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技术与方法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8期
藻类原生质体融合和细胞杂交技术
张伟伟 任丽丽 张韩杰
(滨州学院生命科学系,滨州 256603)
摘 要: 细胞融合技术是一项迅速发展的细胞工程技术, 是细胞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自 20世纪 80年代开始,细
胞融合技术开始应用于藻类原生质体融合,至今已在多种藻类中开展了细胞融合及杂种培育试验。综述了在藻类细胞融合
技术中常用的方法: 化学融合法、电融合法、激光融合法, 以及在藻类细胞融合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对目前在藻类细胞融合
研究中的困难进行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 藻类 原生质体融合 细胞融合 细胞杂交 技术
The Techniques of Protoplast Fusion and CellHybridization in A lgae
ZhangW eiw ei Ren L ili ZhangH anjie
(Life SciencesD epar tment of Binzhou College, B inzhou 256603)
Abstrac:t Cell fusion is the techn ique deve loping rapidly and the important conten t in ce ll eng ineer ing. S ince 1980 s, the tech
n ique o f cell fus ion app lied in a lgae. So far the exper im ents of ce ll fusion and crossbreed in various k inds algae. The m ethods includ ing
chem ica lm ethods, e lec trical m ethods and laserm ethods, advances in algaew ere rev iewed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prob lem in the re
search of a lg ae s ce ll fusion w ere also in troduced br ie fly.
Key words: A lgae P ro top last fusion C ell fus ion Ce ll hybridization Technique
收稿日期: 20100318
基金项目:滨州学院教学研究立项课题 ( BZXY JY200829)
作者简介:张伟伟,女,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分子细胞遗传; Em ai:l ww zhang1225@ 163. com
细胞融合技术是近 20多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
一项新兴细胞工程技术。所谓细胞融合 ( cell fu
sion)就是指在外力 (诱导剂或物理因素 )的作用下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源 (种, 属间 )细胞或原生质体
相互接触,从而发生膜融合、胞质融合和核融合并形
成杂种细胞的现象。细胞融合又称为细胞杂交,如
取材为体细胞则称体细胞杂交 [ 1 ]。细胞融合可以
分为两种:自发细胞融合和人工诱导细胞融合。自
发细胞融合在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就是被子植物的双
受精现象,但这种融合仅限于同一物种内。人工诱
