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rategy of high cell-density culture of microorganisms

微生物高密度培养策略



全 文 :第 14卷第 3期
2016年 5月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Chinese Journal of Bioprocess Engineering
Vol􀆰 14 No􀆰 3
May 2016
doi:10􀆰 3969 / j􀆰 issn􀆰 1672-3678􀆰 2016􀆰 03􀆰 015
收稿日期:2016-03-09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3AA064402)
作者简介:左肖肖(1991—),女,江苏邳州人,研究方向:发酵工程;陆利霞(联系人),副教授,E⁃mail:lixialu@ njtech.edu.cn
微生物高密度培养策略
左肖肖1,陆利霞1,2,李  壹1,2,熊晓辉1,2
(1􀆰 南京工业大学 食品与轻工学院,江苏 南京 211800;
2􀆰 江苏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 南京 211800)
摘  要:微生物高密度培养具有发酵周期短、生产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已成为发酵工程领域的研究重点。 笔者从
营养物质、环境因素、补料方式及反应器、代谢调控策略等方面分析如何提高微生物发酵密度效果,表明微生物高
密度发酵必须从菌体本身、代谢特点、营养需求等多角度、综合设计才更有效,便于降低发酵成本。
关键词:高密度培养;生物反应器;代谢调控
中图分类号:TQ920􀆰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678(2016)03-0081-06
Strategy of high cell⁃density culture of microorganisms
ZUO Xiaoxiao1,LU Lixia1,2,LI Yi1,2,XIONG Xiaohui1,2
(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Light Industry,Nanjing Tech University,Nanjing 211800,China;
2􀆰 Jiangsu Public Technical Service Center for Rapid Detection of Food Safety,Nanjing 211800,China)
Abstract:High cell⁃density culture could shorten total production period, increase productivity and
decrease cost􀆰 It has been currently a hot issue in research of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d the strategies of nutrients,feeding,environmental factors,bioreactor,metabolic regulation to
analyze how to improve high cell⁃density culture􀆰 We also demonstrate that high cell⁃density fermentation
can become more effective by considering multiple factors in proces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such as
microbial strains,their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and nutritional requirements􀆰
Keywords:High cell⁃density culture; bioreactor; metabolic regulation
    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以低成本获得高生产率
和高产品效益,已成为食品、药品等方面的研究热
点。 微生物采油将微生物及其营养物注入地下油
层,使其在油层中繁殖代谢,利用微生物对原油作
用及其代谢产物来提高原油采收率。 由于油层孔
隙体积一般高达几百万立方米,为提高增油效果,
现场需要注入大量的微生物菌体培养物。 在工业
化生产中,保证生产效果的同时必须控制投入成
本。 因此,低成本、高效率的高密度培养技术有望
大幅降低微生物培养液的成本,在微生物采油领域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高密度培养 ( high cell⁃
