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Safety Assessmen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Agro-Products

转基因农产品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全 文 :·特约综述· 2015, 31(4):17-24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转基因农产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
组构成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由其生产、加
工而成的粮食、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饲料等。近年来,
随着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转基因作物的种
类和数量不断增多,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
增加。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
统计,2014 年全球 28 个国家 1 800 万农民选择种植
收稿日期 :2015-02-0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00776),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14ZX08011-005)
作者简介 :邢福国,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 :转基因农产品安全评价 ;E-mail :xingfuguo@caas.cn
通讯作者 :刘阳,男,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 :农产品真菌毒素防控和脱毒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转基因农产品安全评价 ;E-mail :
liuyang01@caas.cn
转基因农产品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邢福国  滑慧娟  刘阳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
摘 要 : 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和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以及提高粮食营养和加工品质的主
要手段。随着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生产进程不断推进,转基因农产品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但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仍受到怀疑,
引起了民众的高度关注。就转基因农产品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食用安全性评价、加工安全性评价和饲用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和国
内外研究进展分别概述,并多角度探讨了转基因农产品安全性评价的关键问题,包括新型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评价、转基因农
产品的食用安全标准化等,以期使民众科学地认知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并为转基因农产品安全性评价标准体系的建设提供科
学依据和支撑。
关键词 : 转基因农产品 ;安全性评价 ;食用安全性 ;加工安全性 ;饲用安全性
DOI :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5.03.010
The Safety Assessmen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Agro-Products
Xing Fuguo Hua Huijuan Liu Yang
(Institute of Agro-Products Proces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Agro-Products
Processing,Ministry of Agriculture,Beijing 100193)
Abstract: Transgenic bio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main solution to food shortage,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mproving
of food nutrition and processing properti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ransgenic biotechnology. With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transgenic
crops is continuously promoted, the species and amount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GM)agro-products have rapidly increased.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public concerns about the safety of GM agro-products. In this paper, the necessity of safety assessment of GM agro-products,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es of food safety assessment, food processing safety assessment and feed safety assessment are reviewed. Also, the key issues