导的细胞融合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把不同种生物
的单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这个融合后的细胞可
以培养成为新的物种、品系或成为新的细胞工程产
品。这个新的杂种细胞得到了来自两个细胞的遗传
物质 (包括细胞核的染色体组合和核外基因 ) , 具有
新的遗传或生物学特性。人工诱导的细胞融合在
20世纪 60年代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发展起来, 由于
它不仅能产生同种细胞间的融合而且也能产生种间
以及门间细胞的融合,因此人工诱导的细胞融合技
术作为细胞工程的核心基础技术之一,为细胞的起
源、核质关系、肌肉骨骼胎盘的发育 [ 2]、肿瘤发生、
干细胞介导的组织再生等理论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
力的手段 [ 3] , 而且在生产实践上还有重要的应用价
值,如目前在新品种的培育、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4, 5 ]、
疾病的治疗和性状的改良、潜伏病毒的研究等方面已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03年, 在 !神州 ∀四号飞行试验中, 我国科学
家进行了微重力条件下植物细胞融合试验, 试图提
高电融合杂种细胞得率和细胞活力, 在获取存活的
杂种细胞技术上取得突破。现已从许多种内、种间、
属间甚至亚科间的体细胞杂交获得杂种细胞系或杂
种植株。随着多种植物原生质体的培养成功和融合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8期
技术的不断改进, 植物细胞融合获得了巨大成功。
细胞融合和细胞杂交技术, 使存在很大差异的细胞
质和染色体的重组成为可能。近年来无论是采用化
学融合法还是电融合法, 细胞融合在陆生植物的研
究中已取得了很大成功, 使得通过常规方法难以实
现的育种成为可能。
自 20世纪 80年代开始, 细胞融合技术开始应
用于藻类的原生质体融合, 至今已在多种藻类中开
展了细胞融合及杂种培育试验,目前藻类细胞融合
和细胞杂交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 藻类细胞融合技术
藻类细胞融合技术包括原生质体制备、细胞融
合诱导、杂种细胞筛选、杂种细胞鉴定等环节。
1. 1 原生质体制备
藻类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有机械法、微生物
酶解法和酶法。通过机械法制备原生质体由于获
得率太低, 费时费力, 目前已很少使用。微生物酶
解法是利用海洋细菌与藻体共培养过程中释放出
来的特殊酶, 把海藻细胞壁分解掉,从而得到原生
质体,这实际也是酶法。由于酶法是特定的酶水
解藻细胞壁, 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同时酶解的条件
十分温和, 在细胞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所以对细
胞无伤害, 而且酶法效率高, 从而能获得大量有活
力的原生质体。用于原生质体制备的酶类, 主要
有以下两种来源。
1. 1. 1 微生物来源的海藻解壁酶 从假单胞菌
(P seudononas sp. )、产气单胞菌 (A eronomas sp. )、弧
菌 ( Vibrio sp. )、埃氏交替单胞菌 (A lterononas esp eji
ana )
[ 6]的发酵液或培养液中提取粗酶, 这种粗酶可
用于分离原生质体。微生物来源的海藻解壁酶有:
琼胶酶、褐藻酸酶、卡拉胶酶、甘露聚糖酶、木聚糖
酶、紫菜聚糖酶 [ 7 ]。
1. 1. 2 动物来源的海藻解壁酶 查向东等 [ 8]从海兔
(Ap ly sia vacaria )中提取褐藻酸酶, 从疣鲍 (H aliotis
tuberculata)中提取鲍酶; M izukam i等 [ 9] 1992年从紫