density culture,HCDC),一般是指微生物在液体培养
中,细胞群体密度超过常规细胞 10倍以上时的生长
状态或培养状态[1]。 高密度培养与常规培养相比,
优点如下[2]:1)实现微生物的高密度和高生产率;
2)可使生物反应器的体积缩小,过程更加安全;3)
简化下游产物的分离纯化步骤;4)缩短发酵周期,
实现产物的高效价;5)减少设备投资,缩小成本。
高密度培养技术也可用于工程菌发酵,以尽可能低
的成本实现规模化生产[3]。
影响高密度培养的因素包括营养物质种类、培
养条件、培养方式、生物反应器的选择以及培养体
系等,本文就微生物高密度培养策略进行综述。
1  营养物质优化策略
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是细胞生长所
必需的营养成分,在高密度培养时,这些营养成分
必须比例恰当,且浓度不会抑制细胞的生长[4]。
碳源是微生物培养基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为
微生物或细胞的正常生长提供物质基础,而不同的
碳源种类和浓度对生物量有不同的影响。 郭汉卿
等[5]通过对石油开采功能菌株琼氏不动杆菌 5 6
高密度发酵培养基优化,发现以葵花籽油作为碳源
时,明显优于其他几种碳源,菌密度高达1􀆰 2× 109
CFU / mL,较优化前基础培养基的 6􀆰 0×108 CFU / mL
提高了 2倍。 Posada⁃Uribe 等[6]在研究培养基组成
和培养条件对枯草芽胞杆菌 EA CB0575产芽胞的
影响中发现,最优的碳源是葡萄糖,最佳无机盐为
MgSO4·7H2O。 整体优化后得到的芽胞数为 8􀆰 78×
109 CFU / mL,芽胞率为 94􀆰 2%,芽胞数量和芽胞率
分别提高了 17􀆰 2倍和 1􀆰 9倍。
氮源是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核酸及其他含
氮化合物的基础,在微生物生产目标产物过程中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常用的氮源是有机氮源。
但是,微生物利用不同氮源,其相应的产物和菌密
度差别较大。 Fei 等[7]利用葡萄糖和木糖作为碳
源,高密度培养一种工程红球菌属菌株,发现当
(NH4) 2SO4作为氮源时,OD600为 28􀆰 8 ± 1􀆰 3,其他
无机氮源的 OD也比有机氮源的高,脂质浓度和脂
质质量分数都达到最大,分别为(4􀆰 05±0􀆰 66) g / L
和 44􀆰 3%,脂质的最高产量为 0􀆰 137 g / g。 这与文
献[8]报道的用葡萄糖作为碳源的结果一致,这说
明葡萄糖和木糖作为混合碳源时,选择(NH4) 2SO4
作为氮源最佳。
无机盐是许多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元
素,主要是构成菌体的细胞成分,作为酶的激活剂
或者抑制剂。 常用的无机盐有磷酸盐、镁盐、铁盐
及钾盐等。 臧超群等[9]通过对生防细菌 SY286 发
酵条件优化,得出以 NaCl 作为无机盐时,生防细菌
SY286菌悬液密度和产生抑菌物质的活性均最大,
分别为 1􀆰 5 × 109 CFU / mL 和 92􀆰 37%,明显优于
MgSO4、ZnSO4等其他几种无机盐,因此选择 NaCl 作
为最佳无机盐。
因此,选择营养物质时需要分析菌体代谢及产
物特点、原料供应优势等,使微生物细胞快速生长,
以提高菌体密度,这也是解决高密度培养问题的策
略之一。
2  培养条件
温度主要是通过改变酶的反应速度来控制微
生物的生长。 选择适宜的培养温度对菌体的浓度
和产物的产量至关重要。 王西祥等[10]在响应面法
优化枯草芽胞杆菌 NS178 产芽胞发酵工艺中发现,
当培养温度为 33 ℃时,NS178 发酵液菌落密度为
3􀆰 45× 109 CFU / mL,是优化前的 7 倍左右。 周斌
等[11]在重组菌肝素黄杆菌高密度生产肝素酶Ⅱ中
发现,只有在 37 ℃条件下最终 OD600可以达到 98,
酶活可以高达 9 436 U / L。
pH是影响高密度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
大多数的研究都是针对起始 pH 对生物量和代谢产
物的影响,培养液中 pH 的变化和菌体自身的生长
代谢会影响培养液的 pH,从而影响菌体的生长。 发
酵过程中,主要通过定时补料加入酸或碱。 Jallouli
等[12]利用温带发光杆菌突变菌体 K122生产生物杀
虫剂,通过分批发酵和补料发酵的方法,未控制 pH
时,活菌密度为 1􀆰 8×109 CFU / mL;当发酵 pH 被控
制为 7􀆰 0时,活菌密度为 2􀆰 5×109 CFU / mL。 与不控
制 pH相比,活菌密度提高了 38􀆰 8%。 由此可知,pH
是影响细胞生长和代谢产物形成的重要参数
之一[13]。
3  补料分批培养策略
培养方式的选择对菌体的生长有着重要的作
用,高密度发酵生产的过程主要是补料分批发
酵[14-15]。 这种类型的方法包括指数流加和传统的
在线补料方法,比如 pH、溶氧(DO)等[16-17]。 补料
分批发酵是在发酵过程中补入新鲜发酵液,以免造
