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胆固醇氧化酶分离纯化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全 文 :综述与专论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9年第 4期
胆固醇氧化酶分离纯化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钟学敏  孙艳  张玲  杨海麟  王武
(江南大学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锡 214122)
  摘  要:  综述了不同微生物所产胆固醇氧化酶的分离纯化方法及应用研究情况,重点介绍了破除乳化体系的方法,血清
中胆固醇含量的检测,并针对分离纯化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胆固醇氧化酶  分离纯化  乳化体系  应用
Research Progress of Pur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for CholesterolOxidase
Zhong Xuem in Sun Yan Zhang L ing YangH ailin W angW u
(K ey Laboratory of Industry B io technology of M inistry of Education, J iangnan University, Wux i 214122)
  Abstrac:t  Th is pape r rev iew ed purification m ethods and app lied research of cho lestero l ox idase from various m icrobe, and fo cused
on how to ge t r id o f emu lsification and detection the leve l o f cholestero l in serumThe research d irections in the fu turew ere proposed a
ga inst the ex istenced prob lem s o f purification and app lication
Key words:  Cho lestero l ox idase Purification Emu ls ification Applica tion
收稿日期: 20081016
基金项目:国家  863计划课题资助项目 ( 2006AA10Z305) ,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 ( KL IKF200505 )
作者简介:钟学敏 ( 1985) ,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酶工程技术与应用; Em ai:l azhongm in@ 126 com
通讯作者:王武 ( 1952)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发酵工程、遗传工程; Em ai:l w angwu@ jingnan edu cn
  胆固醇氧化酶 ( Cho lestero l ox idase, EC 1136)
是胆固醇降解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依赖辅酶 FAD,
能专一性地催化胆固醇转化为胆甾4烯3酮 ( 4
cho lestero l3one) (图 1), 在食品开发、医疗保健、临
床检测、生物农药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 1]。胆固
醇氧化酶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3个来源, 其中动植
物来源的研究较少,微生物来源较多,主要包括诺卡
氏菌属 (Nocard ia )、链霉菌属 ( Strep tomyces)、短杆菌
属 (Brevibacterium )、假单胞菌属 (P seudomonas)、裂殖
菌属 ( Schizophy llum )、链霉菌 ( Streptoverticillium )、红