海胆 (Anthocidaris crassisp ina )提取海胆酶。韩宝芹
等 [ 7]研究了 14种无脊椎动物消化酶液对海藻的解壁
作用,最终从滩栖螺、石鳖和笠贝中制备出海螺酶
III、石鳖酶和笠贝酶,并研究了这 3种酶对 4种绿藻、
7种红藻和 3种褐藻细胞的解壁作用。
目前用于制备原生质体的酶类,如纤维素酶、
半纤维素酶、果胶酶、崩溃酶、离析酶等, 已有商
品出售。
1. 2 细胞融合诱导
细胞融合诱导的方法主要有化学融合法、电融
合法和激光融合法等。
1. 2. 1 化学融合法 通过不同的化学试剂作为诱
导剂, 促使原生质体聚集、粘连、融合。诱导剂可分
为各种盐类 (N aNO3、Ca( NO3 ) 2、KNO 3、CaC l2、MgC l2
及人工海水等 )、多聚化合物 (多聚赖氨酸、多聚 L
鸟氨酸、聚乙二醇 ( PEG )、聚乙烯醇等 )和其他化合
物 (ATP、ADP、动物胶、溶菌酶、失活仙台病毒、葡聚
糖硫酸盐及明胶等 ) ,其中常用的为 NaNO3和 PEG。
PEG法是使用最广泛的化学融合法, 由 Ke ller
及 K ao等发明, 高 pH、高钙离子的诱导剂中和原
生质体表面所带的电荷, 使原生质体的质膜紧密
接触, 从而有利于质膜的接触融合。该法可以获
得较高的诱导融合率 ( 10%左右 ) , 重复性好, 对原
生质体副作用小, 不仅可以使植物原生质体融合,
还可以使动、植物原生质体融合; 缺点是处理时
间、PEG分子量、诱导液的浓度等不易掌握, 容易
形成多元融合体 [ 10 ]。
1. 2. 2 电融合法 产生于 20世纪 80年代, 目前已
经成为细胞融合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原理是在短时
间强电场的作用下,细胞膜发生可逆性电激穿,瞬时
失去其高电阻和低通透的特性, 然后在数分钟后恢
复原状。当可逆性电激穿发生在两个相邻细胞的接
触区时,即可诱导它们的膜相互融合,从而导致细胞
融合。该技术操作简便、快速,对细胞无毒害, 可在
显微镜下观察融合全过程 [ 11 ]。电融合技术通常会
与其他物理和化学方法相结合, 分为细胞物理聚集
电融合法和细胞化学聚集电融合法。
1. 2. 3 激光融合法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又发明
了激光融合器, 迅速崛起的激光诱导细胞融合技
术是利用激光束对相邻细胞接触区的细胞膜进行
破坏或扰动,可将两个不同特性、不同大小的细胞
在显微镜下实现融合 [ 12]。如紫外纳秒激光脉冲与
光镊相结合可以诱导细胞融合, 提供了一种单细
胞操作实现细胞融合的手段, 但纳秒激光对细胞
的热损伤较大。飞秒激光具有单脉冲能量小, 峰
94
2010年第 8期 张伟伟等:藻类原生质体融合和细胞杂交技术
值功率密度极高的特点 [ 13]。与其它的融合方法相
比, 激光诱导融合法具有高选择性,能选择在任意
的两个细胞之间进行融合, 易于实现特异性细胞
融合;此外也可以进行非接触、安全且远距离的操
作, 在观察时也具有许多优点, 但是操作时需要逐
一的处理细胞, 不能像其它方法一样同时处理大
量细胞,且设备价格昂贵。
1. 3 杂种细胞筛选
在细胞诱导处理后, 会形成融合体、未融合体、
多元融合体和嵌合体的群体。杂种细胞的筛选就是
从中筛选出预期的融合体。目前, 主要的杂种细胞
筛选方法有突变细胞互补选择法、物理特异性选择
法、生长差异选择法和不对称融合选择法,其他的选
择法还有利用细胞对碳源利用的不同作选择标记来
选择融合子。
1. 4 杂种细胞鉴定
融合细胞培养成株后,需鉴定它究竟是不是细
胞杂种,以及与亲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目前,常用
的杂种细胞鉴定方法有表现型鉴定、细胞学鉴定、同
工酶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在细胞杂种鉴定时往
往是几种方法一起使用, 以加强鉴定的可靠性。此
外,限制性内切酶也常用于判断杂种细胞。另外,利
用植株对病毒、药物的抗性也可以鉴定杂种植株。
2 藻类细胞融合的研究进展
藻类的细胞融合是自 20世纪 80年代从原生质
