 2 min ;然后以 6℃/min 升到
150℃,保留 0 min ;最后 100℃/min 升到 220℃,保
2014年第8期 161郭文逸等 :地衣芽孢杆菌高产 2,3-丁二醇菌株的选育和发酵研究
留 2 min;氮气、氢气和空气流速分别是 2、30 和 300
mL/min。进样口和氢气火焰检测器的温度是 260℃。
2 结果
2.1 产2,3-丁二醇的菌株筛选及鉴定
将 LB 平板上形成的菌落点接在肌酸平板上进
行分析,12 个菌落红色较深。将其发酵 48 h,测
量 2,3-BD 产量。结果(表 1)显示,菌株 127-7 产
2,3-丁二醇水平较高,为 48.2 g/L。利用 PCR 方法
扩增该菌株 16S rRNA 基因,测序后利用 NCBI 网站
的 BLAST 软件进行比对,发现菌株 127-7 与多株 B.
licheniformis 菌株高度同源,达到 99%-100%,因此
确定菌株 127-7 为地衣芽胞杆菌。将 16S rRNA 序列
上传至 GenBank,获得序列号为 KF935264。
表 1 分离菌株的 2,3-丁二醇产量
菌株 2,3-丁二醇(g/L) 菌株 2,3-丁二醇(g/L)
2-10 24.2 214 21.0
28-1 2.3 1014 9.2
85-2 12.1 1015 47.7
92-4 21.9 912 26.2
36-s 1.7 913 17.7
127-7 48.2 516 15.9
2.2 紫外诱变筛选高产2,3-丁二醇菌株
出发菌株 127-7 在葡萄糖浓度为 250 g/L 的 LB
平板上无菌落长出,此浓度作为筛选葡萄糖耐受菌
株的条件。绘制菌株 127-7 的紫外致死曲线,紫外
诱变时间为 30 s,致死率达到 87.1%。采用该条件,
对菌株 127-7 进行诱变,涂布在含有 250 g/L 葡萄糖
的筛选平板上,共得到 2 406 株突变子。
挑选菌落直径较大(>1.5 mm)的突变子 105
株,进行肌酸比色试验,分别取发酵 18 h 和 36 h 的
发酵液进行测定,分析乙偶姻含量。选取 10 株乙偶
姻含量高的菌株,进一步分析 2,3-丁二醇的产量。
48 h 发酵结果(图 1)显示,突变子 BL41、BL18、
BL16、BL37、BL35 和 BL21,它们 2,3-丁二醇产量
均高于出发菌株 127-7,占所挑选菌株的 60.0%。其
中,BL41 的 2,3-丁二醇产量比出发菌株高 41.1%,
转化率达到理论值的 60.5%。
2.3 pH对2,3-丁二醇产量的影响
乳酸是 2,3-丁二醇发酵过程中主要的副产物,
127-7* BL16 BL17 BL18 BL21 BL35 BL37 BL41 BL62 BL94 BL105
0
20
402
,3
-бҼ䞷⴨ሩӗ䟿 % 6080100120140
以菌株 127-7 产 2,3-丁二醇产量设定为 100%
图 1 高产 2,3-丁二醇突变株筛选
为了分析培养基酸碱度与菌株 BL41 产乳酸水平的
关系,进行了摇瓶试验。结果(表 2)显示,将发
酵过程 pH 始终控制在 7.0 时,生成大量乳酸(21.0
g/L);pH 始终在 6.0 时,乳酸产量则显著减少,30
h 后仅为 0 g/L ;培养基初始 pH 为 7.0,发酵过程中
不控制酸碱度,随着发酵的进行,pH 不断下降,乳
酸产量最终也为 0 g/L。
表 2 pH 对副产物乳酸的影响
时间(h)
乳酸(g/L)
A1) B2) C3)
6 5.0 1.0 1.0
9 8.0 1.0 2.0
12 13.0 3.0 3.0
24 21.0 3.0 0
30 21.0 0 0
1 :发酵过程中控制 pH7.0 ;2 :发酵过程中控制 pH6.0 ;3 :初始 pH7.0,
发酵过程中不控制酸碱度
所以在分批补料发酵中,选择发酵液初始 pH
值为 7.0,发酵过程中不控制酸碱度这一条件。结果
(图 2)显示,72 h 仅得到 3 g/L 的乳酸,2,3-丁二醇
的产量则达到 81.4 g/L。
2.4 残糖浓度对2,3-丁二醇产量的影响
葡萄糖浓度对 2,3-丁二醇发酵具有一定的影响。
图 2 显示,在葡萄糖浓度为 30 g/L 时 2,3-丁二醇产
率最高,为 1.9 g/L·h,而随着葡萄糖浓度降低,产
率也随之下降,推测发酵液中较低的葡萄糖浓度导
致葡萄糖利用缓慢,产率下降,周期延长。为了验
证这一假设,我们在分批补料发酵中,将残糖浓度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4年第8期162
氏菌和粘质沙雷氏菌[17]。因此,努力提高芽孢杆菌
生产 2,3-丁二醇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对 2,3-丁二醇发酵菌种的选育,主要
围绕着菌种的诱变筛选和基因工程的改造等[18]。本
研究使用紫外诱变育种,是菌种选育研究中最常采
用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并且安全[19]。有研究
表明提高菌株的耐糖性不仅可以提高 2,3-丁二醇产
量,还可以缩短发酵时间[20]。所以紫外诱变后,首
先进行耐高糖菌株的筛选。乙偶姻是 2,3-丁二醇的
前体物质,通过筛选乙偶姻高产菌株,进而得到 2,3-