球菌属 (Rhodococcus)、芽胞杆菌属 (Bacillus)、棒状杆
菌属 (Corynebacterium )等不同来源的胆固醇氧化酶的
性质不同,因此分离纯化的方法也不同。
目前,日本已经实现胆固醇氧化酶的工业化,而
国内胆固醇氧化酶尚处于研究阶段。随着胆固醇氧
化酶的应用日益广泛和人们对酶纯度的需求日益增
加,分离纯化的成本已成为胆固醇氧化酶的生产总
成本的决定性因素。因此, 如何更好的分离纯化胆
固醇氧化酶已是工业化生产胆固醇氧化酶的关键
技术。
图 1 胆固醇氧化酶的作用机理
1 胆固醇氧化酶的分离纯化现状
胆固醇是脂溶性物质,难溶于水,所以胆固醇在
培养基中的分散效果成为影响产酶的重要因素。目
前, 大部分研究者利用表面活性剂促进胆固醇的分
散, 但表面活性剂, 胆固醇和胆固醇氧化酶会形成乳
化体系,对分离纯化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何破除乳
化体系是分离纯化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胆固醇氧
化酶的分离方法很多,不同微生物来源的胆固醇氧
化酶,其分布及其酶学性质各有差异,如有的吸附在
2009年第 4期 钟学敏等: 胆固醇氧化酶分离纯化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细胞膜上,能够直接分泌到发酵液中 (表 1)。胆固
醇氧化酶的提取技术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酶的分泌特
性,因此,不同微生物产生的胆固醇氧化酶的分离方
法也各有不同。以下按微生物菌种分类, 介绍不同
菌种的分离纯化研究现状。
表 1 不同微生物来源的胆固醇氧化酶的部分酶学性质
微生物 酶分子量 ( kD )米氏常数 ( m ol/L) 存在位置
短杆菌属
(B rev ibacterium sp ) 55 14 10- 5 胞外
红球菌属
(R hodococcu s sp ) 55 90 10- 4 胞外或胞内
诺卡氏菌属
(N ocard ia sp ) 64 28 10- 4 胞内
假单胞菌属
(P seudomona s sp ) 60 25 10- 5 胞外或胞内
链霉菌属
( S trep tomyces sp ) 60 40 10- 4 胞外
芽孢杆菌
( bacillus)
31 胞外
11 短杆菌属 (Brevibacterium sp)
短杆菌属野生菌产生的胆固醇氧化酶 Km值
低,胞外分泌,而且在氧化胆固醇的过程中, 降解产
物单一,不产生其它胆甾类副产物。目前,短杆菌产
生的胆固醇氧化酶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而且
日本已将其成功应用到工业化中。
为了有效地破除乳化体系, 可以用表面活性剂
萃取法破除乳化体系。本实验室做了大量这方面的
研究, 季文明 [ 2]利用 Triton X114作为表面活性剂,
与无机盐形成双水相,在一定温度以上,包含胆固醇
氧化酶的表面活性剂就会从水相中分离出来, 水相
中留有少量的表面活性剂和胆固醇氧化酶。该技术
操作简单且成本低廉,所以大规模应用很有前景。
随着科学发展, 三相分离技术逐渐被用来破除
了乳化体系。王龙刚 [ 1]利用硫酸铵与叔丁醇混合
后形成有机相、中间沉淀相和水相的三相,分离乳化
体系中的胆固醇氧化酶, 效果显著, 比酶活提高了
349倍,收率 93%。该法简单有效, 易于放大, 因
此,可以用其对粗酶液进行预处理,破除乳化体系。
另外,亲和层析, 离子交换与凝胶层析在该酶的
分离中有一定应用。例如, 季文明等 [ 3]利用胆固醇
氧化酶和底物胆固醇之间的亲和力, 以胆固醇为吸
附剂构成底物亲和层析柱, 从从短杆菌的发酵液中
中分离得到胆固醇氧化酶, 收率为 64% , 纯度提高
34倍。但该法专一性强, 不适合大规模处理。日本
Uwajima
[ 4]采用硫酸铵盐析, DEAEcellulose、Sepha
dex G75层析方法,在硫酸铵溶液中制得胆固醇氧
化酶结晶。
比较以上 3种胆固醇氧化酶分离方法,双水相
萃取简单有效,三相分离收率高, 两者都能破除乳化
体系,但只能针对粗酶液的处理, 为获得纯度高的胆
固醇氧化酶,还需进一步纯化。层析方法能分离得
到纯度高的胆固醇氧化酶, 但不能破除乳化体系。
为此,应结合有机溶剂萃取法和层析法的优势,用前
者处理粗酶液,用后者进一步提纯,利于获得纯度、
收率均较高的胆固醇氧化酶。