体融合开始开展起来的, 原生质体的融合是将不同
的两种生物的细胞合二为一,以克服远缘不可杂交
的障碍,实现遗传重组, 创造自然界所没有的新物
种。这种融合的结果可以是双二倍体 (如: 两种绿
藻孢子体细胞融合 )、双单倍体 (如: 两种不同紫菜
细胞融合 )或三倍体 (如: 一个绿藻孢子体细胞与一
个配子体细胞的融合 ) [ 14]。至今已在多种藻类中开
展了细胞融合和杂种培育研究 (表 1), 并取得了令
人鼓舞的成果。
细胞融合和细胞杂交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前景,
在海洋大型藻类细胞融合方面已有报道, 如 Fujita
等 [ 15] 1990年, Dai等 1993年报道的聚乙二醇 ( PEG )
介导的化学融合; M izukam i等 [ 9, 16] 1992、1993年报道
的电融合; Chen等 [ 17 ] 1995年报道了电融合介导的两
种 P rophyra (P. linearis和 P. niniata )间的细胞融合;
Da i等 1993年报道了 PEG介导的两种 Prophyra的种
间细胞融合。多细胞海藻的原生质体融合最早由张
大力 [ 18]用纤维素酶 ( Onozuka, R10)制备出袋礁膜
(Monostroma angucara )和长石莼 ( Ulva linga)的原生
质体,然后经 PEG诱导融合得异质融合子,培养成自
养细胞团,外观象礁膜。紫菜的原生质体融合研究的
较多,包括种内的和种间的融合 [ 19- 22]。这些都为利
用细胞融合技术获得新物种开辟了道路。
微藻细胞融合研究从 20世纪 70年代开始, 研
究者首先利用某些微藻的缺壁变种进行细胞融合的
研究。一些研究者利用盐藻和紫球藻等的原生质体
进行了细胞种内和种间的杂交融合研究,并获得了
成功。在日本曾有小球藻种内细胞融合的成功报
道, 并申请了专利。 Sivan等 [ 23] 1995年用紫球藻的
低藻蛋白突变体与绿色突变体进行原生质体融合,
得到 8个呈红色的融合子, 说明融合子具有藻红蛋
白缺失的互补作用。融合子的藻胆蛋白和叶绿素含
量均比突变体亲本高, 接近野生型, 其中一株 DNA
含量为野生型 DNA含量 2倍的稳定二倍体。 T jah
jono等 [ 24] 1994年对绿藻 ( Uaematococcus p lucia lis)的
抗抑制物突变体之间进行原生质体融合,所产生的
杂交株,类胡萝卜素的形成能力比亲本和野生型高
3倍。刘广发等 [ 25] 1992年用链霉蛋白酶制得杜氏
藻 ( Dunaliella sp. )的原生质体, 采用聚乙二醇
( PEG ) 钙离子法将它们与大肠杆菌 (含氯霉素乙酰
转移酶质粒 )的球状体进行融合。融合体酷似杜氏
盐藻。它们对氯霉素 ( Cm )抗性的显著提高寓示了
大肠杆菌的质粒已转移到融合体细胞中,而且融合
体的蛋白组分与杜氏藻和大肠杆菌相比,已发生了
较明显的变化。尽管从融合子对 Cm抗性之高可推
测大肠杆菌的质粒已转入杜氏藻中, 但遗憾的是未
能从融合子中提取到该质粒, 它们对 Cm的抗性随
着传代也逐渐降低。
除此之外, 科学家们对影响细胞融合效率的因
素也作了研究。如 M izukam i等 [ 9 ] 1992年研究了细
胞壁水解酶对 Porphy ra y ezoensis细胞融合效率的影
响。试验结果表明,来自海胆 (Anthocidanis crassisp i
na )和假单胞菌 (P seudononas sp. )的粗酶混合物对
原生质体电融合的效果最佳; 对原生质体存活率的
研究结果表明,在细胞壁水解酶处理过程中原生质
95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8期
表 1 藻类细胞融合研究进展
材料 融合方法 参考文献
袋礁膜和长石莼 PEG法 [ 18 ]
条斑紫菜的野生型和绿色突
变型叶状体 PEG法 [ 26 ]
P. yezoensis和 P. P seud olin ear 电融合法和 PEG法 [ 15 ]
Ulva pertu sa和 U. cong loba ta 电融合法 [ 27 ]
野生型 P. yezoen sis与绿色 P.