成营养成分不足而导致菌体生长不好甚至死亡,同
时可以稀释部分代谢有害物。 补料分批发酵能维
持较低的基质浓度,避免碳源的阻遏效应,并能减
缓代谢有害物的不利影响。 Sohoni 等[18]在大肠杆
菌中优化高密度发酵工艺生产重组腈水解酶,利用
连续补料的方法,细胞干质量浓度达到 19􀆰 5 g / L,腈
水解酶产量为 4􀆰 19×105 U / L;而 Liu 等[19]在利用甘
油补料时,腈水解酶的产量为 1􀆰 93×104 U / L。 与普
通的分批培养相比,这种补料分批的策略使生物量
28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4卷 
提高了 8 倍,腈水解酶的产量提高了 2􀆰 4 倍。 在补
料分批培养过程中,需结合菌体自身的特征,确定
最佳的补料策略和补料方式,从而实现微生物的高
密度和产物的高产量。
3􀆰 1  溶氧补料策略
培养基中营养物质消耗殆尽时,细菌的有氧
代谢活动下降,导致环境溶氧持续上升,加入营养
物质后溶氧又会下降。 通过溶氧反馈控制限制性
营养物质的补加速率,使限制性营养物质保持在
一定的浓度,同时也避免了溶氧的抑制。 当碳源
消耗,溶氧开始上升时,需要对生物反应器设计一
个预定的补料方案[20] 。 40%的溶氧水平最适合嗜
酸氧化亚铁硫杆菌的高密度培养[21] ,但是 O2 是一
种难溶气体,因此在实验中常常会用摇床、发酵罐
和通气设备来增加溶氧[22] ,但是也有 Matsui等[23]
研究在高密度培养重组大肠杆菌过程中发现,溶
氧并不是越多越好。 好氧型菌体需要较高的 DO
才能生长,但厌氧型菌体在高 DO 时不适宜生长,
应根据菌体类型控制好 DO 的上下限。 张锋等[24]
研究枯草芽胞杆菌谷氨酰胺合成酶工程菌利用溶
氧反馈补料策略时,成功进行了工程菌的高密度
培养,将溶氧的上限设为 50%,高于 DO 时开始流
加补料培养基,直到 DO 达到下限停止流加,最终
细菌干质量浓度达到 48􀆰 1 g / L,目的蛋白的表达
量占菌体蛋白总量的 55%,粗体物酶比活为 10􀆰 35
U / mg。
3􀆰 2  底物反馈流加策略
葡萄糖浓度的控制在补料式发酵中的重要性
已经受到了很多的关注[25-27]。 在发酵过程中,微生
物的性能和微生物产物的合成极大地影响了葡萄
糖的浓度[28]。 当葡萄糖浓度充足时,会积累不必要
的代谢产物,例如,乙醇和醋酸。 为了避免产生不
必要的代谢产物,必须控制葡萄糖的浓度[27-33]。 葡
萄糖是目前最常用的碳源,但糖的浓度过高,会对
菌体的生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初始葡萄糖质
量浓度超过 20 g / L,大肠杆菌生长就会受到抑
制[34]。 闵伟红等[35]在碱性中和与补料分批高密度
培养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研究中发现:当每次加入 2
g / L的 8 mL 葡萄糖时,最终菌密度达到 9􀆰 0× 1011
CFU / mL,菌体干质量浓度达 14􀆰 266 g / L。
3􀆰 3  代谢物的抑制
在高密度培养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害的代谢
产物,对菌体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比如,甲醇积累
会对酵母细胞的生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Brunel
等[36]提出采用补料分批培养策略对平滑假丝酵母
生产脂肪酶进行高细胞密度培养。 发酵终点时,菌
体质量浓度达到了 74􀆰 30 g / L 左右,脂肪酶的活力
为 1􀆰 02×106 U / L 左右。 因此,通过补料分批培养,
可以有效避免甲醇积累对菌体生长的抑制。
3􀆰 4  两阶段补料策略
微生物细胞快速生长时期与产物合成期处于
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并不完全吻合,为了同时获
得高细胞密度和高产率,两段式补料策略被引入。
鲁明波等[37]研究发现:法夫酵母在发酵的延迟期和
对数生长早期,通过流加控制葡萄糖质量浓度为 25
g / L左右,在对数生长后期和稳定期,控制糖质量浓
度为 5 g / L。 采用这种发酵方式,发酵终点细胞干质
量浓度为 23􀆰 8 g / L,虾青素产量最大达到 29􀆰 05
g / L,分别比分批发酵提高了 52􀆰 8%和 109%,虾青
素的产量也比脉冲流加和恒 pH 流加高。 该两段式
补料优化控制方式基本达到产物合成最优化和产
物合成效率最高化。
3􀆰 5  指数流加补料策略
指数流加是一种开环补料式的策略以去达到
某种预定的值[20]。 当葡萄糖被消耗完之后,应用指
数流加策略将葡萄糖流加到培养基中(葡萄糖为最
主要的限制性底物),葡萄糖流加量可以用下面的
方程[38-39]计算。
F t =
μsetX0V0exp(μset)
SfYX/ S
(1)
式中:F t是连续流加速率(L / h),X0和 V0分别表示在
补料分批培养的开始阶段干细胞质量浓度(g / L)和
