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 approach for analyzing resources metabolism of industrial ecosystems

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分析方法



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SHENGTAI XUEBAO)
摇 摇 第 32 卷 第 7 期摇 摇 2012 年 4 月摇 (半月刊)
目摇 摇 次
城市生态景观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与技术构架 孙然好,许忠良,陈利顶,等 (1979)……………………………
拟南芥芥子酸酯对 UV鄄B辐射的响应 李摇 敏,王摇 垠,牟晓飞,等 (1987)………………………………………
蛋白核小球藻对 Pb(域)和 Cd(域)的生物吸附及其影响因素 姜摇 晶,李摇 亮,李海鹏,等 (1995)…………
梨枣在果实生长期对土壤水势的响应 韩立新,汪有科,张琳琳 (2004)…………………………………………
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分析方法 施晓清,杨建新,王如松,等 (2012)……………………………………………
基于物质流和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
赵卉卉,王摇 远,谷学明,等 (2025)
…………………………………
……………………………………………………………………………
河北省县域农田生态系统供给功能的健康评价 白琳红,王摇 卫,张摇 玉 (2033)………………………………
温郁金内生真菌 Chaetomium globosum L18 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谱及拮抗机理
王艳红,吴晓民,朱艳萍,等 (2040)
………………………………
……………………………………………………………………………
基于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的华北低丘山区核桃鄄小麦复合系统种间水分利用研究
何春霞,孟摇 平,张劲松,等 (2047)
………………………………
……………………………………………………………………………
云贵高原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 C、N、P 空间分布 张利青,彭晚霞,宋同清,等 (2056)…………………
水稻根系通气组织与根系泌氧及根际硝化作用的关系 李奕林 (2066)…………………………………………
苹果绵蚜对不同苹果品种春梢生长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王西存,于摇 毅,周洪旭,等 (2075)……………………
磷高效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金凌波,周摇 峰,姚摇 涓,等 (2082)………………………………
基于 MODIS鄄EVI数据和 Symlet11 小波识别东北地区水稻主要物候期
徐岩岩,张佳华,YANG Limin (2091)
…………………………………………
…………………………………………………………………………
基于降水利用比较分析的四川省种植制度优化 王明田,曲辉辉,杨晓光,等 (2099)……………………………
气候变暖对东北玉米低温冷害分布规律的影响 高晓容,王春乙,张继权 (2110)………………………………
施肥对巢湖流域稻季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朱小红,马中文 ,马友华,等 (2119)…………………………………
丛枝菌根真菌对枳根净离子流及锌污染下枳苗矿质营养的影响 肖家欣,杨摇 慧,张绍铃 (2127)……………
不同 R颐FR值对菊花叶片气孔特征和气孔导度的影响 杨再强,张摇 静,江晓东,等 (2135)……………………
神农架海拔梯度上 4 种典型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循环动态 刘摇 蕾,申国珍,陈芳清,等 (2142)………
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地表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 周小刚,郭胜利,车升国,等 (2150)………………………
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生活史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 陈志阳,杨摇 宁,姚先铭,等 (2158)…………………………
LAS测算森林冠层上方温度结构参数的可行性 郑摇 宁,张劲松,孟摇 平,等 (2166)……………………………
基于 RS / GIS的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及碳储量密度空间分布研究
徐少君,曾摇 波,苏晓磊,等 (2174)
………………………………………
……………………………………………………………………………
模拟氮沉降增加对寒温带针叶林土壤 CO2 排放的初期影响 温都如娜,方华军,于贵瑞,等 (2185)…………
桂江流域附生硅藻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 邓培雁,雷远达,刘摇 威,等 (2196)……………………………………
小浪底水库排沙对黄河鲤鱼的急性胁迫 孙麓垠,白音包力皋,牛翠娟,等 (2204)………………………………
上海池塘养殖环境成本———基于双边界二分式 CVM法的实证研究 唐克勇,杨正勇,杨怀宇,等 (2212)……
稻纵卷叶螟绒茧蜂对寄主的搜索行为 周摇 慧, 张摇 扬, 吴伟坚 (2223)………………………………………
农林复合系统中灌木篱墙对异色瓢虫种群分布的影响 严摇 飞,周在豹,王摇 朔,等 (2230)……………………
苹果脱乙酰几丁质发酵液诱导苹果叶片对斑点落叶病的早期抗性反应
王荣娟,姚允聪,戚亚平,等 (2239)
…………………………………………
……………………………………………………………………………
专论与综述
气候变化影响下海岸带脆弱性评估研究进展 王摇 宁,张利权,袁摇 琳,等 (2248)………………………………
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引种及其生态影响 彭友贵,徐正春,刘敏超 (2259)……………………………………
问题讨论
城市污泥生物好氧发酵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及其影响因素 余摇 杰,郑国砥,高摇 定,等 (2271)………………
4 种绿化树种盆栽土壤微生物对柴油污染响应及对 PAHs的修复 闫文德,梁小翠,郑摇 威,等 (2279)………
研究简报
云南会泽铅锌矿废弃矿渣堆常见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 李东伟,徐红梅,梅摇 涛,等 (2288)……………………
南方根结线虫对不同砧木嫁接番茄苗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 梁摇 朋, 陈振德, 罗庆熙 (2294)……………
期刊基本参数:CN 11鄄2031 / Q*1981*m*16*322*zh*P* ¥ 70郾 00*1510*37*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2012鄄04
封面图说: 站立的仓鼠———仓鼠为小型啮齿类动物,栖息于荒漠、荒漠草原等地带的洞穴之中。 白天他们往往会躲在洞穴中睡
觉和休息,以避开天敌的攻击,偶尔也会出来走动,站立起来警惕地四处张望。 喜欢把食物藏在腮的两边,然后再走
到安全的地方吐出来,由此得仓鼠之名。 它们的门齿会不停的生长,所以它们的上下门齿必须不断啃食硬东西来磨
牙,一方面避免门齿长得太长,妨碍咀嚼,一方面保持门牙的锐利。 仓鼠以杂草种子、昆虫等为食。
彩图提供: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E鄄mail: cites. chenjw@ 163. com
第 32 卷第 7 期
2012 年 4 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 32,No. 7
Apr. ,2012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73109,71033005)
收稿日期:2011鄄04鄄18; 摇 摇 修订日期:2012鄄02鄄01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鄄mail: shixq@ rcees. ac. cn
DOI: 10. 5846 / stxb201104180505
施晓清, 杨建新, 王如松, 赵吝加.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分析方法.生态学报,2012,32(7):2012鄄2024.
Shi X Q, Yang J X, Wang R S, Zhao L J. An approach for analyzing resources metabolism of industrial ecosystems. Acta Ecologica Sinica,2012,32(7):
2012鄄2024.