of transgenic food safety evaluation, including food safety assessment of new types of transgenic agro-products and safety standardization of GM
agro-products, are discusse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t would make the public scientifically understand safety of GM agro-products,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and support for the foundation of criterion system for safety assessment of GM agro-products.
Key words: genetically modified agro-products ;safety assessment ;food safety ;food processing safety ;feed safety
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由 1996 年的 170
万 hm2 急剧增加到 1.81 亿 hm2,增长了 100 倍以上。
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用于食品、食品添加剂或饲
料的生产加工,其转基因成分也已直接或间接地进
入了人们的食物链。转基因作物虽然在促进粮食增
产、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劳动强度、减轻贫困和饥饿、
减少农业环境污染等几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效益,为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5,Vol.31,No.418
保障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作出了贡献,
但是,由于普通民众对转基因技术的不了解,对转
基因作物及其加工产品(食品、饲料等)的安全性
产生了怀疑和担忧。
本文着重论述转基因农产品安全评价的必要性、
食用安全性、加工安全性和饲用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和研究进展。
1 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及其评价必要性
自从转基因作物问世以来,人们对转基因农产
品的安全性就一直存在担忧,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转基因农产品的营养安全性。转基因动
植物中引入的新基因,可能导致原已存在受体基因
的失活或表达变化,改变现有营养成分或者产生新
的成分,影响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人类的膳食平衡,
例如,新鲜的转基因番茄可以储藏数周,但其营养
价值较低[1]。
第二,转基因农产品的毒性。转基因农产品中
含有的杀虫蛋白、蛋白酶抑制剂等,以及由于外源
基因引入使得某些沉默基因表达产生有毒物质,可
能会对人畜健康造成毒性伤害。
第三,转基因农产品的潜在致敏性。转基因动
植物中引入的新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能具有潜在致
敏性,从而引起过敏人群的过敏反应[2,3]。
第四,转基因农产品中外源基因的水平转移。
转基因农产品中的外源基因可能会发生基因水平转
移和重组 DNA,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
由于转基因农产品存在上述潜在危害,所以在
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的研发和政府审批过程中,必
须对转基因农产品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我国政
府高度重视转基因农产品安全,早在 2001 年,我国
就颁布实施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要
求在我国境内种植和销售的转基因农产品都要开展
安全评价,并制定了相应的转基因农产品安全评价
指南,安全评价的内容和指标均等于或高于国际法
规。转基因农产品安全性评价一般应遵循个案分析
原则和实质等同性原则[4]。
2 转基因农产品食用安全性评价
目前,转基因农产品食用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主要包括 :关键成分分析和营养学评价、新表达蛋
白和全食品的毒理学评价、致敏性评价和免疫安全
性评价,并结合期望效应和非期望效应进行综合性
评价。
2.1 转基因农产品的关键成分分析和营养学评价
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就在于它为人类提供生存必
须的能量和各类营养物质,因此对转基因农产品营
养成分的分析是转基因农产品食用安全性评价的重
要组成部分。评价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淀
粉、纤维素、脂肪、脂肪酸、氨基酸、矿物质、维
生素等营养素,棉酚、硫代葡萄糖、芥酸等天然毒
素及有害物质,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大豆凝集素、
大豆寡糖、玉米植酸、油菜籽单宁等抗营养因子,
以及其他固有成分和非预期成分。转基因农产品的
关键成分分析和营养安全性评价主要依据实质等同