培养体积 ( L), Sf 是流加中的葡萄糖质量浓度
(g / L),μset是预定的生长速率,YX/ S是增长的生物量
和葡萄糖的量的比值 (g / g )。 在研究过程中,F t每
个小时都会被改变去模拟指数流加过程。
Korz等[40]采用指数流加的补料方式,当重组大
肠杆菌分别以葡萄糖和甘油为碳源时,菌体质量浓
度分别达到了 128 g / L 和 148 g / L。 谢婷等[41]在
指数流加补料发酵提高鲁氏酵母 β 1,3 葡聚糖酶
产量中发现,15~23 h开始进行指数流加补料,细胞
维持了对数生长至 21 h(对应最大生物量为 12􀆰 86
g / L),而 YEPD批培养 33 h生物量达到 10􀆰 78 g / L,
相比之下,前者周期缩短了 12 h,生物量提高
了 19􀆰 29%。
38  第 3期 左肖肖等:微生物高密度培养策略
4  生物反应器的选择策略
生物反应器是指包含了底物和酶或者细胞作
为生物催化剂的一种设备或者系统,在这个环境
中,生物催化剂可以执行他们的功能。 生物反应器
的结构、操作方式和操作条件对高密度培养的产物
和产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4􀆰 1  搅拌式生物反应器
搅拌式生物反应器的混合程度较高,但其较大
的剪切力并不利于丝状菌和动植物细胞的培养,不
过可以改变桨叶的尺寸和形状,或者加入一些物质
来减小剪切力。 其具有操作简单、应用范围广、容
易放大培养等特点,所以,目前这种传统的搅拌式
生物反应器应用最为广泛,也是高密度培养最常用
的生物反应器[42]。 李佳伟等[43]采用 3 L 机械搅拌
式发酵罐研究黑曲霉发酵生产柠檬酸的培养条件。
结果显示,在固定控制条件下,固定转速 500 r / min
时,发酵情况最好,产酸均达到 12􀆰 9 g / L,糖酸转化
率为 86%,生物量为 42􀆰 6 g / L。
4􀆰 2  气升式生物反应器
气升式生物反应器与其他生物反应器相比,设
备的密封性好,有更强的抗杂菌污染能力。 但是气
升式生物反应器在发酵过程中容易起泡,这可能是
由于培养基中的糖浓度较高引起的。 气升式生物
反应器适用于流体黏度相对不高、搅拌温和[44]和氧
传质要求较低[45-46]情况,但是其操作弹性小、轴向
梯度高径比大、高黏度时相间传质差等不利因素制
约了其发展。 郑裕国等[47]在甘薯原料气升式生物
反应器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中发现,采用 10 L机械
搅拌发酵罐发酵 48 h后,发酵液中干物质量为 37􀆰 2
g / L,蛋白产量为 17􀆰 7 g / L;10 L 带 2 块筛板气升式
生物反应器发酵 48 h后,发酵液中干物质量为 39􀆰 6
g / L,蛋白产量为 18􀆰 9 g / L。 可以得出,气升式生物
反应器在甘薯原料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中的发酵
性能优于机械搅拌发酵罐。
4􀆰 3  膜生物反应器
膜生物反应器是生物处理法与膜技术相结合
的一种先进技术。 按照生物反应器和膜组件之间
的相对位置,可将膜生物反应器分为以下 3种:分置
式膜生物反应器,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复合式膜
生物反应器。 Inloes等[48-49]固定化酵母属和大肠杆
菌生产乙醇,但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不适用于有
氧微生物,会导致供养不足。 为了使需氧细胞生
长,双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被运用。 在凝结芽胞
杆菌 TQ33高细胞密度培养过程中,戚薇等[50]采用
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过滤乳酸,最终菌体密度达
到 1􀆰 6 × 1010 CFU / mL,芽胞密度达到 1􀆰 2 × 1010
CFU / mL,分别是分批培养的 21倍和 37 倍。 Tashiro
等[51]在利用高细胞密度培养的方法生产丙酮 丁
醇 乙醇(ABE)的过程中,使用中空纤维膜生物反
应器进行培养,经过 48 h 培养后,最终菌体质量浓
度高于 100 g / L,ABE的产率为 7􀆰 55 g / (L·h),分别
是传统连续培养的 20倍和 4倍。
5   多级连续高密度培养 (MSC
HCDC)体系
    普通的补料分批培养是指在一个生物反应器
内进行多次补料,而 MSC HCDC 是指多个生物反
应器中单独补料。 MSC HCDC 体系包括多个串联
的中空纤维细胞循环或者用于细胞固定的高细胞
密度培养的连续搅拌反应器。 Chang 等[52]在一个 8
级 MSC HCDC 系统中生产青霉素,生产率为 149%
(0􀆰 085 g / (L·h)),细胞质量浓度为 40 g / L;在一个
7 级 MSC HCDC 系统中生产青霉素,生产率为
289%(0􀆰 165 g / (L·h)),细胞质量浓度为 60 g / L。