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分析方法
施晓清*, 杨建新, 王如松, 赵吝加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摇 100085)
摘要:产业生态系统是由企业群、资源及环境组成的社会鄄经济鄄环境复合生态系统。 资源代谢是其功能运行的重要保障。 资源
代谢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耗竭及阻滞是造成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根据生态学原理,运用物质流分析手段解析了
产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流及资金流结构,构建了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分析模型,提出了资源输入鄄使用鄄输出鄄循环共生四
方面的资源代谢分析指标体系和基于模糊综合分析的资源代谢问题树分析方法。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循环共生网络结构模
型的生态管理模式。 以期为产业资源的生态管理提供方法支撑。
关键词:产业;生态系统;资源流;代谢分析
An approach for analyzing resources metabolism of industrial ecosystems
SHI Xiaoqing*, YANG Jianxin, WANG Rusong, ZHAO Linjia
State Key Lab for Urban and Regional Ec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Eco鄄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 China
Abstract: Industrial ecosystems are complex social鄄economic鄄environmental systems that are comprised of industrial
communities (a group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Resources metabolism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industrial ecosystem function. Resource depletion and metabolism blocking on both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 is the
major causes of eco鄄environmental stress.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s and MFA methodolog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ecosystems忆 material flow, energy flow and money flow, and suggested the framework model of
resources metabolism for industrial ecosystems. This model consists of six sub鄄modules including a resources exploitation
module, a raw material production module, a product exchange center module, a consumption module, a waste collection
and control module. To complement this model, an analysis indicator system based on input鄄use鄄output鄄circular symbiosis
for resources metabolism was also proposed. The indicator system includes four categories of indicators: resource input,
resource use, environmental stress and circular鄄symbiosis. Resource input indicators include raw material input, water
resource input and energy input; resource use indicators include raw material use, water resource use, energy use and
product use; environmental stress indicators include waste discharge and specific material discharge; circular symbiosis
indicators include cleaner production, waste control and 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 and symbiosis potential. Based on the
indicator system, an assessment method by using Fuzzy Analysis and Problems Tree tool for resources metabolism analysis
was explored. In addition, an ecological management model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a circular鄄symbiosis network
consisting four modules: a main community module including associated factories; an upstream community module including
the factories associated with the main community; a downstream community module including the factories and consumers
associated with the main community; a reuse community module including collection, category, process and control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factories. The four modules are connected by material flow so that the entire system forms a singular network. By
implementing metabolism analysis, the major issues occurring at individual modules or connections can be identified. In
turn, the network structure may be optimized through industrial symbiosis managemen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 (1) Circular function is weak in traditional industrial ecosystem in comparison
to natural ecosystems. Environmental stress comes from resource overuse and excessive waste emissions. (2) Based on the
material flow process, the indicator system can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ources metabolism. Thus this
system can be used as a guide fo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s use and reducing environmental stress. (3) The
method analyzing metabolism effectiveness based on the indicator system and Problems Tree tool is efficient and practical. It
can allow decision makers to immediately understand the major problems within different processes and thus make suitable
decisions to solve them. (4) 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networks provides a feasible method
to identify and address issues associated with resources metabolism. Applying this model can allow identified stresses on the
eco鄄environment to be released. (5) The approach for resources metabolism analys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focuses more on
processes in comparison to the MFA methods that are implemented at the national and urban scale. This approach may
complement MFA methodlogy.
This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in the resource flow analysis of the pulp and paper industry in Wuhan, China. Ongoing
work will focus on the research of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databases.
Key Words: industry; ecosystem; resources flow; metabolism analysis
物质流是自然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通过长期的自然演替,自然生态系统已形成了以食物网为结
构特征的良性物质循环模式,以此推动着自然生态系统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自然生态
系统提供的资源和环境为物质基础的,其产业生态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将废弃物排放到
