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叶下珠茎节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4期,2006年8月 679
叶下珠茎节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韩晓玲1,2 秋小冬2 王冰雪1 杜勇军2 贾敬芬1,*
1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安 710069;2 西安市植物园,西安 710061
Tissue Culture and Rapid Propagation of Stem Node of Phyllanthus urinaria L.
HAN Xiao-Ling1, QIU Xiao-Dong2, WANG Bing-Xue1, DU Yong-Jun2, JIA Jing-Fen1,*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China; 2Xi’an Botanical Garden, Xi’an 710061, China
收稿 2005-11-29 修定  2006-04-07
资助 陕西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05JS48)。
*通讯作者(E-mail: JiaJf38@nwu.edu.cn, Tel: 029-
88303484)。
1 植物名称 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
2 材料类别 带腋芽的茎节。
3 培养条件 以MS 为基本培养基。(1)芽诱导培养
基:MS+6-BA 1.5 mg·L-1 (单位下同)+IBA 0.2+3%
蔗糖;(2)增殖培养基:MS+6-BA 2.0+IBA 0.2+
AgNO3 10+3% 蔗糖;(3)生根培养基:1/2MS+IBA
0.5+2% 蔗糖。以上培养基均加入 6 mg·L-1 琼脂,
pH 5.8~6.2,并于121℃以0.11 MPa高压灭菌25
min。培养温度 25℃,光照时间为 12 h·d-1,光
照强度30~40 mmol·m-2·s-1。
4 生长与分化情况
4.1 无菌材料的获得 以西安市植物园中药园区试
种的70天龄的健壮植株顶部倒数3~4个茎节为外
植体,去掉叶片,流水冲洗,70% 乙醇浸摇30 s,
0.1% HgCl2 表面消毒 9 min,无菌水冲洗 6 次,
接种于1/2MS0培养基上。按张志勤等(2004b)的方
法,每 24 h 转接 1 次,连续转接 3 次,外植体
不再褐化,转入培养基(1)上。接种 5 d 后,腋
芽开始萌发生长,25 d 可长到 6 cm 高、含 6~8
片叶、具 2~4 个侧枝的无菌苗,用于腋芽繁殖。
4.2 腋芽繁殖 参照张志勤等(2004a)的方法,将培
养基(1)上生长的无菌试管苗切成带2~3片叶的茎
段,接种于增殖培养基(2)上。培养 25 d 左右,
每个茎段的腋芽又可萌发长成主茎高5~7 cm、带
5~8 片叶、具 2~4 个侧枝的丛生苗。这些增殖的
小苗又可用于下一轮的繁殖。以此方法可快速、
高效地繁殖出大量的组培苗,每25 d为1个周期,
繁殖系数可达 6.87。
4.3 生根、炼苗与移栽 切取3~5 cm长的组培苗
茎尖,接种于生根培养基(3)上,25℃、暗培养
3 d,转入自然光下壮苗生根。5~7 d 后,根开
始形成,培养 20 d 后,可形成发达根系,生根
率达 100%。挑选生长健壮的完整植株,敞开瓶
盖炼苗 5 d,移栽于盆钵,盆钵的营养土组成为
蛭石、腐殖土、田园土(2 :1:1)。其上覆盖塑料
膜,保湿培养 7 d 后,移去薄膜,自然光下生长
良好。移栽成活率为 1 0 0 %。
5 意义与进展 叶下珠为大戟科叶下珠属一年生草
本植物,全草入药,具有平肝清热、利水解毒
之功效。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叶下珠具有明显的
抗乙型肝炎病毒 HBV 和保肝降酶的作用,兼有抗
肿瘤、抗艾滋病毒逆转录酶HIV-IRT活性(仲英等
1998),是很有开发前景的中药材,需求量将不
断增加。目前,叶下珠仍处于野生状态(赵永华
等 2000),种子发芽率不高,植株生长缓慢。采
用茎节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可以在短期内获
得大量试管苗,不受季节限制,可更好地满足植
物化学和药理学进一步研究以及制药工业日益增长
之需,同时,可避免人工过度采收导致的资源匮
乏。叶下珠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尚未见报道。
参考文献
张志勤, 肖娅萍, 王喆之(2004a). 马哈利樱桃茎尖培养与快速繁
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40 (1): 70
张志勤, 张铮, 王喆之(2004b). 澳洲青苹茎尖培养与快速繁殖. 植
物生理学通讯, 40 (2): 197
赵永华, 丁赢, 杨春清(2000). 我国叶下珠属药用植物资源的开
发利用. 生物学通报, 35 (12): 39~40
仲英, 左春旭, 李风琴(1998). 叶下珠化学成份及其抗乙型肝炎病
毒活性的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3 (6): 363