12 链霉菌属 ( Strep tomyces sp)
日本对 Strep tomyces sp产生的胆固醇氧化酶的
研究已经很成熟, 成功将胆固醇氧化酶基因克隆到
基因工程菌,并且实现规模生产, 现在市场上应用到
的胆固醇氧化酶大部分为这种酶。
多数链霉菌属产生的胆固醇氧化酶为胞外酶。
此类酶一般都用浓缩方法处理粗酶液。酶的浓缩方
法常用的有沉淀法,超滤等,沉淀法又包括机溶剂沉
淀法和无机盐沉淀法。由于有机溶剂易使酶失活,常
用无机盐来处理粗酶液,如最常见的是用 ( NH4 ) 2 SO4
使胆固醇氧化酶沉淀。 ( NH4 ) 2 SO4盐析设备要求简
单、成本低、便于小批量生产,但对盐浓度和酶浓度都
有限制。 (NH 4 ) 2SO4浓度达到一定范围,会使部分胆
固醇氧化酶活力降低,甚至失活;胆固醇氧化酶的浓
度太低不易于分离。超滤收率虽高,且不易引入其他
杂质,但设备要求高。因此,在应用中研究者应根据
实际情况来选用。V arma等 [ 5]将 Strep tomyces laven
dulaeNC IM 2421的胆固醇氧化酶分别用三醋酸纤维
素膜超滤浓缩和 80%的 (NH 4 ) 2SO 4盐析, 收率分别
为 90%和 83%,此两种方法收率虽然都很高,但是它
们都无法破除乳化体系, 酶纯度很低, 因而在酶的浓
缩时也应该考虑到破除乳化体系的问题,以便于后期
的纯化。
浓缩用于早期粗酶的处理, 为了获得更高的纯
度,还要可用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进行进一步提纯。
DEAESepharose同样也被应用来进一步分离胆固醇
45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9年第 4期
氧化酶的分离。Yazdi等 [ 6]仅用一步 DEAESepharose
离子交换层析分离来自 Strep tomyces f rad iae ( PTCC
1121)的胞外胆固醇氧化酶,用磷酸缓冲液 ( 10 mM,
pH 85)平衡, 0~ 05M NaC l+醋酸缓冲液 ( 10 mM,
pH45)阶段洗脱, 纯化得到的胆固醇氧化酶经 SDS
PAGE得到单一条带。当单一的层析方法难以达到
理想的分离效果时,常采用几种层析联合的方法分离
纯化胆固醇氧化酶, Lart illot等 [ 7]报道用超滤,离子交
换层析和凝胶层析纯化 S trep tomyces sp产生的胆固
醇氧化酶,收率达到 42%。
链霉菌安全性能高, 已经广泛被应用到工业生
产。所产的胆固醇氧化酶分离操作相对简单, 而且
热稳定性强,工业应用前景广阔。
13 诺卡氏菌属 (N ocardia sp )
诺卡氏菌属是由 Turfitt首次发现能产胆固醇氧
化酶的菌株, 国内对 N ocard ia sp所产的胆固醇氧
化酶研究较少, 目前仅见国外报道。常用非离子表
面活性剂、去诟剂等萃取胆固醇氧化酶和破除乳化
体系, 如果纯度还没达到要求, 还可将沉淀过后的胆
固醇氧化酶通过各种层析方法分离。R ichmond[ 8]
用 1% 的 T riton X100萃取胆固醇氧化酶, 收率
70%, 粗提后再把萃取得到的胆固醇氧化酶经过
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 得到比活提高 4倍
的胆固醇氧化酶。Ku la[ 9]用双水相非离子聚乙烯去
垢剂直接从 N ocard ia sp中萃取后用离子交换层析
得到纯化倍数为 160, 总收率 75%~ 80%, 纯化后的
酶可作为诊断用酶和食品用酶。迄今为止, 诺卡氏
菌属的胆固醇氧化酶还未曾实现工业化。可能是由
于胆固醇氧化酶存在于细胞膜上,与其它蛋白,脂类
物质结合在一起形成混合胶束集团, 这种胶束集团
无法分离,限制了其应用。
14 红球菌属 (Rhodococcus sp )
红球菌属是目前所知道的产胆固醇氧化酶活性
比较高的菌株, 有胞外酶和胞内酶两种类型。胞外
酶与胞内酶性质不同,胞内酶存在于细胞膜,分离难
度大, 因此为了降低分离难度, 常只分离胞外酶,不
考虑胞内酶。M achangu等 [ 10]通过硫酸铵盐析、离
子交换层析、凝胶层析将 Rhodococcus equi的胆固醇
氧化酶纯化了 328倍, 收率 03% ,纯度很高, 但收
率低, 可能乳化体系造成酶的大量损失。
为了提高收率,许多研究者也常借鉴诺卡氏属的
分离方法,采用 Triton X100萃取膜上的胆固醇氧化
酶。T riton X100是一种表面活性剂, 不仅能够萃取
胞内酶,而且破除乳化体系的效果显著。李清 [ 11]分