一般来说,一个带有 2 个或者 3 个生物反应器的
MSC HCDC 系统,可以代替补料式生物反应器去
获得较高产率的细胞外和细胞内的产物。 现在这
种体系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它的高产率和高效价成
为其发展优势。
6  展望
高密度培养是实现微生物产品高生产率和高
效率的关键技术,现已成为生化工程的重要研究领
域。 高密度培养策略的优化是完善高密度培养技
术的首要问题,同时,需要加强研究高密度培养的
发酵动力学、多级连续高细胞密度培养技术并解决
培养过程中的膜污染等问题,尽早实现工业化生
产。 由于微生物高密度培养的巨大优势,高密度培
养技术在食品、药品、微生物采油领域的应用将越
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 1 ]   刘子宇,李平兰,郑海涛,等.微生物高密度培养的研究进展
[J] .中国乳业,2005(12):47⁃51.
[ 2 ]   KIM M, JANG I C, KIM J A, et al. Embryogenesis and plant
48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4卷 
regeneration of hot pepper ( Capsicum annuum L.) through
isolated microspore culture[J] .Plant Cell Reports,2008,27(3):
425⁃434.
[ 3 ]   陈保立,王世立,韩金祥.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培养的研究进
展[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9,22(11):1156⁃1159.
[ 4 ]   KIM M S,NAM Y K,PARK C,et al.Establishment condi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eart⁃derived cell culture in Siberian sturgeon
(Acipenser baerii)[J] .In vitro Cell Develop Biol Anim,2014,50
(10):909⁃917.
[ 5 ]   郭汉卿,王雪梅,熊晓辉,等.琼氏不动杆菌 5 6 高密度发酵
培养基优化[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14(29):121⁃124.
[ 6 ]   POSADA⁃URIBE L F, ROMERO⁃TABAREZ M, VILLEGAS⁃
ESCOBAR V.Effect of medium components and culture conditions
in Bacillus subtilis EA⁃CB0575 spore production [ J ] . Bioproc
Biosys Eng,2015,38(10):1879⁃1888.
[ 7 ]   FEI Q,WEWETZER S J,KUROSAWA K,et al.High⁃cell⁃density
cultivation of an engineered Rhodococcus opacus strain for lipid
production via co⁃fermentation of glucose and xylose[ J] .Process
Biochem,2015,50(4):500⁃506.
[ 8 ]   KUROSAWA K,BOCCAZZI P,de ALMEIDA N M,et al. High⁃
cell⁃density batch fermentation of Rhodococcus opacus PD630
using a high glucose concentration for triacylglycerol production
[J] .J Biotechnol,2010,147(3 / 4):212⁃8.
[ 9 ]   臧超群,安福涛,刘长远,等.生防细菌 SY286 发酵条件优化
[J] .中国农学通报,2015(25):157⁃163.
[10]   王西祥,丁延芹,杜秉海,等.响应面法优化枯草芽孢杆菌
NS178产芽孢发酵工艺[J] .山东农业科学,2015(4):59⁃65.
[11]   周斌,程咏梅,邓超,等.黄杆菌肝素酶Ⅱ重组菌培养条件的
优化及高密度发酵[J] .生物工程学报,2014,30(4):674⁃678.
[12]   JALLOULIi W, JAOUA S, ZOUARI N. Improvement of
Photorhabdus temperata strain K122 bioinsecticide production by
batch and fed⁃batch fermentations optimization [ J ] . Bioproc
Biosyst Eng,2012,35(9):1505⁃1513.
