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13卷第 6期
2015年 11月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Chinese Journal of Bioprocess Engineering
Vol 13 No 6
Nov 2015
doi:10 3969 / j issn 1672-3678 2015 06 001
收稿日期:2014-07-14
基金项目: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课题(GCKF201112);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2AA022304)
作者简介:徐 晴(1983—),女,江苏苏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微生物代谢调控;李 霜(联系人),教授,E⁃mail:lishuang@ njtech.edu.cn
响应曲面优化秸秆稀酸水解工艺用于发酵产壳聚糖
徐 晴1,袁 瀚2,杨 平2,周 军2,李 霜1
(1 南京工业大学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800;
2 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 泸州 646000)
摘 要:为实现利用秸秆水解产生的五碳糖发酵产壳聚糖,以米根霉为研究对象,研究水解温度、水解时间、酸浓度
等不同预处理方式获得的半纤维素水解液对米根霉发酵产壳聚糖的影响。 结果表明:水解温度、水解时间对水解
液中木糖含量以及甲酸、乙酸、糠醛等抑制剂浓度具有显著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后续发酵产壳聚糖的生成量。 利用
响应曲面对稀酸水解预处理条件进行优化,获得最佳工艺条件:H2SO4 13 6 g / L,99 5 ℃,水解时间 1 91 h,在此条
件下预测壳聚糖发酵产量为 0 79 g / L,实验验证产量为 0 82 g / L,占菌体生物量的 15%~18%。 研究结果为秸秆资
源的高效利用及发酵生产壳聚糖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米根霉;半纤维素;木糖;壳聚糖;抑制剂
中图分类号:TQ3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678(2015)06-0001-05
Optimal pretreatment conditions of corn straw for
chitosan production by Rhizopus oryzae
XU Qing1,YUAN Han2,YANG Ping2,ZHOU Jun2,LI Shuang1
(1 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Nanjing Tech University,Nanjing 211800,China;
2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Solid⁃State Brewing,Luzhou 646000,China)
Abstract:To optimize the usage of hemicellulose hydrolysate(HH) for chitosan production,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retreatment condition of hemicellulose on chitosan production by Rhizopus oryzae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temperature and / or long reaction time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xylose and inhibitors( formic acid,acetic acid,furfural),resulting influence in chitosan
production. Through the quadratic model analyzed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the optimal
pretreatment condition of hemicellulose for chitosan production was 99 5 ℃,H2SO4 13 6 g / L,1 91 h.
Under this condition,chitosan production could reach 0 82 g / L,which was a little higher than the predict
value of model (0 79 g / L),and account for 15%⁃18% of the biomass. The present study would provide a