别比较了 Triton X100与 Tw een80提取 Rhodococcus
equ i42中的胞内酶,发现 05%的 Triton X100提取
效果更好,提取时间为 10m in。Kre it等 [ 12]利用 T riton
X100处理 Rhodococcus sp GK1的细胞,使胆固醇
氧化酶释放出来,收率超过 90%。近几年,由于发现
该种属具有高度的病原性,所以人们对其商业化应用
的研究较少。
15 假单胞菌属 (P seudomonas sp)
假单胞菌的胆固醇氧化酶的研究起步较晚, 为
了破除乳化体系, 借鉴了前人的分离方法。不同之
处在于提取胞外酶时利用 Tr iton X100与层析法结
合破除乳化体系。Rhee等 [ 13]曾用一步层析法纯化
了 P seudomonas sp的胆固醇氧化酶。提取流程: 将
P seudomonas的发酵液经离心后,上清液用亲和柱分
离, 经磷酸钾缓冲液 ( 10mM, pH75)平衡,用 Triton
X100( 0% ~ 01% )线性洗脱,洗脱时能够破除乳
化体系,收率超过 70%。假单胞菌也能产胞内酶,
不过未见其提取方面的详细报道, 多数研究在于粗
酶液的制备。赵芳 [ 14]分别比较了冻融、非离子表面
活性剂、研磨、超声波及超声波结合 (溶菌酶 ) 5种破
壁方法,确定超声波为该菌的最佳破壁方法。但是,
考虑到后期的提纯与收率的提高, 选择能够破除乳
化体系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方法比较合适。
假单胞菌产生的酶主要存在于胞内,破壁困难,
且底物专一性不强,除能氧化胆固醇外,还能以其他
固醇类物质为底物, 因此实现工业化还存在很大
困难。
16 基因工程菌
目前, 如何破除乳化体系成为胆固醇氧化酶
分离纯化的主要问题。虽然现在常用表面活性剂
T riton X100破除乳化体系的效果显著, 但也带来
去除 Tr iton X100的问题, 使得提取流程增加, 收
率降低。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来去除
胆固醇诱导, 避免乳化体系的形成。国内外研究
较多的胆固醇氧化酶基因是来源于链霉菌的胆固
醇氧化酶基因 choA 和短杆菌的胆固醇氧化酶基因
46
2009年第 4期 钟学敏等: 胆固醇氧化酶分离纯化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choB, M o lm ir等 [ 15]将含有链霉菌 SACOO的 choA
基因克隆到穿梭载体上, 转化变铅青链酶菌 1326
后, 转化子的酶产量比野生菌株提高了 70倍, 但
酶活性只有野生菌株的 30%。张玲 [ 16]将短杆菌
B revibacterium sp DGCDC82胆固醇氧化酶基因
choB克隆到大肠杆菌中,表达量高, 酶活有待于进
一步提高。
表 2 各种微生物产生的胆固醇氧化酶分离方法
微生物 分离方法 优点 存在问题
短杆菌属
(B rev ibacterium sp )
两相、三相
分离法 收率高 有些烦琐
红球菌属
(R hodococcu s sp )
Triton
X100萃取 简便
收率低,
酶有毒性
诺卡氏菌属
(N ocard ia sp )
溶剂萃
取法 方便高效 胶团无法分离
假单胞菌属
(P seudomona s sp )
TritonX100
与层析法 创新性高
酶底物专
一性低
链霉菌属
( S trep tomyces sp )
离子交
换层析 适合工业生产
收率还需进
一步提高
基因工程菌 亲和层析 简便,收率高 酶活低
基因工程菌大多产胞外的胆固醇氧化酶, 细胞
分泌的杂质少,不用破除乳化体系,且胆固醇氧化酶
分离较为简便。N ish iya等 [ 17 ]用 DEAESepharose,
凝胶层析后的胆固醇氧化酶经 SDSPAGE得到单一
条带。
用基因工程菌能够提高产量、增强热稳定性。
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给目的产物加上标签,利用亲
和层析,简化分离步骤将是胆固醇氧化酶分离纯化
的发展方向。尽管目前基因工程菌还存在酶活低等
问题, 毫无疑问, 基因工程菌将是未来生产胆固醇氧
化酶的最主要菌株。
综上所述,胆固醇氧化酶的提取方法灵活多样,
可根据具体的菌属来选择方法 (表 2)。表面活性剂
能有效破除乳化体系, 野生菌所产的胆固醇氧化酶
的分离纯化比较烦琐, 基因工程菌在这方面具有优
势。随着科学的发展, 基因工程菌将代替野生菌成