tenera叶状体 PEG法 [ 28 ]
条斑紫菜和坛紫菜 PEG法 [ 29 ]
杜氏藻和大肠杆菌 PEG钙离子法 [ 25 ]
绿藻的抗抑制物突变体 PEG法 [ 24 ]
G ra teloupia 电融合法 [ 17 ]
紫球藻绿色突变品系 PEG法 [ 23 ]
M onostroma n itidum 和
P orphyra yezoen sis
PEG法 [ 30 ]
对除草剂 SMM (磺胺间甲氧嘧
啶 )有抗性和仅对 DCMU (二
甲苯基二甲脲 )有抗性的两种
紫球藻突变体
PEG法 [ 22 ]
坛紫菜的野生型叶状体和红
色突变体 PEG法 [ 31 ]
条斑紫菜的野生型叶状体 PEG法 [ 31 ]
绿色巴夫藻和四鞭藻 PEG法 [ 32 ]
酿酒酵母与雨生红球藻 电融合法 [ 33 ]
P orphyra PEG法 [ 19 ]
体的活力极大影响着电融合效率。M izukam i等 [ 16]
1993年对影响 Porphyra yezoensis细胞融合效率的因
素,如渗透压调节剂、二价阳离子、细胞膜消化酶和
原生质体的冷冻贮存做了研究,结果表明,甘露糖或
山梨糖醇在浓度为 0. 6- 0. 7mo l/L时效果最佳, 葡
萄糖次之;原生质体经链霉蛋白酶处理有助于电融
合,而经蛋白酶 K,胰蛋白酶,磷脂酶 C或脂肪酶处理
则抑制细胞融合;添加 10- 5 - 10- 4mo l/L的 Ca2+能使
融合效率提高约 4倍, Sr2+和 Co2+也能促进融合, 但
效果不如 Ca2+明显;原生质体冷冻保存 3 h融合能力
基本保持不变,但在室温时融合能力会逐渐消失。
我国细胞融合和杂交技术在藻类细胞融合研究
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戴继勋 [ 29] 1990年用 PEG
融合法对刚分离的坛紫菜和条斑紫菜原生质体进行
融合, 其中, 条斑紫菜原生质体预先用中性红标记,
以增加挑选异质融合体的效果。单个的异质融合体
被挑选出来培养, 1周后杂种融合细胞长成新的细
胞壁并开始第 1次分裂, 4周后发育成愈伤组织状
的多细胞团, 但不能分化出完整的植株。沈继红
等 [ 32] 2001年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将富含 EPA (十二
碳五烯酸 )和 DHA (二十二碳六烯酸 )的自养微藻
绿色巴夫藻和生长迅速的异养微藻四鞭藻相融合,
并筛选出兼养的融合藻株。
3 藻类细胞融合和杂交技术目前存在的
困难
细胞融合的确切机理至今仍不清楚, 融合后获
得的杂种细胞具有染色体异倍性, 致使细胞株的遗
传性不稳定,出现植株的不育性、畸形、生育迟缓等
性状。
海藻的原生质体融合与杂交技术虽取得了较大
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虽然细胞融
合阶段不存在异种间的任何不亲和性, 但在核融合、
染色体交换以及融合杂种细胞随后的发育过程中,
远源物种之间仍存在着严重的不亲和性和排斥性。
有时并未发生真正的核融合, 两亲本的染色体是相
互保守甚至是排斥,它们所带的基因无法在一个细
胞中同时表达出来, 最终产生了分离。原生质体融
合与杂交技术的另一困难是杂种鉴定问题。杂种鉴
定往往要从遗传生化等方面获得有利的证据。所以
首选两亲本也应有某些生化或遗传标记,但在自然
界带有这类标记的海藻很少, 虽然可以人工诱导产
生突变体,但是要想获得一个真正的突变体不经过
几年的时间是无法获得的。体细胞杂交研究目前属
于应用基础与基本理论研究的范畴, 它涉及核质关
系、不亲和性、细胞分裂的控制、植物细胞全能性的
机理、遗传物质重组等诸多方面, 通过细胞融合获得
一个真正核融合的杂种并非易事。
参 考 文 献
[ 1] 罗立新.细胞融合技术与应用 [M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 2] Pil iszek A, M odl insk i JA, Pysn iak K, et a.l Foeta l fib rob lasts in tro
du ced to cleav ing m ouse em b ryos con tribute to fu llterm develop
m en t. Reproduction, 2007, 133( 1 ) : 207218.
[ 3] Ch en EH, O lson EN. Unve iling the m ech an ism s of cellcell fus ion.
S cien ce, 2005, 308: 369373.