自然环境中的过程形成了“资源流冶,这种资源流对自然生态系统原有的物质循环产生了干扰,表现为资源代
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耗竭和阻滞,导致当今以全球生态安全、区域生态服务以及人群生态健康等三大生态危
机为代表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科学评估产业生态系统的“资源流冶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其改善潜力,为产
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胁迫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以及有效管理方法已迫在眉睫。
1摇 资源代谢研究基础
1935 年英国植物学家 Tensley 提出的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 1989 年通用汽车公司的科学家 Frosch 和
Gallopoulos提出的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1],为从产业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资源流的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早
期资源代谢的研究主要从城市代谢与污染物路径分析两方面展开[2]。 1965 年 Abel Wolman 发表了第 1 篇有
关城市代谢的文章,揭示了城市物质代谢引发的环境问题[2]。 10 世纪 70 年代 Newcombe 及 Duvigneaud 等分
别研究了香港及布鲁塞尔的物质代谢,分析了城市发展的物质消耗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2鄄3]。 在这一时期
Huntzicke及 Ayres等分别对洛杉矶地区汽车排铅及 Hudson鄄Raritan 流域从 1885 年到 1985 年 100a 间的重金
属元素的源、路径和汇进行了研究[4]。 1989 年 Ayres提出产业代谢的分析,目的是通过物质减量化和物质循
环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5]。 为分析资源进入经济消费系统后的路径和特征,Baccini 和
Brunner在 1991 年提出了物质流和元素流的分析框架[6]。 20 世纪 90 年代,德国 Wuppertal 研究所又提出了
物质流帐户体系(MFA),它提供了定量测度经济系统运行中物质使用量的基本工具[7]。 2001 年欧盟制定了
一个分析国家经济系统物质流的方法指南[8]。 我国学者在资源流分析及其应用研究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
探讨[9]。
当前物质流研究主要在国家、区域、城市及其行业尺度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在国家尺度上研究侧重于国
家经济鄄环境系统的物质流总量的输入输出分析[10鄄12]以及国家物质流帐户的研究[13鄄14];区域尺度主要开展了
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5鄄16],城市尺度侧重城市物流分析指标、帐
3102摇 7 期 摇 摇 摇 施晓清摇 等: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分析方法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户及其生态环境影响和生态调控分析[17鄄19],行业的物质流分析主要是在建筑[20]、半导体[21]、金属[22]、及啤
酒[23]等行业的应用研究。 工业园区尺度展开了元素流的分析[24]。
物质流分析及其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有基于投入鄄产出分析模型的物质流分析方法的研究[25鄄27]、生命周
期评价方法的研究[28鄄29]、工业共生网络的研究[30鄄32]、可持续过程指数[33]、 的分析[34]、信息熵分析[35]。
通过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可以显见,资源流研究在宏观尺度物质流分析方法中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其应用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当前的物质流分析方法在物质流指标与生态环境影响关联分析方面较
弱而且在中小尺度的研究也欠缺[36],并缺少从生态系统角度对资源代谢进行基于过程的系统评估方法的研
究。 产业生态学为“资源流冶分析和评估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论文根据产业生态学原理运用物质流
分析思路针对产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提出了产业生态系统各组分间的资源流、废物流和资金流结构模型,
在此基础上,针对系统物质减量化、生态环境影响和循环共生潜力,提出了资源的输入鄄使用鄄废弃物排放鄄循环
共生四阶段的资源流分析指标体系和基于模糊综合分析的资源代谢问题树分析方法。 并提出了基于循环共
生网络模型的产业生态系统资源生态管理模式。 以期为产业系统“资源流冶的生态管理提供科学方法指导,
为协调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胁迫问题的解决,促进循环经济的实现提供有效的管理方法支撑。
2摇 产业生态系统资源流分析
产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具有明显的空间、时间及资源结构特征[37]。 根据其资源流结构特征及其社会经济
功能的不同,依国际产业分类(ISIC)可分 17 个部门和 99 个行业。 我国有三次产业的划分:农业(种植、林业、
牧业、渔业)、工业(制造、电力、供水、建筑)、其他(流通和服务)。 在这些产业中资源结构具有独特的资源链
及资源网的特征。 在资源网结构中共生机制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各产业中的组分通过资源流相互作用
共同推动着产业生态系统功能的实现,在这过程中也产生了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资源链及资源网越完
整,产业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越小,资源流结构决定了资源代谢的效率及影响。 因此,通过资源流
结构的解析可为资源代谢分析和生态管理模式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2. 1摇 产业生态系统代谢模型
根据产业生态学原理[38],产业生态系统以资源流为基础可分为开采者、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四个子
系统,为了简化问题的分析,本文将开采者与生产者统一归为生产者[37],将产业生态系统分为生产者、消费者
和分解者 3 个子系统。 其中生产者子系统由开采者和生产者组成。 主要包括开采自然资源的企业以及生产
原材料的初级生产企业组成,功能是开发自然资源并生产初级消费者所需要的原材料;消费者子系统主要是
生产配件的各级生产企业、生产最终产品的生产企业、供应及销售商、终端消费体,功能是利用资源完成系统
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功能;分解者子系统包括废品收购站、废品分类厂、废品加工厂、垃圾处理厂,功能是将开采
者、生产者、消费者排放的废弃物收集、分类、再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 其中各子系统通过资源流(物质和能
源)及资金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完成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而且资金流是伴随资
源流和废物流而产生的。 根据物质流分析的思路得到如下资源流图,整个资源流图由 3 个子系统间及 3 个子
系统内部的资源流、废物流及资金流的作用关系构成(图 1)。
依据产业生态系统资源流结构分析,在解析资源代谢过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理想的资源流代谢模型
(图 2)。 整个模型由 6 个模块组成:资源开采模块,原料生产模块,产品生产模块,商品流通模块,消费模块,
废物收集处理模块。 其中,资源开采模块的功能是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取自然资源,通过流通中心将自然资
源流向原料生产模块,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废弃物流向废物收集处理模块,余下的废弃物直接流向自然生态
系统;原料生产模块的功能是将自然资源加工成原材料供产品生产企业使用,在这个过程中资源以原材料的
形式流向产品生产模块,另外模块内的各企业通过共生关系也存在资源或废物流关系,原材料模块中的废弃
物流向废物处理模块;产品生产模块的功能是将原材料加工成产品供消费模块使用,在这个过程中,资源以产
品形式通过流通中心流向消费模块,其产生的废弃物流向废物收集处理模块,模块中的各企业通过共生关系
也存在资源或废物流的关系。流通模块的功能是通过市场功能实现各模块的资源和废物的流动。消费功
410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2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图 1摇 产业生态系统资源流、废物流及资金流结构图
Fig. 1摇 Material, waste and money flow of industrial ecosystem
图 2摇 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模型
Fig. 2摇 The resources metabolism model of industrial ecosystems
5102摇 7 期 摇 摇 摇 施晓清摇 等: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分析方法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能是消费产品以满足人类生活和社会活动需求,其间进入消费模块的资源大部分以产品的形式在一定时间内
暂时留存下来或在模块中流动(旧货利用),经过报废期逐渐流向废弃物收集和处理模块,另一部分直接以废
弃物的形式直接流向废弃物收集处理模块。 废弃物收集处理模块的功能主要是资源化和无害化,即收集各模
块流出的废弃物,加工处理后将废弃物资源化通过流通中心模块再流向各功能模块,或将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后再流向自然生态系统。
2. 2摇 产业生态系统资源流综合分析
通过代谢模型各模块功能的分析可得:产业生态系统资源流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其路径是自然生态系