potential route for lignocellulose utilization and chitosan production.
Keywords:Rhizopus oryzae;hemicelluloses;xylose;chitosan;inhibitor
木质纤维素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生物质可
再生资源,广泛来源于农林废弃物(如玉米秸秆、酒
糟、废木屑等),它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
素组成,其中半纤维素组分约占 20% ~ 35%[1]。 利
用稀酸水解法对木质纤维素进行预处理,不仅能降
解半纤维素组分,还为后续酶解反应提供了较为疏
松的底物结构,提高酶解效果。 半纤维素组分的水
解产物主要以木糖为主,水解过程中伴生的甲酸、
乙酸、糠醛等副产物对多数微生物具有强抑制作
用,限制了酸解产物的生物利用[2]。
壳聚糖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外骨骼和真菌
细胞壁,是一种高附加值的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
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
等行业[3]。 利用根霉属、毛霉属等真菌发酵法制备
的壳聚糖脱乙酰度较高,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是
壳聚糖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4]。 窦畅等[5]在
前期研究中发现米根霉能高效利用木糖积累生物
量,尤其利用秸秆酸解所产的木糖组分时,细胞壁
中壳聚糖含量较高,且酸液中的甲酸、糠醛等“抑制
物”在一定浓度下有利于壳聚糖的积累[6],因此秸
秆酸解液有望成为优良的壳聚糖发酵原料。
笔者利用响应曲面设计优化半纤维素的酸解
预处理工艺,建立秸秆酸解条件与米根霉发酵生产
壳聚糖的直接关系,以获取最适宜于壳聚糖发酵的
秸秆酸解预处理工艺。
1 材料与方法
1 1 菌株
菌种为米根霉(Rhizopus oryzae ME F12),南京
工业大学代谢工程实验室保藏。
1 2 玉米秸秆的酸解处理
将玉米秸秆研磨至粒径不超过 1 mm 的颗粒,
按固液比为 1 ∶ 10(g / mL)加不同浓度 H2SO4 进行酸
解反应,然后加 Ca(OH) 2调节 pH 至 8 0,过滤后得
到的清液即为半纤维素水解液。 考察水解温度
(X1,℃)、H2SO4 质量浓度 (X2, g / L)和水解时间
(X3,h)3个因素对酸解效果的影响,以发酵壳聚糖
产量(Y1,g / L)为响应指标,利用 statistical software
package(Stat⁃Ease Inc ,USA)软件进行中心复合设
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实验条件如表 1
所示,每组实验采用 3个平行后取均值进行 CCD数
据分析。
1 3 培养条件
将在 35 ℃培养 6 d 的米根霉用无菌水洗脱孢
子,获得孢子悬浮液,按 2%(体积分数)的接种量将
孢子悬浮液接种至发酵培养基中。 发酵培养基组成:
秸秆酸水解液 50 mL,KH2PO4 0 6 g / L,MgSO4·7H2O
0 5 g / L,尿素 2 g / L。 pH 自然。 在 35 ℃、200 r / min
条件下培养。
表 1 酸水解条件响应面设计
Table 1 Experimental designs for corn straw pretreatment
实
验
号
变量 编码水平
X1 X2 X3
温度
x1
H2SO4
浓度 x2
反应
时间 x3
1 80 10 1 -1 -1 -1
2 80 10 3 -1 -1 1
3 80 30 1 -1 1 -1
4 80 30 3 -1 1 1
5 120 10 1 1 -1 -1
6 120 10 3 1 -1 1
7 120 30 1 1 1 -1
8 120 30 3 1 1 1
9 66 20 2 -1 68 0 0
10 134 20 2 1 68 0 0
11 100 0 32 2 0 -1 68 0
12 100 3 68 2 0 1 68 0
13 100 20 0 32 0 0 -1 68
14 100 20 3 68 0 0 1 68
15 100 20 2 0 0 0
16 100 20 2 0 0 0
1 4 壳聚糖提取
壳聚糖的分析参照文献[7]的方法。 摇瓶培养
获得的菌体经过滤、烘干,加入 1 mol / L NaOH,使菌
体含量达 25 g / L,121 ℃处理 15 min,冷却,10 000
r / min离心,获得碱不溶物,洗涤至中性。 加入 100
倍体积的 2% (体积分数)的乙酸,95 ℃ 下水解
24 h,10 000 r / min 离心,上清用 NaOH 调 pH 至
9 0,10 000 r / min 离心,水洗后分别再用乙醇、丙酮
洗涤,获得壳聚糖。
1 5 酸解液组分的测定
秸秆酸解液组分测定参照文献[8]的方法,具
体测定条件:戴安 P680,Chromeleon工作站,Bio⁃Rad
Aminex HPX 87H 色谱柱 ( 300 mm × 7 8 mm, 9