性原则。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已经研究了转基
因大豆、玉米、水稻等转基因农产品的营养组成、
含量及其营养价值,结果发现这些转基因作物与其
亲本的主要营养成分无明显差异,均具有实质等同
性[5-7]。国际上批准生产的转基因农产品和我国颁
发安全证书的转 Bt 基因水稻和转植酸酶玉米都经过
了系统的营养学评价,试验数据都证明了与非转基
因农产品具有等同的营养功效。
2.2 转基因农产品的毒理学评价
转基因农产品的毒理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外源基因表达产物和外源基因导入可能产生的
毒素[8]毒理学评价 ;二是转基因农产品的全食品毒
理学评价。
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评价一般按照传统化学物
质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对外源基因表达蛋白的安全
评价一般有 3 项指标 :一是通过与国际权威大型公
共数据库中已知毒蛋白质和抗营养因子(如蛋白酶
抑制剂、植物凝集素等)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
分析是否具有潜在毒性 ;二是加热条件下检测分析
外源基因表达蛋白质的稳定性,通过体外模拟胃液
实验分析蛋白质消化稳定性 ;三是外源基因表达蛋
白的急性经口毒性实验。
转基因农产品的全食品毒理学评价,主要是进
行大鼠 90 d 喂养实验,根据个案分析原则,必要时
进行大鼠慢性毒性、生殖毒性及其他动物喂养实验。
2015,31(4) 19邢福国等:转基因农产品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Sakamoto 等[9]用转基因大豆饲喂大鼠 104 周,观察
大鼠生长、血清指标,发现长期饲喂转基因大豆并
未对大鼠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Zhou 等[10]用转基
因大米喂养大鼠 90 d,大鼠未出现不良反应,证明
其与传统大米同样安全营养。
国际和国内批准生产和颁发安全证书的转基因
农产品经外源基因表达产物和转基因全食品毒理学
评价,证明食用转基因大豆、玉米、大米等与非转
基因对照同样不具有毒理学意义上的安全风险。
2.3 转基因农产品的致敏性评价
致敏性不是转基因农产品所独有的,但是由于
转基因技术打破了自然界中物种间的遗传物质不能
相互转移的生物屏障,为防范由转基因技术造成的
物种间过敏基因的转移,对外源基因表达产物进行
致敏性评价是转基因农产品安全评价的必须环节。
目前,世界各国均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推荐的转基因农产品过敏分析原则和程序,主要从
以下几个方面评价转基因农产品的致敏性 :
一是外源基因是否来源于含有过敏原的生物,
外源基因是否编码致敏原。二是通过与国际权威大
型 在 线 致 敏 原 数 据 库(www.allergenonline.com) 中
的过敏原进行比较分析是否具有同源性,其中包括
1 700 余种致敏原的氨基酸序列。中国农业大学食品
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建成了中国食物过敏原数据库,
其中包含 1 498 条已知过敏原记录,数据库发布在
http ://175.102.8.19 :8001/site/index[11]。 三 是 对 于
供体含有致敏原的,或新蛋白质与已知过敏原具有
序列同源性的,应进行与已知致敏原为抗体的血清
实验,即特异血清筛选实验[12]。四是体外模拟胃液
蛋白消化稳定性试验分析。五是通过动物模型评估
外源基因表达蛋白的致敏性。最常用的致敏动物模
型有 C3H/HeJ 小鼠[13] 和 BN 大鼠[14,15],其中 BN
大鼠最适合作为转基因农产品蛋白致敏性评价的动
物模型[16,17]。六是对于受体含有致敏原的,应对致
敏原成分含量进行检测分析。
2.4 转基因农产品的免疫安全性评价
机体对外来化学物的免疫反应要远早于组织、
器官出现明确的病理损害之前,因此免疫安全性评
价是评价外来化合物毒性的敏感指标[2],成为科学
家研究转基因农产品安全性的热点之一 ;其主要内
容有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器官指数分析、常规非
特异性免疫分析、特异性体液免疫、特异性细胞免
疫、肠道黏膜免疫分析等[18]。Hammond 等[19,20]以
大鼠为实验动物,研究了两种转基因玉米对大鼠器
官(肾上腺、肝脏、肾脏、脾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未发现大鼠器官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邢福国等[21]
以小鼠为实验动物,研究了转 Cry1Ac/Sck 基因大米
对免疫器官指数、血常规、白细胞分类、血液淋巴
细胞亚群、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血清抗体滴度等
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转 Cry1Ac/Sck 基因大米
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与非转基因亲本大米基本相
同,未对小鼠免疫功能产生不良影响。Zhou 等[22]
发现重组人乳铁蛋白(rhlF)与已知的牛乳过敏原氨
基酸序列的相似度高达 71.4%,而且未发现 rhLF 与
鸡蛋、牛奶过敏患者血清中的 IgE 发生特异性免疫
结合。所以推测 rhLF 的潜在致敏性很低,可以添加
到食品中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Teshima 等[23]评价
转 Cry9C 基因玉米 CBH351 对 BA 大鼠和 B10A 小鼠
免疫系统的影响发现,转基因组和非转基因组的生
长指标、饲料利用率、免疫器官组织学观察均没有
显著差异,大鼠和小鼠血清中均未检测出 Cry9C 蛋
白特异性的 IgE 和 IgA 抗体。含 50% 转基因玉米饲
料饲喂的 BN 大鼠血清中,Cry9C 蛋白特异性的 IgG
和 IgG1 抗体轻微升高,而在含 5% 转基因玉米饲料
饲喂的 BN 大鼠血清中未检出 Cry9C 蛋白特异性的