丁二醇高产菌株,而采用肌酸比色法分离筛选高产
乙偶姻的菌株,大大减少了筛选的工作量。由此获
得突变株 BL41,通过摇瓶试验,2,3-丁二醇产量较
出发菌株 127-7 提高了 41.1%。
发酵过程中 pH 是代谢活动的综合指标,是发
酵过程中重要控制参数[21],在混和酸发酵过程中,
pH 对发酵产物组成的影响尤其显著,直接影响碳源
的代谢流向。碱性条件下,发酵有利于有机酸的形成,
从而导致 2,3-丁二醇合成量的减少。而酸性条件下,
2,3-丁二醇的合成量较碱性条件下有明显上升,有
机酸量则明显下降[22]。不同研究中,对培养基及发
酵过程中的 pH 值采取了不同控制策略,可能会对
2,3-丁二醇的产量产生影响[13,14]。而乳酸在 pH 为
7.0-8.0 是主要产物,在 pH5.0-6.5 时,2,3-丁二醇是
主要的产物[1]。本研究中,控制 pH 为 7.0 时产生大
量乳酸,而在 pH 为 6.0 和自然 pH 条件下,乳酸产
量则显著减少。在分批补料发酵条件下,发酵过程
中不控制 pH,副产物乳酸的产量很低,碳源更多地
流向 2,3-丁二醇途径,产量达到 81.4 g/L,显著地提
高了 2,3-丁二醇的生产效率。
采用不同的补料方式,对 2,3-丁二醇的产量会
产生不同的影响。针对菌株粘质沙雷氏菌 H30 的
研究发现,采用恒底物浓度发酵方式,高残糖浓度
(15-25 g/L)2,3-丁二醇的产量,高于低残糖浓度(5
g/L)[23]。以肺炎克雷伯氏菌 SDM 为生产菌株,发
现与脉冲补料、恒速补料和指数补料相比,将葡萄
糖浓度控制在 20-30 g/L 的恒底物浓度补料策略最为
有效[15]。而地衣芽孢杆菌 10-1-A,能够耐受高浓度
葡萄糖,在残糖浓度为 20-70 g/L 之间时,能够维持
2,3-丁二醇的较高产率[13]。本研究也发现,在分批
403632ᰦ䰤 h 2,3-бҼ䞷ˈң䞨ӗ䟿 g/L 2,3-бҼ䞷ӗ⦷ g/L·h 282420161284 44 48 52 56 60 64 68 72
100
㪑㨴㌆⎃ᓖ
2,3-бҼ䞷ӗ⦷ 2,3-бҼ䞷ӗ䟿ң䞨ӗ䟿
90
80
70
60
50
40
30
㪑㨴㌆⎃ᓖ g/L
20
10
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2.0
1.8
1.6
1.4
1.2
1.0
0.8
0.6
0.4
0.2
0.0
图 2 自然 pH 对 2,3-丁二醇产量的影响
维持在 30 g/L。结果(图 3)显示,2,3-丁二醇产量
在 46 h 时即达到最高,为 83.4 g/L,产率在 22 h 后
一直维持在 1.9 g/L·h 左右,发酵时间明显缩短。发
酵过程中,只有很低水平的乳酸产生。因此持续的
高水平产率导致发酵时间变短。
2622ᰦ䰤 h 2,3-бҼ䞷ˈң䞨ӗ䟿 g/L 2,3-бҼ䞷ӗ⦷ g/L·h 18141062 30 34 38 42 46
100
㪑㨴㌆⎃ᓖ
2,3-бҼ䞷ӗ⦷ 2,3-бҼ䞷ӗ䟿ң䞨ӗ䟿
90
80
70
60
50
40
30
㪑㨴㌆⎃ᓖ g/L
20
10
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2.0
1.8
1.6
1.4
1.2
1.0
0.8
0.6
0.4
0.2
0.0
图 3 残糖浓度对 2,3-丁二醇发酵的影响
3 讨论
地衣芽孢杆菌是常见的 2,3-丁二醇生产菌株,
它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认 定 为 GRAS(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菌株,由于其不具有致病性,可以安全的用
于大规模工业生产[13]。此外,地衣芽孢杆菌具有产
生淀粉酶和木聚糖酶的能力,可以利用农业废弃物
为原料发酵生产 2,3-丁二醇,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
本,而且不与人类争夺资源[16]。但从目前报道来看,
其生产能力普遍低于 2,3-丁二醇生产优势菌克雷伯
2014年第8期 163郭文逸等 :地衣芽孢杆菌高产 2,3-丁二醇菌株的选育和发酵研究
补料发酵中,将残糖浓度维持在 30 g/L 时,可以长
时间维持 2,3-丁二醇较高的产率,使发酵时间缩短
了 26 h,提高了生产效率。
4 结论
本研究从牛奶中分离到 1 株地衣芽孢杆菌,经
紫外诱变后,突变子 BL41 合成 2,3-丁二醇的能力
显著提高。进一步在 5 L 发酵罐中进行工艺优化,
发现不控制酸碱度,可以明显减少乳酸的水平,碳
源更多的流向 2,3-丁二醇合成途径。另外,提高残
糖浓度至 30 g/L,2,3-丁二醇产量几乎不变,但发酵
时间缩短 26 h。结果显示,地衣芽胞杆菌 BL41 可
以作为候选菌株,用于大规模生产 2,3-丁二醇。
参 考 文 献
[1]Wong CL, Yen HW, Lin CL, et al. Effects of pH and fermentation str-
ategies on 2, 3-butanediol production with an isolated Klebsiella sp.