μm);流动相 5 mmol / L H2SO4;流速 0 6 mL / min;柱
温 60 ℃。 甲酸、乙酸采用 RID 检测器检测,糠醛采
用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为 210 nm。
2 结果与讨论
2 1 预处理条件对秸秆酸解液成分的影响
根据响应面设计(表 1)的方法,对不同酸解条
2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
件下的组分进行测定,结果如表 2 所示。 由表 2 可
知:水解液中的主要成分是木糖为 8 24 ~ 25 24
g / L,其次是葡萄糖(0 77 ~ 5 34 g / L)和阿拉伯糖
(2 02~ 4 76 g / L)。 水解液中主要的抑制物为甲
酸、乙酸、糠醛。
较高的水解温度和较长的水解时间对糖的降解
释放和抑制物的产生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使用
10 g / L的 H2SO4,120 ℃水解 3 h(第 6组实验),得到
的木糖质量浓度最大,为 25 24 g / L;而当温度为 80
℃水解 3 h(第 2 组实验),木糖质量浓度仅为 10 75
g / L;当 H2SO4 为 30 g / L,120 ℃水解 3 h(第 8 组实
验),糠醛质量浓度达最大值,为 2 79 g / L,而当水解
时间缩短为 1 h(第 7组实验),糠醛为 1 43 g / L。
表 2 水解条件下对产物组成的影响
Table 2 Analysis of components in hemicellulose
hydrolysate of corn straw
g·L-1
序号 ρ(葡萄糖)
ρ(木
糖)
ρ(阿
拉伯糖)
ρ(甲
酸)
ρ(乙
酸)
ρ(糠
醛)
1 0 77 8 43 2 02 0 46 0 96 0 01
2 1 38 10 75 3 19 0 76 1 88 0 03
3 1 16 9 21 2 73 0 976 1 37 0 41
4 1 29 10 12 2 94 0 79 1 93 0 52
5 2 25 19 88 3 04 1 24 2 47 0 94
6 5 34 25 24 2 80 1 59 2 88 1 69
7 1 36 20 26 2 75 1 78 2 98 1 43
8 2 66 23 57 3 18 1 95 3 21 2 79
9 2 93 8 24 2 92 0 17 1 26 0 12
10 4 22 24 32 2 71 1 72 2 82 1 86
11 3 61 16 54 4 31 0 20 1 87 0 32
12 3 98 17 66 4 76 2 31 2 73 0 77
13 2 64 9 89 3 44 0 34 1 82 0 24
14 4 18 22 35 3 05 1 56 2 68 0 83
15 2 91 22 43 3 46 0 83 2 17 0 58
16 2 87 21 54 3 37 0 91 2 32 0 66
2 2 以壳聚糖产量为指标的响应面分析
以不同条件下预处理后获得的秸秆酸水解液
作为碳源,配制培养基用于米根霉发酵制备壳聚
糖,结果如图 1所示。 由图 1可知:酸解液中木糖浓
度高并不意味着壳聚糖产量高,在高木糖浓度(第
6~8组实验,木糖为 20 26 ~ 25 24 g / L)下,壳聚糖
产量相对较低,仅为 0 25 g / L左右。 壳聚糖的最高
产量(0 67 g / L)出现在第 11组,该酸解液中木糖含
量并不高,为 16 32 g / L。 真核微生物的细胞壁在受
到外界刺激时,会改变多糖等组分以更好地适应环
境[9]。 当一定浓度的甲酸、乙酸、糠醛存在时,米根
霉可能通过合成更多壳聚糖等大分子聚合物增厚
细胞壁,抵御抑制剂对细胞产生的危害。 在第 6 ~ 8
组实验中,抑制剂甲酸、乙酸、糠醛质量浓度较高
(1~3 g / L),抑制剂的大量存在对微生物细胞产生
了毒害作用,如甲酸会破坏细胞上的疏水位点[10],
从而影响了菌体生长和壳聚糖的合成;而第 11组抑
制剂组分含量有显著下降,其浓度恰好与之前研究
的有效刺激浓度相符合[6]。 因此,仅以木糖浓度为
指标优化秸秆酸解过程用于后续发酵是不合适的。
水解过程中,抑制剂浓度的变化对后续菌体生长与
壳聚糖合成的影响要大于一定范围内糖浓度变化
带来的影响,因此,优化半纤维素水解用于后续发
酵要更多关注抑制剂的生成情况。
图 1 半纤维素水解液培养基中米根霉菌体
生物量及壳聚糖产量
Fig 1 Mycelia growth and chitosan production in
hemicellulose hydrolysate pretreated by
different conditions
为了获取最佳的秸秆酸解工艺,以壳聚糖的产
量为响应指标,对各预处理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进行
多元回归拟合,构建响应面模型,得到壳聚糖产量
对水解温度(X1,℃)、H2SO4 浓度(X2,g / L)和水解
时间(X3,h)的二次多项回归模型,见式(1)。
Y1 = 0 576 259 - 0 013 413X1 - 0 060 542X2 +
0 005 525X3 - 0 005X1X2 - 0 025X1X3 +
0 023X2X3 - 0 151 013X1 2 - 0 048 482X22 -
0 050 25X23 (1)