[13]   ZHU B F, XU Y. Production of tetramethylpyrazine by batch
culture of Bacillus subtilis with optimal pH control strategy[ J] . J
Ind Microbiol Biotechnol,2010,37(8):815⁃821.
[14]   SALEHMIN M N I, ANNUAR M S M, CHISTI Y. High cell
density fed⁃batch fermentations for lipase production: feeding
strategies and oxygen transfer[ J] .Bioproc Biosyst Eng,2013,36
(11):1527⁃1543.
[15]   LAU J,TRAN C,LICARI P,et al. Development of a high cell⁃
density fed⁃batch bioprocess for the heterologous production of 6⁃
deoxyerythronolide B in Escherichia coli[ J] . J Biotechnol,2004,
110(1):95⁃103.
[16]   KIM B S,LEE S C,LEE S Y,et al.High cell density fed⁃batch
cultiv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using exponential feeding combined
with pH⁃stat[J] .Bioproc Biosys Eng,2004,26(3):147⁃50.
[17]   YANO T,KUROKAWA M,NISHIZAWA Y. Optimum substrate
feed rate in fed⁃batch culture with the DO⁃stat method [ J] . J
Ferment Bioeng,1991,71(5):345⁃349.
[18]   SOHONI S V,NELAPATI D,SATHE S,et al.Optimization of high
cell density fermentation process for recombinant nitrilase
production in E. coli[J] .Bioresour Technol,2015,188:202⁃208.
[19]   LIU J F, ZHANG Z J, LIA T, et al. Significantly enhanced
production of recombinant nitrilase by optimization of culture
conditions and glycerol feeding [ J] .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1,89(3):665⁃72.
[20]   CHOI J H,KEUM K C,SANG Y L. Production of recombinant
proteins by high cell density culture of Escherichia coli[J] .Chem
Eng Sci,2006,61(3):876⁃885.
[21]   罗林,康瑞娟,马晓楠,等.氧化亚铁硫杆菌在气升式反应器
中培养条件对其生长特性的影响[ J] .过程工程学报,2001,1
(4):365⁃368.
[22]   Ca′RCAMO,M,SAA P A,TORRES J,et al. Effective dissolved
oxygen control strategy for high⁃cell⁃density cultures [ J] . IEEE
Latin Am Transac,2014,12(3):389⁃394.
[23]   MATSUI T,SHINZATO N,YOKOTA H,et al. High cell density
cultivation of recombinant E.coli with a pressurized culture[ J] .J
Biotechnol,2006,41(4):920⁃924.
[24]   张锋,王期,李桂兰等.溶氧反馈分批补料高密度培养枯草杆
菌谷氨酰胺合成酶工程菌[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33(2):96⁃103.
[25]   LULI G W, STROHL W R. Comparison of growth, acetate
production, and acetate inhibi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strains in
batch and fed⁃batch fermentations[ J] .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90,56(4):1004⁃1011.
[26]   AKESSON M,HAGANDER P,AXELSSON J P.Avoiding acetate
accumulation in Escherichia coli cultures using feedback control of
glucose feeding[J] .Biotechnol Bioen,2001,73(3):223⁃230.
[27]   HEWITT C J, NEBE⁃VON CARON G, AXELSSON B, et al.
Studies related to the scale⁃up of high⁃cell⁃density E. coli fed⁃
batch fermentations using 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effect of
a changing microenvironment with respect to glucose and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J] . Biotechnol Bioeng,2000,70
(4):381⁃390.
[28]   XU B,JAHIC M,ENFORS S O.Modeling of overflow metabolism
in batch and fed⁃batch cultures of Escherichia coli[J] .Biotechnol
Progr,1999,15(1):81⁃90.
[29]   GEORGE S, LARSSON G, ENFORS S O. A scale⁃down two⁃
compartment reactor with controlled substrate oscillations:
metabolic response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 J ] . Bioproc
Biosyst Eng,1993,9(6):249⁃257.
[30]   JOBE A M,HERWIG C,SURZYN M,et al.Generally applicable
fed⁃batch culture concept based on the detection of metabolic
state by on⁃line balancing[ J] .Biotechnol Bioeng,2003,82(6):
627⁃639.
[31]   PANDA A K,KHAN R H,RAO K B,et al.Kinetics of inclusion
body production in batch and high cell density fed⁃batch culture
of Escherichia coli expressing ovine growth hormone [ J ] . J
Biotechnol,1999,75(2 / 3):161⁃172.