IgG 和 IgG1 抗体,表明转基因玉米对大鼠和小鼠没
有免疫毒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农产品均
未对实验动物的免疫系统造成显著影响,转基因农
产品与非转基因农产品对照在免疫毒理学方面的评
价具有实质等同性,但是根据个案分析原则,针对
不同转基因农产品需要根据转入基因及表达产物的
性质开展免疫安全性评价。
2.5 转基因农产品的非预期效应
非预期效应是指通过转基因技术把新基因插入
生物体时,除了目的基因外由其他基因插入产生的
某种没有预料到的效应,在表型、反应和成分上与
非转基因亲本呈现出的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据此,
非预期效应可分为“可预料的非预期效应”和“不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5,Vol.31,No.420
可预料的非预期效应”。非预期效应的产生由以下几
种机制引起:(1)外源基因插入内源基因的“阅读框”,
使内源基因的核酸序列破坏无法有效表达 ;(2)外
源基因插入内源基因调控元件的“功能区”,使调控
基因功能改变,导致受其调控的内源基因不能有效
表达;(3)外源基因插入基因组的某个“敏感域”内,
使原本“沉默”的内源基因被“激活”而高效表达;(4)
外源基因的转录或表达产物能够诱导或抑制内源基
因表达,直接或间接使这些内源基因的表达发生质
或量的变化 ;(5)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是植物细胞
某一代谢途径的诱导或抑制因子,从而调节植物主
要和次级代谢产物的量。这五种可能机制都将会产
生非预期效应,并可能产生有潜在毒性产物[2,24]。
非预期效应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转录组学、蛋
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25]。转录组学是研究非预期效
应应用最广泛的技术[26],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中
基因转录情况及转录调控规律,Cheng 等[27]研究了
温室种植的转 CP4-epsps 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对照三
叶期幼苗叶子的基因表达谱发现,在 37 583 个基因
中,两个转基因株系 2601R 和 PS46RR 与非转基因
大豆品系 OAC Bayfield 相比,差异表达基因个数分
别为 44 个和 109 个 ;与非转基因品系 S03-W4 相比,
差异表达基因个数分别为 248 和 290 个 ;然而,非
转基因大豆品系 Mandarin 与其他 5 个品系相比,差
异表达基因个数超过 1 000 个,是任何组合间差异
的两倍多。表明在转录组学水平上,常规大豆品系
间基因表达差异水平要显著高于转基因大豆与非转
基因对照间的差异。Coll 等[28]应用微阵列技术研
究自然变异对转基因玉米 MON810 及其对照品系转
录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与非转基因对
照之间表达差异的转录序列只占分析序列的 0.14%,
而常规育种、施肥方式、转基因对转录序列变异的
贡献分别占 37.4%、31.9%、9.7%。可见,自然变异
对玉米转录组有较大的影响,而基因转化的影响较
小。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完善了其他组学的方法,是
高分辨双向电泳分离组织蛋白质、图像分析帮助比
较分离结果和质谱确定感兴趣蛋白质的性质三大技
术的融合。Coll 等[29]发现转基因玉米 MON810 与
其对照株系的籽粒蛋白质组几乎一致,只有几个蛋
白质点有 1-1.8 倍的变化,表明转基因玉米与其非
转基因对照具有实质等同性。Wang 等[30]应用蛋白
质组学技术研究了基因插入和生长环境对转基因水
稻的影响发现,不同地点种植的非转基因水稻亲本
对照有 21 种蛋白质表达量不同,而在相同地点种植
的转基因水稻与非转基因亲本有 20-22 种蛋白质水
平发生上调或下调,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和常规水
稻在营养成分具有实质等同性,而且环境条件对水
稻蛋白质组变异的影响并不比单基因插入的影响小。
Xue 等[31]比较了携带 Bt 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
(PEPC)转基因的两个水稻品系与其非转基因对照
的蛋白质组图谱,两个转基因水稻株系中的 1,6-二
磷酸果糖醛缩酶表达量均增加,转 Bt 基因水稻中 5-
甲基四氢叶酸三谷氨酸-高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表达
量升高,柠檬酸裂合酶表达量下调 ;转 pepc 基因水
稻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 B2-1 和丝氨酸蛋白酶抑
制剂 Z2B 表达量增加。代谢组学以生物系统中的代
谢产物为分析对象,采用高通量、高灵敏度的现代
仪器分析技术,对代谢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Kim 等[32]比较转基因水稻与非转基因对照的 52 种
极性化合物发现,二者代谢物图谱基本等同 ;Zhou
等[33]研究抗虫水稻的代谢轮廓谱发现,组织培养
对转基因水稻的代谢物轮廓谱的改变比基因插入的
影响更显著 ;Chang 等[34]对转双价抗虫基因稻米代
谢图谱的研究发现环境引起代谢物的变化比转基因
的影响更显著。
3 转基因农产品加工安全性评价
农产品加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物理
变化(机械处理、高压和高温)、化学变化(酸和
碱)和生物反应(发酵和酶促反应)等多种复杂的
反应[35]。王林等[36-38]发现干热和湿热处理对内、
外源基因均具有显著的降解作用,且湿热处理的降
解作用更强。Ballari 等[39]研究发现高压灭菌和紫
外辐射处理对转基因食品中 DNA 的降解作用很强。
Fernandes 等[40]研究发现发酵和焙烤过程都会导致
转基因玉米 DNA 的降解。张伟和邢福国等[41-43]研