[ 4] ZouX, L iX, L iu J, et a.l Preparat ion and characterizat ion of a specif
ic monoclonal an tibody again st a new gene product: URG 11. H yb ri
96
2010年第 8期 张伟伟等:藻类原生质体融合和细胞杂交技术
dom a, 2006, 25 ( 6) : 378381.
[ 5] A lvarez DM. Cell fu sion: B iological persp ectives and poten tial for re
generative m ed icine. F ront B iosc,i 2007, 12: 112.
[ 6] 韩宝芹,戴继勋,刘万顺,等.海藻工具酶研究:#.褐藻酸酶的制备、性
质及对裙带菜细胞的解离研究.海洋学报, 1998, 20( 2): 9095.
[ 7] 韩宝芹,刘万顺,王海,等.海藻解壁酶研究.海洋科学, 1997, 3:
4749.
[ 8] 查向东, K loarege B.裙带菜配子体原生质体培养.安徽农业大学
学报, 1996, 23( 4) : 602605.
[ 9] M izukam iY, Okau ch iM, K itoH. E ffects of cellw alllyt ic en zymes on
the electrofus ion ef ficiency of p rotoplasts from P orphyra yezoensis.
Aquacu lture, 1992, 108( 34) : 193205.
[ 10 ] Yang J, Sh enMH. Po lyethylen e glycolm ed iated cel l fu sion. Meth
od sM ol B io,l 2006, 325: 5966.
[ 11 ] Ram osC, B onen fantD, Teiss ie J. C ell hyb rid ization by electrofus ion
on filters. Analyt ica lB iochem istry, 2002, 302 ( 2) : 213219.
[ 12 ] 霍乃蕊,韩克光.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激光生物学报,
2006, 15( 2) : 209213.
[ 13 ] 李寰宇,巩继贤,赖瑞卿,等.飞秒激光诱导细胞融合技术的实
验研究.中国激光, 2006, 33( 12 ): 1642.
[ 14 ] 杨锐.大型海藻的遗传育种及应用. 海洋湖沼通报, 2009, 33
( 12 ) : 113122.
[ 15 ] Fu jita Y, SaitoM. Protop last isolation and fu sion inP orphyra ( Bang
iales, Rhodophyta) . H yd rob iologia, 1990, 204205: 161166.
[ 16 ] M izukam iY, K ito H, Ok auch iM. Factors affecting the electrofus ion
eff iciency of Porphyra protop lasts. Journ al of App lied Phycology,
1993, 5: 2936.
[ 17 ] C hen YC, Ch iang YM. D evelopm ent of protop lasts from G ra te loupia
sparsa andG. f ilicina (H alym en iaceae, Rhodophyta). Botan ica Ma
rina, 1994, 37: 361366.
[ 18 ] 张大力.两种绿藻 ∃ 长石莼和袋礁膜原生质体的制备、培养和
融合的研究.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983, 13( 1 ): 5765.
[ 19 ] Dai JX, Yang Z, L iuWS, et a.l Seed ling produ ct ion us ing enzym ati
cally iso lated thallus cells and its app licat ion in Porphyra cu lt iva
tion. H ydrob iolog ia, 2004, 512: 127131.
[ 20 ] M atsum uraW, Yasu iH, Y am amotoH. M aricu ltu re ofLam ina ria ja
pon ica ( Lam inariales, Phaeophyceae) u sing protop last regenerat ion.
PhycologicalR esearch, 2000, 48: 169176.
[ 21] Uppalapat i SR, Fu jita Y. R ed rot resistance in in terspecif ic proto
p last fus ion produ ct progeny ofPorphyra yezoensis andP. tenu iped a
l is( Bangiales, Rhodophyta) . Phycological Research, 2000, 48( 4 ):
281289.
[ 22] S ivan A, A rad S. In traspecific tran sfer of herb icide res istan ce in the
red m icroalga P orphyrid ium sp. (Rhodophyceae) v ia p rotoplas t fu
sion. Jou rnal of Phycology, 1998, 34 ( 4) : 706711.