Zmd30 strain[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4, 152 :169-176.
[2]宋源泉 , 许赟珍 , 李强 , 刘德华 . 2, 3-丁二醇的发酵生产[J].
化工进展 , 2011, 30(5):1069-1077.
[3] Celińska E, Grajek W. Biotechnological production of 2, 3-butanedi-
ol-Current state and prospects[J]. Biotechnology Advances, 2009,
27 :715-725.
[4]纪晓俊 , 聂志奎 , 黎志勇 , 等 . 生物制造 2, 3-丁二醇 :回顾与
展望[J]. 化学进展 , 2010, 22(12):2450-2461.
[5]张刚 , 杨光 , 李春 , 等 . 生物法生产 2, 3-丁二醇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08, 28(6):133-140.
[6]Westerfeld WW. A colorimetric determination of blood acetoin[J].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1945, 161(12):495-502.
[7] Vaughn R, Mitchell NB, Levine M. The Voges-Proskauer and methyl
red reactions in the coli-aerogenes group[J]. Journal, 1939, 31(6):
993-1001.
[8] Werkman CH. An improved technic for the Voges-Proskauer
test[J].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1930, 20(2):121-125.
[9] 李长林 , 吴建波 , 杨殿林 , 刘万华 . 转基因棉花根际土壤 DNA
的提取方法研究[J]. 微生物学通报 , 2007, 34(5):943-945.
[10]黄进勇 , 岳彩鹏 , 周伟 . 麦田土壤细菌群落 16S rDNA V3 片段
PCR 产物的 DGGE 分析[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7, 41(4):
396-400.
[11] 尹明浩 , 徐慧 , 程殿林 , 王勇 . 紫外诱变选育高产 3-羟基丁酮
枯草芽孢杆菌[J]. 中国酿造 , 2010, 4 :76-79.
[12] Ji XJ, Huang H, Du J, et al. Enhanced 2, 3-butanediol production
by Klebsiella oxytoca using a two-stage agitation speed control
strategy[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9, 100 :3410-3414.
[13] Li L, Zhang L, Li K, et al. A newly isolated Bacillus licheniformis
strain thermophilically produces 2, 3-butanediol, a platform and
fuel bio-chemical[J]. 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2013, 6 :123.
[14] Perego P, Converti A, Del Borghi M, et al. Effects of temperature,
inoculum size and starch hydrolyzate concentration on butanediol
production by Bacillus licheniformis[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3, 89 :125-131.
[15] Ma CQ, Wang AL, Qin JY, et al. Enhanced 2, 3-butanediol
production by Klebsiella pneumoniae SDM[J].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9, 82 :49-57.
[16] 林清 . 产 2, 3-丁二醇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及其发酵条件优化[D].
无锡 :江南大学 , 2011.
[17] Häβler T, Schieder D, Pfaller R, et al. Enhanced fed-batch
fermentation of 2, 3-butanediol by Paenibacillus polymyxa DSM
365[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2, 124 :237-244.
[18] 程小龙 . 产 2, 3-丁二醇的阴沟肠杆菌的复合诱变和发酵[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 2012.
[19] 王长远 , 罗梦晓 . 高产蛋白酶地衣芽孢杆菌株的紫外诱变[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 2012, 25(5):620-622.
[20] 杜军 , 纪晓俊 , 胡南 , 等 . 耐高糖高产 2, 3-丁二醇产酸克雷伯氏
杆菌的选育[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08, 28(6):89-92.
[21] Biebl H, Zeng AP, Menzel K, et al. Fermentation of glycerol to 1,
3-propanediol and 2, 3-butanediol by Klebsiella pneumoniae[J].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1998, 50 :24-29.
[22] 张燎原 . 粘质沙雷氏菌发酵生产 2, 3-丁二醇及其代谢调控研
究[D].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 , 2010.
[23] Zhang LY, Yang Y, Sun J, et al.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2, 3-butan-
ediol by a mutagenized strain of Serratia marcescens H30[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0, 101 :1961-1967.
(责任编辑 马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