究发现米饭和米粉的加工对外源基因的降解作用较
小 ;米果加工过程中,油炸处理对各基因的降解最
严重;其次是微波、焙烤;与其他 3 种加工工艺相比,
米酒加工过程对内、外源基因的降解效果最为显著。
2015,31(4) 21邢福国等:转基因农产品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各种农产品加工过程都会对转基因农产品内、外源
基因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作用,从而大大降低了水平
转移完整功能基因的风险,提高转基因农产品的安
全性。
4 转基因农产品饲用安全性评价
我国是全球饲料生产第一大国,占全球饲料产
量的 20% 左右,2014 年我国饲料产量为 1.93 亿吨。
饲料蛋白的主要来源是豆粕,而国内豆粕饲料的原
材料主要是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地进口的转
基因大豆,2014 年我国进口转基因大豆 7 017 万 t,
转基因豆粕产量超过 5 600 万 t。我国每年还要进口
部分转基因豆粕和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棉籽粕和油
菜粕,也都是直接用于饲料生产,因此,我国畜禽
饲料基本上都含有转基因成分,开展转基因农产品
饲用安全性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转基因农产品饲用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
营养学评价、免疫安全性评价、动物肠道微生态安
全性评价、外源基因和蛋白残留安全性评价等。秦
海峰、徐志远等[44-46]以 Cry1Ac/Sck 基因糙米作为
肉仔鸡和鲤鱼日粮原料评价了其饲用安全性,结果
表明饲喂转基因糙米对肉仔鸡和鲤鱼营养性能、免
疫性能、肠道微生物区系等均未产生不良影响,是
安全的,转基因糙米中的外源基因及其表达蛋白在
肉仔鸡和鲤鱼的器官、肌肉、肠道和粪便中未检出。
以转基因农产品作为动物日粮原料,在养殖期内未
发现对动物生长和屠宰性能、免疫性能、肠道微生
物菌群等指标造成不良影响,外源基因及其表达蛋
白也没有发生转移和累积,是安全的。
5 新型转基因农产品安全性评价
近年来,以药用、工业用及复合性状为代表的
新一代转基因植物成为转基因技术开发和研究的热
点。利用转基因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能够大量生产
优质外源药用蛋白,如疫苗、人血清蛋白、抗体、
酶和多肽等[47],目前有 30 多种源自转基因植物的
医药产品已处于临床实验,其中 9 种已进入市场销
售[48]。在这类转基因植物快速发展的同时,其食用
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的建立却明显滞后。到目前为
止,对于药用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一般是按照
临床医学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对于工业用转基因植
物还没有建立其食用安全性评价体系,可是在存放
或者使用的过程中,有掺入食品及动物饲料中的可
能性,因此建立工业用转基因植物的食用安全性评
价技术体系势在必行。
针对药用和工业用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可对
其外源蛋白与全食品进行包括营养、毒理、过敏、
免疫在内的综合食用安全评价。着重通过毒理学评
价手段,评估非食用目的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在食
物链中的最大无作用剂量及允许存在阈值,并进行
非食用目的转基因植物的代谢标志物筛选,为转基
因农产品预警体系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撑。药用植物
的外源蛋白质可能涉及到特殊用途过敏来源蛋白质
或具有特殊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如疫苗),因此在过
敏和免疫评价中需结合其用途综合考虑。与此同时,
工业用转基因植物的外源蛋白可能涉及耐热、抗消
化类的蛋白质,需要结合其预期用途与其他评价结
果综合考虑。
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有多个基因转入,基因之
间可能存在非关联、关联、代谢等相互作用关系,
引起的非期望效应可能更为显著。所以,对复合性
状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应将重点放在转入基因
的相互作用方面,对其进行外源蛋白与植物全食品
的食用安全综合评价。还应关注由性状叠加造成的
外源蛋白摄入量增加,以及对植物体内主要营养成
分的营养平衡与营养功能的影响,并利用代谢组学
与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实验动物体内代谢成分的非
期望效应[49]。
随着以药用、工业用及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为
代表的新一代转基因作物的迅猛发展,建立适用于
药用、工业用及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的安全评价技
术体系是今后该研究领域的必然发展趋势,这必将
有力推进我国乃至全球转基因技术的健康发展。
6 转基因农产品食用安全性标准体系的建立
随着对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性研究的深度和广
度的不断拓展,科学界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食用安
全问题有了更加全面和理性地认识。为防范农业转
基因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或者潜在风险,各相关
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专门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及