[32]   HELLMUTH K,KORZ D J,SANDERS E A,et al.Effect of growth
rate on stability and gene expression of recombinant plasmids
58  第 3期 左肖肖等:微生物高密度培养策略
during continuous and high cell density cultiv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TG1[J] .J Biotechnol,1994,32(3):289⁃298.
[33]   ARNDT M,HITZMANN B.Kalman filter based glucose control at
small set points during fed⁃batch cultivation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 .Biotechnol Progr,2004,20(1):377⁃383.
[34]   LI Y,CHEN J,MAO Y,et al. Effect of additives and fed⁃batch
culture strategies on the production of glutathione by recombinant
Escherichia coli[J] .Process Biochem,1998,33(98):709⁃714.
[35]   闵伟红,崔学祥,方丽,等.碱性中和与补料分批高密度培养
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研究[J] .食品科学,2009,30(1):217⁃221.
[36]   BRUNEL L, NEUGNOT V, LANDUCCI L, et al. High⁃level
expression of Candida parapsilosis lipase / acyltransferase in Pichia
pastoris[J] .J Biotechnol,2004,111(1):41⁃50.
[37]   鲁明波,纪磊,刘永胜,等.基于动力学模型的法夫酵母发酵
生产虾青素的补料策略优化[ J] .生物工程学报,2008,24
(11):1937⁃1942.
[38]   SHIN H S,LIM H C.Cell⁃mass maximization in fed⁃batch cultures
[J] .Bioproc Biosyst Eng,2006,29(5 / 6):335⁃347.
[39]   LIANG G B,DU G C,CHEN J. A novel strategy of enhanced
glutathione production in high cell density cultivation of Candida
utilis: cysteine addition combined with dissolved oxygen
controlling[J] .Enzyme Microb Technol,2008,42(3):284⁃289.
[40]   KORZ D J, RINAS U,HELLMUTH K, et al. Simple fed⁃batch
technique for high cell density cultiv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J] .
J Biotechnol,1995,39(1):59⁃65.
[41]   谢婷,刘飞,李敏,等.指数补料发酵提高鲁氏酵母 β 1,3 葡
聚糖酶产量[J] .现代食品科技,2015(6):205⁃210.
[42]   李寅,高海军,陈坚.高细胞密度发酵技术[M].北京:化学工
业出版社,2006.
[43]   李佳伟,刘龙,李江华,等.两阶段搅拌转速控制策略发酵生
产柠檬酸[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4,33(2):131⁃136.
[44]   CHISTI Y. Encyclopedia of bioprocess technology: fermentation,
biocatalysis,and bioseparation[J] .Biotechnol Adv,1999,17(8):
689⁃690.
[45]   NICOLELLA C, LOOSDRECHT M C M V, HEIJNEN J J.
ChemInform abstract: wastewater treatment with particulate
biofilm reactors[J] .Cheminform,2000,31(36):1⁃33.
[46]   CHISTI Y. Pneumatically agitated bioreactors in industrial and
environmental bioprocessing: hydrodynamics, hydraulics, and
transport phenomena[J] .Appl Mech Rev,1998,51(1):33.
[47]   郑裕国.甘薯原料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
[J] .农业工程学报,1999(1):223⁃226.
[48]   INLOES D S, TAYLOR D P, COHEN S N, et al. Ethanol
production by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immobilized in hollow⁃
fiber membrane bioreactors[J] .Appl Environ Microbiol,1983,46
(1):264⁃278.
[49]   DOUGLAS S I, SMITH W J, DEAN P T, et al. Hollow⁃fiber
membrane bioreactors using immobilized E. coli for protein
synthesis[J] .Biotechnol Bioeng,1983,25(11):2653⁃2681.
[50]   戚薇,刘馨磊,王建玲,等.中空纤维膜过滤法高密度培养凝
结芽孢杆菌 TQ33[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3(4):15⁃18.
[51]   TASHIRO Y,TAKEDA K,KOBAYASHI G,et al.High production
of acetone⁃butanol⁃ethanol with high cell density culture by cell⁃
recycling and bleeding[J] .J Biotechnol,2005,120(2):197⁃206.
[52]   CHANG H N,KIM N J, KANG J, et al. Multi⁃stage high cell
continuous fermentation for high productivity and titer[J] .Bioproc
Biosyst Eng,2010,34(4):419⁃431.
(责任编辑  管珺)
68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