[ 23] S ivan A, Thom as JC, Dubacq JP, et a.l Protoplas t fus ion and genetic
com p lem en tat ion of p igm en t m utations in the red m icroalga P or
phyrzdzum sp. Journ al of Phycology, 1995, 31( 1) : 167172.
[ 24] T jah jono AE, H ayam a Y, Kak izono T, et a.l H yperaccumu lat ion of
astaxan th in in a green algaH aem a tococcu s pluvialis at elevated tem
p eratures. B iotechnology Let ters, 1994, 16 ( 2) : 133138.
[ 25] 刘广发,楼士林,李庆顺.杜氏藻与大肠杆菌融合初探.厦门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 31 ( 5) : 572574.
[ 26] Fu jita Y, S aito M. Fu sion of p rotoplasts from thall i of tw o d ifferent
color types in P orphyra yezoensis U eda and developm en t of fusion
produ cts. Jap J Phyco,l 1987, 35: 201208.
[ 27] R eddy CRK, Fu j ita Y. Protoplas t isolation and fus ion ofUlva pertusa
andU. cong loba ta. In: S. M iyach,i I. Karube andY. Ishida ( ed s. )
Cu rrent top ics in m arine b iotechn ology. The society ofm arine b io
technology. Jpan. Tokyo, 1989: 235238.
[ 28] A rak i T, M orish ita T. Fus ion of p rotoplasts from w ild type P orphyra
yezoensis and green typ eP. tenera thalli( Rhodophyta) . N ippon Su
isan Gakkaish ,i 1990, 56( 7 ): 1161.
[ 29] 戴继勋,张全启,包振民,等.紫菜原生质体的纯系培育、诱变处
理和种间细胞融合的研究.海洋与湖沼, 1990, 21( 3) : 293296.
[ 30] K ito H, Kun imotoM, K aman ish i Y, et a.l Protop last fus ion betw een
M onostrom a n itidum andP orphyra yezoen sis and subsequen t grow th
of hyb rid p lants. Jou rnal ofApp lied Phycology, 1998, 10: 1521.
[ 31] Y an XH. In trageneric fusion of protop lasts from gam etophytic blades
and developmen t of fusion produ cts inP orphyra spp. (Rhodophyta) .
Journal of Shanghai fish eries un ivers ity, 2001, 10 ( 2) : 109117.
[ 32] 沈继红,林学政. 细胞融合法构建 EPA和 DHA高产异养藻株
的研究.中国水产科学, 2001, 8 ( 2) : 6366.
[ 33] 江胜滔,施巧琴,黄建忠,等.酿酒酵母与雨生红球藻的细胞融
合子的 RAPD鉴定.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0
( 4) : 7679.
(上接第 92页 )
[ 29 ] SunYD, Zhang C, L iu SJ, et a.l Induction of gynogenesis in Japan ese
crucian carp ( Ca rassius cuv ieri ) . Acta Gen et ica S in ica, 2006, 33:
405412.
[ 30 ] 李雅娟,李霞,毛连菊,等. 人工雌核发育诱导太平洋牡蛎四倍
体的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37( 3 ): 362366.
[ 31 ] X iang JH, L i FH, Zhang CS, et a.l E valu at ion of indu ced triploid
shrim pP ena eu s(F enneropenaeus) ch inensis cu ltured under laboratory
cond it ion s. A quacu ltu re, 2006, 259: 108115.
[ 32 ] 陈松林,刘云国,季相山.精子冷冻保存对大菱鲆后代遗传结构
影响的微卫星分析.高技术通讯, 2005, 15( 6 ): 8791.
[ 33 ] 田永胜,陈松林,刘本伟,等. 大西洋牙鲆冷冻精子 %褐牙鲆卵
杂交胚胎的发育及胚后发育.水产学报, 2006, 30 ( 4) : 433443.
[ 34 ] 田永胜,陈松林,严安生. 牙鲆胚胎玻璃化冷冻技术研究.高技
术通讯, 2005, 15( 3) : 105110.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