产品食用安全的管理法规。但迄今仍然缺乏较为统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5,Vol.31,No.422
一、规范的标准体系,来规定农业转基因生物的食
用安全性要求与评价的标准。每个国家以及不同的
评价方案都有不同的标准,还在沿用每评价一个个
案独立制定一个评价方案的方法。为了更好地适应
全球农业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生产和贸易快速发展
的要求,各相关的国际组织和国家都在致力于不断
充实和完善农业转基因生物及产品食用安全性的评
价程序和方法,积极推进标准国际化的进程。
目 前, 从 事 转 基 因 生 物 食 用 安 全 标 准 国 际
化 的 组 织, 主 要 是 国 际 食 品 法 典 委 员 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负责制定国际通用
的食品标准、食品加工指南和相关视频生产操作手
册等。已经发布的转基因相关食用安全检测指南(标
准)有《现代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风险评估原则》、《重
组 DNA 植物及其食品安全性检测指南》以及《重组
DNA 微生物及其食品安全性检测指南》。经过多年
的努力和发展,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标准体系
也已初步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颁布了《农
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
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
理条例》等标准条例[50],安全评价的内容和指标均
等于或高于国际法规。
7 展望
2004-2014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十一
连增”,但是,人口、资源、生态问题突出,粮食
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在耕地只会减少不会增加的情
况下,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必须依
靠科技创新,提高粮食单产,加大力量开展作物育
种研究。转基因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是一脉相
承的,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是
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将两者紧密结合,
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农产品品种改良的效率。
我国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都十分重视食品安全,为
了维护人民身体健康,针对转基因农产品安全性问
题,更是制定了一系列的转基因农产品安全评价、
审批、标识管理制度,安全评价指标、审批程序等
方面的要求均等于或高于国际法规。但是随着转基
因技术的迅速发展,转基因农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急
剧增多,如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逐渐增多,在其安
全评价方面,应根据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家综合实力
等多方面因素,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转基因农产品
产业发展和安全管理办法,加强农产品安全的科学
技术研究,逐步完善转基因农产品安全评价技术、
标准和规程,用科学的安全评价手段有效地保障转
基因农产品的质量,更加有力推进我国乃至全球转
基因技术的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董宏 . 当今转基因食品的问题[J]. 生物技术 , 2013, 10 :13.
[2] 宋欢 , 王坤立 , 许文涛 , 等 .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研究进
展[J]. 食品科学 , 2014, 35(15):295-303.
[3] 王中凤 . 转基因食品相对安全性分析[J]. 中国食品工业 ,
2007, 1 :43-44.
[4] 魏益民 . 食品安全学导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2009.
[5] 左娇 , 郭运玲 , 孔华 , 等 . 转基因玉米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J].
玉米科学 , 2014, 22(1):73-78.
[6] 曹正辉 , 王占彬 , 顾宪红 , 等 . 转基因水稻饲用安全性评价的
研究进展[J].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 2013, 40(11):88-92.
[7] 王铭 . 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研究现状[J]. 黑龙江气象 , 2014,
31(3):26-27.
[8] 王南 .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J]. 园艺与种苗 , 2014(7):
51-53.
[9] Jiao Z, Si XX, Li GK, et al. Unintended compositional changes in
transgenic rice seeds(Oryza sativa L.)studied by spectral and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coupled with chemometrics method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0, 58(3):1746-
1754.