统鄄资源开采企业鄄原料生产企业鄄产品生产企业鄄消费体鄄废弃物收集处理企业鄄自然生态系统或产业生态系统
各子模块,其中各企业间或企业与消费者间的资源流动一般还要借助流通中心完成,流通中心(供应商,销售
商)是资源流动的市场媒介。 资源流的汇分成两种:一种是终点汇:自然生态系统,资源通过产业生态系统最
终是以废弃物的形式流向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系统对其同化作用后,各元素又参与到大的物质循环,而
这种容量在一定的时间内是有限的。 同时如果是新的物质则只会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留存下来;另一种是暂存
汇:消费系统(包括消费个体及消费部门),资源以固定资产的形式在一定的时间内暂时留存在系统内,最后
在报废期内经过流通中心通过废弃物处理中心处理后再逐渐流向自然生态系统。
在整个资源代谢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的问题产生于资源在每个模块的输入鄄使用鄄输出过程中
产生的资源需求压力及其废弃物排放压力,这种胁迫的程度还取决于系统共生及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能力
的强弱。 这些方面是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分析的基础。 资源代谢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为资源减量化和废弃
物最小化提供科学依据。 当前总体上,产业生态系统在资源循环和废弃物处理方面的功能还较弱,因此,在资
源减量化和废弃物最小化方面存在巨大的潜力,资源代谢分析将有助于系统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和减轻对生
态环境的胁迫。
3摇 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分析方法
图 3摇 产业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胁迫问题鱼刺图
Fig. 3摇 The fishbone chart for eco鄄environmental stress of industry ecosystem
3. 1摇 资源代谢的生态环境胁迫
产业生态系统的代谢就是系统对资源的获取、利用直至废弃物排放的全过程(图 3)。 表现为资源流在系
统及其子系统中的输入、消耗、储存及输出。 这里的资源指产业生态系统中需要使用的各种自然资源以及向
自然系统排放的各种废弃物质。 产业生态系统的资源代谢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
境胁迫。 表现为 3 个方面:淤 在资源获取时,因过度开采及废弃物排放造成生态环境的退化,如森林资源的
过度砍伐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水土流失及森林调节气候功能的丧失等;于在资源利用(生产和消费)时,因
610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2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利用效率低下或消费过度导致资源消耗量及废弃物质剧增,引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资源短缺和环境污
染;盂排放废弃物时,因处理功能薄弱而超出环境容量并伴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最终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资源代谢阶段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一套系统的针对不同阶段问题
的评价方法,才有利于问题的辨识和管理。
3. 2摇 资源代谢分析指标体系
从产业生态系统资源流模型及其生态环境胁迫问题鱼刺图分析,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状况取决于资源
在系统及其子系统中的输入鄄利用鄄输出过程中的质量和效率。 表现为资源开采是否满足生态承载力,资源利
用是否有效率,废弃物排放是否符合环境容量,系统循环共生的潜力是否能保证系统自生的需要。 这里的资
源包括原材料、水以及能源。 资源代谢分析将为管理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分析框架将以资源
流过程为基础,针对资源的减量化和废弃物最小化目标而构建。
本研究以资源流输入鄄利用鄄输出为框架,从资源输入,消耗及存量,污染排放,以及系统循环共生四个方
面构建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分析指标体系(表 1)。 在资源输入中分别分析原材料输入、水资源输入及能量
输入,其中包括:特定时间的资源输入总量,主要分析物质消耗总量的变化趋势是否符合发展规划;资源输入
生态效率,主要分析单位资源消耗的经济产出价值是否有效率;进口资源占本地资源的比例,主要分析资源的
对外依存度,这些指标可为系统资源输入的减量化提供科学依据。 物质消耗指标主要分析资源使用强度(单
位产品资源的使用)以及物质在系统中的留存量,分析使用强度是否符合行业的先进标准;留存量分析系统
潜在的物质处理压力,这些指标可为系统资源使用的物质减量化提供科学依据。
表 1摇 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分析指标体系
Table 1摇 Indicator system of resources metabolism for industrial ecosystems
过程指标
Process
indicators
一级指标名
The first layer
indicators
二级指标名
The second
layer indicators
指标表达式
Formula
评价依据
Assessment
criteria
表征说明
Explanation
资源输入
Resource input 原材料输入 原材料输入总量 移
m
t = 1

n
i = 1
Qti 发展规划
Qti 为 t 时间 i 物质的消费量;物质
消耗比较分析
原材料输入效率 TVTQ 行业先进水平
TV:工业增加值,TQ:原材料输入总
量;资源输入效率
进口资源占总资源
比例 / %
TQe
TQ
伊 100 <50
TQe:进口资源总量;资源对外依
存度
水资源输入 新鲜水输入总量 移
m
t = 1
fWt 发展规划
fWt 为 t时间新鲜水消耗量;新鲜水
消耗比较分析
水资源输入效率 TVTfW 行业先进水平 TfW:水输入总量;水输入效率
能量输入 能源输入总量 移
m
t = 1

n
i = 1
Eti 发展规划
Eti 为 t 时间 i 种能源消耗量;能源
消耗比较分析
能源输入效率 TVTE 行业先进水平 TE:能源输入总量;能源生态效率
资源使用
Resource use 原材料使用 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
TQ
TP 行业先进水平 TP:产品总量;资源的消耗强度
水资源使用 单位产品新鲜水消耗量 TfWTP 行业先进水平 水资源消耗强度
能源使用 单位产品能源消耗 TETP 国家标准 能源消耗强度
产品使用 单位时间产品留存量 移
m
t = 1
(Pt - D )t 趋势分析
Pt 是 t 时间产品总量,Dt 是 t 时间
产品处理量;物质留存量
环境胁迫
Environmental 废弃物质排放 废弃物排放总量 移
m
t = 1

n
i = 1
Wti 发展规划
Wti 为 t时间 i 污染物的排放量;污
染物排放比较分析
stress 废弃物排放效率 TVTW 行业先进标准
TW 为废弃物总量;分析生态容量
占用效率
7102摇 7 期 摇 摇 摇 施晓清摇 等: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分析方法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摇 摇 续表
过程指标
Process
indicators
一级指标名
The first layer
indicators
二级指标名
The second
layer indicators
指标表达式
Formula
评价依据
Assessment
criteria
表征说明
Explanation
废弃物排放强度
TWa
TP
,
TWl
TP
,
TWs
TP
行业先进标准
TWa 为废气排放总量;TWl 为废水
排放总量;TWs 为废固排放总量;分
析废弃物排放强度
特殊物质排放 废弃物排放达标率 {Ra,Rl,Rs } 国家标准
Ra、Rl、Rs 为工业 (废气、废水、废
渣)排放达标率
有毒重金属达标率 / % Rm =
Ns
N
伊 100 100
温室气体排放达标率 / % Rc =
Ns
N
伊 100 100
Ns 为达标企业数;N企业总数;Rm、
Rc、Ro 分别为重金属、温室气体、
POPs排放达标率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
达标率 / %
Ro =
Ns
N
伊 100 100
系统循环共生
Circular鄄 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达标率 / %
Rcl =
Ns
N
伊 100 100
Ns 为达标企业数;N 企业总数;Rc l
达标率
symbiosis 清洁能源使用率 / % ER= CETE
伊 100 发展规划 CE为清洁能源使用量
废弃物治理 废弃物治理率 {GRa,GRl,GRs,GRh } 100
GRa、GRl、GRs、GRh 为工业(废气、
废水、废渣)及生活垃圾治理率
工业固废资源化率 / % IR=
TIr
TWs
伊 100 100 TIr 为工业固废资源化量
生活固废资源化率 / % LR=
TLr
TWs
伊 100 100 TLr 为生活固废资源化量
资源的可持续
利用 可再生资源使用率 / % {NR,NE }
=
Qr
TQ
伊 100 行业先进水平
NR为再生原材料使用率,NE 为再
生能源使用率;Qr 为再生资源量;
自然资源持续利用
再生材料或能源使
用率 / % MR
=
QNR
TQ
伊 100 行业先进水平 QNR 是再生材料或能源使用量,
中水回用率 / % RW=
Qw
TWw
伊 100 行业先进水平
Qw 是中水使用量,TWw 是水使用
总量;系统资源循环利用
共生潜力 共生减污潜力
TJ =

m
i = 1
Jai + Jii + J( )si
趋势
Ja、Ji、Js 为通过生态链的构筑减少
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的量;i 为废弃
物种类
共生减量潜力
TL =

m
i = 1
Lqi + Lw + L( )ei
趋势
Lq、Lw、Le 为通过生态链的构筑减
少的原材料、水和能量的量;i 为资
源种类
共生经济效益
TK=移
m
i =1
(Qi 伊 Ci - Coi) +

n
i = 1
Zi
趋势
Qi 及 Ci 为 i种原材料、能源或水的
使用量及价格;Coi 为成本;Zi 为减
少排污节约的费用
输出分析主要分析污染物排放胁迫程度,包括废弃物质排放以及特殊物质排放,其中废弃物质排放主要
分析排放占用生态容量效率是否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单位产品废物排放是否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以及废弃物达
标排放率是否符合要求;特殊物质排放主要分析重要的影响人体健康和全球生态环境的特殊物质,主要分析