为最主要的生产菌株, 亲和层析也将大量地应用在
分离带标签的胆固醇氧化酶上。
2 COD的应用研究现状
21 检测胆固醇含量
胆固醇氧化酶能够将胆固醇氧化为胆甾 4烯
3酮,并产生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的作
用下能将 4氨基安替比林、苯酚转化为醌亚胺 (红
色物质 ), 在 500 nm处有最大吸收峰 (图 2)。通过
检测紫外吸收强度或通过比色法就可以测定胆固醇
的含量,因此胆固醇氧化酶可以用于胆固醇含量的
检测。
图 2 过氧化氢酶的偶联反应检测胆固醇
211 检测血清中的胆固醇含量  正常人血清中
胆固醇含量较为稳定,一般维持在 140~ 190mg /d,l
血清中胆固醇含量常做为衡量健康的指标。所以胆
固醇氧化酶应用检测血清中的胆固醇含量引起许多
研究者的兴趣。 Srisaw asd i等 [ 18]利用来源于链霉菌
和短杆菌的胆固醇氧化酶测定血清中的胆固醇, 比
较发现,链霉菌所产的胆固醇氧化酶在灵敏度等参
数上更有优势。 Lo lekh等 [ 19]将链霉菌, 假单胞菌,
纤维单胞菌,短杆菌所产的胆固醇氧化酶检测血清
中的胆固醇含量,发现后三者的效果接近,当血红蛋
白的浓度为 19 g /L,假单胞菌的胆固醇氧化酶检测
血清中的胆固醇会受到干扰,准确率大为降低。
为了使胆固醇氧化酶能重复利用, 稳定性增强,
常将胆固醇氧化酶固定,制成传感器形式。如 Bra
h im等 [ 20 ]将胆固醇氧化酶固定在 2羟基甲基丙烯
酸乙酯 /多吡咯双分子膜上用来检测血清中的胆固
醇, 12个月后仍保持 80%的活性, 检测结果良好。
为检测血清中其他甾醇类物质, 常将胆固醇氧化酶
和一些酶固定在一起 [ 21]。例如,将胆固醇氧化酶与
胆固醇酯酶固定在聚苯胺薄膜上,热稳定性好,检测
血清中的胆固醇含量,最高可达 500 mg /dl。
212 检测食品中的胆固醇含量  食品中胆固醇
47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9年第 4期
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色法、酶法、气相色谱法和
高效液相色谱法。传统的比色法操作繁杂, 特别是
样品的前处理和样品中脂肪的提取, 持续时间长达
72 h,所需试剂多,造成了比色结果的偏差和计算结
果的复杂化,且成本高,从而限定了该方法的广泛使
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准确,
但需要特殊的设备,所以都难于推广使用。酶法技
术含量较高, 特异性强, 避免用毒性大而昂贵的试
剂,安全可靠, 可广泛应用于食品中胆固醇含量的
检测。
22 去除食品中的胆固醇
胆固醇是环戊烷并多氢菲的衍生物, 又称胆甾
醇,是动物体内最重要的固醇, 但人体内过多的胆固
醇将引起高血脂, 并进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
压、冠心病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许多食品中含有
大量胆固醇,而人体中的绝大部分胆固醇就来源于
这些食品,因此, 有必要控制这些胆固醇的摄入 (表
3)。
表 3 各类食品中的胆固醇含量
食品 类别 胆固醇含量 (m g/100g)
蛋黄 1 500
猪脚蹄 6 200
猪肉 60~ 70
奶油 250
鱿鱼 1170
奶油 250
牛奶 脱脂奶, 1
全牛奶 11
植物水果类 0
面谷类 痕量
221 去除蛋黄中的胆固醇  蛋黄中胆固醇含量
约占蛋黄重的 4%, 约为 200~ 250 mg /枚,是食品中
含量较高的一种。蛋黄的去除方法主要是有机溶剂
抽提法,超临界 CO2萃取法, 环状糊精包合法,酶
法。有机溶剂抽提法不能选择性地去除胆固醇,严
重影响蛋黄的功能特性。 环状糊精包合法脱去胆
固醇的同时,还有 环状糊精残留。超临界 CO2萃
取法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但超临界 CO2萃取设
备费用高。酶法专一性强, 安全性高, 近年来研究
较多。
A ilhara等 [ 22 ]将红球菌产生的胆固醇氧化酶用于
降解蛋黄中胆固醇的试验,发现通过利用酶液转化蛋
黄胆固醇,胆固醇氧化酶和磷脂酶 C共存可以促进胆
固醇的降解。 Johnson[ 23 ]研究证明, 采用红球菌的提
取液与超声复合处理降解蛋黄中的胆固醇其降解率
达到 40%。本实验室吕陈峰等 [ 24]用短杆菌的胆固醇