[10] Zhou X, Dong Y, Xiao X, et al. A- 90 day toxicology study of high-
amylose transgenic rice grain in Sprague Dawley rats[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11, 49(12):3112-3118.
[11] 郭明璋 , 许文涛 , 罗云波 , 等 . 中国食物过敏原数据库的建
立与应用[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4, 9(5):2948-
2952.
[12] FAO/WHO. Evaluation of allergenici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R]. Rome :FAO, 2001.
[13] 孙拿拿 , 张馨 , 崔文明 , 等 . 食品致敏性评价啮齿类动物模型
研究 -C3H/HeJ 小鼠动物模型[J]. 卫生研究 , 2010, 39(3):
310- 312.
[14] Xu DJ, Ning L, Yong NW, et al. Studies on BN rats model to
2015,31(4) 23邢福国等:转基因农产品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allergenicity of proteins from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5, 11
(34):5381-5384.
[15] Cao S, He X, Xu W, et al. Potential allergenicity research of Cry1C
protein from genetically modified rice[J]. 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2012, 63(2):181-187.
[16] Dearman RJ, Kimber I. Determination of protein allergenicity :
studies in mice[J]. Toxicology Letters, 2001, 120 :181-186.
[17] 向钱 , 贾旭东 , 王伟 , 等 . BN 大鼠致敏动物模型研究[J]. 中
国食品卫生杂志 , 2008, 20(5):393-396.
[18] 陈飞 , 刘阳 , 邢福国 . 转基因食品的免疫安全性评价[J]. 食
品科学 , 2012, 33(9):296-300.
[19] Hammond B, Duder R, Lemen J, et al. Results of a 13 week
safety assurance study with rats fed grain from glyphosate tolerant
corn[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04, 42 :1003-1014.
[20] Hammond B, Lemen J, Duder R, et al. Results of 90-day safety
assurance study with rats fed grain from corn rootworm-protected
com[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06, 44 :147-160.
[21] 邢福国 , 刘阳 , 秦海峰 , 等 . 转 Cry1Ac/Sck 基因大米的免疫毒
理学评价[J]. 核农学报 , 2012, 26(6):906-910.
[22] Zhou C, Wang J, et al. Allergenicity assessment of a genetically
modifiled protein recombinant human lactoferrin[J]. Allergy
Therapy, 2013(13):1-6.
[23] Teshima R, Watanabe T, Okunuki H, et al. Effect of subchronic
feeding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orn(CBH351)on immune system
in BN rats and B10A mice[J]. Journal of the Food Hygienic
Society of Japan, 2002, 43 :273-279.
[24] 张焕春 , 陈笑芸 , 汪小福 , 等 . 转基因作物的非预期效应及其
检测[J]. 浙江农业学报 , 2012, 24(1):125-132.
[25] 赵艳 , 李燕燕 . 组学技术评价转基因农作物的非预期效应[J].
遗传 , 2013, 35(12):1360-1367.
[26] Lockhart DJ, Winzeler EA. Genomics, gene expression and DNA
arrays[J]. Nature, 2000, 405(6788):827-836.
[27] Cheng KC, Beaulieu J, Iquira E, et al. Effect of transgenes on global
gene expression in soybean is within the natural range of variation
of conventional cultivars[J]. Food Chemistry, 2008, 56(9):
3057-3067.
[28] Coll A, Nadal A, Collado R, et al. Natural variation explains most
transcriptomic changes among maize plants of MON810 and
comparable non-GM varieties subjected to two N-fertilization
farming practices[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2010, 73(3):
349-362.
[29] Coll A, Nadal A, Rossignol M, et al. Proteomic analysis of MON810
and comparable non-GM maize varieties grown in agricultural
fields[J]. Transgenic Research, 2011, 20(4):939-949.
[30] Wang Y, Xu WT, Zhao WW,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roteomic and nutritional composition of transgenic rice seeds
with Cry1ab/ac genes and their non-transgenic counterparts[J].
Cereal Science, 2012, 55(2):226-233.