重金属、温室气体及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达标情况,可以分析这些物质的排放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这些
指标可为系统的废弃物最小化提供科学依据。
系统循环共生指标主要分析系统自净及恢复的潜力。 主要包括表征系统自净和恢复能力的清洁生产及
废弃物治理指标,其中清洁生产分析清洁生产达标率和清洁能源使用,废弃物治理分析废弃物治理率、工业固
废资源化率及生活固废资源化率,其中工业固废是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废,生活固废指消耗某产品过程中
产生的固废;表征持续利用和共生潜力分析指标,分析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系统资源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资
810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2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源和再生材料的使用率以及中水回用率,共生潜力分析包括共生减污潜力和共生经济效益。 共生减污潜力表
示系统生态重建的能力,共生经济效益表示系统经济运行的能力,两者是系统共生建立的基础指标。 循环共
生指标分析系统资源代谢自调节能力的强弱。
关于指标还需要说明,输入鄄使用鄄输出过程各指标的评价依据是根据现有的权威参照依据而设定,只有
表征产品使用过程资源暂存汇压力的产品留存量没有评价依据,只分析其趋势。 而共生潜力指标都没有评价
依据,主要用来分析系统自调节的潜在能力。 其中,减污潜力主要分析在现有技术条件支撑下通过共生系统
污染减排的能力,而减量潜力分析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通过共生系统可减少资源使用量的能力。
3. 3摇 资源代谢综合分析方法
根据资源流评价指标体系,资源流代谢评价可分 3 个层次:第一层过程指标包括资源输入、物质消耗、污
染排放以及系统循环共生,主要分析系统资源代谢总体情况;第二层一级指标主要分析原材料、水以及能源的
输入、使用以及消耗的总体分类情况,以及从清洁生产、废弃物治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共生潜力表现的
系统循环共生情况;第三层二级指标主要从总量、效率、依存度、强度、达标率、使用率、潜力等分析资源的输
入、使用、输出、系统自生的具体情况。 通过建立问题分析树来评价资源代谢。 评价依据主要选取国家、地方
及行业标准,背景和本底值,类比值,科学研究已公认的生态效应,国家和地区发展目标等。 二级指标的计算
公式见指标体系表 1,综合指标的计算如下,权重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得[39]。
由于代谢状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本文提出用健康度 Y 表示资源代谢状况,数值的量化和处理方法如
下:设 xi( i=1,2,3,…,n)是原始指标值,Oi(mi)(mi 是指标符号,i = 1,2,3,…,n)是指标 mi 的归一化值, 0臆
Oi臆1,Si 是在 t时刻的目标值。 在代谢分析中,对于一些指标,值越大表示代谢状态越好;而对于另外一些指
标则相反,值越大表示代谢状态越差。 对于这两种指标值分别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归一化:
对于值越大表示代谢状态越好的指标,数据处理公式为:
图 4摇 隶属函数分级示意图
Fig. 4摇 Membership function diagram
Oi m( )i =
1,ifxi 逸 Si
xi
Si
,ifxi < S
ì
î
í
ïï
ïï i
(1)
对于值越小表示代谢状态越好的指标,数据处理公式为:
Oi m( )i =
1,ifxi 臆 Si
Si
xi
,ifxi > S
ì
î
í
ïï
ïï i
(2)
由于各代谢水平间的界限是有梯度的,因此,本文使用模糊等级评判方法进行分析。 设评语集 V = { v1,
v2,…,vn}是有限集,评判因素集为 U={u1,u2,…,um},单因素 ui 的评判结果是 V上的 Fuzzy集,对确定的 ui,
可用( ri1,ri2,…,rin)表示,其中 rij 表示对于第 i个因素 ui 获得第 j 个评语的隶属度。 当每个因素都被评定之
后,就可获得矩阵 R=( rij)m伊n,称评判矩阵,它是 U 到 V
的 Fuzzy关系。 根据各因素对系统影响的权重,用运用
层次分析法求得 W = (w1,w2,…,wm)表示各因素的权
系数分配,它与评判矩阵 R 的合成,就是对各因素的综
合评判。 Y=W。R=(y1,y2,…,yn)。
本文设 评 语 集 为 V = { E, G, M, B, D } V =
E,G,M,B,{ }D ,其中,E表示产业生态系统代谢处于理
想状态;G 表示产业生态系统代谢处于较好状态;M 表
示产业生态系统代谢处于一般状态;B 表示产业生态系
统代谢处于较差状态,D表示产业生态系统代谢处于恶
化状态。 隶属函数分级见图 4。
9102摇 7 期 摇 摇 摇 施晓清摇 等: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分析方法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为了便于管理者根据清晰了解问题的根源,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 本文提出采用问题树图分析
资源代谢状况。 问题树图是根据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和健康度绘制而成(图 5),其中每一层的健康度都可通过
综合评判值 Y求得,因此,每一层指标通过健康度的分析可得到相应的状况等级并运用对应的等级色度表
示。 问题树图可很清晰地表示出各指标所反映的代谢状况等级,在了解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总体状况的同
时,可以得知影响总体状况的具体影响因素,为管理者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4摇 生态管理模式
传统产业资源的管理由于偏重于资源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忽视资源的生态效益,只注重资源的经济成本
而无视资源的生态成本,片面强调过程末端的环境管理而忽视系统的生态管理[40],导致资源开发、生产、利用
和排放等管理部门因条块分割而低效,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 产业资源
生态管理是解决当今产业资源代谢问题的有效途径。
产业资源生态管理的内涵就是在系统观的指导下,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产业生态系统资源
流的生态重组和生态设计,促进生态产业循环链为基础的产业资源共生网络机制的形成提供管理方法和政策
保障,实现产业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产业资源生态管理需要遵循整体性、
协调共生、循环及和谐发展原则,产业资源生态管理的核心就是构建资源循环链为基础的物质循环鄄企业共生
的生态网络机制[37]。
因此,产业生态系统生态管理模式就是基于循环共生生态网络的管理。 根据资源流结构解析和产业生态
学原理,可以构建资源循环共生网络结构模型(图 6)。 产业生态系统资源循环共生网络结构由五部分组成:
主体产业群、上游产业群、下游产业群、自然环境、资源化及无害化系统,各子系统通过产业链相连构成网络结
构,其中主体产业群主要由相关行业企业组成,上游产业群由提供原材料、水和能源的企业组成,下游产业群
主要由使用产品的企业和相应的消费群体构成,自然环境提供物质资源、水和能源,资源化和无害化系统主要
由废物收集、分类、加工和无害化处理企业组成,完成产业生态系统各子系统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在这个循环共生网络系统中,主体产业各企业通过相应的产业链完成产品的制造功能,同时它与上游产业群
通过相应的产业链完成原料和能源供给功能,与下游产业群通过产业链完成产品使用功能。 各产业群产生的
废弃物都通过资源化及无害化系统实现废物的再利用和无害化排放。 根据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分析结果,
针对主要的代谢问题,通过产业生态学原理和相应的生态工程构建适宜的生态产业链以及相应的政策法规支
撑体系,从而完成物质在产业生态系统及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实现产业生态系统资源的生态管理。
5摇 讨论与结论
(1)通过产业生态系统资源流结构解析构建了资源代谢分析及其循环共生网络结构模型,提出了基于资
源流过程的输入鄄使用鄄输出鄄循环共生四方面的资源代谢分析指标体系,为提升系统资源使用效率及减缓对生
态环境的胁迫提供了分析工具。
(2)以资源代谢过程分析指标体系为基础,运用模糊综合分析和问题树分析手段提出了资源代谢分析方
法。 鉴于分析方法是基于资源流过程指标及代谢健康分析,因此能清晰反映系统资源在输入鄄使用鄄输出鄄循环
共生各阶段的代谢状况,从而为管理者系统地了解资源流问题及其循环共生潜力提供了分析手段。
(3)基于循环共生网络结构模型提出了资源生态管理模式,该模式系统考虑了主体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
群与系统循环共生系统之间的偶合关系,为产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4)与国家及城市尺度的物质流分析方法比较,产业生态系统的资源代谢分析方法更突出了资源代谢过
程及其引发生态环境胁迫的问题环节的分析,对现有物质流分析方法做了有益补充。
(5)研究结果已在造纸行业展开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有助于管理者及时了解产业生态
系统资源代谢问题,并运用生态管理方法加以解决。
(6)产业生态系统资源的生态管理的实现需要一套相应的数据库和政策法规体系的支撑。
020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2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1202摇 7 期 摇 摇 摇 施晓清摇 等: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分析方法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图 6摇 循环共生网络结构模型
Fig. 6摇 Structure model of circular鄄symbiosis network
致谢:感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周伟奇研究员及澳大利亚 Halinka Lamparski 工程师对本文写作的
帮助。
References:
[ 1 ]摇 Frosch R A, Gallopoulos N E. 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 Scientific American, 1989, 261(3): 144鄄152.