氧化酶降解蛋黄中的胆固醇, 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
化酶法转化蛋黄胆固醇的工艺, 模拟优化的条件下,
胆固醇降解率达 8561%,降解产物单一。
由于不是所有菌株产生的胆固醇氧化酶的降解
产物都是单一的, 如假单胞菌所产的胆固醇氧化酶
能够以其他固醇类物质为底物,产生一些杂质,出于
安全考虑,应选择降解产物单一的胆固醇氧化酶作
为食品用酶。
222 去除油脂中的胆固醇  胆固醇广泛存在于
油脂中,是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过高的重要因素,但油
脂也是重要的营养源,不能通过限制或禁止食用油
脂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的含量, 有效和实用的方
法是脱除油脂中的胆固醇。目前, 利用胆固醇氧化
酶去除油脂中的胆固醇处于起步阶段。江正强 [ 27]
为了脱除猪油中的胆固醇, 且需保持猪油的原有风
味, 选择胆固醇氧化酶脱除胆固醇,取得良好效果,
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 酶用量 001
 /g,工作时间 4 h, 乳化剂用量为 2% , 去除胆固醇
的猪油的各项理化指标也符合国家食用标准。因
此, 可以将此法推广到其它油脂中胆固醇的去除。
23 农业治虫
胆固醇氧化酶是近年来才发现的一种抗虫蛋白
质。它对敏感害虫    鞘翅目的棉铃象甲的毒性与
早期发现的 B t毒蛋白相当,而且可以破坏鳞翅目昆
虫内消化道的上皮细胞,抑制昆虫的生长发育,特别
是对棉籽象鼻虫的幼虫, 是一种有效的杀灭幼龄鳞
翅目昆虫的杀虫剂。基于上述机理, 可以将胆固醇
氧化酶基因克隆到植物用于害虫防治,如将胆固醇
氧化酶基因克隆到棉花中抑制棉铃象甲的幼虫的生
长发育,或将胆固醇氧化酶基因到烟草中,以获得抗
鳞翅昆虫的转基因新植株 [ 28]。
24 其他应用
胆固醇氧化酶可以专一性地把胆固醇氧化为胆
甾4烯 3酮。胆甾4烯3酮是一系列固醇类激
素药物的前体, 如用微生物酶法转化为雄性激素。
48
2009年第 4期 钟学敏等: 胆固醇氧化酶分离纯化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M endes等 [ 29]将链霉菌的胆固醇氧化酶经分离纯化
后,加入发酵培养基中, 发现能恢复匹马霉素的产
生,同时其它菌属的胆固醇氧化酶也可以刺激匹马
霉素产生,意味着胆固醇氧化酶能作为标记蛋白来
制备一种抗真菌药    聚烯匹马霉素。
3 总结与展望
随着胆固醇氧化酶的功能越来越多地被挖掘出
来,对胆固醇氧化酶的纯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促
使了胆固醇氧化酶分离纯化的发展: 由原来对分离
野生菌产生的酶,过渡到分离突变株的酶,再到分离
基因工程菌的酶。但由于胆固醇氧化酶的研究还不
太成熟,还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 1)多数产酶菌
株还存在乳化体系问题,且分离收率不高,纯化难度
大,应该大力发展基因工程菌产生的酶的分离纯化,
简化纯化步骤, 降低生产成本。目前基因工程菌所
产胆固醇氧化酶活低, 还需通过发酵优化等手段提
高酶活。 ( 2)胆固醇氧化酶的应用除检测血清较为
常见外,其他的尚处于研究阶段,离商业化还有段距
离。同时其应用还不够深入,如去除食品中的胆固
醇仅限于乳、肉、蛋的研究, 但是高胆固醇的食品有
很多, 应该扩大其应用范围。 ( 3)胆固醇氧化酶是
小分子物质,抗热性不强, 通过加热处理即可避免对
人的直接伤害。但应用于食品中, 它的降解产物不
一定是单一的,它们的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王龙刚, 梁爽, 王武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7, 33 ( 2 ): 190
~ 194
2  季文明,陈毅力,张和春,等 生物技术, 2000, 10( 5 ): 16~ 19
3  季文明,陈毅力, 吕陈峰, 等 江南学院学报, 2000, 15 ( 2 ) : 3
~ 6
4  Uw ajim a T, Yag iH, Nakam ura S, et alAgr B iol C hem, 1973, 37:
2345~ 2350