[31] Xue K, Yang J, Liu B, et al. The integrated risk assessment
of transgenic rice Oryza sativa :A comparative proteomics
approach[J]. Food Chemistry, 2012, 135(1):314-318.
[32] Kim JK, Park SY, Lee SM, et al. Unintended polar metabolite
profiling of carotenoid-biofortified transgenic rice reveals
substantial equivalence to its non-transgenic counterpart[J].
Plant Biotechnology Reports, 2013, 7(1):121-128.
[33] Zhou J, Zhang L, Li X, et al. Metabolic profiling of transgenic rice
progeny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the effects
of gene insertion, tissue culture and breeding[J]. Metabolomics,
2012, 8(4):529-539.
[34] Chang YW, Zhao CX, Zhu Z, et al. Metabolic profiling based on
LC/MS to evaluate unintended effects of transgenic rice with cry1Ac
and sck genes[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2012, 78(45):
477-487.
[35] Gryson N. Effect of food processing on plant DNA degradation
and PCR-based GMO analysis :a review[J].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10, 396(6):2003-2022.
[36] 王林 , 韩飞 , 李爱科 , 等 . 不同加工工艺对大豆转基因成分及
调控元件的影响[J]. 大豆科学 , 2011, 30(1):136-140.
[37] 王林 , 韩飞 , 李爱科 , 等 . 粉碎和膨化工艺对大豆转基因成分
及调控元件的影响[J]. 粮油食品科技 , 2011, 19(2):9-11.
[38] 王林 , 韩飞 , 李爱科 , 等 . 干热加工工艺对大豆转基因成分及
调控元件的影响[J]. 食品科学 , 2011, 32(13):229-233.
[39] Ballari RV, Martin A. Assessment of DNA degradation induced
by thermal and UV radiation processing :Implications for
quantific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J]. Food
Chemistry, 2013, 141(3):2130-2136.
[40] Fernandes TJ, Oliveira M, Mafra I. Tracing transgenic maize
as affected by bread making process and raw material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traditional maize bread, broa[J]. Food Chemistry,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5,Vol.31,No.424
2013, 138(1):687-692.
[41] Zhang W, Xing F, Selvaraj JN, et al. Comparison of DNA extraction
methods for GM rice and GM rice-derived food products[J].
Journal of Food Biochemistry, 2014, 38 :388-396.
[42] Zhang W, Xing F, Selvaraj JN, et al. Degradation of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gene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rice with Cry1Ab
during food processing[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14, 79(5):
T1055-T1065.
[43] Xing F, Zhang W, Selvaraj JN, et al. DNA degradation in
genetically modified rice with Cry1Ab by food processing methods :
Implications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J]. Food Chemistry, 2015, 174 :132-138.
[44] 秦海峰 , 刘阳 , 邢福国 . 转 Cry1Ac/sck 基因糙米作为肉仔鸡日
粮原料的营养安全性[J]. 华北农学报 , 2011, 26(5):135-
140.
[45] 秦海峰 , 刘阳 , 邢福国 , 等 . 转 Cry1Ac/Sck 基因糙米作为肉
仔鸡日粮原料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28(14):27-31.
[46] 徐志远 , 刘阳 , 邢福国 , 等 . 转 Cry1Ac/sck 基因糙米作鲤鱼日
粮原料营养学评价[J]. 粮食与饲料工业 , 2011, (7):57-60.
[47] Obembe OO, Popoola JO, Leelavathi S, et al. Advances in plant
molecular framing[J]. Biotechnology Advances, 2011, 29(2):
210-222.
[48] Chatorvedi P, Chowdhary A. Plant derived vaccine :a review[J/
OL]. (2014-02-22)[2014-03-27]. http://www. grin. com/en/e-
book/269489/plant-derived-vaccine.
[49] 梅晓宏 , 许文涛 , 贺晓云 , 等 . 新型转基因植物及其食用安
全性评价对策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 2013, 34(5):308-
312.
[50] 沈平 , 黄昆仑 , 厉建萌 , 等 . 国际转基因生物食用安全检测及
其标准化[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
2010 :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