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6卷 第 6期, 2010年 6月 613
收稿 2010-04-07 修定 2010-04-14
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 6 71 7 0 1)。
* 通讯作者(E-mail: liubaoguang2005@yahoo.com.cn; Tel/
Fax: 0432-64608320)。
白牛槭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刘宝光 *, 施莹
北华大学林学院采育林创新中心, 吉林吉林 132013
Tissue Culture and Rapid Propagation of Acer mandshuricum Maxim.
LIU Bao-Guang*, SHI Ying
Cutting-and-Culturing Forest Innovation Center, Forest College, Beihua University, Jilin, Jilin 132013, China
1 植物名称 白牛槭(Acer mandshuricum Maxim.)。
2 材料类别 未成熟胚。
3 培养条件 (1)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培养基: 改良
MS+6-BA 1.0 mg·L-1 (单位下同)+TDZ 1.0+NAA
0.5+2,4-D 0.2 (改良MS培养基减少了一些大量元
素用量, 加倍了一些微量元素用量); (2)不定芽分化
培养基: 改良MS+6-BA 1.0+KT 0.5+NAA 0.2; (3)丛
生芽增殖培养基: 改良MS+6-BA 0.25+KT 0.25+
NAA 0.1+GA3 1.0; (4)生根培养基: 1/2MS+NAA 0.1+
IBA 0.1。以上培养基中均加入 0.58%琼脂和 25%
蔗糖, pH 5.8。温度为(24±2) ℃, 光照强度为46~48
μmol·m-2·s-1, 光照时间为 16 h·d-1。
4 生长与分化情况
4.1 无菌材料的获得 7月中旬从无病虫害母株上
采摘生长良好的翅果, 在 4 ℃冰箱内冷藏2 d, 然后
取出, 用软毛刷沾少许洗洁精刷洗一遍, 剪去种翅,
冲洗 2~3 h。放入超净工作台内, 先用 70%乙醇
浸泡外植体 30 s, 无菌水冲洗一遍, 再浸入 1%次
氯酸钠溶液中消毒 10 min, 然后用无菌水冲洗 4~5
遍, 待用。
4.2 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与增殖 将外植体放入
垫有无菌滤纸的培养皿中, 用手术刀将坚硬果皮切
开, 取出种子, 纵切后接种在培养基(1)上。3 d左
右未成熟胚开始膨大; 5 d后开始有白色和黄绿色
的愈伤组织形成; 15 d左右愈伤组织快速生长, 25
d时愈伤组织块直径达 1.5~2.0 cm。将愈伤组织
转接到培养基(2)上, 5 d后愈伤组变成深绿色, 并
且在愈伤组织上分化出大量芽点(图1); 再过4 d后
芽点形成大量丛生小芽。将带有丛生芽的愈伤组
织块转接到培养基(3)上, 丛生芽迅速伸长, 每块愈
伤组织形成的小苗在 8个左右(图 2), 10 d左右苗
高可达1.0~2.5 cm, 剪下的小苗继续在培养基(3)上
转接, 20 d后其增殖倍率可达 4.52~7.46。
4.3 生根 将生长健壮、苗高 1.5~2.0 cm的小苗
转移到培养基(4)上进行生根培养试验。10~15 d
即可生根(图 3), 生根率为 87.5%, 根长为 0.5~2.0
cm, 生根条数为 3~7, 此时可进行移栽。
4.4 试管苗移栽 移栽前需炼苗, 第1天将生根苗培
养瓶的封口膜揭开一半, 第 2天全部揭开, 并适时
用喷雾器喷淋叶面。炼苗 3 d后, 取出试管苗并洗
图 1 白牛槭的绿色愈伤组织
图 2 白牛槭的增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6卷 第 6期, 2010年 6月614
净根部的培养基, 移植到盛有基质的育苗盘中, 基
质为 1/3珍珠岩 +1/3蛭石 +1/3河沙。移栽前 1 d
要将基质用0.5‰高锰酸钾溶液淋透消毒, 然后再用
清水冲淋 3遍, 喷 1/4MS营养液。将栽有幼苗的
育苗盘放入温室内搭建的小拱棚内, 小拱棚距育苗
盘 10~15 cm高, 保持湿度 80%, 适当遮荫, 5 d后逐
步撤去拱棚膜, 8 d后完全撤去棚膜, 20 d后移到培
养土中, 常规管理。基质和环境湿度对苗木成活率
影响很大, 经过适当的管理, 白牛槭的炼苗成活率
达 70 % 以上。
图 3 白牛槭的生根
5 意义与进展 白牛槭为槭树科(Aceraceae)槭属,
落叶乔木, 高达 20 m。木材坚硬细密, 供建筑、
车辆、造船等用, 种子可榨油供工业用, 树皮、叶
可提制烤胶(高文由和富国栋 1984)。白牛槭是秋
季红叶树种(图4), 由于其色彩艳丽, 在环境绿化上
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白牛槭是秋季彩化、观叶、
观果效果俱佳的优秀品种, 尤其是在彩叶树种极少
的东北地区, 应用前景广阔(梁鸣等 2005)。但白牛
槭种子休眠期较长, 播种繁殖困难, 野生资源不能
满足实际需要, 因此对其无性快繁技术的研究显得
尤为迫切。现在关于白牛槭种子繁育技术的研究
已有报道, 但其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尚未见报道。
图 4 白牛槭的红叶
参考文献
高文由, 富国栋(1984). 长白山西南坡野生经济植物志. 吉林省林
业斟察设计院, 354~355
梁鸣, 杨轶华, 徐海军(2005). 白牛槭和假色槭种子繁育技术研
究.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4: 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