[ 2 ] 摇 Brunner P H, Rechberger H. Practical Handbook of Material Flow Analysis. New York: Lewis Publishers, 2004.
[ 3 ] 摇 Newcombe K, Kalma J D, Aston A R. The metabolism of a city: the case of Hong Kong. Ambio, 1978, 7(3):3鄄15.
[ 4 ] 摇 Huntzicker J J, Friedlander S K, and Davidson C I. Material balance for automobile鄄emitted lead in Los Angeles bas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75, 9(5): 448鄄457.
[ 5 ] 摇 Ayres R U. Industrial Metabolism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89.
[ 6 ] 摇 Baccini P, Brunner P H. The Metabolism of the Anthroposhere. Berlin: Springer, 1991.
[ 7 ] 摇 Bringezu S, Fischer鄄Kowalski M, Kleijn R, Palm V. The Conaccount Agenda: The Concerted Action on Material Flow Analysis and It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genda. Germany: Wuppertal Institute, 1998.
[ 8 ] 摇 Schutz H, Steurer A, Eurostat. Economy鄄wide Material Flow Accounts and Derived Indicators: a Methodological Guide. 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 9 ] 摇 Li T S, Wei Y Q.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the study on industrial ecology.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5, 25(4): 869鄄877.
[10] 摇 Duan N, Liu K L, Sun Q H, Li Y P. Accounting and analyzing of material metabolism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for Chinese economic system in.
Soft Science, 2009, 23(3): 1鄄5.
[11] 摇 Russi D, Gonzalez鄄Martinez A C, Silva鄄Macher J C, Giljum S, Mart侏nez鄄Alier J, Vallejo M C. Material flows in Latin America.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8, 12(5 / 6): 704鄄720.
[12] 摇 Chen X Q, Qiao L J.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Chinese economic鄄environmental System.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0, 15(1): 17鄄23.
[13] 摇 Allen F W. Building material flow accou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case study in public sector innovation.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8, 12
(5 / 6): 785鄄791.
[14] 摇 Murakami S, Yamanoi M, Adachi T, Mogi G, Yamatomi J. Material flow accounting for metals in Japan. Materials Transactions, 2004, 45(11):
3184鄄3193.
220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2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15]摇 Saurat M, Bringezu S. Platinum group metal flows of Europe, Part1.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8, 12(5 / 6): 754鄄767.
[16] 摇 Huang H P, Bi J, Li X M, Zhang B, Ying J, Shi L. Material flow analysis (MFA) of an eco鄄economic system: a case study of Wujin District,
Changzhou.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6, 26(8): 2578鄄2586.
[17] 摇 Van Berkel R, Fjita T, Hashimoto S, Geng Y. Industrial and urban symbiosis in Japan: analysis of the eco鄄town program 1997—2006.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9, 90(3): 1544鄄1556.
[18] 摇 Chen B, Yang J X, Shi Yao, Ouyang Z Y. Framework and indicator system of urban material flow analysis.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0, 30
(22): 6289鄄6296.
[19] 摇 Shi L, Lou Y. Methodology and procedure for urban鄄wide material flows analysis.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8, 21(4): 196鄄200.
[20] 摇 Chen Y M, Zhang T Z. Analysis of material flow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Beijing.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2005, 22(3):
80鄄83.
[21] 摇 Duan N, Xie H Y, Qin F. A study on product metabolism for China semiconductor industry.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6, 19(1):
1鄄5.
[22] 摇 Cain A, Disch S, Twaroski C, Reindl J, Case C R. Substance flow analysis of mercury intentionally used in products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7, 11(3): 61鄄75.
[23] 摇 Li N, Hu D, Feng Q. Material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beer industry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8,
27(8): 1373鄄1378.
[24] 摇 Wu J N, Shi L. Phosphorus metabolism in industrial parks: a case study of Yix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0, 30
(9): 2397鄄2405.
[25] 摇 Nagasaka S, Nakajima K, Kondo Y, Nagasaka T. The waste input鄄output approach to materials flow analysis.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7,
11(4): 50鄄63.
[26] 摇 Sendra C, Gabarrell X, Vicent T. Material flow analysis adapted to an industrial area.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7, 15(17): 1706鄄1715.
[27] 摇 Xu Y J, Zhang T Z. Regional material flow analysis model based on three鄄dimensional physical input鄄output table.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47(3): 356鄄360.
[28] 摇 De Benedetto L, Kleme觢 J. The envirnmental performance strategy map: an integrated LCA approach, to support the strategic decision鄄making
proces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9, 17(10): 900鄄906.
[29] 摇 Yang J X. Toward a product鄄orientat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life cycle assessment.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99, 20
(1): 100鄄103.
[30] 摇 Sokka L, Melanen M. Industrial symbiosis contributing to more sustainable energy use鄄an example from the forest industry in Kymenlaakso,
Finland.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1, 19(4): 285鄄293.
[31] 摇 Yuan Z W, Bi J. Evolution mechanism of eco鄄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 and its analytical framework.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7, 27(8):
3182鄄3188.