5  Varma R, Nene S Enzym e andM icrob ialT echnology, 2003, 33: 286
~ 291
6  Yazd iaMT, Zah rae ibM, Aghaepoura K, et al E nzym e andM icrob ial
T echnology, 2003, 33: 286~ 291
7  Lartillot S, Ked ziora PProduction Prep B ioch em, 1990, 20: 51~ 62
8  R ichm ondWC lin Ch em, 1973, 19: 1350~ 1356
9  Ku la MR Abstracts of The Am erican Ch em ical Society, 1997,
213: 110
10 Machangu RS, Prescott JF V etM icrob io,l 1991, 26: 323~ 333
11 李清 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 2004, 22~ 42
12 K reit J, Lefebvre G, Germa in PB iotechnol J, 1994, 33: 271~ 282
13 RheeH I, JeongK J, Park BK, et al Jou rnal ofGeneralM icrob iology,
1991, 137: 1213~ 1214
14 赵芳,梁海秋,杨辉,等 现代食品科技, 2006, 22 ( 2) : 67~ 69
15 M olm ir I, Choi KP, H ayash i N, et al J Ferm ent B ioeng, 1991, 72
( 5) : 368~ 372 
16 张玲,霍惠芝,等 生物加工过程, 2008, 6( 1 ): 21~ 26
17 N ish iya1 Y, H arada N, Tesh im a S, et al Protein Eng ineering, 1997,
10( 3) : 231~ 235
18 S risaw asd i P, Jearanaikoon P, W etpras it N, et al C lin ica Ch im ica
A cta, 2006, 372: 103~ 111
19 Lolekh a PH, S risawasdia P, Jearanaikoon P, et al C lin ica Ch im ica
A cta, 2004, 339: 135~ 145
20 B rah im S, N arin es ingh D, Gu iseppiE lie AAnalyt ica Ch im ica Acta,
2001, 448: 27~ 36
21 Sum an, Pund ir CS Cu rrent Appl ied Physics, 2003, 3: 129~ 133
22 A ih araH, Watanabe K, Nakam ura R, et al Journ al ofFood S cien ce,
1988, 53 ( 2) : 659~ 660
23 John son TL, Som kuki GA Food Protection, 1990, 53: 332~ 335
24 Lv C, Tang Y, W ang L, et al Food Ch em istry, 2002, 77: 457~ 463
25 Xiaosheng W, H ung TV, Drew PG, et al Australian J D airy T ech
m o,l 1990, ( 11 ): 50~ 52
26 Sm ith Jou rnal of Food Protection, 1994, 57( 10 ) : 908~ 912
27 江正强,沈再春,阎巧娟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 2) : 100~
103
28 Cho H J, Ch oi KP, Yam ash ita M, et alApp iM icrob iol B iotechn o,l
1995, 44( 12 ) : 133~ 138
29 Mend esMV, Recio E, Anton N, et al Chem istry & B io logy, 2007,
14: 279~ 290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