该回归方程 R2为 0 932 6,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
的拟合度,可以用来解释 93 3%的响应值变化,各因
子与壳聚糖产率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线性关系。 水解
温度、H2SO4 浓度和水解时间对壳聚糖产量影响的显
3 第 6期 徐 晴等:响应曲面优化秸秆稀酸水解工艺用于发酵产壳聚糖
著性分析如表 3 所示。 当置信度为 95%时 (α =
0 05),X21对壳聚糖产量有显著性影响(P<0 05),保
留一次方项 X1。 当置信度 90%(α= 0 10),X2对壳聚
糖产量亦存在显著性影响(P<0 10)。 因此,可以判
断三因素对壳聚糖产量的影响(从大到小顺序)为
H2SO4 浓度、水解温度、水解时间。
表 3 三因素对壳聚糖产量影响的显著性分析
Table 3 Effects of three variables on the final chitosan
production
因素 均方和 F 值 P值
X1 0 002 4 0 245 6 0 637 8
X2 0 050 0 5 004 5 0 066 6
X3 0 000 4 0 041 7 0 845 0
X1X2 0 000 2 0 020 0 0 892 2
X1X3 0 005 0 0 499 8 0 506 1
X2X3 0 003 2 0 376 8 0 558 2
X21 0 211 3 21 121 7 <0 000 1
X22 0 021 8 2 177 0 0 190 5
X23 0 023 4 2 338 7 0 177 1
注: R2 = 0 932 6; adjusted R2 = 0 824 1。
此外,16组实验所生成的响应面如图 2、图 3 所
示,壳聚糖生成量以图中颜色深浅来区分,颜色越
深,壳聚糖浓度越高。 由图 2和图 3可知,壳聚糖产
量对于所考察的 3个因素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随
着水解温度、H2SO4 浓度和水解时间的增长,壳聚糖
产量呈现出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且壳聚糖产量的
最大值落在笔者通过预实验所选取的中心点附近,
表明响应面设计是成功的。
图 2 水解温度和 H2SO4 浓度对壳聚糖产量的影响
Fig 2 Contour plot of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sulfuric acid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on the chitosan
production
图 3 水解温度和时间对壳聚糖产量的影响
Fig 3 Contour plot of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reaction
time and temperature on the final chitosan
production
2 3 半纤维素酸解条件优化
为获得最佳的半纤维素水解条件,求解回归方
程的最大值,得到的结果为 H2SO4 13 6 g / L,99 5
℃水解 1 91 h,此时预测获得的壳聚糖产量为 0 79
g / L。 按上述条件对木质纤维素进行酸解,水解液
用于壳聚糖的发酵培养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实
验结果表明,在此条件下,水解液中木糖含量为
20 45 g / L、乙酸为 1 44 g / L、甲酸为 0 61 g / L、糠醛
为 0 31 g / L,而此时发酵所获得的米根霉生物量为
5 4 g / L,产生的壳聚糖达 0 82 g / L,略高于预测值,
能较好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壳聚糖组分约占丝状真菌生物量的 7% ~ 10%
左右。 因此,要获得较高的壳聚糖产量,通常需要
优化培养基或培养方式来提高菌体生物量[11-12],或
者添加刺激物如赤霉素[7]、阿洛酮糖[13]等来促进细
胞壁中壳聚糖的积累。 以工艺优化的秸秆酸解液
作为壳聚糖发酵生产的培养基料,添加尿素、磷酸
盐等组分,培养后获得的壳聚糖组分占菌体生物量
的 15%~18% ,这表明通过控制酸解工艺条件可以
控制伴生的甲酸、乙酸、糠醛等抑制物组分来有效
促进壳聚糖的合成。
3 结论
秸秆酸水解工艺的水解温度、水解时间、酸浓
度对木糖及抑制剂(甲酸、乙酸、糠醛等)组分具有
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中最利于米根霉发酵生产壳聚
糖的秸秆酸水解工艺参数:13 6 g / L H2SO4 在 99 5
℃下水解 1 91 h。 利用该条件处理获得的秸秆酸解
液进行米根霉发酵生产壳聚糖,产量可达 0 82 g / L,
4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
与模型预测值相近。 结果表明秸秆酸解液有望成
为壳聚糖发酵生产的重要原料,为秸秆等生物质资
源的利用拓展了思路。
参考文献:
[ 1 ] 金强,张红漫,严立石,等.生物质半纤维素稀酸水解反应[ J] .