[32] 摇 Wang Z H, Yin J H. Research on operation pattern of 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 in eco鄄industry park. China Soft Science Magazine. 2005, (2):
80鄄85.
[33] 摇 Krotscheck C. and Narodoslawsky M. The sustainable process index: a new dimension in ecological evaluatio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1996, 6
(4): 241鄄258.
[34] 摇 Rosen M A, Dincer I. Exergy as the confluence of energy,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xer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1, 1
(1): 3鄄13.
[35] 摇 Rechberger H, Brunner P H. A new, entropy鄄based method to support wast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decision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 36(4): 809鄄816.
[36] 摇 Huang H P, Bi J, Zhang B, Li X M, Yang J, Shi L. A critical review of material flow analysis (MFA). Acta Ecological Sinica, 2007, 27(1):
368鄄379.
[37] 摇 Shi X Q.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n ecological management for industrial resource.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6):
80鄄86.
[38] 摇 Graedel T E, Allenby B R. Industrial Ecology.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4.
[39] 摇 Shi X Q, Ouyang Z Y. Urban eco鄄security and its dynamic assessment method.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5, 25(12): 3237鄄3243.
[40] 摇 Wang R S. Integrative eco鄄management for resource, environmental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Theory and Practice,
2003, 23(2): 130鄄138.
参考文献:
[ 9 ]摇 李同升, 韦亚权. 工业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生态学报, 2005, 25(4): 869鄄877.
3202摇 7 期 摇 摇 摇 施晓清摇 等: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分析方法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10]摇 段宁, 柳楷玲, 孙启宏, 李艳萍. 中国经济系统物质代谢核算及其环境压力分析. 软科学, 2009, 23(3): 1鄄5.
[12] 摇 陈效逑, 乔立佳. 中国经济鄄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00, 15(1): 17鄄23.
[16] 摇 黄和平, 毕军, 李祥妹, 张炳, 杨洁.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 生态学报, 2006, 26(8):
2578鄄2586.
[18] 摇 陈波,杨建新, 石垚, 欧阳志云. 城市物质流分析框架及其指标体系构建. 生态学报, 2010, 30(22): 6289鄄6296.
[19] 摇 石磊, 楼俞. 城市物质流分析框架及测算方法. 环境科学研究, 2008, 21(4): 196鄄200.
[20] 摇 陈永梅, 张天柱. 北京住宅建设活动的物质流分析.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5, 22(3): 80鄄83.
[21] 摇 段宁, 谢海燕, 秦福. 我国半导体工业的产品代谢研究. 环境科学研究, 2006, 19(1): 1鄄5.
[23] 摇 李娜, 胡聃, 冯强. 中国啤酒生产的物质、能量消耗及环境影响分析. 生态学杂志, 2008, 27(8): 1373鄄1378.
[24] 摇 武娟妮, 石磊. 工业园区磷代谢分析———以江苏宜兴经济开发区为例. 生态学报, 2010, 30(9): 2397鄄2405.
[27] 摇 徐一剑, 张天柱. 基于三维物质投入产出表的区域物质流分析模型.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47(3): 1鄄5.
[29] 摇 杨建新. 面向产品的环境管理工具: 产品生命周期评价. 环境科学, 1999, 20(1): 100鄄103.
[31] 摇 袁增伟, 毕军. 生态产业共生网络形成机理及其系统解析框架. 生态学报, 2007, 27(8): 182鄄3188.
[32] 摇 王兆华,尹建华.生态工业园中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 (2): 80鄄85.
[37] 摇 施晓清. 产业生态系统及其资源生态管理理论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6): 80鄄86.
[36] 摇 黄和平, 毕军, 张炳, 李祥妹, 杨洁, 石磊. 物质流分析研究述评. 生态学报, 2007, 27(1): 368鄄379.
[39] 摇 施晓清, 欧阳志云. 城市生态安全及其动态评价方法. 生态学报, 2005, 25(12): 3237鄄3243.
[40] 摇 王如松. 资源、环境与产业转型的复合生态管理.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3,23 (2): 130鄄138.
420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2 卷摇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 32,No. 7 April,2012(Semimonthly)
CONTENTS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key techniques of urban ecological landscape research SUN Ranhao,XU Zhongliang, CHEN Liding,et al (1979)………
Response of sinapate ester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to UV鄄B radiation LI Min, WANG Yin, MU Xiaofei, et al (1987)………………
Biosorption of lead (域) and cadmium (域)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Chlorella pyrenoidsa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JIANG Jing, LI Liang, LI Haipeng,et al (1995)
………………
……………………………………………………………………………………
Response of pear jujube trees on fruit development period to different soil water potential levels
HAN Lixin,WANG Youke,ZHANG Linlin (2004)
………………………………………
…………………………………………………………………………………
An approach for analyzing resources metabolism of industrial ecosystems
SHI Xiaoqing, YANG Jianxin, WANG Rusong,et al (2012)
………………………………………………………………
………………………………………………………………………
Establishment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indicators based on material flow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in
Tongling City of Anhui Province ZHAO Huihui, WANG Yuan, GU Xueming, et al (2025)……………………………………
Health status evaluation of the farmland supply function at county level in Hebei Province
BAI Linhong,WANG Wei,ZHANG Yu (2033)
……………………………………………
………………………………………………………………………………………
Inhibition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the endophytic fungus Chaetomium globosum L18 from Curcuma wenyujin
WANG Yanhong, WU Xiaomin, ZHU Yanping, et al (2040)
………………………
………………………………………………………………………
Water use of walnut鄄wheat intercropping system based on stable carbon isotope technique in the low hilly area of North China
HE Chunxia, MENG Ping, ZHANG Jinsong, et al (2047)
………
…………………………………………………………………………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sloping farmland in a karst region on the
Yunnan鄄Guizhou Plateau ZHANG Liqing, PENG Wanxia, SONG Tongqing, et al (2056)………………………………………
Relationship among rice root aerechyma, root radial oxygen loss and rhizosphere nitrification LI Yilin (2066)………………………
Effects of Eriosoma lanigerum (Hausmann) on physiological indices of different apple cultivars
WANG Xicun, YU Yi, ZHOU Hongxu, et al (2075)
………………………………………
………………………………………………………………………………
Effects of P鄄efficient transgenic soybean on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JIN Lingbo, ZHOU Feng, YAO Juan,et al (2082)……
Detecting major phenological stages of rice using MODIS鄄EVI data and Symlet11 wavelet in Northeast China
XU Yanyan, ZHANG Jiahua, YANG Limin (2091)
…………………………
…………………………………………………………………………………
Cropping system optimization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 utiliz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WANG Mingtian, QU Huihui,YANG Xiaoguang, et al (2099)
………………………
……………………………………………………………………
The impacts of global climatic change on chilling damage distributions of maize in Northeast China
GAO Xiaorong, WANG Chunyi, ZHANG Jiquan (2110)
……………………………………
……………………………………………………………………………
Effect of fertilization on ammonia volatilization from paddy fields in Chao Lake Basin ZHU Xiaohong,MA Zhongwen,MA Youhua, et al (2119)……
Effect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 on net ion fluxes in the roots of trifoliate orange(Poncirus trifoliata) and mineral