化学进展,2010,22(4):654⁃662.
[ 2 ] Ezeji T, Qureshi N, Blaschek H P. Butanol production from
agricultural residues: impact of degradation products on
Clostridium beijerinckii growth and butanol fermentation [ J ] .
Biotechnol Bioeng,2007,97(6):1460⁃1469.
[ 3 ] Maghsoodi V,Razavi J,Yaghmaei S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 for
production of chitosan by Aspergillus niger[J] .Int J Eng Trans B:
Applications,2009,22(1):1⁃6.
[ 4 ] Dhillon G S,Kaur S,Brar S K,et al.Green synthesis approach:
extraction of chitosan from fungus mycelia [ J ] . Crit Rev
Biotechnol,2013,33(4):379⁃403.
[ 5 ] 窦畅,徐晴,宋萍,等 米根霉利用木糖与葡萄糖的代谢差异
[J] .微生物学报,2011,51(4):468⁃473.
[ 6 ] Tai C,Li S,Xu Q,et al Chitosan production from hemicellulose
hydrolysate of corn straw: impact of degradation products on
Rhizopus oryzae growth and chitosan fermentation[ J] . Lett Appl
Microbiol,2010,51(3):278⁃284.
[ 7 ] Chatterjee S,Chatterjee S,Chatterjee B P,et al. Enhancement of
growth and chitosan production by Rhizopus oryzae in whey
medium by plant growth hormones[J] .Int J Biol Macromol,2008,
42(2):120⁃126.
[ 8 ] Yan L,Zhang H,Chen J,et al. Dilute sulfuric acid cycle spray
flow⁃through pretreatment of corn stover for enhancement of sugar
recovery[J] .Bioresour Technol,2009,100(5):1803⁃1808.
[ 9 ] Sikkema J, De Bont J, Poolman B. Mechanisms of membrane
toxicity of hydrocarbons [ J ] . Microbiol Rev, 1995, 59 ( 2 ):
201⁃222.
[10] Zaldivar J,Martinez A,Ingram L O.Effect of selected aldehydes
on the growth and fermentation of ethanologenic Escherichia coli
[J] .Biotechnol Bioeng,1999,65(1):24⁃33.
[11] Crestini C, Kovac B, Giovannozzi⁃Sermanni G. Production and
isolation of chitosan by submerged and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from Lentinus edodes [ J ] . Biotechnol Bioeng, 1996, 50 ( 2 ):
207⁃210.
[12] 王云阳,李元瑞,张丽,等.鲁氏毛霉发酵法制备甲壳素和壳
聚糖的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31(5):106⁃110.
[13] Yoshihara K,Shinohara Y,Hirotsu T,et al Chitosan productivity
enhancement in Rhizopus oryzae YPF⁃61A by d⁃psicose [ J] . J
Biosci Bioeng,2003,95(3):293⁃297.
(责任编辑 荀志金)
5 第 6期 徐 晴等:响应曲面优化秸秆稀酸水解工艺用于发酵产壳聚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