nutrition in seedlings under zinc contamination XIAO Jiaxin, YANG Hui, ZHANG Shaoling (2127)……………………………
The effect of red 颐far red ratio on the stomata characters and stomata conductance of Chrysanthemum leaves
YANG Zaiqiang, ZHANG Jing, JIANG Xiaodong, et al (2135)
…………………………
……………………………………………………………………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litterfall and nutrient return of four typical forests along the altitudinal gradients in Mt. Shennongjia,
China LIU Lei, SHEN Guozhen,CHEN Fangqing, et al (2142)…………………………………………………………………
Aboveground litter contribution to soil respiration in a black locust plant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ZHOU Xiaogang,GUO Shenli, CHE Shengguo, et al (2150)
……………………………………
………………………………………………………………………
Life histor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 Taiwania flousiana population in Leigong Mountai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CHEN Zhiyang, YANG Ning,YAO Xianming, et al (2158)
………………
………………………………………………………………………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LAS measurements of the turbulence structure parameters of temperature above a forest canopy
ZHENG Ning, ZHANG Jinsong, MENG Ping, et al (2166)
………………
………………………………………………………………………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and carbon density in Jinyun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based on RS / GIS
XU Shaojun, ZENG Bo,SU Xiaolei,et al (2174)
……………………………
……………………………………………………………………………………
Early nitrogen deposition effects on CO2 efflux from a cold鄄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 soil
WENDU Runa, FANG Huajun, YU Guirui,et al (2185)
……………………………………………
……………………………………………………………………………
Epilithic diatom assemblages distribution in Gui River basin, in relation to chemical and physiographical factors
DENG Peiyan, LEI Yuanda, LIU Wei, et al (2196)
……………………
………………………………………………………………………………
Acute stress caused by sand discharging on Yellow River Carp (Cyprinus carpio) in Xiaolangdi Reservoir
SUN Luyin, Baiyinbaoligao, NIU Cuijuan,et al (2204)
……………………………
……………………………………………………………………………
Environmental cost of pond aquiculture in Shanghai: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double鄄bounded dichotomous CVM method
TANG Keyong, YANG Zhengyong, YANG Huaiyu,et al (2212)
……
……………………………………………………………………
Host searching behaviour of Apanteles cypris Nixon (Hymenoptera: Braconidae) ZHOU Hui, ZHANG Yang, WU Weijian (2223)…
The effect of hedgerow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Harmonia axyridis Pallas in agroforestry systems
YAN Fei, ZHOU Zaibao,WANG Shuo, et al (2230)
………………………………………
………………………………………………………………………………
Induction of early resistance response to Alternaira alternate f. sp. mali in apple leaves with apple and chitosan fermentation broth
WANG Rongjuan,YAO Yuncong,QI Yapinget al (2239)

……………………………………………………………………………
Review and Monograph
Research into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for coastal zones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WANG Ning, ZHANG Liquan, YUAN Lin, et al (2248)
………………………………………………
…………………………………………………………………………
Int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effects of an exotic mangrove species Sonneratia apetala
PENG Yougui, XU Zhengchun, LIU Minchao (2259)
……………………………………………………
………………………………………………………………………………
Discussion
Degradation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with biological aerobic fermentation in sewage sludge dewatering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YU Jie,ZHENG Guodi,GAO Dinget al (2271)
……
………………………………………………………………………………………
Remediation of soils contaminated with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using four greening tree species
YAN Wende, LIANG Xiaocui, ZHENG Wei,et al (2279)
…………………
…………………………………………………………………………
Scientific Note
Diversity of endophytic fungi from six dominant plant species in a Pb鄄Zn mine wasteland in China
LI Dongwei, XU Hongmei, MEI Tao, et al (2288)
……………………………………
…………………………………………………………………………………
Effects of Meloidogyne incognita on scavenging system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tomato seedlings grafted with different rootstocks
LIANG Peng,CHEN Zhende, LUO Qingxi (2294)

…………………………………………………………………………………
《生态学报》2012 年征订启事
《生态学报》是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的自然科学高级学术期刊,创刊于 1981 年。 主要报道生态学研究原
始创新性科研成果,特别欢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研究简报;生态学新理论、新方
法、新技术介绍;新书评介和学术、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
《生态学报》为半月刊,大 16 开本,280 页,国内定价 70 元 /册,全年定价 1680 元。
国内邮发代号:82鄄7摇 国外邮发代号:M670摇 标准刊号:ISSN 1000鄄0933摇 CN 11鄄2031 / Q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图书
馆等订阅。
通讯地址: 100085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摇 电摇 摇 话: (010)62941099; 62843362
E鄄mail: shengtaixuebao@ rcees. ac. cn摇 网摇 摇 址: www. ecologica. cn
摇 摇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
(SHENGTAI摇 XUEBAO)
(半月刊摇 1981 年 3 月创刊)
第 32 卷摇 第 7 期摇 (2012 年 4 月)
ACTA ECOLOGICA SINICA

(Semimonthly,Started in 1981)

Vol郾 32摇 No郾 7摇 2012
编摇 摇 辑摇 《生态学报》编辑部
地址: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
邮政编码:100085
电话:(010)62941099
www. ecologica. cn
shengtaixuebao@ rcees. ac. cn
主摇 摇 编摇 冯宗炜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
邮政编码:100085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16 号
邮政编码:1R00717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东黄城根北街 16 号
邮政编码:100717
电话:(010)64034563
E鄄mail:journal@ cspg. net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北京 399 信箱
邮政编码:100044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8013 号
Edited by摇 Editorial board of
ACTA ECOLOGICA SINICA
Add:18,Shuangqing Street,Haidian,Beijing 100085,China
Tel:(010)62941099
www. ecologica. cn
Shengtaixuebao@ rcees. ac. cn
Editor鄄in鄄chief摇 FENG Zong鄄Wei
Supervised by摇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onsored by摇 Ec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Research Center for Eco鄄environmental Sciences, CAS
Add:18,Shuangqing Street,Haidian,Beijing 100085,China
Published by摇 Science Press
Add:16 Donghuangchenggen North Street,
Beijing摇 100717,China
Printed by摇 Beijing Bei Lin Printing House,
Beijing 100083,China
Distributed by摇 Science Press
Add:16 Donghuangchenggen North
Street,Beijing 100717,China
Tel:(010)64034563
E鄄mail:journal@ cspg. net
Domestic 摇 摇 All Local Post Offices in China
Foreign 摇 摇 China International Book Trading
Corporation
Add:P. O. Box 399 Beijing 100044,China
摇 ISSN 1000鄄0933
CN 11鄄2031 / Q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82鄄7 国外发行代号 M670 定价 70郾 00 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